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会计学》讲义(汇总).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044773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PPT 页数:209 大小:5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会计学》讲义(汇总).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09页
《管理会计学》讲义(汇总).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09页
《管理会计学》讲义(汇总).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09页
《管理会计学》讲义(汇总).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09页
《管理会计学》讲义(汇总).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0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管理会计学》讲义(汇总).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会计学》讲义(汇总).ppt(20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管理会计学,主编:孙茂竹、文光伟、杨万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主讲:刘绍敏2005-2006学年第1学期,一、教学目的和要求,学习管理会计课程,要求掌握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并在学习中处理好全面与重点、理解与记忆、原则与方法的关系,在学习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企业管理会计各项内容之间的联系。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比较完整地掌握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并能运用在实践之中。,二、课程的基本内容,管理会计是一门经济管理的应用学科,其职能在于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规划经营目标、控制经济过程、考评经营业绩,主要内容阐述了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巧。,1、预测决策会计,管理会计系统中

2、侧重于发挥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职能最具有能动作用的子系统。它处于现代管理会计的核心地位,又是现代管理会计形成的关键标志之一。,2、规划控制会计,指在决策目标和经营方针已经明确的前提下,为执行所选择决策方案而进行的有关规划和控制,以确保预期奋斗目标顺利实现的管理会计子系统。,3、责任会计,指在组织企业经营时,按照分权管理的思想划分各个内部管理层次的相应职责、权限及所承担义务的范围和内容,通过考评各有关方面履行责任的情况,反映其真实业绩,从而调动企业全体职工积极性的管理会计子系统。,三、在研究管理会计之前,先明白几个问题:,1、什么是管理2、谁是管理者3、什么是会计信息系统4、管理会计在管理

3、过程中所起的作用5、管理会计人员在管理过程中担任的角色,第一讲 管理会计概论,什么是管理管理会计的定义管理会计的形成与发展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关系管理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与职业教育,第一节 管理过程,亨利。法约尔在其名著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中给出管理的概念之后,它就产生了整整一个世纪的影响。法约尔认为,管理是所有的人类组织(不论是家庭、企业或政府)都有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由五项要素组成: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这是从管理的职能来定义的。,一、计划和控制,1、计划是实现对未来应采取的行动所作的规划和安排。2、控制是在计划执行过程中出现偏离时予以调整和修正的过程。控制有两种形式

4、: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直接控制是指具体从事作业的人员自己在工作过程中的控制,控制者是昨夜这个人。间接控制,也叫影响控制,是指作业人员的上级管理者对作业人员的控制,间接控制最有效的形式是事后的业绩评价。,3、计划和控制的关系,(1)计划为控制提供衡量的标准。(2)计划和控制的效果分别依赖于对方。(3)一切有效的控制方法首先就是计划方法,如预算、政策、程序、规划等。(4)计划工作本身也必须有一定的控制。,二、组织,组织可以分为有形的和无形的,即组织机构和组织活动。1、组织机构是为实现某一共同目标,经由分工与协作,及不同层次的权利和责任制度而构成的人群集合系统。具体包括3层含义:(1)组织必须具有目

5、标;(2)组织必须有分工与协作;(3)组织要有不同层次的权利与责任制度;,三、沟通,四、激励,第一节 管理会计的定义一、国际学术界的观点(一)狭义管理会计阶段20世纪20年代70年代,认为管理会计只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者提供计划与控制所需信息的内部会计。1958年,美国会计学会管理会计委员会的定义:管理会计就是运用适当的技术和概念,处理企业历史和计划的经济信息,以有利于管理人员制定出合理的能够实现经营目标的计划,以及达到各项目标所进行的决策。,1966年,美国会计学会的基本会计理论认为:管理会计就是运用适当的技术和概念,对经济主体的实际经济数据和预计经济数据进行处理,以帮助管理人员制定合理的经济

6、目标,并为实现该目标而进行合理决策。1982年,美国学者罗伯特在现代管理会计一书中对管理会计做如下定义:管理会计是一种收集、分类、总结、分析和报告信息的系统,它有助于管理者进行决策和控制。综上所述,狭义管理会计的核心内容包括(1)以企业为主体展其管理活动;(2)为企业管理当局的管理目标服务;(3)是一个信息系统。,(二)广义管理会计阶段进入20世纪70年代,管理会计的外延开始扩大,出现广义管理会计概念。1986年,美国全美会计师协会管理会计实务委员会对管理会计的基本定义如下:管理会计是向管理当局提供用于内部计划、评价、控制以及确保企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经营责任的履行所需财务信息,确认、计量、归集

7、、分析、编报、解释和传递的过程。管理会计还包括编制供诸如股东、债权人、规章制定机构及税务当局等非管理集团使用的财务报表;,1982年,英国成本与管理会计师协会进一步把管理会计的范围扩大到除审计以外的会计的各个组成部分。如图:管理会计是对管理当局提供所需信息的那一部分会计工作,使管理当局得以:()制定方针政策()进行计划和控制()保护财产的安全()向企业外部人员反映财务状况()向职工反映财务状况()对各个行动的备选方案作出决策。综上所述,广义管理会计的核心内容包括()以企业为主体开展活动()既为企业管理当局服务,又为外部非管理集团服务()是一个信息系统,它提供解释实际和计划所需的货币和非货币信息

8、()从内容上看,既包括财务会计,又包括成本会计和财务管理。,图1-1:,会计,管理会计,内部审计、外部审计,司库职能筹措资金,编制计划预算,财务会计对企业业务进行分类和记录,成本会计按产品和成本中心对业务进行分类和记录,财务控制进行比较并采取行动,二、国内学术界的观点汪家佑教授:管理会计是西方企业为了加强内部经营管理、实现最大利润的目的,灵活运用多种多样的方式方法,收集、加工和阐明管理当局合理地计划和有效地控制经济过程所需的信息,围绕成本、利润、资本三个中心,分析过去,控制现在,规划未来的一个会计分支。,李天明教授:管理会计主要是通过一系列专门方法利用财务会计提供的资料及其他有关资料进行整理、

9、计算、对比和分析,使企业各级管理人员能够以对日常发生的一切经济活动进行规划与控制,并帮助企业领导作出各种决策的一整套信息处理系统。,温坤教授:管理会计是企业会计的一个分支,它运用一系列专门方法,收集、分类、汇总、分析和报告各种经济信息,借以进行预测和决策,制定计划,对经营业务进行控制,并对业绩进行评价,以保证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三、管理会计的定义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最终目的的会计信息处理系统。它运用一系列专门方式方法,通过确认、计量、归集、分析、编制与解释等一系列工作,为管理和决策提供信息,并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当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强化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实现最佳经济效益为目的,以实

10、现企业经营活动及其价值表现为对象,通过财务等信息的深加工和利用,实现对经济过程的预测、决策、规划、控制、责任考核评价等职能的一个会计分支。,第二节管理会计的形成与发展一、以成本控制为基本特征的管理阶段(一)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 19世纪的英国工业革命,促使生产经营规模迅速扩大,合伙企业、股份公司等企业组织形式相继出现,企业所有者逐渐将企业经营权委托给专门的管理阶层.为适应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满足各方利益关系者对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关心,需要编制会计报表,于是形成了近代会计.20世纪初,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程度的提高,生产规模日益扩大,竞争日趋激烈,所有者和经营者都意识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并不

11、取决于产量的增长,更重要的取决于成本的高低.因此,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战胜对手,必须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提高生产效率以降低成本、费用,以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二)经济理论的发展,该时期产生了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该理论旨在解决如何提高生产和工作效率,并认为:对于完成每一项工作来说,总存在一条“最佳途径”,管理的职责在于为工作业绩提供明确的指导,选择最适合于某系那个工作的方式来完成该项工作,并用最有效的方法多工人进行培训。同时工人被假设只受经济奖励的激励。,(三)管理会计的形成,科学管理理论的出现促使现代会计分化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现代会计的管理职能得以表现出来。该阶段,管理会计以成本控制为

12、基本特征,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工作效率为目的。其主要内容包括:1、标准成本2、预算控制3、差异分析,二、以预测、决策为基本特征的管理会计阶段,(一)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1、广泛推行职能管理2、产品生产从重视单一品种的大批量生产转到按顾客要求从事多品种的小批量生产,以提高市场竞争力.3、由于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迫使企业不得不重视对市场的调查研究,借助最新研究成果,加强生产经营的预测和决策工作。4、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定量化管理提供了保障。,(二)经济理论的迅速发展1、行为科学。是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研究人的各种行为的规律性,分析人产生各种行为的客观原因和主观动机

13、的一门科学。行为科学认为不能把企业的职工看作是只追求经济利益的“经济人”,而应看作是有感情、思想、需要、爱好及主动性、积极性的“社会人”;企业是一个社会组织,从长远的观点来看,企业的目标应该是长远健康发展。,行为科学旨在创造一种激励机制,确定人们这样的行为准则:(1)每一个组织成员只有依靠组织才能有所作为,脱离组织则一事无成,从在组织与组织成员之间形成一种同舟共济、患难与共的关系。(2)每一个组织成员只有在组织整体目标实现的同时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个人目标(3)整个组织的各个方面均应以组织整体目标与成员个人目标的协调一致为出发点,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各个方面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才能不断增强企业的活

14、力与凝聚力,才能为企业长期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2、系统理论系统理论认为:组织系统的各个部分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系统内部、系统之间以及系统与外部,要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并通过交换形成一种稳定有序状态。早期系统理论认为企业是一个封闭系统,而后期的一般系统理论认为企业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强调:组织对其所处环境的依赖性;对组织的研究不是目的,而是帮助组织适应环境的手段;由于环境影响而产生的组织业绩水平的不规则性是组织实现其功能的不可分割的因素,因而应认真研究。总之,一般系统理论认为,对于不同的环境而言,没有一个最佳的组织结构可被通用。,3、决策理论决策理论认为:(1)决策贯

15、彻管理的全过程,管理就是决策。(2)由于个人能力的限制,只能在某时间内处理少量的信息,因而当面对一个问题时,只能寻求解决问题的第一方式,并不断的寻找,直至找到最优的解决办法。这就是著名的“以满意代替最优”思想。(3)一个决策者可能同时面对几个目标,而这些目标还可能相互冲突,这时应该找出这一期间的最主要的目标,并设法予以完成,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他目标的重要性也会显现出来,这时就需要重新排序,依次予以完成,这就是所谓“目标排列”思想。,(三)管理会计的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理论的丰富,使得管理会计的理论体系逐步完善,内容更加丰富,逐步形成了预测、决策、预算、控制、考核、评价的管理会计体系。在该期

16、间,以标准成本制度为主要内容的管理控制继续得到强化并有了新的发展;责任会计将行为科学的理论与管理控制的理论结合起来,不仅进一步加强了对企业经营的全面控制,而且将责任者的责、权、利相结合,考核评价责任者的工作业绩,从而极大地激发了经营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管理会计在强化控制的同时,开始行使预测、决策职能。管理的关键在于决策,决策的关键在于预测。随着各种预测、决策的理论和方法广泛引入会计工作,逐步形成了一预测、决策为主的并与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性质有效的会计信息管理系统。,其主要内容包括:(1)预测(2)决策(3)预算(4)控制(5)考核(6)评价,三、以重视环境适应性为基本特征的战略管理会计,(一)

17、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进入20世纪70年代,社会经济发展呈现以下特征:1、竞争要求企业进行“顾客化生产”。2、科学技术的发展为“顾客化生产”提供了可能。如,数控机床、电脑辅助设计、电脑辅助制造、电脑管理系统的广泛应用。,(二)经济理论1、战略管理的理论有了长足的发展。2、战略管理是管理者确定企业长期目标,在综合分析全部内外相关因素的基础上,制定达到目标的战略,并执行和控制整个战略的实施过程。战略管理过程一般分为3个阶段:战略的制定、战略的实施、战略的评估与控制。战略制定的关键在于通过内外环境因素的评价,从而确定(1)市场机会和环境威胁有多大(2)企业的优势与劣势是什么;战略实施的关键在于将企业

18、战略具体化,使之在时间安排和资源配置上有所保障;战略评估和控制的关键在于及时准确地将有关信息反馈到企业战略管理的各个环节上,一边企业各级领导采取必要的纠正行动。3、战略管理的基本点在于:重视环境对企业经营的影响。,(三)战略管理会计的产生1、随着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和完善,著名管理学家西蒙于1981年首次提出“战略管理会计”一词。他认为战略管理会计应侧重于“本企业与竞争对手的对比,收集竞争对手有关的市场份额、定价、成本、产量等方面的信息”。战略管理会计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1)市场份额的评估(2)战略预算的编制(3)竞争地位的变化研究等等。,2、20世纪80年代,西方会计界人士提出,不同的企业战

19、略要求得战略管理会计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1)1978年,迈尔斯和斯诺按企业对外部环境变化所持的战略不同,把企业分为4类:(1)防卫者:一般选择需求量不大且稳定的产品市场作为企业的目标市场,企业专注于降低成本和提高质量;(2)开拓者:时刻寻求市场机会以求发展,认为灵活性比夏绿、利润更为重要;(3)分析者:是防卫者和开拓者的结合,在主要生产传统产品的同时,不断开发新产品和新顾客;(4)被动者:不能有效地对外部环境变化作出反应,往往在竞争中以失败告终。,3、1987年,西蒙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访问了防卫者和开拓者,结果如下:(1)防卫者认为,战略管理会计并不十分注重对预算的编制和控制,而是侧重于研究影

20、响战略的不确定性因素,如产品或技术的变化对企业现行低成本的影响;(2)开拓者认为,战略管理会计极为重视预测数据、设立严格的预算目标以及控制产品的产量,对成本的控制则比较疏松。,4、1989年,杉克对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分析中提出的低成本战略和高差异化战略所作的调查显示:(1)低成本战略的企业,侧重于永传统管理会计,他们用标准成本评价部门业绩,用产品成本作为定价和编制弹性预算的基础,力求完成预算目标,并重视分析竞争对手的成本。随着适时制生产系统(JIT)的建立,作业成本广泛运用于低成本战略的企业,从而成为战略管理会计的一项重要内容。(2)高差异战略的企业,战略管理会计注重市场营销部门的成本效益分

21、析,认为市场营销是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而预算控制和标准成本则放在次要位置。,由此可见,战略管理会计是与企业战略管理密切联系的,它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收集、加工、整理与战略管理相关的信息,并据此来协助企业管理层确立战略目标、进行战略规划和评价管理业绩。,第三节 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一、管理会计的基本假设1、会计实体假设 2、持续运作假设3、会计分期假设4、货币时间价值假设5、成本性态假设6、目标利润最大化假设7、风险价值可计量假设,A、多层主体假设 管理会计主体,企业整体,企业内部各层次责任单位,组织管理会计工作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B、理性行为假设,1、自觉按科学程序、办法办事 2、目标提出,完全

22、从客观实际出发,完全出于理性或可操作性,假设管理会计活动:,C、合理预期假设:灵活确定工作范围或进行会计分期 D、充分占有信息假设,二、管理会计的对象.国内理论界存在以下三种观点:(一)现金流动论.其支撑理由:1、作为一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应该贯穿于该学科的始终。从内容上看,现金流动贯穿于管理会计各章节的始终,表现在预测、决策、预算、控制、考核、评价等各个环节。2、现金流动具有综合性。现金流动表现为现金流入、现金流出两个方面,这两方面在数量上和时间上的差异,最终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1)虽然一定时期的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不等于该期间的收入和成本费用。但是从根本上企业的盈利受企业现金流入量和现金流出

23、量的制约。(2)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时间上的差别制约着企业的资金占用水平。(3)通过货币时间价值的换算,把现金流动时间上的差别表现为数量上的差别,从而可以对生产经营中的成本耗费水平、资金占涌水平和盈利水平进行综合的统一的评价。3、现金流动具有很大的综合性和敏感性,可以在预测、决策、预算、控制、考核、评价等各个环节发挥积极能动作用。,(二)价值差量论认为,管理会计的对象是贾之差量。理由在于:1、,(三)资金总运动论,三、管理会计的目标1、为管理和决策提供信息(1)与计划、控制、评价有关的信息;(2)与维护企业资金安全、完整,及资源有效利用有关的信息;(3)与股东、债权人和其他外部信息用户决策相关的

24、信息;2、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四、管理会计的职能1、计划2、评价3、控制4、考核5、确保经济资源的有效利用6、报告,管理职能,预测,决策,控制,规划,考评,管理会计职能,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规划经营目标,控制经济过程,考评经营业绩,五、实现管理会计职能应完成的工作1、报告2、解释3、资源管理4、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5、完善管理技术6、鉴定7、管理,六、管理会计的工作程序1、确认2、计量3、归集4、分析5、编报与解释6、传递,七、管理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1、相关性2、准确性3、一贯性4、客观性5、灵活性6、及时性7、简明性8、成本与效益的平衡性,八、管理会计的原则,A、最优化B、效益性C、有

25、用性D、及时性E、重要性F、灵活性,第四节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关系一、联系1、起源相同2、目标相同3、基本信息同源4、服务对象交叉5、基本概念相同,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联系 1、同属现代会计 2、最终目标相同 3、相互分享信息 4、财会改革有助于管会 的发展,二、区别1、职能不同2、服务对象不同3、约束条件不同4、报告期不同5、会计主体不同6、计算方法不同7、信息精确不同8、计量尺度不同,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区别 财务会计 管理会计主体不同 企业 企业、责任单位具体目标不同 对外服务 对内服务职能不同 反映、监督 决策、控制依据不同 统一会计制度 管理会计理论方法程序不同 稳定 灵活体系完善程度

26、不同 很完善 比较完善观念取向不同 注重结果 注重过程、结果,第五节 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教育一、管理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一)技能(二)保密(三)廉正(四)客观性,二、管理会计人员的职业教育在西方,有关会计人员的称号:1、注册会计师(CERTIFIED PUBLICACCOUNTANT,简称CPA)2、注册管理会计师(CERTIFIED MANAGEMENT ACCOUNTANT,简称CMA)前者侧重于民间审计工作,后者侧重于管理会计工作。,第二章 变动成本法第一节 成本分类一、成本按经济用途分类(一)制造成本1、直接材料2、直接人工3、制造费用(1)间接材料(2)间接人工(3)其他制造费

27、用(二)非制造成本(期间成本(费用)1、销售成本2、管理成本,二、成本按性态分类成本性态,又称成本习性,是指成本总额与业务总量(产量或销售量)之间的依存关系。1 固定成本1.1概念:成本总额在一定期间和一定业务量范围内,不受业务量变动的影响而保持固定不变的成本.如,行政管理人员工资,办公费,财产保险费等.,1.2特点:固定成本总额不受影响,但单位成本却与业务量成反比例变动。如下图:,成本总额,业务量,业务量,单位成本,1.3固定成本的分类进一步又可以将固定成本分为:酌量性固定成本也称为选择性固定成本或任意性固定成本,是指管理当局的决策可以改变其支出数额的固定成本.例如:广告费,职工教育培训费,

28、技术开发费等.,约束性固定成本也称承诺性固定成本,或经营能力成本.是指管理当局的决策无法改变其支出数额的固定成本.如固定资产按直线法提取的折旧费,房屋及设备租金,不动产税,财产保险费行政管理人员薪金等.它具有很大的约束性,企业管理当局的决策不能改变其数额,由于企业的经营能力一经形成,短期内很难以改变,即使经营暂时中断,该项成本将仍维持不变,因而又称为“能量成本”。,酌量性固定成本预算着眼于从总量上进行控制,约束性固定成本预算只能着眼于更为经济合理利用企业的生产能力。,1.4 固定成本的相关范围 表现为一定的时间范围和一定的空间范围。,2 变动成本2。1定义是指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和一定的业务量范围

29、内其总额随业务量的变动而成正比例变动的成本。如直接材料、计件工资、按工作量法计提的折旧等。2。2特性变动成本总量随业务量的变化呈正比例变化(图1)。而单位业务量的变动成本则是一个定量(图2)。如下图:,变动成本总额,业务量,单位变动成本,业务量,图1,图2,2。3变动成本的分类变动成本分为约束性变动成本和酌量性变动成本。2。3。1酌量性变动成本是指管理当局的决策可以改变其支出数额的变动成本。如:按产量计酬的工人薪金、按销售额的一定比例计算的销售佣金等。因为支出比例或标准由管理当局决策。2。3。2约束性变动成本是指管理当局的决策无法改变其支出数额的变动成本。如:企业为生产产品的直接物耗成本(直接

30、材料)等。2。3。3变动成本的相关范围表现为一定的时间范围(期间)和一定的空间范围(业务量)。,第二节 混合成本一、概念既有固定成本又有变动成本的成本。,二、混合成本的分类1、半变动成本2、半固定成本3、延期变动成本,成本,产量,成本,产量,成本,产量,半变动成本,半固定成本,延期变动成本,三、混合成本的分解(半变动成本的分解)假定混合成本的函数关系式为:y=a+bx其中:a固定成本 b单位变动成本 x业务量 y混合成本主要方法有:1、历史成本法2、帐户分析法3、工程分析法,(一)历史成本法1、高低点法2、散布图法3、直线回归法,1、高低点法在相关范围内,混合成本y=a+bx其基本做法是:(1

31、)找出一定时期内业务量最高点及其混合成本和业务量最低点及其混合成本。(2)用业务量最高点时的混合成本与业务量最低点时的混合成本的差量除以最高业务量与最低业务量的差量,其结果就是单位变动成本b。(3)将单位变动成本b代入最高业务量点或最低业务量点的成本方程式就可以计算出固定成本a.(4)最后,根据计算出来的a和b,就可以写出混合成本方程式:y=a+bx,2、散布图法同样认为,混合成本的形态可以近似的被描述为:y=a+bx,基本步骤如下:1、在坐标图上描出混合成本的点。2、通过目测,在坐标图上画出一条能够反映混合成本平均变动趋势的直线。3、确定固定成本a和单位变动成本b。,bx,a,成本,业务量,

32、3、回归直线法(最小二乘法、最小平方法),(二)帐户分析法是根据各个成本费用帐户的内容,直接判断其与业务量的依存关系,从而确定其成本性态的一种混合成本分解方法。案例见管理会计学(人民大学出版社)P48-49页。,(三)工程分析法是运用工业工程的研究方法研究影响成本项目数额大小的每一个因素,并在此基础上直接估算出固定成本和单位变动成本的一种方法。其基本步骤如下:(1)确定研究的成本项目(2)对导致成本形成的生产过程进行观察和分析(3)确定生产过程的最佳操作方法(4)以最佳操作方法为标准方法,测定标准方法下成本项目的每一构成内容,并按成本性态分别确定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案例见管理会计学(人民大学

33、出版社)P50页。,工程分析法的优缺点:1、优点:(1)在缺乏历史数据的情况下同样适用,且党需要对历史成本法分析的结论进行验证时,也是最有效的方法。(2)由于是从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出发,因此那些明显无效或者非正常的支出会被排除,直观上那些带有隐蔽性的无效或者非正常的支出也就自然地被排除了。(3)企业在采用标准成本法和编制预算时,工程分析法较之其它方法,分析结果均具有客观性、科学性和先进性。2、缺点:分析成本较高。对于那些不能直接将其归属于特定投入与产出过程的成本费用,或者属于不能单独进行观察的联合过程的成本,如间接成本,就不能使用工程分析法。,三、成本按决策相关性分类1、相关成本:与决策有关的成

34、本,也就是在进行决策时必须认真考虑并加以计量的各种形式的未来成本。(1)机会成本(2)差量成本(3)付现成本(4)边际成本(5)专属成本(6)可递延成本(7)可避免成本(8)重置成本,2、非相关成本(无关成本)与决策无关的成本,也就是在进行决策时勿须考虑并加以计量的各种形式的过去成本。(2)历史成本(1)共同成本(3)沉没成本,第三节 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一、变动成本法1。1概念:在计算产品成本时只将变动生产成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制造费用)计入产品成本,而将固定制造费用作为期间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1。2成本分类依据 按成本性态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两大类。1。3适

35、用范围为内部经营管理与决策提供所需信息。1。4成本构成(如下图所示),生产成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制造费用,固定制造费用,变动推销及管理费用,固定推销及管理费用,非生产成本,成本费用,产品成本,期间成本,二、完全成本法(全部成本法、制造成本法、吸收成本法)2。1概念:在计算产品成本时将为生产产品所发生的全部成本费用(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制造费用和固定制造费用)均要计入产品成本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1。2成本分类依据 按成本经济用途分为生产成本和非生产成本两大类。1。3适用范围为外部编报财务会计报表提供所需信息。1。4成本构成(如下图所示),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制造费用,固定制造费用

36、,变动推销及管理费用,固定推销及管理费用,生产成本,非生产成本,产品成本,期间成本,成本费用,三、变动成本法与全部成本法的区别3.1成本分类及其构成内容不同3.1.1成本分类变动成本法是按成本性态将费用全部成本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两大类;完全成本法是按经济用途将全部成本费用分为生产成本和非生产成本两大类;3.1.2成本构成内容变动成本法只将变动生产成本计入产品成本,而将固定生产成本计入期间费用;完全成本法是将全部生产成本(包括变动和固定)均要计入产品成本.,3.2存货价值构成及计价不同变动成本法下,产成品和期末在产品价值构成中不包括固定性制造费用,而全部成本法下,产成品和期末在产品价值构成中

37、则要包括固定性制造费用.,3.3损益计算不同(1)损益计算过程(原理)不同 变动成本法下:贡献毛益=销售收入-变动成本 营业净利=贡献毛益-固定成本 完全成本法下:销售毛利=销售收入-销售成本(完全成本)营业净利=销售毛利-期间费用(2)损益计算结果不同详见下例:某公司产销A产品,单价50元,有关成本费用构成如下:(该公司没有期初期末在产品),表1:成本费用资料表2:产量资料(单位:件),表1:变动成本法下损益计算(单位:元),表2:全部成本法下损益计算(单位:元),结论1: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各年产销量不同,采用两种方法计算的营业净利是不同的.具体归纳如下:(1)当生产量=销售量时,两种方法计

38、算的损益相同;(2)当生产量销售量时,按全部成本法计算的营业净利按变动成本法计算的营业净利;(3)当生产量销售量时,按全部成本法计算的营业净利按变动成本法计算的营业净利,结论2:采用两种方法计算的营业净利差异具有如下数量特征:按全部成本法计算的营业净利-按变动成本法计算的营业净利=期末存货所负担的固定制造费用-期初存货所负担的固定制造费用.,第四节 对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的评价一、变动成本法的优缺点(一)变动成本法的优点(1)变动成本法增强了成本信息的有用性,有利于短期经营决策;(2)变动成本法更符合“配比原则”的精神;(3)变动成本法便于进行各部门业绩的评价;(4)变动成本法能够促使管理当

39、局重视销售,防止盲目生产;(5)变动成本法可以简化成本计算工作,也可避免固定性制造费用分摊中的主观臆断性;,(二)变动成本法的缺点(1)变动成本法计算的产品成本至少目前不符合税法的要求;(2)按成本性态将成划分成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大类在很大程度上是假设的结果,这种分类本身存在局限性;(3)当企业面临长期决策时,变动成本法的作用会决策期的延长而降低(变得越来越小);,二、完全成本法的优缺点刚好与变动成本法相反.,三、变动成本法的应用1、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互为优缺点,双方的不足之处可以通过对方来弥补。完全成本法的优点主要体现在对外编制会计报表上,而变动成本法的优点则是多方面的,主要体现在能满

40、足企业的内部经营管理所需要的会计信息。,以变动成本法为基础建立一套统一的成本计算系统,其具体做法是:(1)日常核算以变动成本法为基础,“在产品”、“产成品”等帐户均登记变动成本;(2)设置“变动制造费用”帐户,借方核算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发生的变动制造费用,期末则将其发生额转入“在产品”帐户。也可以将其作为“在产品”帐户的二级帐户;(3)设置“固定制造费用”帐户,借方归集当期发生的固定性制造费用,期末则将应由已销产品负担的部分自贷方转入“销售成本”帐户的借方而列入当期损益表,而该帐户的期末余额为期末在产品和库存产成品所负担的固定制造费用,在资产负债表的“存货”项目下列示。(4)设置“变动非制造费

41、用”帐户和“固定非制造费用”帐户,借方分别归集销售和管理费用中的变动和固定部分,期末则如数转入“本年利润”帐户。,2、建立以变动成本法为基础建立一套统一的成本计算系统,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企业若为多品种产品生产,对于某些变动性的共同费用,仍然需要首先在各产品之间进行划分,而且在以这种成本信息进行决策时,还应考虑到关联产品。(2)企业若有期末在产品,则需要对在产品成本进行计算,基本做法同完全成本法。(3)企业若有期末存货,(在产品、产成品),则在计算应列入损益表的销售成本时,应注意在连续各期中“固定制造费用”与存货之间的匹配关系。,第三章 本-量-利分析1、是对成本、产量(或销售量)、利润

42、之间的依存关系进行分析的一种简称。也称CVP(cost-volume-profit analysis)2、广泛应用于企业的预测、决策、计划、控制诸多方面,是管理会计的基础。,主要内容:(1)盈亏平衡分析(2)目标利润分析(3)本量利的敏感性分析(4)本量利的概率分析,第一节 本-量-利分析的基本假设一、相关范围假设(一)期间假设 固定成本的固定性与变动成本的变动性均体现在特定的期间内。(二)业务量假设 成本按性态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实在一定的业务量范围内分析和计量的结果。,二、模型线性假设(一)固定成本不变假设假定在相关范围内,固定成本总额是固定不变的;(二)变动成本与业务量呈完全线性关系

43、假设假定在相关范围内变动成本总额与业务量呈完全线性关系;(三)销售收入与销售数量呈完全线性关系假设,三、产销平衡假设 本量利分析中的“量”应该是销售量而不是生产量。因此该假设是假定在相关范围内企业的销售量等于企业的生产量。因此,站在销售的角度进行本量利分析就必须假定产销平衡。,四、品种结构不变假设 是指在一个多品种生产和销售的企业,各种产品的销售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比重不会发生改变。由于多品种产销的企业,各种产品的获利能力一般不尽相同,如果企业销售结构发生较大改变,势必导致预计利润与实际利润之间出现较大的“非预计性”出入。,第二节 本量利分析一、盈亏临界分析(保本分析)(一)相关概念1、盈亏临界

44、(保本):企业经营规模(销售量)刚好使企业达到不盈不亏的状态。2、盈亏临界点:又称盈亏分歧点、保本点、盈亏平衡点、两平点。即企业刚好不盈不亏的销售量和销售金额。3、盈亏临界分析:根据成本、销售收入、利润等因素之间的函数关系,预测企业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达到不盈不亏的状态。,4、贡献毛益(又译成边际贡献、边际利润、创利额、临界收益等):产品销售收入扣除变动成本之后的给企业所做的贡献。而这种贡献只有在扣除固定成本之后才会成为真正的贡献(即利润)。(1)单位边际贡献=单价-单位变动成本(2)边际贡献总额=销售收入总额-变动成本总额(3)边际贡献率=单位边际贡献/单价=边际贡献总额/销售收入总额(4)变动

45、成本率=单位变动成本/单价=变动成本总额/销售收入总额=1-边际贡献率,(二)盈亏临界点计算的基本模型 盈亏临界分析是以成本性态分析和变动成本法为基础的。利润=销售收入总额-变动成本总额-固定成本总额=销售量单价-销售量单位变动成本-固定成 本总额=销售量(单价-单位变动成本)-固定成本总额=0,1、产销单一产品的盈亏临界分析,(1)按实物量计算的盈亏临界点:(2)按金额量表示的盈亏临界点:,例:某公司产销一种产品A,单价100元,单位变动成本60元,固定成本总额400000元.其保本销售量=400000(100-60)=10000(件)保本销售额=10000100=1000000(元),2、

46、产销多种产品的盈亏临界分析第一步:计算各产品的贡献毛益率第二步:计算各产品销售收入占全部销售收入的比重第三步:计算加权平均贡献毛益率第四步:计算综合保本点(综合盈亏临界点)综合保本点销售额=第五步:计算各产品的盈亏临界点某产品盈亏临界点销后额=该产品的销售比重综合保本点销售额,案例:某企业产销甲、乙、丙三种产品,有关资料如下表所示:,(三)盈亏临界图1、传统式盈亏临界图2、贡献毛益式盈亏临界图3、利量式盈亏临界图4、单位式盈亏临界图,盈亏临界图1:,固定成本线,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利润,盈利区,亏损区,销售收入线,总成本线线,盈亏临界点,保本销售量,保本销售额,1、传统式盈亏临界图,盈亏临界图

47、2:,变动成本线,总成本线,总收入线,盈亏临界点,亏损区,盈利区,变动成本,固定成本,利润,销售量,金额,2、贡献毛益式盈亏临界图,保本销售量,保本销售额,盈亏临界图3:,贡献毛益,固定成本,盈亏临界点,利润,盈利区,亏损区,利润线,利润,销售量,0,图3-3 利量式盈亏临界图,盈亏临界图4:,0,利润,总贡献毛益,固定成本,盈亏临界点,组合销售收入,总利润线,A产品,B产品,C产品,P1,P2,P3,图3-4 某企业利量式盈亏临界图,盈亏临界图5:,单位固定成本,单位变动成本,单位成本,利润区,销售单价,亏损区,单位成本线,销售量,销售单价、单位成本、单位利润,图3-5:单位式盈亏临界图,(

48、四)相关因素变动对盈亏临界点的影响1、固定成本总额降低,导致盈亏临界点下降2、单位变动成本下降,导致盈亏临界点降低3、销售单价越高,盈亏临界点越低4、贡献毛益率低的产品的比重下降、贡献毛益率高的产品的比重上升,则盈亏临界点会降低,二、实现目标利润分析(一)实现目标税前利润的模型,1、实现目标税前利润的销售量=2、实现税前目标利润的销售额=,案例:某公司产销单一产品A,产品单价为100元,单位变动成本为60元/件,固定成本总额为200万元,若企业期望实现目标税前利润300万元,则有:(1)实现目标税前利润的销售量=(3000000+2000000)(100-60)=125000件(2)实现目标税

49、前利润的销售额=125000100=(3000000+2000000)40%=12500000元,(二)实现目标税后利润的模型1、实现目标税后利润的销售量=2、实现税后目标利润的销售额=,案例:某公司产销单一产品A,产品单价为100元,单位变动成本为60元/件,固定成本总额为20万元,若企业期望实现目标税后利润67万元,公司所得税率为33%,则有:(1)实现目标税前利润的销售量(2)实现目标税前利润的销售额,(三)相关因素对实现目标利润的影响1、固定成本总额降低,则目标利润增大2、单位变动成本降低,则目标利润增大3、单位售价升高,则目标利润增大4、销售量增加,则目标利润增大5、贡献毛益水平高的

50、产品的比重增大,则目标利润增大6、所得税率降低,则目标利润增大,三、本量利分析中的敏感性分析研究两个方面的问题:(1)有关因素允许变化的下限或上限(使企业由盈利转为亏损)(2)有关因素变化对利润变化的影响程度,(一)有关因素临界值的确定由实现目标利润的模型:P=V(SP-VC)-FC可以推导出当目标利润P=0时各个因素的最大值、最小值的有关计算公式:,各因素允许变动的幅度,案例:假设某公司产销一种产品,计划年度内预计有关数据如下:销售量5000件,单价100元,单位变动成本40元,固定成本总额120000元,则目标利润为:5000(100-40)-120000=180000元(1)销售量的临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