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资格证科目二教育学(简答题+材料分析报告题).doc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052552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43.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教师资格证科目二教育学(简答题+材料分析报告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科目二教育学(简答题+材料分析报告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科目二教育学(简答题+材料分析报告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科目二教育学(简答题+材料分析报告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科目二教育学(简答题+材料分析报告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教师资格证科目二教育学(简答题+材料分析报告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教师资格证科目二教育学(简答题+材料分析报告题).doc(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实用文档教育学简答题+材料题学校产生的条件。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学校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于整理达到了一定程度,是人类的间接经验得以传递;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来培养和知识。现代教育的特点:(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顺序性(含义)。施教要求:循序渐进。阶段性(含义)。施教要求:分阶段施教。互补性(含义)。施教要求:扬长避短,长善救失。不平衡性(含义)。施教要求:抓关键期。差异性(含义)。施教要求:因材施教。

2、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的表现。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指在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儿童身心发展的速度并不是完全与时间相一致的匀速运动,在不同的时间里,其发展的速度和水平是有明显差异的。不同系统的发展速度、起始时间、达到的成熟水平是不同的;同一机能系统在发展的不同时期(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速率。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要掌握和利用人的发展的成熟机制,抓住发展的关键期,不失时机地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学生健康地发展。个体身心发展的差异性的表现。不同儿童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不同。不同儿童所具有的不同个性心理倾向上。个别差异也表现在群体间,如男女性别的差异。施教要求:因材施教。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3、遗传。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环境。环境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外部条件。教育。教育对人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主观能动性。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在动力,也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遗传素质对人身心发展的影响。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和阶段3.遗传素质是造成人发展的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1)学校教育对于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2)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加

4、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个体主观能动性对人身心发展的影响。个体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和活动对于客观世界的积极作用。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一种在需要和动力,是一种寻求发展的积极动机和渴望。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在动力,也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3.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容、方法和组织形式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教育的性质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3.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权4.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5、决定着教育目的5.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容的取舍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1.文化观念影响和制约着教育观念2.文化影响和制约着教育目的的制定3.文化影响和制约着教育容4.文化影响和制约着教育管理体制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经济功能)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3.教育直接生产科学技术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自身质的规定性。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1.国家的教育目的。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3.课程目标。4.教学目标。教育目的的功能1.导向作用2.激励作用3.评价作用4.选择功能教育目的的意义教育目的是整个

6、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同时它也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1.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起点和归宿,制约着教育活动的全过程,能保证教育活动的连贯性和科学性。2.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基本方向,对教育活动起着定向的作用。3. 教育目的对受教育者的成长与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能保证受教育者按照社会的要求健康地成长。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为社会服务、促进人的发展,人们在选择确立教育目的时,必须考虑社会和人的因素。1.社会依据。一是根据社会关系现实和发展的需要。二是根据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的需要。2.人的依据。一是根据人的身心发展特点

7、和水平。二是根据人的发展需要。3.人们的教育理想。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1. 总要求:培养“劳动者”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2. 质量标准: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是社会主义教育的质量标准。3. 培养途径: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基本途径。4. 时代要求: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时代取向。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1)德育。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转化为个体思想品质的教育(2)智育。智育是指向学生传授系统科学文化知识以及培养和发展学生智力、才能的教育活动

8、。(3)体育。体育指向学生传授身体运动及保健知识,增强体质,发展他们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教育。(4)美育。美育指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发展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5)劳动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指传授基本的生产技术知识和生产技能,培养正确的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的教育。全面发展教育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1)“五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存在不平衡性(2)“五育”各有其相对独立性(3)“五育”之间具有在联系现代学制的类型1.双轨学制。双轨学制分为两轨:一轨是学术教育,为特权阶层子女所占有,学术性很强,学生可升到大学以上;另一轨是职业教育,为劳动人民的子弟所开设,属生产性的一轨。两轨

9、之间互不相通,互不衔接。2.单轨学制。单轨学制只有一轨,自下而上的结构是:小学中学大学,其特点是各级学校形成一个系列、多种分段,即六三三、八四、六六、四四四等多种分段。3.分支型学制。分支型学制是一种介于双轨学制和单轨学制之间的学制结构。这种学制上通(高等学校)下达(初等学校),左(中等专业学校)右(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畅通,有其优点。从类型上看,我国现行学制是分支型学制。现代教育制度改革/发展趋势(一)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二)义务教育年限的延长(三)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综合化(四)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五)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途径与方法1.了解和研究学生2.树立正确

10、的学生观3.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4.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5.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理想型的师生关系(一)尊师爱生现代“尊师爱生”是师生交往与沟通的情感基础、道德基础,其目的主要是相互配合与合作,顺利开展教育活动。(二)平等师生关系的平等体现了师生在教育过程中相互尊重人格和权利、相互开放、平等对话、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等关系。(三)教学相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促进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促进教师的教,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四)心理相容心理相容指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在心理上协调一致,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表现为师生关系密切、情感融洽、平等合作。古德莱德提出了五种处于

11、不同层次、具有不同意义的课程一是理想的课程,二是正式的课程,三是领悟的课程,四是实行的课程,五是经验的课程。分科课程的特点分科课程是指从不同门类的学科中选取知识,按照知识的逻辑体系,以分科教学的形式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课程。优点:重视每门学科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和完整性;有助于学生在较短时间学到系统的知识;有助于阻止教学与评价,便于提高教学效率。缺点:较少考虑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把每一门学科看成是与其他学科互不相关的实体。综合课程的特点综合课程是一种多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统一性和在联系。优点:体现了文化或学科知识间相互作用、彼此关联的发展需求;有利于学生把来自学术与非学术

12、领域的知识、技能整合起来,解决现实中的种种问题;有助于减少科目繁多的现象。缺点:忽视每门学科自身逻辑;教材编写、教师授课以及学生评估方面困难。制约课程的因素(一)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二)一定时代的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三)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四)课程理论课程编制的一般原理/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泰勒原理”。(1)确定教育目标(学校应达到哪些教育目标)。(2)选择教育经验(提供哪些学习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3)组织教育经验(怎样有效地组织学习经验)。(4)评价教育计划(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课程容的三种文本表现形式(1)课程计划

13、。课程计划即课程方案,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2)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容的指导性文件,也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和任务,知识的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3)教材。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以及各种视听材料。其中,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故人们

14、常把教科书与讲义简称教材。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1.学习者的需要(对学生的研究)2.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对社会的研究)3.学科知识及其发展(对学科的研究)课程计划的含义和容课程计划是指导和规定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课程计划的基本容包括:教学科目的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其中,教学科目的设置是课程计划的中心容。新课改中课程结构改革的主要容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3.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4.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新课程评价发展的基本特点

15、1.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2.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3.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4.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5.注重过程,总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学习方式1.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关注学习者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是学生自主而不受他人支配的学习方式。其主要特点有:自主学习是主动学习、独立学习、元认知监控学习。2.探究学习。探究学习也称为发现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依托的学习,是学生通过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究性学习的特点表现为: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3.合作学

16、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的方式。合作学习的展开往往是在自学基础上进行的小组合作学习和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特点表现为:互助性、互补性、自主性、互动性。教学的任务(一)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二)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三)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四)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基础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学的意义教学是贯彻教育方针,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具体如下:(一)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二)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三)教学是学校教育

17、的中心工作,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间接性规律)1.以间接经验为主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特点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3.防止单一偏向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发展性规律)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2.发展智力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3.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能力发展的片面性。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的规律(双边性规律)1.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发展身心的必要条件,也是教学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2.充分注重学生的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使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另一个必要条件3.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18、是辩证统一的,教与学要相长传授知识与提高思想品德相统一的规律(教育性规律)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2.思想品德的提高为学生积极地学习知识提供动力3.贯彻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时,必须注意的问题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一)激发学习动机(二)领会知识(包括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三)巩固知识(四)运用知识(五)检查知识材料题考点:各种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的含义直观性原则的含义与实施要求直观性原则指在教学过引导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图像,聆听教师用语言对所学对象进行形象的描述,形成有关事物具体而清晰的表象,以便理解所学知识。实施要求: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防止直观

19、的不当与滥用(直观是手段而不是目的。)重视运用语言直观。启发性原则的含义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引导他们经过积极思考与探索,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学会分析问题,树立求真意识和人文情怀。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的原则的含义这一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的教育。循序渐进原则的含义循序渐进原则又称为系统性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含义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

20、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并注重学以致用,发展动手能力,领悟知识的价值。因材施教原则的含义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实际情况、个别差异与个性特点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区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长善救失,获得最佳发展。谈话法的含义谈话法,亦称问答法,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通过问答、对话的形式来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以获取或巩固知识、促进学生智能发展的方法。讨论法的含义讨论法是全班或小组成员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从而进行相互学习的一种方法。演示法的含义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实验或播放有关教学容的软件、特制的课件,使学生认

21、识事物、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实验法的含义实验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作业,观察事物及其过程的发生和变化,探求事物的规律,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备课;2.上课(中心环节);3.作业的布置与批改;4.课外辅导;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上好课的基本要求1.教学目标明确2.教学容准确3.教学结构合理4.教学方法适当5.语言艺术6.板书有序7.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学评价的含义和基本容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即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对学生学习结果的

22、评价和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也可以划分为学生学业评价、课堂教学评价和教师评价。简述德育过程的规律。(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2)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少年儿童思想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材料题考点:各种德育原则、德育方法长善救失原则 / 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的含义(1)基本含义这一原则是指德育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学生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的消极因素,促进学生道德成长。(2)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

23、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引导学生自觉正确地评价自己,进行自我教育。疏导原则的含义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疏导原则也就是循循善诱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的含义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的含义这一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尊重信任学生,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把严和爱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教育者的合理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的含义这一原则是指在德育

24、工作中,教育者应主动协调多方面教育力量,统一认识和步调,有计划、有系统、前后连贯地教育学生,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品德。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的含义及实施要求(1)基本含义德育过程中,教师既要通过集体的力量教育个别学生,又要通过对个别学生的教育影响集体,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辩证地统一起来。(2)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建立健全的学生集体。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充分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加强个别教育,并通过个别教育影响集体。德育途径1.思想政治课和其他学科教学2.社会实践活动3.课外、校外活动4.少先队组织的活动5.班主任工作情感冶法的含义与基本要求情感冶法是指通过设置一

25、定的情境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到道德、情感与心灵的熏、教育的一种教育方法。(情感冶法的具体实施途径包括教师的师爱、环境冶、艺术冶三个方面。)基本要求:(1)创设良好的情境;(2)与启发说服相结合;(3)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自我教育法的含义与基本要求自我教育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自觉学习、自我反思和自我行为的调节,使自身品德不断完善的一种重要方法。(自我教育包括学习、座右铭、立志、自我批评、慎独等方式。)基本要求:(1)培养学生自我修养的兴趣和自觉性;(2)指导学生掌握修养的标准;(3)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榜样示法的含义与基本要求榜样示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

26、德的方法。(榜样包括:伟人的典、教育者的示和学生中的好榜样。)基本要求:(1)选好学习的榜样;(2)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3)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说服教育法的含义说服教育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说服教育法是德育工作的基本方法。(说服包括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等方式。)实践锻炼法的含义实践锻炼法是有目的的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践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实践锻炼法包括练习、制度、委托任务和组织活动等方式。)品德评价法的含义品德评价法是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的德育方法。(品

27、德评价法包括表扬与奖励、批评与惩罚、操行评定方式。)班集体的基本特征1.有共同的奋斗目标2.有健全的组织机构3.有严密的组织纪律4.有正确的集体舆论5.有强大的凝聚力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1)班主任身先士卒(2)明确班级的奋斗目标(3)抓好班干部队伍建设(4)环境熏(5)制度约束(6)加强正面教育,树立良好榜样(7)提倡型的班主任领导方式(8)充分利用班级舆论阵地(9)要常抓不懈班主任了解、研究学生的主要容和方法了解和研究学生是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了解和研究班集体,包括集体的基本情况、班级的基本情况、班级的其它方面。二是了解和研究学生个人,包括学生的基本情况、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学习情况、学生的个性情况。班主任了解学生的方法有:1.书面材料分析法。2.调查法。3.观察法。4.谈话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