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第三讲.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027663 上传时间:2023-05-30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323.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宏观经济学》第三讲.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宏观经济学》第三讲.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宏观经济学》第三讲.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宏观经济学》第三讲.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宏观经济学》第三讲.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宏观经济学》第三讲.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宏观经济学》第三讲.ppt(2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第三讲宏观经济政策,2,第十四章,宏观经济政策,3,第一节 经济政策目标,宏观经济政策的四大目标:充分就业、价格稳定、经济持续均衡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一、充分就业充分就业不是指完全就业,而是指失业率保持在自然失业率时候的就业。或者说一切生产要素都有机会以自己愿意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4,二、价格稳定定义:指价格总水平的稳定,即价格指数的相对稳定,不出现通货膨胀。物价指数:消费物价指数CPI 批发物价指数PPI GDP平减指数三、经济持续均衡增长定义: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经济社会所生产的人均产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5,四、平衡国际收支总结:要实现既定的经济政策目标,政府运用的各种政策手段,

2、必须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其次,在制定目标时,不能追求单一目标,而应该综合考虑,否则会带来经济上和政治上的副作用。,6,第二节 财政政策及其效果,一,财政的构成与财政政策工具财政政策是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1、政府支出主要可分为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付两类 政府购买: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是一种实质性支出。政府转移支付:政府在社会福利保险、贫困救济和补助等方面的支出,是一种货币性支出。,7,2、政府财政收入税收:包括财产税,所得税和流转税主要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两种方式改变税率和变动税收总量,8,3、财政政策作用机制(1)政府购买构成总需求的一部分,

3、对国民收入的影响程度取决于政府购买乘数;(2)政府转移支付通过影响个人可支配收入作用于总需求,对国民收入的影响程度取决于政府转移支付乘数;(3)政府税收作用途径有两条:一是影响个人可支配收入,二是税率高低将改变国民生产总值的边际消费倾向。对国民收入的影响程度取决于税收乘数。,9,二、自动稳定与斟酌使用 1、自动稳定器定义:亦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膨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毋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财政制度的内在稳定机制:(1)税收的自动变化(2)政府支出的自动变化(3)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它们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缩小经

4、济波动幅度,并无法消除经济波动。,10,第三节 货币政策及其效果,一,银行体系1、商业银行主要业务:负债业务、资产业务和中间业务2、中央银行定义:一国最高金融当局,它统筹管理全国金融活动,实施货币政策以影响经济。中央银行的三大职能: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国家的银行,11,二、存款创造和货币供给狭义的货币供给为硬币、纸币和活期存款。前两者称为通货(Cu)。存款准备金:银行经常保留的供支付存款提取的一定金额。法定准备率:政府规定的准备金在存款中应占的比率。法定准备金,12,银行体系和货币市场供求关系,存款创造:货币的供给不能只看到中央银行发放的货币,由于乘数的作用而使货币供给增加被称为货币创造;

5、货币创造量的大小不仅取决于中央银行投放的货币量,还取决于存款准备金率;准备金率越大乘数越小,13,1、活期存款的货币创造机制D=R/rd 货币创造乘数 k=1/rd(1元准备金引起的货币供给量)(2)当银行有超额储备时 D=R/(rd+re)k=1/(rd+re)(3)有超额储备和现金漏出时 k=1/(rd+re+rc)D为活期存款总额,R为原始存款rd为存款准备率re超额存款准备率rc为现金存款比率,14,三、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1,调整再贴现率:中央银行对其他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放款利率。2,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3,变动法定准

6、备金率:中央银行有权决定商业银行和其他存款机构的法定准备金率。,15,法定准备金率中央银行通过变更法定准备率来影响货币供给量和利息率。降低 货币供给量增加提高 货币供给量减少特点:简单但不轻易使用,16,法定准备金制度的政策效果:1)对货币供给来看,法定准备金率的调整是一个强有力的武器,法定准备金率调整较小,也会引起货币供给的巨大波动;2)告示作用更直接有效;3)对各种预期有强烈的影响,不宜随时调整。,17,我国历年的央行存款准备金制度1985年:为克服法定存款准备率过高带来的不利影响,统一为10%。1987年:为紧缩银根,抑制通货膨胀,从10%上调为12%。1988年:为紧缩银根,抑制通货膨

7、胀,进一步上调为13%。1998年3月21日:对存款准备金制度进行了改革,从13%下调到8%。1999年11月21日:由8%下调到6%。2003年9月21日:由6%调高至7%。2004年4月25日:执行7.5%的存款准备金率。其他金融机构仍执行现行存款准备金率。2006年7月5日:由7.5%调高至8%。2006年8月15日:由8%调高至8.5%。2006年11月15日:由8.5%调高至9%。2007年1月15日:由9%调高至9.5%。2007年2月25日:由9.5%调高至10%。2007年4月16日:由10%调高至10.5%。2007年5月15日:由10.5%调高至11%。2007年06月5日

8、:由11%调高至11.5%2007年08月15日:由11.5%调高至12%2007年9月25日:由12%调高至12.5%2007年10月25日:由12.5%调高至13%2007年11月20日:由13%调高至13.5%2007年11月26日:由13.5%调高至14%2007年12月25日:由14%调高至14.5%,18,19,08年01月23日 14.5%15%+0.5%08年03月25日 15%15.5%+0.5%08年04月25日 15.5%16%+0.5%08年05月20日 16%16.5%+0.5%08年06月07日 16.5%17.5%+1%08年09月25日 17.5%16.5%-1

9、%08年10月15日 16.5%16%-0.5%08年12月05日 下调工、农、中、建、交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大型存款类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个百分点,下调中小型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个百分点。08年12月25日 15%14.5%-0.5%,20,调整再贴现率最早使用的政策是指中央银行调高或降低对商业银行发放贷款的利息率,以限制或鼓励银行借款,从而影响银行系统的存款准备金和利率,进而决定货币存量和利率,以达到宏观调控地目标。降低 货币供给量增加提高 货币供给量减少通常与公开市场业务配合使用。,21,再贴现率的特点:1)是一种官方利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向;2)是一种短

10、期利率,一般在3个月内,最长不超过1年;3)是一种标准利率,其他很多利率参照之。,22,例:美国降低再贴现率,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2007年8月17日宣布,将再贴现率下调0.5个百分点,即从6.25降到5.75,以帮助金融市场恢复稳定。至2008年8月30日已经先后十余次降低贴现率,提供了大量流动性支持。起因:美国次级债危机引发全球股市震荡。,23,美国降低再贴现率(DR)政府救援金融市场,美国贴现利率历次调整,24,再贴现率的局限性:1)央行难控制货币供给量;2)只影响利率水平,不能改变利率结构;3)调整对公众的影响较大。,25,公开市场业务应用最广泛的工具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证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买进 货币供给量增加卖出 货币供给量减少特点:操作灵活;不易引起社会公众的注意;对货币供给的影响可以比较准确的预测。,26,公开市场业务的政策效果:1)能很好地控制货币供给量;2)能同时影响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3)告示效应能强有力地影响社会公众的心理预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