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水文学》第2章 水文循环与径流形成.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021784 上传时间:2023-05-30 格式:PPT 页数:53 大小:1.4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程水文学》第2章 水文循环与径流形成.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工程水文学》第2章 水文循环与径流形成.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工程水文学》第2章 水文循环与径流形成.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工程水文学》第2章 水文循环与径流形成.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工程水文学》第2章 水文循环与径流形成.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工程水文学》第2章 水文循环与径流形成.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程水文学》第2章 水文循环与径流形成.ppt(5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工程水文学,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第二章 水文循环与径流形成,第一节 水文循环与水量平衡一、自然界的水文循环 地球上以液态、固态和气态的形式分布于海洋、陆地、大气和生物机体中的水体构成了地球上的水圈。水圈中的各种水体通过不断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落、下渗、地面和地下径流的往复循环过程,称为水文循环。水文循环的范围贯穿整个水圈,向上延伸到10km左右,下至地表以下平均1km深处。,大循环:海陆之间的水分交换过程,又称为外循环。小循环:海洋上蒸发的水汽在海洋上空凝结后,以降水的形式落到海洋里,或陆地上的水经蒸发凝结又降落到陆地上,又称为内循环。前者称为海洋小循环,后者称为陆地小循环。水文循环是地球

2、上最重要、最活跃的物质循环之一。正是由于自然界的水文循环,才形成永无终止千变万化的水文现象。水文循环也是水资源具有再生性的原因。,二、地球上的水量平衡 水量平衡原理:在水文循环过程中,对任一区域、任一时段进入水量与输出水量之差额必等于其蓄水量的变化量。水量平衡方程:,I、O给定时段内输入、输出该地区的总水量 S时段内区域蓄水量的变化量,可正可负。,若以地球的整个大陆作为研究范围,其水量平衡方程为:,若以海洋为研究对象,其水量平衡方程为:,Sc大陆在研究时段内蓄水量的变化量So海洋在研究时段内蓄水量的变化量,对多年平均情况,Sc、So 趋于零。所以:,合并得:,或,全球多年平均降水量等于多年平均

3、蒸发量,为1130mm,第二节 河流与流域一、河流(一)河流的形成与分段 地面径流长期侵蚀地面,冲成沟壑,形成溪流,最后汇集成河流。河谷、河槽或河床。上游、下游、左岸、右岸。分段:沿水流方向,自高向低可分为河源、上游、中游、下游和河口五段。外流河、内流河或内陆河。,(二)河流的基本特征 1.河流的长度 自河源沿主河道至河口的距离称为河长(km)。2.河流的断面:横断面 中泓线 纵断面,3.河道纵比降:任意河段两端(水面或水底)的高差h称为落差,单位河长的落差称为河道纵比降。水面比降、河底比降,二、水系及河流地貌定律 斯特拉勒河流分级法:河流地貌定律:河数律 河长律 面积律 河流比降律,流域(一

4、)流域 汇集地面水和地下水的区域 即分水线所包围的区域,(二)流域基本特征 流域面积(F,km2)河网密度(L/F,km/km2)流域长度(L)和平均宽度(M)流域形状系数(M/L)(扇状流域、羽状流域)流域平均高度和平均坡度 流域自然地理特征(位置、气候、下垫面),第三节 降水,形式:雨、雪、霰、雹、露、霜等特征要素:降水量(mm)降水历时(min,h,d)降水强度(mm/h,mm/d)降水面积(km2)暴雨中心,与降水有关的气象因素 降水发生在大气中的对流层,对流层是地球大气中最底的一层。对流层的特点:1.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2.具有强烈的上升和下降的气流 3.受地表差异影响,对流层温

5、度、湿度水平分布 不均匀。对流层又可分三部分:下层(地面-1.5km)中层(1.5km-6km)上层(6km-对流层顶部),对流层中与降水有关的主要气象因素有:气温、气压、风、湿度、云、蒸发降水的形成与分类(一)降水的形成 水汽、上升运动和冷却凝结三因素(二)降水的分类 1.对流雨 降雨强度大,历时短、雨区较小,地形雨,锋面雨,气旋雨(1)温带气旋雨,(2)热带气旋雨,影响我国降水(暴雨)的主要天气系统 高空槽 锋面气旋 低涡 切变线 静止锋 锋区与降雨 副热带高压 热带风暴(台风),四、降水量观测(一)器测法 1.雨量器 分辨率0.1mm。两段制观测,即每日8时及20时各观测一次。雨季增加观

6、测段次。每日8时至次日8时降水量为当日降水量。,2.自计式(1)虹吸式分辨率:0.1mm降雨强度适用范围:0.014.0mm/min,(2)翻斗式 分辨率:0.1mm 降雨强度适用 范围:4.0mm/min以内(3)称重式 记录降水时全部降水的重量。优点在于能够记录雪、冰雹及雨雪混合降水。,(二)雷达探测 气象雷达是利用云、雨、雪等对无线电波的反射现象来发现目标的。有效范围:40200km。(三)气象卫星云图 极轨卫星 地球静止卫星:可见光云图 红外云图,第四节 土壤水、下渗与地下水,陆地上的三种水体: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一、包气带和饱和带包气带:土壤颗粒、水分、空气三相系统饱和带:土壤颗

7、粒、水分二相系统,二、土壤水 包气带中的水称为土壤水。水分变化剧烈,是水分通道,联系降雨、下渗、蒸发与径流的纽带。(一)土壤水分存在形式:1.吸湿水 2.薄膜水 3.毛管水(1)支持毛管水(毛管上升水)(2)毛管悬着水 4.重力水,(二)土壤含水量和水分常数1.土壤含水量(率)一定量的土壤中所含水分的数量(mm)。土壤重量含水率、土壤容积含水率2.土壤水分常数(1)最大吸湿量(2)最大分子持水量(3)凋萎含水量(凋萎系数)(4)毛管断裂含水量(5)田间持水量(6)饱和含水量,(三)土壤水分分布特征,三、下渗(一)下渗的物理过程1.渗湿阶段分子力作用,土壤颗粒吸收成薄膜水。2.渗漏阶段毛管力、重

8、力作用,水分向下运动,水分逐渐饱和。3.渗透阶段 重力作用,水分饱和。,饱和水流,非饱和水流,(二)下渗率和下渗能力单位时间内渗入单位面积土壤中的水量记为:f(mm/min,mm/h)霍顿下渗公式:f0:起始下渗率fc:稳定下渗率:系数,(三)自然条件下的下渗过程1.下渗与雨强的关系(1)i1fp(2)i2fc(3)fci3fp,2.下渗的空间分布(1)流域中土壤性质的空间分布不同(2)流域内土壤含水量空间分布不同(3)降雨在时间空间上分布不均匀(4)流域内各处地下水位高低不一,(四)下渗实验与分析1.直接测定法(1)注水法:同心环下渗仪(2)人工降雨法 2.水文分析法:流域水量平衡方程分析,

9、四、地下水(一)类型:包气带水、潜水、承压水(二)地下水特征:,第五节 蒸散发,蒸散发是水文循环的重要环节。对径流形成来说,蒸散发则是一种损失。蒸发:水由液态或固态转化为气态的过程;散发或蒸腾:被植物根系吸收的水分,经由植物的茎叶散逸到大气的过程。水面蒸发 土壤蒸发陆面蒸发 植物散发,流域总蒸发或流域蒸散发,蒸发率:单位时间内的蒸发量 充分供水、不充分供水两种情况可能最大蒸发率或蒸发能力(EM):在充分供水的条件下,某一蒸发面的蒸发量,即同一气象条件下可能达到的最大蒸发率。,水面蒸发的观测1.器测法:水文部门普遍采用E601蒸发器。每日8时观测一次,得日蒸发量;月蒸发量年蒸发量折算系数:K=E

10、池/E器,2.间接计算法利用气象水文观测资料间接推算蒸发量:水汽输送法、热量平衡法、彭曼法、水量平衡法、经验公式法等。彭曼水面蒸发公式:,土壤蒸发(一)土壤蒸发过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土壤充分湿润,供水充足E接近最大蒸发能力EM;第二阶段:土壤水分减少,WW田,供水条件变差,E逐渐减小;E=W/W田EM第三阶段:WW断,水分运动十分缓慢,蒸发率很小。,(二)土壤蒸发观测1.器测法;500型2.间接计算法,流域总蒸发 包括水面蒸发、土壤蒸发、植物截留蒸发及植物散发。确定方法:1.单项计算,加权求和,例如面积加权 E=F水/F总E水+F土/F总E土 2.水量平衡法或蒸发模式计算法.,模式计算法1.

11、一层模式 E=W/W田EM 2.二层模式上层:E上=EM 下层:E下=W下/W田EM剩 3.三层模式上层:E上=EM 下层:E下=W下/W田EM剩深层:量小且稳定,(1/51/10)EM,第六节 径流,降水形成的,沿着流域地面和地下向河川、湖泊、水库、洼地等流动的水流。地面径流或地表径流 地下径流 河川径流 融雪径流 降雨径流,一、径流的形成过程 流域内,自降雨开始到水流汇集到流域出口断面的整个物理过程,称为径流形成过程。1.产流过程:降雨扣除损失成为净雨的过程 降雨扣除损失后的雨量称为净雨,净雨和它形成的径流在数量上是相等的。但二者的过程却完全不同,净雨是径流的来源,而径流则是净雨汇流的结果

12、;净雨在降雨结束时就停止了,而径流却要延长很长时间。地面净雨地面径流 表层流净雨表层流或壤中流 地下净雨地下径流,地面径流,总径流过程,2.汇流过程:净雨沿坡面从地面和地下汇入河网,再沿河网汇集到流域出口断面的过程 坡地汇流:坡面漫流,流程历时较短,大雨时是构成河流流量的主要来源;表层流径流,由土壤孔隙流入河网,流程历时较坡面漫流长,对历时较长的暴雨,也是构成河流流量的主要来源。坡地地下汇流,地下水补给河流,构成河流的基流。河网汇流:从支流到干流,从上游到下游,流域出口断面 河槽调蓄作用 降雨损失,进入河网的水量小于降雨量;汇流工程,径流过程比降雨过程变化缓慢。,二、径流的表示方法和度量单位

13、河川径流在一年内和多年期间的变化特性,称为径流情势。年内变化或年内分配,年际变化1.流量(Q):m3/s,洪峰流量Qm,日平均流量.2.径流量(W):时段T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总水量,m3、万m33.径流深(R):将径流量平铺在整个流域面积上所得的水层深度,mm 4.径流模数(M):流域出口断面流量与流域面积之比值,L/(skm2)洪峰流量模数,多年平均流量模数5.径流系数()径流深与流域平均降雨量的比,1,一场降雨的净雨和径流在数量上相等,但有何区别?为什么对于较大的流域,在降雨和坡面漫流终止后,洪水过程还会延续很长时间?某流域面积1000km2,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1400mm,多年平均流量20m3/s,问该流域多年平均蒸发量为多少?若修建一水库,水库面积为100km2,当地实测蒸发器读数的多年平均值为2000mm,蒸发器折算系数为0.8,问建库后流域多年平均流量是多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