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榖梁传》导读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秋榖梁传》导读课件.ppt(5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春秋榖梁传导读,一、春秋与“三传”,二、榖梁传的价值、作用和意义,三、榖梁传的发展,四、榖梁传的影与响文献价值,五、经典章节,春秋穀梁传是春秋三传之一,是一部解释春秋经义的著作,又称为穀梁春秋,简称穀梁传。由于春秋在儒家经典中的重要地位,解释春秋经义的穀梁传也成为经典,列为儒家十三经之一。,一、春秋与“三传”,春秋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全书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逐年简略地记载了这二百四十二年间鲁国以及与鲁国相关的各诸侯国发生的重大事件。,因为传说孔子“因鲁史而修春秋”,春秋便赋予了圣人的是非褒贬和微言大义,所谓“举得失以彰黜陟,明成败以著劝诫,拯颓
2、纲以继三五,鼓芳风以扇游尘。一字之褒,宠逾华衮之赠;片言之贬,辱过市朝之挞。德之所助,虽贱必申,义之,所抑,虽贵必屈。故附势匿非者,无所逃其罪;潜德独运者,无所隐其名,信不易之宏轨,百王之通典也”(范宁春秋穀梁传序)。所以,春秋列为儒家五经之一,历来受到高度重视。由于春秋记事文字过分简略,难以确切详尽地了解内容,以致众说纷纭,颇为分歧,到西汉就先后出现了左氏传、公羊传、穀梁传、邹氏传和夹氏传等五种解释春秋的“传”。,据汉书艺文志曰:“邹氏无师,夹氏未有书。”“无师”即没有传授的老师,“未有书”即没有撰著成书,所以,邹氏传、夹氏传后世散佚无闻,左氏传、公羊传、穀梁传合称春秋三传,流传至今。1、从
3、体例、内容而言,三传是有区别的,分为两类:,左氏传详于记事,少有议论,称为“记载之传”、“史传”,主要是记叙说明春秋中人物事件的史实或未曾提及的有关内容。其引用经文比春秋多出两年,到鲁哀公十六年孔子去世为止;记事则到鲁哀公二十七年,超出春秋十三年。左氏传用古文(六国文字)写成,因此属于古文经学。,公羊传和穀梁传则长于解义,少有记叙,称为“训诂之传”、“经传”,主要是用问答的方式,层层解释,阐发经义,其涉及年份与春秋完全一致。,公羊传和穀梁传用今文(隶书)写成,因此属于今文经学。(崔适春秋复始认为穀梁传属古文经学。)春秋三传本来经自为经,传自为传,互不相属,各自成书,后来才将传文分别附属于经文之
4、后,形成现在经传合一的格局。2、就春秋三传的成书次第和来源而言,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曰:“左丘明受经于仲尼,公羊高受之于子夏,穀梁赤乃后代传闻,三传次第自显。”所说次第后世大致认可,而来源则未必可信。,左氏传传说是春秋时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广泛流传。关于“左丘明受经于仲尼”,论语公冶长曰:“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从行文来看,左丘明必是孔子同辈或前辈,孔子对他非常推崇敬重,才会与之同恥,引以自重,“受经”之说难以成立。,左丘明,公羊传成书稍晚,据徐彦公羊传疏引戴弘序曰:“子夏传与公羊高,高传与其子平,平传与其子地,地传与
5、其子敢,敢传与其子寿。至汉景帝时,寿乃与齐人胡毋子都著于竹帛。”可见经过长期的流传过程,后来才成书于汉景帝时期。至于祖述子夏,托古自重而已。,穀梁传的作者,据汉书艺文志曰:“穀梁传十一卷。”颜师古注:“穀梁子,鲁人。师古曰:名喜。”其实,穀梁子之名,有作“寘”(王充论衡案书篇),有作“赤”(桓谭新论、应劭风俗通义),有作“俶”,字“元始”(阮孝绪七录),有作“嘉”(钱大昭汉书辨疑),有作“名淑(当作俶),字元始,一名赤”(杨士勋穀梁传序疏),名称众说纷纭,传授更不清楚。,近人蔡元培、顾颉刚还认为“公”、“谷”双声,“羊”、“梁”叠韵,怀疑公羊传、穀梁传的作者同为一人。可见,穀梁传也是经过了漫长
6、的口头流传、增删修订的过程,即所谓“后代传闻”。至于穀梁子究竟是谁已无可考,师承关系也难以尽知。但由穀梁传多处引用和驳难公羊传可以断言,两书绝非出自一人之手,而是同传春秋的不同学派,穀梁传成书必在公羊传之后。榖梁传引用、不同、驳难公羊传.doc,二、穀梁传的价值、作用和意义,穀梁传属于儒家十三经中的小经,其流传不如公羊传之广,其影响不如公羊传之大,虽然长期受到冷落,却没有在历史的长河里淹没散佚,说明穀梁传自有存在的价值、作用和意义。,皮锡瑞经学通论说:“春秋有大义,有微言。大义在诛乱臣贼子,微言在为后王立法。惟公羊兼传大义、微言。穀梁不传微言,但传大义。左氏并不传义,特以记事详赡有可以证春秋之
7、义者。故三传并行不废。”,皮锡瑞,所谓大义,钟文烝在穀梁补注中说:“穀梁多特言君臣、父子、兄弟、夫妇,与夫贵礼、贱兵、内夏、外夷之旨,明春秋为持世教之书也。穀梁又往往以心志为说,以人己为说,桓、文之霸曰信曰仁曰忌,僖、文之于雨曰闵曰喜曰不忧,明春秋为正人心之书也。持世教易知也,正人心未易知也,然而人事必本于人心,则谓春秋记人事即记人心可也。”可见,穀梁传是“借事明义”,强调礼制、重视宗法,这都关系到“持世教”、“正人心”之大事。,(一)提倡礼制,严守等级 穀梁传认为,君臣、父子、兄弟、夫妇之间都有一定的行为道德规范,超越自己的身份等级行事,就是违背礼仪。春秋时期,周室衰微,但传文认为,必须尊周
8、,尊天子,作为诸侯,必须向周天子进贡,如:“朝服虽敝,必加于上;弁冕虽旧,必加于首;周室虽衰,必先诸侯。”(僖公八年传)“古者,诸侯时献于天子以其国之所有,故有辞让而无征求。”(桓公十五年传),按照名分等级,宗庙的数量有一定的规定,且庙堂房屋柱子的颜色都有差别:“天子七庙,诸侯五,大夫三,士二。”(僖公十五年传)“礼,天子、诸侯黝垩,大夫仓,士黈。丹楹,非礼也。”(庄公二十三年传)榖梁传还认为君臣各有职分,各有行为准则,同时,还必须严格贵贱尊卑之别,君王也要注意自己的行为;诸侯是尊贵的,兄弟之间不能随便以亲属关系相称,而且夫人的地位是不能超过国君。,(二)维护宗法,尊尊亲亲 穀梁传认为,宗法是
9、维护宗族体制、调整人际关系的规范和纽带,其主要内容就是尊尊亲亲。尊尊,就是要敬爱亲者,诸侯忠于天子,大夫忠于诸侯;亲亲,就是要敬爱亲者,儿子敬爱父亲,弟弟敬爱兄长。要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以维护尊亲的权威和利益。因此,传文主张“贵始”,如:“故德厚者流光,德薄者流卑,是以贵始,德之本也。”(僖公十五年传),国君之位必须传给嫡长子,以保证宗法继承制,如:“春秋之义,诸侯与正而不与贤也。”(隐公四年传)消灭同姓国是不合正道的,如:“不正其伐本而灭同姓也。”(僖公二十五年传)要为尊者、亲者隐讳,如:“孝子扬父之美,不扬父之恶。”(隐公元年传)“为尊者,讳敌不讳败。为亲者,讳败不讳敌。尊尊亲亲之义也。”
10、(成公元年传)“为尊者讳恥,为贤者讳过,为亲者讳疾。”(成公九年传)但是不能因亲亲而害尊尊,如:“君子不以亲亲害尊尊,此春秋之义也。”(文公二年传)显然,这是维护统治者根本利益的需要。(三)悯农轻赋,喜雨爱民,穀梁传认为,民众是君王的根本,君王应该关心农耕,满足民众生活资料的基本需求,否则就不合正道,如:“山林薮泽之利,所以与民共也,虞之,非正也。”(庄公二十八年传)君王必须经常注意民众的疾苦,随时采取应对的措施,如:“古之君人者,必时视民之所勤,民勤于力,则功筑罕;民勤于财,则贡赋少;民勤于食,则百事废矣。”(庄公二十九年传)还要关注水旱,爱护民众,如:“喜雨者,有志乎民者也。”(僖公三年传
11、),要减轻赋税,贮存粮食,以备荒年,否则就要受到谴责,如果遇到大饥荒,君王更要按照礼制的规定,与民共渡灾难,如:“五谷不升谓之大侵。大侵之礼,君不兼味,台榭不涂,弛侯,廷道不除,百官布而不制,鬼神祷而不祀。”(襄公二十四年传)(四)崇尚道义,慎用武力 春秋乱世,诸侯割据,战争连年不断,所谓春秋无义战,穀梁传并不一概反对武力,而主张文事与武备并重,如:“因是以见,虽有文事,必有武备,孔子于颊谷之会见之矣。”(定公十年传),认为训练军队,加强战备是必要的,但是,备战要以道义为重,如:“因狩以习用武事,礼之大者也。过防弗逐,不从奔之道也。面伤不献,不成禽不献。禽虽多,天子取三十焉,其余与士众以习射于
12、射宫。射而中,田不得禽而得禽;田得禽而射不中,则不得禽。是以知古之贵仁义而贱勇力也。”(昭公八年传),春秋战车图,穀梁传主张会盟,互不侵伐,如:“澶渊之会,中国不侵伐夷狄,夷狄不入中国,无侵伐八年,善之也。”(襄公三十年传)而且用兵要有正义的目的,征伐要有一定的限度,如:“伐不逾时,战不逐奔,诛不填服。”(隐公五年传)民众是君王的根本,不能随便将民众推向战争送死,如:“民者,君之本也。使人以其死,非正也。”(桓公十四年传),(五)尊夏攘夷,礼仪为本 穀梁传站在中原华夏的立场上,维护中原华夏礼仪文化,蔑视贬斥周边夷狄之国,对夷狄的入侵扩张行为极为痛恨,强烈谴责。但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中原华夏
13、与四周夷狄的对立和差别并不在于民族、血统,而在于礼仪文化,正如钱穆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说:“在古代观念上,四夷与诸夏实在另有一个分别的标准,这个标准,不是血统而是文化。所谓诸侯用夷礼则夷之,夷狄进于中,国则中国之,此即是以文化为华、夷分别之明证。”所以,诸夏与夷狄的界限划分并非是固定的,而是处于变化之中,诸侯为夷狄之行即为夷狄。这种观点无疑具有进步意义。(六)重视婚姻,轻视妇女 穀梁传认为,婚姻对于宗族延续和蕃衍,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非常重视,如传文引子贡问:“冕而亲迎,不已重乎?”孔子答曰:“合二姓之好,以继万世之后,何谓已重乎?”(桓公三年传)所以,婚姻有严格的礼仪规定,如:,“礼有纳采,有问
14、名,有纳征,有告期,四者备而后娶,礼也。”(庄公二十二年传)并且要求诸侯亲自迎娶,否则就不合礼仪,如:“逆女,亲者也,使大夫非正也。”(隐公二年传)但是,在以男姓为中心的宗法社会里,妇女却终生没有独立人格和意志,只能从属依附于男姓而存在,成为传宗接代、生儿育女的工具。传文反复强调说:“妇人在家,制于父;既嫁,制于夫;夫死,从长子。妇人不专行,必有从也。”(隐公二年传)送女出嫁,时,父母要一再叮嘱“谨慎从尔舅(姑)之言”(桓公三年传)。伯姬烈火烧身,就因为“傅母不在,宵不下堂”,直至烧死,不敢移动一步,传文竟赞赏说:“妇人以贞为行者也,伯姬之妇道尽矣。”(襄公三十年传)冷酷至极!中国千百年来重男
15、轻女的封建思想与这种观念密切相关。为了阐发春秋大义,穀梁传还特别注意总结春秋的书法条例。清人许桂林穀梁释例罗列了传文中正月、夏四月秋七月冬十月、闰,月、朔晦、即位、公如、朝、盟、郊、烝尝、嘉礼、大阅、侵、伐、战、败、溃、入(军队入侵)、取、灭、入(夫人归)、归、奔、卒葬、弑、杀用、日食、旱雩不雨、灾异、传疑等三十类条例。传文把春秋经文都用这些条例一一对号,死搬硬套地解说,未免显得牵强附会,自相矛盾,其结论往往不足为训,但分析穀梁传这一释义特点,便于理解其中的政治主张和思想倾向,因此应该予以关注。,三、榖梁传的发展,公羊传与穀梁传体例相同,各有家法,是非褒贬,并不一致,谁得其真谛,必然引起激烈的
16、争论,由于春秋重要的经学地位,这种争论往往超出学术的范畴,而具有浓重的政治色彩。,公羊传最早并且长期占据着主道正统地位,在汉景帝时就立为学官,至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治春秋(即春秋公羊传)为丞相封侯,天下学士靡然乡风矣”(见汉书儒林传),这与汉代初年的政治形势密切相关。汉高祖刘邦建立汉王朝以后,内忧外患,连年不断,接着吕后专权,吴楚七国之乱,到汉武帝时期政权并不稳固,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宫廷内部也不安宁,这样,统治者就迫切需要加强中央集权,用严刑峻法对乱臣贼子进行无情的镇压,仅淮南王刘安谋反,戾太子因巫蛊事被江充所败,就诛连朝野数万人之多,天下为之震动。,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必须强调法制,拨乱反正,
17、从而主张大一统、尊王攘夷、德刑并治、天人感应的公羊传正好适应了这种政治需要,受到统治者的高度重视。汉武帝不仅完全接受了公羊大家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而且将公羊传所阐发的春秋“微言大义”,作为法律的标准、论事的根据和行为的规范,对整个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汉武帝,汉书董仲舒传曰:“仲舒在家,朝廷如有大议,使者及廷尉张汤就其家而问之,其对皆有明法。”汉书五行志又曰:“上思仲舒前言,使仲舒弟子吕步舒持斧钺治淮南狱,以春秋谊颛断于外,不请。既还奏事,上皆是之。”可见,董仲舒,汉武帝对公羊大家董仲舒和公羊学说的高度重视。董仲舒还将自己用春秋公羊传经义断案决狱的案例汇集成春秋决事比一书,对
18、当时社会的司法审判、伦理道德和思想观念产生了很大影响。穀梁传则长期处于民间地位,不受官方重视。据汉书儒林传记载,汉武帝曾经让穀梁传大家瑕丘江公与公羊传大家董仲舒当朝辩论,瑕丘江公因“呐于口”(口才不好)而失败,所以武帝“尊公羊家,诏太子受公羊春秋,由是公羊大兴”。其实瑕丘江公“呐于口”并不重要,穀梁,传与汉武帝的政治主张不合拍,才是失败的真正原因。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汉宣帝时期。汉宣帝是武帝曾孙,戾太子孙,少年时因巫蛊事曾在民间生活过,亲身经历了社会动荡,了解民间疾苦,史称“操行节俭,慈仁爱人”。因此,他即位后,面对复杂的社会矛盾和紧张的宗室关系,一改武帝严刑峻法、无情镇压的政策,而是崇尚礼制,
19、加强宗法,力图缓和社会矛盾,巩固中央政权,为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汉书宣帝纪这样记载:汉书宣帝纪.doc,宣帝这些富有仁爱亲情色彩的宽松政策缓和了社会矛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吏称其职,民安其业,单于慕义,稽首称藩,史称宣帝“中兴侔德,殷宗周宣”,恐非虚语。不难看出,上述措施与武帝时迥然不同,其政治倾向与穀梁传阐发的春秋大义是完全一致的,甚至可以说这些措施就是穀梁传所宣扬和倡导的思想精神的具体实践。,汉宣帝,是什么原因促使了这种转变呢?1、从历史渊源说,宣帝的祖父戾太子就曾“少壮诏受公羊春秋,又从瑕丘江公受穀梁”,而私下里更喜爱穀梁传,这是宣帝知道的往事,可以说早有家传;2、从现实需要看,宣帝在民
20、间的切身体验和即位后面临的社会矛盾,促使他从儒家经典中寻求思想武器、政治智慧和理论根据,所以,强调礼治、重视宗法的穀梁传正好满足了宣帝的政治要求,受到宣帝的重视和喜爱,并将其政治思想贯彻于治国策略之中。明白这个缘由,就可以理解穀梁传地位和影响所发生的戏剧性变化了。,正是由于宣帝的重视和支持,穀梁传的地位不断提高,力量不断壮大。据汉书儒林传记载,宣帝逐步重用穀梁学者,征召瑕丘江公之孙为博士,立为学官,选取学子,深入讲习,“自元康中始讲,至甘露元年,积十余岁,皆明习,乃召五经名儒太子太傅萧望之等,大议殿中,平公羊、穀梁同异,各以经处是非”。结果,“议三十余事,望之等十一人各以经谊对,多从穀梁,由是
21、穀梁之学大盛,庆、姓皆为博士”。通过这次论战,穀梁传作为一个独立的学派,一度取得了与公羊传平分秋色的地位,可以说进入了历史上仅有的辉煌时期。,东汉以后,失去了官方支持,穀梁之学日渐衰落,虽然东汉、魏还置有穀梁博士,但到晋朝以后就未立学官。唐代将穀梁传列为“九经”之一,又列为十二经之一,然而其地位和影响均在公羊传之下,学习研究者已经很少了。总的来说,公羊传重法,穀梁传重礼,重点不同而本质相同,互相辩难又相互融和,都是儒家春秋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统治者往往因社会形势不同有所侧重,兼而用之,不过公羊传更受重视罢了。现在学习研究春秋学说,穀梁传仍然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文献。,四、榖梁传的影响与文献价值
22、,穀梁传作为研究春秋的一个独立学派,在历史上有过暂短的兴盛时期,很快又衰微冷落了,一蹶不振。虽有“义莫精于穀梁”之誉(宋胡安国语),但传文也确有刻意穿凿、妄加臆断之病,所谓“穀梁清而婉,其失也短”(范宁穀梁传序)。但是,穀梁传作为儒家经典和思想体系的组成部分,在历史上具有不,榖梁传,容忽视的影响;作为一部成书于汉代的古代著作,也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今天仍然值得关注研究。榖梁传的影响与文学价值.doc 第一,穀梁传阐发的春秋大义和记述的古代礼制,是中国古代经学史、思想史、伦理史、教育史、妇女史、文化史的重要内容和宝贵资料,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道德观念、文化学术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23、第二,穀梁传作为正统儒家学说的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古人的思想观念和论事标准,许多古代注疏家视为圭臬,引以为据,成为典籍注疏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穀梁传对于春秋字词语言的分析解释,是研究训诂学、词义学、语法学、汉语史的宝贵资料。,唐代开成石经榖梁传拓片,现存最早为穀梁传作注的是东晋范宁春秋穀梁传集解,唐代杨士勋又为春秋穀梁传集解作疏,他们的注疏均收入十三经注疏之中。清代又有人研究穀梁传,较著名的著作有柳兴恩穀梁春秋大义述、许桂林穀梁释例和钟文烝穀梁补注。其中穀梁补注引证详尽,多有创见,代表了清人研究穀梁传的最高水平。今人傅隶朴春秋三传比义、刘世南春秋穀梁传直解、承载春秋穀梁传译注等,都可以作为学习
24、研究的参考。,五、经典章节,定公起元年尽十五年 疏鲁世家:定公名宋,襄公之子,昭公之弟,以周敬王十一年即位。谥法:“安民大虑曰定。”元年,春,王。不言正月,定无正也。定之无正,何也?昭公之终,非正终也。死在外故。疏注“死在外故”。释曰:非正终,案桓公之薨于齐,与乾侯不异,庄公不即位,而书正月何?解,以十八年如齐,至即薨,薨而当岁即入,入而庄公继位,行既殡逾年之礼,但以先君杀而后立,,不忍行即位之礼。今昭公前年薨,今年丧入,定公既殡,不居正月之前,欲行即位,非逾年之始,非始非正,故未得即位,不得比之庄公。定之始,非正始也。昭无正终,故定无正始。不言即位,丧在外也。,唐代开成石经榖梁传拓片,三月,
25、晋人执宋仲几于京师。晋执人於尊者之侧,而不以归京师,故但言其执,不书所归。徐邈曰:“案传定元年不书正月,言定无正也。然则改元即位在于此年,故不可以不书王。书王,必有月以承之,故因其执月以表年首尔,不以谨仲几也。”疏注“晋执”至“几也”。释曰:薄氏駮云:“仲几之罪,自委之王吏,非晋人所执,故传云不正其执人於尊者之所也,讥执,不讥无所归。晋执曹、卫,他处并可言归,若晋人执仲几于京师,复何得言归于京师?若如此论,何以通乎解?”范答云:“晋城成周,宋不即役,晋为监功之主,因而执,之,此自晋人之事,安得委之王吏?传当以执人於尊者之所,而不以归於王之有司,非言其不可以执。晋文公执曹、卫之君,各於其国,而并
26、不书国者,以其归于京师故也。今执仲几,不书所归,唯举其地者,此晋自治之效。若使归于京师,与执诸侯同,君臣无别也。今直执在京师,不可言归。此义犹自未通,有义而然。上言城成周,序仲几于会,於归言于京师,其言足误天王居于狄泉,在畿内而别处。若上言城成周,下称晋人执宋仲几归于京师,具见执之异处而归天子。今晋人於尊者之,侧,而执人以归,自治於国,故春秋不与其专执地於京师。下文言“此大夫,其曰人何?微之也”。何以知大夫?有义而然。周之称名,大夫相执无称名之例,因此见义,明大夫相执不书,书则微之,见伯讨失所,故云云,非谓大夫相执得见於经。经书晋人执卫侯,归之于京师,与伯执称人不异,异则言侯,故曰以晋侯而斥执
27、曹伯,恶晋侯也。是君臣之别也。”,参考书目 1.春秋穀梁传集解残1卷(存卷12)(晋)范宁撰敦煌秘籍留真新编上卷 2.春秋穀梁传20卷(晋)范宁集解(唐)陆德明音义四部丛刊本 3.春秋穀梁疏12卷(残存7卷,卷612)(唐)杨士勋疏明抄本清陈鳣校并跋今藏北京大学图书馆 4.监本附音春秋穀梁注疏20卷附校勘记20卷(晋)范宁集解(唐)陆德明音义(唐)杨士勋疏校勘记(清)阮元撰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本中华书局1980年11月影印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版 5.穀梁大义述30卷(清)柳兴恩撰皇清经解续编本 6.春秋穀梁经传补注(清)钟文烝撰骈宇骞、郝淑慧点校 中华书局1996年7月版,7.春秋穀梁传时月日书法释例4卷(清)许桂林撰皇清经解续编本 8.穀梁传精华中华书局编中华书局1941年版 9.春秋穀梁传全译白本松撰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10.春秋穀梁传译注承载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5月版 11.春秋三传比义傅隶朴撰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4年版 12.十三经辞典(春秋穀梁传卷)饶尚宽主编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11月版,谢 谢!欢迎批评指正!,文本制作:饶尚宽 PPT制作: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刘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