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教材分析-岳麓区教育局.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教材分析-岳麓区教育局.ppt(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教材解读,教研室:王京卉,一、指导思想:,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和编写教材的过程中提出“回归生活的课程理念,着重阐明的意义是课程与教材要以儿童的生活为出发点。当课程与教材进入实施阶段后,本课程向生活的回归应致力于使课程再回到儿童的生活中去成为一个能够改变、改善生活的“因子”。这一种回归才是课程的归宿。,也就是说,要使学生通过教材、教学所学得的一切能回到他自己的生活中去,用以解决他们生活中的问题,改变他的生活、生活方式,提升他们对生活的认识、态度、价值观等等。,我们的课程和教材是由儿童生活世界转化而来,课程和教材又要再转化为儿童的生活世界(是已经改变和提升了的生活世界)。从生活
2、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这是我们对于课程回归生活世界的比较全面的理解。新课程进行到今天,对于这后一种转化和回归的研究与探索应该提到日程上来了。否则课标中所要求的实效性也就难于实现。,二、教材体系结构,本册教材与三、四年级教材的机构体系基本一致,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按照儿童个人、儿童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家乡(社区)生活,以及儿童与祖国、儿童与世界等生活领域的不断扩大为主线,设计教材的体系结构。全书设五个单元主题,共21个二级主题,根据二级主题内容的不同安排若干活动主题(三级标题)依每单元内容和容量的不同,建议安排的课时不等。一般每单元建议安排9课时左右,一册书安排45课时左右,留出一定的课时给学
3、校和教师安排相关活动使用。,米粒的诉说,三、高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特点及建议:,(一)品德与社会课中史地内容教学应当关注几个问题:第一,史地内容教学目标的确定要依据课程标准,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重点。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史地教学内容是以“散点”形式呈现的,教材在编写时,不是按史地学科知识上的逻辑在编写,而是以情感态度价值观来串连相关的史地内容,因此,要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来确定课时目标,是品德与社会课史地教学要突破的第一点。,第二,要依据教学目标恰当地组织教学内容。组织教学内容的步骤是:1解读教材。教材体现了编者的什么意图;2找到教材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3根据教学目标,确
4、定教学逻辑的正确思路并重组教学内容,对教材中呈现出的史地内容作出恰当的取舍;,第三,选择有效、有趣的方法来实施史地内容的教学,让品德与社会课中的史地内容彰显生命的色彩。具体方法是:1注重学生的历史体验,可通过创设情景,将学生带入到历史情景中去感受和体会;2注重现时生活与史地内容之间的联系,教师进行史地内容教学时,可从今天的场景引入到历史的场景;3创设教学悬念,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经验进行历史推测;4充分挖掘地方史地资源,将本土化的资源与教材资源相结合,要把充分利用国家教材和大力开发地方课程资源结合起来;5注意史地教学内容问题设计的开放性和教学的活动化,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富于个性化的学习;6注意引
5、导学生通过对史地内容的学习,认识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学会联系和发展地看问题。,(二)全览整册教材,分析教材内容意图,明确教学目标,将知识教学与品德教育融为一体。走进生活的通道 走进心灵的通道,(三).抓住每一课的内容提示和关键词,找准教学目标的正确定位。品德与社会教材中有很多内容是交叉重叠,螺旋上升的。譬如:成长日记ABC,六下有小小少年,诈一看,似乎都是要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成长。其实它们各有侧重点,成长ABC侧重于让学生发现和认识自己身体、心理的变化;小小少年则偏重于让学生在回顾成长的过程中感悟父母、亲人的爱,学会感激。类似的例子很多,需要我们抓住关键词和内容提示来区别、明确。,(四)
6、、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利用身边的课程资源,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只要充分挖掘身边的课程资源,就能打通教材与生活的通道,真正使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指导学生的现实生活。,(五)、切记本末倒置“种他人田,荒自家园”1.我国第八次新课程改革之所以有不同学科的课程设置,就在于学科之间有相对的独立性,每一门学科有自己的教学任务。2、克服盲目奉行“拿来主义”.一些案例和套路原本只是一种示范,个别教师“照葫芦画瓢”,原封不动地搬到自己的课堂上,失去了原来特定环境下的幽默与风趣。,品德课十分强调回归儿童的生活,教学一定要结合不同环境、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的学生实际。教学的活力来自于每位教师独
7、特的教学风格和依据自己的真实体验对课堂教学的重构与创新。,(六)、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1.不能因刻意追求“师生民主”,主体、主导、而主次不分忽视了必要的课堂纪律维护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2.教师包得太多。“一言堂”代替“群言堂”3.片面理解“合作学习”,形式多于内容。一堂好课不是看它的热闹程度,不可能自始至终高潮迭起,也不是现代教育技术集中展示。一堂好课在于学生从中学到了什么?留给学生什么样的思考、启示、体验和回味?只有形式、手段服务于内容和目的,才能让生动的情景激发学生内心深处情感的共鸣。既要关注怎样教?呈现教学的过程,也要关注“为什么这样教?”,(七)以与时俱进的态度
8、关注社会,关注热点,使本课程的教学与社会、与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八)注重课堂的两头延伸,让学生参与课前调查及课后实践,培养学生收集材料与实践能力。,(九)完善学生学业的评价细则,重学习过程的评价,重学生行为习惯的评价,但也不能忽视必要的知识能力的评价,体现评价的多元化。四.教学活动设计,四.教学活动设计,谁说了算教学活动案例(一)谁说了算活动目标:1、分析家庭、学校生活等民主现状,明白集体的事要大家商量说了算。2、学会运用大家商量、投票表决等公平、民主的方式解决集体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活动准备:若干调查表格活动过程一、(屏幕或黑板展现“班级电视台”的图标)小主持人讲话:同学们,我们班的小小电
9、视台最近推出了一个新栏目,我们都有发言权,欢迎大家广泛参与,多多关注。今天,就让 我们一起先来探讨探讨善于“谁说了算”的问题。2、老师向大家讲述在家访过程中发现的家长一言堂的事例,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二、特别调查1、教师导语:在我们的生活中究竟应该谁说了算?(呈现选票内容)围绕这个问题,我们来进行一次特别调查,请同学们把自己的选项填在括号里。除了调查表中设计的选项,还有其他的问题请写在横线上。2、学生各自填写调查表。3、分小组交流调查情况,小组长将得票情况统计出来。4、交流:哪一个选项的得票最多?你认为事情该由他说了算吗?,5、学生各自阐述观点,教师适时点拨学生用生活中的事例来说明,并谈谈自己
10、在当时情况中的心情和反应。6、教师小结:通过调查,反映出了我们生活中的一共同现象。看样子,“事情究竟该谁说了算”是一个值得我们认真对待的问题。三、故事导行1、教师导语:如果事情只由某一个人说了算,我们往往会觉得不公平。那么,集体的事情该怎么解决?大家 的意见不一致时该如何统一?请大家读一读“有事大家商量”的小故事。2、学生阅读小故事,教师适时提问:(1)班长李明不和同学商量,独自决定会怎么样?(2)为什么这次活动能取得成功?3、交流:商量集体的事情时,像怎么做的?你认为应该怎么做?4、把大家在平时做得好的经验补充在作品框内;做得不够的地方也认真地指出来。四、活动体验1、交流:你主为班级中有哪些事值得大家商量解决?请大家发表意见。老师适时板书:(1)班费怎么花?(2)社会实践活动如何开展?(3)教室里的座位怎么安排?(4)如何庆祝国庆节?,2、小组选择你们最感兴趣的一两个问题进行讨论,并将结果进行汇报。3、全班商量,并将最后的结果记录在班务记录册中。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