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对心血管系统的毒.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4943168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PPT 页数:49 大小:4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药物对心血管系统的毒.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药物对心血管系统的毒.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药物对心血管系统的毒.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药物对心血管系统的毒.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药物对心血管系统的毒.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药物对心血管系统的毒.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物对心血管系统的毒.ppt(4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五章药物对心血管系统的毒性作用,第一节 心血管的损伤形态学和生理功能基础,一、形态学基础心肌细胞分类:普通心肌细胞:兴奋性、传导性、收缩性自律细胞:兴奋性、传导性、自律性窦房结、房室束、房室结、普肯耶纤维,心脏毒性的常见靶点:心肌的能量利用离子通道细胞内钙的转运,Ca2+的转运是心脏毒性的常见靶点。心肌细胞Ca2+池容量小,对细胞外Ca2+的依赖性高。药物或毒性对Ca2+转运的影响易导致心脏毒性,二、生理功能基础,心血管系统由心脏、动脉、毛细血管及静脉组成。通过血液循环不断将氧气、营养物质和激素等运送到全身各组织器官,并将器官、组织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其它代谢产物带到排泄器官排出体外,以保证机

2、体物质代谢和生物功能的正常进行。心血管系统产生损伤,器官和组织将失去氧及营养供应,新陈代谢不能正常进行,造成生命正常活动不能进行。,短时间药物心血管的毒性作用:大多可逆:心肌酶谱变化、心律失常等长时间药物心血管的毒性作用:出现代偿性变化:如心肌肥厚,第二节、药物对心血管损伤的类型,药源性心力衰竭药源性心律失常药源性高血压药源性低血压其他:药源性心肌炎、心肌缺血、血栓病、瓣膜病等,一、药源性心力衰竭药物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心脏,引起心肌收缩力减弱、前后负荷增加、组织对供血的需要增加等,导致心功能失代偿、心排出量减少、外周组织灌注不足,无法满足机体组织代谢需要而产生的综合征,称为药源性心力衰竭(dru

3、g-induced heart failure,DIHF)。,临床特点:发病急骤,进展较快,死亡率高。药源性心力衰竭近年来随着各类新的化学药品的不断问世,罹患者与日俱增,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药源性心力衰竭主要原因:抑制心肌收缩力诱发心律失常,使心脏泵血功能发生障碍而诱发其它:心肌细胞直接毒性作用,引起心肌细胞变性、坏死诱发心肌缺血。诱发过敏性心肌炎、过敏性心包炎,1抗心律失常药常见为有负性肌力作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如普罗帕酮、丙吡胺、胺碘酮等抗心律失常药引起的心力衰竭发生率相对较低,多发生在原有心脏病的患者。,2强心药洋地黄类中毒时,可诱发或加重心衰,这与其诱导心律失常、增强交

4、感活性有重要关系。,3抗高血压药常与长期用药后突然停药,高血压反跳升高有关。长期应用哌唑嗪后突然撤药,可显现原有心衰而致病情恶化。4拟交感药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多巴胺、间羟胺等大剂量或长期应用时,可致心肌灶状坏死、炎性渗出甚至心包脏层出血,从而导致急性左心衰竭。,5抗精神失常药物氯丙嗪对心脏有直接的抑制作用,可阻断1受体等复杂的影响。长期应用氯丙嗪可出现心电图异常、脉搏加快、血压下降,严重者可因心衰致死;锂离子可抑制心肌去极化,长期使用锂盐治疗的精神病人,偶尔出现右心衰竭,患者早期常出现各种可逆性心律失常;三环类抗抑郁药可阻止单胺类递质的摄取,使心肌去甲肾上腺素浓度升高;并有

5、奎尼丁样的心肌直接抑制作用。可影响心率、心律及心肌收缩力,治疗剂量即可使原有心衰加剧。,6抗肿瘤药多柔比星、柔红霉素、氟尿嘧啶、环磷酰胺、三尖杉碱等可引起心肌细胞出现水肿、线粒体变性和细胞核固缩、心肌细胞凋亡、细胞数目减少,使心肌收缩力受到抑制而导致心衰。,二、药源性心律失常,19952000年国内公开报道的646例药源性心血管疾病的病例的统计分析:诱发心律失常的药物涉及155种,其中心血管系统药最多,占37.2%。以普罗帕酮引起的最多,为75例,致死病例35例(5.4%)。,药源性心律失常是指药物非治疗目的引起的心律失常,或导致原有的心律失常加重。药源性心律失常的类型多种多样,如持续或非持续

6、性室速、扭转型室速(TDP)、心室扑动或心室颤动、室性早搏和室上性心律失常及传导阻滞等。,心律失常主要由冲动传导异常和冲动起源异常引起,前者包括单向、双向传导阻滞,后者包括自律性增高和触发活动(早后或迟后除极),某些药物尤其是抗心律失常药亦能引起上述机制从而导致心律失常。,1、抗心律失常药为最常见的诱发心律失常的药物I类抗心律失常药在使用过程中均可引起或加重心律失常:IcIaIbIa类药物:奎尼丁治疗期间有0.59病人出现昏厥,普鲁卡因胺致心律失常作用比奎尼丁少见。丙吡胺导致致命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1一6。Ib类药物:利多卡因、苯妥因钠、美西律致心律失常发生率较低(1)类、类较少引起心律失常,

7、Ic类药物:氟卡尼、恩卡尼、普罗帕酮和乙吗噻嗪抗心律失常作用极强,但容易致心律失常。恩卡尼治疗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心律失常发生率高达1l,其中有28为致命性室扑或室颤。氟卡尼治疗持续性室速时心律失常发生率6.6。普罗帕酮和乙吗噻嗪急性给药致心律失常发生率分别为8和11。,2抗病原体药抗病毒药金刚烷胺过量可致扭转型室速,该药能抑制突触前儿茶酚胺再摄取。红霉素可引起长Q-T间期综合征和扭转型室速,静脉点滴红霉素对心肌收缩力有直接抑制作用,动物实验发现可导致低血钾,并有Ia类药物延长动作电位时程及降低Vmax效应。复方磺胺甲恶唑、氯喹也能导致多型室速和扭转型室速,机制尚不明了,可能与特异质反应有关。,

8、服用抗血吸虫病锑剂病人会出现ST段及T波变化,亦可发生室上性心律失常与室性心律失常。口服头孢拉定容易引起室性早搏,其注射液容易引起复杂性多型心律失常,发病原因不明。,3抗抑郁药三环类抗抑郁药引起Q-T间期延长和扭转型室速的报道较多见。单胺氧化酶抑制剂诱发室性早搏多见。与其升高儿茶酚胺水平及加压反应有关。4皮质激素类大剂量给皮质激素类药引起猝死,推测与严重心律失常有关。皮质激素冲击治疗期间47病人出现心悸、室性早搏。动物实验证实,地塞米松所致的心律失常与引起儿茶酚胺释放有关。,5钙通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易致多种缓慢型心律失常,较常见的是传导异常、窦性心动过缓。例如:维拉帕米引起传导阻滞,机制:维

9、拉帕米剂量过大或在体内蓄积时,其L-异构体含量相应增高(L-异构体引起房室传导阻滞的作用比消旋体强10倍)。抑制窦房结,导致心动过缓、心脏骤停、低血压等。诱发房颤、室颤等快速型心律失常。,6.其它药物抗组胺药特非那定、阿司咪唑:SFDA通报阿司咪唑的可疑不良反应以过敏反应和心血管系统反应为主,严重过敏性休克7例,心律失常5例,心律失常者中4例为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有机磷农药中毒可导致室速、心室颤动等。降胆固醇药丙丁酚可致实验动物室颤猝死。正性肌力药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米尔利酮可致室性早搏,其机制可能与刺激肾上腺系受体、影响细胞内钙离子、儿茶酚胺效应和延迟后除极有关。,蝮蛇抗栓酶引发心律失常

10、包括心房纤颤、房室传导阻滞、窦性心动过速、频发交界性早搏伴室内差异传导、房性早搏等。抗肿瘤药多柔比星、柔红霉素、三尖杉碱等诱发的心肌损害,常以心功能不全为主要表现,约有30并发心律失常,表现为房性早搏或室性早搏、窦速、室上速或室速,心律失常的发生与用药剂量和时间长短相关。利多氟嗪、乙醚、三氯甲烷、氯乙烯、阿片碱类等也可引起心律失常。,三、致药源性高血压的药物,1含钠盐药物钠与高血压发病关系密切,血细胞内和或血管平滑肌细胞钠离子含量增加,可直接或间接地使外周阻力增加。给健康人大量钠盐,可出现一过性的血压增高;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约有13为钠敏感。钠盐对高龄、女性、肥胖、有高血压家族史、并发糖尿病或肾

11、脏疾病更容易引起血压升高。含钠药物可引起细胞内水钠潴留,血管壁增厚,对升压物质更为敏感。含钠药物主要有抗生素、制酸剂和输液制品等。,2皮质激素 使用糖皮质激素的病人,20出现血压升高。机制:盐皮质激素效应增加儿茶酚胺的敏感性促进脂肪分解,引起高脂血症和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肝损伤的药物也可导致药源性高血压,其机制为肝脏灭活皮质激素的能力降低。,3.性激素与同化激素刺激血管紧张素的生成刺激骨髓造血功能,使红细胞与血红蛋白增加,导致血液流变学改变,并能促进肾小管对水、钠重吸收,从而引起血压升高。,4非甾体抗炎药抑制环氧化酶,阻碍前列腺素合成,减少了前列腺素对血管的扩张作用;促进近曲小管对钠的重吸收,使

12、血压升高。拮抗抗高血压药物的作用:影响利尿药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的降压作用,而使病人血压升高。,5口服避孕药刺激肝脏合成血管紧张素原,导致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活性增高,外周血管阻力增加,水钠潴留降低肾小球滤过率,促进肾小管钠重吸收促进ACTH分泌,增加心输出量等引起血压升高。,6抗抑郁药三环类抗抑郁药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合用,易引起高血压危象,应严禁合用。如果换药,中间至少要停药2周以上才可使用另一种药物。单胺氧化酶抑制剂不宜与利血平、胍乙啶、左旋多巴、多巴胺、麻黄碱等合用,以免发生高血压。,7直接作用于血管平滑肌的药物凡能激动末梢受体或受体的药物,均具有一定的升高血压作

13、用。治疗偏头痛的麦角胺和具有缩宫作用的麦角新碱等直接收缩血管平滑肌而具有升压作用。,8麻醉药品氯胺酮和-羟丁酸钠等具有阻断迷走神经和兴奋交感神经作用而使血压升高。血管收缩剂和可卡因同时应用可引起严重的高血压,甚至诱发高血压危象。大量应用可卡因可使血压一过性升高,而中毒致死者则是由于交感兴奋、心肌损害和高血压引起。,9抗高血压药物的反常效应与停药综合征高血压病人服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可出现血压升高的反常现象,如甲基多巴、可乐定、胍乙啶、利血平等静脉注射会引起短暂的血压升高,忌用于高血压危象和嗜铬细胞瘤的病人。长期使用抗高血压药停药过快,可诱发高血压,10其他药物促红细胞生成素可能机制:促红细胞生成

14、,血液黏度和血容量增加;增加血管对某些血管加压物质的反应性,诱发血管收缩。环孢素(CsA)有1080病人可在用药数周内出现血压升高,多为轻中度高血压,也有部分患者迅速发生严重的高血压和高血压脑病。可能的机制:收缩肾血管,使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降低,钠离子重吸收增加。对肾脏的直接毒性损伤。,四、致药源性低血压的药物1血管扩张药硝酸甘油、亚硝酸异戊酯等对小静脉和小动脉均有明显的扩张作用,易导致血压急剧下降。硝普钠作用机制与硝酸甘油相似,静脉滴注速度过快或过量可引起严重的低血压。其他:如硝苯地平等也可引起体位性低血压,2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抑制药溴丙胺太林M胆碱受体阻滞药,大剂量时阻滞神经节,引起体

15、位性低血压。利血平耗竭下丘脑及交感神经末梢的儿茶酚胺类物质,使交感神经张力降低,外周小动脉扩张而降低血压,作用缓慢而持久。甲基多巴兴奋延髓脑血管运动中枢的受体,抑制外周交感神经,引起小动脉扩张,外周血管阻力降低而致血压下降,过量容易导致体位性低血压。可乐定作用于延髓腹外侧核咪唑啉受体,抑制交感神经的传递,从而发挥中枢降压作用,偶见体位性低血压。,3抗精神病药氯丙嗪可阻滞受体、抑制心肌ATP酶,易引起老年人、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发生低血压。,4其他药物青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磺胺类和某些头孢菌素类等抗病原微生物药物,容易导致过敏反应,一般均可引起血压下降,低血压持续时间长短不等,严重者导致

16、过敏性休克。少数阿司匹林过敏体质患者用药后可出现低血压;年老体弱、血容量不足的患者,过量使用后导致大量出汗,造成血容量减少、血压下降,甚至易出现低血容量性休克。,五、其他药源性心血管疾病,(一)药源性心肌缺血心肌细胞几乎没有能量贮存,必须依靠循环系统的及时供氧而满足其代谢需要,当氧的供应不能满足需要时即发生心肌缺血,主要表现为心绞痛。长期使用受体阻滞药突然停药可致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肌梗死或猝死,主要原因是停药后心率突然加快致心肌耗氧增加,而氧供相对不足所致。,短效钙通道阻滞剂硝苯地平可使血管舒张,外周阻力下降,反射性引起心动过速,可致突发性血管舒张和心绞痛恶化,甚至导致死亡。因此使用该类药物治

17、疗高血压时最好换用长效制剂。甲状腺素、苯丙胺、受体激动药、咖啡因、双嘧达莫、麦角胺、茶碱、长春碱、长春新碱等均可引起心肌缺血。,(二)药源性血栓栓塞疾病 药物的化学刺激或对机体凝血功能的影响,可引起动脉或静脉血栓形成,以静脉栓塞最常见,死亡率为12。深部静脉血栓常见于下肢和骨盆静脉,临床特征为伴有肿胀、发红(充血)和大腿疼痛。肺循环中静脉血栓破裂沉积可致肺栓塞,表现为憋气、胸痛。若血栓发生于动脉,可引起外周动脉(包括下肢和脑循环)闭塞。,避孕药对血压、血小板功能、凝血功能、糖和脂质代谢均有影响。有增加深部静脉血栓或肺栓塞的危险。静脉内注入四环素类、红霉素、青霉素、万古霉素、两性霉素B、放线菌素

18、D、丝裂霉素等抗生素也可引起血栓栓塞性疾病。,(三)瓣膜病变研究发现,食欲抑制剂可致二尖瓣、主动脉瓣和三尖瓣疾病,如服用芬氟拉明、芬特明的病人出现二尖瓣拉长、增厚、变白和发亮,(四)心肌炎与心肌病过敏性心肌炎:所有可致变态反应的药物均有可能引起此类病变中毒性心肌炎:损伤程度具有剂量依赖性。心肌病(五)心包炎(六)血管炎,第三节 药物对心血管系统损伤的评价,一、在体评价1.心电图:简便、实用、经济、无创2.超声心动图3.核医学检查4.心电向量图5.核磁共振,二、临床病理学评价 1.组织病理学检查 2.心肌酶谱和心肌蛋白检查心肌酶谱:持续时间短、敏感性、特异性差乳酸脱氢酶天门冬氨酸转氨酶肌酸激酶:其中CK-MB主要存在于心肌,敏感性、特异性相对较高,心肌蛋白肌红蛋白:特异性不高、敏感性高,是心肌早期受损的标志物。肌钙蛋白:其中cTnI心肌受损后出现早,持续时间长,特异性和敏感性高。是动态心脏毒性检测的常规指标。3.电解质三、动力学评价 心排出量、心率、心室内压、血压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