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沼泽化是良渚文化中断的主要原因.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066770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40.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沼泽化是良渚文化中断的主要原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区域沼泽化是良渚文化中断的主要原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区域沼泽化是良渚文化中断的主要原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区域沼泽化是良渚文化中断的主要原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沼泽化是良渚文化中断的主要原因.docx(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区域沼泽化是良渚文化中断的主要原因周黔生摘要:良渚文化在5300-4000年前中断的原因众说纷纭,其中有:“海侵说”、“洪灾 说”、“战争说”、“瘟疫说”,等等,笔者推断,良渚文化中断主要是区域沼泽化造成的。良渚遗址主要位于东苕溪东侧平原地带。在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东苕溪主要支流南 苕溪、中苕溪和北苕溪河水由西向东直接流向钱塘江。随着钱塘江沿岸平原带不断淤高,东 苕溪河水排入钱塘江受到阻滞,良渚地区逐渐演变成滞洪区,并丧失向钱塘江排洪功能,地 势低洼的良渚地区最终演变成湖泊密集的沼泽地带。根据东苕溪及良渚地区水文计算,不管是长年累月的降水,还是一次大暴雨,良渚地区 积水深度可达2米以上,足以

2、能够使良渚地区遭受灭顶之灾。沼泽化造成农田长年涝灾,农 作物产量下降,甚至绝收,并造成道路淹没,房屋进水,田园荒芜。潮湿的水环境还容易诱 发瘟疫,危害先民健康。生存环境的恶化,迫使先民们背井离乡,迁徙异地。其结果是良渚古国的核心区域内赖 以生存的农耕载体遭受重创,农耕文明逐步消亡,高度发达的良渚文明中断。良渚文化在53004000年前中断的原因众说纷纭,其中有:“海侵说”、“洪 灾说”、“战争说”、“瘟疫说”,等等,依笔者推断,良渚文化中断主要是区 域沼泽化造成的。良渚遗址主要位于东苕溪东侧平原地带,遗址范围大致在余杭一瓶窑一良渚 一半山一三墩一古荡一带,整个区域长度和宽度约1520公里,分布

3、面积大约200 平方公里。在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东苕溪主要支流南苕溪、中苕溪和北苕溪分别流 入下游平原,形成河口三角洲地带,由于南北两侧地势较高,河水由西向东直接 流向钱塘江(参见图1)。1后来,由于钱塘江江流、潮浪对泥沙冲蚀淤积的结 果,钱塘江岸线和两岸平原地貌发生变化2,钱塘江河口不断向东延伸,沿岸 平原带不断淤高,东苕溪河水排入钱塘江逐渐受到阻滞,甚至出现回流,良渚地 区逐渐演变成滞洪区,洪水时大量蓄洪,洪水过后泄水却十分缓慢,与此同时, 河道逐渐被泥沙淤塞,丧失向钱塘江排洪功能,地势低洼的良渚地区最终演变成 湖泊密集的沼泽地带。良渚地区上游的南苕溪、中苕溪和北苕溪,其集水面积分别为7

4、20、229、310 平方公里,合计1259平方公里,是良渚地区流域面积(200平方公里)的6倍。这 三条河流地处天目山区,降水丰沛,年径流深在7001000毫米之间,平均约800 毫米,流域内洪水径流都汇入良渚地区。良渚地区的年径流量收入可分为两部分:(1)良渚地区上游1259平方公里山区的来水量(俗称客水):1259平方公里X800毫米=10.07亿立方米。(2)良渚本地区200平方公里的产水量:200平方公里X 700毫米=1.40亿立方米两者相加:10.07+1.40=11.47亿立方米盐宫良漕.新塘西兴航坞山,半山盛亭山斜陟方山#:.塘栖隔t山*圈A新石器时机遗址西险大塘 汉代前的镂

5、塘江岸.苕溪古河道位置例春秋至东技遗址-钱塘江注岸北界一芝一苕溪改道方向已发现的古河床图1东苕溪河道变迁图良渚地区一年内总收入水量大约有11.47亿立方米,可以看出,客水量远大 于本地产水量。假设这些水量均匀平摊在良渚地区:11.47亿立方米/ 200平方公里= 5.74米那么,该地区的平均积水深度将超过5米(假设排水量很小不予考虑),成 了一片泽国。在有些年份,一次大洪水的水量也是很可观的,以1999年梅雨洪水为例,6 月23日至7月1日,东苕溪流域平均降雨量404毫米,东苕溪瓶窑站洪水位9.18米, 运河拱宸桥站洪水位5.67米,均创有历史记录以来的实测最高洪水位记录。404 毫米暴雨折算

6、成径流深约为320毫米,良渚地区上游山区和良渚本地区(两者共 1459平方公里)的径流总量可达到4.66亿立方米。1459平方公里X320毫米= 4.66亿立方米这4.66亿立方米的水量统统汇集到良渚地区,平均积水深度将超过2米。4.66亿立方米/ 200平方公里= 2.33米由上计算可以看出,不管是长年累月的降水,还是一次大暴雨,都足以能够 使良渚地区遭受灭顶之灾。由于东苕溪向东排水受阻,向北排水量也不畅,洪水聚集在良渚平原低洼处, 长年累月就形成了湖泊、沼泽区。太湖流域一些地质学证据能够证明洪水侵袭的 存在,在良渚文化层上面有0.30.5米厚度的淤泥层,说明良渚文化遗存曾被湖 泊沼泽覆盖过

7、。3沼泽化后果是农田渍害日益严重,长年涝灾,作物产量下降, 甚至绝收。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遗址都处于比较低洼的水网地区,而水稻栽 培是当时最主要的农业生产活动,水稻的生长环境既怕干旱,又怕洪涝, 一旦水稻绝收,对初级农业经济的打击是毁灭性的。沼泽化的后果还使道路淹 没,房屋进水,田园荒芜,潮湿的水环境又很容易诱发瘟疫,危害先民健康。面 对如此恶劣的生存环境,先民们只好背井离乡,迁徙异地。当然沼泽化过程是漫 长的,需要用数百年时间尺度来研究它的演变过程,评估它的负面影响。在生产力低下的新石器时代,沼泽化的危害比洪水严重得多,洪水一般几天 过后便消退,灾害影响也是短时间的。而一旦发生沼泽化,其影响是

8、长时间的、 持续性的,平原、河流、湖泊生态逐步恶化,甚至不可逆转,除非人为因素干预 才能终止(如挖河排水)。五千年前良渚地区文明的中断,也许正是该地区沼泽化造成的,起因首先钱 塘江河口的不断外延(这也是许多河流形态发展的一般规律),河流沿岸平原持 续抬高,造成东苕溪向东排水受阻,甚至倒流,迫使水流就地滞洪,从而在良渚 地区形成大片沼泽和湖泊。部分水流向北部低洼处流动,久而久之,最终河流改 道,流向太湖,东苕溪水系也因此脱离钱塘江流域,转而纳入太湖流域范围,排 水条件逐步变差。其结果是良渚古国的核心区域内赖以生存的农耕载体遭受重 创,农耕文明逐步消亡。我们还可以推测,经历数百年、上千年以后,东苕溪河口沙洲渐渐扩大,大 量泥沙在沼泽地沉积,沼泽地高裎比以前有所增高,水流向北部平原的缓慢流动 有所加快,加之先民的人工疏导,东苕溪河水逐渐沿山区与平原交界处流动,流 域排水条件不断改善,沼泽化过程得以终止。最后,良渚地区生态环境有所改善, 重又变得适合先民生活、生产,于是良渚文明重又恢复活力,重放光采。参考文献1吴维棠:东苕溪杭州附近两次改道,历史地理1987(5)。2浙江省钱塘江管理局,钱 塘江志,1998年。3蒋卫东:自然环境变迁与良渚文化兴衰的思考,华夏考古,2003 (2)。刊登于浙江历史文化研究第3集,2011年11月出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