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血压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4987872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PPT 页数:51 大小:4.0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动脉血压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动脉血压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动脉血压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动脉血压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动脉血压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动脉血压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动脉血压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ppt(5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动脉血压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三)血压,定义:血管内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侧压强)。测血压时,用高于大气压的数值来衡量血压的高低。单位:kPa 或 mmHg。从动脉到静脉,血压逐渐降低。,Department of Physiology,Fujian medical University,形成血压的因素,心血管系统内有血液充盈 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血液停止流动时,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力。该数值的高低取决于血量和循环系统容量之间的相对关系。心脏射血 动能-推动血液流动 压强能-血管壁的侧压并使血管壁 扩张,Department of Physiology,Fujian medical U

2、niversity,三、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一)动脉血压动脉血压的形成动脉血压的正常值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二)动脉脉搏*,Department of Physiology,Fujian medical University,1.动脉血压的形成,动脉血压:动脉血管内血液对血管壁的压强。,动脉血压的形成因素,一个前提:心血管系统内有足够的血液充盈。二个必要因素:1)、心脏收缩射血:提供血液流动的势能和动能。2)、外周阻力:主要指小、微动脉对血流的阻力。与动脉血压成正比,Department of Physiology,Fujian medical University,血管顺应性,指血管内压力每

3、改变1mmHg时血管容积的变化值。C=V/P影响动脉血压,C与P成反比关系,即顺应性愈高,则增加一定血量引起的血压增值就愈小。,Department of Physiology,Fujian medical University,2.动脉血压的正常值(青年人),收缩压:心室收缩(中期)时动脉压达到的 最高值。正常值(100120mmHg)舒张压:心室舒张(末期)时动脉压降到的 最低值。正常值(6080mmHg)脉 压: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差值。正常 值(3040mmHg)平均A压:一个心动周期中每一瞬间动脉 血压的平均值。,Department of Physiology,Fujian medic

4、al University,120,100,80,mmHg,收缩压systolic pressure,舒张压diastolic pressure,脉压pulsepressure,平均动脉压=舒张压+1/3脉压,动脉血压的正常值,Department of Physiology,Fujian medical University,3.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动脉血压,形成,影响,一个前提,两个因素,循环系统内的血液充盈,心脏射血,外周阻力,心输出量,每搏输出量,心率,血管顺应性,主、大动脉弹性贮器作用,Department of Physiology,Fujian medical Universit

5、y,(1)心脏每搏输出量,搏出量,收缩期射入主A血量,管壁承受张力,收缩压,血流速度,舒张期存留血量略,舒张压略,脉压,Department of Physiology,Fujian medical University,(2)心率,心率,舒张期,舒张期血外流,舒张期存留血,舒张压,收缩期,收缩期血外流,收缩期存留血,收缩压,脉压,Department of Physiology,Fujian medical University,(3)外周阻力,外周阻力,舒张期血外流,舒张期存留血,舒张压,脉压,收缩压略,收缩期血外流,收缩期射血动脉血压,Department of Physiology,F

6、ujian medical University,(4)主动脉和大动脉的顺应性-缓冲作用(贮存势能),血管弹性,收缩期管壁可扩张性,舒张期管壁回缩力,血液对管壁张力,血流快、存留少,收缩压,舒张压,脉压,(5)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循环血量,血管容量,体循环平均充盈压,血压,Department of Physiology,Fujian medical University,动脉血压影响因素,(二)血压 概念 血管内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力。不流动时的侧压力称体循环平均压(充盈压);流动时的侧压力称血压(分动、静脉血压)。公式 PQR,各段血管的压力梯度:主A:100mmHg 小A:85m

7、mHg Cap:30mmHg V始:10mmHg 心房(大V):0,三、动脉血压和脉搏(一)动脉血压 1.正常值与测量 收缩压(Sp)室缩中期动脉血压升高到最高值(12.018.7Kpa)舒张压(Dp)室舒末期动脉血压降低到最低值(8.012.0Kpa),2.生理变异(1)年龄10岁Bp1mmHg(血压随年龄增加而升高,Sp升高比Dp升高更明显)(2)吸气呼气Bp:吸气负压抽吸,血贮于肺中回心血量射血量Bp(3)活动安静;站位卧位 右臂左臂(1.33kPa or 10mmHg)上午下午(811时最高,08时最低)高原平原;男性女性,3.形成机制 前提 足够的血液充盈 闭合的血流环路 条件 心室

8、射血 外周阻力,心室舒张,心室收缩,射血入主A 外周阻力,大A回弹(势能释放),推血继续流动,血液对动脉壁的侧压降低到最小值=舒张压,血液对动脉壁的侧压上升到最大值=收缩压,推血(1/3)流动 大A扩张(2/3)(动能消耗)(势能贮存+缓冲力),(1)每搏出量心缩期射入A血量管壁侧压力(2)心率心舒期心舒末期A血量管壁侧压力,4.动脉血压的影响因素,心舒末期A血量(不明显)DP(不明显),SP(明显),血流速,DP(明显),搏出量SP(不明显),回心血量,(3)外周阻力心舒期血流速心舒期A血量 心缩期血流速 SP(不明显)(4)大动脉弹性缓冲SP维持DP(5)循环血量/血管容积的比例失调 如:

9、大失血循环血量Bp(显著)过敏休克血管容积回心血量Bp,DP(明显),管壁侧压力,SP(明显)DP脉压,体循环平均压变Bp变,一神 经 调 节,(一)心血管的神经支配,第四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1)心脏的N支配 心交感N 心迷走N 起源 脊髓胸段T1T5 延髓的迷走神经 侧角神经元 背核和疑核 分布 右:窦房结、房室肌前壁 右:窦房结 左:房室交界、束支、左:房室交界 房室肌后壁 房室肌少量 递质 NE ACh 受体 1 阻断剂 心得安 阿托品,1.心 脏 的 N 支 配 和作用,(2)交感N和迷走N对心脏的作用,生理作用 心交感N 心迷走N 变 时 If自动去极速 3、4期K+外流最大舒张

10、电位(自律性)自动去极速(正变时)自律性(负变时)自律性变传导 0期Ca2+、Na+内流 0 期 0期Ca2+内流 0 期(传导性)去极速幅度 去极速幅度(正变传导)(负变传导)传导性 传导性 变 力 2期Ca2+内流肌浆网释放Ca2+期K+外流3期复极化速(收缩性)生成 AP时程(2期)Ca2+内流(正变收缩)(负变收缩)收缩力 收缩力(等长自身调节)变兴奋 阈电位Na+Ca2+通道激活率 期K+外流膜电位距阈电位远(兴奋性)兴奋性 兴奋性,2.血管的N支配与生理作用(1)缩血管N(=交感缩血管N)中枢 延髓的缩血管中枢 分布 绝大多数血管(几乎所有血管平滑肌都受交感缩血管N支配,绝大多数血

11、管只接受交感缩血管N的单一支配)。递质 N节前纤维ACh,N后纤维NE 受体(主)、作用 受体血管缩受体血管舒 特点 调节血压作用大 持续发放紧张性冲动:紧张性血管缩,紧张性血管舒,(2)舒血管N 交感舒血管N 副交感舒血管N 脊髓背根舒血管N 中枢 皮质运动区 脑干副交感核 分布 骨骼肌血管 软脑膜、消化腺 递质 ACh ACh P物质或组胺 受体 作用 血管舒 血管舒 局部血管舒特点 不参与血压调节 不参与血压调节 轴突反射 平时无作用 参与调节局部血流 与情绪、运动有关,外生殖器血管,S23外侧核链,部 位 特 点脊 T、L、S段 活动受上级中枢控制髓 缩血管中枢 是最基本的心血管中枢延

12、(头端腹外侧)始终有紧张性,且交感紧张性 心交感中枢 相互间有突触联系(尾端腹外侧)传入神经接替站:孤束核髓 心迷走中枢 呼吸可改变其紧张性(迷走背核、疑核)(吸气迷走紧张交感紧张呼气:相反)延 下丘脑、髓 大脑边缘系统以 大脑新皮层运动区上 小脑顶核.,(二)心 血 管 中 枢,下丘脑是皮层下的一高位整合中枢,越是高位N元其整合功能越复杂,1颈A窦和主A弓压力感受性反射(1)压力感受器 部位 颈A窦和主A弓血管外膜下的神经末梢。适宜刺激 血管壁的牵张度血压的变化。(2)传入神经 窦N 弓N(3)中枢联系 其传入冲动先到达孤束核再与心血管中枢联系。,(三)心血管反射,(4)反射效应,心迷走中

13、枢,心交感中 枢,缩血管中 枢,心 脏,血 管,窦弓压力感受器+,血 压,交感缩血管N,心交感N,心迷走N,心跳,V舒张,A舒张,回心血量,外周阻力,每搏输出量,每分输出量,血 压,+,孤束核,血压突然,窦、弓感受器受到牵拉兴奋性,窦、弓N,孤 束 核,缩血管中枢(-),心交感中枢(-),心迷走中枢(+),交感缩血管N(-),心交感N(-),心迷走N(+),阻力血管舒,容量血管舒,心 脏 活 动,外周阻力,V回流量,心输出量,血压,(5)反射特点 具双向性作用 BpBp,BpBp 缓冲神经 感受器敏感性:Bp的阶梯突变敏感性缓慢持续的变化。:Bp在824Kpa范围内变化,敏感性高。,高血压情况

14、下,其工作范围可重调定血压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压力感受性反射功能曲线右移)。,2.心肺感受器反射,机械牵张:血压、血容量化学物质:PG、缓激肽、药物(藜芦碱),心肺感受器兴奋,迷走N,交感紧张 迷走紧张,肾血流量,垂体后叶释放ADH,心率 心输出量外周阻力,肾重吸收水,GFR R-A-A-S,肾排钠和排水,血 压,3.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PO2 H+PCO2 等,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外周化学感受器(+),窦、弓N,孤 束 核,心血管中枢兴奋性改变,呼吸中枢(+),心率、冠脉舒心输出量,皮肤、内脏骨骼肌血管缩,心率、心输出量、外周阻力,外周阻力心输出量,血 压,呼吸加深加快,间接,动脉

15、血压水重吸收,动脉血压,二、体 液 调 节(一)全身性体液调节因素,循环血量等适宜刺激,1.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1)刺激肾素分泌的因素(2)血管紧张素(A、A、A)的作用注 A:不具有活性,A:主要;A:A,(1)刺激肾素分泌的因素:,循环血容量肾动脉压,入球小动脉牵张感受器,致密斑感受器,肾动脉压肾血流量,肾 近 球 细 胞,肾交感N兴奋,GFR,远曲小管Na+、Cl-负荷,NE和EPGE2,循环血容量,心房容量感受器动脉压力感受器,肾 素,反射性,+,+,+,+,+,+,NE,肾上腺皮质球状带,肾素,(2)血管紧张素的作用,血管紧张素原,血管紧张素,血管紧张素,血管

16、紧张素,(收缩微A外周阻力)+(收缩V回心血量)Bp;作用于脑内一些N元交感缩血管活动外周阻力Bp,引起渴觉;刺激ADH、ACTH释放;抑制压力感受性反射心率;交感缩血管N末梢,使其释放NE;刺激肾上腺髓质分泌释放;刺激肾上腺皮质释放醛固酮;刺激近曲小管重吸收NaCl。,醛 固 酮,转换酶,远曲小管和集合管水、NaCl重吸收,细胞外液量,2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来 源 肾上腺髓质 肾上腺髓质、交感N节后纤维 共 性 兴奋、受体,强心、缩血管、Bp、平滑肌舒张、个 性 强心剂 升压剂 心脏 结合1受体 基本同E 正变时、正变力、正变传导作用 但在体心率 心率心

17、缩力心输出量SP(窦弓反射效应所致)血管 结合2受体 除冠脉外 全身各器官血管缩 骨骼肌、心、肝血管舒 外周阻力、DP平滑肌 胃肠道、支气管血管舒 较E弱,3.血管升压素(VP)=(抗利尿素 ADH)适宜刺激,下丘脑:视上核、室旁核,血浆晶渗压,血容量,Bp,渗透压感受器+,容量感受器-,压力感受器-,(+),血管升压素(VP),下丘脑-垂体束,垂体后叶,血管收缩、抗利尿效应,(+),(+),来 源,VP作用 正常时(少量VP)抗利尿效应,只有血浆浓度明显高于正常时;大量VP,提高压力感受性反射敏感性,缓冲升压效应;是缩血管(除脑血管外)最强烈的一种体液因素。,4.心房钠尿肽(ANP),适宜刺

18、激 来源 作用,心血管活动心率、每搏出量血管舒张、外周阻力,水、盐重吸收 细胞外液量 抑制ADH的释放抑制肾近球细胞释放肾素抑制集合管对NaCl的重吸收抑制肾上腺皮质球状带释放醛固酮舒张出、入球小动脉肾血浆流量和GFR,BP,血容量、内皮素、VP,心 房 肌,合成释放,心 房 钠 尿 肽,5.血管内皮生成的血管活性物质,(1)舒血管物质 前列环素(PGI2)内皮细胞内的PGI2合成酶可合成PGI2;血管内的搏动性血流对内皮产生的切应力可使内皮细胞释放PGI2 血管舒张。内皮舒张因子(EDRF)NO刺激 低氧、缩血管物质(NE、VP、A等)血管内的搏动性血流对内皮产生的切应力 能激活内皮细胞膜受

19、体的物质,(2)缩血管物质 内皮缩血管因子(EDCF)有多种,其中内皮素是最强烈的缩血管物质之一。生理情况下,可能与内皮素也可引起内皮舒张因子的释放有关,BP 先,后持续,BP,外周阻力,血管收缩,内皮细胞释放内皮素,血流对内皮的切应力,6阿片肽(吗啡样活性多肽)种类-内啡肽、脑啡肽、强啡肽等 来源 纹状体、杏仁核、下丘脑前区(垂体),强刺激(内毒素、失血),纹状体、杏仁核、下丘脑前区(垂体),-内啡肽、脑啡肽、强啡肽等,交感中枢紧张性迷走中枢紧张性,交感缩血管N纤维末梢突触前受体的突触前调制,心率心缩力,NE释放,心输出量,血管舒张,外周阻力,作用主要为中枢性作用,Bp,(二)局部性体液调节因素 1.激肽系统 种类 缓激肽、血管舒张素 来源 局部组织损伤、抗原抗体反应、炎症、胰蛋白酶 唾液、汗液、胰液激肽释放酶(激活)血浆2球蛋白血管舒张素缓激肽 作用(1)最强烈的舒张血管,调节局部血流量;(2)增毛细血管通透性,局部水肿;(3)远曲小管水钠重吸收;(4)刺激N末梢产生痛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