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病虫害成灾机理与防治对策.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作物病虫害成灾机理与防治对策.ppt(7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农作物病虫害成灾机理与防治对策,苏州大学建筑与城市环境学院园艺系,一、植保工作的重要性,农作物:指农业上栽培的各种植物。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油料作物、蔬菜作物、嗜好作物如烟草、咖啡)、工业原料作物、饲料作物、药用作物等。农作物病虫害:是我国的主要农业灾害之一,具有种类多、影响大、并时常暴发成灾的特点,其发生范围和严重程度对我国国民经济、特别是农业生产常造成重大损失。,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全世界每年农作物病虫害自然损失率在37%以上。植物病虫害同样严重威胁人类宝贵的森林资源。林业病虫害被称为无烟的森林火灾。历史上有很多因植物病虫害的大面积爆发和流行给人类带来重大灾难的事件,著名的“爱尔兰大
2、饥荒”,即1845年由于马铃薯晚疫病的严重流行危害而造成饿殍遍地及流离失所的重大案例。,爱尔兰大饥荒,马铃薯是19世纪爱尔兰人赖以维持生计的唯一农作物,自1845年秋天起一种不为人知的病害(晚疫病)使马铃薯受灾,历时五年(1845-1850),造成100多万人死亡,200多万人背井离乡的惨剧,给爱尔兰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我国是农业生物灾害(病害、虫害、鼠害、草害)多发和重发的国家,据调查,我国常见农作物有害生物达1600多种,其中造成严重危害的有近100种,年发生面积达70亿亩次。近10年来,我国每年暴发的病虫害种类比前10年增加1倍以上,如蝗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小麦条锈病、稻瘟病等出现
3、猖獗危害势头,虽经大力防治,每年仍损失粮食近500亿斤、各类经济作物1800万吨。,蝗灾,是指蝗虫引起的灾变。一旦发生蝗灾,大量的蝗虫会吞食禾田,使农产品完全遭到破坏,引发严重的经济损失以致因粮食短缺而发生饥荒。中国历史上蝗灾迭起,据中国救荒史统计,秦汉蝗灾平均8.8年一次,两宋为3.5年,元代为1.6年,明、清两代均为2.8年,受灾范围、受灾程度堪称世界之最。,蝗灾,因此,生产者不得不认真对待这个问题。但是,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性较强,如果出现偏差,不仅解决不了病虫危害问题,还会造成一系列的不良后果:(1)多打农药,会加大生产成本,降低经济效益;(2)污染农产品和环境,病虫产生抗药性;(3)
4、杀死天敌和其他有益生物,破坏生态平衡,引起其他病虫猖獗等。所以,我们不得不科学地做好这项工作。为了做好这项工作,首先要了解病虫害是什么?病虫害成灾机理?才能找到解决的防治对策。,二、农作物病虫害是什么,农作物病虫害是病害和虫害的并称。病虫害防治,从广义上说,还包括有害鸟兽或杂草在内的有害生物的防治。,病害,虫害,草害,鼠害,(一)病害,根据引起的原因,一般分为二大类:1.侵染性病害2.非传染性病害,1.传染性病害由生物因素而引起的植物病害称为侵染性病害。由于这类病害可以在植物个体间互相转移,因此也称为传染性病害。引起植物病害的生物因素称为病原物,种类主要有:真菌、细菌、病毒、植原体、线虫、寄生
5、性种子植物等。,2.非传染性病害由非生物因素即不适宜的环境条件而引起的植物病害,由于不具有传染性,所以也叫做非传染性病害或生理病害。引起非侵染性病害发生的环境因素很多,主要涉及温度、湿度、光照、土壤、天气和栽培管理措施等。例如氮、磷、钾等营养元素缺乏形成的缺素症;土壤水分不足或过量形成旱害或渍害;低温或高温形成冻害或灼伤;光照过弱或过强形成黄化或叶烧;肥料或农药使用不合理形成的肥害或药害;大气污染形成的毒害等。,氮、磷、钾等营养元素缺乏形成的缺素症,土壤水分不足或过量形成旱害或渍害,低温或高温形成冻害或灼伤,冻害,日灼,光照过弱或过强形成黄化或叶烧,肥料或农药使用不合理形成的肥害或药害,肥害,
6、药害,大气污染形成的毒害,侵染性病害的种类、数量和重要性在植物病害中均居首位,是植物病理学研究重点。侵染性病害中,尤以真菌病害最为重要,占植物侵染性病害的80%以上,其次是细菌和病毒;其他所占的比例很小。,(二)虫害,广义的农作物害虫防治,包括以下几类动物:脊椎动物:鼠类、鸟类,等。无脊椎动物:昆虫、螨类,等。软体动物:蜗牛、蛞蝓,等。其中,昆虫种类最多,为害最大。,三、病虫与环境是一个整体,在地球上,任何一种生物都不可能独立存在,必须依赖其它生物或光、二氧化碳、水、土壤、无机养分而生存。实际上,生物与环境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在这个整体里各个成分紧密联系,互为依存,从而使这个整体成为具有一定功能
7、的有机整体,我们把这个整体叫生态系统。研究病虫害防治,应把病虫及其它生物与环境看作一个整体来研究。,(一)生态系、农田生态系,1.生态系 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所有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和非生物环境构成相互作用的物质和能量的体系,称为生态系。生态系统的范围可大可小,相互交错,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最为复杂的生态系统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人类主要生活在以城市和农田为主的人工生态系统中。常见有: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冻原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2.农田生态系,农田生态系统:一定农田范围内,作物和其他生物及其环境通过复杂的相互作用
8、和相互依存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农田生态系统又可分为:稻田生态系统、麦田生态系统、棉田生态系统、豆田生态系统、果园生态系统、茶园生态系统、桑园生态系统、菜园生态系统,等。,农田生态系统与陆地自然生态系统的主要区别是:系统中的生物群落结构较简单,优势群落往往只有一种或数种作物;伴生生物为杂草、昆虫、土壤微生物、鼠、鸟及少量其他小动物;大部分经济产品随收获而移出系统,留给残渣食物链的较少;养分循环主要靠系统外投入而保持平衡,人们必须不断地从事播种、施肥、灌溉、除草和治虫等活动,才能够使农田生态系统朝着对人有益的方向发展。鉴于上述原因,农田生态系统一般不太稳定,容易受到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产生较大的波动。
9、,(二)食物链、食物网,1.食物链生态系统中贮存于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在生态系统中层层传导,正如俗话所说“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各种生物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把这种生物与那种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就像一条链子一样,一环扣一环,在生态学上被称为食物链。简言之,在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而形成的一种联系,叫做食物链。,2.食物网,食物网又称食物链网或食物循环。在生态系统中,实际上多数动物的食物不是单一的,取食和被取食关系也不象食物链那么简单,例如食虫鸟不仅捕食瓢虫,还捕食蝶蛾等多种无脊椎动物,而且食虫鸟本身也不仅被鹰隼捕食,而且也是猫头鹰的捕食对
10、象,甚至鸟卵也常常成为鼠类或其他动物的食物。由此可见食物链之间可以相互交错相联,构成复杂网状关系。,食物链组成的食物网,食物链的层级,一个复杂的食物网是使生态系统保持稳定的重要条件,一般认为,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力干扰的能力就越强,食物网越简单,生态系统就越容易发生波动和毁灭。假如在一个岛屿上只生活着草、鹿和狼。在这种情况下,鹿一旦消失,狼就会饿死。如果除了鹿以外还有其他的食草动物(如牛或羚羊),那么鹿一旦消失,对狼的影响就不会那么大。反过来说,如果狼首先绝灭,鹿的数量就会因失去控制而急剧增加,草就会遭到过度啃食,结果鹿和草的数量都会大大下降,甚至会同归于尽。如果除了狼以外还有另一种肉
11、食动物存在,那么狼一旦绝灭,这种肉食动物就会增加对鹿的捕食压力而不致使鹿群发展得太大,从而就有可能防止生态系统的崩溃。,长期以来病虫害防治被认为仅是研究各类防治方法的问题,即认为仅是一种防治技术,对病虫害的发生发展也多从生物学的现象来阐明规律。1869年德国学者黑格尔(Ernst Haeckel)提出生态学概念,拓宽了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眼界,特别是20世纪中期使用化学农药引起害虫再猖獗、次要害虫为害加重之后,使人们清醒地意识到病虫害防治是一个生态学问题。,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2011-7-27,(三)以生态眼光看问题,农田生态系是在人为控制条件下形成的生态系统,其结构是以作物植物群体为中心,形
12、成“人作物昆虫微生物其它动植物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存在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与循环的人工生态系统。在农田生态系中,病虫草害和生态系的其他组成成分都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任何一个组成成分的变动,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整个生态系的变动,从而影响病虫害种群的消长,甚至病虫草害种类组成的变动。所以,病虫害防治必须着眼于整个生态系的组分调控,才能持久地控制病虫草害的危害。,例如,存在农田生态系统中的昆虫种类很多,但是能造成虫害成为防治对象的种类不多,一般只占1%5%,而95%99%的种类通常种群数量相当低。造成虫害的1%5%种类对作物损害也有多种情况,有的种类常年发生,其种群数量总
13、是处于作物允许损失水平之上;有的种类间歇性猖獗危害,有的年份造成严重损害,有的年份发生数量低于损失水平则无需防治。此外,害虫与作物之间存在着相互适应的关系,害虫取食对作物来说是一种逆境选择压力,有些作物可以通过自身的补偿、增殖和耐害能力以减轻或抵消这种选择压力来保证自己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不受影响。,对于95%99%的种类,其种群数量处于低虫口密度状态的原因也是复杂的,但是自然天敌的控制因素常是主要的,有的则是种间竞争的结果,有的是对食料选择性程度的差异所致,有的是对园林植物小生境的适应能力不同等等。但是,如农田林生态系的组成发生变动,这些种类中有的可能会转为主要害虫。,种间竞争(如桃树上3种蚜虫
14、几乎不见同时发生)桃蚜 桃粉蚜 桃瘤蚜,叶横卷,不卷叶,叶纵卷,所以,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必须从农田生态系统的整体出发,研究“有害生物寄主环境因素”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放眼整个系统的最优结果,协调运用各种可能的防治手段,把病虫害种群控制在生态和经济损失允许水平之下,达到长期控制病虫害对农作物危害的目的,维护生态平衡和使生态系统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四、病虫害成灾机理,(一)病虫害发生的原因 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必须具备3个要素:(1)农田生态系统中具有某种病原或害虫。(2)存在易遭受病虫侵染的寄主如作物种类或品种。(3)具备有利于病害发生流行或害虫生长繁衍的环境条件。,(二)病虫害成灾的条件,
15、发生病虫害以及危害是否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必须具备3个条件:(1)必须有一定量的病原或虫源,病原或虫源基数越多,发生为害的可能性越大。(2)必须有适合于病害发生、流行或害虫生长、繁衍的环境条件,当环境条件适宜时,病害才能流行或虫口密度就大。(3)必须具备农作物的易受害生育期,以及为害给农作物造成伤害的程度与性质。如果病害虫发生期与农作物易受害期吻合、抗性弱时,病害虫就能构成较大的危害。,五、病虫害的控制途径,为了减轻或防止病原微生物和害虫危害作物或人畜,而人为地采取某些手段,称为病虫害防治。通常,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可以通过3条基本途径达到防治的目的,即:控制农田生态系中生物群落的物
16、种组成;控制病原物或害虫种群数量;、控制病虫害的危害程度与性质。,(1)控制农田生态系统中物种的组成,即尽可能减少农田生态系中病虫害的种类,增加有益生物的种类。在自然界中,由于病虫害分布和栖息场所的局限性,农田分布的不连续性(孤岛效应),所以通过阻止其传播侵入,即可有效地保护农作物不受危害。在大范围内,由于地理阻隔和病虫扩散能力的限制,许多危险性病虫不能自然侵入新的地区,只要制止人为的传播便可免受其害。如严格进行植物检疫,可以防止病虫害传播蔓延,免除侵害。在小范围内,利用防虫网、果实套袋或利用驱避剂等手段阻止害虫侵入,均能避免作物或果实受害。营造丰富的林分和农田生态系统,形成复杂的食物链网络;
17、利用引进和释放天敌的方法,均可增加田间有益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增强天敌的控制效应。,(2)控制病害发生流行或害虫种群数量,只有病害大发生或足够数量的害虫,才能造成显著的危害。因此,控制病害发生流行或害虫种群数量是病虫害防治的又一条基本途径。病害的发生流行或害虫种群数量的增长,需要适宜的环境条件。因此,对已有的病原或害虫,根绝病害发生流行的条件,恶化害虫生存繁殖条件或直接加以消灭,都能有效地控制病害的发病程度或害虫的种群数量。如南方葡萄避雨栽培,可以克服多雨高湿的不良环境条件,减轻病害。目前用于防治害虫的大部分方法,都是用以控制病害发生流行或害虫种群数量的。,(3)控制病虫危害以及降低损失程度,由
18、于同种病虫对不同作物或作物品种造成的危害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作物品种,由于生育期不同,病虫的寄生或取食危害方式不同,造成的损失也不相同。因此,可以在某种病虫大发生的地域种植不适于其寄生或取食危害的植物种类或品种,调整植物播种期,使植物易受害造成损失的敏感期错开病虫的发生期,都可以减少病虫危害造成的损失。农业上调整作物布局和耕作制度、利用抗病虫品种等均属这一途径,如苹果不与桑树相邻栽植可以减轻桑天牛危害;桃和梨不混植可以减轻梨小食心虫危害;桃不与向日葵、晚熟玉米、板栗等同时栽培可以减轻桃蛀螟危害。再如,早果的樱桃、枇杷、杨梅,以及早熟品种一般受病虫为害较轻;西洋梨和日本梨比中国梨抗黑星病。,基于
19、这3条途径,人类已开发了一系列的病虫害防治措施,按作用原理和应用技术可以归纳为5大类:植物检疫农业技术防治法生物防治法物理机械防治法化学防治法,防治目标(1)农田病虫害防治必须从农田生态系统的整体出发,研究“病虫害作物环境因素(温湿度、天敌等)”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找到最好、最有效的防治方法;(2)放眼整个农田的最优结果,协调运用各种防治手段,把病虫害种群控制在经济和生态损失允许水平之下;(3)达到长期控制病虫害对作物危害的目的,维护生态平衡和使生态系统朝着有利于人类生产管理的方向发展。,六、农作物病虫害预防与防治技术,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中,首先应立足于预防,不让病虫害猖獗危害。一旦大
20、量发生、造成较大的危害后,应查明原因,不让其流行或大量发生的条件存在,并采取一定措施压低虫口或病原数量,降低损失。(一)农作物病虫害预防技术(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一)农作物病虫害预防技术,1.植物检疫:不让病虫传来。2.选用抗病虫种类与品种:使病虫不危害或少危害。3.合理的作物布局与轮作:创造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断绝病虫生活史环节;为天敌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例如,水旱轮作防土传病害、地下害虫;夏季不种青菜防小菜蛾。4.改变、控制温湿度条件:如通风透光,降低田间湿度,使病虫不能流行或大量繁衍。例如南方避雨栽培葡萄。5.合理施肥与灌水:如有机肥腐熟,不引起病虫发生或杀灭病虫。有机肥不腐熟
21、易招引地蛆、蛴螬等。6.清园、种子、环境与土壤处理:杀灭病虫或压低病虫基数,减轻受害或不被害。,作物布局(安徽寿县郝圩村),淮河,少量林木)村庄(有,山丘(柏树),旱地(冬春:小麦),旱地(夏秋:豆棉),果园(梨树为主,梨蚜、叶螨、木虱,等),麦收,夏种,+,(麦蚜、叶螨,等),(豆蚜、棉蚜、叶螨),(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1.查明成灾原因,加以调整:选用抗性作物种类与品种栽培;改变作物布局或轮作;调整播种期和收获期;改变温湿度、通风透光条件;改变施肥、灌水等管理方式;改变病虫防治方式或药剂种类2.人工捕捉、摘除病虫枝叶等:直接杀灭病虫。3.深翻、晒土、冻土:改变土壤温湿度条件,杀灭部分病
22、虫,或改变其生活条件而无法生存。,4.架设防虫网、果实套袋等:不让病虫侵染。5.清园、种子、处理环境与土壤:杀灭病虫或压低病虫基数,减轻受害或不被害。6.高温、低温、辐射灭杀:如阳光暴晒、温水浸种、热蒸汽处理、低温冷冻、射线照射等,杀灭病虫。7.灯光、色板、毒饵、潜所诱杀:诱杀害虫。8.繁殖、释放天敌昆虫、有益微生物:捕食、寄生、使害虫致病,杀灭害虫。,9.使用生物农药灭杀:优点:(1)专一性较强,一般不误伤天敌;(2)自然界存在的物质,一般对生态环境影响小;(3)病虫一般不会产生抗药性;(4)天敌昆虫或致病微生物一旦在田间定居,一般控制作用持久。,10.使用化学农药灭杀:缺点:(1)一般广谱
23、,易误伤天敌;(2)病虫易产生抗药性;(3)对环境有毒害作用。所以,应尽量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次数和范围。对策:(1)确定合理的防治指标,不滥施农药,挑治,在关键有利时机施药,减少农药使用次数和量;(2)处理种苗,根施,涂茎;(3)在天敌非敏感期用药,减少农药使用范围,保护天敌;(4)化学农药种类交换轮替使用,防治病虫产生抗药性。,谢谢各位!敬请指教!,七、病虫害防治的经验教训,自从有了农业便产生了病害虫问题,人类为了保护农作物,创造了许多生物的、栽培的、物理的害虫防治方法。但是,由于早期这些防治方法尚处在技术不成熟、手段不完备阶段,往往在突然爆发的大面积病虫害面前束手无策。,随着人类社会的
24、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防治害虫的手段和技术也在不断提高。自上世纪上半叶以来,人类开发出有机合成农药,由于有机合成农药具有高效、快速以及防治范围广等特点,几乎可以用来防治所有害虫和大多数病害,所以化学防治成了为主的单一性防治措施,在一段时期内对病虫害的控制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单项防治技术的局限性,特别是在分析了化学防治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后,人们逐渐认识到各种防治方法都有局限性,单纯采取某一种防治方法不能解决病虫害问题;防治病虫害不能也没有必要以“消灭”为目标,必须着眼整个农业生态系的平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20多年中,人类防治害虫的方式主要依靠DDT等有机合成农药,从而促进了农业
25、生产的发展,大大减少了因虫害造成的损失。化学防治曾兴盛一时,并被誉为“昆虫学的黄金时代”,认为有了灵丹妙药,从此虫害防治可以高枕无忧。然而,事实并非如此,19461947年仅在使用DDT两年之后,就在瑞典、丹麦、意大利、美国发现家蝇产生抗性。此后有关害虫对农药产生抗性的报道越来越多,而且出现了天敌及其他有益生物被杀伤、环境被污染等一系列严重问题。人们从化学防治实践中意识到:任何一种防治措施都不是万能的,既有优点也有缺点,决不能片面地孤立地看待。害虫防治决不是某一项措施便可期望得到解决,必须综合利用各种防治措施,取长补短,用优避劣,才能达到控制害虫的目的,从而诞生了“综合治理”的概念。,然而,事
26、实并非如此,19461947年仅在使用DDT两年之后,就在瑞典、丹麦、意大利、美国发现家蝇产生抗性。此后有关害虫对农药产生抗性的报道越来越多,而且出现了天敌及其他有益生物被杀伤、环境被污染等一系列严重问题。美国女科学家卡森(Rachel Carson,1907-1964)寂静的春天(Silent Spring)(1962)唤醒了人们环境安全的意识。,八、病虫害综合治理,一、综合治理的概念二、综合治理的基本观点 三、综合治理的关键性决策四、如何确定防治适期、防治指标五、实例,一、综合治理的概念,害虫综合治理(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简称IPM)或称害虫综合防治(in
27、tegrated pest control,简称IPC),是一种害虫管理系统。这种管理系统应用生态学方法,根据不同地区农业生态系特点,以作物为中心,有机地协调运用各种防治措施,充分发挥生态系中有利因素的作用,限制不利因素的发展,有效地控制害虫种群数量在经济损失允许水平之下,使经济损失和对环境有害的副作用降低到最低程度。,1、由来,害虫综合治理的概念是人类在与害虫斗争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自从有了农业便产生了虫害问题,人类为了保护作物,创造了许多生物的、栽培的、物理的害虫防治方法。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防治害虫的手段和技术也在不断提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20多年中,
28、人类防治害虫的方式主要依靠DDT等有机合成农药,从而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大大减少了因虫害造成的损失。化学防治曾兴盛一时,并被誉为“昆虫学的黄金时代”,认为有了灵丹妙药,从此虫害防治可以高枕无忧。,卡森大学学习生物学,研究生学习海洋生物,后供职于美国渔业和野生动物服务局。早在1945年,卡森就接触到了大量有机合成化学农药DDT副作用的记录。1958年1月,卡森接到一位女友的来信,信中描述了一个小镇的春天如何异乎寻常的安静,听不到鸟鸣,感受不到自然气息,于是她坚定了写这本书决心,经过4年的准备,书稿终于在1962年完成。起先没有出版社愿意出版,在朋友的帮助下,最初从1962年2月在纽约客(New
29、yorker)杂志上连载,直到同年10月才得以正式出版。书中以数据和资料,严肃地指出人类不加选择的滥用农药、杀虫剂和除草剂等化学合成制剂,将会危害鸟类和其他野生生物,并通过污染食品、空气和水,直接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存。,由于她主张减少化学合成制剂的使用,直接触及了化工巨头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猛烈地批评、攻击和嘲笑。在激烈争论中,该书得到了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的重视。卡森于1963年出席了国会的听证会。肯尼迪在国会上讨论了这本书,并授意总统科学顾问委员会对杀虫剂问题展开调查,结果证实了卡森的警告。于是,一些企业和官僚被起诉,并成立了第一个农业环境组织,相关立法得以通过,从而禁止美国国内再生产和使用农
30、药DDT。197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国家环境政策法案(The National Environment Policy Act),成立了美国环境保护署(Environment Protection Agency,EPA),使环境保护有法可依,有执行实体。这本书也直接推动了美国民间的环保运动,扩大了公众知情权概念的普及,在她去世6年后(1970年),环保人士发起了地球日(Earth Day),每年的4月22日,全世界的环保组织会筹划各种形式的活动增强人们的环境意识。,此外,人们也从化学防治实践中意识到:任何一种防治措施都不是万能的,既有优点也有缺点,决不能片面地孤立地看待。害虫防治决不是某一项措施
31、便可期望得到解决,必须综合利用各种防治措施,取长补短,用优避劣,才能达到控制害虫的目的,从而诞生了“综合治理”的概念。,由于她主张减少化学合成制剂的使用,直接触及了化工巨头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猛烈地批评、攻击和嘲笑。在激烈争论中,该书得到了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的重视。卡森于1963年出席了国会的听证会。肯尼迪在国会上讨论了这本书,并授意总统科学顾问委员会对杀虫剂问题展开调查,结果证实了卡森的警告。于是,一些企业和官僚被起诉,并成立了第一个农业环境组织,相关立法得以通过,从而禁止美国国内再生产和使用农药DDT。197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国家环境政策法案(The National Environmen
32、t Policy Act),成立了美国环境保护署(Environment Protection Agency,EPA),使环境保护有法可依,有执行实体。这本书也直接推动了美国民间的环保运动,扩大了公众知情权概念的普及,在她去世6年后(1970年),环保人士发起了地球日(Earth Day),每年的4月22日,全世界的环保组织会筹划各种形式的活动增强人们的环境意识。,2、定义,1967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在罗马召开害虫综合防治专家小组会议时,给综合治理下了一个定义:害虫的综合治理是一种害虫管理系统,这个系统考虑到害虫的种群动态及其有关环境,利用所有适当的方法与技术尽可能互相配合的方式,把害
33、虫种群控制在经济受害水平之下。,1975年全国植物保护工作会议正式将“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确定为我国的植物保护方针,对“综合防治”一词作了如下解释:从生物与环境的总体观点出发,本着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和安全、有效、经济、简易的原则,因地因时制宜,合理运用农业的、化学的、生物的、物理的方法,以及其他有效的生态学手段,把害虫控制在经济允许受害水平之下,以达到保护人、畜健康和增加生产的目的。,二、综合治理的基本观点,害虫综合治理观念的产生,开创了害虫综合治理的新纪元。人类对生态系统、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有了更新的认识,对害虫防治以及人类自身能力的认识也更客观、更理智。害虫综合治理主要包含以下3个基本观点:
34、(一)生态学观点(二)经济学观点(三)环境保护学观点,(一)生态学观点,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把害虫防治作为生态系统中资源管理的一部分。农林业的高产优质必须建立在植物与周围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协调基础上,保持最好的农业生态系统,不断促进和培养环境资源,而不是破坏或榨取环境资源,以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害虫综合治理要求从农业生态系统总体出发,充分重视自然控制因素,因地制宜协调运用各种防治措施,避免生态系统受到破坏。,(二)经济学观点,防治害虫要讲究实效,降低生产成本,不要求杀死全部害虫,而只把害虫种群数量控制在经济受害允许水平之下。在评价害虫综合治理的经济效果时,不仅要考虑防治措施保护作物的直接
35、效果,也要考虑对生态系统其他因子的间接效果。从长远观点来看,只有遵循农田、园林生态平衡规律,正确处理防治措施与环境的关系,才能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三)环境保护学观点,防治害虫的目的是为了农业生产的高产优质、增产增收,采取的措施不仅要注意简便易行、节省劳力、降低成本,也要注意保证人畜安全,避免或减少环境污染。害虫综合治理并不排斥化学防治,而是要根据环境保护原则,科学地选择和使用农药,少用或不用农药,尽量减少对农业生态系统以至整个生物圈的有害副作用。,三、综合治理的关键性决策,实施害虫综合防治必须了解园林生态系统的组成以及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弄清不同防治措施对生态系统中各种因子的影响,确立
36、害虫综合防治的管理范围和目标,建立信息收集、防治决策和防治实施体系。在考虑防治策略时,应对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注意。(一)强化园林技术防治发挥自然因子控制作用(二)坚持科学的害虫防治标准(三)扬长避短协调使用各种防治措施,(一)强化园林技术防治发挥自然因子控制作用,园林技术防治是通过各种园林技术措施,创造适合于园林植物生长,而不利于害虫发生的生态环境,充分发挥自然因子对害虫的制约作用,将害虫种群控制在低密度和小范围,达到避免或减轻危害的目的。所以,在农林作物栽培过程中,安排树种品种布局、栽培管理措施等,除考虑高产优质、多收益外,力求与害虫防治紧密结合起来。,(二)坚持科学的害虫防治标准,综合治理的
37、目的是把害虫的种群控制在一定的数量、使造成的损失保持在经济、景观受害允许水平之下,这样不但可减少用药次数和数量,并且可保留一些害虫作为天敌的食料以害养益,有利于维持农田的生态平衡。为此,需要研究各种园林植物、各种害虫的经济受害允许水平,制订科学的防治指标。,经济受害允许水平(economic injury level,EIL)又称经济损害水平,是园林植物能够容忍害虫危害的界限所对应的害虫种群密度,在此种群密度下,防治收益等于防治成本。经济危害允许水平是一个动态指标,它随着受害作物的品种、补偿能力、产量、价格、以及防治成本的变化而变动。防治指标(control action threshold)
38、又称经济阈值(economic threshold,ET),是害虫种群增加到造成园林植物经济损失而必须防治时的种群密度临界值。,确定经济阈值除需考虑经济受害允许水平所要考虑的因素外,还需要考虑防治措施的速效性和害虫种群的动态趋势。经济阈值是由经济受害允许水平衍生出来的,两者的关系取决于具体的防治情况。如采用的防治措施可以立即制止危害,经济阈值和经济危害允许水平相同。如采用的防治措施不能立即制止害虫的危害,或防治准备需要一定的时间,而种群密度处于持续上升时,经济阈值要小于经济危害允许水平。当考虑到天敌等环境因子的控制作用,种群处于下降时,经济阀值常大于经济危害允许水平。此外,有一些危害取决于关键
39、侵染期的害虫如水稻三化螟,一旦侵入必然会对作物的产量或品质造成严重影响。对于这类害虫,需要根据其侵入期制定在特定时段和种群密度下需要进行防治的所谓时间经济阈值(time economic threshold),也就是防治适期及其防治指标。,(三)扬长避短协调使用各种防治措施,从害虫综合防治的目标出发,本着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素作用的原则,筛选各种有效、相容的不同防治措施,按作物生长期进行组装,形成害虫优化管理系统。这包括采用合理的作物布局、耕作制度、品种选择、种子处理、土壤处理、栽培管理措施和专门的防治措施等。当害虫暴发,需要利用化学防治,施用生物农药或一些有效的物理防治等。使用化学农药时,一定
40、要解决好化学农药与有益生物的矛盾,把对生态系的破坏减小到最低限度。,总之,现代害虫综合治理着重在生态和经济效益上以最健全的方式进行有效的害虫防治,协调地使用各种防治手段,以保证作物的高产优质,把害虫持续控制在经济阈值之下,并减少对人畜、作物、自然生态环境的危害。,四、如何确定防治适期、防治指标,1、确定防治适期的原则应以防治费用最少、防治后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最佳为标准,包括防治效果好,减轻为害损失最显著,对天敌杀伤少,维持控制作用持久等。以害虫的虫态而言,一般在低龄幼虫(若虫)期为防治适期;防治食叶性害虫应在暴食虫龄前;防治钻蛀性害虫应在侵入茎、果之前;防治蚜虫、螨类等r-对策害虫应在种群突增前或点片发生阶段;从“灭害保益”出发,防治适期应尽可能避开天敌的敏感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