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规划规划建设的特征—以昆明市与重庆市对比分析为例DOC.doc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4957352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2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生态规划规划建设的特征—以昆明市与重庆市对比分析为例DOC.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城市生态规划规划建设的特征—以昆明市与重庆市对比分析为例DOC.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城市生态规划规划建设的特征—以昆明市与重庆市对比分析为例DOC.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城市生态规划规划建设的特征—以昆明市与重庆市对比分析为例DOC.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城市生态规划规划建设的特征—以昆明市与重庆市对比分析为例DOC.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市生态规划规划建设的特征—以昆明市与重庆市对比分析为例DOC.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生态规划规划建设的特征—以昆明市与重庆市对比分析为例DOC.doc(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城市生态规划规划建设的特征 以昆明市与重庆市对比分析为例 城规101 李开啟 201011002111一、引言作为人类聚居的主要载体,城市是人口高度密集、人类活动高度集中的地域,也是环境质量急剧下降、人与自然环境矛盾最为突出、生态失衡最为严重的地方。由于目前城市所面临的危机越来越严重,“生态城市”概念应运而生。苏联生态学家(1984)提出“生态城市是一种理想城市模式,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物质、能量、信息高速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美国生态学家Richard Register(1987)认为“生态城市是一座生态学意义上健康的城市”,生态城市的标准是“生命、美

2、、公平”,“生态城市的建设目的是为了给保护、探究和抚育地球上各种生命的活动提供服务” 。生态城市反映了人类城市建设价值取向的更新,标志着城市的发展朝着全面生态化迈进。生态城规划注重城市空间结构的塑造,集中解决用地功能布局与开发强度控制两大核心问题,协调发展与保护的矛盾,实现多样化的土地发展模式,形成疏密有致的城市布局。在可持续发展的大前提下,缔造一个更加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的生态和社会环境。二、生态城市规划的理论探索1,生态城市规划的目标和建设原则生态城市规划的基本目标是:以保护自然为基础,与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具有保障人人平等、自由、人权的社会环境;采用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消费、交通和住居发展模

3、式,实现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推广生态产业和生态工程技术;经济高度发达、社会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生态良性循环;技术与自然达到充分融合,有利于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稳定、协调、持续发展。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主要原则是:优先考虑自然生态条件,以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力和环境容量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准;最大限度地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消极影响;以人为本,满足人的各种物质和精神方而的需求;采用高效、可持续的生产、消费、交通和住区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环保产业,增强创新能力;提高资源的再生和综合利用水平,实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积极开发和推广生态环保的先进适用技术;将自然、社会、经

4、济三个子系统有机结合起来,使整体效益达到最优,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生态城市规划途径生态城市建设必须经过规划的战略部署与系统安排,规划途径是实现生态城市的必经之路,是生态城市建设纲要性目标的深化工具。国内生态城市的规划途径研究主要从规划内容、规划方法、原则与观念等角度着手。我国学者吴人坚在其主编的生态城市建设的原理和途径一书中对生态城市规划途径进行了概括10:生态要素的调查与评价;环境容量和生态适宜度分析;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规划目标的研究;生态功能区划与土地利用布局;环境污染综合防治规划;人口适宜容量规划;产业结构与空间布局调整规划;园林绿地系统规划;资源利用与保护规划;生态城市规划

5、管理对策研究等等。2.3 生态城市规划理念运用到城市空间布局规划中的必要性分析 传统城市空间布局规划具有多重弊端,如:“人口规模预测用地规模确定土地利用编制”的传统方法过于局限于“规划边界”的内部,缺少对区域、城乡、人居与自然之间的整体性和连续性的关注;偏重建设用地规划,将绿地系统和生态环境保护作为总体规划等的次级内容,缺少对非建设用地的重视等等。伴随生态城市建设的开展,诸多新的规划编制要求、规范、标准和指标将推出,这将对传统的城市空间规划提出了挑战,迫切要求城市规划向生态化转型,以适应新形势的需求,生态规划与城市空间布局规划融合的必要性益发显现。城市一:昆明市昆明市行政管辖区域,包括五华区、

6、盘龙区、官渡区、西山区、东川区、安宁市、呈贡县、晋宁县、富民县、宜良县、嵩明县、石林彝族自治县、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总面积21011平方公里。自然地理:昆明市地处云南中部湖盆群的中心地带,以高原丘陵地貌为主,属北亚热带低纬度高原山地湿润季风气候,多年平均气温14.7,多年平均降雨量1011.2毫米。境内主要有滇池、阳宗海、清水海等三大湖泊,水系分属金沙江、珠江和红河三大水系。以红壤为基带土壤,土壤类型复杂多样,共有12个土类。植被类型属高原亚热带北部常绿阔叶林地带,生物多样性特征显著。境内矿产资源丰富,主要为磷矿、岩盐矿、铜矿、钛铁矿和石英砂岩等。经济社会:2006年末,昆

7、明市全市总人口为615.2万人,户籍人口514.3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6.47。2006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1203.14亿元,比上年增长12.3%;人均生产总值达19663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为3520元,比上年增长6.8%。2006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6.8:46.7:46.5,烟草、冶金、化工和旅游业为支柱产业。昆明市目前处于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工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增长依赖于传统产业支撑,高消耗的产业对能源、资源和环境容量的压力较大;城市化水平快于工业化进程,城市功能集中,城乡差异大,经济区域竞争力不强。资源环境:昆明市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73.59亿立方米(包括过境流量),地下水资源量

8、为19.83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约为1272.96立方米,属缺水地区。2006年,昆明市的单位GDP能耗为1.42吨标煤/万元,与国家生态市指标要求差距较大。受地理条件的制约,昆明市可利用的土地资源相对缺乏。昆明市水环境问题突出,滇池富营养化严重,入湖河道水质基本为劣类;全市主要湖泊、河流水质有恶化趋势;饮用水源保护工作较为薄弱。大气环境质量基本良好,但部分县区可吸入颗粒物和二氧化硫超标。多数县区的生活垃圾缺乏规范处置;危险固体废物处理尚不规范。主城区声环境质量较好,社会生活噪声为主要噪声源;个别县(市)区环境噪声污染突出。外来物种入侵较严重,其中紫茎泽兰的分布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2.9%;2

9、006年昆明全市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8.45平方米/人,与国家生态市指标要求差距较大;区域景观破碎度增大,部分生态功能呈退化趋势。生态建设指标差距:已达标的分项指标7项:第三产业占GDP比例、应当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企业通过验收的比例、森林覆盖率、化学需氧量(COD)排放强度、工业用水重复率、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城市化水平。较难达标的分项指标8项:单位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受保护地区面积占国土面积比例、空气环境质量、二氧化硫排放强度、噪声环境质量、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环境保护投资占GDP的比重。难达标的分项指标7项:农民年人均纯收入、水环境质量、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

10、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单位GDP能耗、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公众对环境的满意率。城市二:重庆市重庆市位于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中国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与资源富集的西部地区的结合部,长江上游三峡库区及四川盆地东南部。地跨东经1051711011,北纬28113213之间,东西长470 公里,南北宽450 公里,幅员面积8.24万平方公里,地界东邻湖北省、湖南省,南靠贵州省,西连四川省泸州市、内江市、遂宁市,北接四川省广安市、达州市和陕西省。辖40 个区县(自治县),总人口3275万人。重庆是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地域,远在两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这片土地上就出现了人类的生息繁衍活

11、动。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长江“黄金水道”之便,重庆依托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市场,从汉代起就已成为长江上游的工商业重镇,如今更发展为中国西南地区的交通和邮电通讯枢纽、西部最大的中心城市、长江上游最大的经济中心。重庆地处大巴山断褶带、川东褶皱带和川湘黔隆起褶皱带三大构造单元交汇处,地形地貌复杂,地形大势由南北向长江河谷倾斜。东北部、东部、南部为大巴山山地、巫山山地、武陵山地、大娄山余脉构成的盆周中低山区,中北部为平行岭谷区,西部为川中丘陵区。区域内地貌明显受地质构造控制,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山脉走向大致与构造线一致,西部多为低山丘陵地貌,往东逐渐变为低、中山地貌。全市地形起伏较大,西部海拔高程为50

12、0900m 之间,东部海拔高程为10002500m之间。 重庆地处中纬度,属湿润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冬暖春早、夏热伏旱,秋雨多、湿度大以及云雾多等特征。多年平均气温14.818.7,10积温42006200,无霜期280350天。气候垂直分异明显。重庆地区相对高差达2720.7 米,形成明显立体气候带。多年平均降雨量10381186 毫米,降水分配不均,降雨主要集中于夏季,占全年降水总量的40%以上;降水空间分布东部多于中、西部,山地大于丘陵、河谷、平坝。全市土壤类型多样,分为水稻土、新积土、紫色土、黄壤、黄棕壤、石灰(岩)土、红壤、山地草甸土等八个土类十六个亚类。黄壤是重庆第一大类土壤,也是

13、地带性土壤,分布面积占全市总土地面积的24.2%;紫色土是本市第二大类土壤,是主要耕作土壤之一,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20.8%;水稻土是本市主要耕作土壤,面积占全市耕地面积的42.8%,占总土地面积的13.3%;石灰(岩)土包括黄色石灰土和黑色石灰土两个亚类,分布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9%。全市水热条件较好,生境类型丰富;自第三纪以来,环境相对较稳定,受第四纪大陆冰川影响甚微,故物种资源丰富,属于中国17个具有全球保护意义的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之一。市内分布有阔叶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竹林、灌丛、草丛等丰富的植被类型,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是地带性植被。全市有植物343 科、1770 属、6950种,其中

14、被子植物5236种,裸子植物81种,蕨类植物712种,苔藓植物404种,地衣植物25种,藻类植物492种。重庆动物种类繁多,全市有动物16纲、89目、390科、2693种,其中脊椎动物789种;脊椎动物中,哺乳动物135 种,鸟类344 种,爬行动物57 种,两栖动物50种,鱼类203种。全市境内江河纵横,主要河流有长江、嘉陵江、乌江、涪江、渠江、綦江、御临河、龙溪河、濑溪河、芙蓉江、安居河、大宁河、小江、任河等。长江干流自西南向东北横穿全境,在境内与南北向的嘉陵江、渠江、涪江、乌江、大宁河等5大支流及上百条中小河流,形成向心、不对称网状水系。全市有过境河流31 条,多年平均入境水量3981亿

15、立方米。境内流域面积大于50平方公里的河流约374条,流域面积大于100 平方公里的河流有207 条,流域面积大于1000 平方公里的河流有40条。生态保护区是重庆市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的核心,在五大重点生态功能区中,生态保护区包括:三峡库区水域及生态屏障保护区、三峡库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秦巴山区水源涵养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区、武陵山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区、金佛山生物多样性保护区、都市区“四山”生态保护区。生态保护区保护与建设的原则是,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恢复为辅,受损生态系统逐步恢复;加大生态环境监管,避免产生新的生态破坏;主要通过封育措施,重点加强封山育林育草,划定和建设维护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和防护林,巩固和提高区域的主要生态功能。重庆市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与建设是一项持续的系统工程,必须围绕生态保护与建设目标,突出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协调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有序扎实地开展重点工程建设,积极争取国家和重庆市对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与建设的支持,发挥重点工程的支撑作用,推进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各项工作的全面落实。随着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和建设项目的建设,项目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了维持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旅游资源的完整性,必须加大生态环境建设与环境治理的力度,做到在保护中开发,以开发促保护,实现资源的开发和永续利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