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车视距的概念、标准和措施.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4947652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PPT 页数:22 大小:1.3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行车视距的概念、标准和措施.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行车视距的概念、标准和措施.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行车视距的概念、标准和措施.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行车视距的概念、标准和措施.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行车视距的概念、标准和措施.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行车视距的概念、标准和措施.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行车视距的概念、标准和措施.ppt(2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行车视距的概念2.行车视距的计算方法及标准3.行车视距的保证,3.6 行车视距,教学内容:,(第9讲),重点解决的问题:1.各级公路执行的行车视距的指标分别是什么?2.如何保证各级公路在平曲线内的行车视距?,平面交叉处 纵断面:凸竖曲线 凹竖曲线:(下穿式立体交叉)3.行车视距分类:(1)停车视距(2)会车视距(3)超车视距,平面上的视距问题,纵断面上的视距问题,3.6 行车视距,1.定义:行车视距是指汽车在行驶中,当发现障碍物后,能及时采取措施,防止发生交通事故所需要的必须的最小距离。2.存在视距问题的情况:夜间行车:设计不考虑 平面上:平曲线(暗弯),3.6.1 行车视距的计算,1停车

2、视距定义:停车视距是指驾驶人员发现前方有障碍物后,采取制定措施使汽车在障碍物前停下来所需要的最短距离。停车视距构成:,(1)反应距离S1:是当驾驶人员发现前方的阻碍物,经过判断决定采取制动措施的那一瞬间到制动器真正开始起作用的那一瞬间汽车所行驶的距离。感觉时间为1.5s;制动生效时间为1.0s。感觉和制动生效的总时间t=2.5s,我国采用1.2s 在这个时间内汽车行驶的距离为:,3.6.1 行车视距的计算,1停车视距定义:停车视距是指驾驶人员发现前方有障碍物后,采取制定措施使汽车在障碍物前停下来所需要的最短距离。停车视距构成:,(1)反应距离S1:是当驾驶人员发现前方的阻碍物,经过判断决定采取

3、制动措施的那一瞬间到制动器真正开始起作用的那一瞬间汽车所行驶的距离。,1停车视距定义:停车视距是指驾驶人员发现前方有障碍物后,采取制定措施使汽车在障碍物前停下来所需要的最短距离。停车视距构成:,(2)制动距离:是指汽车从制动生效到汽车完全停住,这段时间内所走的距离。,停车视距:,忽略了滚动阻力系数f,3.6.1 行车视距的计算,(3)安全距离:510m,2.会车视距,定义:会车视距是在同一车道上两对向汽车相遇,从相互发现时起,至同时采取制动措施使两车安全停止,所需的最短距离。会车视距构成:(1)反应距离:双向驾驶员及车辆(2)制动距离:双向车辆(3)安全距离:双向车辆保持间距 会车视距SH约等

4、于2倍停车视距。,3.超车视距,(1)定义:超车视距是指汽车安全超越前车所需的最小通视距离。(2)超车视距的构成:超车视距的全程可分为四个阶段,式中:V0被超汽车的速度(km/h),较设计速度低1020km/h;t1加速时间(s),t1=2.94.5s;a平均加速度(m/s2)。,加速行驶距离S1 当超车汽车经判断认为有超车的可能,于是加速行驶移向对向车道,在进入该车道之前所行驶距离为S1:,3.超车视距,(1)定义:超车视距是指汽车安全超越前车所需的最小通视距离。(2)超车视距的构成:超车视距的全程可分为四个阶段,加速行驶距离S1:,3.超车视距,(1)定义:超车视距是指汽车安全超越前车所需

5、的最小通视距离。(2)超车视距的构成:超车视距的全程可分为四个阶段,超车汽车在对向车道上行驶的距离S2:,超车完了时,超车汽车与对向汽车之间的安全距离S3:S3=1560m 超车汽车从开始加速到超车完了时对向汽车的行驶距离S4:,全超车视距为:S超=S1+S2+S3+S4,t2=9.310.4s,t1=2.94.5s,最小必要超车视距为:,对向汽车行驶时间大致为t2的2/3,最小必要超车视距为:,全超车视距为:S超=S1+S2+S3+S4,3.6.2 行车视距标准,1.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应满足停车视距。2.二、三、四级公路的视距应满足会车视距的要求,其长度应不小于停车视距的两倍。受地形条件或其

6、他特殊情况限制而采取分道行驶措施的地段,可采用停车视距。3.具有干线功能的二级宜在3min的行驶时间内,提供一次满足超车视距要求的超车路段。其他双车道公路可根据情况间隔设置具有超车视距的路段。4.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以及大型车比例高的二、三级公路的下坡路段,应采用下坡段货车停车视距对相关路段进行检验。5.积雪冰冻地区的停车视距宜适当增长。,平曲线视距检查方法:最大横净距法 视距包络曲线法,3.6.3 平曲线视距的保证,1.最大横净距法(1)基本概念横净距:在弯道各点的横断面上,驾驶员视点轨迹线与视距线之间的最大距离叫横净距。,h,平曲线视距检查方法:最大横净距法 视距包络曲线法,3.6.3 平曲

7、线视距的保证,1.最大横净距法(1)基本概念横净距:在弯道各点的横断面上,驾驶员视点轨迹线与视距线之间的最大距离叫横净距。,驾驶员视点位置:视线高度:1.2m 平面位置:距未设加宽的路面外边缘1.5m,或距路中线,最大横净距:在弯道内所有横净距中的最大值,称为最大横净距,用h表示。其值可根据视距S和曲线长L、行车轨迹曲线半径RS算出。,平曲线视距检查方法:最大横净距法 视距包络曲线法,3.6.3 平曲线视距的保证,1.最大横净距法(1)基本概念横净距:在弯道各点的横断面上,驾驶员视点轨迹线与视距线之间的最大距离叫横净距。,驾驶员视点位置:视线高度:1.2m 平面位置:距未设加宽的路面外边缘1.

8、5m,或距路中线,1)不设回旋线的横净距计算:曲线长L视距S:,(2)最大横净距计算方法:,式中:Rs驾驶员视点轨迹线半径,,曲线长L视距S:,式中:L曲线内侧视点轨迹线长度。,RS,RS,圆曲线长LYS:,2)设回旋线的横净距计算:,曲线总长LSLY,(2)最大横净距计算方法:,LY,圆曲线长LYS:,2)设回旋线的横净距计算:,曲线总长LSLY,(2)最大横净距计算方法:,曲线总长LS:,视距包络图就是在驾驶员视点轨迹线上每隔一定间隔绘出一系列的视距线,视距线相互交叉而形成的外边缘线作为清除障碍的界限的方法。,2.视距包络图法,3.保证行车视距的工程措施:,(1)清除障碍物:清除视距包络曲

9、线与视点轨迹线间的全部障碍物。适用:连续障碍物的清除,如路堑边坡等。,清除距离视点轨迹线小于最大横净距的障碍物。适用:分散障碍物,如独立建筑物等。,(1)清除障碍物:清除视距包络曲线与视点轨迹线间的全部障碍物。适用:连续障碍物的清除,如路堑边坡等。,3.保证行车视距的工程措施:,清除距离视点轨迹线小于最大横净距的障碍物。适用:分散障碍物,如独立建筑物等。,(1)清除障碍物:清除视距包络曲线与视点轨迹线间的全部障碍物。适用:连续障碍物的清除,如路堑边坡等。,(2)分道行驶:二、三、四级公路,受地形条件或其它特殊情况限制路段,若不能保证2倍停车视距,则必须满足停车视距,同时必须采用严格的分道行驶措

10、施。如设分道线、分隔带、分隔桩;或设成两条分离的单车道。,3.保证行车视距的工程措施:,补救措施:限速、设反光镜等,结 论,1.各级公路执行的行车视距的指标:高速、一级公路应满足停车视距的要求;二、三、四级公路应满足回车视距要求,其长度不应小于2倍停车视距,受地形条件或其他特殊情况限制而采取分道行驶措施的地段,可采用停车视距。具干线功能的二级公路宜在3min的行驶时间内,提供一次满足超车视距要求的超车路段。其他双车道公路可根据情况间隔设置具有超车视距的路段。2.保证各级公路在平曲线内的行车视距的方法:确定行车视距指标;用最大横净距法或视距包络图法检查曲线内侧的视点轨迹线处的视距是否满足指标要求;若不满足行车视距要求,则可清除视距包络曲线与视点轨迹线间的全部障碍物或距离视点轨迹线小于最大横净距的障碍物;在满足停车视距的路段,也可采用严格的分道行驶措施,如设分道线、分隔带、分隔桩;或设成两条分离的单车道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