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初期心理的发展.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4998381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270.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年初期心理的发展.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青年初期心理的发展.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青年初期心理的发展.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青年初期心理的发展.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青年初期心理的发展.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青年初期心理的发展.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年初期心理的发展.ppt(3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九章 青年初期心理的发展,第一节 青年初期的年龄阶段和一般特征一、年龄阶段 青年初期是指从14、15岁到18、19岁这一时期,相当于高中教育阶段。当这一时期结束的时候,即18岁的时候,青年的身心各方面已经达到了相当成熟的水平。从18岁到25岁为青年晚期,由于这个时期的个体已开始进入了就业、成家等成人生活阶段,所以又称此阶段为成人初期。,二、一般特征 第一,在身体形态方面,青年初期个体的各项形态指标先后出现增长速度减慢、年增长值减少的趋势。在体内器官的成熟和机能方面,此时个体的心脏机能加强,肺活量增大,肺的发育进入成熟阶段。第二,当此阶段结束时,青年比少年更关心国家大事,对政治问题逐渐感兴趣,

2、开始认真思考社会问题。他们希望参与社会生活,力图了解社会,这使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加快了速度。,第三,开始考虑如何选择未来的学业和生活道路。青年初期是个体同未来发生关系最长的时期。他们对未来充满向往也具有最广阔的发展空间,进入青年初期,意味着很快就要结束中学生活,将要面临择业或继续求学等问题的选择,这种向往发展与未来的特性,使他们特别关心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前途,并开始设计自己的人生。,第二节 青年初期的认知发展 青年初期,个体(或称高中生)的学习内容更加复杂、深刻,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这种巨大的变化对青年的认知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的需要与原有的认知结构之间的矛盾成为内在动力,推动着青年认知的发展

3、。逻辑思维的成熟是这个年龄阶段在认识能力上的最显著的特点,此时,个体的抽象逻辑思维明显地占优势,并向理论性抽象逻辑思维发展,辩证思维基本形成。,一、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特点,高中生抽象思维发展的总特点可概括为下面三个方面:1青年初期个体的抽象逻辑思维具有充分的假设性、预计性及内省性 假设是对因果关系的一种猜想、推测。这个阶段青年的思维假设性有了明显的发展,他们开始能运用理论假设进行思维,并能按照提出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实施方案、检验假设的完整过程去解决思维课题。,2形式逻辑思维处于优势,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 形式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的发展和成熟,是青少年思维和成熟的重

4、要标志。青年初期个体的形式逻辑思维已发展得较成熟,同时与辩证逻辑思维也获得了一定程度的统一。在学习中,青年学生们逐步认识到一般和特殊、归纳和演绎、理论和实践的对立关系,并逐步发展出从全面的、运动变化的、统一的观点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辩证思维发展的标志。,3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在高中阶段进入成熟期 从少年期开始,个体的抽象逻辑思维开始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进入青年初期,这种转化初步完成,这意味着抽象逻辑思维基本上成熟。主要表现于下面三个方面:首先,各种思维成分基本上趋于稳定;其次,个体思维差异,包括在思维品质和思维类型上的差异也基本上趋于稳定;第三,从整体上来说,思维的可塑性已大大减少

5、,与成人期的思维水平基本上一致,甚至高于成人。,二、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特点 青年初期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概念、推理和逻辑法则的运用能力的发展上。1概念的发展研究表明,初中一年级学生在掌握概念上处于从功能性的定义或具体描述水平,向接近质的定义或作具体解释的水平转化;初中二、三年级大多数人达到接近本质的定义或作具体解释的水平,初中二年级是掌握字词概念的转折点;进入高中后,大部分人可以达到接近本质定义的水平,在对社会概念、哲学概念和科学概念的掌握上进步尤为显著。,2推理能力的发展 研究表明,初中生已具备了各种推理能力,但属于初级水平,特别是假言、选言、复合、连锁等演绎推理和运用推理解决问题的

6、能力都还比较差。从高中一年级开始,学生的推理能力则有了明显的进步,上述各种推理能力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高中二年级以后,学生的各种推理能力已达到比较成熟的水平。,3运用逻辑法则能力的发展高中二年级的学生在掌握和运用逻辑法则方面已经趋于成熟,但他们在掌握不同逻辑法则方面存在着不平衡性。比如,在对三类逻辑法则的掌握上,矛盾律和同一律的成绩明显高于排中律;又如,在正误判断、多重选择、回答问题中,对逻辑法则的应用水平也不一致,其中对正误判断问题的总成绩最高,多重选择次之,回答问题的成绩最差。,三、辩证逻辑思维的发展 国内的研究表明,在校青少年辩证逻辑思维发展的趋势是:初中一年级学生已经开始掌握辩证逻辑的

7、各种形式,但水平还较低;初中三年级学生的辩证逻辑思维则处于迅速发展的阶段,这是思维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高中学生的辩证逻辑思维已占优势地位。青年初期青少年的辩证逻辑思维的发展,是与他们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相辅相成的。,第三节 青年初期个性的发展 少年期是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可塑性大,稳定性低。进入青年初期以后,青年的个性虽然还有发生变化的可能性,但与其认知发展的情况相一致,青年初期学生各种个性品质也已趋于稳定和成熟。,一、自我意识高度发展,1自我意识的一般特点 青年初期学生自我意识的特点,可以归结为以下五个方面:第一,自我意识中独立意向的发展。青年人已完全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因此要求独

8、立的愿望日趋强烈。与少年期不同的是,这时独立性的要求是建立在与成人和睦相处基础上的。第二,意识成分的分化。青年初期学生在心理上把自我分成了“理想的自我”和“现实的自我”两个部分,他们能够按照“理想的自我”去要求调控“现实中的自我”,但有时也出现矛盾。,第三,强烈地关心着自己的个性成长。青年初期的学生十分关心自己在个性方面的优缺点,对别人或自己进行评价时,也特别重视个性方面的特点。第四,有很强的自尊心。青年初期个体自尊心变得脆弱而敏感。他们最不能忍受被轻视、侮辱,既希望得到父母的支持,更在乎同伴的赞许和重视。他们会以各种方式表现自己,争强好胜,以求获得赞赏和满足。如果不能通过正当的途径满足这种要

9、求,他们有可能用不符合社会角色的方式去寻求满足,如寻衅滋事、玩世不恭、打架斗殴、搞恶作剧等。自尊心长期得不到满足时会导致低自尊、抑郁情绪以及普遍的失望甚至绝望。,第五,道德意识高度发展。学龄期儿童已经初步懂得了一些道德准则与道德观念。进入青少年期以后,由于接触的范围和自我道德实践经验的不断扩大,他们所掌握的道德准则不仅数量上增加,而且越来越深刻。在道德情感中直觉式情感减少,伦理道德式情感体验开始占优势。道德理想更为现实,道德意识在道德行为中的作用日益加强。,许多学者在研究中指出,青少年道德评价能力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开始能够通过现象揭露道德行为的本质,即对别人的行动能够以一般的道德标准和

10、抽象的道德概念去进行评价。(2)开始注意比较全面地考虑问题,即对别人的行动不是根据一时一事来认定,而是能够比较全面地进行评价。(3)能够分清问题的主次,即对别人的行动能够一分为二,然后予以评价。(4)开始形成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的习惯,即对别人的行动能够注意从实际出发,考虑行动的时间、地点、条件,然后灵活地运用一般的道德准则,进行道德评价。,2自我概念 青年初期已经具有了相对稳定的自我概念,青年自我概念的性质主要受以下几方面因素影响:第一是生理因素,身体外观形态上的特点可以影响青年自我概念的积极程度;第二是认知水平,具有较高认知水平的青年,往往具有更适当、更稳定的自我概念;第三是父母的自我概

11、念倾向将对青年自我概念有影响,其影响是同方向的;第四是个人成功及失败的经验也将影响自我概念的性质。,3自我评价的成熟个体自我评价的能力到高中阶段才渐趋成熟,自我评价的水平可以从以下几个指标来判定。(1)评价的独立性儿童开始进行自我评价时是以成人对他们的评价为依据,具有较大的依赖性。青年阶段的自我评价具有明显的独立倾向,自我评价开始摆脱对成人、权威的依赖,表现出某种反叛的对抗和主观上的偏执性。在评价的标准方面表现出更重视同龄人的意见而忽视成人的意见。,(2)评价的概括性 儿童时期自我评价主要集中于外部行为,表现出注重行为结果,而不能从内部动机来评价,且评价具有直观、具体的性质。进入青年期后,由于

12、抽象思维能力的迅速提高,社会化进程加速,使得自我评价由具体向概括化、抽象化发展,这时中学生在评价好学生时常用较概括的评语,如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有远大的理想抱负,团结友爱,谦虚,自信等。,(3)评价的广泛性青少年自我评价的内容更加广泛,由外到内发展。青年初期个体对自己的身体、衣着非常关注,成为自我评价的焦点。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逐渐把评价的重心转向内心世界,开始注意自己的内心世界、人格品质、社会活动、社会名誉和社会关系的评价。,(4)评价的稳定性儿童在自我评价时常因外部情境和事件而改变,缺乏稳定性。进入青少年期后,开始阶段的自我评价仍常因具体的成功有过高或过低评价自己的倾向。随着年龄的

13、增长、自我意识的成熟,自我评价逐渐趋于稳定。总之,青年初期的学生能独立评价自己的内心品质、动机、行为和表现,其自我评价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主客观的辩证统一。,二、价值观的确立 价值观是个体对自然、社会、人生带有根本性的总观点,它的形成是由人的知识水平、生活环境等因素决定的,同时受人的情感意志、理想动机、立场态度等个性因素所制约。个体在儿童期时,开始对人类、自然及社会现象产生兴趣和疑问,但尚未形成价值观;到少年期,价值观开始萌芽;到青年初期,价值观才初步形成。,1确立价值观的主客观需求 第一,随着青年初期认知能力的发展,青年相互交往的增多,他们对社会的各种现象及现象间的联系有了比较敏锐的感觉,他们

14、已掌握了一定社会标准,能根据这个标准衡量和分析社会中的各种现象以及现象之间的联系,具有了相对稳定的社会态度。第二,进入青年初期后,很快将面临择业和选择继续学习的专业等问题,在对职业、生活方式及个人发展方向等问题进行选择的时候,需要以个人的价值观为前提。,第三,青年初期的个体常体验到广泛的内心冲突和压力,面对多方面的价值取向,如来自父母的、来自同龄团体的,在内心冲突的情况下,他们会强迫自己确立某种属于自己的价值观。第四,由于自我意识的高度发展,青年能更充分地认识自己,能按照社会要求和自身的条件来设计人生。,2价值观的特点 青年初期价值观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对理论问题越来越感兴趣,喜欢把各种

15、具体的事实综合成若干系统的总原则,热衷于哲学探讨。第二,青年初期价值观的核心是人生意义问题,他们逐渐学会将个人的生活目标与社会发展相联系,不仅要说明自己对社会的意义,也要找到社会对自己的意义。,第三,在青年的价值观中,反映个性色彩、具有不同价值观的青年对于事物的兴趣点、意志品质及归因方式均不一样。第四,青年的价值观仍缺乏稳定性,有时会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价值取向。,三、自治需求 青年的自治需求主要体现在行为、情感及道德评价等方面。在行为上,他们要求独立决定涉及个人的各种问题,希望有一定的行为自由;在情感上,他们希望能独立体验和选择个人喜好;在道德评价上,则希望能以自己的评价标准为依据,

16、独立评价自己及他人的行为和社会事件。,1自治需求的表现(1)与父母的关系 从青春期开始,子女与父母的关系出现了一些消极性的变化,少年们在心理上减少了对父母的依赖,增加了反抗情绪。进入青年初期后,父母们开始发现,自己的孩子已不再是小孩子了,所以给他们较高的特权,同时也要求他们承担一定的责任和工作。到青年初期,个体也开始能以较冷静成熟的态度来对待父母。虽然青年仍反对父母过多的干涉,但与父母的直接冲突已大大减少,他们更希望与父母站在一个同等的位置上讨论和决定某些问题,希望能与父母和睦相处。,(2)选择职业和学业 选择职业和学业,确定未来的生活道路,是青年初期的一个重要任务。大部分青年人在选择中体现出

17、了一定的自主性。他们首先能对自己的兴趣、能力、适应性等方面的内容做出评估,再根据现实的一些条件进行选择,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也能够接受父母的指导。,(3)对现实社会的态度 青年初期是处于理想主义阶段。一方面,他们对社会和人生的期望都带有理想主义的色彩,对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极为敏感,产生强烈的不满情绪另一方面 由于他们对问题的观察和分析还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在思想认识上容易出现偏颇或绝对化的情况。,2影响青年初期个体产生自治需求的因素 青年在自治需求和表现强度上存在着个体差异,这主要由以下几方面的因素决定:(1)认知水平 它包括个体思维品质的特点和智力发展的程度,如具有较强思维批判性的青年往往具有较强的自治需求。(2)性格特点 那些性格外向、性情坚强的青年人常表现出更明显的自治倾向。,(3)家庭教育方式 父母的教育方式过于专制,或父母过于保护的教育方式都会使青年人产生较强烈的自治要求。(4)心理成熟水平 心理成熟水平较低的青年人的自治需求较弱,反之则较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