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技术经济效益评价原理.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4994740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PPT 页数:133 大小:3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技术经济效益评价原理.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33页
农业技术经济效益评价原理.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33页
农业技术经济效益评价原理.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33页
农业技术经济效益评价原理.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33页
农业技术经济效益评价原理.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业技术经济效益评价原理.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技术经济效益评价原理.ppt(13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三章 农业技术经济效益评价原理,第一节 经济效果原理第二节 农业技术要素配置原理第三节 农业资源报酬变动原理第四节 农业生产规模经济原理 第五节 农业生产要素边际原理,第一节 经济效果原理,一、经济效果的概念 劳动消耗是指在实践中为获得某种效果所消耗的劳动,包括物化劳动消耗和活劳动消耗。物化劳动消耗是指农业生产资料的消耗,包括种子、肥料、水、电、燃料、投畜、农机具、仓库、建筑物等的消耗。生产资料在全部被损之前,有较长一段时间是处于被占用状态,形成劳动占用。活劳动消耗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具有生产经验、掌握一定生产技能的或具有一定科学知识的人实际消耗的劳动量。,经济效果就是劳动成果和劳动耗费的比较,

2、或者说是劳动成果(有用效果)同取得这一劳动成果的劳动耗费之间的比较;经济效果是对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经济上合乎目的性程度的评价。经济效果概念还有其他各种不同的表述,如使用价值和劳动耗费的比较;有用效果和劳动耗费的比较;所得和所费的比较;产出和投入的比较;满足社会需要和劳动耗费的比较;收入和支出的比较等等。,经济效果是个多层次的综合性概念,它既适合于微观,也适合于宏观;既适用于物质生产领域,又适用于非物质生产领域。,二、经济效果的数量界限,经济效果=劳动成果(有用效果)/劳动耗费劳动成果可以是使用价值,也可以是价值。劳动耗费则包括活劳动消耗和物化劳动消耗,也包括劳动占用。,提高经济效果的途径,(

3、)劳动成果一定/劳动耗费减少()劳动成果增加/劳动耗费一定()劳动成果大量增加/劳动耗费少量增加()劳动成果少量减少/劳动耗费大量减少()劳动成果增加/劳动耗费减少,三、经济效果与经济效益,(一)经济效果与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实际上是指的盈利或利益,表示产值、成本、利润、税收等因素之间的消长关系,是综合经济活动的结果。所谓经济效益,就是生产活动中所取得的有用成果同劳动耗费的比较。1差额表示法 经济效益=产出投入=所得所费收入支出,2比率表示法,经济效益=劳动成果(有用成果)劳动耗费/劳动耗费或 经济效益=劳动耗费/劳动成果(有用成果)劳动耗费,经济效益包含的意思,()劳动消耗和劳动占用少,资金占

4、用少,成本低。()劳动成果多,即品种多、产量多、质量好。()劳动成果大于劳动消耗,即产出大于投入。()劳动成果符合社会需要,产品适销对路。,(二)经济效益临界,利润率银行利率作为经济效益临界 绝对经济效益临界就是指在经济上能否取得收益的数量界限,只有当具体数值表明产出投入时,才能真正获得经济效益。其表达式如下:经济效益临界=(所得所费)或(产出投入)0最大 经济效益临界=(所得所费)或(产出投入)1最大,相对经济效益临界,经济效益临界应以比较利益为基础,以被选择方案的机会成本来确定经济效益临界,其表达式为:相对经济效益临界=被选择方案的经济效益机会成本0最大 比较利益,就是指一个国家、地区、生

5、产单位(或农户)提供某种产品(或劳务),相对来说比提供其他产品(或劳务)更为便宜合算的特殊能力。根据比较利益概念,一个单位虽然在某些产品上具有绝对的有利条件,但仍应集中力量去生产或销售那些对它具有最大利益的产品(或劳务)。,机会成本是指在技术经济方案评价选优中,以未被选择方案所损失的利益为尺度,来评价被选择方案的一种假定性成本。在农业技术经济学中通常研究两类经济效益临界问题:一类是技术的经济寿命和更新的经济效益临界,主要研究经济目标与技术的时间演变关系;二类是经济活动过程中投入费用的经济效益临界,主要研究经济目标与费用的演变关系。,经济效益界限分析,经济临界点经济效益范围可行性区间经济最佳值,

6、(三)经济效果与经济效益的关系,二者是同一范畴,处于不同层次。经济效果着重效率。经济效率劳动成果/劳动量经济效益强调成果的效用。经济效用就是经济活动中产出的劳动成果适合社会需要的程度。产品的效用和质量是其价值得以实现的基础。,从广义上讲,经济效益是经济效率、经济效果、经济效用的函数。经济效益f(效率,效果,效用)(1)经济效果与经济效益都反映了劳动消耗与生产成果之间的数量关系;(2)经济效果与经济效益的目的都在于减少消耗增加收益。经济效果是经济效益的基础,经济效益的内涵较广。使用经济效益时,着重点在于满足需要这一前提下的盈利性,使用经济效果时,往往着重点投入与产出之间的经济比值。,三、农业生产

7、资源的性质,(一)资源的可控性与非可控性(二)资源的积贮性与流失性(三)资源间的互补性与互代性(四)资源的再生性与相对性,四、技术效果与经济效果,(一)什么是技术效果 技术效果是指某项技术的功能价值,它表现为技术性能、满足生产要求的程度,以及最终产生的某种生产成果。农业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应用后,如合理施肥、灌溉,选用优良品种等,会使农产品数量增加,质量提高,这是技术发展作用而取得的成果,即技术效果良好。技术效果讲求的是在技术上能否达到目的,以及达到目的的质和量。,经济方面的需要是技术进步的动力和方向;技术方面的进步是推动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条件和手段。农业技术的生产成果与劳动耗费联系在一

8、起,就进入经济范畴,形成经济效果。,(二)技术效果和经济效果的同步性与矛盾性,同步性比较普遍,例如,选择先进适用技术,提高了生产效率,增产增收;技术效果好,经济效益也高,二者同步。技术效果与经济效果的矛盾主要表现在:第一,技术的先进性与经济合理性之间的矛盾 第二,技术的可行性与经济的效益性之间的矛盾。第三,经济上的需要与技术上的可能之间的矛盾。,(三)农业技术经济效果,是以满足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对农产品的特殊需要为基础,以培养提高地力和促进生态平衡不前提,研究应用农业技术方案、技术措施或技术政策的劳动消耗和劳动占用与农业生产成果之间的对比关系。(四)农业技术经济效益在保持和改善生态平衡

9、,提高土壤肥力的前提下,农业生产所采取的不同农业技术方案、技术措施、技术制度、技术政策的组合、运用及发展的经济效益。,农业技术经济效益的特点,1、综合性2、持续性3、相关性4、极限性5、不稳定性6、多样性,第二节 农业技术要素配置原理,一、农业技术要素整体原理农业生产需要投入各种生产要素,如资本、人力、土地等,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系统理论认为,系统具有整体性。农业生产亦是一个系统,具有明显的整体性。所谓整体性,就是指系统整体具有若干不同要素功能的新功能:“整体大于分部之和”。整体功能原因:只有在整体中,自然力才能转化为生产力;只有在整体中,技术要素所具有的创造使用价值或

10、提供服务的可能性才能转化为现实性;只有在整体中,管理这些非实体性技术要素才能存在,并发挥其特殊的重要作用。,二、稀缺要素及生产要素综合平衡理论,(一)稀缺要素的由来1、最小养分律近代农业化学奠基人李比希(18031873)在提出有名的土壤肥力矿质营养学说的时候,注意到了土壤中各种营养元素之间的比例关系,明确提出了和报酬递减有关的“最小养分律”。李比希认为,植物为了生长发育需要吸收各种养分,植物的生长量受最小量养分的限制,并随着这一养分的增减而增产或减产。根据李比希的论断,如果无视限制养分存在的事实,即使继续增加其他营养成分,也难以提高植物的产量。,2、各种生活因素同等重要或不可置换律,意思就是

11、说,植物为了生活,要求所需要的生活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只有当这些因素在质量上、数量上形成适合于该种作物需要的特殊组合时,方能增产。在其他众多因素不变或变化很少的情况下,单独改变某一个或某一种因素,在技术上就会遇到一个量的限度,在限度之内加强这个因素就能与其他因素组成适合某种作物需要的组合,因而增产;过此限度,产量就不可能与该因素的加强成正比例增长,从而导致递减。,3、木桶理论,前苏联生物学家杜布列克用一个木桶来比喻这个道理,意思是,构成一个木桶周围的木板长短不同时,这个木桶所容纳的液体的量决定于最短木板的长度。如把桶上的木板比喻成动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各种要素,那么,限制动植物生长发育水平的就是

12、那种相对来说最为缺少的生产要素,也可称为限制因素。所以,只有增施相对最少要素,从而使各种要素的比例符合动植物的客观要求时,才能使动植物增加生产。,4、稀缺要素理论,后来李比希又把“最小养分律”推广到经济生活中,提出了稀缺要素理论。他认为,在生产活动中需要多种生产资源,而其中相对来说最稀缺的资源即为稀缺要素,应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作为投入的关键,要研究最稀缺要素对经济效果的影响。具体地说,一个经济总体的整体功能水平不是受制于总体中最强部分的可协调程度,也不是受制于总体中各部分的平均可协调程度,而是受制于总体中最弱一部分的可协调程度。最弱的部分构成了“最小构成因子”或“最大限制因子”,也即稀缺要素。,

13、(1)稀缺要素是指相对含量最少,而非绝对含量最少的生产要素。(2)稀缺要素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3)继续增加稀缺要素以外的其他要素,不但难以提高产量,还会降低经济效益。,(二)综合平衡理论的要点,即任何一种生产要素都不能单独发挥作用,必须与其他生产要素相配合。只有在某种适当的配合比例下,即达到农业生产技术措施综合平衡时,也即符合生物体和技术水平所要求的客观比例时,才能充分发挥各种资源的作用。综合平衡理论的要点是:(1)生产要素的同等重要性 只有具备了生产所必要的要素,才能形成生产力有机整体。缺少了任何一个要素,就要破坏生产力的整体性,必然会影响生产的进行。此外,这些必需的

14、生产要素还应该有一个数量的平衡。,(2)生产要素的“短线平衡性”,在一个生产单位中,农业生产力各要素的能力往往不均衡,有高有低。生产力整体能力是由投入生产的最低能力要素的水平为基准来决定的,不是由各要素平均能力水平或最高能力水平来决的。一个要素短缺,就会影响到其他要素能力的发挥,就会造成经济上的浪费和损失。,(三)生产要素综合平衡理论的启示,(1)及时发现限制因子并加以解决(2)注意考察各种措施之间的比例关系(3)要注意农业生产力内在系统的要求,(四)生产要素综合平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生产要素的时间平衡(2)生产要素的数量、质量平衡(3)以资源优势为中心组织平衡(空间平衡)(4)注意平衡

15、的动态性 平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由低级平衡向高级平衡发展的。资源配合的平衡是相对的。一是每项资源在生产部门和各个生产项目上的分配比例要保持相对的平衡;二是每一生产过程中的各种资源之间也要保持合适的比例。(5)农业生产要素与生态环境的平衡,三、生产要素替代原理,在农业生产中,有不少的生产要素是可以替代的,如劳力、畜力可以被机械所替代等。(一)生产要素替代的途径1、单项技术要素的替代2、技术要素组合的替代(二)生产要素替代的原则1、相互替代的技术要素应该是同质异值,即功能相同、价格不同,替代后可能提高经济效益。2、不同的技术要素组合相互替代时,替代后的技术要素组合应能降低成本或增加产量,保证经济

16、效益大于替代前。3、被替代的技术要素不可闲置不用,而且在新的用途中能够获得比原来用途更好的综合经济效益。4、实现技术要素替代的经济效益,应以保持农业生态平衡为前提条件。,第三节 农业资源报酬变动原理,一、农业生产资源的概念农业生产资源是农业生产赖以发展所必要的物质基础,它是人们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所利用或可利用的各种资源。各种资源概括起来可以归为两大类:农业生产自然资源和农业生产社会经济资源。农业生产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存在的,可作为农业生产原材料的那些自然因素和自然力。例如大气元素、土壤微量元素等。农业生产社会经济资源是人类自身通过劳动而提供的资源。物质资源、人力资源、资金资源均为社会经济资源。,

17、二、农业生产资源的分类,(一)有限资源和无限资源(二)可控资源和不可控资源(三)变动资源与固定资源,三、农业生产资源的性质,(一)资源的可控性与非可控性(二)资源的积贮性与流失性(三)资源间的互补性与互代性(四)资源的再生性与相对性,四、资源报酬变动规律,(一)资源报酬的形态农产品是由生产资源转化而来的,资源转化的产品量就是资源报酬。假定有生产函数aLaK=bQ,其中的L代表人力的投入,K代表资本的投入,a、b分别是系数,那么根据b值的大小,可以将资源的报酬分为三种形态。,图38 资源报酬形态,1资源固定报酬形态当b=a时,即产量增加的倍数等于投入生产要素增加的倍数。例如人力和资本的投入增加1

18、倍,产量也增加1倍。资源固定报酬形态在坐标图上的总产量曲线是一条直线,直线的斜率就是资源报酬率,如图38(a)所示。,2资源递增报酬形态,当ba时,即产量增加的倍数大于投入生产要素增加的倍数。例如人力和资本的投入增加1倍,能使产量增加1倍以上。资源递增报酬形态的总产量曲线是上凹状的,如图38(b)所示。3资源递减报酬形态当ba时,即产量增加的倍数小于生产要素投入增加的倍数。例如,人力和资本的投入增加2倍,却只能使产量增加1倍。资源递减报酬形态的总产量曲线是上凸的,如图38(c)所示。,(二)资源报酬变动规律,1768年法国重农主义者的代表杜尔阁在一篇论文中写道:“撒在一块天然肥沃的土地上的种子

19、,如果没作过任何土地的准备工作、这将是几乎完全损失的投资。如果增加一个劳动力,产品产量就会提高,第二个、第三个劳动力不是简单地使产品产量增加一倍或两倍,而是增加五倍或九倍,这时产品产量的增加比例会大于投入增加的比例,直到产量增加与投入增加的比例达到它所能达到的最大限度时为止。超过这一点,如果我们继续增加投资,产品产量也会增加,但增加得较少,而且总是越来越少,直到土地的肥力被耗尽,耕作技术不会再使土地生产能力提高时,投入的增加就会使产品产量没有任何提高了。”,杜尔阁不仅阐明了资源报酬变动由递增到递减的全过程,而且提出了最大界限的论点。这就是报酬递减的最初含义,称为土地报酬递减律。200多年以来,

20、不少农学家经过大量的实验和分析,得出比较一致的结论是:在技术不变的条件下,在单位土地面积上连续投放某种生产资源,农作物产量就要随之发生变化。单位面积上的总产量,以及可变资源的平均产量及其边际产量都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可变资源的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先是呈递增趋势,继而出现递减趋势,最后边际产量变成负值。,这一理论广为尔后的西方经济学家所接受,所以,从此以后,报酬递减作用的范围,逐步从农业领域推广到一般的生产领域,至二十世纪,早期的土地报酬递减律便逐渐推演而为资源报酬递减律。即当资源投入量增加,产品量也随之增加,当产品量达到最大值后,继续投入资源,则产品量随资源的投入量增加而减少。,同时不少经济学家,

21、例如杜尔阁,随后的斯密、马尔萨斯及克拉克、马歇尔等人都对资源投入的报酬变化规律作了大量的研究,归结他们的研究成果有如下几个要点:1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保持某些生产要素投入量不变,则单位可变要素的产出量随着可变要素投入量的增加,先是递增上升,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则是递减上升,再投入到一定程度后总产量反而下降。2某项资源报酬递减发生作用的条件是:农业生产技术保持不变和若干其他生产要素投入量不变,这是报酬递减发生作用的基本前提。,3在生产过程中应将某单项可变要素的生产率的边际分析替代平均分析。即用动态分析替代静态分析,这样就可将不变要素的生产率,如土地演变成可变要素的生产率,如肥料的投入。4报酬递

22、减发生的范围从农业生产领域推广到了其他领域。由于农业的透明度低,不容易掌握投入要素的比例,故报酬递减明显。克拉克认为:这个规律是无所不包的,整个经济生活都受它的支配。,最常见的是资源报酬一开始呈递增形态,在资源投入达到一定数量以后,则呈现递减报酬形态,这就是农业资源报酬递减规律。如图39,资源投入在X0前报酬是递增的,曲线上凹;在X0处曲线有一拐点,从此之后,曲线改变了形状,呈上凸状,资源报酬出现递减现象。,图39 资源报酬变动趋势,农业资源报酬递减出现的主要原因:,第一,农产品由多种生产资源转化而成,每种资源都要与其他资源互相配合才能发挥作用,在一定技术水平下,这种配合的比例关系是恒定的。如

23、果盲目投入某项资源,就会打破这种配合比例,该项资源所能配合的其他资源量就会相对短缺,这时就会出现报酬递减现象,此时相对较少的那种资源就成为提高产品量的关键因子。,最小要素桶原理,一只由长短不一的木板围成的水桶,其盛水量是由最短的一块板的长度决定的,如果增加它的长度,盛水量就会相应增加;但增加到与次短板的长度相等时,再增加这块板的长度就不能使盛水量有任何增加了,此时,盛水量的增加取决于原来次短、现在最短的那块板的长度,如不增加它的长度,而增加别的板的长度则是徒劳的。,第二,农作物、畜禽及土地对追加的各种投入都有一定的容纳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会出现报酬递减现象。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资源报酬递减

24、律是一条客观规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资源报酬总的趋势是提高的。,第四节 农业生产规模经济原理,一、农业生产规模的概念(一)生产规模的概念农业生产单位的生产规模是指生产单位所拥有或占有的固定投入的数量。(二)土地规模、机械设备规模和劳动力规模1、土地规模经营单位使用的土地面积数量。这一指标多用于衡量种植业生产规模。,、机械设备规模,经营单位拥有的机械设备、厂房等是重要的固定投入,它是形成经营单位生产规模中的又一个子规模。、劳动规模经营单位中常年从事生产的劳动力数量组成劳动力规模。4、总体规模由土地、机械设备和劳动力三个子规模共同规定的经营单位所拥有的潜在的生产能力。,二、规模经济理论,规模经济

25、通常包含两个含义:从广义上看,它是指随着基本经营单位(包括工业、商业企业,农业企业及家庭农场和个体农户)经营规模的变化,其经济效益亦发生变化的经济现象;从狭义上看,它是指基本经营单位的规模是经济的。若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经营效益递增,成本递减,从而实现了节约,增加了利润,则称规模经济;反之,则称规模不经济。,可变投入是指那些使用数量由经营者的短期决策所决定的生产要素投入。固定投入数量则不会为经营者的短期决策所改变,起码在一个生产周期内是不变的。固定投入的数量就是生产的规模。在短期内,农业生产者改变不了固定成本投入。在长期生产中,生产者却可以改变固定成本投入,在每一产量水平上找到相应的生产规模来

26、进行生产。,图310 最优规模的选择图,假定农业生产者现有的生产规模为图310中的SAC1曲线所代表,而他所需要的产量为OQ2,那么生产者在短期内就只能以SAC1曲线上的OCl的平均成本来生产,而不可能是SAC2曲线上的更低的平均成本OC2。但在长期内生产者就可以通过调整生产规模来实现在OC2点上进行生产。,图311 规模经营与规模效益图,由于在长期内可供生产者选择的生产规模是很多的,在理论分析中可以假定生产规模可以无限细分,从而可以有无数条SAC曲线,于是就可以得到图311中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LAC,即单位产出品成本与生产规模的关系曲线。为了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只有对要素规模进行合理配置,才能

27、达到生产的某一最优规模,在此规模上生产时总要素生产率最高,单位产出品成本最低,生产具有效率。在此最优规模之前,为规模经济区域,在此最优规模之后,为规模不经济区域。,从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来看,在长期生产中,固定成本投入量(可代表生产规模)沿长期平均成本曲线(LAC)的下降段增加时,单位产品成本也会随之降低,这就是规模经济。由于规模扩大后导致单位产品成本上升,降低效益则称规模不经济。规模经济的获得是因为随着规模的扩大,生产要素组合更加合理,各要素的生产潜力得以充分发挥。在规模不经济区域,原有生产要素的潜力已经得以充分利用,增加的生产要素反而会产生副作用。,三、农业生产规模经营与规模效益,(一)规模

28、效益规模效益是指不改变原来投入比例,单纯由于规模扩大后带来的新增效益。规模效益的含义比规模经济更为广泛,规模效益存在的区间比规模经济宽,它可以存在于规模不经济区间。同时,规模报酬递减阶段也可以有规模效益。,规模效益 R=PQ1C1Q1=(PC1)Q1当C1大于最优规模的C0时则有:(PC1)Q1(PC0)Q0 P(Q1 Q0)(C1 Q1 C0 Q0)0也就是说,当规模超过最佳规模Q0时,如果产出增加的效益PQ大于由于单位成本上升引起的总收益的减少部分就存在规模效益。见图3-12。即 Q0abQ面积大于C0 C1 Q0Q 0就存在规模效益。,图3-12 规模效益,(二)影响规模效益的因素,当农

29、业生产单位的生产规模发生改变时,随着生产规模从小变大,一般会先后经历规模效益递增、不变和递减三个阶段,之所以会出现这样三个阶段。1促使规模效益递增的因素(1)农业生产单位的分工专业化。(2)可以使用先进的机械设备和技术。(3)生产要素具有不可分割性。(4)其他因素。,2促使规模效益不变的因素,当生产达到一定规模之后,上述促使规模效益递增的因素会逐渐不再起作用。对农业生产单位来说,如果达到最优规模时,再扩大生产,它就采用建若干个规模基本相同的生产单位的方法。3促使规模效益递减的因素 导致规模效益递减的因素主要是管理问题。农业生产单位的规模越大,对其各方面进行协调的难度也会越大。,(三)规模效益类

30、型的判定,假设有生产函数Q=F(X,Y,Z),且产品的市场价格不变,产品价格与产量的乘积就是规模效益。所有的生产要素投入都乘上常数k,即所有的投入要素都增加k倍,会使产量Q增加h倍,即:hQ=F(kX,kY,kZ)如果hk,表明该生产函数规模效益递减;如果h=k,表明该生产函数规模效益不变;如果hk,表明该生产函数规模效益递增。,假定生产函数是Q=2X3Y4Z。如果所有投入要素都增加 k倍,那么:hQ=2(kX)3(kY)4(kZ)=k(2X3Y4Z)h=k,故Q=2X3Y4Z生产函数是规模效益不变函数。假定生产函数为:Q=X0.4Y0.2Z0.8。如果所有投入要素都增加k(kl)倍。那么:h

31、 Q=(kX)0.4(kY)0.2(kZ)0.8=k1.4 X0.4Y0.2Z0.8,可得h=k1.4,所以 h大于k,说明该生产函数的规模效益是递增的。,如果把所有投入要素都乘上常数k,可以把k作为公因子分解出来,那么,这种生产函数就称为齐次生产函数。凡属齐次生产函数都有可能分辨出它的规模效益类型。方法是把所有的投入要素都乘以k(kl),然后把k作为公因子分解出来,得:h Q=knF(X,Y,Z)式中:n这个指数用来判断规模收益的类型:当n=1,说明规模效益不变;当nl,说明规模效益递增;当n1,说明规模效益递减。,四、农业生产适度规模经营,农业生产适度规模经营是指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

32、能取得最佳经济效益的经营规模。(一)适度规模经营的原则与目标 1适度规模经营的原则(1)成本最低的原则。(2)结合实际的原则。(3)效率最高的原则。,2适度规模经济的目标:在提高(至少不降低)土地生产率的前提下,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农产品成本,增加利润。劳动生产率是土地规模经营的下限,土地生产率则是上限。,(二)确定适度规模经营的方法,1边际分析法 运用利润最大化原理,即边际收益(MR)与边际成本(MC)相等进行经营规模的决策。当MRMC时,表示增加该产品的生产是有利的,应扩大经营规模;当MRMC时,表示增加该种产品的生产量是不合算的,则应缩小经营规模;只有当MR=MC时,才是最佳经营规模,实

33、现了利润的最大化。,图312 应用边际分析法求最优规模图,2综合评价法,第一步,根据调查资料,确定农业生产经营要素在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利用的最佳值、最差值以及极差,并根据评价指标在农业生产单位规模效益中的重要程度确定权数。第二步,划分规模组。一般划分为35组,第三步,计算每组各项指标的功效系数和每个规模组的规模资产系数。功效系数=(某规模组某项指标平均值该项指标的最差值)极差。第四步,算出各组的规模效益系数。规模效益系数是指该规模组各项指标的功效系数的加权总和,即各指标功效系数乘各自的权数,然后加总。规模效益系数在01之间变化,越接近1,规模效益越高,规模越适度。,3劳均收入分析法,按照种植

34、业劳动者平均收入水平不低于或超过当地非农业劳动者的平均收入水平的要求,来确定适度的土地经营规模。其计算公式为:式中:Y表示适度经营规模;X表示当地非农产业劳均收入;A表示单位规模的土地的纯收入;B表示当地给予单位规模士地以工补农的津贴。,4规模报酬法,规模报酬法,是利用生产函数分析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并且确定一定价格水平的适度经营规模。函数形式如下:式中:Y代表总产出;a代表技术效率系数;Xi(i=l,2,n)代表投入的第 i个生产经营要素,bi(i=1,2,n)为Xi的生产弹性系数,每组的n个生产弹性系数之和是其规模报酬系数RTS(Return to Scale),即:,RTS1为规模报酬

35、递增,产出增加的比例大于投入增加的比例,这时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R TS=1为规模报酬不变,投入增加的比例与产出增加的比例相等;RTSl为规模报酬递减,投入增加的比例大于产出增加的比例。,生产经营要素的平均边际价值生产率 MVP(Marginal Value of Productivity)则反映其利用效率。式中:GY表示该规模组产出的几何平均数;GXi表示第i项生产经营要素投入量的几何平均数。,五、聚集规模效益,1、聚集规模效益在生产上有着密切联系的、或者在布局上有着相同指向的产业,按一定的比例,成团地布局在某个拥有特定优势的区域,就有利于形成一个地区生产系统。在系统中,每个经营单位都因与

36、其他单位接近而改善了自身发展的外部环境,并从中收益。在这里,整个系统的总体功能大于其各个组成部分功能的和。超出部分来源于因聚集而造成的有利环境,被称做聚集规模经济效益。能够产生聚集经济效益的区域内各产业的规模,称为聚集规模经济。反之,因聚集过度,造成地区生产规模与该地区承担能力不匹配,或是聚集内部结构臃肿,从而产生一种削弱力,促使该区域的产业向区外分散,这时称聚集规模不经济。,2、农村区域性规模经营,我国目前农村中的产业发展已经利用聚集规模经济效益,以克服单个农户生产的小规模与社会化大生产、大市场需求的矛盾,并取得竞争的有利地位。这种形式称为“农村区域性规模经营”。即在稳定土地家庭承包经营的基

37、础上,在一定区域内,扩大一种或者几种优势农产品的生产规模,使之成为支柱产业,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规模联结起来,形成一种区域内某项生产商品量增加的大规模。,3、适宜聚集的类型,(1)因指向性相同而形成的聚集目的是充分利用地区优势来发展经济。针对地区资源优势而聚集的许多属于同一产业部门的企业。如吉林的人参种植形成集中产区。针对地区地理优势而聚集的多个不同部门的企业。例如广东的养殖业、蔬菜种植业。针对地区经济优势而聚集的多个不同部门的企业。如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2)因经济联系密切而形成的聚集因纵向经济联系而形成的聚集,如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因横向经济联系而形成的聚集,如产供销一体化。,4、聚集不

38、经济,(1)因不合理的聚集而造成的不经济如一个地区的水源是一定量的,若种植大量需水作物,就导致不经济。(2)因急剧过度而造成的不经济地区优势最大限度利用的局限因地区重要区位因素短缺而造成的局限区域经济最优发展规律等其他方面的局限讨论题提高农业规模效益的途径有哪些?,第五节 农业生产要素边际原理,一、生产要素平衡原理(边际平衡原理)边际的概念经济学中边际的概念是指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在相对意义上的最后一次“增量”或“变化率”,所以边际量就是最后增加量或新增加的数量。,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新增一单位的资源投入,称为边际投入();与此相对所增加或减少的产品量,便是边际产品(Y);二者的比率(Y/)

39、表示边际产量(边际生产力);当引入价格概念后,投入资源的单价乘以边际投入称为边际(资源)成本(P);产品单价乘以边际产品则是边际收入(边际产值)(PY)。,(一)成本增量和收益增量,农业生产要素平衡原理实际上就是农业生产要素的边际平衡原理。边际成本即是增加(或减少)一单位产品的生产所需要增加(或减少)的成本,可以用如下公式表示:式中:MC代表边际成本,TC代表成本的增量,Q代表产品产量的增量。,成本增量是随着资源投入的增加而带来的成本增加额。可以用如下公式来表示:TCTC2TC1(X2X1)PX式中:T C是成本的增量 TC2是在资源投入量X2时的成本额 TC1是在资源投入量X1时的成本额 P

40、x为资源的价格。,边际收益是指增加(或减少)一单位产品的销售所增加(或减少)的收益。可以用如下公式来表示:式中:MR代表边际收益,TR代表收益的增量,Q代表产品销量的增量。而产品收益增量(TR)即是增加(或减少)产品的销售量与产品价格的乘积。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TR=TR 2TR1=PYQ式中:PY代表产品的价格;Q代表产品销量的增量。,(二)边际平衡原理,边际平衡原理实际上就是,当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量达到使成本增量等于产品收益增量时,就能实现利润最大化。只有当成本增量与产品收益增量相等即当XPX=QPY时,才可使投入停下来,这时盈利最高,资源投入的效益最好。XPX=QPY通过移项,还可以改写

41、为:,即当边际产量等于资源和产品的价格比时,生产盈利最高,此时资源的投入量为最佳量,这个公式即是生产要素平衡原理。纯收益是以价值形式表现的总产品与资源用量之间的差额(或总收益Py.Y与资源成本Px.X之差)即:纯收益()=总收益(TR)-资源成本(TC)即:=TR TC 因此,资源投入量的最佳点也就是纯收入最大时的资源投入量,资源成本是资源用量与资源单价的乘积,它和资源用量成正比的增加,故可以用PxX表示,而总产值函数有一个从递增到递减的变化,用Pyf(x)来表示;而纯收益有一个从少到多,从多到少的变化,可用=P(x)来表示(如下图)。在图中,P(x)=Pyf(x)-PxX要求纯收益的极大值,

42、必须求P(x)的一阶导数等于0,即P/(x)=0,Y PXX PYf(x)P/(x)X X1 X2,也就是 Pyf/(x)(PxX)/=0或 Pyf/(x)=(PxX)/Py.dY/d X=Px 即:Py.dY=Px.d X式中 Py.dY为边际收益(MR),Px.d X为边际(资源)成本(MC)MR=MC,因此,当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纯收益最大。也就是说纯收益最大的资源投施点,就是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的资源用量。这就是边际平衡原理,即 Py.dY/d X=Px 上式可以通过代数变换为下列两种形式:dY/d X=PX/PY 即:边际产量(MPP)=价格的反比时,纯收益最大所用资源为最适资

43、源用量或 Px.d X=Py.dY 即(资源成本增量)=(产品价值增量)时,纯收益最大。,边际平衡原理,它在生产经济中是指一项资源与一项产品之间盈利最大时的资源投入量,是当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的投入量。在一定产量下,两种资源的替代成本的最低点是在边际替代比等于资源价格之反比的负值时。在一定资源投入下,两种产品的替代最大点是在边际转换率等于产品价格之反比的负值时。,如何利用边际平衡原理求生产要素最佳投入量?,第一种方法是列表法。资源投入量为10时的产品收益增量为111元,与成本增量最接近,因而可以断定,最佳投入量应比10单位稍多一点。运用公式:XPX=QPY=10(元)可以确定10单位作为最佳

44、资源投入量。最佳资源投入量在生产函数的第二阶段。,表33 收益增量与成本增量,续表,第二种方法是解析法。,假定有生产函数:且PX=10,PY=3,资源投入量X满足 时,利润最大。这里,通过解方程:求得最佳资源投入量的值为18165个单位。最佳资源投入量在生产函数的第二阶段。是否位于(x1,x2)之间?x1是平均产量最大值时资源投入量,此时,MPP=APP,2x 1/10 x2=x-1/30 x2 解得 x1=15x2是边际产量为零时资源投入量2x 1/10 x2=0,解得 x2=20,第三种方法是图解法。,利用总产量曲线,通过作图来求解(见图34)。考察生产要素平衡原理:MPP的精确值就是总产

45、量(TP)曲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这就是说,哪一点的切线斜率等于PxPY,该点的资源投入量就是最佳投入量。,图34 利用总产量曲线求资源最佳投入量,运用生产要素平衡原理分析资源与产品的关系时,有一个前提:必须在生产合理阶段即生产函数第二阶段运用生产要素平衡原理,超出这一阶段,即使满足XPX=QPY,也不能是最佳的资源投入量。,(三)有限要素的合理分配,有限要素的合理分配是指对于一定量的限制要素应该如何分配于生产同一产品的不同技术单位,从而获得最大的收益。【例63】某农户现有100单位的磷肥,要把这有限的磷肥分配在两块土壤肥力不同的地块上生产小麦,那么每块地应各分配多少才能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已知

46、磷肥的价格为04元,小麦的价格也是04元。通过试验,得到小麦和磷肥的生产函数如表6-4所示。,表3-4 不同土壤肥力地块的生产函数,1、边际产量最大法,边际产量最大法,是把每单位的投入要素投放在边际产量最大生产单位上,直至要素分配完毕,最终可达到要素的最佳分配。根据这一法则进行要素投放,最佳的要素分配方案为:A地块投入磷肥80单位。B地块投入磷肥20单位。此时可获得盈利40172元。利用边际产量最大法进行要素最佳分配,仅适合于生产函数的第二阶段,即边际产量处于递减的阶段;若在生产函数的第一阶段,边际产量处于上升状态,此时边际产量最大法失效。,2、边际产量相等法,边际产量相等法与边际产量最大法本

47、质上是一回事,只是使用的条件不同。边际产量最大法仅能用于表格式的生产函数,而边际产量相等法主要用于连续的生产函数,即以数学模型表示的生产函数。在要素有限的条件下,只要使得各生产单位要素利用的边际产量相等,此时的要素分配便是最佳的要素分配。,【例3-4】利用表36-4中的数据,分别建立两个地块的生产函数:yA=3523301x0012 6x2 yB540l605x0008x2 根据上面的两个生产函数可利用边际产量相等的原则进行要素分配。为了区别不同地块上施用的磷肥,分别以xA表示施用于A地块的磷肥量,xB表示施用于B地块的磷肥量,要素分配的最佳方案可用下列方程组求得:MPA=MPB(边际产量相等

48、)xAxB=100(磷肥总量为100),MPA=MPB(边际产量相等)xAxB=100(磷肥总量为100)则:3301002 52x=l6050016x xAxB=100解得:xA=80 xB 20 也就是说,当A地块施用80单位的磷肥,B地块施用20单位的磷肥时能够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这一分配结果显然与边际产量最大法得到的结果完全一致。,二、生产要素替代原理,资源配合是指在使用一定固定资源的基础上,两种变动资源以不同比例配合生产一种产品的情形。资源配合的情形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两种资源总是以一种比例配合,可以视为一种资源投入的资源配合。另一类是指两种资源在生产中的作用不同,它们的配合比例变

49、化后,生产效果就会不一样,因而它们不能化为一种资源。,(一)等产量曲线和等成本曲线,1等产量曲线等产量曲线是表示在生产相同的产品产量条件下,两种生产要素的不同组合的点的轨迹。假定两种资源X1和X2生产某种产品Y,其生产函数为Y=X1X2,在产品产量为10时,可以有如表35所列的若干种资源组合方式。分别以X1和X2为坐标轴,画出一条曲线来(见图35),这条曲线上任何资源组合生产的产品数量都是相等的。每一种产量水平下都有一条等产量曲线,等产量曲线的形状是一条从左上方向右下方且凸向原点的曲线;在同一平面内,等产量曲线相互平行,不能相交(见图35的虚线);越往右上方所表示的产量水平越高。,图35 等产

50、量曲线,等产量曲线上每一切点的斜率就是资源边际替换率(MRS)。可以用如下公式表示:图35中的点A移动到点B,为了保持相同的产量,X1的投入量由10个单位减少到5个单位,而X2的投入量则由1个单位增加到2个单位,这说明5个单位的X1被1个单位的X2代替了。用公式可表示为:,A点和 B点无限接近时,此点的一阶导数,可以用经过这点的切线的斜率来表示。这里的生产函数为X1X2=10,那么对X2求导数可以得出:P1=3元,P2=4元;,表35 产量为10时的资源组合情形,2等成本线,等成本线是表示在资源价格一定的情况下,两种资源的不同组合的点的轨迹。如果购买这两种资源的资金一定,也就是说变动资源成本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