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产生与发展.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4969202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PPT 页数:85 大小:2.1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的产生与发展.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5页
城市的产生与发展.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5页
城市的产生与发展.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5页
城市的产生与发展.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5页
城市的产生与发展.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市的产生与发展.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的产生与发展.ppt(8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章 城市的产生与发展,人类进步阶梯上的两大创造和工具:一是文字,另一个就是城市。刘易斯.芒福德,参考书目,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美】刘易斯.芒福德明日之城Peter Hall,第一节 城市发展历史,城市的主要功能是化力为形,化权能为文化,化朽物为活灵灵的艺术形象,化生物繁衍为社会创新。刘易斯芒福德,西方部分,(一)城市的形成1.永久性聚落的出现2.墓地与圣祠3.岩洞4.驯化动植物的村庄形成,一、城市的起源与形成,(二)城市形成 时间:BC 3000年 地点:两河流域 苏美尔人 条件:技术的进步 人类组织的复杂化 集体迷信思想和活动的日常化 古朴民风民俗的变化,城市从其起源时代开始便是

2、一种特殊的构造,它专门用来贮存并流传人类文明的成果。这种构造致密而紧凑,足以用最小的空间容纳最多的设施;同时又能扩大自身的结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和社会发展更加繁复的形式,从而保存不断积累起来的社会遗产。文字记载一类的发明创造,如图书馆、档案保存处、学校、大学等等,就属于城市最典型和最古老的成就之一。,二、先古时期的城市,1.产生于平原地区 古埃及(尼罗河三角洲)美索不达米亚(两河流域)乌尔城、底比斯城、太阳城、尼尼微、巴比伦城2.表现:建成区和人口扩大 城墙封围的城堡,四周有一个或者数个聚居区 城市的范围没有突破步行可达的和听觉所及的范围,3.城市的本质 城市功能发展创造力的垄断文化的渗透

3、城市的劳动分工贫富分化城市戏剧,三、古希腊时期的城市,1.城邦的出现 雅典 斯巴达2.城市的重要机构 公共“火场”贵族议会或居民代表大会3.城市特征统一性内部开放性与大自然呈平衡状自觉地控制城市的发展,三、古罗马城市,1.罗马的形成与发展2.城市特征:轴线布局大型公共建筑 广场、剧院、竞技场、浴室街道水道,四、中世纪欧洲城市,1.中世纪城市的发展背景2.城市特征 不规律的道路系统 公共区十分复杂 城市地位特殊 城市建筑风格发生巨大改变,五、巴洛克时期的城市,1.宫廷对城市的影响 社会 家庭2.城市规划开始产生3.大都市的建造 巴黎 伦敦 华盛顿,九、19世纪的工业城市,1.人口、工业大量集中2

4、.工厂、铁路、贫民窟组成的工业城市3.恶劣的住房和居住环境4.郊区化5.城市规划,十、现代城市,1.人类主要聚居区。2.现代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的中心区。3.地域结构由集中趋向分散,由单一变为多中心。4.现代世界城市体系构成。,城市形成原因与标志,一、城市形成原因1.经济原因 手工业和商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集聚经济2.社会历史条件 战争、对自然界认识的变化、私有制,二、城市形成的标志1.区域范围内政治、宗教、文化等的中心聚落的形成。2.军事防御能力加强的聚落出现。3.国家和文明形成。4.人口聚集数量及密度大于乡村。5.人口构成有别于乡村。6.财富集聚与消费中心。7.大型聚落和建筑物出现。8.金属

5、器物的出现。9.文字的发明和科学的形成。10.市场和贸易的形成。,中国古代部分,一、中国古代城市简介,1.先秦时期夏中国古代城市始于夏;西周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春秋战国第二次城市建设高潮。先秦城市的演变可分为三个互相继承但又各具特色的发展时期,即肇始期、确立期和转型期。第一阶段 肇始期1时间:约相当于仰韶后期到龙山时代阶段,即距今5500年4000年之间的铜石并用时代。2社会特征:万邦林立的初期国家阶段。3城市诞生萌芽。,第二阶段 确立期1时间:约相当于夏商周时期(前21世纪前771年)2社会特征:共主支配下的广域王权国家。青铜时代。3城市类型:王朝都城;方国城;周边邦国部族城。4城市特征:宫

6、庙一体,以庙为主构成这一时期宫室建制的一大显著特色。城垣的有无尚未形成定制城市总体布局较为松散和缺乏统一规划,盘龙城,安阳殷墟,第三阶段 转型期1时间:约相当于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前221年)2社会特征:列国分立、兼并战争频繁,社会经济长足进步。3城市发展:政治、军事、经济形势促进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导致其功能与性质的巨大转变。这种变革可归纳为大规模的筑城运动和城郭布局的形成两大方面。筑城运动:两种形式城郭之构:城郭相连的两城制形式,2.秦咸阳1)定都咸阳的原因政治:从秦孝公起,经秦国七代国君长达144年(公元前350年前206年)的经营。是政治上的大本营。军事:咸阳地处渭水流域,北依九

7、崤山,南屏终南山,有“据山河之固,东向以制诸侯”的战略地理条件。经济:咸阳位于关中平原的中心地带,整除载沣河、渭水交汇地点以西的三角地,土地肥沃,农产丰富。交通:咸阳是南北大道要冲,由渭北的一条古道,东出可通晋关(今陕西大荔县东黄河岸),过黄河经蒲坂(今山西运城西南蒲州镇),直抵魏国;古道至渭南向东至崤函关隘(今河南灵宝县西南),可逐鹿中原。同时,由咸阳出发,沿渭水至黄河,水路交通方便。历史:咸阳距离西周都城镐京近,又曾是周封国毕邑的所在地,人口集中,经济开发较早。,2)城市形态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独具一格。磅礴的气势,宏大的设想,奇异的构思,反映了秦代开国,革新进取,开万世基业的万丈雄心。以宫

8、廷为建构的核心以水系为骨架:以渭水为主轴展开。象天思想:以天体观念来建设咸阳。阿房宫天极。渭河天汉(银河)。众多宫室星座。三辅黄图:“以则紫宫象帝居,引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京畿一体的“大咸阳”:运用天体规划观念,进一步扩展到广阔的京畿地区。,3.西汉长安城,1)定都之争西汉的都城变迁:汜水(山东定陶附近)雒阳栎阳长安。刘邦左右的大臣多为山东人,愿意都雒阳,认为地理位置好,可以都之。娄敬提议入关,“据秦之故”。张良极力赞同。2)城市形态张衡西京赋谓汉长安规划“览秦制,跨周法”。先修宫城,后修城墙。历汉高祖、汉惠帝、汉武帝三代,才初具规模。不规则正方形,缺西北角。俗称“城南为

9、南斗形,北为北斗形”,或称汉长安城为“斗城”。,3)宫殿长乐宫:原秦的兴乐宫,位于城的东南。未央宫:位于城的西南,汉高祖刘邦七年(公元前200年)由萧何监修。建章宫、桂宫、北宫、明光宫宫殿分布在城的南部和中部,其面积约占全城的二分之一以上。4)园林昆明池太液池上林苑,5)街道与住区长安城有“八街九陌”。有闾里160处。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长安有户八万八百,人口二十四万六千二百。加上皇族、士兵、流动人口,约五十万左右。6)市肆长安有九市,7)陵邑陵邑汉代新建制。原为守奉山园陵寝而设。后因人口众多,工商业也很发达,已经演变为经济实体。,4.东汉雒阳1)雒阳城的营建东汉放弃长安而都雒阳的原因

10、:1)经过西汉末年的战乱,长安破坏严重,人口锐减,城市凋敝。2)诸侯割据的形势公孙述踞蜀,隗器踞天水,虎视关中;匈奴族在西汉末年乘乱南下,威胁长安。3)雒阳离刘秀的起家之地、老家南阳更近一些。4)雒阳经周朝的500年经营;秦代吕不韦被封雒阳万户侯的修建;西汉刘邦称帝之始都于成周三个月;新莽末年(公元23年)更始帝刘玄也迁都成周约五个月。雒阳具备了建都的条件。,2)城市形态南北长约9里,东西宽约6里的长方形,故时人又称之为“六九城”。城门12座,但不是每面3门,东西各3座,南面4座,北面2座。城门皆有亭。城门均有3个门道,中间为御道。南面的平城门最显赫,直通皇宫,皇帝到郊外祭祀由此门出入。出平城

11、门南下,有明堂、灵台、辟雍。明堂古代天子宣明政教的地方。凡朝会、祭祀、庆赏、选士、养老、教学等大典,均在此举行。灵台周代台名。张衡观测天文的地方。辟雍太学名。,3)宫殿雒阳城内有南宫、北宫两座主要宫殿。南宫面积约1.3平方公里,南北长约1300米,东西宽约1000米。南宫是皇帝议政和受群臣朝贺的地方。北宫位于雒阳城北,略为偏西。北宫南北长约1500米,东西宽约1200米,面积约1.8平方公里,大于南宫。是皇帝和嫔妃寝居之所。南北两宫均设四门,二宫之间以复道相连。4)园林芳林苑,位于城北部,与宫城相连。汉灵帝刘宏在宫中建“裸游馆”,绿苔被阶,引渠绕流,乘船以游。5)街道与市场雒阳城有24条大街,

12、长衢夹巷,四通八达。大街最长达3000米,宽度一般约40米。城内多树木,桃李生路旁,花花自相对,叶叶自相当。雒阳有三市:南市,位于城东外;马市,位于城南外;金市,位于西城中,此市最大。,5.曹魏邺城,1)城市形态邺城是东西向的长方形城市,邺城南、北垣各长3024米,东、西垣各长2160米,面积为6.53平方公里。曹魏邺城的规划布局冲破秦汉以来都城建设的模式,开创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格局,为后世所参照沿袭。邺城在规划上的突出特点,影响后世较大的是:一条横贯东西的干道,通向东西城门,把全城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为皇宫、禁苑和贵族居住区,南部为官衙和居民区,形成明确的分区。从宫城端门通往邺城正南门中阳门的

13、干道,又形成一条宽阔笔直的中轴线,与东西干道构成丁字骨架。依托着丁字骨架,派生出纵横交错的道路网,分割出井然有序的里坊。,2)宫殿皇宫位于北部偏东地区,主要有文昌殿、听政殿等。皇宫以东为戚里,即贵族居住区,后来戚里就成为贵族的代名词。3)园林皇宫之西为铜雀园,为皇家禁苑。其西墙北段有高大的金虎台(南)、铜雀台(中)、冰井台(北),三台的功能应该是:防御、游乐、储藏4)里与市城南被街道分为方格网的居民区,称为里。实行“里市分设”的制度,有三市,6.吴都建业,建业,今南京市。原名秣陵,后孙权改名建业,取“建功立业,统一天下”之意。1)吴都建业的原因地理位置方面,北依覆周舟山和玄武湖,南近秦淮,东凭

14、钟山西麓,西有冶城和石头城相护,位置十分险要。吴以水军立国,这里的环境正适合水军的建设。周边地区土地肥沃,水利发达。政治上,东吴统治集团多为吴郡、会稽的名门望族,在江东拥有大量的土地和军队。民意方面,2)城市形态城市布局大体上是仿东汉洛阳城的规模。周围二十里十九步,每边长约五里左右。3)宫殿宫城位于都城的中部偏北,由太初宫、昭阳宫和苑城组成。4)园林苑城,是东吴的皇家花园和皇宫卫队的营地。5)居民点与市肆商业区与居民点主要分布在苑路南端,秦淮河两岸,并沿着秦淮河的东、西、南三个方向延伸,其中最繁华的是横塘和长干两个区域。6)拱卫建业的防卫城建业外围设有石头城、金城、白马城、冶城和丹阳郡等城,以

15、保卫建业。,7.南北朝时期南朝:经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都城建康。北朝:4世纪初,中国北方处于十六国分裂时期,439年由北魏统一。534年北魏分裂为东、西魏,北齐又代东魏,北周代西魏,北周再灭北齐,581年北周为隋所代,历149年。这时期正与南朝对峙,历史上称为北朝。北魏都城盛乐城(今内蒙古自治区乌兰查布盟和林格尔北土城子村)、平城(今山西大同)、洛阳城。东魏、北齐都城邺。西魏、北周都城长安。,8.隋大兴1)隋建新都的原因理由一,汉长安城自然环境差,地理条件有局限性。位于龙首原之北,又近渭水,城内潮湿,又有水淹之虞。理由二,自汉以来,汉长安城屡遭战乱,城以残破,“台城制度窄小”,2)选址:

16、新城位于汉长安城之东南。这里是龙首原之南,北距渭水较远,其南地带开阔,平原面积大,有发展余地;自然环境优美。3)营建:大兴城的营建,先修宫城,即大兴宫。修完的大兴城,北临渭水,东有灞水、浉水,漕渠运输十分方便。城南对终南山,西有秦代阿房宫及汉昆明池等遗址,北有皇帝的禁苑,并将汉长安城也纳入禁苑之中。,9.唐长安城,1)城市形态 唐长安分外郭城、皇城、宫城三部分。外郭城:京城,是一般居民和官僚的住宅区,也是长安城的商业区。东西较长,南北较窄的长方形。东西宽9721米,南北长8651.7米。郭城在东、西、南三面拱卫着皇城和宫城。南北方向大街11条。东西方向大街14条。城门12座。皇城:又叫“子城”

17、,唐朝廷中央机关所在地。位于宫城之南,之间相隔了一条300余步宽的横街,实际上是一个广场。南面三门,西面两门,东面两门。皇城内东西向街道7条,南北向街道5条,分别通向皇城各大门。宫城:是皇帝和皇族居住的地方,也是皇帝处理朝政的场所。宫城位于都城北部的正中。分为三部分:太极宫(又称西内)、东宫和掖庭宫。宫城南面设5个门,北面设3个门。,皇帝平时居住的地方是三宫,即太极宫,又称西内;大明宫,又称东内;兴庆宫,又称南内。总称三大内。太极宫:李世民处理朝政的地方。原为隋代的大兴宫,北靠龙首原,坐落在承天门大街中轴线的最北部。宫中建有16座大殿和许多楼阁亭榭。大明宫:原名永安宫,贞观八年修建。李世民让其

18、父李渊在此“清暑”。第二年改名大明宫。又因位于太极宫之东,还称“东内”。高宗以后,唐历代皇帝移居大明宫。但有些朝廷大典,仍到太极宫举行。大明宫有三大殿,即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另有一个重要的大殿是麟德殿,位于大明宫西部,是举行宴会和接见外国使节的场所。兴庆宫:位于长安城内兴庆坊,原是唐玄宗李隆基未做皇帝时的旧居。即位后开元二年改成兴庆宫。又因位于大明宫之南,当时又称“南内”。,2)园林芙蓉园:城郭外东南隅,面积144余万平方米,周围约7公里,四面有墙。曲江池:秦代就很有名;汉武帝时把曲江划入上林苑,对曲江进行开凿;隋朝又深挖了曲江,还改名为芙蓉园。唐朝进行了扩建和修葺,曲江池成为皇室和王公大

19、臣游宴之所。面积70万平方米。新科进士也常到此游宴、赏花。禁苑:位于长安城北,是皇帝游猎和娱乐的场所。周围有墙,东西27里,南北33里。其范围,东至浐水,西包括长安城,北枕渭水,南接京城。,3)街道、里坊、人口街道:大街南北11条,东西14条。朱雀大街。里坊:长安里坊共计109处。面积与平面布局不尽相同。坊里有围墙,皇城南朱雀大街两侧的36坊只设东西相对两门,其余各坊设东西南北四门。坊门定时起闭,实行宵禁。以鼓为号,晓鼓三千,暮鼓八百。坊内结构规整,皇城正南的36坊和大明宫前新开的光宅、永昌、翊善、来庭4坊,只有东西向坊街,称为横街;其余各坊均有十字街。沿坊墙内侧四周还有墙街。与坊街纵横相连的

20、是巷曲。人口:长安人口约百万。人口构成复杂。分布东半部多于西半部,北半部多于南半部。,4)两市长安有东西两市。东市原为隋代的“都会市”,西市原为隋代的“利人市”。两市各占两坊之地。市内有“井”字形大街。东市是四方财物的集散地,有220行。西市又称“金市”,店肆与东市略同,居民多是浮寄流寓,人口比东市多。盛唐以后,西市的繁荣超过了东市。外国商人多聚集在西市。5)唐长安的毁灭 从隋开皇二年(582年)修大兴宫开始,历经唐王朝的扩建,至904年朱温对长安城的毁灭,约有三百多年的历史。,10.北宋汴梁,1)宋都开封的原因关中的衰落与南方的崛起 经过多年的垦拓,地力衰减,加上战乱,关中凋敝。而南方此时开

21、始繁荣。中国的经济中心开始南移,出现了经济中心与政治中心分离的现象。关中作为政治中心要接受经济中心的支持,其最大的问题漕运的艰难。特别是经过黄河的三门之险要付出很大的代价,运到长安的粮食已是“一粒粮食,一粒金”。在为了便于统治全国,政治中心不便南移的情况下,接受南方给养的便利性已是选择都城的一个重要条件了。,2)开封的发展北宋定都东京开封,是中国都城由西向东历史性的转移。这次转移的重大变化之一是地理环境的变化。在军事地理十分不利的情况下,东京完全是凭借其优越的经济地理条件成为北宋的都城,也就是其“天下漕运中心”的地位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开封的发展史在某种程度上讲是一部漕运体系的发展建设史。早在两

22、千七百年前,春秋时的郑庄公筑城,取“开拓封疆”之意,故名开封。开封漕运体系的形成过程时断时续且十分漫长,有三个时期最为重要:第一,战国时梁惠王开鸿沟;第二,隋炀帝开大运河;第三,五代至北宋的疏浚整理。如此之后,形成了发达的水路运输体系,使开封成为“天下之枢”。相应地,这也是开封发展的三个黄金时期。,3)开封的漕运体系经过以上漫长曲折的过程,东京的漕运体系已基本形成。到北宋立国,又多次修浚,使其更为完善。其中直通东京城内的主要河流有汴河、蔡河、金水河和五丈河,号称“四水贯都”。汴河是四条河中最为重要的一条。它实际上是隋朝大运河中通济渠的一段,隋唐时成为沟通南北经济的大动脉。宋初,汴河受黄河水以通

23、淮泗,由于黄河水泥沙含量大,致使河道淤积严重,每年都要清理,劳费不赀。所以在宋神宗元丰年间,又引伊洛之水为源,“导洛通汴”,自此淤沙减少,航运更加通畅。,4)城市形态 三套方城,皇城居中。皇城:也称大内,原为唐代宣武节度使衙署,宋太祖建隆四年按洛阳宫进行扩建,城周达9里18步。四面开门,宫城居中。里城:城周20里50步(南北长2900m,东西宽2400m)。里城与罗城城外都有宽阔的壕沟。罗城:周世宗显德二年修建,北宋也多次重修、扩建,周围40余里。外城水旱门共20个,其中水门7个。城垣平面形状也不十分规则。,5)中国古代城市的革命性进步市坊解体与街市的形成宋代东京街市,是中国古代城市发展进步中

24、出现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因素。在汉语词源上,“城市”一词由“城”和“市”组合而成。这种组合的完成,也就是完整意义上的城市的产生,大约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战国以来中国古代城市封闭式市制城市的发展进步是政治军事色彩逐渐褪化,经济功能逐步增长的过程。而城市经济功能增长的第一步,就是商业的发展,而后是工业的发展。当这两者在城市中迅猛发展起来以后,都给城市带来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实现城市的进步。,坊市解体的原因(1)政策因素宋初的七十余年,为了迅速恢复遭战乱破坏的国民经济,统治者除了扶助农业生产外,对商业也给予了积极的保护和鼓励,取得了很好的成效。(2)地理因素宋代之前,中国都城在地理上有两大特征:一是深入富

25、庶的农业腹地,即通常所说的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紧密结合在一起;二是军事上凭有险要。而东京在地理上却不具备这两个条件,凭着交通上的优势取得了首都的地位。为了获得军事上的保障,采用了“以兵为险”的策略,在东京屯驻重兵。(3)城镇体系因素经过长期的发展积累,到宋代,形成了以经济中心为主的城镇体系。,东京街市的形成过程战国时代:东京时称大梁,魏国迁都于此后,开凿了历史上著名的鸿沟,大大改善了大梁的交通条件,开始了其“水陆都会”的历史。隋:为汴州,隋炀帝开大运河,奠定了其“天下漕运中心”的地位。唐:经济中心南移之后,北方的政治地位依靠江南的漕粮支撑,汴州得此机遇发展成为著名的商业都会。五代后周:经柴荣的一

26、系列疏浚整治,东京的水路交通愈发通畅,通行全国。八方商货辐凑东京,东京市制解体和街市形成的进程就此启动。,沿汴两岸的新兴行市和邸店是全部过程的起点。随后邸店和行市在全城扩展,街市在这两者的带动之下逐渐形成。有的街市是在一个行市的基础上发展来的,也有的是几个重要的行市连在一起形成的。到北宋中期,东京街市完全形成。东京街市形成的另一个前因是中唐之后市坊制度的松懈与后周时东京街巷格局的形成。东京有九条主要的街市,它们分别是南、东、西、北四条御街、皇城宣德门前大街、皇城东华门前大街、景灵东宫东门大街、相国寺东门大街和沿汴河大街。,街市要素与城市功能的变化组成要素:商业店铺、酒楼、食店、茶坊、瓦子、邸店

27、、妓馆、医药诊所、当铺和各类行市、集市是东京街市的主要组成元素。它们的数量之多,占地之广,把东京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消费场所,极大地刺激着城市经济功能的增强。经济功能: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带动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二是城市自身商业活力的增大。,街市构成与城市结构的变化街市可以划分为行肆式区段和中心式区段两种区段。行肆式区段:是同行业店铺聚结在一起的区段,它的前身即是各式行市,同质性是它的基本特征。由于功能相同的店铺的集中,行肆式区段经常是某种专业市场和批发基地,也有的成为全国性的交易中心。中心式区段:是由某一种重要元素,如酒楼、茶坊、寺庙、瓦子等居于核心地位,带动组织起来的区段。中

28、心式区段的特征是杂质性,或曰多元性,即店铺种类和档次的繁多。各种项目之间往往在经营活动中建立起相互支撑配合的关系,功能齐全,一个区段之内能够满足人们的多种需求。东京街市整体上的组织构造呈现点、线、面相结合的方式。东京街市分布的重心居中而偏于东南。,街市效应与城市进步 街市的产生对中国古代城市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改造,将其改造成了一个功能强大的、文明的铸模,全面塑造着中国文化的全新形象,对后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街市给城市带来的开放性效应街市的产生对许多艺术门类的繁荣发展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街市的产生极大地丰富了城市的空间物质系统。街市的产生实现了城市公共空间的场所化,11.明代的北京,1)建都 明

29、成祖朱棣以北平势踞形胜,系“龙兴之地”,更为了控制北方,打击割据漠北的蒙古封建主地方势力,决定迁都,遂于永乐四年(1406年)下诏,并于翌年开始营建宫殿、坛庙。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步完工,第二年正式迁都北京。2)城市形态 明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建成的,但更加雄伟壮丽。明北京城平面呈“凸”型,外城包着内城南面,内城包着皇城,皇城又包着紫禁城。每城周围又绕着宽且深的护城河。纵贯南北、长达8公里的中轴线。外城南面正中的永定门是起点,皇城后门之北的钟鼓楼是终点。街巷排列采取方正平直的形式。全城共分36坊,内城街道从长安街以北,仍沿用大都城之旧,长安街以南,以及外城街道则大部分沿用旧路,或在已

30、废沟渠上改建新路。正阳门外、东四牌楼、西四牌楼,是外城和东西城的三个主要市场。,12.清北京,1644年,清由由沈阳迁都北京。在清朝统治的200余年内,除继续修建“三海”(南、中、北海)的皇家园林外,还把主要的财力、物力用于开发西郊的园林风景区。将内城划为八旗驻地,实行旗、民分城居住的制度。汉、回民等一律搬到外城居住。内城以皇城为中心,由八旗分立四隅八方。两黄旗居北,两白旗驻东,两红旗驻西,两蓝旗驻南。居民的多元化:汉、满、蒙、回等,还有藏、维吾尔等。“前三门”(崇文门、前门、宣武门)尤其是前门一带商业十分繁荣。琉璃厂文化街市是清代北京文化昌盛的标志之一。,二、城市发展的动力,王权、商业和工业

31、,是城市产生和发展史上的三大参变因素,相应构筑了城市发展的三个台阶。,(一)王权在城市诞生中的作用城市在根本上讲是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的产物,但在它集聚、生成以及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朝着一定的方向定型的具体过程中,总是要受控于一些具体的力量。一面是生活的自然需求,一面是王权的意志,这是概括了的城市在初始阶段所遵循的全部主客观原因,它们共同决定了城市的物质要素及其结合方式。相比之下,作为主观原因的王权意志表现得更为活跃。,从吕氏春秋和淮南子来看,战国至汉初,人们是认定夏鲧为作城的创始人。也有筑城始于禹说,艺文类聚卷六三引博物志曰:“禹作城,强者攻,弱者守,敌者战,城郭自禹始也”。当代学界也一般

32、以夏代为我国城市的起源时期。至于筑城的目的,吴越春秋“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之说已成共识。再一次佐证了王权是城市起源的关键因素。既然筑城为君,那么在方式上便处处贯彻这一原则,并且这一原则作为主导因素长期影响了中国古代城市的建设。,(二)商业对城市进步的贡献1.市场无孔不入的扩大与多元化。凡是能够赚钱的地方都有市场的滋生繁荣,并且林林总总,有形与无形,它们综合在一起,象城市的触角,远近不等地伸出,在城市与辐射地区之间建立起紧密的关系。2.商业性城市中心的形成。中心往往是权威的位置,城市中心历来为神权和君权所把持,商业立足城市中心充分表明自己左右城市的走向的强大实力。3.街道规划和土地划分强调土

33、地的利用率,以满足日益扩大的商业活动的需要,并提高土地价格。4.城市建设不追求永久的形式,在资金流动周转的催促下,城市更新的速度加快。,(三)中国古代的“城”“市”1.中国城市诞生的公式:“城王权”+“市商业”=“城市”。中国古代城市,就性质而言,始终不曾脱离政治堡垒的特征,纯粹商业性的城市从不曾占到主流地位。政治地位是城市的根本命脉,城市经济淹没在小农经济的汪洋大海中,无关乎整个国计民生。长期以来,商业不是一种目的,而是维持政治性城市自身生命活动的一个条件,一种需要。,2.中国古代的商业与城市不论在产生的时间还是空间上都有着如影随形般的关系。早期城市:城与市是松散的关系,市对城市没有实质性的

34、影响。战国时期:商业迅速发展,同时战争进一步促成城与市的一体化。市制的出现:出于安全的需要。街市的出现:商业成为城市发展的主动力。,三、自然环境中国古代城市选址的首重因素,城市作为“人居环境”要求良好的外部自然条件自然环境优越的古三河地区是中国最早的城市密集地区富庶的关中地区是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又一个重心地区春秋战国城市选址的环境意识“山水相连,封闭内向”是中国古代城市理想的外部环境模式自然环境陶冶影响深远,第二节 城市本质与定义,一、城市定义1.从人口统计角度定义城市2.从功能上定义城市3.从本质特征上定义城市4.从系统论或综合的角度定义城市,二、城市的本质(一)城市本质的含义1.城市的主体

35、是人2.城市是人工化环境(二)城市本质的理论构成1.人性理论2.需求理论3.环境理论,三、城市的本质1.聚集与扩散作用的共存性2.综合性3.高度集中性 人口、活动、设施、物质、文化4.动态开发性5.公共性与经营性的兼容,第三节 城市性质与职能,一、城市性质 城市性质是反映城市主要职能的概念。反映了一个城市区别于另一城市的特殊性质。城市性质决定城市职能,反映城市在一定区域中所处的地位及发挥的作用,代表城市建设发展的战略方向与建设目标。,城市性质有共性与个性之分。城市的共性是一切城市都具有的性质。通常所说的城市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政治、文化中心,即是就城市的共性而言的,它是区分城市与非城市的重要

36、标志之一。城市的个性是某一城市或某类城市所特有的性质,它是区分此城市与彼城市,这类城市与那类城市的重要标志之一。,确定城市性质是一个涉及城市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如何保持城市的独特风格,以及什么因素在城市发展中起支配作用的主要问题。它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城市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1)确定城市性质可以明确城市发展方向,充分发挥城市的优势(2)确定城市性质是搞好城市总体规划、建设好城市的前提(3)确定城市性质有利于城市经济结构合理化,有利于城市的协调发展,确定城市性质的方法:定性分析法 定量分析法 比较分析法 综合分析法,二、城市职能 城市职能是城市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方面负担的任务和作用,

37、以及由于这些作用的发挥而产生的效能。1.基础功能2.主导功能3.特殊功能4.经济功能5.创新功能6.生态功能,我们还可以全面分析一个城市各种功能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作用,从中规定其城市的主导功能,并按此进行职能分类。一般说来,城市职能定性分类系统可以分为政治、经济、文化三大类,还可以细分为若干亚类或再分为若干小类。例如,城市的经济中心功能可以分为工业中心、商业中心、交通中心、金融贸易中心等等。其中工业中心又可以分成钢铁工业中心、机械工业中心、石油化工中心和轻纺工业城市等。交通中心又可分为水运中心、铁路枢纽、航空中心和公路枢纽城市等。具体见下表:,从我国特大城市(人口大于100万)的城市职能定性定量分析(下表)看,近20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后,许多重要的大都市、沿海港口城市以及西南、西北地区一些大城市,其城市职能发生了较大变化,增强了新的城市功能,并逐步向国际城市体系接轨。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许多大中城市还有较大差距,今后我国的城市职能结构还需作较大的调整,要逐步发展外向型经济和完善国际化城市的职能。,三、城市类型1.行政等级 直辖市、地级市、县级市、特殊行政地位的市2.规模等级 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3.城市功能 工业城市、交通港口城市、省和地区中心城市、县镇和特殊职能城市,四、城市作用1.经济中心2.政治中心3.文化中心4.交通中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