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安全工程.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005229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123 大小:387.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交通安全工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3页
交通安全工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3页
交通安全工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3页
交通安全工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3页
交通安全工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3页
亲,该文档总共1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交通安全工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交通安全工程.docx(12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章绪论1.1交通安全工程概述1.1.1安全工程学科的形成和发展自有人类活动开始,人类就面临安全的问题。安全问题来自生活和生产活动两个方面。 随生产力的发展,生活、生产活动中的安全越加突出。为保证生活、生产活动中的安全,形 成安全工程学科。安全工程学科具有明显的对象性,与具体的生活、生产活动内容密切相关,随生活、生 产活动的发展而发展。1.1.2安全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最初主要是工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事故,顺利进行工业生产,保护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 的生命健康。随产品的安全性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安全工程研究对象从工业生产过 程安全扩展到了工业产品安全。随社会的发展,安全工程中关于生活事故预防

2、的研究越来越 广泛深入。1.1.3安全工程学科的研究内容安全工程的基本内容是根据对伤亡事故发生机理的认识,应用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 在工业规划、设计、建设、生产直到废除的整个过程中,预测、分析、评价其中存在的各种 不安全因素,根据有关法规综合运用各种安全技术措施和组织管理措施,消除和控制危险因 素,创造一种安全的生产作业条件。安全工程学科的主要研究内容:(1)安全分析、评价、预测、管理等方面的理论与方法(2)安全技术安全设计技术安全检测技术安全控制技术(3)人的研究1.1.4交通安全工程学科交通安全工程(Traffic safety Engineer掌科是运用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现代 科

3、学技术理论,从安全的角度,对交通运输系统寿命期的各个阶段进行科学研究,以查明事 故发生的原因和经过,找出灾害的本质和规律。分析和研究交通事故的发生机理,总结出普 遍适用的交通事故理论,提出事故预防的方法。寻求消灭或减少交通运输事故,或减轻事故 损失,保障交通安全、畅通的措施和办法。研究内容归纳:从研究对象出发,可将交通安全工程学科的研究内容归为:道路交通安全工程(公路和城市道路)铁路运输安全工程(常规铁路、地铁)水上交通安全工程(内河、运河、海洋)航空运输安全工程从安全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来考虑,交通安全工程学科应该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交通安全理论交通安全技术交通安全(分析和评价)方法交通

4、安全管理1.1.5交通安全形势从铁路、道路、航空、水路等的交通安全状况看交通安全管理的重要性。1.2安全系统工程相关概念1.2.1系统定义:系统就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 体。系统的五个基本要素:功能、组元、结构、运行与环境。系统的要素:(1)功能(Functio):系统将一定的输入转换为一定的输出的能力,这种输入不等于 输出。(2)组元(Component):组成系统成分的集合,每个系统都有两个以上的组元。(3)结构(structure系统内子系统的划分及子系统功能的分配,包含子系统间的联系。(4)运行(Operation:在结构的基础上运转组元实际变

5、换与流通的机制。显然,依托 于一定结构上的运行最终决定了系统的实际功能。(5)环境(Environment):客观存在的与系统有着较密切联系的外界。系统的特征:系统特性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整体性相关性目的性层次性环境适应性系统方法的基本原则:系统方法的基本原则有以下7个:整体性原则综合性原则联系性原则有序性原则动态性原则结构性原则模型化原则1.2.2系统工程定义“把极其复杂的研制对象称为系统,系统工程则是组织管理这种系统的规划、 研究、设计、制造、试验和使用的科学方法,是一种对所有系统都具有普遍意义的科学方法。”系统工程属工程技术范畴,是组织管理各类工程的方法论,即组织管理工程;系统工程是解决

6、系统整体及其全过程优化问题的工程技术;系统工程对所有系统都具有普遍适用性。系统工程的特点:系统工程具有以下3个特点:研究方法的整体性。即把研究对象看作一个整体,同时,把研究过程也看作一个整体, 按系统工程的三维结构,即时间维(工作阶段)、逻辑维(思维步骤)和知识维整体配合研 究解决问题。应用学科的综合性。综合运用多学科理论和管理工程技术,揭示并协调系统各要素之间 以及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为实现系统整体功能最优化,提供决策、计划、方案和方 法。组织管理的科学化。运用数学方法、计算机技术定量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分析、评价 系统构成和状态,以达到最优设计、最优控制和最优管理的目标。1.2.3人

7、-机坏境系统工程及系统界面1. 人-机-环境系统工程的含义人-机-不境系统工程是运用系统科学理论和系统工程方法,正确处理人、机、环境三大 要素的关系,深入研究人-机-不境系统最优组合的一门科学,其研究对象为人-几-环境系统。 目标是使系统具有“安全、高效、经济”的综合性能。“人”,是指作为工作主体的人,如操作人员或决策人员;“机”是指人所控制的一切对象的总称,如飞机、汽车、轮船、生产过程等;“环境”是指入、机共处的特定的工作条件,如温度、噪声、震动、有害气体等。(1)人是一种安全因素和防护对象:在人-几-环境系统的规划过程中,应综合考虑以下因素:要把人体解剖学资料以及人体生理过程和生理功能作为

8、必要条件考虑在内。发生在人体中的主要生理过程必须象能量在机器中传递一样来考虑。应把人的天赋以及一些特殊心理、生理功能和对这些功能进行补偿的可能性一齐加以考 虑。防止不安全操作+适应人(2)机器是一种安全因素:对于作为安全因素之一的机器,在其规划、制造和应用的所有阶段,都应预先进行检查。对机器的运行状态作大量的观察,确定和评价使规划目标与运行数据相匹配的应力状 态,限制应力因素,使设计结构与使用结构在运行条件下相匹配。(3)环境是一种安全因素和应予保护的财富:人的行为和机器的状态依赖于所处的环境条件。入和机器也常常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环 境。人的操作可能引起机器方面的事故和损失,从而对环境产生有害影

9、响。环境中有许多自 然过程,以及源于技术的灾害,会对机器产生危害。必须首先确定机器是否影响和怎样影响环境,或者环境是否危及机器。只有通过对人与 机器,以及通过对人与环境、机器与环境的各种相互关系进行透彻的分析,才能避免在人- 机-环境系统的构建中出现错误。2. 人-机-不境系统工程的研究内容和方法研究内容:人的特性的研究、机器特性的研究、环境特性的研究、人-机关系的研究、 人-环关系的研究、机-环关系的研究、人-机-环境系统总体性能的研究。研究方法:基于三个理论:控制论,模型论,优化论;分析三个要素:人、机、环境;历经三个步骤:方案决策、研制生产、实际使用;实现三个目标:安全,高效、经济。3.

10、 系统界面系统界面是人与机、环境以及其他人之间的信息或能量的交换空间。系统界面的优劣取决于系统要素即人机、环境之间的匹配程度,其表现形式为信息或 能量的交换的准确性、及时性和有效性。系统界面包括:人-机:人与机器(硬件和软件)相互匹配;人-不境:人与环境相互匹配;人-人:人与人之间的分工和配合。系统界面基本流程系统界面的SHEL模型:Edwards教授于1972年首先提出的,Hawkins于1975提出了经修改的框图以描述该模 型。该模型认为:人的失误容易产生于以人为中心的与软件(Software),硬件(Hardware)、 环境(Environment以及生命件(Liveware之间的相互

11、关系中。这些关系也被称为SHEL模型的四个界面:L-S界面、L-H界面、L-E界面、L-L界面。 SHEL模型:L-S界面包括人与软件之间的关系,它是指人与操作程序、检查单程序以及应急程序 和计算机应用程序等问题,以便简化作业环节,减少人的劳动负荷和劳动强度。L-H界面是指入与硬件之间的关系,研究人与显示器、操纵器之间的相互适应问题, 以使系统界面设计更适合人的要求。L-E界面指人与其所处环境的关系,研究特定环境中的噪声、振动、高低温、加速度、 生物节律、时差等对人的影响,以及适应过程和反应规律。L-L界面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工作中人与其相关的人之间的配合协调关系。在该 界面中,我们所关注的

12、是领导能力、机班(组)配合、团队工作和个性影响。职员/管理人 员的关系也包含在此界面范围内,因为企业文化、企业风气和公司的工作压力会大大影响人 为表现。SHEL模型的核心问题:SHEL模型的核心是人:(1) 人体尺度和体形(2) 人体需求(3输入特性(4) 信息处理(5输出特性(6环境耐受力可利用SHEL模型对人的失误进行分析。每个界面在元素间不匹配时都会存在潜在差 错。1.2.4安全保障系统配置在人-几-不境系统上,起保障安全作用的所有方法和手段的综合,保证系统内人员 和设备的安全性,保证系统不会对其外部环境构成威胁。安全保障系统是一个以管理作为施控主体,以安全直接影响因素人、机、环境)作为

13、受 控客体的控制系统,直接影响因素为广义的概念,它不仅包括单独的每个因素,还包括因素 间关系及组合。本质上,安全保障系统是一个以“管理”为中枢、“人”为核心、“机”为基础、“环境” 为条件组成的总体性的以保障系统安全为目的的人机-不境系统。对管理、人、机、环境的理解:(1)“管理”要素渗透到每一环节,对促使各要素结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起着中枢性的 作用。(2)“人”既是“管理”的主体,又是“管理”的对象,“人”在系统中的主导地位不 会变,可变的只是管理层次越高,其主导性越强。(3)“机”是安全生产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但这一物质基础的存在还只是一种“可能” 的生产力要素,它只有在“管理”要素的作用

14、下,与“人”和“环境”有机结合后,才能成 为“现实的”生产力要素。(4)“环境”是对安全有重大影响的要素群,其中有的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安全,有 的则以雷霆万钧之势影响安全;有的属于系统难以控制的影响因素,有的则属于系统可控的 影响因素。环境影响安全既可能产生正效应,也可能产生负效应。对安全而言,系统可以发挥“管理”要素的中介转换功能,即通过改善可控的内部小环 境来适应不可控的外部大环境,以强化其正效应或削弱其负效应,并创造保障安全的良好条 件。在“人-几-环境”系统中需要把握的重点:人处于主导的地位,重点以下三个方面强化安全:个人(心理生理、社会生活);人机界面管理(计划、组织、控制)。“机

15、”的工具性,重点把握以下内容:应采用先进的技术,加大系统的安全系数;采用安全设备,监控、检测等。“人-机”协调:重点理解并掌握以下两个方面:入机之间的分工,分工基础上的配合。高技术的设备与高素质的人员。1.3安全的内涵和特性1.3.1安全的基本概念及相互关系基本概念:安全、危险、风险、事故、隐患、危险源、(安全性、危险性、可靠性)。相互关系:安全与危险、安全与事故、危险与事故、事故与隐患、危险源与事故。1. 基本概念(1)安全(Safety安全与否是一种认识,因人而异。存在两种安全观:绝对安全观和相对安全观。安全-绝对安全观安全指没有危险,不受威胁,不出事故,即消除能导致人员伤害,发生疾病、死

16、亡 或造成设备财产破坏、损失,以及危害环境的条件。不存在危险和风险;免于能引起人 员伤亡或财产损失的条件;安全意味着系统不会引起事故的能力;安全即是无事故,没 有遭受或引起创伤、损失或损伤。安全色对安全观-平述:绝对安全观认为发生死亡、工伤等的概率为零,这在现实生产系统中是不存在的,它是安全的一种极端理想的状态。由于绝对安全观过分强调安 全的绝对性,使其应用范围受到了很大的限制,特别是在分析社会我术系统的安全问 题时更是如此。安全相对安全观安全是相对的,绝对安全是不存在的。安全就是被判断为不超过允许极限的危险性, 也就是指没有受到损害的危险或损害概率低的通用术语。所谓安全是指判明的危险性不 超

17、过允许限度。安全意味着可以容许的风险程度,比较地无受损害之忧和损害概率低的 通用术语。由相对安全的定义可获得三个结论:安全是在具有一定危险性条件下的状态,安全 并非绝对无事故。事故与安全是对立的,但事故并不是不安全的全部内容,而只是在安 全与不安全这一对矛盾斗争过程中某些瞬间突变结果的外在表现。安全不是瞬间的结 果,而是对系统在某一时期,某一阶段过程状态的描述。本课程对安全的定义:是指在生产活动过程中,能将人或物的损失控制在可接受水平的 状态,亦即安全意味着人或物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是可以接受的,若这种可能性超过了可接受 的水平,即为不安全。需要说明的五个方面:这里所讨论的安全是指生产领域中的安全

18、问题,既不涉及军事或社会意义的安全与保 安,也不涉及与疾病有关的安全;安全不是瞬间的结果,而是对某种过程状态的描述;安全是相对的,绝对安全是不存在的;构成安全问题的矛盾双方是安全与危险,而非安全与事故。因此,衡量一个生产系统是 否安全,不应仅仅依靠事故指标;不同的时代及生产领域,可接受的损失水平是不同的,因而衡量系统是否安全的标准也 是不同的。(2) 危险(Danger)危险是指在生产活动过程中,人或物遭受损失的可能性超出了可接受范围的一种状态。 危险与安全一样,是与生产过程共存的过程,是一种连续型的过程状态。危险包含了尚未为 人所认识的,以及虽为人们所认识但尚未为人所控制的各种隐患。危险还包

19、含了安全与不安 全一对矛盾斗争过程中某些瞬间突变发生外在表现出来的事故结果。(3) 风险(Risk)描述系统危险程度的客观量:一是把风险看成是一个系统内有害事件或非正常事件出现可能性的量度; 二是把风险定义为发生一次事故的后果大小与该事故出现概率的乘积 一般意义上的风险具有概率和后果的二重性R = f (p,c)简单起见,大多数文献中将风险表达为概率与后果的乘积R =pxc(4) 事故(Accident)就事故的概念讨论以下五个内容:典型的事故定义事故的特点事故的后果事故的种类牛津词典的事故定义“意外的、特别有害的事件”海茵里希(Heinric认为,事故是“非计划的、失去控制的事件”伯克霍夫(

20、Bbrckhofi的定义,事故是人个人或集体)在为实现某种意图而进行的活动过 程中,突然发生的、违反人的意志的、迫使活动暂时或永久停止的事件。甘拉塔勒等人从更为一般的意义上提出,“事故是与系统设计条件具有不可容忍的偏差 的事件”。吉雷进一步补充说明了 “事故是指任何计划之外的事件,可能引起或不会引起损失或伤 害”。还有的学者从能量观点出发解释事故,认为事故是能量逸散的结果。事故是管理不善的 反映。事故的4个主要特点:事故是违背人们意愿的一种现象。事故的随机性:从表象上看,事故的发生是不确定事件,但其发生形式受必然性的支配, 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偶然性的影响。事故的因果性目前尚未认识到的原因;已经认

21、识,但目前尚不可控制的原因;已经认识,目前可以控制而未能有效控制的原因。事故的潜伏性危险触发f以一定的逻辑顺序出现的一系列事件f产生不良后果事故的后果:事故一旦发生,可以造成以下几种后果:人受到伤害,物受到损失;人受到伤害,物未受损失;人未受伤害,物受到损失;人、物均未受到伤害或损失。事故手事故后果事故的种类:根据事故发生后造成后果的情况,在事故预防工作中把事故划分为3类:伤害事故或伤亡事故一一造成人员伤害的事故;轻伤事故重伤事故死亡事故:1次死亡1一2人的事故重大伤亡事故:1次死亡3一9人的事故特大伤亡事故:1次死亡10人及以上事故损坏事故一一造成财物破坏的事故;未遂事故或险肇事故一一既没有

22、造成人员伤害也没有造成财物破坏的事故。本课程对事故的定义:事故是指在生产活动过程中,由于人们受到科学知识和技术力量 的限制,或者由于认识上的局限,当前还不能防止,或能防止而未有效控制所发生的违背人 们意愿的事件序列。它的发生,可能迫使系统暂时或较长期地中断运行,也可能造成人员伤 亡、财产损失或者环境破坏,或者其中二者或三者同时出现。(5) 隐患(Accident Potential/Hidden Danger)隐患是指在生产活动过程中,由于人们受到科学知识和技术力量的限制,或者由于认识 上的局限,而未能有效控制的有可能引起事故的一种行为(一些行为)或一种状态(一些状 态)或二者的结合。隐患是事

23、故发生的必要条件,隐患一旦被识别,就要予以消除。对于受客观条件所限, 不能立即消除的隐患,要采取措施降低其危险性或延缓危险性增长的速度,减少其被触发的 “几率”。(6)危险源(Hazard-A Source of Danger)危险源是可能导致人员伤害或财物损失事故的、潜在的不安全因素。根据危险源在事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把危险源划分为两大类:第一类危险源是指系统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或危险物质,实际工作中往 往把产生能量的能量源或拥有能量的能量载体作为第一类危险源来处理。第二类危险源是指导致约束、限制能量措施失效或破坏的各种不安全因素,包括人、物、 环境三个方面的问题。(7)安全性

24、(Safety Property 危险性(Danger Property 可靠性(Reliability 安全性一一从系统的安全性能讲,安全性为衡量系统安全程度的客观量;危险性一一也叫风险,是与安全性对立的概念,是描述系统危险程度的指标; 可靠性一一系统或元件在规定条件下,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安全性与危险性的关系:假定系统的安全性为$,危险性为R,则S = 1-R 安全性与可靠性的关系:既区别又联系。可靠性一一故障(失效)安全性一一事故2. 相互关系(1)安全与危险安全与危险是一对矛盾:一方面双方互相反对,互相排斥、互相否定;另一方面两者互相依存,共同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存在着向对方

25、转化的趋势。安全与危险这对矛盾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推动着安全科学的发展和人类安全意识的提 高。(2)安全与事故事故与安全是对立的,但事故并不是不安全的全部内容,而只是在安全与不安全一对矛 盾斗争过程中某些瞬间突变结果的外在表现。系统处于安全状态并不一定不发生事故,系统处于不安全状态,也未必完全是由事故引起。(3)危险与事故危险不仅包含了作为潜在事故条件的各种隐患,同时还包含了安全与不安全的矛盾激化 后表现出来的事故结果。事故发生,系统不一定处于危险状态,事故不发生,也不能否认系统不处于危险状态, 事故不能作为判别系统危险与安全状态的唯一标准。(4)事故与隐患事故总是发生在操作的现场,总是伴随隐患

26、的发展而发生在生产过程之中。事故是隐患发展的结果,而隐患则是事故发生的必要条件。(5)危险源与事故一起事故的发生是两类危险源共同起作用的结果。第一类危险源的存在是事故发生的前提,没有第一类危险源就谈不上能量或危险物质的 意外释放,也就无所谓事故。如果没有第二类危险源破坏对第一类危险源的控制,也不会发生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意外 释放。第二类危险源的出现是第一类危险源导致事故的必要条件。(5)危险源与事故在事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两类危险源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第一类危险源在事故时释放出的能量是导致人员伤害或财物损坏的能量主体,决定事故 后果的严重程度;第二类危险源出现的难易决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27、两类危险源共同决定危险源的 危险性。1.3.2安全问题的基本特性表现为:安全的系统性安全的相对性安全的依附性安全的间接效益性安全的长期性和艰巨性。1. 安全的系统性安全问题涉及到技术系统的各个方面,包括人员、设备、环境等因素,而这些因素又涉 及到经济、政治、科技、教育和管理等许多方面。对于交通运输这样的开放系统,安全既受系统内部因素的制约,也受到系统外部环境的 干扰。事故,不仅可能造成系统内部的损害,而且可能造成系统外部环境的损害。研究和解决安全问题应从系统观点出发,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进行综合治理。2. 安全的相对性凡是人类从事的生产活动,都有安全问题,所不同的只是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28、 危害程度有轻有重而已。安全的相对性表现在三个方面:绝对安全的状态是不存在的,系统的安全是相对于危险而言的;安全标准是相对于人的认识和社会经济的承受能力而言,抛开社会环境讨论安全是不现 实的;人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对安全机理和运行机制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即,人对安全的 认识具有相对性。由安全的相对性可知:各种生产和生活活动过程中事故或危害事件是可以避免的,但难以完全避免;各种事故或危害事件的不良作用、后果及影响可能避免,但难以完全避免。事故是可以预防的,可以利用安全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技术,预先发现、鉴别、判明各种 隐患,并采取安全对策,从而防患于未然。3. 安全的依附性安全是依附于生产而存在的,

29、它不可能脱离具体的生产过程而独立存在,只要存在生产 活动,就会出现安全问题。安全是生产的前提和保障,安全工作搞得不好,生产便无法顺利进行。因此,需要经常 持久地抓好安全工作。4. 安全的间接效益性要保证生产安全必须在人员、设备、环境和管理方面有相应适时的安全投入;安全投入所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却是间接的、无形的,难以定量计算。安全投入往往被忽视,只有发生事故造成了损失之后才会意识到安全投入的必要性和重 要性。安全的效益除了减少事故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外,更重要的是在提高人员素质、改进 设备性能、改善环境质量和加强生产管理等方面所创造的积极的经济和社会效益。5. 安全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人对安全的认

30、识在时间上往往是滞后的,很难预先完全认识到系统存在和面临的各种危 险。而且,即使认识到了,有时也会由于受到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而无法予以控制。随着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旧的安全问题解决了,新的安全问题又会产生。高技术总是伴随着高风险,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技术系统的复杂化程度增加 了,危险性也随之增加。事故是一种小概率的随机偶发事件,仅仅利用已有的事故资料不足以及时、深入地对系 统的危险性进行分析。以现代交通运输系统为例,无论从规模、速度、设备和管理上都发生了极大的飞跃,一 旦发生事故,其影响之大、伤亡之多、损失之重、补救之难,都是传统运输方式不可比拟的。认识事故机理,不断揭示系统安全的各种

31、隐患,确实是艰巨的任务。安全工作是一个长 期的过程,必须坚持不懈,始终如一地努力才行。1.4交通安全与交通事故1.4.1铁路行车事故1. 行车事故定义凡在行车工作中,因违反规章制度、违反劳动纪律、或技术设备不良及其它原因,造成 人员伤亡、设备损坏,影响行车及危及行车安全的,均构成行车事故。2. 行车事故分类依据事故性质的严重程度:客运列车事故比其它列车事故性质严重,列车事故比调车事 故性质严重。冲突、脱轨、火灾和爆炸事故比构成设备事故和一般违章、违纪的条件要求严 格。依据事故损失的大小:事故损失主要指人员伤亡多少和机车、车辆、线路、桥梁、供电、 信号等设备的损坏程度和经济损失。依据事故对行车造

32、成的影响的大小:繁忙干线、干线和其它线路发生事故、双线行车中 断和单线行车中断、或延误本列时间所构成的事故种类不同。按事故性质、损失和对行车所造成的影响,行车事故分为:特别重大事故;重大事故;大事故;险性事故;般事故。按事故内容可分为:列车事故;调车事故;因铁路技术设备破损或货物装载不良造成的事故。3. 行车事故构成条件(1) 特别重大事故构成条件列车发生冲突、脱轨、火灾、爆炸或调车作业(包括机车车辆整备作业)发生冲突、脱 轨,造成下列后果之一的为特别重大事故:人员死亡50人及以上;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及以上。(2) 重大事故的分类及构成条件客运列车和其他列车有区别。繁忙干线、干线、其他线

33、路有区别。重大事故悟运列车客运列车发生冲突、脱轨、火灾或爆炸,造成下列后果之一的为重大事故。繁忙干线死亡3人及以上或死亡、重伤5人及以上。单线或双线之一线行车中断或延误本列满3小时、双线行车中断满2小时。客车中途摘车2辆。机车大破1台。客车报废1辆或大破2辆。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及以上。重大事故悟运列车干线死亡3人及以上或死亡、重伤5人及以上。单线或双线之一线行车中断或延误本列满4小时、双线行车中断满3小时。客车中途摘车2辆。机车大破1台。客车报废1辆或大破2辆。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及以上。重大事故悟运列车其它线路死亡3人及以上或死亡、重伤5人及以上。行车中断或延误本列满6小时。客车中途摘

34、车2辆。机车大破1台。客车报废1辆或大破2辆。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及以上。重大事故其它列车其它列车发生冲突、脱轨、火灾或爆炸,造成下列后果之一的为重大事故。繁忙干线死亡3人及以上或死亡、重伤5人及以上。单线或双线之一线行车中断满4小时、双线行车中断满3小时。机车、车辆脱轨6辆台)及以上。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及以上。重大事故淇它列车干线死亡3人及以上或死亡、重伤5人及以上。单线或双线之一线行车中断满6小时、双线行车中断满4小时。机车、车辆脱轨8辆(台)及以上。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及以上。其它线路死亡3人及以上或死亡、重伤5人及以上。行车中断满8小时。机车、车辆脱轨10辆(台)及以上。直接经

35、济损失500万元及以上。重大事故-调车作业调车作业(包括机车车辆整备作业)发生冲突或脱轨,造成下列后果之一的为重大事故。死亡3人及以上或死亡、重伤5人及以上。繁忙干线单线或双线之一线行车中断满4小时、双线行车中断满3小时;干线单线或双 线之一线行车中断满6小时、双线行车中断满4小时;其他线路行车中断满8小时。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及以上。(3)大事故的分类及构成条件客运列车和其他列车有区别。繁忙干线、干线、其他线路有区别。大事故客运列车客运列车发生冲突、脱轨、火灾或爆炸,造成下列后果之一的为大事故。繁忙干线单线或双线之一线行车中断或延误本列满2小时、双线行车中断满1小时。客车中途摘车1辆。机车

36、中破1台。客车中破1辆。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及以上。大事故客运列车干线单线或双线之一线行车中断或延误本列满3小时、双线行车中断满2小时。客车中途摘车l辆。机车中破1台。客车中破1辆。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及以上。其它线路行车中断或延误本列满4小时。客车中途摘车1辆。机车中破1台。客车中破l辆。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及以上。大事故其他列车其他列车发生冲突、脱轨、火灾或爆炸,造成下列后果之一的为大事故。繁忙干线单线或双线之一线行车中断满3小时、双线行车中断满2小时。机车、车辆脱轨3辆(台)。直接经济损失200万元及以上。大事故淇他列车干线单线或双线之一线行车中断满4小时、双线行车中断满3小时。机

37、车、车辆脱轨4辆(台)。直接经济损失200万元及以上。其它线路行车中断满6小时。机车、车辆脱轨4辆(台)。直接经济损失200万元及以上。大事故-调车作业调车作业(包括机车车辆整备作业)发生冲突或脱轨,造成下列后果之一时:繁忙干线单线或双线之一线行车中断满3小时、双线中断满2小时;干线单线或双线之一线行车中断满4小时、双线行车中断满3小时;其它线路行车中断满6小时。直接经济损失200万元及以上。(4)险性事故的构成条件造成下列后果之一,但损害后果不够大事故条件的为险性事故:列车冲突。列车脱轨。向占用区间发出列车。向占用线接入列车。未准备好进路接、发列车。未办或错办闭塞发出列车。列车冒进信号或越过

38、警冲标。机车、车辆溜入区间或站内。列车中机车、车辆制动梁或下拉杆脱落。列车在区间碰撞轻型车辆、小车、路料及施工机械。列车中机车、车辆、动车、重型轨道车断轴。接触网塌网、坠落、倒杆副上客运列车。关闭折角塞门开出列车。列车运行中刮坏行车设备或货物坠落损坏行车设备。其它(性质严重的列车事故,经铁路局决定列入本项)。(5)一般事故的构成条件造成下列后果之一,但损害后果不够大事故及险性事故条件的事故为一般事故。一般事故分 为A类和B类。A类一般事故A1.调车冲突A2.调车脱轨。A3 .挤道岔。A4.错办或未及时办理信号招致列车停车。A5 .错误办理行车凭证发车或耽误列车。A6 .调车作业碰轧脱轨器或防护

39、信号。A7.列车分离。A类一般事故A8 .施工、检修、清扫设备耽误列车。A9 .行车值班、值乘人员违反劳动纪律、作业纪律耽误列车。A10.列车发生火灾或爆炸。A11.滥用紧急制动阀耽误列车。A12 .擅自发车、开车、停车,错办通过或在区间乘降所错误通过。A13.列车拉铁鞋开车。A14 漏发、错发、漏传、错传命令耽误列车。A15 .错误操纵及使用行车设备耽误列车。A16.使用轻型车辆、小车及施工机械耽误列守。A17.其它经铁路局、分局决定算事故的列入本项)。B类一般事故B1.机车故障耽误列车。B2.车辆故障耽误列车:车辆燃轴、其他配件。B3.线路、桥梁、隧道设备不良耽误列车。B4.水害、塌方、落

40、石耽误列车。B5.动车、重型轨道车故障耽误列车。B6.信号、通信设备故障耽误列车。B7.供电、给水设备故障耽误列车。牵引供电设备;信号供电设备;给水设备。4. 行车事故考核指标行车事故件数行车安全天数行车事故率(每百万机车走行公里)职工死亡事故率1.4.2道路交通事故1. 道路交通定义美国对道路交通事故所下的定义是:在道路上所发生的意料不到的有害的或危险的事 件。这些有害的或危险的事件妨碍着交通行动的完成,其原因常常是由于不安全的行动(指 精神方面一一不注意交通安全)或不安全的因素(指客观物质基础条件),或者是两者的结 合,或者一系列不安全行动或一系列不安全因素。日本对道路交通事故的定义是:由

41、于车辆在交通中所引起的人的死亡或物的损伤。由于 交通事故的急剧增加,日本警察部门在统计交通事故中不考虑物损事故,只考虑人身事故。我国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第2条规定:“本办法所称道路交通事故(以下简称交 通事故),是指车辆驾驶人员、行人、乘车人以及其他在道路上进行与交通有关活动的人员, 因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和其他道路交通管理法规、规章的行为(以下 简称违章行为),过失造成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事故。”2. 构成道路交通事故的条件以下6个条件:(1)车辆条件:包括机动车和非机动车。这是交通事故的前提条件,即当事方中,至 少有一方使用车辆。没有车辆参与的道路事故,不算交通事故。(2)

42、道路条件:是指交通事故是在规定的道路上(即特定道路上)发生的。这是道路 交通事故的特征,是指事故发生的空间。我国对“道路”的规定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为依据的。即指公路、 城市街道和胡同(里巷),以及公共广场、公共停车场等供车辆、行人通行的地方。其中供 车通行的地方为车行道,供人通行的地方为人行道。在非道路上行车发生的事故不属于交通 事故。判断是否在道路上应以事故发生时车辆所在的位置,而不是事故发生后的最后停止位 置。(3)人员条件:人是发生交通事故的主体,是指与交通有关的、从事交通活动的自然 人。包括驾驶人员、行人、乘车人及其他人员。其中驾驶人员包括没有驾驶证而驾驶机动车 辆或驾

43、驶与驾驶执照不相符。(4)违章行为条件:是指因一方或多方当事人的违章行为造成的事故才属于交通事故。 如当事人各方都没有违章行为而发生的事故则不属于交通事故。这一条件也同时排除了无法 抗拒的原因,如地震、台风、山崩、塌方、雪崩等引起的事故。(5)过失(意外)条件:交通事故是偶然发生的,是出于人的意料之外的事件,当事 人的心理状态是过失。这些事故包括碰撞、碾轧、刮擦、翻车、坠车、爆炸、失火等。如果事故发生时,当事人的心理状态处于故意,则不属于交通事故。凡利用交通工具自 杀或故意制造车辆事故的,不属于交通事故。(6)损害后果条件:即事故的发生必然会造成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坏的后果。如果没有 损害后果或损

44、害后果是轻微的,并在规定的尺度以下,则不能构成交通事故。3. 道路交通事故的分类根据损害后果的程度分类根据交通事故的责任分类按发生交通事故的原因分类按交通事故第一当事者或主要责任者的内在原因分类按交通事故的对象来分类其它分类根据损害后果的程度分类轻微事故:是指一次造成轻伤1至2人,或者机动车财产损失不足1000元,非机动车事故 不足200元的事故。一般事故:是指一次造成重伤1至2人 或者轻伤3人以上,或者财产损失不足3万元的事 故。重大事故:是指一次造成死亡1至2人,或者重伤3人以上10人以下,或者财产损失3万 元以上不足6万元的事故。特大事故:是指一次造成死亡3人以上30人以下;或者重伤11

45、人以上;或者死亡1人同 时重伤8人以上;或者死亡2人,同时重伤5人以上;或者财产损失6万元以上的事故。 特别重大事故:是指一次死亡30人及其以上或直接经济损失在500万元及其以上事故。根据交通事故的责任分类机动车事故:是指在事故当事方中机动车负主要以上责任的事故。但在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或 行人发生的事故中,机动车负同筹责任的,也应视为机动车事故,因为在道路上行驶,机动 车相对为强者。非机动车事故:是指畜力车、三轮车、自行车等非机动车性能车辆负主要以上责任的事故。 在非机动车与行人发生的事故中,非机动车负同等责任的应视为非机动车事故,因为在道路 上行驶,两者比较非机动车为强者。行人事故:是指行人一

46、方负主要以上责任的事故。按发生交通事故的原因分类主观原因: 违反规定:指当事人由于思想方面的原因,不遵守交通法规和其它交通安全规定,导致交 通秩序紊乱,发生事故。如酒后开车、超速行驶、争道抢行、故意不让车、违章超车、违章 超载等原因造成的交通事故。 疏忽大意:指当事人由于心理或生理方面的原因,没有正确地观察和判断外界事物而造成 的失误。如心理烦恼、情绪急躁、疲劳驾驶等都可能引起精力分散、反应迟钝、采取措施不 当或不及时。 操作不当:指驾驶车辆的人员技术生疏,经验不足,对车辆、道路情况不熟悉,遇到突然 情况惊慌失措,发生操作错误。按发生交通事故的原因分类客观原因:指由于道路条件(包括气候环境)、车辆条件等不利因素导致的交通事故。这类 事故虽然没有因驾驶人员主观原因发生的事故所占比例高,但在某种情况下,都是导致交通 事故的诱因。按交通事故第一当事者或主要责任者的内在原因分类观察错误 由于心理方面的原因对外界环境的客观信息没有正确的观察,或者由于心理方面的原因影 响思想集中而常常产生观察错误。 生理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