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人教必修二配套课件赤壁赋.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4999160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PPT 页数:54 大小:1.9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人教必修二配套课件赤壁赋.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高一语文人教必修二配套课件赤壁赋.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高一语文人教必修二配套课件赤壁赋.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高一语文人教必修二配套课件赤壁赋.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高一语文人教必修二配套课件赤壁赋.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人教必修二配套课件赤壁赋.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人教必修二配套课件赤壁赋.ppt(5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江南是一局黑白交织的围棋。我们在粉墙黛瓦间博弈着清幽与喧嚣。江南不需要尘世的繁华,江南不喜欢艳丽的色彩,江南不接受虚伪与肮脏。江南的美唯有放开胸怀,用心灵去感受,才能懂得江南的喜怒哀乐,才能享受博弈江南悠然快意。所以,终是黑瓦白墙占据了江南的大半山水,让最纯净的两种色彩在这山水草木中得到了最宁静的释放。江南是一局下不完的棋,文人们用笔墨斗了千年,将相们用兵马驰骋了一生。可江南依旧是江南,从不因水墨勾勒而故作娇柔,也不因金戈铁马而狰狞面目。江南是天地设下的一局棋,天地对弈,下的是淡定从容,古朴纯净。凡人在江南快意人生,便以为掌控了江南。殊不知我们在江南面前,皆是红尘俗世的棋子,被江南这幻境迷惑

2、,成了博弈中的一员,才能得以略享这青帘渔火,这水墨晴岚。,江南是一局棋。墨客骚人,弈的是诗意江南。王侯将相,弈的是惬意江南。而江南的山山水水,花花草草,也在这一方世界中博弈着美丽与自然,淳朴与厚重,悠久与执着。人们游走在粉墙黛瓦的棋子间,草木山水散布在昼夜交替的天地间。黑与白的对弈,心与自然的交融,凝聚了江南宽宏厚重的文化,酿成了江南醉人身心的美丽,流出了江南宁静致远的性情。梦中霏雨,花落江南。若清辉懵懂,仅与夜郎浓。是文人墨客书就了江南,还是这一川烟雨淋就了千载美谈?弈江南。忆江南。一枕明月对酒酣。,修身名句知耻1.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孟子离娄上赏读:人一定是先有自取其辱的行为,别人才会侮

3、辱他。2.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孟子尽心上赏读:人不可以不知羞耻,不知羞耻的那种羞耻,才真的是不知羞耻啊!,3.人必其自爱也,而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而后人敬诸。杨雄法言君子赏读:人一定要自爱,而后才能被他人所爱;人一定要自尊,而后才能被他人尊敬。这句话强调了人要自尊自爱。自尊自爱,就是在品格、行为上严格要求自己,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敬。4.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龚自珍明良论二赏读:如果一个国家的士人都有羞耻心的话,那就永远不会有国耻了。,苏轼为嘉祐年间进士。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激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废新法,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他中进士后累官至大

4、学士兼礼部尚书,因讥讽朝政被贬任杭州通判,历徙湖州、黄州、常州。哲宗嗣位,召至京师,任中书舍人。后又与司马光面争新法“不可尽改”而出知杭州,后又因启用新党被一贬再贬,最后贬到海南。宋徽宗登基大赦天下,苏轼北返时在常州逝世,享年64岁。高宗朝,赐太师,谥文忠。,苏轼的诗中,数量最多、对后人的影响也最大的是抒发人生感慨和歌咏自然的诗篇。其诗今存2 700多首,风格多样,或雄奇奔放,或富于理趣,或简淡自然。他和南宋的辛弃疾形成了词坛上的“苏辛”豪放词派。他散文成就也很高,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擅长行书、楷书,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

5、坡乐府。,2写作背景这篇赋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作者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之后。被贬的起因,是谏官李定、舒亶、何正臣等人从苏轼的诗作里摘出一些讽刺新法的诗句,告发他反对新法,结果苏轼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到黄州,名义上任团练副使,实则等于充军。作者因内心愤慨不平,借助诗文以抒发感慨。赋中所流露的“人生无常”的悲哀和旷达心境,就是这种复杂感情的表现。作者是元丰三年(1080)春到黄州的。元丰五年秋、冬,苏轼曾先后两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漫游,写下了赤壁赋。,3文体知识赋是古典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介于诗文之间。赋的特点有:(1)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句式错落有致并追求骈偶;(2)语音上要求声律

6、谐协;(3)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4)内容上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排偶和藻饰是汉赋的一大特征。经历长期的演变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4审美视窗 永恒的赤壁,永远的苏轼赤壁的灵秀抚慰着苏轼那颗伤痕累累的心,也孕育了他伟大的思想和灵魂。在灵魂和自然融合的一刹那,我们理解了苏轼的幸福和不幸。赤壁因苏轼而留下千古华章,苏轼因赤壁而屹立千古。感谢苏轼给我们带来的精神食粮。苏轼若有知也应感谢我们对他的理解。,苏轼的诗文才气贯天,苏轼的思想博大精深,苏轼的人格光芒万丈。苏轼一生想着天

7、下,心系苍生,让他豪情万丈;在失意时,寄情山水,洒脱飘逸;在悲观时又以佛家道家思想宽慰自己,而变得豁达开朗。正是因为有了这三种思想,才成就了一位伟大的文学家,赤壁也因苏轼的介入才得以完成它的美丽,赤壁诗文也将和这个伟大的文学家一起流芳千古。,x,zho,h,l,qio,zh l,sh,shu,po,f yu,j,ji,2通假字浩浩乎如冯虚御风_通_,意义_举酒属客 _通_,意义_举匏樽以相属 _通_,意义_,“冯”,“凭”,乘,“属”,“嘱”,劝,“属”,“嘱”,劝人饮酒,3古今异义徘徊于斗牛之间古义:_今义:_白露横江古义:_今义:_凌万顷之茫然古义:_今义:_望美人兮天一方 古义:_今义:

8、_,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一种竞技方式。,白茫茫的水汽。,二十四节气之一。,旷远的样子。,完全不知道的样子。,内心所思慕的人。,美貌的人。,名作动,攻占,下面,落下,取独,的,代词,它,音节助词,无义,指示代词,这,得,宾语前置的标志词,农历每月十五日,眺望,名望、声望,观察,盼望,临近,名作动,歌唱,歌词,歌曲,名作动,歌诵、朗诵,如同,往,依照、遵从,及、比得上,假如、如果,相当于“然”,的样子,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吗”,相当于“于”,,在,表揣测语气,相当于“吧”,用于感叹句,相当于“啊、呀”,句中表停顿。,5文言句式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句式特点:_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句

9、式特点:_凌万顷之茫然句式特点:_渺渺兮予怀句式特点:_而今安在哉?句式特点:_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句式特点:_,判断句,语气词“也”,表判断,于赤壁之下泛舟游,介宾结构后置,茫然万顷,定语后置,予怀渺渺,主语后置,宾语前置,被动句,6词类活用(1)名词的活用名词作动词歌窈窕之章_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_下江陵_顺流而东_名词作状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_西望夏口,东望武昌_名词的意动用法侣鱼虾而友麋鹿_,歌颂,朗诵,打鱼砍柴,攻占,向东进军,向南,向西,向东,以为侣,以为友,(2)动词的活用使动用法舞幽壑之潜蛟_泣孤舟之嫠妇_(3)形容词的活用形容词用作动词正襟危坐_不知东方之既白_渺沧海之

10、一粟_,使起舞,使哭泣,整理,显出白色,渺小得像,结构图示,主旨归纳文章通过泛游赤壁的所见所闻,以及主客之间的相互辩驳,反映了作者由故作旷达到陷于苦闷,又由苦闷到解脱的思想过程,表现了作者在“乌台诗案”遭到巨大的挫折后,虽身处逆境却仍然热爱生活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提示本文以作者的感情变化为线索,这就是“于是饮酒乐甚”“托遗响于悲风”“客喜而笑”,也就是由乐而悲、由悲而喜,课文一开头便表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诗,如此良辰美景,作者油然而生飘飘欲仙之喜。,接下来顺转:由饮酒放歌的欢乐中伴入了悲凉的箫声。箫声起,悲意生。哀怨、爱慕、哭泣、申诉、潜龙舞、嫠妇泣,六个比喻,渲染

11、了箫声的悲凉,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入悲哀。紧接着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作者在此借主客问答的形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想到自己贬谪黄州,青春虚度,不禁悲从中来。以明月江水作比,完成了由悲转喜的过渡;世界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进而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提示全文通过主客对话所表现的忧伤与喜乐,都是作者内心矛盾和复杂感情的真实反映。作者抒发哀怨之情时,流露了“人生

12、无常”的消极情绪,但他并不甘心消沉,而能主动地从消极、哀怨中解脱出来,从庄子的机械相对论中寻找人生之路,因而胸襟豁达,思想开阔,表现出一种洒脱、豪迈的气度,使文章具有某些积极进取、达观超然的感情基调。,提示赤壁赋是一篇游记散文,但作者绝不是为了记游,而是重在抒情和说理。苏轼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将抒情和说理都依托于景物描写,因景而生情,借物而喻理,写景、抒情、说理三者结合得非常紧密。文中描绘清风、江水、明月的写景句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文中抒情的部分,始终不离开这几处景物描写,这就是因景而生情。作者正是在看到江上的清风明月之后,产生了“遗

13、世独立”之情:“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文中说理部分也紧紧扣住这几处景物描写,用自然景物来隐喻哲理,阐发哲理。这就是借物而喻理。如第二段中“客”关于人生无常的议论,都离不开自然景物,“羡长江之无穷”一句扣住江水,“抱明月而长终”一句扣住明月,“托遗响于悲风”一句扣住清风。这几句表明了“客”虚无消极的人生观,它的内涵无不借助这一具体而实在的自然景物表达出来。,1文本审美(1)构思精湛、缜密本文抒情脉络清晰、明了,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超脱人生的欢快。整个情绪的转换由喜转悲再为乐,线索的起伏形成文章的波澜。作者由游起兴,由景生情,由情入理

14、,文章开始的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而哲理的简述,则画龙点睛,道明本文的主旨,表达了苏轼旷达乐观的处世态度。,(2)语言优美形象作者写江上风物之美,给读者以无尽的艺术享受。如开篇,作者笔下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再加上月色、天光,交织成了一个“羽化而登仙”的澄清境界,使读者陶醉其中。作者还借助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使人如闻其声,几乎也要凄然落泪。再如描写箫声的幽咽哀婉:“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情,写得具体

15、可感,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3)“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有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意。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勃郁顿挫;与赋的讲究整齐对偶不同,它的抒写更为自由。如开头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差疏落之中却有整饬之美;之下直到篇末,虽都押韵,但换韵较快,而且换韵处往往就是全文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特别宜于诵读,极富声韵之美,体现出韵文文学的长处。,2写作迁移【角度一】本文第四段,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

16、然的美妙风光,产生了豁达开朗的心情。“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写景,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界的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不变的,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请以“变与不变”为话题,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文段。,【示例】沧海桑田,世事变迁,唯有空中之嫦娥,遗照千年。境遇变了。李白从贵妃捧墨、力士脱靴的光耀中降到人世的饥寒苦乐中。不变的是他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魄力和“明朝散发弄扁舟”的豪放。世事变了。杜甫在太平盛世中穿

17、行,在安史之乱中颠沛流离,饱受苦寒,不变的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民情思和“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的忧国情怀。时空变了。苏轼从京城辗转到黄州、惠州再到海南,从年少博学到饱经沧桑。不变的是“一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和“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的气节。,战场废了。陆游从真正的战场回到家中,且在梦中回到了战场。时光流逝,不变的是他“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的豪情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心愿。什么都变了,不变的是这一个个鲜活的灵魂守护着一轮心灵的月亮。,【角度二】在为人上,苏轼在几乎丧命的逆境中保持坚贞气节和独立人格,决不随波逐流;在为官上,苏轼坚持为官

18、一地,造福一方,徐州防汛,杭州筑堤,儋州授馆,兴修水利,架桥凿井,赈灾施药,都于史有征;在人生态度上,苏轼即使在身处绝境时,也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追求请你谈谈你对苏轼坎坷一生的认识。,【示例】苏轼毕竟是苏轼,他能驾一叶扁舟,从容应对惊涛骇浪;在白露横江、清风徐来之际,他以旷达、疏狂的性情和俯仰万世的思考,来压制内心深处对人生变迁、世事无常的感伤。他猛然间豁然开朗,终于悟出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哲理。霎时,他的内心已一片澄明。于是,所有的不幸与困苦,都在这旷达的胸中渺小得如同一缕游丝,一缕轻尘。那些世俗小人不懂,可江上的清风懂了,

19、山间的明月懂了。在这场与邪恶的拔河中,苏轼取得了心灵上的胜利。于是,他远离了喧嚣,回归于清纯空灵;他习惯了淡泊,才情更加俊逸洒脱;他明白了如何应对挫折,才能做到宠辱不惊。,【漫漫古典情】山驿凄凉,灯昏人独寝江头日暮痛饮,乍雪晴犹凛。山驿凄凉,灯昏人独寝。鸳机新寄断锦,叹往事、不堪重省。梦破南楼,绿云堆一枕。宋陆游清商怨葭萌驿作此词当写羁旅愁思,将艳情打并进去,正显出愁思的深切温厚。陆游由于从军南郑的失意,加深了心头的抑郁,使得他“在这个境界里”,更“感到无限的凄凉”,羁愁中渗进了政治失意的意绪,那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很自然的。,文赤壁 朱增泉文赤壁在黄州,武汉向东,车子开一个来小时就到了。一下车

20、,我就远远望见苏东坡,是山坡下一尊高高站立的汉白玉石雕像。文赤壁的名声犹胜武赤壁,苏东坡是这里的主角。大家走近前去,仰视这位千古文豪。一个人一旦被刻成一尊石像,即便恣肆汪洋如苏轼,他那眉宇间,襟袍临风处,拂袖挪步,毕竟已少了那份气质。他的醉态浪漫呢?他的才情风骨呢?他的失意豁达呢?一尊石像纵然万古不朽,终究已不是有血有肉的那个人了。难怪,苏东坡这样豪放的人,也曾在这里感叹过“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江山如画,逝者如斯!迎面一座小山,不高,拾级而上。可能是这里的人想让文赤壁比武赤壁更“赤”、更吸引游客吧,山壁上泼了一层赭红色涂料,显得假了。苏东坡的文采名声,哪里还用得着粉饰媚俗?登临而观

21、,山壁下只剩两池死水。抬头北望,远处才是白茫茫的长江江面。在古代,长江是在这座小山脚下拍壁而流的,千百年来渐渐淤积成滩,如今滩地上都已盖满房子。当年,苏轼重游赤壁时,就已感叹“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他去世至今已有九百多年了,星换斗移,江山已改,虽是涛声依旧,毕竟江面已远。,唯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苏东坡获罪入狱,旋被朝廷发配来黄州,这反而为他营造出了创作“三赤”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正是黄州落难这几年,苏东坡写下了不朽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后来朝廷任命他为团练副使。其实那只是一个虚职,挂职领一份钱粮而已。一个失意文人,被安排去当一名“武官”,真是阴差阳错。然而

22、,文赤壁的全部意蕴,又恰恰全部产生在一连串的阴差阳错之间。古时,此山有峭壁插入江中,形如象鼻,山体为红色花岗岩,故名“赤鼻矶”。苏东坡是四川,人,想必他初来乍到,竟将湖北口音“赤鼻”错听为“赤壁”。落难中的苏东坡“孤舟出没烟波里”,游饮江上,身临赤壁,伤感而怀古,触景而生情。面对万古东流、惊涛拍岸的浩浩长江,他心中也被满腔的不白、不公、不平掀起阵阵巨大的感情波澜。他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时势何等风起云涌,一时多少豪杰,“而今安在哉”?于是,“苏子愀然”扣舷而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情起波涛中,句出骇浪间,一吟成杰作,一叹成绝唱。看来,生前的“命”与身后的“名”,从来不是一回事。生

23、前命运好,身后名声也好的人是有的,但并非人人都能如愿、如意。有的人生前飞黄腾达,大红大紫,身后,却瞬即灰飞烟灭,再没有人想起、提起,因为他生前并没有做过什么留得住的事;或是反倒被人想起、提起他生前曾做过某些恶事、丑事、腌臜埋汰之事,落个臭名昭著,也未可知。有的人生前大起大落,甚至连遭大灾大难,最终却艰难玉成,留下了传颂千古的大成就、大名声。所以,一个人对于眼前那点阴差阳错,大可不必太在意。苏东坡赤壁怀古之词、之赋,皆悲愤中更见其旷达情怀。他若是一味排遣蝇营狗苟、狭隘不能自拔之情,纵然文丽辞美,也决计成不了杰作,更流传不到今天。,文赤壁,虽然并不是历史上赤壁之战的古战场,但细想起来,其实苏东坡在这里也打了一场赤壁之战。不过,他打的是一场“文战”,对于是那些围攻他、诬陷他的政敌。他的态度是超拨的,不屑于去同对手打那些是是非非的笔墨官司。他没有打黄盖,没有借东风,也没有草船借箭,只是借了几分酒力,信笔纵情写华章。这场赤壁“文战”的结果,苏东坡大获全胜,以其三篇不朽之作流传千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