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的理论与概述.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4978872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PPT 页数:158 大小:14.8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游戏的理论与概述.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58页
游戏的理论与概述.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58页
游戏的理论与概述.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58页
游戏的理论与概述.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58页
游戏的理论与概述.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游戏的理论与概述.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游戏的理论与概述.ppt(15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学前儿童游戏原理与运用,序:可贵的游戏精神,2023/5/27,第一章 游戏的概念与理论,请大家看看下面几张图片谈谈你的感受,谁偷走了孩子的笑容?,思考:谁偷走了孩子的笑容?(华东师大 周念丽教授)-2013.幼儿教育10期*幼儿园调查:“最开心的事”结论:最开心的事大多是与幼儿体验了某种新奇的交通工具,拿到了自己想要的玩具,吃自己喜欢的零食、去了游乐场玩,外出旅游等事件有关,“和家人一起玩感到很开心”的占5%,而在“幼儿园感到开心”的一个也没有!为什么?幼儿园不再是幼儿心中的乐园!,资料链接:你知道“幼儿园”的来历吗?1、年,“幼儿教育之父”、德国学前教育家福禄培尔在德国勃兰根堡建立了世界上

2、第一个命名为“幼儿园”(Kindergarten)的社会性幼儿教育机构。“幼儿园”寓意为“儿童的花园、乐园”,体现了人类对于儿童价值的承认。让儿童得到快乐的愿望逐渐在世界上引起共鸣。2、年月清末朝臣端方在湖北武昌创办幼稚园,年正式命名为湖北武昌蒙养院,为中国第一所幼儿园。蒙养院当备有保育室、游戏室及其他必需之诸室。游戏:分随意游戏与同人游戏两种。“蒙以养正”“寓教于乐”,你觉得下图中的孩子快乐吗?,谁带给孩子欢乐?-游戏!谁带给孩子欢乐?-游戏!,如果你是一名幼教工作者,请你关注游戏,践行游戏,用游戏守护孩子的梦,还孩子健康快乐的童年!分享:1、电影美丽人生欣赏(纯真游戏。美丽人生)2、电影:

3、音乐之声3、绘本小熊、袋鼠和蜜罐,守护孩子的梦,稀奇的梦 小熊和小鸟正在家门口玩,忽然看见一只袋鼠飞快地从他们身边跑过。“这里怎么会有袋鼠的呢?”他俩想了一下,共同得出一个结论:“这肯定是在做梦”。他们想,既然是做梦,干嘛不干点更好玩的事情呢?于是,他们跑回家,小熊抱起他的蜂蜜罐大吃起来,小鸟问他为什么不留着过冬,他说他吃的又不是真的蜂蜜,是梦里的蜂蜜。小鸟一听觉得很有道理,也将自己留在坛子里过冬的种子吃个精光。吃完后,两个小伙伴觉得还不尽兴,索性把蜂蜜罐也砸了,还玩杂技一般,把家里所有的东西翻出来往天花板上抛,乐不可支。他们想反正是做梦,等我们醒过来,一切像没有发生过那样。两个小家伙在家里闹

4、够了,又到外面玩。这时,动物园里不慎跑出来的那只袋鼠撞进了他们的家。过来一阵,猪猪管理员追赶过来了,看到眼前的一切,他误以为是袋鼠闯的祸,便赶紧将房子打扫干净,将破碎的蜂蜜罐一点一点的补起来,还细心地往罐子和坛子里装满了蜂蜜和种子,这才带着袋鼠回去了。而小熊和小鸟终于玩累了,决定“醒”过来。他们往自己身上掐了一把,就这样“醒”过来了。他们拉开家门发现:“啊,刚才真的是在做梦哎,房间里干干净净的,蜂蜜和种子也都还在满满地装在罐子和坛子里呢!”,守护孩子的梦,你从故事中想到了什么?故事给你什么启迪?故事中的小熊和小鸟、猪猪管理员分别代表谁?,启 示,现实与梦想(犯错误的权利?)猪猪管理员象征?(守

5、护孩童梦想的人)温厚、宽容、善解(抚育者),游戏精神,什么是游戏精神?,2023/5/27,思考:1、父母及教师该如何做才能守护孩子的梦?2、教师游戏精神的缺失会给儿童带来什么恶果?3、如何正确认知幼儿园游戏的性质和价值?4、怎样开展游戏活动才能真正做到呵护儿童的游戏精神?,可贵的游戏精神,从游戏中考量幼儿的游戏精神,隆昌县乡土区域活动评比现场:镜头一:桂花井幼儿园烧烤摊区:师:我想吃烧烤。幼:假的!镜头二:迎祥幼儿园小班幼儿投入的转动拨浪鼓、大班一幼儿一直在表演区忘情的打手鼓;黄家幼儿园:孩子投入的打竹筒保龄球周兴幼儿园:孩子认真的给“急诊病人”看病,讨 论,小时候玩过什么游戏?给你留下的最

6、深的感受是什么?,参考书目,儿童游戏通论,刘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主要探讨:儿童游戏的意义、特点、价值和功能,揭示儿童游戏和社会文化、儿童发展、学前教育之间的关系,,参考书目,幼儿园游戏教学论,刘焱,中国社会出版社,主要探讨:游戏概念、幼儿园游戏特点、幼儿园游戏的教学实践模式及可行性与需要的条件。,参考书目,游戏精神与幼儿教育,黄进,江苏教育出版社,主要探讨:梳理游戏与幼儿教育的关系,从“儿童中心”到“对话精神”,从幼儿到教师作为游戏者,从传统玩具到现代玩具,本书做出了富有特色的论述。,参考书目,游戏与儿童早期发展,(美)约翰逊等编,华爱华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主要探讨:将有关游戏和发展

7、的研究告诉家长和幼儿教师应该如何通过游戏进行启蒙教育,帮助儿童更好地发展,2023/5/27,学习内容(一)理论篇,2023/5/27,主要内容(二)实施篇,想一想 学前儿童玩沙、玩水、玩积木、玩各种各样成人不以为然的东西,常常乐此不疲。那么,究竟游戏是什么?儿童游戏具备哪些与成人游戏不同的特征,又有哪些类型呢?,第一章游戏的概念与理论,第一节多视角的游戏定义第二节国外经典的游戏理论第三节学前儿童游戏的特点与分类,第一节多视角的游戏定义,一、多视角的游戏定义,(一)文化视野中的游戏(二)社会学视野中的游戏(三)语言学视野中的游戏(四)生物学视野中的游戏(五)人类学视野中的游戏(六)心理学视野中

8、的游戏,(一)文化视野中的游戏,1、游戏优于文化、超越于文化,游戏数量的多少,标志着文化繁荣的程度。2、游戏先于文化,文化反过来又制约着游戏的行为。3、游戏的文化差异性,(二)社会学视野中的游戏,儿童社会化过程的步骤:模仿阶段游戏阶段游戏是社会结构和价值观的一种表现(游戏与工作的关系)游戏介于人生的“像”与“不像”之间(源于生活但是却又高于生活),(三)语言学视野中的游戏,希腊语:儿童、轻松自在、琐碎,无价值梵语:动物 儿童 成人、风或浪的运动、单足跳 跳跃等、轻闲 不费力 模样 仿佛闪族语:松散,(四)生物学视野中的游戏(经典游戏理论),“复演说”消除原始的本能“剩余精力消耗说”消耗过剩的精

9、力“松弛消遣说”恢复在工作中消耗的精力“预演说”为未来成人生活做准备,(五)人类学视野中的游戏,儿童的游戏一方面是学习面对真实的生活,另一方面又超越真实生活的限制,寻求个人的自由。朗格威尔:儿童的世界就是学习的世界。游戏的三种功能:1、儿童从游戏中学习到生活的原则和规则,在轻松的玩耍中,培养了将来踏入社会必需的适应能力;2、在人类的群体的生活里,需要在团体规则限制与个人的自由之间找到一种精神上的平衡,而游戏正好具备了让个体拜托社会规则和文化的限制、去寻求个人自由发挥的特性;3、在游戏的一段特定时空里,游戏者可以虚构任何现实生活中所不允许的行为及情节,来逃避现实社会的种种限制,弥补由此造成的不满

10、和沮丧。,(六)心理学视野中的游戏,游戏是由内在动机引起的,自动自发、自由选择的。游戏有着明显的欢乐、幽默感、身体的自发性、认知的自发性、社会的自发性。游戏不同于探索行为,探索在先,游戏在后。游戏不受外在规则的限制,但游戏本身常有其非正式或正式的内在规则,由儿童自行协调制定。游戏随着儿童和情境的不同而有弹性的变化。游戏需要游戏者积极主动的参与,带有愉悦的体验。,共通性:1、游戏是一种轻松、松散、休闲、自 在的娱乐活动;2、游戏是无价值、不认真、不严肃的,尝试分析在不同视角下的游戏有哪些共同特征?,*游戏与探索行为的区别*,二、学前儿童游戏的理解,思考:定义:什么是游戏?对儿童的意义?(一)游戏

11、是儿童的需要(二)游戏是儿童的工作(三)游戏是儿童的权利,“游戏(玩)是孩子的天性,玩具是孩子的天使”,童年蕴含在童谣的神韵中,在天真烂漫的吟唱中,童年与铁环一起滚动,与绳子一起跳跃,与风筝一起飞扬,与陀螺、积木、石子、野花共同汇成了一个游戏的童年,快乐的童年!,你会玩吗?,著名学者于光远曾说过:“玩是人生的根本需要之一,要玩得有文化,要有玩的文化,要研究玩的学术,要掌握玩的技术,要发展玩的艺术。”,儿童为什么喜欢游戏?游戏实现了儿童头脑的、双手的、眼睛的、嘴巴的、空间的、时间的“六大解放”。游戏使儿童“从受束缚的现实生活中,从成人强加给他们的限制中逃避了出来,于是各种生活领域中的界限被消除了

12、”,儿童为什么喜欢游戏?游戏的特点与儿童发展需求相符儿童活动特征与身心发展需求:活泼好动、好奇、好模仿、情绪化、对规则感兴趣、积极主动、合作等。,提问2:你从下面的诗句中能找出儿童的游戏吗?它是什么游戏?,(1)宿新市徐公店 宋杨万里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2)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 高鼎,(3)抚尘复斗草,尽日乐嬉嬉 唐 白居易 野趣,提问3:游戏是什么?一个经典的对话,妈妈:“汤姆,我要打扫房间,你到外面去玩。”汤姆:“到外面玩指的是什么?”妈妈:“你知道我指的是什么”汤姆:“不,我不知道。”妈妈:“好吧,你出去做你想要做的事直到什么

13、时候你尽兴了,你就回来吃饭。”汤姆:“你是叫我在院子里打球呢,还是叫我把自行车油漆好,或是练习倒立,或是引逗安妮的小妹妹,还是掏鸟蛋?”,解读游戏,什么是游戏(关于游戏的概念)幼儿园游戏的性质游戏的特点游戏的功能学前儿童游戏的种类影响学前儿童游戏的因素,一、什么是游戏?,目前尚没有准确的定义 游戏就是“玩”百度-游戏是儿童有目的、有意识、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活动,具有社会性。游戏提供一种具有多种心理成分组成的综合性活动,具有虚构性(想象)、兴趣性(直接的兴趣)、愉悦性(愉快的情绪)和具体性(充满动作和语言)。游戏是一种自由选择,出自于儿童的内在动机,而且是一种重过程轻结果的活动,没有追寻目标

14、的压力,因此游戏是富于轻松与变通的。,什么是游戏?,教材:游戏是儿童在某一固定时空中,遵从一定规则,伴有愉悦情绪,自发、自愿进行的有序活动。学前教育学黄人颂-游戏是幼儿喜爱的、主动的活动,是幼儿创造性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活动。游戏是一种主动、自愿、愉快假想的社会性活动。,(一)游戏是儿童的需要,1、游戏是儿童身体活动的需要 2、游戏是儿童认知活动的需要 3、游戏是儿童社会交往活动的需要,(一)游戏是儿童的需要,幼儿的基本需要:三个层次九种需要,(二)游戏是儿童的工作,1、游戏与工作的对立2、游戏与工作相互转换3、儿童游戏就是工作,(三)游戏是儿童的权利,1、儿童有满足游戏愿望的权利 儿童权利公约

15、规定:儿童有权享有休息和闲暇,从事与儿童年龄相宜的游戏和娱乐活动,每个儿童均有权享有足以促进其生理、心理、精神、道德和社会发展的生活水平,因地制宜地为儿童游戏的开展提供物质条件,鼓励提供从事游戏活动的适当的均等的机会。2、儿童有自主游戏的权利 儿童权利公约明确指出:儿童有权受到保护,以免受到对身心健康有害的影响。儿童有权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表达游戏的愿望,可以自由选择同伴。3、儿童有充分游戏的权利 席勒指出:只有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完全是人。每个儿童不仅应拥有游戏的权利,同时要有充分游戏的权利。即要保证儿童有充足的游戏时间、游戏的空间和游戏的玩具材料,以及全社会

16、对儿童游戏的理解和支持。,第二节 国外经典的游戏理论,一、早期游戏理论的理解二、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三、皮亚杰认知学派的游戏理论四、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五、游戏理论的发展及价值思考,一、早期游戏理论的理解,(一)古典的游戏理论(二)对古典游戏理论的评析,(一)古典的游戏理论,1、精力过剩说(剩余精力说)2、松弛消遣说(娱乐论)3、复演说(种族复演说)4、预演说(生活预备说),(二)对古典游戏理论的评析,贡献 对游戏分类的影响 游戏发展论的出现 对于儿童游戏重过程轻结果的描述局限性 只能对一小部分游戏行为做解释,不能解释儿童游戏的全部行为 把儿童游戏与小动物的游戏需要等同起来,认为游戏是

17、儿童生物本能的表现,是儿童基本生活欲望的表现。结论大都相互重复或相互矛盾,只是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解决了部分问题,没有揭示游戏的本质,二、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一)弗洛伊德的游戏思想(二)埃里克森的掌握论(三)配勒的角色扮演(四)门宁格的宣泄说及相关研究(五)对精神分析学派游戏理论的评析,(一)弗洛伊德的游戏思想,1、游戏的“发泄”、“补偿”说本我 自我 超我2、游戏的动机是“惟乐原则”3、游戏的时期是短暂的,游戏满足了孩子想做大人的愿望。游戏帮助儿童掌握创伤事件,使受压抑的敌意冲动得到发泄。,对弗洛伊德观点的评价,进步:(1)将游戏的研究与儿童心理发展理论密切联系(2)强调早期经验对成年生活

18、的重要性(3)强调游戏对于人格发展、心理健康的价值(4)“娃娃游戏”方法缺陷:(1)没有建构系统的游戏理论(2)发端于精神病学临床诊断色彩(3)缺乏系统的、精确的关系(4)“泛性论”,(二)埃里克森的掌握论,游戏是自我的一种机能,是一种身体的过程与社会性的过程同步的企图游戏,游戏可以降低焦虑使愿望得到补偿性的满足。第一阶段:自我宇宙阶段第二阶段:微观阶段第三阶段:宏观阶段,游戏的形式随着心理社会问题和自我情境的变化而变化。自我发展的心理社会阶段=个体发展的文化环境+心理性别的发展阶段游戏与人格发展之间的关系,附图: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的发展阶段比较,(三)佩勒的角色扮演,儿童自主选择角色和情境角

19、色的选择与游戏背后的情绪三类角色选择 1、热爱和敬佩的人 2、恐惧的人 3、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获得满足的角色,儿童性别心理发展阶段中儿童游戏结构的变化,第一阶段:与机体有关的(玩弄自己的身体)第二阶段:前恋母阶段(亲子游戏)第三阶段:恋母冲突阶段(角色扮演游戏)第四阶段:后恋母阶段(同伴游戏)(规则游戏),(四)门宁格的宣泄说及相关研究,宣泄与生俱来的攻击性的本能“性本恶”费奇贝克:攻击性玩具刺激并提高了攻击性行为班杜拉:攻击性行为是后天习得的,而非天生的,(五)对精神分析学派游戏理论的评析,主要观点:意识与无意识;潜意识里充满了与社会道德不相容的本质冲动和欲望;儿童游戏就是发泄潜意识中的能量缺

20、陷:“泛性论”将儿童生物化进步之处:强调早期经验对健康的成年生活的重要意义,强调游戏对于人格发展、心理健康的价值;游戏治疗手段;将统计方法引入游戏研究方法中。,三、认知发展学派的游戏理论,皮亚杰把游戏看做是智力活动的一 个方面,把游戏放在儿童智力发展 的总背景中去考察。游戏:同化超过顺应游戏的原因:儿童不得不经常地使自 己适应于一个不断地从外部影响他的、由年长者的兴趣和习惯所组成的社会世界,同时又不得不经常地使自己适应于一个对他来说理解得很肤浅的物质世界。通过这些适应,儿童不能像成年人那样有效地满足他个人情感上的甚至智慧上的需要。因此,为了达到必要的平衡,他具有一个可资利用的活动领域,在期间既

21、没有强制也没有处分,而是使现实被他自己所同化,这个活动领域就是游戏。,皮亚杰:游戏发生、发展的六个阶段,第一阶段(0-1个月):反射练习期第二阶段(2-4、5个月):练习性游戏发生期第三阶段(4、5-9个月):有目的的动作逐渐形成期第四阶段(9、10-11、12个月):手段与目的分化并协调期第五阶段(11、12-18个月):为了看到结果而行动期第六阶段(18-24个月):象征性游戏形成期,与认知相关的游戏的发展阶段,(一)练习性游戏(二)象征性游戏(三)规则游戏,对认知发展学派游戏理论的评析,进步性1、从儿童认知发展的角度考察儿童游戏游戏发展阶段(理论精华)2、强调活动的重要性3、儿童游戏是一

22、种积极的、主动的结构4、强调游戏的情感发展价值5、将认知与游戏联系到一起,使游戏不再与学习相对,局限性1、忽视了社会生活对游戏的影响2、忽视了游戏与智力发展之间的双向影响3、否认游戏是一种独立的活动样式,而只是作为智力活动的派生物4、强调儿童与环境交往的影响,却忽视了与人的交往,四、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苏联代表人物:维果茨基 列昂节夫 鲁宾斯坦 艾里康宁理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关于游戏的主要观点,1、强调游戏的社会性本质,反对本能论2、游戏是学前儿童的主导性活动3、强调成人的教育影响,强调儿童与成人的交往在游戏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4、游戏不会自

23、然而然地得到发展,(一)维果茨基的游戏学说,1、游戏的起源儿童心理发展:人类物质生 产过程中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文化历史的产物;心理发展是一个质变的过程游戏产生的诱因:儿童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超出儿童实际能力的、不能立即实现的愿望时,游戏便产生了。,2、游戏的发展价值,(1)游戏促进儿童思维的发展(2)游戏创造了儿童的“最近发展区”(3)规则在游戏中的作用,(二)列昂节夫的游戏学说,1、游戏是学前期儿童的主导活动儿童的游戏不是本能的,而是人类的及物活动游戏这种活动与儿童的心理发生的最重要的变化紧紧相连2、游戏的特点在于注重行为过程本身儿童要求对成人广阔的世界有所行动儿童在游戏的操

24、作与行动里掌握人类的现实游戏行为是一种概括性的行为游戏操作虽然决定于现有的实物条件,但它永远服从于行动,(三)艾里康宁的游戏学说,苏联现代游戏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吸取了维果茨基、列昂节夫的理论基础角色游戏是学前儿童的典型游戏,艾里康宁关于“角色游戏”的主要观点,1、角色游戏是由于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而引起儿童在社会生产劳动中的地位的变化所产生的结果;2、儿童的角色游戏不是个体自发出现的,而是由于社会的需要才出现的;3、角色游戏产生于成人与儿童间的关系,(四)对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游戏理论的评析,进步性1、重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2、强调用游戏来整合幼儿在幼儿园中的活动3、赋予了儿童游戏重要的认知价值局限性

25、1、过分强调角色游戏的作用,忽略了其他游戏形式的重要作用2、忽视了游戏中幼儿的主观能动性,五、游戏理论的发展及价值思考(一)游戏的觉醒理论,代表人物:伯莱恩 艾利斯 赫特 费恩伯莱恩的理论模式:最适宜水平艾利斯的理论模式:游戏是寻求刺激的行为赫特的理论模式:激发水平短暂起伏说舒尔茨的理论模式:游戏调节激发论,(二)游戏的元交际理论,元交际:这是一种抽象水平的交际,它以否定和解释为基本框架,依赖于交际双方的关系和对于所传递的信号的辨识和理解。(言外之意)“我们这是在玩呢。”游戏中儿童操作的两层含义:游戏与真实生活游戏的作用在于游戏本身,(三)游戏的生态学理论,1、人类发展生态学对游戏的解释布朗芬

26、布伦纳的人类生态学理论2、生态心理学对游戏的探究观察处于自然情境下的儿童注重对儿童游戏行为的单元分析和研究,(四)其他的游戏研究,萨顿.史密斯:游戏可以培养好奇心和灵活性,同时还可以培养儿童的自主感。布鲁纳:游戏对发展运动技能的动作灵活性的作用,同时游戏培养的灵活性还使得工作策略的发展成为可能。范登堡:游戏是包括探索和“运用”在内的一个更广阔的和谐发展的侧面。辛格:幻想游戏对发展形象描述能力有好处。雷诺兹:游戏是经验的模拟方式,行为原型从中产生并得到检验。,第三节学前儿童游戏的特点与分类,一、学前儿童游戏的特点(一)游戏的描述性特征(二)游戏的本质性特征,(一)游戏的描述性特征,1、游戏是内部

27、动机控制的行为2、游戏是重过程、轻结果的行为3、游戏是与探究不同的行为4、游戏是一种模拟的、假装的行为5、游戏是令人愉快的、有趣的活动,(二)游戏的本质性特征,1、游戏是一种快乐的行为,具有愉悦性2、游戏是一种自发的行为,具有主动性3、游戏是一种假装的行为,具有虚构性4、游戏是一种有规则的行为,具有有序性,(一)根据儿童发展的分类法1、认知的分类(四类)2、社会性的分类(六类)3、情绪体验的分类(四类)4、根据游戏发展理论进行的分类(六类)5、根据游戏活动的分类(四大类),二、学前儿童游戏分类,(一)根据儿童发展的分类法(纵向角度)1、认知的分类(1)感觉运动游戏(2)象征性游戏(3)结构游戏

28、(4)规则游戏,感觉运动游戏时间:最早出现的游戏类型。2、3个月开始,1岁前最多。功能:对新习得的动作进行练习。,象征性游戏主要特征:假装动作、以物代物、以人代人发展:2岁后大量出现,4岁后比较成熟(集体象征)集体象征呈倒U形曲线。5岁后达到高峰占全部游戏的71%,6岁为次高峰65%。独立象征呈正U形曲线。4岁和6岁高于5岁。,结构性游戏 类型:拼图、积木、插积塑,泥工、手工游戏、雪、沙、木工。发展:2岁发生,学前阶段随着年龄发展有增加的趋势。35岁占儿童全部活动的40%,4-6岁儿童的51%。我国幼儿园、托儿所最常见的一种游戏形式。,规则性游戏发生:规则游戏的大量出现发生在学前末期,当然,带

29、有感知运动特点的简单的规则游戏在幼儿初期就出现了如,猫捉老鼠、老鹰捉小鸡。类型:打牌、下棋、跳房子 特征:显性规则、竞赛性,2、社会性的分类(1)偶然的行为(2)旁观(3)独自游戏(4)平行游戏(5)联合游戏(6)合作游戏,袖手旁观的行为 特征: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看他人游戏,偶尔与他人也有交谈,有时提出建议或问题,但是行为不介入他人的游戏。性质:可能是游戏,偶然行为或无所事事 特征:行为缺乏目的,东游西逛,注视碰巧引起兴趣的事。行为举例:玩玩自己的肢体、椅子上爬上爬下、到处晃悠、跟随老师、坐在固定位置、目光飘移,单独的游戏特征:幼儿在交谈距离之内的伙伴旁边玩或者与伙伴玩不同的玩具,专注地玩自己的

30、游戏,但不和附近的幼儿交谈。,平行的游戏特征:幼儿玩着和附近幼儿相同或相近的玩具,但是不与其他幼儿交流。行为举例:两个人都在玩拼图,但是各玩各的,一个人的离开并不影响另一个孩子。,联合游戏 特征:幼儿与其他孩子一起玩,进行相似但不相同的游戏,往往由于材料的借入或借出有交流和沟通,也会有动作的自发配合,但是彼此之间没有明确的分工和合作,缺乏对材料、活动的目的和结果的共同计划和组织。,合作游戏特征:共同的主题;分工合作;计划组织举例:娃娃家、超市,3、情绪体验的分类(1)机能性游戏(与感觉运动游戏对应)(2)想象性游戏(与象征性游戏对应)(3)接受性游戏(如听故事、看电视等)(4)制作性游戏(与结

31、构游戏对应),4、根据游戏发展理论进行的分类(1)探索性活动(2)感觉运动/练习性游戏(3)假装/象征性游戏(4)规则游戏(5)结构游戏(6)象征性规则游戏,5、按发展顺序对假想游戏的分类(1)感觉运动游戏(2)初期的想象游戏(3)物体假想性游戏(4)代替性假想游戏(5)社会戏剧性游戏(6)角色的知觉(7)规则性的比赛,(二)根据游戏活动的分类法,1、以游戏的特征分类(四个阶段)2、以游戏的内容分(四大类)3、以游戏的主题分类(五类)4、以利用的替代物分类(三阶段)5、依据游戏教育作用的分类(两类),(二)根据游戏活动的分类法,1、以游戏的特征分类(横向角度)(1)功能游戏(2)建构游戏(3)

32、扮演游戏(4)规则游戏,2、以游戏的内容分类(1)模仿游戏(2)探索游戏(3)尝试游戏(4)造型游戏,3、以游戏的主题分类(1)未分化型(2)累积型(3)连续型(4)分节型(5)统一型,4、以利用的替代物分类(1)用与实物相似的替代物(2)用与实物相似性较低的替代物(3)不依赖于实物(用语言、动作等)的替代,5、依据游戏教育作用的分类(1)创造性游戏包括角色游戏、结构游戏和表演游戏。(2)有规则游戏包括体育游戏、音乐游戏、智力游戏等,*创造性游戏与有规则游戏的区别*(1)创造性游戏纯游戏 有规则游戏规则游戏或竞赛游戏(2)从游戏的态度倾向来看,纯游戏拥有更多的自由(3)从经验的角度看,模仿与内

33、化的经验(4)从游戏规则的角度看,内隐的、多元化外显的、单一化(5)从儿童人格发展来看,无有,*幼儿园游戏分类的几种形式*,(一)创造性游戏和有规则游戏(二)主动性游戏和被动性游戏(见后面)(三)手段性游戏和目的性游戏(四)游戏的三维度分类法(五)关于自主性游戏的讨论,根据不同的游戏方式,主动性游戏可以再分为以下四种:,(1)操作性游戏:(2)建造性游戏:(3)创作性游戏:(4)想象性游戏:被动性游戏属于较静态的活动,儿童只需观看、聆听或欣赏,而不需进行体力活动,如看图书、听故事、看录像、听音乐等都属于静态接受信息的活动。,(三)手段性游戏和目的性游戏,手段性游戏是指以游戏的方式达到教育教学的

34、目的,即教学游戏化。目的性游戏是指为儿童提供为玩而玩、获得游戏性体验的条件。,(四)游戏的三维度分类法,方展画:幼儿游戏的类型提出应从三个维度来对游戏进行分类,这三个维度包括:个体社会维度、生理心理维度、认知情绪维度;其中又分为五类:满足型游戏、适应型游戏、运动型游戏、认知型游戏、情感型游戏。,(五)、关于自主性游戏的讨论,1、自主性游戏及其含义 即强调“自”、“本体”,幼儿是游戏的主人,幼儿对游戏活动能自主地选择、支配,在游戏中充分享受游戏的趣味性、娱乐性、自主性。自主性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个人对于自己的活动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利和能力。自主性游戏包括了所有的游戏。,2、自主性游戏的特征,(1

35、)游戏计划的生成性(2)游戏环境的多样性(3)教师角色的多重性(4)游戏机会的均等性,3、自主性游戏中的几对关系,(1)自由与规则的关系(2)自主与指导的关系(3)愉悦与教育的关系(4)材料提供与儿童需要满足的关系,*幼儿园游戏分类存在的问题*,一、幼儿园游戏分类存在的问题第一,对两类游戏的本质特征认识不清。第二,把教学游戏等同于有规则游戏。第三,从字面意思来解释游戏的功能。,*游戏分类在幼儿园游戏中的运用*,一、幼儿园各年龄班游戏的类型是不同的二、幼儿园各年龄班游戏的材料是全面的三、幼儿园教学游戏是为教学服务的手段,思考与讨论:你认为游戏有哪些可观察的行为和情景?,刘焱:可以通过游戏的外显行为因素的观察,即游戏活动中的表情、动作、言语材料及角色扮演来认识游戏的外部特征,以帮助人们从操作的层面上来判断一种活动的性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