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行为(高亚兵).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4979609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PPT 页数:44 大小:9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教育行为(高亚兵).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教师教育行为(高亚兵).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教师教育行为(高亚兵).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教师教育行为(高亚兵).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教师教育行为(高亚兵).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师教育行为(高亚兵).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教育行为(高亚兵).ppt(4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教师教育行为与学生心理发展师源性心理障碍成因与对策,主讲 高亚兵浙江教育学院,教师教育行为是指教师在实际教育中所表现出的各种外显性的活动或动作,是教师教育方法、措施与手段的总和,也是教师教育观念的外在表现。,已有研究表明:教师教育行为对儿童认知发展、人格发展,特别是自我评价和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教师恰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起着积极的作用。教师不恰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起着消极作用,甚至会导致心理障碍。,教师由于对学生采取了不恰当的教育行为,从而导致学生产生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称作师源性心理障碍。心理问题包括自卑、退缩、厌学、紧张、焦虑、恐惧等,心理疾病包括学校恐怖症、神经症、

2、反应性精神病等。,一、师源性心理障碍的现状,二、师源性心理障碍的成因,三、师源性心理障碍的对策,一、师源性心理障碍的现状,心理障碍的产生既与个体的心理调节能力有关,又与客观环境的各种刺激有关。,有调查表明:学生不良情绪的80来自于身边的长者,这指的主要是家长和教师。,教师因采用不恰当的教育方法,直接或间接地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伤害,甚至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现象,在当前中小学教育中客观存在,不容回避。,教师教育行为是否恰当的衡量标准:1、是否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2、是否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3、教师采取的行为方式是否是学生能够接受的。,据北京的一项调查发现:不爱上学、害怕老师、在学校感到不快乐

3、的小学生竟然占了近半数之多;有46.8的学生承认自己在学校有自己害怕的老师,52.5的学生在老师请他去办公室谈话时感到很紧张。,有调查表明:刚入学的小学生,约有80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极其自信,当他们到16岁时,这一百分比急降到18。,师源性心理障碍的危害:,第一,大多数师源性心理障碍的表现是隐性的,而对学生的心理伤害却是长期的。,第二,大部分致使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教师,其主观愿望是良好的,因而这些所谓的良好愿望导致的不当行为还会继续存在,难以纠正。,第三,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际上无法消除或减少学生的师源性心理障碍。,二、师源性心理障碍成因分析,1教师教育观念上的误区,2、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

4、缺乏,3、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1、教师教育观念的误区,受“严师出高徒”、“棒打出孝子”、“不打不成才”等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对学生采取以批评为主或简单粗暴的惩罚代替严格要求的教育方法。,有些教师习惯看到学生不足的一面,学生的一些小问题、小错误被放大,学生好的方面被认为是应该的。,据我们对浙江省中小学教师素质的调查表明(2000年):44.39的学生认为教师平时惩罚或变相惩罚学生,79.38的学生认为教师要讥笑学生的过失79.02%的学生反映教师对能力不足的学生的进步没有加以赞扬。,据北师大王辉(2001年)对“中小学生在学校中最害怕什么?”的问题调查表明,“教师批评或体罚”的选中率(30.

5、8%)位居第一,学生经常和偶尔有被教师惩罚的比率在30以上。,教师惩罚或变相惩罚主要包括:被教师罚站、罚跑、罚抄课文或作业、放学后被罚留校、不让进教室听课、被教师讽刺、挖苦、责骂甚至打骂。,教师以批评为主、惩罚学生,尽管主观愿望是良好的,但其结果却会伤害学生的心理健康。,美国心理学家斯波尔丁研究发现,教师采用惩罚手段会增加学生的焦虑感。,华尔伯格和安德森在对美国2000多名高中学生的研究中发现,专断型教师会使学生产生较高水平的挫折,对教师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反感,学习气氛低落,学习绩效明显下降。,以批评为主、惩罚的教育方法,会使学生产生自卑。,以批评为主、惩罚的教育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较少体验

6、到成功感、喜悦感,长此以往,容易使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缺乏动力。,心理学普遍认为:鼓励比惩罚更能使人转变。美国教育家格林伯指出:师生关系疏远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学生感到被否定和不受尊重。因此,他们对教师产生畏惧心理,结果对教师产生反感,出现反叛行为,与同学相处也经常出现磨擦与斗殴,学习成效大受影响。,(1)学生心理发展知识的缺乏,从而采取不恰当的教育措施,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举例:不少小学教师将小学生看作“小大人”,中学教师将中学生看作未成熟的孩子。,2、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缺乏,(2)心理学知识的缺乏,教师不能及时地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不能正确地判断学生的心理问题,在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时采取

7、不恰当的措施,从而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举例1:学生做作业拖拉现象与感觉统合失调。感觉发展:视觉、听觉、触觉、运动觉、平衡觉 初级感觉统合:身体双侧协调、手眼协调、情绪 稳定、从事目的性活动。高级感觉统合:注意力集中、组织能力加强、自 我控制、学习能力、概括和推理 能力不断发展。,举例2:教师判断学生心理是否健康时存在的问题:重视学生中打架、偷盗、说谎、性犯罪等为主的品行问题,忽视焦虑、孤独、沮丧、抑郁、自杀等心理异常的行为。,重视行为问题而忽视人格问题。一般教师比较容易注意到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如逃学、打架、不合群、破坏公共财物等,而对自卑、敏感、依赖等人格问题较为忽视。,重视外在原因,不重

8、视内在原因。一些教师忽略了学生个性特点和认知风格等内在原因对社会适应的重大影响,而只看到家庭、班级、同伴对学生的影响。,(3)班主任工作方式方法简单化,缺少运用一些心理辅导的方法和技巧。,班主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缺少耐心倾听;指责、批评、说教、评论较多;主观性较强,迫使学生接受自己的逻辑分析与价值观。,班主任工作中可遵循的心理辅导原则:,真诚理解的原则:同感、尊重、真诚,态度积极的原则:信任,勤加鼓励的原则:肯定、支持,班主任工作中可借鉴的心理辅导的技巧:,倾听技巧,沉默技巧,宣泄技巧,探讨技巧,面质技巧,自我暴露,3、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给学生心理健康带来不利的影响。,约有13的中小学教师

9、存在心理卫生问题,特别是男教师、年轻教师、工作量大的教师的问题尤其严重。(杭州市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2001年)。,中外研究表明: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低下。,教师因心理健康问题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情况有:,(1)教师的行为方式、情绪状态、人格品质等都会成为学生学习模仿的对象,而且学生的这种学习和模仿是潜移默化的、无意识的。,(2)有些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对外界缺乏正常的认识过程和一定的认识能力。,(3)有些心理不健康教师不善于协调与控制自己不良情绪。,(4)有些心理不健康的教师缺乏理解他人和与他人交往的能力。,三、师源性心理障碍的对策,1、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能力,心理健康教育的一

10、般概念与理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心理健康与保健教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学习,校本培训的形式:,学习,反思,再学习,再反思,2改革目前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模式,所有教师都负有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学校要建立在校长领导下,以班主任和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模式,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教师的教育教学各个方面。,发展性心理辅导的“金三角”模式,社区资源系统,社会支持系统,社区咨询医疗服务机构,社区家庭,辅导网络,成长环境,成长环境,成长环境,发展性辅导,理念要素组织,学科渗透,班团队活动,班组辅导活动课,学校,班级辅导活动,学校,个别团体辅导,小组辅导,

11、面谈,书信电话辅导,成长环境:,理想的成长环境是一种具备辅导关系基本特征的氛围,即一种充满自由、信任、融洽、安全和支持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及亲子关系。,班级辅导:,包括班级辅导活动课、主题班会、学科渗透。班级辅导活动是实施发展性心理辅导的主渠道,主题班会和学科渗透是辅助深化途径,结合学科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特点。,学校要建立在校长领导下,以班主任和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模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层级划分,心理辅导教师,班主任,一般教师,心理辅导教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人员,职责包括:拟定全校辅导计划,负责心理辅导室建设、管理;开展个别辅导、团体辅导工作学校行政人员、教师、家长提供辅导专业服务织、开展心理辅导的研究工作。,班主任:实施班级辅导活动;配合辅导教师做好个别辅导、小团体辅导、建立心理档案及其他辅导工作;参与各项辅导研习会、个案会诊、座谈会等活动;组织家长会,家访,协助家长辅导子女。,一般教师:协助、配合辅导教师和班主任开展辅导工作;把心理辅导渗透学科教学,开展学习辅导;注意学生的行为表现,做好特殊问题的发现工作动参与各种辅导的研究、讨论和培训活动,提高自身的辅导素质。,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