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现状的调查与评价.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060156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PPT 页数:60 大小:2.2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现状的调查与评价.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环境现状的调查与评价.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环境现状的调查与评价.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环境现状的调查与评价.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环境现状的调查与评价.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环境现状的调查与评价.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现状的调查与评价.ppt(6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3章 环境现状的调查与评价,袁 志 忠2011年2月28日,环境现状调查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可以了解建设项目的社会经济背景和相关产业政策等信息,掌握项目建设地的自然环境概况和环境功能区划;可以通过现场监测等手段,获得建设项目实施前该地区的大气环境、水环境和声环境质量现状数据;为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预测提供科学的背景。,环境现状调查的一般原则,(1)根据建设项目污染源、影响因素及所在地区的环境特点,结合各单项环境影响评价等级,确定各环境要素的现状调查范围,并筛选出调查的因素、项目及重点因子。(2)环境现状调查时,首先应收集现有的资料,当这些资料不能满足要求时,需要进行现

2、场调查和测试。收集现有资料应注意其有效性。(3)环境现状调查中,对环境中与评价项目有密切关系的部分(如大气、地面水等)应进行全面、详细的调查。对这些部分的环境质量现状应有定量的数据,并作出分析或评价;对一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调查,应根据评价地区的实际情况适当增删。,环境现状调查的方法,(1)收集资料法。应用范围广,比较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间,是首选的方法。但此法只能获得二手资料,而且往往不全面,不能完全满足要求,需要其他方法补充。(2)现场调查法。此法可以针对项目评价的需要,直接获得第一手资料。但此法费时、费力,有时还受季节、仪器条件的限值。(3)遥感方法。可以从整体上了解一个区域的环境特点,

3、可以弄清楚人类无法到达地区的地表环境情况,如森林、海洋、沙漠等。此法一般只作为辅助方法,绝大多数情况不直接使用飞行拍摄的方法,只判读和分析已有的航空或卫星相片。,1.自然环境调查的内容和要求,(1)地理位置(2)地质环境(3)地形地貌(4)气候与气象(5)地面水环境(6)地下水环境(7)声环境(8)土壤与水土流失(9)动植物与生态,2.社会环境调查的内容和要求,(1)社会经济(2)人文遗迹、自然遗迹与景观(3)人群健康状况及地方病调查,(1)社会经济,调查建设项目所在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和发展规划。包括:区域概况、总体发展规划(特别是用地规划)及产业定位;人口数量及分布特点;国家及地方的产业政策

4、,当地产业结构、产值与能源供给、消耗方式;农业结构、规模、产量与土地利用现状,必要时附土地利用图;该地区公路、铁路和水路交通运输情况及与本项目的关系等。,(2)人文遗迹、自然遗迹与景观 可利用现有资料,了解建设项目周围有哪些重要的遗迹与景观。如建设项目与遗迹或景观密切相关,除详细了解上述情况外,还应进行必要的现场调查,进一步了解遗址或景观对人类活动的敏感性。(3)人群健康状况及地方病调查当建设项目规模较大时,且拟排污染物毒性较大时,应进行一定区域人群健康调查。给出人体健康调查的区域、调查人数、性别、年龄、职业构成、体验项目、检查方法、调查结果的数理统计以及污染区与对照区的比较分析。,3.周围现

5、有污染源调查的内容和要求,水污染源大气污染源噪声污染源 噪声污染源的调查较为简单,可以通过现场踏勘,对项目周围200m范围(必要时可适当扩大)的各类噪声源进行调查,统计噪声源的类型、数量、方位和距离,并通过现场监测记录噪声级。其他污染源及总量控制规划 根据当地环境情况及建设项目特点,决定是否调查周围环境的放射性、光与电磁辐射、振动等情况内容。了解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对于总量控制的有关规定和指标要求,以及本项目总量指标落实的指导思想,以便确定本项目总量指标落实的方案。,4.区域公建与配套设施调查,(1)区域污水处理设施 调查区域内已有污水处理设施的地点、规模、运行情况和集污管网的覆盖面及相关规划;

6、调查区域内拟建污水处理设施(规模)与管网建设规划及建设进程安排,为评价项目污水纳管的可行性分析提供依据。(2)区域固废处理设施 调查项目建设地及周围已有固废(包括生活垃圾、工业固废、危险固废等)处理设施地点、规模、运行情况及相关规划;调查拟建固废处理设施的规划及建设进度安排,为项目固废处理方法、去向及资源化途径提供参考依据。(3)供水、供热、供汽等设施 调查区域内供水、供热和供汽等公共配套设施的建设情况及规划,为评价项目的供水、供热和供汽等提供可行的方法。,二、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1.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2.水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3.声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1)现有常规监测大气

7、资料分析,如果评价区内及其界外区已设有常规大气监测站、点。应尽可能收集和充分利用这些站、点的例行监测资料,统计分析各点各季的主要污染物的浓度值、超标量、变化趋势等。例行监测资料的价值在于能从长期和宏观的角度,反映出评价地区大气质量的总体水平和变化规律。统计分析监测资料时,应注意以下要点:各点各期各主要污染物浓度范围,一次最高值,日均浓度波动范围,季日均浓度值,一次值及日均值超标率,不同功能区浓度变化特点及平均超标率,浓度日变化及季竹变化规率,浓度与地面风向、风速的相关特点等。如果没有常规监测资料,或者为了获得符合该评价项目尺度的详细信息,还需在评价期间专门进行大气质量现状监测。,1.大气环境质

8、量现状监测与评价,(2)大气质量现状监测,大气质量现状监测除为预测和评价提供背景数据外,其监测结果还可用于以下两个方面:结合同步观测的气象资料和污染源资料验证或调试某些预测模式;为该地区例行监测点的优化布局提供依据。,1)监测因子 需要监测的项目根据项目的特点与大气污染源调查筛选的主要污染因子确定。2)监测布点 大气环境监测中,采样点位置和数量的确定是一个关键的问题。,监测点数量。一级评价项目,监测点不应少于10个;二级评价项目监测点数不应少于6个;三级评价项目,如果评价区内已有例行监测点可不安排监测,否则,可布置13个点进行监测。监测点位置 监测点设量的数量应根据拟建项日的规模和性质,区域大

9、气污染状况和发展趋势,功能布局和敏感受体的分布,结合地形、污染气象等自然因素综合考虑确定。,(a)网格布点法。这种布点法,适用于待监测的污染源分布非常分散(面源为主)的情况。具体布点方法是:把监测区域网格化,根据人力、设备等条件确定布点密度。条件允许,可以在每个网格中心设一个监测点。否则,可适当降低布点的空间密度。(b)同心圆多方位布点法。该布点法适用于孤立源及其所在地区风向多变的情况。其布点方法是:以排放源为圆心,画出16个或8个方位的射线和若干个不同半径的同心圆。同心圆圆周与射线的交点即为监测点,在实际工作中,根据客观条件和需要,往往是在主导风的下风方位布点密些,其他方位疏些。确定同心圆半

10、径的原则是:在预计的高浓度区及高浓度与浓度交接区应密些,其他区疏些。(c)扇形布点法。该布点法适用于评价区域内风向变化不大的情况。其方法步骤如下:沿主导风向轴线,从污染源向两侧分别扩出45o、22.5o或更小的夹角(视风向脉动情况而定)的射线。两条射线构成的扇形区即是监测布点区。再在扇形区内作出若干条射线和若干个同心圆弧,圆弧与射线的交点即为待定的监测点。,(d)配对布点法。该方法适用干线源。例如,对公路和铁路建设上程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在行车道的下风侧,离车道外沿0.51m处设一个监测点,同时在该点外沿100m处再设一个监测点。根据道路布局和车流量分布,选择典型路段,用配对法设置监测点。(e

11、)功能分区布点法。该方法适用于了解污染物对不同功能区的影响。通常的作法是按工业区、居民稠密区、交通频繁区、清洁区等分别设若干个监测点。(f)此外,通常应在关心点、敏感点(如居民集中区、风景区、文物点、医院、院校等)以及下风向距离最近的付庄布置取样点。往往还需要在上风向(即最小风向)适当位置设置对照点。,监测频度,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规定:一级评价项目不得少于二期(夏季、冬季);二级评价项目可取一期不利季节,必要时也应作二期;三级评价项目必要时可作一期监测。由于气候存在着周期性的变化,所以为了使监测数据具有代表件,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规定:每期监测时间,一级评价项目至少应取得有

12、季节代表性的7天有效数据,每天不少干6次(北京时间02、07、10、14、16、19时,其中10、16时两次可按季节不同作适当调整)。对二、三级评价项目,全期至少监测5天,每天至少4次(北京时间02、07、14、19时,少数监测点02时实施确有困难者可酌情取消)。现状监测应与污染气象观测同步进行。对于不需要进行气象观测的评价项目,应收集其附近有代表性的气象台站各监测时间的地面风速、风向、气温、气压等资料。,(3)大气质量现状的初步评价,大气环境质量的全面评价应在预测之后进行。对于拟建项目主要大气污染物背景值较高的地区,可考虑在上述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一般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对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进行适

13、当的初步评价,给出达标率或超标率、超标倍数、平均值等。超标时要分析超标原因。,(1)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水环境现状调查范围和时间 掌握评价范围内水体污染源、水文、水质和水体功能利用等方面的环境背景情况,为地面水环境现状和预测评价提供基础资料,以资料收集为主,现场调查为辅,开展水环境现状调查。水环境现状评价,2.水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1)调查范围,水环境调查范围应包括受建设项目影响较显著的地面水区域,在此区域内进行的调查,能够说明地面水环境的基本状况,并能充分满足环境影响预测的要求。在确定某具体建设开发项目的地面水环境现状调查范围时,应尽量按照将来污染物排放后可能的达标范围,并考虑

14、评价等级的高低(评价等级高时调查范围取偏大值,反之取偏小值)后决定。当下游附近有敏感区(如水源地、自然保护区等)时,调查范围应考虑延长到敏感区上游边界,以满足预测敏感区所受影响的需要。,表 3-1 不同污水排放量时河流环境现状调查范围(km)参考表,注:指排污口下游应调查的河段长度。,表 3-2 不同污水排放量时湖泊(水库)环境现状调查范围参考表,*为以排污口为圆心,以调查半径为半径的半圆形面积。,表3-3 不同污水排放量时海湾环境现状调查范围参考表,*为以排污口为圆心,以调查半径为半径的半圆形面积。,2)调查时间,根据当地水文资料初步确定河流、湖泊、水库的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同时确定最能

15、代表这三个时期的季节或月份。遇气候异常年份,要根据流量实际变化情况确定。对有水库调节的河流,要注意水库放水或不放水时候量的变化。评价等级不同,对调查时间的要求亦有所不同。对各类水域调查时间的要求详见表3-4:,表3-4 不同评价等级对水环境调查的时间要求,当被调查的范围内面源污染严重,丰水期水质劣于枯水期时,一、二级评价的各类水域须调查丰水期,若时间允许,三级评价也应调查丰水期。冰封期较长的水域,且作为生活饮用水、食品上用水的水源或渔业用水时,应调查冰封期的水质、水文情况。,(2)水质调查与监测,水质调查与监测的原则是尽量利用现有的资料和数据,在资料不足时需实测。调查的目的是查清水体评价范围内

16、水质的现状,作为影响预测和评价的基础。1)选择监测参数 需要调查的水质参数有两类一类是常规水质参数,它能反映水域水质一般状况;一类是特征水质参数,它们能代表建设项目将来排水水质。在某些情况下,还需调查一些补充项目,常规水质参数:pH、DO、CODMn或CODCr、BOD5、氨氮或非离子氨、酚、氰化物、砷、汞、铬(六价)、总磷及水温为基础,根据水域类别、评价等级及污染源状况适当增减。特征水质参数:根据建设项目特点、水域类别及评价等级以及建设项目所属行业的特征水质参数表进行选择,具体情况可以适当删减。其他方面的参数:被调查水域的环境质量要求较高(如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源地、珍贵水生生物保护区、经济鱼

17、类养殖区等),且评价等级为一、二级,应考虑调查水生生物和底质。,2)水质取样原则与方式,河流取样断面的布设原则 在调查范围的两端、调查范围内重点保护水域及重点保护对象附近的水域、水文特征突然变化处(如支流汇入处等)、水质急剧变化处(污水排入处等)、重点水工构筑物(如取水口、桥梁涵洞)等附近、水文站附近等应布设取样断面。还应适当考虑拟进行水质预测的地点。在建设项目拟建排污口上游500m处应设置一个取样断面。河口水质取样断面的布设原则 当排污口拟建于河口感潮段内时,其上游需设置取样断面的数目与位置,应根据感潮段的实际情况决定,其下游取样断面的布设原则与河流相同。湖库水质取样位置的布设原则在湖泊、水

18、库中布设的取样位置时,应尽量覆盖推荐的整个调查范围,并且能切实反映湖泊、水库的水质和水文特点(如进水区、出水区、深水区、浅水区、岸边区等)。,可采用以建设项目的排放口为中心,向周围辐射的布设采样位置,每个取样位置的间隔可参考下列数字。(a)大、中型湖库。当建设项目污水排放量小于50000m3d时:一级评价每l2.5km2布设一个取样位置;二级评价每1.53.5km2布设一个取样位置,三级评价每24km2布设一个取样位置。当建设项目污水排放量大于50000m3d时:一级评价每36km2布设一个取样位置;二、三级评价每47km2布设一个取样位置。(b)小型湖泊水库。当建设项目污水排放量小于5000

19、0m3d时:一级评价每0.51.5km2布设一个取样位置;二、三级评价每12km2布设一个取样位置。当建设项目污水排放量大于50000m2d时:各级评价均为每0.51.5km2布设一个取样位置。,湖库水质取样位置的布设原则(续),3)水质调查取样的次数,表3.1 不同评价等级时各类水域的水质调查时期。一般情况下取样时应选择流量稳定,水质变化小、连续无雨、风速不大的时期进行。不同评价等级、各类水域每个水质调查时期取样的次数及每次取样的天数按国家标准执行。,河流取样次数,(a)在所规定的不同规模河流,不同评价等级的调查时期中,每期调查一次,每次调查三、四天,至少有一天对所有已选定的水质参数取样分析

20、,其他天数根据预测需要,配合水文测量对拟预测的水质参数取样。(b)在不预测水温时,只在采样时测水温;在预测水温时,要测日平均水温,一般可采用每隔6小时测一次的方法和平均水温。(c)一般情况,每天每个水质参数只取一个样,在水质变化很大时,应采用每间隔一定时间采样一次的方法。,河口取样次数,(a)在所规定的不同规模河口、不同等级的调查时期中,每期调查一次,每次调查两天,一次在大潮期,一次在小潮期;每个潮期的调查,均应分别采集同一天的高、低潮水样;各监测断面的采样,尽可能同步进行。两天调查中,要对已选定的所有水质参数取样。(b)在不预测水温时,只在采样时间测水温;在预测水温时,要测日均水温,一般可采

21、用每隔46小时测一次的方法求平均水温。,湖泊、水库取样次数,(a)在所规定的不同规模湖泊、不同评价等级的调查时期中,每期调查一次,每次调查三、四天,至少有一天对所有已选定的水质参数取样分析,其他天数根据预测需要,配合水文测量对拟预测的水质参数取样。(b)表层溶解氧和水温每隔6小时测一次,并在调查期内适当检测藻类。,水质调查取样需注意的特殊情况,(a)对设有闸坝受人工控制的河流,其流动状况,在排洪时期为河流流动;用水时期,如用水量大则类似河流,用水量小则类似狭长形水库;在枯水期也类似狭长形水库。这种河流的取样断面、取样位置、取样点的布设及水质调查的取样次数等可参考前述河流、水库部分的取样原则酌情

22、处理。(b)在我国的一些河网地区,河水流向、流量经常变化,水流状态复杂,特别是受潮汐影响的河网,情况更为复杂。遇到这类河网、应按各河段的上度比例布设水质采样、水文测量断面。至于水质监侧项目、取样次数、断面上取样垂线的布设可参照前述河流、河口的有关内容。调查时应注意水质、流向、流量随时间的变化。,水环境现状评价,水质评价一般采用单因子指数评价法。单因子指数评价是将每个污染因子单独进行评价,利用概率统计得出各自的达标率或超标率、超标倍数、平均值等结果。单因子指数评价能客观地反映水体的污染程度,可清晰地判断出主要污染因子、主要污染时段和水体的主要污染区域,能较完整地提供监测水域的时空污染变化,反映污

23、染历时。超标时,还应分析超标的原因。,3.声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声环境现状监测声环境现状评价,(1)监测点布设原则,现状测点布置一般要覆盖整个评价范围,但重点要布置在厂(场)界外现有噪声源和敏感点(保护对象)上和厂(场)界上。对于厂(场)界噪声测量点一般布设在厂(场)外1m处,特殊情况也可布设在厂(场)界内侧。间隔可以为50100m,大型项目也可以取100300m,具体测量方法参照相应的规定。,对于整个评价区内(含厂区内)噪声水平的测量一般采用网格法,每隔1050m划正方形方格,在交叉点(或中心点)布点测量,重点关注评价区内的保护目标。当评价范围内没有明显的噪声源(如工业噪声、道路交通噪声

24、、飞机噪声和铁路噪声)且声级较低(50dBA),噪声现状测量点可以大幅度减少或不设测量点。对于建设项目呈现线状声源性质的情况,应根据噪声敏感区域分布状况和工程特点确定若干噪声测量断面,在各个断面上距声源不同距离处布置一组测量点(如15m、30m、60m、120m、240m)。对于改、扩建工程,若要绘制噪声现状等声级图,也可以采用网格法布置测点。例如,对于改扩建机场工程,为了绘制噪声现状WECPNL等值图,可在主要飞行航迹下离跑道两端不超过15km,侧向不超过2km范围内用网格法布设测点,跑道方向网格可取12km,侧向取0.5km。,(2)监测时间,环境影响技术导则声环境对噪声现状监测的时段作出

25、了如下的规定:应在声源正常运转或运行工况的条件下测量;每一测点,应分别进行昼间、夜间的测量;对于噪声起伏较大的情况(如道路交通噪声、铁路噪声、飞机机场噪声),应适当增加昼间、夜间的测量次数,或进行昼夜24h的连续监测。机场噪声必要时要进行一个飞行周期(一般为一周)的监测。,声环境现状评价,根据声功能区划即声环境质量标准要求和噪声现状的监测结果,对评价范围内环境噪声现状进行评价包括:(1)各功能区噪声级、超标状况及主要噪声源声级;(2)边界噪声级、超标状况及主要噪声源声级。(3)受噪声影响的人口及分布情况。,-本章到此结束-,1.水污染源,根据评价工作的需要,对调查范围内现有的主要污染源(包括已

26、经环保审批在建项目的污染源)均应进行调查。包括点污染源(简称点源)和非点污染源(简称非点源或面源)。点源调查以搜集现有资料为主,只有在十分必要时才补充现场调查或测试;点源调查的繁简程度可根据评价级别及其与建设项目的关系而略有不同。如评价级别较高且现有污染源与建成设项目距离较近时应详细调查。非点源调查基本上采用间接搜集资历料的方法,一般不进行实测。,(1)点源的调查,点源的调查内容应包括:点源排放口的位置(必要时附平面位置图)及排放形式(分散排放还是集中排放);根据现有的实测数据、统计报表以及各厂矿的工艺路线,选定主要的水质参数,调查现有的排放量、排放速度、排放浓度及其变化等数据;用排水状况。主

27、要调查取水量、用水量、循环水量及排水总量等;废(污)水处理设备、处理效率、处理水量及事故状况等。,(2)非点源的调查,包括:工业污染源。工业原料、燃料、废弃物的堆放位置(即主要污染源,要求附污染源平面位置图)、堆放面积、堆放形式(几何形状、堆放厚度)、堆放点的地面铺装及其保洁程度、堆放物的遮盖方式等;排放方式、排放去向与处理情况,应说明非点源污染物是有组织的汇集还是无组织的漫流;是集中后直接排放还是处理后排放还是处理后排放;是单独排放还是与生产废水或生活污水河流排放等。根据现有实测数据、统计报表以及根据引起非点源污染的原料、燃料、废料、废弃物的物理、化学、生物化学性质选定调查的主要水质参数,并

28、调查有关排放季节、排放时期、排放量、排放浓度及其它变化等数据。其他非点污染源。对于山林、草地、耕地等非点污染源,应调查有机肥、化肥、农药的使用量以及流失量、流失规律等;对于城市非点源污染,应调查雨水径流量等。,(1)污染因子的筛选,在污染源调查中,应根据评价项目的特点和当地大气环境质量状况对污染因子(即待查的大气污染物)进行筛选。首先应选择与拟评项目相关的污染物为主要污染因子,其次,还应考虑在评价区已造成严重污染的污染物。污染源调查中的污染因子数一般不宜过多。对某些排放大气污染物数目较多的企业,其污染因子数可适当增加。民用污染源调查,主要污染因子可限于二氧化硫、粉尘。其排放量可按全年平均燃料使

29、用量估算,对于有明显采暖期和非采暖期的地区,应分期统计。,(2)污染源调查的对象,对评价区现有的大气污染源和已经环保审批在建项目的污染源,包括工业和民用污染源。根据评价等级的要求和评价区域的特点,一般只调查工业污染源,必要时也调查民用污染源;一般只调查点源,必要时进行面源调查。,(3)污染源调查方法现有工业污染源可以根据项目环评报告书(表)、项目竣工验收报告、企业年度排污申报表和环保监测站的例行监测资料,必要时可进行现场监测;再建工业项目的污染源可根据报批的环境影响报告书提供的数据进行统计;民用污染源排放量可按全年平均燃料使用量估算,对于有明显采暖期和非采暖期的地区,应分期统计;原料、固体废弃

30、物等堆放场所产生的扬尘可作为“风面源”处理。应通过试验或类比调查,确定其起风速和扬尘量。,(4)污染源调查内容点源,对于点源应统计如下内容:排气筒底部中心坐标及分布平面图;排气筒高度(m)及出口内径(m);排气筒出口烟气温度(K);烟气出口速度(m/s);各主要污染物正常排放量(t/a,t/h或kg/h);毒性较大物质的非正常排放量(kg/h);排放工况,如连续排放或间断排放,间断排放应注明具体排放时间、时数和可能出现的频率。对排放颗粒物的重点点源,除排放量外,还应调查其颗粒物的密度及粒径分布。,面 源,对于面源应将评价区在选定的坐标系内网格化。以评价区的左下角为原点;分别以东(E)和北(N)

31、为正X和正Y轴。网格和单元 一般可取11(krn2),评价区较小时,可取500500(m2),建设项目所占面积小于网格单无,可取其为网格单元面积。然后,按网格统计面源的下述参数:主要污染物排放量t/(h.km2);面源排放高度(m),如网格内排放高度不等时,可按排放量加权平均取平均排放高度;面源分类,如果源分布较密且排放量较大,当其高度差较大时,可酌情按不同平均高度将面源分为23类。,(1)地理位置,一般简要了解建设项目所处的经度、纬度、行政区位置、交通条件和周围(“四至”)情况,并附区域平面图。对于原辅材料和产品运输量较大的建设项目应较详细了解交通运输条件;对于污染型建设项目,要重点关注周围

32、敏感保护对象的规模、方位和距离,一般应在区域平面图中标注位置;对于易于受到污染影响的建设项目(如房地产、学校、医院等)应重点关注周围的污染源规模、方位和距离,一般应在区域平面图中标注位置。,(2)地质环境,一般情况只需根据现有资料,概要说明当地的地质概况;若建设项目较小或与地质条件无关时,地质环境状况可不了解;生态影响类建设项目如矿山等与地质条件密切相关,应进行较为详细的调查。一些特别有危害的地质现象如地震等也须加以说明。,(3)地形地貌,一般只需收集现有资料,包括建设项目所在地区海拔高度、地形特征、地貌类型等,以及滑坡、泥石流等有危害的地貌现象及分布情况。与地形地貌密切相关的建设项目,应对上

33、述资料进行详细收集,包括地形图,必要时还应进行一定的现场调查。,(4)气候与气象,一般只需收集现有资料,包括项目所在地气候类型及特征,列出平均气温、最热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绝对最高气温、绝对最低气温、年均风速、最大风速、主导风向、次主导风向、年蒸发量、降水量的分布、年日照时数、灾害性天气等。对于需要开展大气环境影响预测评价的项目,应收集项目建设地区近几年的各季节(月份)各风向频率、各风向下的平均风速和大气稳定度联合频率等资料。,(5)地面水环境,应充分调查收集已有的项目建设地地面水状况资料,列出评价区内的江、河、湖、水库、海的名称、数量、发源地,评价区段水文情况。对于江、河应给出年平均径流

34、量、平均流量、河宽、比降、弯曲系数、平枯丰三个水期的流量和流速(某一保证率下的)。明确周围水体,特别是纳污水体的功能区划。了解评价区内以及纳污水体的上下游是否有饮用水源保护区。现有资料不能满足要求时,进行现场调查与监测。,(6)地下水环境,应根据资料简要说明项目建设地地下水的类型、埋藏深度、水质类型以及开采利用情况等。若需进行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应进一步调查地下水的物理、化学特性和污染情况等,资料不全时,应进行现场采样分析。,(7)声环境,根据项目评价等级,调查的内容包括:评价范围内现有噪声源种类、数量及相应的噪声级;评价范围内现有噪声敏感目标、噪声功能区划分情况;评价范围内各噪声功能区的环境

35、噪声现状、各功能区环境噪声超标情况、边界噪声超标以及受噪声影响人口分布。,(8)土壤与水土流失,根据现有资料简述项目建设地区主要土壤类型及其分布、使用情况、污染或质量现状;水土流失现状及原因。对于有水土保持方案的建设项目,可充分利用其相关资料和结论。,(9)动植物与生态,根据现有资料或现场调查简述项目建设区周围植被情况。如生态类型、主要组成、植被覆盖率等,有无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野生植物情况。如项目较小时,也可不叙述。当项目较大时应进行详细叙述。,水域规模的划分,河流,按照多年平均流量或平水期平均流量划分:大河=150 m3/s中河 15 150 m3/s小河=10米,=25 km2=50 km2 中湖/库 2.525 km2550 km2 小湖/库 2.5 km2 5 km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