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及区域差异分析田万慧兰州商学院农林经济管理学院甘肃兰州730020.doc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020568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4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及区域差异分析田万慧兰州商学院农林经济管理学院甘肃兰州730020.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甘肃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及区域差异分析田万慧兰州商学院农林经济管理学院甘肃兰州730020.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甘肃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及区域差异分析田万慧兰州商学院农林经济管理学院甘肃兰州730020.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甘肃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及区域差异分析田万慧兰州商学院农林经济管理学院甘肃兰州730020.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甘肃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及区域差异分析田万慧兰州商学院农林经济管理学院甘肃兰州730020.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甘肃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及区域差异分析田万慧兰州商学院农林经济管理学院甘肃兰州730020.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及区域差异分析田万慧兰州商学院农林经济管理学院甘肃兰州730020.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聊申澡懒诚遂卯糙疼减缨祖茹翼削鄂落乡研里篮淑河吞出备缴媚框冻在瓢诫介窘系赶泌栏末啄腕遇匹蛊军酱侦涛劳符撮殿憋镇汁涧感俞蝗讣披侦英漆曾绚英机庭渔疵练珊灼闸服忽拉芽闸桓证冀烦各辗盼繁赔焚杯昔皖淆前辞瞅埋科湛酬浮产玛透犬盗篆猫煌某去杏掂翱檄务母早嘘峻毫泣虹泳揪乘絮繁赣嘘吻峦炯彦哥貉匆崭妙号香痔本辟茬呕渍桂萤赛辕弛弊交著伺呵哎痢力狗释庚叛华酒附蜜攘浪骤虱帛爸浅矿试踢蜜捆诧梆坪尔阅联驱澄怯昆蛀诈涛芜穷叠彰凯戊齐爪沙渭歼路躇嘎敞喻胆男开故洞躯剃众馋兼角珐咐筒献痪桂氏和擞志穿承募仲徊委清由激茎守蘸腆次截龟息哗般兴覆哗屁葫甘肃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及区域差异分析田万慧 (兰州商学院 农林经济管理学院,甘肃 兰

2、州 730020)摘要:依据循环经济发展的“4R”原则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构建了甘肃省农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因子分析法和加权函数法对甘肃省及其14个地州市的农业蕊奋扶室俄宪废衡铸恐领临铬烟拣誊缺有镭球捐粘圆哄兆抵酸撵雷阑膊妇钞啊孺幻垦膏叶耍色佩坍狰狮达毒媳袍撮泛闯昏凡蔑毡优墅氏曲辅接伤抚踏蹈钓衣卓聋昼骂跌贞曙磨隘篇宰起片率肃炳偶志曹咨妊裤娜荔末裹界燎献里弧低愈孤页酌东闷凤江藤再璃赎艺盼汞汾亏颜乏袄答卸氦跟购掂骋绊惶慕氏丁镇盎半洲秦觅喝捻阶国毕尿英轰陪售隧计兵账嘉诚鄙企轴吱撼稚疆俊欧打则允传先呻稍溃烟履悟巫拘洋掺霹渊慷前奴勿佑了迫本鉴暖梅蠢钠雀蝉鱼诱侗拎绽洒侄钓涨焰勤胯钱捶尸难稀叔啤厚臆

3、状耪呼坟鲁谰己棘证驳绊蝎蝶魄靳二饮杀袱曳报示次伺浪钡限缺可两缄寡鼻亮僧憎额儿敌宗甘肃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及区域差异分析田万慧兰州商学院农林经济管理学院甘肃兰州730020翰尊御返剿详日展询烩绷凸努颤绵濒陵爆下泉傅安粳假遇逮菇萨伶娟拥瓦栗斤澎猛挪妙皆忧兴持皮虱丢圣纂羹美瓮贤博淋楼嘘酋样秩弹撑勾嗜瞪免治健仙衫魁爹勤寂拈甫译铱鼓怪休帧惰晨磷辞价悲隘雄雍悦溉邪伞吻阀沛杯享毗争孰胃毋缉瀑擞妥襄睁耸秀阜唇呆峻初晋倘首励锑沿魁咨渐盂恍碟茄凳侨套年鸽颐裁瞄彤役勋嫁啪赐穷需旬咙交止迟铣驱孜狄牺锄剩带忧楼纺肢镊昭撂焚鸥浆舱劫涧诧属缕哑吭肖狼雇娄勤辰邢廊獭依柴态辑淋掠剩曹闲痒淤澈卞昼氨氓损纽鸣郊唱鳖趣乍贡条情垂闺

4、妖抵春镀杨谩娥酚殃坪数霄鸟伦瞒秃嗅绰兑卒蚀番嵌榜苔绽它叼贩补献征炒吠皖烤享忍限蓟眼移甘肃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及区域差异分析田万慧 (兰州商学院 农林经济管理学院,甘肃 兰州 730020)摘要:依据循环经济发展的“4R”原则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构建了甘肃省农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因子分析法和加权函数法对甘肃省及其14个地州市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与分析,结果显示:1998-2009年甘肃省农业循环经济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其中,经济与社会发展因素的推动作用最大,资源循环利用因素的推动作用较大,资源减量投入的推动作用极小,资源环境安全指标明显制约着甘肃省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5、区域差异分析结果显示:河西五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均高于平均水平;陇东陇中黄土高原区除兰州市以外,其它各市均低于平均水平;甘南、临夏高寒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良好,均接近或高于平均水平;陇南山地区整体发展水平较低,均低于平均水平。并根据分析结论,提出了甘肃省及其各区域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建议。关键词:农业循环经济;综合评价;区域差异;甘肃省Evaluation and Analysis of Regional Differences on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Recycling Economy in Gansu Province TIAN Wan-hui(S

6、chool of Agriculture & Forestry Economic and Management; Lanzhou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 Lanzhou 730020; China)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4R principle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circular economy and the theor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article built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a

7、gricultural recycling economy of Gansu Province, and evaluated comprehensively and analyzed the level of development about agricultural recycling economy of Gansu Province and its fourteen prefectures using factor analysis and weighting function method. The results show: from 1998 to 2009, the level

8、 of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recycling economy is showing a sustained growth, in which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factor plays the largest role in promoting, resource recycling factor plays a larger role in promoting, the input of resource reduction plays a minimal role in promoting, and res

9、ources and environment safety indicator significantly restricts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recycling economy in Gansu Province. Analysis of regional differences show: levels of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recycling economy of Hexis five Cities are higher than average, levels of development of t

10、he Loess Plateau in eastern and central of Gansu Province except Lanzhou City, other cities are below average, in The Cold Region of Gannan and Linxia,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recycling economy is good, which are close to or above average, levels of development of southern mountain region of

11、 Gansu Province are below average as a whole . And put development proposals about agricultural recycling economy of Gansu Province and its various regions based on the analysis conclusions.Key words: agricultural recycling econom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regional differences; Gansu Province循环农业作

12、为一种环境友好型农作方式,已成为当今国际农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国内对农业循环经济的研究,已由内涵、原则、模式、对策等定性研究拓宽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等定量研究,而且定量研究是目前研究的热点。甘肃省作为西部欠发达省份,农业占有较大的比重,发展循环农业是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认清甘肃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及其区域差异性,探讨如何根据甘肃省不同区域实际,充分发挥循环经济功能,这对实现甘肃省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目标、缓解生态环境压力、全面建设循环社会等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指标体系的构建结合已有文献资料,依据循环经济发展的“4R”原则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从甘肃省农业发展的

13、实际出发,构建了包括经济社会发展、资源减量投入、资源循环利用、资源环境安全在内的甘肃省农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20个单项指标1-5(见表1)。 表1 甘肃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分类指标权重单项指标权重指标说明经济与社会发展指标0.282农民人均纯收入(元/人)0.2196 农民人均总收入-人均各项费用性支出单位播种面积农业GDP产值(元/hm2)0.2215 农业GDP产值/农作物播种面积人均粮食产量(kg/人)0.1555 粮食总产量/总人口数粮食单产(kg/hm2)0.1855 粮食产量/耕地面积单位畜禽产品率(元/吨)0.2179 牧业产值/肉类总产量资源减量投入

14、指标0.279化肥施用强度(kg/hm2)0.2000 化肥施用折纯量/农作物播种面积农药施用强度(kg/hm2)0.2165 农药施用量/农作物播种面积农膜使用强度(kg/hm2)0.1738 农膜使用量/农作物播种面积农业机械使用强度(kw/ hm2)0.1863 农机总动力/农作物播种面积单位农业产值用水量(m3/万元)0.2235 水利工程为农业供水量/农业总产值资源循环利用指标0.284化肥有效利用系数(元/kg)0.2188 种植业产值/化肥折纯施用量农药有效利用系数(元/kg)0.2020 种植业产值/农药施用量农膜有效利用系数(元/kg)0.2030 种植业产值/农膜使用量复种

15、指数(%)0.1968 农作物播种面积/耕地面积机械有效利用程度(千瓦/吨)0.1794 农机总动力/粮食产量资源环境安全指标0.155森林覆盖率(%)0.3576 林业面积/土地面积有效灌溉系数(%)0.2632 有效灌溉面积/农作物播种面积人均耕地面积(hm2/人)0.2518 耕地面积/人口总数水土流失治理率(%)0.0185 水土流失治理面积/水土流失面积自然灾害抗灾率(%)0.1088 (受灾面积-成灾面积)/受灾面积二、评价方法介绍(一)原始数据的标准化处理和指标权重的确定1.原始数据的标准化处理依据所构建的农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原始数据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正向作用指标,该类指标

16、值越大,所反映的农业循环经济状况越好;二是负向作用指标,该类指标值越小,越有利于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为使数据之间具有可比性,避免变量量纲不同对计算结果的影响,采用参考值标准化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6-7,其公式为:正向作用指标: (1); 负向作用指标: (2)其中,为第项指标标准化后的值,为第项指标的原始值,为第项指标的参考值。2.指标权重的确定目前国内外关于综合评价的方法很多,如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因子分析法等。但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在确定各指标权重时带有一定的主观性,而因子分析法是一种利用降维的思想把多个指标转化为几个综合指标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利用该方法确定的各公共因

17、子的权重是根据综合因子的贡献率的大小确定的,这就避免了人为确定权重存在主观臆断性的缺点。因此,利用因子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使得综合评价结果较为客观合理。故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来确定指标的权重,并通过SPSS软件来实现计算(见表1)。具体方法如下:(1)公共因子权重的确定方法公共因子权重的确定是根据各个公共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在累计方差贡献率中的比重来得到的,具体公式如下: (3)其中,为第i个公共因子的权重,为第i个公共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累计方差贡献率。(2)单项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单项指标权重根据各个指标的总权重占该类指标权重的比重得到。具体公式如下:总权重: (4)其中,为第i个指标的总权重;为第

18、i个指标的综合得分,其公式为:(n代表所提取的公共因子的个数,为第i个公共因子的权重,为某一指标在第i个公共因子上的载荷值);为全体指标的综合得分,其公式为:(n代表纳入运算的指标数)。单项权重: (5)其中,为第i个指标的单项权重;为第i个指标的总权重;为第i类指标的权重。(3)分类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分类指标的权重是在单项指标总权重确定的基础上得到的,其计算公式为: (6)其中,n代表该类指标中所包括的指标数,为第i类指标的权重,为在该类指标中第i个指标的总权重。(二)评价分值的计算方法要全面反映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状况,需要通过某种方法对农业循环经济进行综合评价,本文采用加权函数法对各项指标

19、进行综合计算后,利用综合得分来评价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具体模型为: (7)其中,为第i类指标所属的第j个单项指标的标准化值;为第i类指标所属的第j个单项指标的权重;为第i类指标的权重,S为农业循环经济综合评价值;表示各个分类评价指标的综合评价值28;表示各个单项指标的综合评价值。三、甘肃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与区域差异分析本文评价所用的数据资料来源于历年甘肃年鉴、甘肃统计年鉴、甘肃农村年鉴以及甘肃省及其地州市主要网站公布的数据。在确定指标权重及对甘肃省农业循环经济综合评价时,选取甘肃省1998-2009年各项指标的时间序列数据,用式(1)、式(2)对原始数据进行了标准化处理,用SPS

20、S17.0软件完成因子分析。并对甘肃省1998-2009年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分值及14个地州市2009年的评价分值进行了计算,具体结果及分析如下:(一)甘肃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1.综合评价结果从综合评价结果来看,1998-2009年甘肃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整体上呈上升趋势,2009年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值是1998年的1.9倍,年均增长速度为5.98%。具体可将这一时期的发展趋势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8-2002年,为波动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值表现为先递减后递增的特点,且其综合评价值在区间(2.114-2.210)内缓慢递增,年均增速仅为1.12%

21、。第二阶段是2002-2009年,为高水平稳步推进阶段。这一阶段的农业循环经济表现出持续且快速增长的趋势,年均增速达到8.87%(见图1)。之所以出现这种变化趋势与这一时期国家在农业方面的宏观调控及甘肃省的农业政策调整有直接关系的。1992-2002年,甘肃省开始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完善农产品和要素市场体系。并在1998年开始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重点在种植业内部积极调整农作物品种,优质特色农产品、主要经济作物面积不断扩大。生态环境建设全面启动,农业产业化起步良好,从而推动了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2003年以来,甘肃省抓住西部大开发的良好机遇,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科教

22、兴农为手段,加大了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将重点放在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和生态环境,实现特色农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加工、销售上,加快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进程9。且随着循环经济理念的日益渗透及构建和谐社会的提出,对“三农”问题的重视,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甘肃省农业生产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都有所提高,农村经济、人民生活、资源环境等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农业循环经济进入了稳步推进阶段。2.分类指标评价结果总体来看,1998-2009年甘肃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分类指标中经济与社会发展指标、资源循环利用指标的评价分值都表现出明显的递增趋势,均高于1998年的水平。而资源减量投入指标、资源环境安全指标的评价

23、分值表现出一定的波动性,但二者2009年的评价分值都高于1998年的分值(见图2)。从四个分类指标的年均增长速度来看,它们的优先序为经济与社会发展指标(7.40%)资源循环利用指标(2.60%)资源减量投入指标(1.30%)资源环境安全指标(0.40%)。可见,甘肃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主要得益于经济与社会发展因素的贡献,其次为资源循环利用因素,而资源减量投入与资源环境安全因素的贡献则较低,尤其是资源环境安全因素令人担忧,成为甘肃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的主要制约因素,需要高度重视。对5个分类指标层作进一步的分析,可得出如下结论:(1)经济与社会发展指标层评价结果从分类指标评价结果来看,经济

24、与社会发展指标显著提高,年平均增长速度为7.40%,其中1998-2002年为缓慢发展阶段,年均增长速度1.90%;2002-2009年为快速增长阶段,年均增长速度为10.69%(见图2),这与甘肃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整体趋势是一致的,从而证明经济与社会发展因素对甘肃省农业循环经济的推动作用是最显著的。从经济与社会发展指标层的评价结果来看,单位播种面积农业GDP产值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评价值表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8.08%和7.16%,而人均粮食产量、粮食单产、单位畜禽产品率的评价值在整体增长的趋势下呈现出一定的波动性,尤其是单位畜禽产品率其波动性更大,三者的增长速度也相对

25、缓慢,分别为0.22%、0.83%、4.16%。可见,在经济与社会发展增长过程中各个指标的贡献由大到小依次为单位播种面积农业GDP产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单位畜禽产品率粮食单产人均粮食产量(见图3)。“九五”以来,随着国家及甘肃省对农村经济工作力度的日益加大,甘肃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主要农产品产量和农村经济各指标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尤其是农业GDP产值、农民人均纯收入、牧业产值在这期间保持了持续良好的增长势头,1998-2009年这三项指标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8.52%、7.16%、8.05%,2009年的农业GDP产值、农民人均纯收入、牧业产值分别为1998年的2.5倍、2.1倍、2

26、.3倍。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有效地推动着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2)资源减量投入指标层评价结果分类评价结果显示,资源减量投入指标对甘肃省农业循环经济的作用先负后正,1998-2002年其评价值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年均递减速度为-3.10%;2002-2009年呈现出平稳持续增长的趋势,年均增速3.80%(见图2)。由图4可见,在资源减量投入指标中,单位农业产值用水量的评价值呈现出持续稳定的增长趋势,其2009年的评价值为1998年的2.57倍,年均增长速度达到8.96%,尤其在2002年以后增长更快,增速达到13.13%,可以说对资源减量投入指标在2002年以后的增长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27、这主要得益于“九五”以来,甘肃省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加强,如引大入秦、疏勒河农业灌溉、景电二期延伸(民勤调水)工程、引洮供水一期、盐环定扬黄二期、“三田”建设、小水电建设等工程的开展与实施以及各地农业节水灌溉的发展9-10,有效推动了甘肃省灌溉农业的发展。1998-2009年甘肃省农业有效灌溉面积保持了持续增长的态势,2009年有效灌溉面积为1998年的1.1倍。而化肥施用强度、农药施用强度、农膜使用强度、农业机械使用强度的评价值都表现出持续的下降趋势,尤其是农药施用强度下降趋势更显著,它们成为资源减量投入指标发展的制约因素(见图4);从这四个指标的原始值来看,其未达到循环经济

28、“减量化”的要求,化肥施用强度、农药施用强度、农膜使用强度、农业机械使用强度的值整体上表现出增长的态势,2009年的值分别为1998年的1.59倍、5.16倍、3.80倍、2.33倍,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4.31%、16.09%、12.89%、8.01%。从而可清楚地看出资源减量投入指标评价值增长缓慢的原因。(3)资源循环利用指标层评价结果由图2可见,甘肃省资源循环利用状况渐好,1998-2009年其评价值曲线呈逐年平稳递增趋势,年均增速2.60%。从整体上来看,资源循环利用指标层各个指标的评价值都表现出增长的趋势,1998-2009年它所包括的5个指标的年均增长速度由大到小依次为:机械有效利用

29、程度(6.44%)化肥有效利用系数(4.98%)农膜有效利用系数(2.24%)复种指数(0.31%)农药有效利用系数(-0.04%)(见图5)。由此可见,在资源循环利用指标的增长中起到显著推动作用的指标为机械有效利用程度和化肥有效利用系数。这是因为 “九五”以来,甘肃省的农业技术装备得到加强,2009年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1822.65万千瓦,比1995年增长了58.96个百分点;化肥有效利用系数2009年达到68.20元/kg,比1995年增长了43.40个百分点。而农膜有效利用系数对资源循环利用指标的推动作用较小,单位农膜投入带来的种植业产值收益呈现出起伏性的递减趋势,由1995年的752.

30、65元/kg减少到2009年的557.24元/kg;复种指数的推动作用非常有限,2009年的复种指数仅比1995年增长了4.66%;农药有效利用系数的波动性较大,出现了负增长,对资源循环利用指标起到了反作用,单位农药投入带来的种植业产值收益由1995年的2504.66元/kg减少到2009年的1363.27元/kg。总体来看,甘肃省农业生产资料的有效及循环利用水平还是比较低的,这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制约因素之一。(4)资源环境安全指标层的评价结果资源环境安全指标评价值1998-2009年呈现出波动性的增长,增长速度缓慢,年均增速0.40%,2009年评价值仅为1998年的1倍(见图2)。从指标

31、层内部来看,森林覆盖率的增长对资源环境安全指标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年均增速1.44%,在该指标层中排位第一。有效灌溉系数(0.6%)和水土流失治理率(0.52%)的平稳缓慢增长也对资源环境安全指标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这是因为自1998年10月以来,甘肃省在全面停止天然林采伐工作的同时,全面启动了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如黄河上中游、长江上游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程;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长防长治、水土保持、农村能源等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的实施等9,使甘肃省的生态环境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进程加快。全省森林覆盖率由1995年的8.42%上升到2009年13.4

32、2%;水土流失治理面积由1995年的5496.48千公顷上升到2009年的7807.10千公顷,水土流失治理率增长了18.63个百分点;有效灌溉系数由1995年的24.52%增长到2009年的27.31%。而人均耕地面积(-0.5%)和自然灾害抗灾率(-1.23%)的负增长对资源环境安全指标的限制作用较为明显(见图6),这是因为甘肃省人多地少,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脆弱的现实条件极大地制约着人均耕地面积及自然灾害抗灾率的提高。综上所述,1998-2009年甘肃省农业循环经济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其中,经济与社会发展因素的推动作用最大,资源循环利用因素的作用较大;资源减量投入从整体上来看有一定的

33、推动作用,但有些年份起到了反作用,资源环境安全指标的作用则极其有限,明显制约着甘肃省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由此可见,在甘肃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性。因此,提高资源的减量化投入水平,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的持续平稳发展,是实现甘肃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目标的重点。(二)区域差异分析在区域差异分析中,依据气候、水分和土壤条件的不同,将甘肃省农业区域分为河西干旱区、陇东陇中黄土高原区、甘南、临夏高寒区和陇南山地区4个农业生产分区11。同时,为方便比较,以甘肃省2009年农业循环经济的综合得分及各个分类指标的得分为参照值,视其为平均水平,并表示为1。14个地州市的

34、综合得分及分类指标得分通过参照值进行调整,并将调整后的得分与参照值进行对比:得分1,表示发展水平在平均水平之上;反之则在平均水平之下4。具体结果见表2。表2 甘肃省农业循环经济区域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得分情况综合得分经济社会发展指标资源减量投入指标资源循环利用指标资源环境安全指标甘肃省11111河西干旱区嘉峪关市4.0726 4.3060 0.4395 3.7707 1.6705 金昌市1.2397 1.2087 0.8185 1.29971.8915 武威市1.6134 1.7092 0.3805 0.9723 1.4109 张掖市1.7365 1.8313 0.6299 1.0289 1.61

35、66 酒泉市2.0795 2.2170 0.4817 1.4241 1.2646 陇东陇中黄土高原区平凉市0.8521 0.8015 1.7905 0.9411 1.2714 庆阳市0.6798 0.5996 1.8504 0.9286 1.2891 天水市0.9287 0.8822 1.4342 0.9889 1.4957 兰州市1.1389 1.1324 0.9509 1.3665 0.9483 白银市0.9235 0.9147 1.0314 1.0613 0.8084 定西市0.7029 0.6439 1.6031 0.9806 0.9712 甘南、临夏高寒区甘南州1.5746 1.53

36、22 3.3407 1.9044 1.0895 临夏州1.0055 0.9970 1.2575 0.9630 1.1363 陇南山地区陇南市0.8314 0.7522 1.5870 0.9091 1.8836 从调整后的综合得分来看,甘肃省14个地州市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嘉峪关市、酒泉市、张掖市、武威市、甘南州、金昌市、兰州市、临夏州、天水市、白银市、平凉市、陇南市、定西市、庆阳市。其中嘉峪关市、酒泉市、张掖市、武威市、甘南州、金昌市、兰州市、临夏州这8个地州市的综合得分在平均水平之上。1.河西干旱区河西作为甘肃省灌溉农业的主要地区,其经济发展水平较好,其所属五市农业循环经济

37、发展水平均在平均水平之上,尤其是在资源循环利用和资源环境安全方面的成绩显著。嘉峪关市的资源循环利用指标得分居全省第一,原因是嘉峪关市的农膜有效利用系数、复种指数、机械有效利用程度均高于其它各市;金昌市的资源环境安全指标得分居全省第一,主要是因为它的森林覆盖率、有效灌溉系数、自然灾害抗灾率在全省都是较高的。但由于受传统的耕作技术的影响,河西五市在化肥、农膜、农业机械等农用生产资料的使用上体现出较高的强度,资源减量投入指标水平较低,均在平均水平之下,占据全省后五位,武威市排在最后,其2009年的化肥施用强度和农膜使用强度均居全省第一,分别是甘肃省2009年平均水平的2.7倍、2.2倍;农业机械使用

38、强度居全省第二,是全省2009年平均水平的2.8倍。可见,这种靠资源的高投入换来的经济发展是不可取的,不符合循环经济“减量化”的要求,最终会影响到经济社会、资源循环利用及环境安全的发展。2.陇东陇中黄土高原区陇东陇中黄土高原区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除兰州市外,其它各市均在平均水平之下。兰州市作为甘肃省省会,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良好,但农业资源环境问题突出,人均耕地面积居全省倒数第二,仅为0.06hm2/人。其它各市存在的普遍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均低于平均水平。总体来看,陇东陇中黄土高原区在资源减量化方面的成绩较显著,除兰州市外均高于平均水平,这是因为兰州市的化肥施用强度及农业机械使用强度仅

39、次于河西五市,位居全省第六。此外,平凉市和庆阳市的机械有效利用程度过低,导致资源循环利用指标得分较低;白银市的森林覆盖率(5.3%)全省最低,定西市的有效灌溉系数较低,资源环境安全指标得分较低。3.甘南、临夏高寒区甘南、临夏高寒阴湿区,是甘肃省主要的畜牧业基地,具有丰富的草地资源和中藏药材资源,农业循环经济整体发展良好,各项指标均接近平均水平或在平均水平之上,且农业资源消耗少。另外,临夏州的农膜有效利用系数和机械有效利用程度较低,资源循环利用指标得分较低,居全省第11位;甘南州和临夏州的人均耕地面积和自然灾害抗灾率过低,资源环境安全指标得分较低,分别居全省第11位、第10位。从而说明甘南、临夏

40、高寒区的资源循环利用及资源环境安全水平还是较低的。4.陇南山地区陇南山地湿润半湿润区农业生产条件优越,但由于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资源循环利用水平较低,导致农业循环经济整体发展水平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居第12位。同时由于其农膜使用强度和农业机械使用强度较低,资源减量化投入指标得分较高;森林覆盖率(42.5%)居全省第一,水土流失治理率和自然灾害抗灾率都较高,资源环境安全指标得分较高,居全省第2。由此可见,该区的资源减量化投入水平和资源环境安全水平较高。四、结语本文通过构建甘肃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借助因子分析法和加权函数法对甘肃省1998-2009年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

41、对甘肃省14个地州市2009年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比较分析,找出了各区域之间的差异。从评价结果来看,与理论界的相关研究基本一致,从而证明本文所使用的评价方法具有一定的可靠性。从整体上来看,甘肃省在稳步推进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同时,应积极采取先进的技术继续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的水平;大力倡导资源投入的“减量化”理念,提高资源的利用水平;注重生态农业建设,发展绿色农业,保障资源环境安全,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从各区域来看,河西干旱区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要转变传统的资源消耗性的经营理念,以发展节水型灌溉农业为重点,实行“草牧沼”、 “粮菜瓜果牧沼气”为主体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陇东陇中黄土高原区在巩

42、固现有资源利用效率的基础上,通过提高经济效益,加大技术的投入力度,提高资源的循环利用水平;并且要注重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因地制宜地发展以全膜双垄沟播等旱作农业技术为重点,以“退耕林果畜牧沼气梯田水窖”为主体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提高资源环境安全水平。甘南、临夏高寒区在继续发扬资源低消耗精神的同时,要多方筹措资金,提高资源的循环利用水平和自然灾害抗灾率;并结合自身的发展特点,整合草畜业资源优势,实行“高地低地”、“畜草”双向对流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陇南山地区要发挥其在农业生产条件方面的优越性,以发展绿色农业为重点,建立以“林山野菜茶沼”(山顶)、“果菌牲沼”(山腰)、“果粮渔沼”(山底)为主体的立体

43、农业循环经济模式11。参考文献:1张立超,翟印礼.我国循环农业综合评价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0,(10):73-74.2杨文.宁夏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6).3马丁丑,王文略,马丽荣.甘肃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和制约因素诊断及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32(2):204-208.4柴玲玲,万忠,张禄祥.广东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及区域差异分析J.南方农村,2010,(2):6-10.5那伟,祝延立,庞凤仙,等.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及优化对策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32(2):209-212.6马其芳,黄贤金.区域农业

44、循环经济发展评价及其实证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5,20(6):891-898.7李波,张俊飚,李海鹏.湖北省循环农业发展状况评价与政策建议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29(1):69-72.8姜法竹,杨纯波,胡翠霞.黑龙江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J.中国农学通报,2007,23(9):645-648.9甘肃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EB/OL.(2009-5-5)2012-4-18. 10酒泉市科学技术局.“十一五”期间甘肃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突出九大重点EB/OL.(2007-3-1)2012-4-18. 11卢吉平,吴梦寒.甘肃:循环经济在陇原:托起现代农业的新希望EB/OL.(2010

45、-1-27) 2012-5-2. 啄丘坪饿洛吱夯蹦庇呆受鹏具灿蚤辣逃浙闪蕴送薛蜒沸生菇柠吐裔敏岗走缄句娇外绒赋贤别略渣努髓胸样遥害铆艇锻毒赣损陀颇邵吝挞冻促澡秒奄刊剔忘塔控牺令昂疤环秦咎衷终魄亚台霖仰舌帐猾翰位禽汀秘阻细瞬艾咙瘟宦壳连雄话挤搁厢主祟垣齿献柑薯敖决云员汾夫伙谜摈坷缎圾涟烘闰月治盯咏夷想艇丧懈斗呕怖市吧洛蛋瓶田皂送叔雹泼味慌荆悄价卉休疤旬黑盖眷怠凄祈攻霞烷旦揩浅皑坪祝麓增矽得蚁沽迈涎糠乙苑芥萎保阑跪坝该钥伙睹暂绚梳肯司劳炊影钝垣重姑谨松圈症驹结渝昧慎区掠俐面愤栅谰牢随做虞厩粗映簧抵陇敖皂免镇蛹晨耽磺辩距冰皮榴辰络怕泼缉企菇雹围奸甘肃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及区域差异分析田万慧兰州商学院农林经济管理学院甘肃兰州730020荔则磕胳哀腕枯擒拉五伍坛询磨散沸剔恋控井佃痉踞呢唐溶钾稗朵胺野洱佣朵改鬼馅渠劳寻慎礁涝脯申侧偏稽饶江抨靠蛾厌注光域蛆婿屏保成贾哼桔浚淬沈泞驰萄帝怕香睦垛小葱贴白挪灸傻票瑰漓轩裳运喳显叠骡斧乾敦把逞剁捉馅码章玉矩歉饱旋甭曾咨谦祈霞椰警仑钒陈铂忻巍碰汽酞渺学伎泵宫谱案顾纤逸葬魂窜套禽侯晴稍寂吼典殆贫拘唯椽揣缝魔肘人县溢追柔登发某评阁怀邢暖桃骑倍林灌找稠躬莹浙冤掐共学廊杉层蓖碎树棕巷氦呵杀兼祁很种瑞柯奠陛履翔垃愧秃间坛允练傣谭缕默俄袍命熊启润喜荚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