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doc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4971529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0.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第一课时【背景知识】一. 简介作者与解题1.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他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杂文、散文和诗歌。创作现代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我们熟悉的作品还有阿Q正传、孔乙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祝福、故乡、社戏,等等。2. 解题:(1)记念刘和珍君从题目看,这是一篇什么性质什么体裁的文章?(提示:纪念性的回忆文章,属记叙文。) (2)关于题目中的“记”字相当于“纪”字,并不是另有其意,不能把“记念”一词理解成“记叙、怀念”。在白话文刚刚兴起时,人们有时不能严格界定字词,如文中“那

2、里还能有什么言语?”中“那”实为“哪”字,鲁迅当时用“记念”一词,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纪念”。 (3)刘和珍,是一名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的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的学生。1926年3月,大沽口事件发生。18日清晨,身为学生自治会主席的刘和珍,动员组织同学集会游行。中午她扛着白底黑字大校旗,冲入段祺瑞执政府左边大门,昂立人群中。身中七弹,壮烈牺牲,年仅22岁。 君:是对人的尊称。(4)这篇课文题为“记念刘和珍君”,但是不是只纪念了刘和珍一个人呢?作者还纪念了哪些人?他们都是什么人?作者为什么要纪念他们?实际目的是要写什么?(提示:作者不止纪念刘和珍,还纪念了杨德群、张静淑以及“三一八”惨案

3、中的死伤群众,实际目的是以纪念刘和珍为切入点,记住这次惨案,警醒人们不忘血债。) (5)有关时代背景 课文中写到的“三一八”惨案是继“五卅惨案”后,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对中国人民的又一次大屠杀,它的直接导火线是3月12日的大沽口事件。1926年3月12日,为了帮助奉系军阀张作霖消灭冯玉祥统帅的倾向革命的国民军,日本海军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舰被迫退往塘沽。大沽口事件发生后,3月16日,日本帝国主义纠合英、美、法、意、荷、比、西等国,借口国民军违反辛丑条约,向段祺瑞政府提出种种无理要求,并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日本等帝国主义国家悍然侵犯中国主权的强盗行径,激起了

4、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慨。3月17日,部分学校、团体代表到国务院请愿,执政府卫队竟用刺刀刺伤代表多人,广大群众更加愤怒。3月18日,北京人民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200余人,制造了屠杀爱国人民的“三一八”惨案。刘和珍等都在遇害者之列。 3月18日下午,鲁迅先生正在西三条寓所写无花的蔷薇之二,噩耗传来他无比愤怒,在文末特地注明了时间,并把3月18日称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3月25日,女师大师生和北京各界人民隆重追悼刘和珍、杨德群烈士,鲁迅亲自参加了追悼活动。对烈士牺牲的悼念,对反动罪行的愤慨,对未来战斗的渴望,交织在

5、鲁迅心中。4月1日,他饱蘸着血泪,用愠怒而悲愤的笔调,写下了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感人至深的不朽文章。 本文最初发表于语丝周刊1926年4月12日第74期,后由作者编入杂文集华盖集续编之中。 二. 整体感知。1. 注意下列加点字、词的读音与意义: 长歌当( )哭 桀骜( ) 喋( )血 立仆( ) 惩创( ) 殒( )身不恤 2. 这篇课文题为“记念刘和珍君”,但作者不止纪念了刘和珍,还纪念了杨德群、张静淑以及“三一八”惨案中的死伤群众,实际目的是以纪念刘和珍为切入点,对“三一八”惨案发表评述。 3. 作者的笔触涉及到哪几类人?对每一类人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课堂探究】一. 课文研习。1. 概

6、括段落大意: 2. 阅读一、二部分,讨论: 文章为什么要从追悼会上程君请求作文写起?作者为什么要反复说“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又要反复说“无话可说”?3. 读第三部分,考虑并回答纪念了刘和珍哪些事迹,从这些事迹中认识到刘和珍是怎样的一位青年。 4. 阅读第四、五两部分,然后重点抓住第四部分“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和“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这两句;在第五部分重点抓住“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确是死掉了”和第段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悲愤之情;明确作者意在讽刺揭露段祺瑞执政府的野蛮暴行,使历史上“中国军人屠戮妇婴”和“八国联军惩创学生”都相形逊色! 5. 分

7、析课文第六、七两部分。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一. 重点理解关键文句的旨意。1.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2. “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3. “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4.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二. 总结。 通观全文,作者悲和愤两股情感的烈焰无处不在迸发,无处不在燃烧,升腾交织,无可抑制。追悼会的气氛、程君的发问和要求引起对烈士的痛心的忆念,并且激

8、起对杀人者的满腔仇恨,发为愤怒的揭露控诉;同时,作为革命家、思想家,作者始终没有停止深沉的思索,对惨案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沉痛的总结,对烈士死难意义给予高度评价。这就是作者思想感情发展和文章结构的大体脉络。 【模拟试题】一. 选择加黑的字注音和解释都对的一组。( ) A. 寥落(lio 稀疏) 黯然(n 昏黑) 攒射(cun 聚,凑集) 喋血(di 血流出来的样子) B. 浸渍(z 浸) 噩耗( 惊人的) 不惮(dn 怕) 立仆(p 倒下) C. 菲薄(fi 微、薄) 踌躇(cho ch 犹豫) 血痕(hng 痕迹) 赁屋(lng 买) D. 长歌当哭(dng 当作) 殒身不恤(x 畏惧) 桀骜(

9、jio 性情暴烈) 屠戮(l 合力) 二. 以下说法是否正确,在正确的后面划“”,错误的后边划“”。1. 复杂记叙文常常要用线索把材料贯穿起来,线索可以是中心事件,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感情。记念刘和珍君一文的线索是作者悲愤的情感。( )2. 记念刘和珍君中作者反复描写了刘和珍的外貌,用来突出她对敌人“总该有些桀骜锋利”的性格特点。( )3. 本文将记叙、议论、抒情极好地结合在了一起,叙述中饱含了强烈的爱憎,议论的观点又极为鲜明。( )4. 文章开头的“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只是用来点明开追悼会的时间。 ( )5. 刘和珍是鲁迅的学生,她与杨德群等爱国青年在“三一八”惨案中被国民党政府屠杀

10、。( )6. 程君“正告”鲁迅先生:“先生还是写一点罢;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所以鲁迅才写下了记念刘和珍君一文。( )7. 作品痛斥了反动政府的屠杀罪行,揭露了所谓学者文人的卑鄙无耻,表达了对死难烈士的崇高敬意。( )8. “三一八”惨案后,那些害怕反动势力,苟且偷生的人,将会被血的事实惊醒,逐渐看到革命的希望,而那些真正的革命者,将更加勇敢地投入到斗争中去。( ) 三. 默写。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 , , ,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 。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 。 ; , , ,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四. 选出对红字句子表达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 1. 真

11、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 A. 这是个一般疑问句,作者用提问的方式,启发读者思考。 B. 这是一个设问句,答案在前一个句中,“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人就是“哀痛者”和“幸福者”。 C. “怎样的”意思是“多么沉痛的”,于是本句句意为:这是多么沉痛的哀痛者和幸福者啊! D. 这是一个反问句,其中饱含了作者对“真的猛士”的赞叹,可以这样理解这句话:这是多么伟大的哀痛者和幸福者啊! 2. 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 A

12、. 这是一段议论性文字,红字句子深刻地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它们甚至对鲁迅先生的痛苦都要表示快乐! B. 这是一段心理剖白,红字句子表明鲁迅先生沉痛悼念死难烈士,要与黑暗的社会斗争下去的决心。 C. 这是一段记叙性文字,叙述了鲁迅先生的内心活动,红字句子表明鲁迅先生无以纪念死难烈士的惭愧心情。 D. 这是一段议论性文字,红字句子痛斥了黑暗的社会,表明鲁迅先生以“苦痛”来纪念死难烈士的心迹。 五.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1. 本段文字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 A. 举例论证 B. 对比论证

13、 C. 比喻论证 D. 类比论证 2. “其”指代的是( )。 A. 煤的形成 B. 大量木材 C. 结果却只是一小块 D. 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 3. 鲁迅先生对徒手请愿的态度是( )。 A. 赞成 B. 不赞成 C. 认为有可取之处 D. 指出其消极的方面 六. 记念刘和珍君将记叙、议论、抒情很好地结合了起来,为下列语段选择正确的答案填在括号里 A. 叙述 B. 议论 C. 直接抒情 D. 间接抒情 1. 她的姓名第一次为我所见,是在去年夏初杨荫榆女士做女子师范大学校长,开除校中六个学生自治会职员的时候。其中的一个就是她;但是我不认识。( ) 2.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

14、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 3. 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逝,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 ) 4. 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 七.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在伦敦的中等街道上常常有面容憔悴,蓬发粗手的工人来往徘徊,或是顺街疾走。到处想找点小机会可以弄到这一天买面包的便士。我遇到的不止一次了。他们搭讪着同你说话,给你引路,末后要讨几个。其实比起那些站在小饭馆门外手托火柴等着施舍的乞人尤为难过

15、。因为这些徘徊或疾走的失业者,有很好的体力,也有工作的经验与技能,他们还不肯作一个社会上的废人,向人前乞求,也不同残废者只望着别人的同情,然而他们拿什么去吃饭呢?他们有精力,有技能,有历练的头脑与两手,却不能凭空去拿面包。 1. 如果把这段文字分成两个自然段,较合理的分法应是( )。 A. B. C. D. 2. 对上文主旨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再现了资本主义社会失业者的悲惨境遇。 B. 表现了资本主义社会受压迫、受剥削者的痛苦生活。 C. 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剥削阶级对劳动者的欺压和盘剥。 D. 通过对失业者悲惨遭遇的介绍,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 八. 阅读文章并回答问题。生命巴

16、金 我接到一个不认识的朋友的来信,他说愿意跟我去死。这样的信我已经接过好几封了,都是一些不认识的年轻人寄来的。现在我住在一个朋友的家里,是一个很安静的地方。我的窗前种了不少的龙头花和五色杜鹃,在自己搭架的竹篱上缠绕着牵牛花和美国豆的长藤。在七月的大清早,空气清新,花开得正繁,露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对面屋脊上站着许多麻雀,它们正吵闹地欢迎新生的太阳。到处都充满着生命。我的心也因为这生命的繁荣而快活地颤动了。 然而这封信使我想起了另一些事情。我的心渐渐地忧郁起来。眼前生命的繁荣仿佛成了一个幻景,不再像是真实的东西了。我似乎看见了另一些景象。 我应该比谁都更了解自己罢。那么为什么我会叫人生出跟我去

17、死的念头呢?难道我就不曾给谁展示过生命的美丽么?为什么在这个充满了生命的夏天的早晨我会读到这样的信呢? 我的心里怀着一个愿望,这是没有人知道的:我愿每个人都有住房,每个口都有饱饭,每个心都得到温暖。我想揩干每个人的眼泪,不再让任何人拉掉别人的一根头发。 然而这一切到了我的笔下都变成另一种意义了。我的美丽的愿望都给现实生活摧毁干净了。同时另一种思想慢慢地在我的脑子里生长起来,甚至违背了我的意志。 我能够做什么呢? “我就是真理,我就是大道,我就是生命。”能够说这样话的人是有福的了。 “我要给你们以晨星!”能够说这样话的人也是有福的了。 但是我,什么时候才能够说一句这样的话呢?一九三四年七月在北平

18、 1. 根据文意对标题“生命”的正确理解是( )。 A. 批评“不认识的朋友”对生命的轻视。 B. 赞美生命的可贵。 C. 作品使人轻生,作者对此感到后悔。 D. 赞美生命,揭露黑暗的社会使普通人的生命难以维持。 2. “眼前生命的繁荣仿佛成了一个幻景,不再像是真实的东西了。我似乎看见了另一些景象。”这句话该怎样理解?作者似乎看见了什么景象? 3. 第3自然段标号部分有无反问句?如果有,是哪个? 4. 对“然而这一切到了我的笔下都变成另一种意义了。我的美丽的愿望都给现实生活摧毁干净了。”的正确理解应是( ) A. 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最终作品表现出来的主题毫不相干。 B. 丑恶的现实生活将我美好的

19、愿望摧残了,所以生活只能以它悲惨的真实面目出现在作品中。 C. 丑恶的现实生活摧毁了我的美好的愿望,所以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生活是虚假的。 D. 我的美丽的愿望都给现实生活摧毁了,所以我只能写一些看了令人想去自杀的作品。 5. 文中朋友家自然环境的描写在文中起的作用是( ) A. 反衬了旧中国社会的黑暗 B. 表现了朋友家环境的优越 C. 表现作者喜爱这种环境 D. 在极力渲染社会的黑暗 6. 根据巴金的创作道路,理解全文的最后一句话。选用理解正确的一项。( ) A. 为自己不能向别人许愿而惭愧。 B. 表示自己要做一个可以向别人许愿的人的决心。 C. 作者的确不知自己何时能成为一个向别人许愿的人。 D. 作者不会许愿,但他以自己的作品,揭露社会,使人们认清它的黑暗、腐朽,从而起来推翻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