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攻略.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003607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PPT 页数:49 大小:67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文阅读攻略.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现代文阅读攻略.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现代文阅读攻略.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现代文阅读攻略.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现代文阅读攻略.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现代文阅读攻略.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文阅读攻略.ppt(4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现代文 阅读攻略,语文阅读必须建立几个意识,一、文体意识 二、主体意识 三、考点意识 四、学科意识,一、分清文体,确立方向,常见阅读考试文体,议论文,说明文,小说,散文,记叙文,议论文,论点,论据,事实论据,道理论据,论证方法,议论方式,结构:,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立论驳论,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引论)(本论)(结论),总分,考点,一、论点概括,二、论据材料分析,三、结构总分,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提出这一论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如果感伤仅仅局限于自我的忧伤,那是很没出息的。B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只有当感伤“伤”及众人,那种感伤才有了品味

2、,才伟大。C作者自己面对秋天的感伤是提出文章中心论点的情感基础。D江雪中表现的感伤情怀进一步触动感伤秋天的作者,产生出文章的中心论点。,A,作者怎样看待杜甫的感伤?对“杞人”的“忧”作者有什么独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杜甫的感伤是一种拥有博大胸襟、心怀天下寒士的感伤。B杜甫不是小肚鸡肠的人,不只沉浸在自己的悲伤中,他的感伤还传染了别人。C杞人的“忧”有品位,有档次,是一种博大无边的感伤。D没有杞人的“忧”,社会就不会和谐,大同之道就不能实现。,D,文章第四、五自然段列举了诗词、绘画、小说等作品中描写的感伤,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分析准确的一项是()A论述“感伤往往成就了人类的文化艺术”

3、这一观点。B论述“感伤是一种经常与深沉、品味相伴的艺术营养”这一观点。C论述作者把悲悯感伤的情怀倾注在作品中,是为了感染读者,使他们心酸、悯怅,以达到煽情的目的。D论述作者展示许多人内心的写照,以此来探讨人生的感伤。,C,为什么说“感伤并非弱不禁风的感慨,感伤是一种有品位的情怀,是人类伟大的情感”?下列回答不正确的一项是()A把悲悯感伤的情怀倾注在作品中。B有对人生深邃的思考。C是一种大悲悯大苦闷。D是一种推己及人、由此及彼的胸襟。,A,说明文,说明的对象、内容,说明方法,结构,语言,举例子 列数字作对比 打比方分类别 下定义,说明顺序,时间顺序 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总分 主次因果 内外 表里

4、整体局部 现象本质,总分并列,准确性风 格,平实生动,考点,一、把握对象、内容,二、判断说明方法、材料作用分析,三、判断顺序,四、判断语言风格、分析词语作用,小说,人物,情节,环境,主题,手法,语言,判明主要人物,塑 造 方 法,性格特点,外貌描写 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细节描写侧面描写,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作用分析,划分、概括,交代时间、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心情、象征,抓住人物、情节,对比、衬托、铺垫、渲染、侧面描写、托物言志,平实质朴生动华丽,线索,事情发展,人物行踪、见闻感受、命运、心情、思想发展变化,散文,写景状物,叙事说理,写人叙事,咏物抒情,参照小说,情景交

5、融、托物言志,理由事生,托物言志、情由景发,二、把握主体,排除干扰,主体人物,主体事件,主体中心,主体情感,主体对象,主体性格,主题最深刻、感人;作品最有价值,抓住主要事件;最震撼人心,最震撼人心;作品最有价值,最能表现形象特点;最能突出中心,其他形象作衬托,基本同于中心,三、洞察考点,对应分析,说明文阅读,考点一、准确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或说明的事理,1、整体感知文章,把握说明对象。,2、结合标题,起始段、结尾段进行局部解析,逐段逐层读懂文意。,3、抓住中心句。文章的中心句是对事物总的特征的概括,段落的中心句是对事物某一方面特征的概括。无论是事物说明文还是事理说明文都要有一个说明对象,如果从题

6、目中看不出说明对象,就要抓住首括句或中心句。,4、注意不要以偏概全。,考点二、把握说明的方法及作用,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引用、作诠释、摹状貌等。,2、说明方法的作用,地说明了(对象)的 的特点。,考点三、明确说明的顺序,总分 主次因果 表里 整体局部 现象本质,说明顺序,时间顺序 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考点四、文章结构、层次,结构,总分并列,考点五、说明的语言,(一)、说明语言的准确性,1、考查某词语的作用,例1:下列对红色词语作用解说错误的一项是()A、中国年画,是历史最久寿命最长的与年俗密切相关的民间艺术。(说明“寿命长”的程度。)B、说起装饰

7、,我们一般会想到带有装饰性意味的绘画作品以及印刷品。(限定范围,说明多数情况下或首先会想到这些。)C、民间年画的欣赏者大都是文化低下的劳动人民,(限定范围,说明欣赏者是文化低下的劳动人民。)D、绵竹年画的特点首先是构图讲求对称。(说明“构图讲求对称”是主要特点,但还有其他特点。),C,例2:下面可以删去红色词语的一项是()A、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之后,最可能成为经典的就是中国国家馆。B、装点国家馆的“中国红”,是从足足上百种红色材料色样中逐一挑选而出的。C、这也是中国馆“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展示主题的重要组成部分。D、国家馆顶层还有雨水收集系统,雨水净化后大都用于冲洗卫生间和车辆。,B,2

8、、考查某词语的内涵或代词指代的内容、标点符号作用等,例:下面对句中引号和加点的代词指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A“其实植物也有眼睛”,“眼睛”加引号,表示特殊的意义,有别于动物的“眼睛”。B“还有对光照要求并不高,给点阳光就灿烂的植物”,“给点阳光就灿烂”加引号,标明是引用的话。C“它的眼睛就像是植物细胞上的一种光感受器”,句中加点的“它”指的是“植物”。D“这就是植物在危急时刻发出的呼救信号”,句中加点的“这”指的是“人的呻吟声”。,(二)、说明语言的风格特点,说明语言的风格特点,平实质朴生动形象,生动说明,是指在说明时或穿插传说、趣闻、或进行描写,或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将说明对象介绍

9、得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的方法。,平实说明,是说明文写作中用平易、真实、质朴、近于大白话的语言,不额外使用修辞手法进行说明的方法。,D、根据测算,科学家将气泡分成一大一小两个种类,“大气泡”直径约在1毫米至1厘米之间。而“小气泡”的直径则小于1毫米。科学家介绍说,大气泡和小气泡的形成过程不尽相同。海浪形成初期,浪尖会卷裹一部分空气形成一个管状空洞,当海浪下落时,这个空洞便被分割成若干部分,从而形成大气泡。当浪尖与海水再次相遇,飞溅起的浪花将海水表面的空气带入水中,小气泡就此诞生。,B、高积云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C、转过“鹤亭”,

10、是座“一”字形长楼,循楼而去,“秋从夏雨声中入”,长廊尽绷便是“秋山”。秋山全用黄山石堆叠而成,构思大胆,用石泼辣,相传为大画家石涛杰作。看此山,山势巍峨,峰峦起伏,又见古柏斜伸,红枫遍植,钟乳石挂,石桥俨然,气象果然不同一般。设若晴天薄暮时分,秋山面迎夕照,一红如染,“秋高气爽”的诗情画意顿时溢出。,A、卷云和卷积云都很高,那里水分少,它们一般不会带来雨雪。,比较下列文段,看看哪些是平实说明,哪些是生动说明?,解题注意事项,一、从整体和局部读懂文意;二、审读细节;三、仔细甄别文句、词语在词义轻重、范围大小、逻辑关系(因果、主次、现象与本质)、肯定与估计、现实与前景等。,植物本是有情物 植物学

11、家们通过大量的试验和观测得出一个结论:植物是有着丰富感情的。动物长着眼睛,植物长着“眼睛”没有呢?其实植物也有“眼睛”,它的眼睛就是植株细胞上的一种光感受器。植物依靠自己的这双“眼睛”,不仅能够“看见”光,还能感受到光的波长以及光照的时间和强度。正因为植物有了“眼睛”,它才能根据时间开花、换叶和生根,在感光的过程中,植物“眼睛”对光照的需求量是各不相同的。有的植物光照时间超过12小时以上才能开花,例如稻子、小麦等;但也有光照时间不足12小时开花的,例如大豆、豌豆等;还有对光照要求并不高的“给点阳光就灿烂”的植物。当然植物学家们发现所有植物的“眼睛”都喜欢阳光,只不过不同的植物偏好光照时长不同的

12、阳光。如今,植物学家们从植物细胞内提取出一种感光视觉色素,它是一种带着染色体的蛋白质,它就是植物的“眼睛”。这种“眼睛”能使每一个细胞都成为一个光感受器,这样不仅能“看见”光,还能识别光的强度和光照时间。早晨,太阳冉冉升起,,“眼睛”显得特别活泼;黄昏时分,视觉混沌,植物就闭上“眼睛”。随着色素的变化。“眼睛”就能分辨出是早晨还是夜晚了。飞机、轮船遇到紧急情况时能紧急求援,那么植物也会求援吗?2011年春天,南亚湄公河闹旱灾,中国、美国和日本植物学家赶赴越南进行探测研究。他们用遥感装置检测植物,发现这些受干旱的植物都在发出一种特殊的信号。这种信号声发自植物体内,由植物体导管震动所引发,近似于人

13、的呻吟声,这就是植物在危急时刻发出的呼救信号。为了了解植物的“语言”,植物学家制造出一种别出心裁的“植物活性翻译机”。这种机器也是通过遥感装置,不同的是装上一种合成器,人们就可以直接听到植物发出的不同声音。例如,当植物受到强烈的光照时,会发出“惊讶”的声音;当植物遇上雨水泛滥的天气时,会发出“痛苦”的声音。“植物活性翻译机”不仅可以对植物所处的环境进行判断,而且对植物本身是否遇上疾病等也能帮助判断。,人累了要休息,那么植物要不要睡眠呢?近年来,人们通过研究发现,植物长期处在阳光或月光下会对自身的生长速度带来影响,植物生长必须要有“睡眠状态”。例如合欢,一到夜晚便垂下叶片。其实,植物通过“睡眠”

14、不但有利于生长,而且还能更好地保护自己。例如花生、山芋等植物的叶子在夜幕中下垂,既减少了热量的散发,又避免了水分的蒸腾;牡丹等花瓣在晚间闭拢,也是为了防止自然灾害的侵袭。这是植物生长过程中的一种适应。经研究还发现,植物在夜间的温度往往比白天低1。正是这细微的温差变化成为影响植物叶子生长的重要因素,也才能使这种植物更能适应环境,有利于生长。,1、下面对句中引号的作用和加点的代词指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A“其实植物也有眼睛”,“眼睛”加引号,表示特殊的意义,有别于动物的“眼睛”。B“还有对光照要求并不高,给点阳光就灿烂的植物”,“给点阳光就灿烂”加引号,标明是引用的话。C“它的眼睛就像是

15、植物细胞上的一种光感受器”,句中加点的“它”指的是“植物”。D“这就是植物在危急时刻发出的呼救信号”,句中加点的“这”指的是“人的呻吟声”。,2、本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植物的“有情”?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植物有“眼睛”,能够感受光照;B植物能够发出求救信号;C植物学家用“植物活性翻译机”来了解植物的“语言”;D植物能够利用“睡眠”来使得自己适应环境,有利于生长。,D,c,3、对本文的结构安排及层次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文采用总分式的结构方式。第段总起,概括说明中心;第段到第段分述。B第段到第段的分述,分两个层次进行具体说明。C第一层说明植物也有“眼睛”,它的眼睛就是植株细胞上的一种光感

16、受器。D第二层说明植物在危急时刻会发出呼救信号。,4、下面对这篇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篇文章说明的事物及其特征是:植物是有着丰富感情的。B第段文字的开头都运用了设问的方式,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C第段文字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在感光的过程中,植物“眼睛”对光照的需求量是各不相同的。D这篇文章文字平实、准确,但行文中有变化,如第段中的描写用词华美,读来十分生动。,B,D,议论文阅读,考点一、选择、概括论点,(一)、文章提出中心论点的方式,文章标题点明中心论点;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文章结尾归纳出中心论点;文章中间用某个承上启下的句子提出中心论点;文章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但

17、始终围绕某论点展开论述。,(二)、找论点方法,从位置上找:1、标题;2、开篇;3、中间;4、结尾。分析文章的论据。(可用于检验预想的论点是否恰当),(三)、分析论点是怎样提出的,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结论点;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通过分析论述,归结出中心论点;叙述作者的一段经历湖,归结出中心论点;作者从故事中提出问题,然后一步步分析推论,最后得出结论,提出中心论点。,考点二、论据类型及作用,论据,道理论据,事实论据,作用:证明了()这一观点。,考点三、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1、一般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论)(本论)(结论),2、开头内容的作用:(1

18、)、提出论点;(2)、引出论题;(3)、证明论点。以上二个方面,要具体回答出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论题的具体方试,有的是通过名人名言、有的是通过名人佚事、有的是通过趣闻笑话、有的通过某种现象等。,(1)、总结全文、归纳出论点、结论;(2)、深化中心论点,提出的结论;(3)、强化中心论点;(4)、发出的号召或劝勉人们(5)、补充论证了(6)、照应开头。,3、结尾的内容,考点四、判断论证方法及作用,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论证方法,作用:证明了()这一观点。,考点五、文段(句)结构作用,(1)、引出(全)下文;(2)、总结前(全)文;(3)、承上启下;(4)、照应开头(开头)。,考点

19、六、语言特点分析,简明平实 形象生动 幽默风趣含蓄委婉 富有文采 通俗易懂,考点七、写作特点分析,修辞手法、论证方法、表达方式(夹叙夹议、抒情),记叙文阅读,考点之一:线索,、人物线索:人物的行踪、见闻感受或者事迹。、物品线索: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感情线索: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事件线索:事情的发展。、时间线索。、景物变化。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井然。,考点之二:表达方式,(一)、表达方式的几种类型:记叙、议论、说明、抒情、描写。,(二)、了解描写的几种形式,(1)、从不同的感觉来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

20、2)、以动衬静,动静结合(3)、正面与侧面,直接与间接(4)、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5)、环境描写(6)、细节描写,(三)、人物描写,、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语言(对话)描写,、行动(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答题技巧:通过()的方法暗示了人物()的际遇、处境,表现了人物()的心理,突出了人物()的思想性格,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四)、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天气、季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渲染了的气氛;烘托了人物的心情、情感;衬托人物(对象)形象;预示人物的命运;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社会环

21、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人际关系):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五)、记叙的方法(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考点之三:表现手法,常见的表现手法:衬托、象征、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抑扬结合、对比、侧面烘托、虚实结合、叙议结合、以小见大、运用第一人称叙述、运用第二人称抒情议论、直抒心臆、卒章显志、巧设悬念、首尾呼应、铺垫映衬、明线暗线等。,几种重要表现手法的作用,衬托(侧面烘托):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

22、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设制悬念: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曲折,与后文呼应,暗示情节的发展。,对比:突出写作主体对象的特征。,运用第二人称抒情、议论:亲切、平易。,运用第一人称叙述:真实感、线索。,考点之四:含义作用题型,(一)、了解人称的作用,再根据具体内容答题。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第二人称:便于情感交流;第三人称:显得客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二)、文段或句子在结构或内容上的作用。,开头:总领全文,引出下文,为后文埋下

23、伏笔,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中间:呼应前文,承上启下,段末起总结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结尾:照应开头;篇末点题;总结全文,深化中心;首尾呼应;回味无穷。,(三)、对具体句子的品析,运用 的方法突出了(对象)的 特征,语言。,记叙文中议论句段的作用: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考点之五:结构层次,1、划分段落层次的方法(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总分总

24、(掐头去尾)2、概括层意的方法(1)、摘句法:在文中找出中心句作为段意(有时要对中心句进行适当的删改)。(2)、概括法:例1:(记叙的段落)记叙了+人(组织或单位)+时地+何种情况下+做+结果。(注意原文强调的是什么。)例如2:(描写的段落)描写了+景物+特征。例如3:(抒情的段落)抒发了怎么样的感情。(3)叠加法:有些文段有两个以上的主要内容,就要把表达这些内容组合成句就行。,考点之六:语言赏析,一般答题思路:这句话使用 的方法,表现了(写作对象)的 的特点,语言。(表达了 情感;揭示了 的道理。),了解语言美的一些形式及作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

25、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 的效果。排比:增强文章气势(语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强化某种情感,句式整齐。对比:突出描写对象的某种特点。反复:有强调语气,强化XX内容、情感的作用。夸张:突出事物的XX特征,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化抒情。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七)、考场阅读的几点建议,1、猜读题目:文体?对象?内容?方法?情感?,2、通读全文,明确:文体、对象、内容、思路、写法、情感、道理、主题。,3、不要用这种文体的知识解读其他文体的文章。中考 大阅读(22分)考查文学作品的阅读,属记叙文。,4、充分利用最后的一道两项选择题的选项帮助自己解读文章。,5、填空、回答等主观题的回答紧扣文体、写作对象、中心思想来思考。,6、明确题型,尽量思考试题的考查意图:人物?情节、结构、内容?情感?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主题思想?语言(理解、赏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