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管理思想精.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4954179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PPT 页数:104 大小:48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西方管理思想精.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04页
东西方管理思想精.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04页
东西方管理思想精.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04页
东西方管理思想精.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04页
东西方管理思想精.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0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东西方管理思想精.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西方管理思想精.ppt(10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东西方管理思想精髓,张国胜,一、脱俗求真无为而治的道家管理,道家的思想博大精深,这一讲试图就其管理思想作一粗浅的探讨。我们从四个方面来总结道家管理思想:取法于道的管理理念,自然无为的管理原则,处柔守弱的用人观念,修身求道的自我管理。最后,对道家管理思想的影响和价值进行了适当的剖析和简评。,(一)取法于道的管理理念,道”在老庄的著作中处于核心地位,老子、庄子的思想是围绕着“道”展开的,“道”在他们的著作中有多种含义,概括地讲有三层含义:第一,道是宇宙的本体,万物的根源 第二,“道”是支配物质运动变化的普遍法则 第三,“道”人类生活的方式和处世的方法,(二)自然无为的管理原则,“人法地,地谈天,天

2、法道,道法自然。”所谓自然就是自然而然,就是让事物依照自身的状况去自由发展,而不要以外在的力量去干预它,约束它。“天道”取法自然,“人道”取法天道,因此在管理组织,治理社会时,也应遵循事物的规律,顺应百姓的本性,任其自由发展,不要附加任何人为的干扰。“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争,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管理者横征暴敛,“苛政猛于虎”,与民争利不休,造成哀鸿遍野,饿殍塞路的惨象,使天下大乱。,怎样才能使贪欲无限的管理者转化为少私寡欲的清静圣贤呢?,首先,晓之以利害,使管理者明白,只有无为才能王天下,得天下,治天下,永远拥有天下。其次,明之以道德。德”就是“得”,事物得到了“道”就

3、是“德”,“道”落实到事物,作用于人生便是德。由此可知,老子的“道德”是事物的规律及其呈现,着重于顺其自然的意义,与儒学所强调的伦理意义是大相径庭的。,道家主张无为和反璞归真的道德规范,无为“无为而无不为”。“道常无为”。“天地无为也,而无不为也。”自然“道法自然”。不争“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人见其人,物见其物”守柔“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柔弱胜刚强。”素朴“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纯素之道,唯神是守,守而勿失,与神为一,一之精通,合于天伦”淡泊“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身若槁木之枝而心如死灰。“礼让“不敢为无下先。”“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勇于敢则杀,

4、勇于不敢则活。”慈爱“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节俭“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事实说明,为了让在上者即管理者明白:无私,无欲、无为、无争、处柔守弱的“道德”规范,老子举了许多的生活事实,例如:“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六十六章)。“草木之生也柔弱,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七十六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七十八章)老子借助诸如此类的一些事例,说明了无为的作用、柔弱的力量、无私的功效、不争的好处。道家通过以上利益的警告、道德的权威、事实的说明等力量,使管理者明确,唯有自然无为之政,才是导致大治的长远之计,

5、使管理者能够自觉地实施无为之治。,(三)处柔守弱的用人观念,与自然无为的管理原则相对应,道家提出了“善用人者为之下”的用人观念 善于容人: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任人不唯亲 道家反对选贤任能:至治之世,不尚贤,不使能。,(四)修身求道的自我管理,修身的内容:道家主张“绝圣弃智”,“绝仁弃义”,但实际上道家并不是一概反对“知”,并不主张人应闭目塞听,而是强调人要获得真知即得“道”;也不是一味排斥“德”,并不推崇人要寡情寡义,而是主张人要通过修养而获得“大德”,“唯道是从”修身的目的:保持内心的宁静和独立,不受外物引诱和骚扰,即所谓“平易恬淡”、“静一而不变,淡而无为”,“不与

6、利迁”,“不物于物”,听任本性的自由发展获得没有条件限制的精神超脱和精神自由-得道真人。,修身求道的方法,减欲返朴 涤除世欲之学:为学日损,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坐忘”这是庄子提出的一种修养方法,它要求人从思想上遗忘现实的一切利害得失,做到不为外物所动,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安宁,从抛弃名誉的追求、放弃物质的享受开始,达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道”,(五)道家管理思想的现实意义,有利于科学的发展与学术的昌明对于保护生态平衡有指导意义无为而治”的管理原则,对时下的管理具有借鉴意义 指导我们善于做人,启发我们精于做事,关于做人的纲领性意见,追求自然之道“复归于婴儿”

7、打开心灵的枷锁“大方无隅”自知、自信、自强“自知者明,自胜者强”与人为善“物或损之而益,益之而损”宽以待人“心善渊”以德报怨“报怨以德”勇于负责“受邦之不祥,是谓天下之王”,关于做事的启示,不可事事争先“不敢为天下先”不可锋芒太露“和其光,同其尘,挫其锐,解其纷”,我们需要锐气,但不要锋芒善于忍让“善战者不怒”不逞匹夫之勇“勇于敢者杀”以柔克刚“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从小事做起“天下之大作于细”抓住机遇善于转化“祸兮福之所倚”善始善终“慎终若始,则无败事”学会选择敢于放弃“为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二、儒学管理思想探源,儒家面对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以积极有为的入世精神,满怀经邦济世之志

8、,致力于建立国泰民安的“有道”理想社会,提出了“为国以礼”、“修己安人”、“为政以德”的管理方略。,(一)儒与儒学,儒和儒学是两个概念,儒是以教书相礼为职业的人;儒学是先秦诸子中的一派。在秦朝,法家人物占据庙堂,儒与儒学遭到封杀而转入地下。汉初崇尚黄老,儒学亦在复兴。儒家思想核心:仁:爱人。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智:同“知”,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指知道、了解、见解、知识、聪明、智慧等。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含有宽恕、容人之意。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孝: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孝不仅

9、限于对父母的赡养,而应着重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悌:指对兄长的敬爱之情。,(二)“为国以礼”的管理原则,礼的失落礼的地位提升纠正不当名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孟子: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丧无日矣。朱熹:礼者,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三)修己安人的管理模型,儒学管理模型,修己,格物读书致知持敬,安人,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德感应,(四)“为政以德”的管理方法,开启民智,化民成俗,唤醒道德自觉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尽心上)选聘有德行的人参与管理管理者身体力行,以身作则。,(五)儒家

10、学说在管理理论上的贡献,建立了以人为本的人性本善的管理模式 注重管理的道德性,把“道之以德”作为管理的主要手段 建立了一整套的人才管理理论体系 提出了“和为贵”的社会生态平衡的指导原则 以“阴阳互补”的方法论为指导,提出了“刚柔相济”的、“宽严结合”的领导原则确立了以人为本的“富民”“安民”的管理目标,(六)单一德治路线的局限性,重德轻力,即重内在的道德修养而轻视向外力的奋争 重德轻智 重德轻利 以上是我们对儒家“德治”局限性的初走分析,儒家的管理思想还有不少的局限性,这是合乎逻辑的,合乎历史发展规律的。如果说儒家的管理思想是合乎现代管理的,完全科学的,那是不合乎逻辑的;当我们在分析儒家“德治

11、”管理的历史局限时,不能陷入全盘否定儒家管理思想的片面性。只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主义的科学观点,分析和评价儒家的管理思想,继承和弘扬其精华才是正确的方法。这种继承与弘扬不只是在学术探讨中,更重要是在管理的实践中,去总结、去革新、去创造、去检验,走建立中国特色管理之路。,三、利义并重以民为本的墨家管理思想,墨学与儒学并称春秋战国时期的显学,墨家在分析社会问题、阐明政治观点、抒发治国理想的学术体系中,深刻地论述了治国安民的管理策略,其主要观点包括:重利贵义的价值取向,民为政首的管理目标,尚贤使能的用人原则。墨学是由儒学发展而来的,是儒学的支流。淮南子要略说:“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但

12、是墨子反对儒家重礼厚葬的繁文缛节,以之为“靡财而贫民”,“伤生而害事”,进而批判儒家。墨子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批判儒家的思想家,他从下层劳苦大众的利益出发,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治国策略,创立了墨家学派,从而揭开了百家争鸣的序幕。,老子是真圣,是真话真说的圣人,他的常道(真理)的思想,本来可以给我们带来光明,还可以促使我们去发现更大的哲学、科学的光明。孔子是美圣,是好话好说的圣人,他的重情感的仁爱思想,给我们带来了家庭内在亲情的温暖,也本可以促使我们去创造更丰富的艺术的温馨。墨子是善圣,是实话实说的圣人,他的重实践的逻辑理论思想,本来可以给我们带来生活的惬意,还可以促使我们去发明更多科学、技术

13、的价值。,(一)重利贵义的价值取向,墨家作为下层小生产者的代表,其实践和理论实实在在,质朴无华,具有实用的功利主义倾向。“仁者之事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将以为法乎天下。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非乐上 墨子说:“利,所的得而喜也。”经上贵义的奉献精神是墨家学说的又一价值取向求利虽然是墨家管理的价值取向,但是他们并非是不择手段的惟利是图者。墨家所重之利是“天下之利”。,(二)以民为本的管理旨归,墨家以兴天下之利为己任,主张通过积极有为的管理措施,为天下百姓谋衣食住行等实际利益,使各层民众能安居乐业,实现“便宁无忧”的社会理想。墨子在天志中里表达了这样的管理旨归:“则刑政治,万民和,国家

14、富,财用足,百姓皆得暖衣饱食,便宁无忧。”他在兼爱中里进一步描述了所追求的理想的社会状态:“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由此可以看出,墨家所追求的最高管理目的是建立一个民众衣食无忧、和而安宁的理想社会。,1、让 民众衣食无忧,墨家十分强调劳动的价值及生产、节俭的重要性,并重视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墨子在节用中写道:“凡天下群百工、轮车鞼匏、冶陶梓匠,使各从事其所能,曰:凡足以奉给民用则止。诸加费不加利于民利者,圣王弗为。”天下的工匠师傅:制作车轮的、制造皮具的、烧制陶器的、冶炼金属的、制作木器的,都要让他们尽其所能。墨家出于“国家富,财用足,百姓皆得暖衣饱

15、食”的政治目的的考虑,他们还着重研究了增加劳动力的数量问题,提出了如早婚、禁蓄私(禁止纳妾)、短丧薄葬(缩短丧期、禁止活人殉葬)、减少战争、减轻赋税等一系列的增殖人口的策略。,2、让百姓和而安宁,墨家提出了“兼相爱”的道德原则。“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是以仁者非之。”“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

16、是以仁者誉之。”(兼爱中)墨家同时提出了“交相利”伦理要求。墨家并没有提出纯粹的利他要求,而认为自爱与自利是必然的,是合理的。惟有如此,个人才会积极地建功立业。,(三)尚贤使能的用人原则,墨家认为,尚贤使能是为政治国的根本:“得士则谋不困,体不劳,名立而功成,美章而恶不生。夫尚贤者,政之本也。”(尚贤上)“何以知尚贤为政之本也?曰:自贵且智者为政乎,愚且贱者则治,自愚贱者为政乎,贵且智者则乱。”(尚贤中)墨子为贤能之士规定了3条标准:“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尚贤上)通俗地讲,在墨子看来,贤能之士不仅要有利国利民之心,而且要具备补天济世之能,还要建立天下大同之功。“不义不富,不义不贵

17、,不义不亲,不义不近。今上举义不辟贫贱,然则我不可不为义。”(尚贤上)“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尚贤上),(四)墨家管理思想的现实意义,首先,墨子的“尚贤”完全打破了“亲亲”的束缚,不问贫富贵贱,亲疏远近,“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其次,墨家思想传统的实践精神、自我牺牲精神诱发了后世的狭士文化的形成。第三,墨子提出的“十大”政治主张,对于今天的执政者亦有启迪意义:对那些不合格的执政者,墨子认为应该“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提出贤人执政,谓之“尚贤”;对企图分裂国家的动荡,对各自为政的封王、封

18、侯势力,墨子提出“尚同”;对挥霍无度、奢糜成风,墨子提出“节用”、“节丧”、“非乐”;对称王称霸、抢掠弱小的非正义战争,墨子提出“非攻”。,四、重利求强、追求效率的法家管理,法家学说是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动乱年代的特殊理论,它是人欲横流的特殊历史背景下的特殊文化产物。其管理思想类似于西方的X理论:人性本恶是其立论依据;重利轻义、注重效率是其价值导向;“法”、“术”、“势”的有机结合是其管理方略。,(一)人性本恶的立论依据,法家认为,人性的本质之一是趋利避害、贪图功名利禄。商鞅在算地中写道:“民之性,饥而求食,劳而求佚,苦而索乐,辱则求荣,此民之情也。今夫盗贼上犯君上之所禁,而下失臣民之礼,故名辱

19、而身危,犹不止者,利也。其上进之士,衣不暖肤,食不满肠,苦其志意,劳其四肢,伤其五脏,而益裕广耳,非性之常也,而为之者,名也。故曰:名利所凑,则民道之。”,“人无毛羽,不衣则不犯寒;上不属天而下不着地,以肠胃为根本,不食则不能活;是以不免于欲利之心。”(解老)“夫安利者就之,危害者去之,此人之情也。”(奸劫弑臣)“好利恶害,夫人之所有也。喜利畏罪,人莫不然。”(难二)“利之所在民归之,名之所彰士死之。”(外储说左上),“人情莫不出死其力以致其所欲”(制分)“皆上见利不喜,下临难不恐,或与之天下而不取,有萃辱之名,则不乐食谷之利。夫见利不喜,上虽厚赏,无以劝之;临难不恐,上虽严刑,无以威之;此之

20、谓不令之民也。”(制分),人性的本质之二是“自为”,表现为人只为自身,不顾他人的自私自利之心,管理者如果充分利用人性的“自为”动力,并化之为“为我”,就能协调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既能使个体的努力“自为”而功成名就,又能使自为纳入“为我”的社会功利活动中。,(二)务实功利的价值导向,法家思想是基于危难时局的一种救亡图存学说,因而重利重义,务实求强,追求效率。内无奸,外无敌。前者在于法治,以法禁奸;后者在于农战,有农战之实力,则进可攻,退可守,增强国力。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针对濒临亡国边缘的弱小韩国,提出了求救、求强、求胜的价值取向。,(三)依法、立势、用术的管理方略,依法、立势、用术是法家

21、用以治国平天下的大政方针。法就是健全法制,要求人人遵守;势就是君主的权势,君主要独掌军政大权,它是号令臣民的客观条件;术就是权术,是君主驾御群臣、掌握政权、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首先,治国必须以法为本,法的客观性。法是用以规范和衡量人们的行为的客观的、公正的准则。法的公平性。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与儒家的“刑不上大夫”的主张有天壤之别。法的激励性。商鞅认为,法律主要是用刑与赏来激发人的进取心的,刑能使“怯民勇”,赏能使“善者死”,统治者用刑赏来治理国家可以无敌于天下 依法治国。“法治”与“心治”是相对,法家在推崇法治的同时,对“心治”、“人治”提出了批判,指出按照统治者个人的意志来统治是不妥当

22、的。,其次,以“势”、“术”为辅,“势”作为法家的特定术语,有两层含义,广义的“势”是指客观形势。狭义的“势”则指权势、政治地位。韩非指出,“势”是君主号令群臣的条件:“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威势者,人主之筋力也。”(人主)那么君主如何有效地造“势”呢?韩非指出:“君执柄以处势,故行令禁止。柄者,杀生之制也,势者,胜众之资也。”(八经)因此要想恃势而治,必须牢牢把握赏罚二柄,特别是生杀大权,以提高自己的威信。,“术”就是君主运用法律和权势来御臣治民的方略,立法之术 执法之术 御臣之术 只有将法、势、术结合起来,才能高效能地实现管理目标,从而成就统治集团的平治天下

23、的霸业。,(四)不拘一格的用人思路,集众人之智、力是成就事业的基础-虽有尧之智而无众人之助,大功不立;有乌获之劲而不得人助,不能自举。培养人才必须谨小慎微将人才安排在最合适的岗位-夫物者有所宜,材者有所施,各处其宜,故上下无为。英雄不问出处-夫君子取情而去貌,好质而恶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使鸡司夜,令狸执鼠,皆用其能,上乃无事。,(四)法家管理思想 的扬弃,法家智慧的现代意义-因能授官;循名责实;“叁五之道”;七种领导策略即众端参照、必罚明威、信赏尽能、一听责下、疑诏诡使、挟知而问倒言反听;防微杜渐,韩非提出了管理过程中六种隐蔽的情况即“权借在下”、“利异外借”、“托于类似”、“利害相反”、

24、“参疑内争”、“敌国费置”法家思想的不足-首先,重刑政策与现代人本管理、人权思想是背道而驰的;其次,文化专制、愚民政策并不利于法家所追求的富国强兵,平治天下的管理目标的实现;狭隘的社会目标不利于社会的长治久安。尽管法家管理思想存在着巨大的历史局限性,但仍然有具有许多值得挖掘和整理的合理内核,几千年封建国家的“外儒内法”的治国策略,是其强大的生命力的表现。法家思想是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与儒、道、墨等学说相得益彰,对中华民族心理的影响是深远的。,五、抑恶扬善自度度人的佛教管理思想,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是释迦牟尼。大约于公元初传入中国,并逐步融入中国文化之中,

25、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佛教引导人心向善,提倡自他两利,追求自度度人,激励人们不懈努力修为,直至引领众生从烦恼的此岸到达觉悟的彼岸。它对当代管理实践有着多方面的启发意义:以心为本的管理理念,自他两利自度度人的管理目标,自律律人的管理原则,无常无我的决策模式。,(一)佛教的几个常用术语,三世:前世,今世,来世三藏:经文,戒律,义理。唐玄藏精通此三者,称唐三藏。三学:戒,定,慧四大:地、水、火、风,构成世间一切有形物质的要素。四恩:父母、众生、国王、三宝五蕴:色、受、想、行、识。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求不得、五

26、蕴盛苦。六道轮回:天、阿修罗、人、畜生、饿鬼、地狱。佛:圆满的觉悟者,既能自觉,亦能觉他。(一般指释迦牟尼)涅槃:欲望的止息,超脱轮回的大自在、大解脱的境界。般若:能认识事物本质的高层面智慧。菩萨:诚心修持佛法全心普度众生的修行者。三大菩萨文殊(大智)、普贤(大行)、观音(大悲)。,(二)佛教的基本教义,佛教学说,简要地说就是“缘起性空”。缘起是说万事万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性空是讲事物的本质是变化发展的。缘起由于业力,性空就是般若。业力泛指整个世界的因果规律。般若是智慧,是空,又是不空,空而不空,不空而空,谓之空不空。,佛教讨论的中心问题是人生问题,佛陀及其弟子所关心的主题就是关于人的本质和人

27、的解脱问题。“四谛”就是阐释这一主题的四条真理。苦谛集谛-5蕴集合说、12姻缘说、业报轮回说。灭谛-佛教的最高理想即涅槃道谛-解脱之路,通向涅槃的道路-戒、定、慧,十二姻缘:老死、生、有、取、爱、受、触、六根、名色、识、行、无明六道:天、阿修罗、人、畜生、饿鬼、地狱每个生命既在自己的业力能量所造就的时空受因果规律的奖惩,又能主动积极地超越禁锢自己的时空环境,爱有来生围绕着一棵银杏树,讲述了一段人鬼情未了的故事。阿明是一个痴情之鬼,前世深刻爱上了孤女阿九,但因为两个家族的火并,二人分别被杀。死前二人约定,来生再爱,并约好在死前的这棵银杏树下相见。阿九死后急于投胎转世,阿明死后,生怕错过了阿九,于

28、是错过了投胎的时机,只能作为一个幽灵徘徊在轮回道间,等待着今生的阿九再次出现可是,他在这轮回道上也只能停留五十年五十年过去了,可阿九仍然没有来阿明的时限也到了,正要离去时,阿九出现了,但她已成他人的娇妻。而且把前世的记忆全部忘却,不认识阿明,但见到鬼魂阿明并不害怕而是相当从容,人鬼开始聊天。所有的前世记忆,都在阿明的讲述中重现。阿明最后说,你今世是幸福美满的,这也是我想给与你的,我可以放心地离去了。说完后飘然而去,阿九泪流满面地喊着阿明的名字,戒-制恶扬善的纪律定-排除杂念,集中注意慧-智慧:实相般若、观照般若、文字般若念佛,(三)以心为本的管理理念,十二因缘: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

29、、爱、取、有、生、老死。无明:不明白缘起性空的道理行:由不明所导致的身、口、意三业识:过去三业所埋下的种子名色:心、身六入:六根触、受、爱、取:感触;由触觉而生的苦乐不苦不乐的感受;由苦乐等感受而生的贪爱执着;由贪欲而生的业。有:现世的业埋下了来世的种子生、老死:以现世的业为识在来世投胎再生;生活在无明 中的众生,必然有老、死等苦果,十二因缘的流转使人将自己的主观臆断和幻想投射到现实中,使人无法对现实环境进行真实的体认很多情况下便会作出不实的判断,从而选择了错误的方向,导致了工作的失误。为了提高员工心灵的自主性和工作的创造性,就必须树立以心为本的管理理念,培育人的健全心智,使其自动自主地作出组

30、织所期待的反应。如何培植健全的心智呢?就是帮助众生灭止十二因缘。,灭止十二因缘,人们之所以陷于绵绵不绝的十二因缘轮回之中,其根本原因是“无明”,不懂得“诸法因缘生,缘尽法还灭(条件具备了事物便生起,条件消失,事物就崩坏、灭亡)”的道理,管理者的任务不是指手画脚,而是引导员工明白,世间万事万物处于永恒的变化之中,任何条件都不能长久存在,因而不能执着追求自己所爱,真正作到“毋臆、毋必、毋故、毋我”(论语子罕),提得起,放得下,看得开。,(四)自利利人的管理目标,心经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为什么要自度度人呢?因为众生不明白“缘起性空”的道理,而生种种烦恼

31、:贪、嗔(嗔恨,对人不满)、痴(不知无常无我之理)、慢(傲慢)、疑(犹豫疑虑)、恶见(不正确的见解)。由烦恼而造种种业,业就是行为(身业)、语言(口业)、思想(意业)的活动,现在所造的业(因),引生了未来的命运(果)天(超脱轮回,纯受福报)、阿修罗(憎恨心重,好勇斗狠)、人(有苦有乐的人类,可借修行觉悟真理以超脱轮回)、畜生(愚痴、受奴役,缺乏修行的机缘)、饿鬼(悭吝、苛索仍不觉饱足,不思修行)、地狱(长受酷刑之苦,缺乏修行机缘)。非经修行,众生是难逃这“六道轮回”之苦的,所以佛祖教导门徒,要以“真空妙有”的智慧和悲天悯人的胸怀,自度度人,关怀自己的心,照顾别人的心,使大众皆能去除外在物欲的束

32、缚,消解内在精神的桎梏,认识真我,与梵为一。,神秀(北宗,渐修):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慧能(南宗,顿悟):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五)自律律他的管理原则,1、自我管理的方案-8正道 正见:正确的见解,用佛理观察人事。正思维:离开世俗的主观分别,离开邪妄迷谬,以佛教的纯真智慧思考。正语:以正当的语言修口业,做到不妄语、不慢语、不恶语、不谤语。正业:言行清净不染3毒即身不造杀盗淫,口不言欺妄语,意不起贪瞋痴。正命:正当的谋生方法正精进:以智慧为指导勤勉不懈正念:时时忆持正法,不起邪思妄念正定:保持和谐、安宁、稳定的心境,2、,“六度”指导众生

33、修行的六种方法。布施,有以物质利益施与大众的“财施”和给众生宣讲法理的“法施”。第二,持戒(即不杀、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类),以防止一切恶行、修集一切善行,避免身心意三业的过失。第三,忍,为了利益大众,忍受毁骂、打击、饥寒等苦,终不放弃救度众生的志愿。第四,精进,不懈努力于自律律他、自度度人的事业,迈向解脱之道。第五,禅定,集中思想,远离爱欲乐触的扰乱,宁静安稳地觉悟真理。第六,智慧,能认识事物本质的一种高层面智慧,它能断除迷惑、证悟真理。依此六度为行为规范,就是菩萨行。如果人人都学菩萨行,行菩萨道,便可促使他们自律律他,自觉地修持高洁的品行,积极地投身于助人为乐的社会活动中,有利于

34、建设一个和平安乐的涅槃世界。,自律的基础上律人,(六)无常无我的决策模式,“无我”:任何事物都没有独立自在、自作主宰的自主性。“无常”:因万事万物是由众缘会合而生的,故任何事物都是变化的,没有常一自在、持久不变的永恒性。无常无我的态度并不是指没有智慧和主见,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而是指主体从执着的个人成见中解脱出来,修持一种海阔天空、包容万物的心灵,专注于当前事务的处理,不被过去的挫败或恶因所捆扰,不沉溺于对将来成功的臆想中。,无常无我是决策的根本要求,而佛教的“四圣谛”为我们对具体管理问题的决策奠定了方法论基础。“苦谛”:确认问题,发现组织当前所面临的困境及潜在的危机。“集谛”:也称“因谛”,

35、分析问题的成因,利用“空”的智慧,空掉心中成见,客观地找出问题的结症。“灭谛”:针对问题,制定决策目标,明确组织活动的方向。“道谛”:拟订方案,执行方案,督察操行实际,以圆满实现决策目标,消解苦恼的根源。,佛教的“四圣谛”,(七)、佛教的现实意义,经世济众众生平等弃恶从善重智尚真,六、中国帝王学,帝王学是教导人们如何设计谋划、运用手段,击败对手,夺取最高权力,巩固权力,管理国家,统治臣民,以达到长治久安、基业常青的目的。“帝王”是广义的,不仅仅是帝王,拿现在话说就是成功人士。它综合运用了道、儒、墨、法、佛的管理精要,在指导中国两千多年的施政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成为了一种高超的管理艺术。,(一

36、)帝王功成名就的条件,成功的英明之主需要多种因缘的和合而成的:在创业阶段,既要时势,更要内在的素质;在守成时期,除此之外,还需高贵的出身帝王的嫡长子,当然,也有例外,象武则天。,1、时势造就英雄,征伐不断、战事频仍、相互吞并、弱肉强食的动荡时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象刘邦、朱元章都是起自布衣的帝王,他们主要得益于时势。外在的时势仅仅是机遇,没有内在的素质作底蕴,照样一事无成。如陈胜、项羽等。,2、素质塑造领袖,敢作敢为、豁达大气头脑清醒、虚心纳谏镇定机智、转危为安志向高远、信念坚定性格豪爽、宽容大度,(二)夺取天下的雄才大略,这里介绍的是夺取天下的战略决策,而不是具体的战术问题。帝王们夺取天下无

37、非采用两大谋略:树立一面正义的旗帜,组建一支精锐的队伍。,1、树起一面正义的旗帜,出身帝王之后为民请命替天行道“清君侧”奉天子以令不臣,2、,从两方面来提升团体的竞争力:组建精锐的团队、增强经济实力组建精锐的团队 名至实归,更重实际 德才兼备,唯才是举 重用清官,不避小贪 招降纳叛,尽释前嫌 抓大放小,不拘小节增强经济实力:发展经济,扩充军备,提升团体的竞争力,(三)帝王权谋之道,1、政治权谋:以夷伐夷 先发制人 文治武功 大智若愚 退避三舍 四面楚歌 后发制人 用敌于我,2、用人权谋,抛砖引玉战国策: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为王能市马,马今至矣。“舍得花本钱”,虽然是招揽人才的必

38、不可少的手段,但最根本的还是要从身边做起,对有才干的人真心实意的重用之,设身处地的对待之。否则,即使能招来人才,但并不能拴住人才。,封官许愿,封官许愿实际上是用名利地位拉拢别人,供其使用的一种权术。这种权术在一定条件下是必须的。,攻心为上,襄阳记: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作为一个领导者,必须明白:职务与威信是两回事。职务可以给人以权,但不可以给人以威,更不能给人以信。职权虽能使部属身服,但不一定能使部属心服。,言听谋从,黄石公三略:夫将拒谏,则英雄散。策不从,则谋士反。“贤君择人为佐,贤臣也择主而辅。”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一个领导者要想使部属忠心耿耿,竭尽全力的为自

39、己服务,就必须使部属感觉到他自己时时事事受到领导的信任和尊重。而能让部属体察到这一点的,就是积极认真的采纳他的建议,照他的好主意去行事。“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作为领导者,切不可忽视这两句格言中所包含的道理。,任则勿疑,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上下信任,功无不成;上下猜忌,事无不败;用人宜贤,任人务专。,卸磨杀驴,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旺。-从帝王的立场来看,是一种消极而又残酷的自我保护策略;从人才自己的角度考虑,功成身退,晦迹韬光理想的做法:象李世民,人尽其才,甚至化敌为友。,3、统御权谋,晦迹韬光恩威并施欲擒故纵二桃三士,4、外交权谋,用间:因间、生间、死间、内间

40、、离间、威间、恩间、言间、友间、反间。远交近攻合纵连横:合纵抗强,连横攻弱,七、科学管理理论,1 理论要点 科学管理理论,是以工人和企业家都把人的经济动机看作是最强烈的惟一的动机,以这种“经济人”假设为理论前提的。科学管理由三个方面构成:一是动作与时间研究;二是任务管理;三是组织论。,(1)动作与时间研究是科学管理的基础 动作与时间研究的目的在于寻找完成工作的最佳的衡量标准。作业方法为工人确定标准和标准作业时间。(2)任务管理是科学管理法的核心 任务管理有三条基本原则:一是按照标准的作业方法,以第一流工人的高效率为基础,规定工作定额;二是标准化原则,即从操作方法到材料、工具、机器乃至作业环境都

41、必须实行标准化;三是实行刺激性的差别计件工资制。,(3)组织化是科学管理法的保障,泰罗认为,在运用科学管理法时,需要精心安排一个组织系统,这个系统至少包括四个部门:一是具体地发展作业科学研究的部门;二是教授工人新的工作方法的培训部门,它的任务是提供教师,组织培训,向工人作新的工作方法的示范,以教会工人做新的简化动作;,三是保证工作条件的部门,它要有条不紊地向工人供应并保管合格的工具,使工人能在标准条件下进行标准作业;四是计划部门,它统筹上述各个部门的工作,如提出需要进行哪些作业研究,需要规定哪些作业标准,需要提供哪些作业条件等,为此,计划部门应通过调查研究,及时发出指令,使各个部门的工作能按计

42、划进行。,组织是如何运行的呢?泰罗认为组织的设立与正常运行,须遵循两个基本原理,即职能化原理和例外原理。强调分工与统一。在一个管理系统中,根据管理工作的几个方面,相应地设置几个部门,每个部门分别有负责人,每个职能部门之上还有顶头上司。职能部门向直接上级负责,它们又有自己的职权范围,并有权在职权范围内决定问题和向下级人员发布命令。,职能化原理的实质是管理权限的分割和委让,即将原来的集中统一的管理权分割给几个部门。高级管理人员为了减轻处理纷乱繁琐事务的负担,把处理一般日常事务的权力授予下级管理人员,但其仍保留对例外事项的决策权和监督权,这就是例外原理。,2 简短评价,泰罗毕生关心的主要问题是提高效

43、率,他抓住了当时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管理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较为科学的管理方法,对后来管理理论的发展发生了重大的影响。在如何提高生产率的方法方面,泰罗一生获得过各种专利权约100项,管理理论也存在着严重的缺陷。,首先,科学管理法虽然涉及管理哲学、组织论、管理方法等问题,但总的来说只是局限于工厂管理这个狭隘的领域,更多的是属于管理的技术性问题。其次,他对管理中关于人的看法,虽然从“工具人”发展到“经济人”,但“经济人”仍不过是手段,其实仍是要使作为管理对象的人更深地陷入“工具人”的境地。,七、Y理论,X理论Y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麦格雷戈于1957年提出的。麦格雷戈认为,X理论有三点假设:第一,

44、一般人有一种不喜欢工作的本性,只要可能,他就会逃避工作。,第二,由于人类不喜欢工作,对于绝大多数人必须加以强迫、控制和指挥,以惩罚相威胁,以便使他们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第三,一般人宁愿受指挥,希望逃避责任,较少有野心和抱负,对安全方面的需要高于一切。,Y理论的要点,第一,运用体力和脑力从事工作,就如同游戏、休息一样正常,一般人并不是天生厌恶工作,依靠可控制的条件,可以使工作成为获得满足感的源泉。第二,外部的控制和惩罚的威胁并不是使人努力工作的惟一手段,人们在为他们所承诺的目标工作时,能进行自我指导和自我控制。,第三,报酬起激励作用,其中最大的报酬是通过实现目标而获得个人的自我发展,满足自我实

45、现的需要。第四,在恰当条件下,一般人不仅能接受而且会寻求责任。逃避责任、缺乏雄心壮志和强调安全等,只是过去经验教训的总结,并不是人们的固有特性。,第五,只要创造适当的条件,进行适当的激励,人都是愿意献身一定的目标的。第六,在现代工业生活条件下,由于对人性没有形成这种认识,一般人的智力只是部分地得到发挥。,八、莫尔斯与洛斯齐的超Y理论,(1)参加一个组织的人是各不相同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2)组织形式和领导方法应和从事工作的人的需要相适合。(3)组织目的、工作性质、职工素质等对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有很大的影响,不应采取千篇一律的方式。(4)个人的胜任感是可变的,当一个目标达到后,应当继续激发

46、职工的积极性,使之为达到新的更高的目标而努力。,九、威廉大内的Z理论,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日裔管理学者威廉大内依据对日本企业管理经验的分析研究,提出了一套新理论,即Z理论,内容如下:(1)企业对职工的雇佣是长期的,一般不采取解雇职工的办法,只采用减少工时、削减奖金的手段来渡过难关,使员工有职业保障,因而积极关心企业的利益和发展。(2)作重大决策时由第一线职工提出建议,再与上级协商决定,(3)基层管理人员对上级命令不是机械照搬,而是可以发挥主动性。(4)劳资以诚相待,上下经常沟通,关系融洽,管理当局处处显示对职工的关心。(5)管理者不把工人当作单纯的生产机器,而是把他们当作一个整体,因而管理当局不

47、仅在组织内部开展多种活动,而且关心工人的业余生活,使职工心情轻松愉快,开心工作。(6)对员工实行长期考核和逐步提升制,这就激励着职工兢兢业业,不断进取。,十、亚当斯的公平理论,职工的工作动机,不仅受他所得到的绝对报酬的影响,而且还受相对报酬(自己的收入与他人收入的比较)的影响,如果自己的收入与他人相符,则心理舒坦,产生公平感,工作积极性高;如果认为收入与他人不相符,则在心理上失去平衡,难以得到安宁。,这时,人将设法降低不公平感,力图恢复心理平衡,达此目的的手段有三种:一是从自我的心理控制上恢复平静;二是改变比较对象,以求自慰;三是改变自己的工作态度,减少自己的投入。,十一、勒温的团体动力理论,

48、勒温原是德国犹太人,在柏林大学研究心理学,20世纪30年代因逃避希特勒的迫害移居美国,在依阿华大学从事团体行为的试验研究,于1944年首先应用“团体动力学”这个术语,指小团体中人与人的接触和影响所形成的社会秩序。,其核心思想是f(p,c)。,7 阿吉利斯的不成熟成熟理论 美国的阿吉利斯认为,人的个性发展,经历着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他将这个过程划分为七个阶段,人格在发展中可发生七种变化:一是被动状态逐步减少,主动状态逐步增加;二是依赖性减少,独立性增加;三是行为方式从局限于少量行为演变为能做多种行为;四是从错误的、偶然的和浅薄的兴趣发展到较深的、浓厚的和强烈的兴趣;,五是从短暂的只包括目前

49、的时间知觉发展成包括“过去”和“未来”的较长的时间知觉;六是从只知服从不能自主的从属地位,发展到参与管理的平等地位;七是从不明白自我发展到自我认识和自我控制。在这个过程中,人格由不成熟而逐渐趋于成熟。,阿吉利斯将这个理论用于管理,认为职工不努力工作并不是人性懒惰的结果,而是错误的管理造成的。传统的管理只是强调专业化、命令统一、标准化等,职工只被鼓励去做被动的、依附于人的工作,管理当局为了提高组织工作的效率,职工只被看作可以随意替换的机器零件,所从事的工作只需某种低水平的技术和简单操作,严重地限制了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等于禁止人们从不成熟发展到成熟。,十二、系统管理论,以卡斯特和罗森茨韦克

50、为主要代表的系统管理论,研究重点不是单方面的人也不只是环境,而是把人和组织、组织和环境当做一个完整的系统来研究。,1 环境超系统,这是指组织的外部环境,任何组织都活动于一定的环境中,通过与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而存在和发展。所谓相互作用,就是组织从环境中接收能源、信息和材料的投入,经过组织的改造、转换又向环境输出。,2 目标与价值分系统,由于任何组织都是要求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而建立起来的,组织之所以作出某种决策,确立某种目标,又是以一定的价值观为基础的,因而,在组织系统中,目标与价值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分系统。,3 社会心理分系统,对组织中的社会心理分系统的研究,包括个人行为的心理系统、地位与作用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