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优秀PPT课件.ppt
《《赤壁》优秀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赤壁》优秀PPT课件.ppt(5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赤壁 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803852),晚唐杰出的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大和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史馆修撰、中书舍人,世称“杜舍人”。为人刚直,不逢迎权贵,在仕途上不很得意。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以济世之才自负,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有樊川诗集。,作者简介:,清人沈德潜说:“牧之绝句,远韵远神,然如赤壁诗,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近轻薄少年语,而诗家盛称之,何也?”,用数学的方法打开诗歌鉴赏的大门,1、从后两句里找出一个减法算式2、能否根据刚才的减法
2、算式推出一个加法算式出来3、“东风”和“锁二乔/二乔留吴”分别指什么?4、那么如果将刚才的算式换算一下,你能得出什么算式?,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其一,杜牧崇敬曹操,千古之上,灵犀心通,视为知己。在人生抱负以及对理想无成的深深忧虑等方面,杜牧和曹操极为相似,使杜牧对曹操在赤壁之战的失利深为同情。其二,杜牧和曹操俱精研军事,推崇孙子兵法。曹操对孙子兵法的评价,杜牧非常同意,也敬佩曹操注解孙子兵法,可谓“心有灵犀一点通”。由于杜、曹二人在人生抱负、志趣以及对孙子兵法的推崇和研究,使杜牧在赤壁诗里戏抑周瑜,对曹操的遭遇无限同情和惋惜。,抑郁中隐藏着积极向上的力量
3、,这是杜牧诗歌的特点之一:俊逸,出身诗书之家的杜牧十分希望能够施展平生才学,为改变晚唐的局势出力献策。然而,他却处于藩镇割据,吐蕃(b)、回纥(h)入侵、统治阶级苟且偷安的风雨飘摇的唐王朝晚期,他空有才华和抱负,却无处施展。然而,济世情怀总使他的心不甘寂寞,总是在失望中怀有一份希望,渴望有一天能施展自己的抱负,做出一番事业。,勇闯新路,打破常规,给人新颖别致的感觉,这是杜牧诗歌的另一特点:清新,常规思维,下面几个比较题应如何选:1.一首咏史诗,由重大入手还是小事件入手好?2.一篇文章事件叙述之后,直接抒情还是曲折抒情好?3.对重大历史事件描写评论,庄重些还是浮薄些好?,杜牧思维:重大渺小;直接
4、曲折;庄重浮薄,以小见大,1、前两句写了哪些事、物?前后两句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有何内在联系?2、根据标示读读诗句,看能读出什么感觉?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3、现在将这些事、物连加,你能想象出作者“认前朝”想认的是什么吗?折戟+沉沙+磨洗+认前朝=?,“折戟”,含蕴了惊心动魄的厮杀,“沉沙”让我们想起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漫漫沉沙,淹没了多少英雄豪杰,沉没了多少动人往事,凝聚了多少沧桑岁月、融入了多少感慨怅惘。多少往事已随风,但物依然。在折戟的“铁未销”里,我们看到了一种韧性,一种坚持,一种岁月摧残不了、沉沙销蚀不尽的东西。作者细心地磨洗,细致地辨认“前朝”。我们仿佛看
5、到作者努力地扒开岁月的沉沙,寻找着什么。到底作者执意地要从前朝找回什么呢?那种韧性,那种岁月销蚀不了的力量又是什么呢?,这种力量就是自信,是一种你给我机遇,我就还你一份轰轰烈烈的自信。,这是一首咏史诗。杜牧好谈兵论战,虽有用世之心,却无用武之地。在这首诗歌中,诗人见解独到,不以成败论英雄,把历史上赤壁之战的胜利归于东风,把周瑜的成功归为偶然机遇,有悖于史家的评论,其用意恐怕在于借史事,吐露心中的抑郁不平。,资料:,1、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2、前后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内在联系?,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是相反的结果。,前两句
6、是叙事。借一件事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后两句是议论。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郞方便,那么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由叙事引发议论。,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思想感情:,赤 壁,兴感之由,未销蚀的铁戟,是前朝之物,感慨咏叹,若非东风之便,历史将会改写,表现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告诫统治者不要有侥幸心理,(四)、理解:1、写兴感之由的诗句:2、从反面设想,反映诗人敏锐的历史眼光和独到的历史认识句:3、含蓄诙谐,体现本诗风韵神采句:,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铜雀春深锁二乔。,4、借一事物来兴起对前朝人
7、物和事迹的慨叹句:5、本诗名句:6、叙事句:7、议论句:,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12361283),初名云孙,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吉安(今江西县名)人。宋理宗宝佑四年(1256)考取进士第一名。历任湖南提刑,知赣州。恭帝德佑元年(1275)元兵渡江,文天祥起兵勤王。临安危急,奉命至元营议和,因坚决抗争被扣留,后冒
8、险脱逃,拥立益王赵罡,至福建募集将士,进兵江西,恢复州县多处。后兵败被俘至元大都,终以不屈被害。封信国公。作品有文山先生全集,作者简介:,这是一首咏志诗。祥兴元年(1278)十二月,文天祥兵败被俘。第二年元月,元军出珠江口,进军南宋最后据点崖山,文天像被押解同行,过零丁洋时写了这首诗,决心以死殉国。后来元军统帅张弘范逼他招降宋军抗战将领张世杰等,文天祥严正拒绝,说:“我自救父母不得,乃教人背父母,可乎?”遂出此诗以明心志。张弘范见诗中辞意坚决,“但称好人!好诗!竟不能逼。”,资料:,1、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2、颔联“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什么?,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一是21岁读经书
9、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风飘絮”比喻国家命运惨淡,危在旦夕;“雨打萍”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3、颈联两个“惶恐”两个“零丁”各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尾联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前者各表地名,后者各表心绪。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表明诗人舍生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诗人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思想感情:,过零丁洋,文天祥,叙事,步入仕途,起兵抗元,国家危难,命运艰辛,形势险恶,境况危苦,抒情,舍生取义,名垂青史,比喻,对偶,追忆抗元经历,表现忧国之痛和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10、,理解填空:1、概括回忆一生主要经历的诗句:2、千古传颂的名句:3、用地形险恶说明诗人处境艰难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4、运用对偶句:5、运用比喻抒写国破家亡悲哀的句子:,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9、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决心的句子,堪称爱国主义诗歌中的绝唱之句(即主旨句):10、具体概括自己抗元经历,表忧愤心情的句子:11、借代句12、诗人以 比喻飘摇不定的南宋朝廷,以 比喻自己不幸的人生遭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1、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留取丹心照汗青,风飘絮,雨打萍,宋词简介,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据旧唐书上记载;“自开元(唐玄宗年号)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由于音乐的广泛流传;当时的都市里有很多以演唱为生的优伶乐师,根据唱词和音乐拍节配合的需要,创作或改编出一些长短句参差的曲词,这便是最早的词了。从敦煌曲子词中也能够看出,民间产生的词比出自文人之笔的词要早几十年。唐代,民间的词大都是反映爱情相思之类的题材,所以它在文人眼里是不登大雅之堂的。被视为诗余小道。只有注重汲取民歌艺术长处的人,如白居易、刘禹锡等人才写一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赤壁 优秀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0301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