《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备课资料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备课资料2].doc(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历史材料与解析: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宰相制度的废除1明代中书省制度始末先是,太祖承前制,设中书省,置左、右丞相,正一品。甲辰正月,初置左、右相国,以李善长为右相国,徐达为左相国。吴元年,命百官礼仪俱尚左,改右相国为左相国,左相国为右相国。洪武元年,改为左、右丞相。平章政事,从一品,左、右丞,正二品,参知政事,从二品,以统领众职。置属官,左、右司,郎中,正五品,员外郎,正六品,都事、检校,正七品,照磨、管勾,从七品。洪武九年,汰平章政事、参知政事。十三年正月,诛丞相胡惟庸,遂罢中书省。其官属尽革,惟存中书舍人。清张廷玉明史卷七十二职官志一【解读】明史是清代官修的纪传体明代史书,文字洗练,叙
2、事严谨,是研究明朝历史的重要文献。这条资料主要介绍了明代中书省的设立与撤销,中书省丞相及以下官职的具体设置。在建立明朝之前,朱元璋就参照元朝政权结构设立了中书省。左、右丞相为中书省最高长官,下设平章政事、左右丞、参知政事等高级官僚,左右司、郎中等中下级属员。中书省统领各部,丞相位尊权重。洪武九年(1376),取消平章政事、参知政事之职。洪武十三年(1380),明太祖诛杀丞相胡惟庸,废除中书省,丞相及各级僚属也相应取消,仅存中书舍人。从这条资料中,可以看出:明初设中书省,立丞相,是对元朝制度的沿袭。沿袭前朝制度往往出于权宜之计,一旦局势稳定,便会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相应调整。中书省纲领百司,权力太大
3、,被废是必然的结果。【注释】太祖:明太祖朱元璋。正一品:明代官员分成十九级,从正一品到从九品共十八级,最后还有一个“未入流”,正一品为最高品级。甲辰:1364年。吴元年:1367年。1364年正月元旦,朱元璋在应天府即吴王位,以1367年为吴元年。命百官礼仪俱尚左:尚左,即以左为尊,左官居上。唐宋尚左,元代尚右,因此,朱元璋先是按照元的习惯,以右为尊,李善长为右相国,后来又回到唐宋传统,以左为尊,李善长遂为左相国,始终居于徐达之上。平章政事:平章,平理之,章显之;平章政事就是商议国家大事的意思,在唐代演变为官名,宋代的平章政事相当于宰相,元代的平章政事仅次于丞相。中书舍人:唐宋时期,中书舍人是
4、中书省的僚属,负责起草诏书。明太祖废中书省后,仍保留负责起草诏敕的中书舍人。2胡惟庸其人胡惟庸,定远人。归太祖于和州,授元帅府奏差。寻转宣使,除宁国主簿,进知县,迁吉安通判,擢湖广佥事。吴元年,召为太常少卿,进本寺卿。洪武三年(1370)拜中书省参知政事。已,代汪广洋为左丞。六年(1373)正月,右丞相广洋左迁广东行省参政,帝难其人,久不置相,惟庸独专省事。七月拜右丞相。久之,进左丞相,复以广洋为右丞相。自杨宪诛,帝以惟庸为才,宠任之。惟庸亦自励,尝以曲谨当上意,宠遇日盛,独相数岁,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害己者,辄匿不以闻。四方躁进之徒及功臣武夫失职者,争走其门,馈遗
5、金帛、名马、玩好,不可胜数。大将军徐达深疾其奸,从容言于帝。惟庸遂诱达阍者福寿以图达,为福寿所发。御史中丞刘基亦尝言其短。久之,基病,帝遣惟庸挟医视,遂以毒中之。基死,益无所忌。与太师李善长相结,以兄女妻其从子佑。学士吴伯宗劾惟庸,几得危祸。自是,势益炽。其定远旧宅井中,忽生石笋,出水数尺,谀者争引符瑞,又言其祖父三世冢上,皆夜有火光烛天。惟庸益喜自负,有异谋矣。帝发怒,肃清逆党,词所连及坐诛者三万余人。乃为昭示奸党录,布告天下,株连蔓引,迄数年未靖云。清张廷玉明史卷三八胡惟庸传【解读】胡惟庸因“擅权枉法”被杀,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是明代撤销中书省、废除丞相的导火索。这则史料选自明史胡惟庸传,
6、对了解胡惟庸及胡惟庸一案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胡惟庸从地方小官步步晋升,直至官拜中书省左丞相,深得朱元璋信任。但是,胡惟庸在朝中结党营私,打击异己,对朝政大事常常擅自决断,势力日渐膨胀,最后竟有了造反的逆谋。1380年,朱元璋处死胡惟庸,作昭示奸党录布告天下,此案延续数年,株连三万多人,连开国功臣韩国公李善长也被牵入党狱。胡惟庸被杀及中书省被废、丞相被罢,说明了以下几点:中书省、丞相的设置,不符合封建社会晚期高度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中书省作为皇帝与国家机关中间的一级权力部门,综理机务,以皇帝名义发出诏令谕旨,丞相高踞百官之上,权力很大,对皇权的行使造成严重掣肘,对皇帝的权威构成潜在威胁。胡惟庸跋
7、扈揽权,致使皇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更加激化。废中书省、罢丞相,方便皇帝独揽大权。撤销中书省,废除丞相制度,实际上是由皇权完全兼并了相权,从根本上消除了相权对皇权的威胁,从而保证一切最高的军政权力集中于皇帝一人手中,皇权空前加强。胡惟庸集团的获罪,也与明太祖抑制功臣有关。明初开国功臣多恃功骄恣,欺压百姓,侵田占产,加深社会矛盾,危及王朝利益,引起了朱元璋的高度关注。【注释】左迁:此语出于尚右之时,以右为尊,以左为低,因此左迁即降职。曲谨:故意装出来的谨慎。黜陟(ch zh):黜,贬官免职;陟,升官提拔。封事:原是奏疏体之一,百官上奏机密事,为防泄露,便要密封呈进,故称封事,亦称“封奏”“封章”。后
8、来泛指奏疏。躁进之徒:急切求取功名利禄的人。阍()者:看门的人。符瑞:符,符命,儒家、方士所说的表明君主“受命于天”的一种所谓的祥瑞征兆;瑞,吉祥的预兆。井中出石笋、冢上火光烛天,都被认为是胡惟庸可能篡位称帝的好兆头。3严禁复立丞相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明朱元璋皇明祖训祖训首章【解读】皇明
9、祖训为明太祖朱元璋所撰之家法,对嗣君个人品格、政务处理办法等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和告诫,为后代嗣君统治天下提供道德和政务规范。朱元璋在此强调自古以来丞相制度的弊端、本朝废除丞相的优点,并严禁后世子孙复立丞相。这则资料还说明了:不立丞相,更加符合皇帝集权需要。各个部门分别管理事务,彼此之间形成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任何一个部门、部门主官都无法直接操纵朝廷大政,权力只能集中于皇帝一人之手。严禁议立丞相。是否置丞相,本来不关国家兴亡或王朝兴亡,朱元璋竟规定:今后臣下敢有奏请设立丞相者,凌迟处死,全家抄斩。可见朱元璋废丞相制度态度之坚决。经朱元璋的严令禁止,秦汉以来实行了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便从此废除。【注释
10、】三公论道,六卿分职:语出尚书,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所谓“论道经邦,燮理阴阳”,他们辅佐天子调理阴阳,安邦定国,没有专门的职任,是一种只有道德崇重的重臣功臣才能得到的荣誉头衔。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冠、司空为六卿,所谓“六卿分职,各率其属,以倡九牧,阜成兆民”,他们各有专门的职守,领导下属,管理国家具体事务。不旋踵:很快的意思。颉颃(xi hng):鸟往上往下飞,引申为不相上下,相抗衡。凌迟:中国古代一种残酷的死刑执行方式,先分割犯人的肢体,然后割断咽喉,以最大程度地增加犯人的痛苦。4升六部之权高皇帝下江南,即置行中书省,自领之。即吴王位,改置中书省,而于六尚书势不遑设。洪武元年(13
11、68)始备六尚书,皆正三品,而侍郎正四品,郎中以下品秩有差,而皆隶中书省,一仍元旧。独户部事烦,设三四科尚书,寻亦罢。十三年(1380),丞相胡惟庸以专擅蒙蔽诛,分其职于吏户礼兵刑工,又分大都督府为五,而摄其枢要于兵部,升尚书正二品,左右侍郎正三品,虽并称政府而名位不极,事权不专。天子之威福无下移,盖隐然周世六官之征,而独冢宰不制国用,司徒不掌邦教,以此小异耳。明王圻续文献通考卷八十七职官考尚书总叙【解读】续文献通考记事与文献通考相接,上起宋宁宗嘉定年间,下至明神宗万历初年,于明代的政治经济制度沿革尤为详尽。这段史料介绍了明代六部地位的变化以及六部职权的定位。升六部与罢中书、广都府并列为朱元璋
12、实行集权统治的三项重大改革。罢中书就是废除中书省;升六部就是提高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地位;广都府就是改大都督府为左、右、中、前、后五军都督府。五军都督府分统京师及各地卫所,各设左右都督为长官,他们只管理军籍、军队,而无调兵之权,对军队的调遣权由皇帝控制。升六部与皇帝专制集权统治的需要相适应。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原属中书省管辖,归丞相领导。胡惟庸被杀后,罢中书,分相权于六部,六部尚书从正三品晋升为正二品,地位提高,职权加重。但六部各司一职,分治其事,在中央政府内部再也出现不了可能与皇权相抗衡的势力了。六部尚书直接奉行皇帝的命令,只对皇帝负责,确保整个国家机器都在皇帝的直接指挥下
13、运转。【注释】不遑():没有闲暇。品秩:品,官级;秩,官吏的俸禄;品秩,表示官吏的品级等第。枢要:枢,门上的转轴,引申为事物的关键或中心部分;要,要领,关键。枢要,关键的意思。名位不极:名位并不是最高的。威福:威,威严,引申为处罚;福,幸福,引申为给好处。威福,作动词解,进行赏罚的意思。隐然:隐隐约约的样子。周世六官:根据周礼,周代设立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六官。后世将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冠、司空分别作为吏部尚书、户部尚书、礼部尚书、兵部尚书、刑部尚书、工部尚书的别称,冢宰也作为宰相的别称。征:迹象,样子。冢宰不制国用,司徒不掌邦教:根据周礼,冢宰称为
14、治官,管理朝廷大政及宫中事项,有属官六十三;司徒称为教官,管理土地方域及王畿内人民教养,有属官七十八。5废行省,设三司材料一明初,略定地方,置行中书省,或中书分省。其官,自平章政事以下,大略与中书省同。六部尚书往往出为参知政事,参政入为尚书。洪武九年(1376)六月甲子,改浙江、江西、福建、北平、广西、四川、山东、广东、河南、陕西、湖广、山西诸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罢行省平章政事左右丞等官,改参知政事为布政使,正二品。十三年(1380),改正三品,增设左、右布政使各一员。二十二年(1389),定秩从二品。建文中,升正二品,裁一员。成祖复旧制。明太祖甲辰十一月辛酉,置湖广各道提刑按察司。丙午正月,
15、命佥事周浈定按察司事宜条宪纲以进。吴元年十月,置各道按察司。十三年五月,罢。十四年二月,复置。二十二年,定按察使为正三品。建文(13991402)时,改为十三道肃政按察司。成祖初,复旧。清龙文彬明会要卷四十职官十二材料二洪武三年(1370),升杭州、江西、燕山、青州四卫为都指挥使司,以徐司马、濮英为都指挥使。复置河南、西安、太原、武昌四都指挥使司。都司之名自此始。初,太祖置各都卫指挥使司,节制方面。八年(1375),诏改为都指挥使司。凡都司十有三:北平、陕西、山西、浙江、江西、山东、四川、福建、湖广、广东、广西、辽东、河南。行都司三:西安、大同、建宁。(永乐)计天下都司凡十有六:十三省都司外,
16、有辽东、大宁、万全三都司。行都司凡五:陕西、山西、福建、四川、湖广。清龙文彬明会要卷四十二职官十四【解读】龙文彬参照汉唐会要体例,采录明代有关资料,编成明会要,是查阅明代典章制度的一部简明工具书。这两则资料合在一起,说明了废行省、设三司的制度变迁过程。行中书省与三司的更替说明了:明初的行中书省职权很高。行中书省作为中书省在地方上的分出机构,设有平章政事、左右丞、参知政事等官,总揽一省军政、刑名等大权。三司各有职掌,互不统属。布政使作为朝廷派驻地方的主要官员,掌管一省行政事务;提刑按察使掌管一省刑名、按察事务;都指挥使掌管一省军政。废除行省,是为了改变行中书省职权过重的状况,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17、。三司分别归中央有关部门管辖,原来行中书省的职权被一分为三,地方长官的权力大为削弱,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进一步加强。【注释】丙午:1366年。条宪纲:条,作动词解,分列项目、条目;宪,法令;纲,比喻事物最重要的部分,纲要。条宪纲,整理法令大纲的意思。节制:指挥管辖。内阁的出现6.内阁制度综述明太祖初一海内,仍元制,设中书省,综理机务。其官有丞相、平章、左右丞、参政,而吏、户、礼、兵、刑、工六尚书为曹官。行之一纪,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遂设四辅官。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表见。燮理无闻,何关政本,视前代宰执,迥乎异矣。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有历升至大学士者。其时章疏
18、直达御前,多出宸断。儒臣入直,备顾问而已。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历晋尚书、保、傅,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诸辅之中,尤以首揆为重。夫治道得失,人才用舍,理乱兴衰,宰臣是系。其贤邪忠佞,清正贪鄙,判若白黑,百世不可掩也。清张廷玉明史卷一九宰辅年表一【解读】这段史料概述了明代内阁制度的变迁过程。反映出:明太祖罢中书省后,设四辅官,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但他们于国家大事不能发挥作用。废丞相后,即便勤奋、精明如明太祖,要以一个人的时间、精力来驾驭一个庞大的帝国,也觉得十分困难。于是,先有四辅官之设,但所选儒生忠诚有余,能力不足,发挥不
19、了佐理赞助的作用,不久就取消了。继而又挑选几名文人担任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等殿阁大学士,协助批阅奏章,充当顾问。殿阁大学士品级低微,职权很小,很少参决政事,所起作用相当有限。明成祖虽让殿阁大学士参预机务,还提升了他们的职位,但国家大事往往由皇帝自己裁决,阁臣只是顾问而已。明成祖以杨士奇、解缙、黄淮、胡广、杨荣、金幼孜、胡俨等人入阁,倍加倚重。永乐中开始有内阁之名,并为阁臣参预机务之始。但他们品秩尚低,事权尚微,尚不能与六部尚书相抗衡。仁宗以后,阁臣地位迅速提高,随着票拟权的取得,阁臣变成不居丞相之名的丞相,他们的作为直接关系国家兴衰治乱。仁宣之后,内阁制度日益健全,授予内阁大学士替皇帝
20、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并逐渐制度化。杨士奇、杨荣、杨溥等大学士晋位三孤,兼任尚书。内阁地位逐渐提高,内阁大学士位尊权重。主持阁务的首辅,更是权压众臣。【注释】机务:机要事务。曹官:曹,分科办事的官署,曹官,意思是六部尚书成为中书省下属的办事官员。一纪:纪,记年单位,十二年为一纪。表见(xin):表现。燮()理:调和治理的意思。宰执:宰,主宰;执,主持;宰执,引申为主持政事者,即指宰相。迥乎异矣:迥、异,都是差别很大的意思;乎,形容词词尾;矣,语气词,表示感叹。历:表示时间上的过程。宸():帝王住的地方,引申为帝王的代称。保、傅:太师、太傅、太保称三公,少师、少傅、少保称三孤,都是荣誉头衔。
21、纶言:典出礼记,表示皇帝的诏书、制令等。偃然:偃,仰卧;偃然,表现出一副理所当然的样子。特:只不过。首揆:揆,管理,引申为宰相。繄(y)宰臣是系:繄,句首语气词;是,文言助词,只起提前宾语“宰臣”的作用;系,联系,联结。7阁臣因何渐崇太祖自诛胡汪之后,遂不设丞相,而朝廷之事皆分布六部,阁下诸臣但以备顾问而已。故解缙与胡广诸人,皆以讲读入阁办事,杨文定亦但以太常少卿入。不兼部臣,亦无散官。故其权甚轻。然各衙门章奏皆送阁下票旨,事权所在,其势不得不重。后三杨在阁既久,渐兼尚书,其后散官加至保傅,虽无宰相之名而有宰相之实矣。今各部之事,皆听命于阁下,所不待言,虽选曹有员缺,亦送揭帖与阁下看过。然后注
22、选。此不知胡汪当国时有此事否。夫威权日盛,则谤议日积,谤议日积,则祸患日深,故自世宗(15221566)以来,宰相未有能保全身名而去者,岂亦其威权太甚致然耶。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七史三【解读】四友斋丛说为何良俊所作笔记。何良俊生于嘉靖万历之间,以博学多闻著称。此书广博而不专精,经史子集,无所不备,其于人物行实、史实的考证,可供参考。这段话是何良俊对明代内阁制度的观察。反映了:内阁权力上升,与票拟权的取得密切相关。票旨专出内阁,六部要按照内阁票拟的谕旨办事,就不得不仰内阁鼻息。到了嘉靖隆庆之际,内阁权力已经很大,六部俯首听命。恰恰因为权势太大,给阁臣带来了祸患。【注释】胡汪:指胡惟庸、汪广洋。讲
23、读:翰林院设官有学士、侍讲、侍读、编修、检讨等,讲读泛指翰林院文臣。明代阁臣基本上都由翰林出身。洪武十五年(1382)初置大学士,检讨吴伯宗为武英殿大学士,翰林学士宋讷为文渊阁大学士,典籍吴沈为东阁大学士,皆出翰林。明成祖首选解缙、黄淮、胡广、杨荣、杨士奇、金幼孜、胡俨等七人入阁,亦皆翰林院官员:解缙翰林学士,黄淮编修,胡广修撰,杨荣侍讲,杨士奇侍读,金幼孜检讨,胡俨检讨。杨文定:即明前期“三杨”之一的杨溥,谥文定,又因郡望在南,被称为“南杨”。散官:散官与实职是两种不同系列的官职。实职如布政使,这是承担实际行政职能的官职;散官如特进荣禄大夫,只是一个标志品位高下的阶号,是一种附加性官衔,与实
24、职、俸禄没有必然的联系。明代散官与官品相配,也分为九品十八级,据官授阶,并依职事变动相应调整,如正一品,初授特进荣禄大夫,升授特进光禄大夫。票旨:即票拟。三杨:指明前期名臣杨士奇、杨荣、杨溥。今:指嘉靖隆庆之际。何良俊生活在嘉靖万历时期,四友斋丛说初刻于隆庆三年(1569)。选曹:指代吏部。吏部负责铨选之事。揭帖:便条。注选:铨选。注,做记号,铨选的时候需要随时做上标记,以便根据情况分派官职。8阁臣的实质大学士叶向高言: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臣备员六年,百凡皆奉圣断,分毫不敢欺负。部务尽听主者,分毫不敢与闻。明神宗
25、实录卷五一万历四十年(1609)十一月乙未条【解读】明实录包括太祖至熹宗朝十三部实录,是关于明代历史的编年体史料长编,取材广泛,内容丰富。叶向高在万历天启中入内阁多年,并有数年时间身任首辅,这段话既有他对以往教训的总结,也有自己的切身体验。叶向高认为:阁臣只是顾问,不是宰相。一旦阁权与君权、部权发生冲突,往往是阁臣落败。因此,叶向高在内阁六年,对君权、部权都很尊重。【注释】威灵:威福。六曹:指代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职掌:即职权。备员:谦虚的说法,凑数的意思,叶向高自称不过在内阁凑数了六年。百凡:全部的意思。9张居正生前身后帝虚己委居正,居正亦慨然以天下为己任,中外想望丰采。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
26、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当是时,太后以帝冲年,尊礼居正甚至,同列吕调阳莫敢异同。及吏部左侍郎张四维入,恂恂若属吏,不敢以僚自处。时帝顾居正益重,常赐居正札,称“元辅张少师先生”,待以师礼。及卒诏夺上柱国、太师,再夺谥。居正诸所引用者,斥削殆尽。召还中行、用贤等,迁官有差。刘台赠官,还其产。御史羊可立复追论居正罪,指居正搆辽庶人宪狱。庶人妃因上疏辩冤,且曰庶人金宝万计,悉入居正。帝命司礼张诚及侍郎邱偕锦衣指挥、给事中籍居正家。诚等将至,荆州守令先期录人口,锢其门,子女多遁避空室中,比门启,饿死者十余辈。诚等尽发其诸子兄弟藏,得黄金万两,白金十余万两。其长子礼部主事敬修不
27、胜刑,自诬服寄三十万金于省吾、篆及傅作舟等,寻自缢死。诏尽削居正官秩,夺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谓当剖棺戮尸而姑免之。其弟都指挥居易,子编修嗣修,俱发戍烟瘴地。赞曰:张居正通识时变,勇于任事。神宗初政,起衰振隳,不可谓非干济才。而威柄之操,几于震主,卒致祸发身后。书曰“臣罔以宠利居成功”,可弗戒哉。清张廷玉明史卷二一三张居正传【解读】这段明史张居正传的节选,主要描述了张居正备受倚重,恩宠等到最后身死家破的过程,“赞曰”则是后人对张居正的评价。张居正(15251582),湖广江陵人。1567年以吏部左侍郎入内阁,1572年任首辅。他利用当权机会,实行了一系列旨在富国强兵的改革。政治上
28、,张居正主张“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借以加强君主专制统治。在其任内,内阁权力大增,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1582年,张居正病死,明神宗尽反其所为,张居正被削秩夺诰,家产被抄,子弟充军。张居正的前后遭遇,恰恰为叶向高所言增添了注脚。尽管内阁权力很大,首辅近似于宰相,但其权力的取得是不稳固的,完全取决于皇帝的喜好。【注释】冲年:年幼。甚至:即非常。上柱国:起于战国时期,封予战功显赫者,后世遂为勋官的最高级。谥(sh):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往往对其加封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张居正谥“文忠”,因为他出身翰林,所以谥号中有一“文”字,“忠”则是对他的整体评价。搆(gu
29、):同“构”,把某些事情牵合在一起作为罪状陷害人。籍:登记,引申为抄家。烟瘴地:有烟霭瘴气的地方,即指偏远荒凉的地方。干济才:有办事才能的人。济,成。10查继佐论内阁之制殿阁学士,明创制,以五品备顾问,而特简升六部。惩于丞相胡惟庸之失,秩卑,法不得专制九卿,九卿亦不得关白。盖洪武中,未尝预平章也。永乐时,开东阁于东角门,乃始任心腹,专典机务,后遂以尚书、都察院兼殿阁,位望犹之丞相。顾以初制,不令督率群僚。是后谏官得恣意抨驳,敢言以为名,互射以为的,大率中无画一,模棱图苟安,为权臣者不得擅其权,为重臣者亦遂失其重。而天子亦遂彼此与波,太平无事,唯诺养优。三杨以往,易见成绩,然能身劳怨,独立不惧,
30、而卒不负其所学者,亦未一二也。间有借喜怒独往,而秉成不归焉,或亦及祸。明末多故,尚有才臣,颇或克任,乃使不职谏议者亦增多口。夫处交啧之中,而欲善乃公事,即周召难之。天下事无全得,一人执其咎,或奋自盖,以收桑榆,而一经瑕摘,百世不赎。是故明党作,而相臣愈难为工矣。宣尼政逮大夫之论,痛心国是,而司寇之日,未见廷诤,必裁三家,抑犹以权臣为国倚命哉!嗟张江陵得生崇祯之世,犹幸也。清查继佐罪惟录卷十九直阁志总论【解读】罪惟录是一部很有价值的明代纪传体史书,作者在书中表现出自己鲜明的历史观和对明代历史的见解,此书的体例也有可观之处。这段资料是查继佐对明代内阁制度的检讨。他认为:明代殿阁制度的设计,使殿阁权
31、力受到很大限制。明太祖初置殿阁之时,因为胡惟庸的教训,对殿阁权力明确加以严格限制。明成祖的时候,虽然阁臣地位提高,职权扩大,但也不能领导文武百官。阁臣往往成为谏官的靶子,造成无作为的恶劣后果。言官对阁臣指责太多,多数阁臣因此唯唯诺诺,无所作为;即便偶尔有勇于任事的,常以身败名裂告终。阁臣不能为权臣、重臣,直接影响了明代行政体制的运转。明朝的内阁始终不是一个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阁臣的权力不是那么固定,与以往的宰相存在很大差异,没有办法在关键时候发挥驾驭全局的作用。【注释】惩:因受打击而引起警戒。关白:报告,陈述。关,古代公文的一种,平行机关互相质询时使用;白,下对上告诉。犹:如同,好像。波:
32、鼓动。养优:养,保养;优,优游,悠闲自得。身:作动词解,身任。秉成:与现代汉语的“秉承”不是一个词,秉承是接受(旨意或指示)的意思,秉成是成功的意思。克任:胜任。周召:即西周名臣周公旦、召公爽,他们辅佐周天子,修明政事,提高周王室的威望。盖:遮掩。以收桑榆:典出后汉书冯异传,现在有成语“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比喻这个时候失败了,另一个时候得到补偿。东隅,东方日出处,早晨;桑榆,日落时太阳的余晖照在桑树榆树之间,指傍晚。明党作:指明末党争严重。宣尼政逮大夫之论为国倚命哉:宣尼指孔子,孔子谥文宣,字仲尼,曾任鲁国司寇。论语季氏云“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三家指
33、三恒,即鲁国大夫季孙氏、叔孙氏和孟孙氏三家,他们都是鲁桓公的后代,长期操纵着鲁国政事。孔子对三恒的僭越行为表示愤慨,但也认为权臣对国家很重要。军机处的设立11八和硕贝勒共理国政继朕而嗣大位者,毋令强梁有力者为也。以若人为君,惧其尚力自恣,获罪于天也。且一人纵有知识,终不及众人之谋,今命尔八子为八和硕贝勒,同心谋国,庶几无失。尔八和硕贝勒内择其能受谏而有德者,嗣朕登大位。若不能受谏,所行非善,更择善者立焉。择立之时,若不乐从众议,艴然变色,岂遂使不贤之人任其所为耶?至于八和硕贝勒共理国政,或一人心有所得,言之有益于国,七人宜共赞成之。如己既无才,又不能赞成人善,而缄默坐视者,即当易此贝勒,更于子
34、弟中择贤者为之。易置之时,若不乐从众议,艴然变色,岂遂使不贤之人任其所为耶?若八和硕贝勒中或以事他出,告于众,勿私往。若入而见君,勿一二人见,其众人必集,同议谋以治国政,务期斥奸佞举忠直可也。清太祖实录卷八天命七年三月己亥条【解读】清实录包括从太祖努尔哈赤到德宗载湉十一朝实录(宣统逊位而实录阙如),是关于清代历史的资料长编,内容丰富,体例严谨。这段话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在天命七年(1622)对自己身后国家政治制度提前作出的安排,是后金政治体制的一份纲领性文件。努尔哈赤决定实行八和硕贝勒共理国政的制度,并对该制度的具体内容和实施办法作出了明确规定。努尔哈赤遵从部落贵族共同议事的传统,奠定了议政王大臣
35、会议的基础。这项制度有利于充分发挥满洲贵族的集体智慧,强化统治力量。这项制度对君权构成极大束缚。国君由八旗旗主共同推举,如所行非善,八旗旗主可以随时将其撤换,另立新君。八旗旗主为首的满洲贵族联合执政,国君没有绝对权力,个人权势受到严重挤压。【注释】强梁:强横,强暴。尚力自恣:尚,崇尚;恣,放纵。知识:是两个词,知,同智;识,见识。和硕贝勒:旗主。庶几:表示可能或期望。12议政大臣权力的盛衰国初定制,设议政王大臣数员,皆以满臣充之。凡军国重务不由阁臣票发者,皆交议政大臣会议。每朝期,坐中左门外会议,如坐朝仪。雍正中设立军机处,议政之权遂微,然犹存其名以为满大臣兼衔。乾隆壬子,纯皇帝特旨裁之。清昭
36、梿啸亭杂录卷四议政大臣【解读】昭梿,出身满族亲贵,袭爵礼亲王,交游颇广,经历丰富,所作啸亭杂录是了解鸦片战争以前清代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典章制度部分价值尤高。这则资料简要说明了议政王大臣会议从顶尖级的权力机构到最后被撤销的过程。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很大。议政王大臣会议成员概由满族贵族组成,他们对军国大政有直接处置权。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形式,与皇帝独揽大权的要求相抵触,也越来越不能适应入关以后对广大汉族地区实行有效统治的需要。雍正朝设立军机处以后,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便明显削弱。到乾隆朝,议政王大臣会议取消,权力更加转移到皇帝手中。【注释】如坐朝仪:像天子坐朝听政的样子,这是批评议政王大臣僭越
37、。乾隆壬子:乾隆五十七年(1792)。纯皇帝:即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年号乾隆,去世以后上的谥号是“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孝慈神圣纯皇帝”,庙号“高宗”。13内阁变迁初,天聪二年(1628),建文馆,命儒臣分直。十年(1636),更名内三院。曰国史,曰秘书,曰弘文。始亦沿承政名,后各置大学士一人。顺治元年(1644),置满、汉大学士,不备官,兼各部尚书衔。二年(1645),定为正二品衙门,以翰林官分隶之。三院上并系“内翰林”字。十五年(1658),更名内阁,别置翰林院官,以大学士分兼。殿阁曰中和殿、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仍兼尚书,学士亦如之。十八年(1661),
38、复三院旧制。康熙九年(1670),仍别置翰林院,改三院为内阁,置满、汉大学士四人。雍正九年(1731),礼部尚书陈元龙、左都御史尹泰特授额外大学士。置协办自此始。厥后多至六人,少或一二人。乾隆十三年(1748),始定大学士、协办大学士员额,省中和殿,增体仁阁,以三殿、三阁为定制,唯保和殿不常置。嗣后授保和者止傅恒一人。凡遇岁时庆节朝会,汉员列满员下。自光绪间李鸿章系文华殿衔,而宝时系武英殿,班转居其右。五十八年(1793),停兼尚书衔。宣统三年(1911),改组内阁,别令大学士序次翰林院。先是,世祖亲政,日至票本房,大学士司票拟,意任隆密。康熙时,改内阁,分其职设翰林院。雍正时,青海告警,复分
39、其职设军机处,议者谓与内三院无异。顾南书房翰林虽典内廷书诏,而军国机要综归内阁,犹为重寄。至本章归内阁,大政由枢臣承旨,权任渐轻矣。赵尔巽等清史稿卷一一四职官志一【解读】清史稿纂修于民国时期,由于种种原因,这并不是一部成功的纪传体通史,但对于了解清代史事仍有一定价值。这则选自职官志的史料说明了两个问题:清代内阁制度的建立;清代内阁职权的变化。1628年,皇太极设立文馆。1636年,皇太极将文馆改为内三院: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1658年,顺治改内三院为内阁。其后几经变化,到乾隆时期,以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三殿与文渊阁、东阁、体仁阁三阁为基础的内阁正式形成。顺治时期,内阁大学士负责票拟
40、,职权最高。康熙时期,内阁的一部分职权分给翰林院。雍正时期,随着军机处的设立,内阁职权再次削弱。发展到最后,内阁虽存草拟诏旨之责,但军国大政主要由军机大臣根据皇帝的旨意办理,内阁权力更小。【注释】世祖:即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个皇帝爱新觉罗福临,庙号世祖。习惯上也称做顺治皇帝。本章:指奏章。14设立六部太宗天聪五年(1631),设六部,以贝勒掌各部事,设满、蒙、汉承政三员,参政八员,启心郎一员。惟工部省蒙古、汉军参政六员。崇德三年(1638),六部各留承政一员,余皆改参政,有左参政、右参政。理藩院、都察院,亦称承政、参政。顺治元年(1644),改汉官衔,承政为尚书,参政为侍郎,理事官为郎中,副理事官
41、为员外郎,额者库为主事。又初设他赤哈哈番、笔帖式,哈番改为六品、七品、八品及无顶带笔帖式。清吴振棫养吉斋丛录卷一【解读】吴振棫在清中后期供职翰林院多年,又长期任封疆大吏,见闻广博,熟谙典章制度,养吉斋丛录便以记载清代典章制度为主,兼及宫廷琐事和政务措施。这段话概括介绍了清初六部的设立。1631年,皇太极设立六部,作为中央政府的执行机关。1644年,六部长官改成尚书、侍郎等头衔。【注释】太宗:即爱新觉罗皇太极,庙号太宗。贝勒:贝勒是清代皇室的封爵称号。清代的爵位分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国公、将军六级。15康熙设南书房谕大学士等曰:朕不时观书写字,近侍内并无博学善书者,以致讲论不能应对,今欲于翰
42、林内选择二员常侍左右,讲究文义,但伊等各供厥职,且住外城,不时宣召,难以即至。著于城内拨给闲房,停其升转,在内侍从。数年之后,酌量优用,再如高士奇等能书者亦著选择一二人,同伊等入直。尔衙门满汉大臣会议具奏。清圣祖实录卷六十九康熙十六年十月癸亥条【解读】康熙十六年(1677),在宫内设立南书房,选调翰林等官入南书房当值。南书房设立之初,侍从者的主要任务只是陪皇帝作诗写字,但后来也秉承皇帝旨意撰拟谕旨,发布政令。南书房的设立对于君主专制集权体制有两个意义:南书房实际上是皇帝处理政务的机要秘书班子,便于皇帝发号施令。南书房设立后,削弱了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16军机处军机处,盖古者知制诰之职。
43、其制无公署,大小无专官。直庐始设于乾清门外西偏,继迁于门内,与南书房邻,复于隆宗门西供夜直者食宿。其大臣惟尚书、侍郎被宠眷尤异者,始得入,然必重以宰辅。其属例用内阁中书舍人。舍人改庶吉士则不复入,改六曹、御史、给事中,递迁卿寺,至都察院副都御史、内阁学士,入直如故,惟擢侍郎亦不复入。间有以赀以荫为郎得预者,率大臣子弟为然。而张公若霭、鄂公容安又以庶子、侍讲入直,蒋公炳、程公焘又以巡抚罢还京入直,皆奉特旨行,非故事也。先是,雍正七年(1729),青海军事兴,始设军机房,领以亲王、大臣,予银印,印藏内奏事太监处,有事请而用之。后六年,上即位,改名总理处。乾隆三年(1738),王大臣请罢之,诏复名军
44、机处。时大学士为鄂公尔泰、张公廷玉、徐公本、蒋公廷锡,尚书为海公望。每被旨,各归舍缮拟,明日授所属进之。后大臣避专擅名,乃令所属具草,视定进呈。自是择所属益精慎,至大位者益众。而上赏赐亦异于庶僚,纱缎、饼饵、果时赐,岁暮赐鹿肉诸物率以为常,以至上所游幸无不从。其职掌在恭拟上谕及内外臣工所奏有旨敕议者,各审其可否以闻。又外臣章奏,各书为副以藏之。盖本朝谕旨、诰命,其别有四:凡批内外臣工题本常事谓之旨,颁将军、总督、巡抚、学政、提督、总兵官、榷税使谓之敕,皆由内阁拟撰以进;凡南、北郊时享、祝版及祭告山川与大臣死事者祭葬之文,与夫后妃、宗室、王公封册,皆由翰林院撰拟以进。然惟军机处恭拟上谕为至要。上
45、谕亦有二:巡幸、上陵、经筵、蠲赈,及内臣自侍郎以上,外臣自总兵知府以上黜陟、调补暨晓谕中外,谓之明发;诰诫臣工,指授方略,查核政事,责问刑罚之不当者,谓之寄信。明发交内阁,以次交于部科;寄信密封交兵部用马递,或三百里,或四五六百,或至八百里以行。其内外臣工所奏事经军机大臣定议,取旨密封,递送亦如之。内而六部、卿寺暨九门提督、内务府太监之敬事房,外而十五省,东北至奉天、吉林、黑龙江将军所属,西南至伊犁、叶尔羌将军办事大臣所属,迄于四裔诸属国,有事无不综汇。且内阁、翰林院撰拟有弗当,又下军机处审定。故所任最为严密繁巨。清梁章钜枢垣记略卷二十二 王昶军机处题名记【解读】枢垣记略是一部关于清代军机处的
46、专书,梁章钜在嘉庆道光之际曾任职军机章京,有机会接触到军机处的档案资料,遂以此为基础撰写成书。书名枢垣记略,是因为有人将军机处比作宋代的枢密院或汉代的尚书省。王昶,乾隆进士,历官至刑部右侍郎,曾在乾隆二十五年(1760)以中书舍人入值军机处,此文作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王昶身处其中,加以咨询前辈,参阅资料,对军机处的渊源、职掌、制度、地位等进行了概括性的描述。这则资料说明了:军机处由皇帝的亲信组成。皇帝在满汉大学士、各部尚书、侍郎中挑选自己宠信的大臣进入军机处。军机处的设立,侵夺了原来内阁、南书房、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军机处承旨办理机务,直接剥夺了诸王议政的权力,架空了议政王大臣会议。
47、军机处机构精简,行政效率高,能迅速处理军国大事。皇帝通过军机处,集大权于一身。军机处直接听命于皇帝,军机处起草的谕旨,有的先下内阁,以次及于部院,层层下达,叫做明发;皇帝通过军机处将机密谕旨直接寄给地方督抚,称为廷寄,廷寄主要是重要机密事件。皇帝经由军机处牢固地控制着中央与地方。军机处本身没有独立性,军机大臣本身没有实权。军机处只有直庐,没有官署;成员又都是兼职,没有专官,具有很大的临时性,难以形成盘根错节的政治势力。军机处的印信,也收藏在大内,用时必须例行严格手续,这就极大地限制了军机处自身权力的独立行使。军机处这一机构,既便于君主集权,又难以产生与君权相抗衡的政治力量,是皇帝推行专制政治的理想工具。【注释】以赀以荫:赀,资财,引申为捐纳;荫,庇荫,子孙因先代官爵而得到封赏。故事:旧日的行事制度。上:此处指乾隆。郊:皇帝在国都城外祭天。享、祝版:享,献祭;祝,祝祷。版,古代写字用的木片,古代的享祝文字都写在木板上,后来改成写在纸上,仍然叫做版,版引申为文字。经筵:皇帝研读经史而举行的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