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诸子百家心得体会.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506935 上传时间:2021-02-04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0.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诸子百家心得体会.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读诸子百家心得体会.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读诸子百家心得体会.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读诸子百家心得体会.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读诸子百家心得体会.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读诸子百家心得体会.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诸子百家心得体会.doc(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读诸子百家心得体会 读诸子百家心得体会1很早就已经把它摆到我的书架上了,也很早就把它读完了。但书的内容相当深奥,读一遍是不足以理解其内涵,这才又读了一遍。就几个问题随便侃几句。易先生在讲孔子学而优则仕的时候(P17),引用了论语中的一句: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然后解释为:一年初见成效,三年大获成功。印象中我学古汉语时,这个“期(ji1)”当“满”讲,也就是说“期月”是满一个月的意思。换个角度思考,“期年”是什么意思,是满一年,还是十二年?显然是易教授错了。论语里仁里有这样一句话: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这句读起来是有点问题,联系上句感觉应该是“不以其道去之”为好(P18)

2、。易教授也不管这些许问题,就自顾的揣测起来了。我翻过朱熹的四书集注是这样解释的,谓不当得而得之。我仍然不解,富贵可以得,难道贫贱也要得?惑矣。在君子固穷这篇里看到一句话,说得太实在了: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论语子路P19)。意思是说君子对自己不懂的事情是应该保持沉默的,不能信口开河。几千年前的孔子就已经有如此思想怎能不让人敬佩,这是实事求是的根源。知之为知之,不知可以google知,为什么要忽悠?想想你身边,这样的人还不在少数。其实他不知道,纯粹在那瞎咧咧;当时你也可能上当,但终有一天会明白这才是“小人”的嘴脸。愚不可及只是一俗语,绝不是成语,可见教授也不过如此(P20)。原意是指卫国大夫

3、宁武子在揣着明白装糊涂的时候我们(指孔子)比不上,到后来意思就变味了,有趣。易教授认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这句话中的贫与寡错位了,并做出了解释(P24)。我认为寡指少,指的是财产少而不是人口稀少,才会担心分配不均衡;贫当然是贫穷了,贫穷才会滋生盗匪,比如索马里海盗,才会担心政局不稳定。据此看两字并未错位,只是解释的方法不同而已。讲儒墨之争时提到了墨子与巫马子(孔子的疑似弟子)的两场辩论(P52、70),整个的思辩相当精彩。乃至本书的作者也沿用了这一方式,所以这本书很深奥、很难读。往往是字读完了,但思维没跟上。我推崇老庄,所以对他们的著作多少了解一些,而对墨子却从未读过。有机会真该

4、读一下,看看巫马子到底还说了些什么,让墨子驳得体无完肤。讲到墨子的逻辑时(P72),易教授用人文的方法推翻了墨子“兼则爱,别则恨”的论断,这种方法让我理解起来稍有困难。我想到了一个数学逻辑的方法,就是充分与必要条件。在兼爱下里墨子论证了“恨则别,爱则兼”,是相当有道理,但如此便说反之亦然就有问题了。恨(爱)是别(兼)的充分而非必要,所以倒推是不成立的!也就说“别则恨,兼则爱”这个命题不成立。曾子曰: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P79)。“出尔反尔”这个成语应该就是从这来的。原意是你怎么对待别人,别人就怎么对待你。而今这个成语多比喻反复无常,言行前后矛盾。意思是说出口的是你,不算数的也是你,总之意思变

5、味了。又学了一个词儿。五服这玩意,中国人都知道,又未必都清楚;其实它是一种礼,一种丧葬制度(P208)。这些东西我们至今仍能看到,比如葬礼上的黑箍儿与白箍儿。这实际上就是要“别内外,定亲疏”,不仅如此还要“分长幼,等贵贱”。看了这些之后,才理解了古代官员的丁忧等等。宗法制规定只有嫡长子才能继承父家长的血统、爵位和财产,故嫡长子就是君之子,简称“君子”。而旁支庶出的次子、庶子就是小宗之人,简称“小人”。所以这两个词的本义也就是身份意义和等级意义,即君子是贵族,小人是平民。而后逐渐演变成道德意义,也就是“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P240)。商容三问老子(P255),我倒是第一次听说。问经过故乡要

6、下车,是不能忘本;问经过大树要趋行,是应该敬老;问舌在齿尽,是讲刚亡弱存。明此三问,天下事尽矣。通观老子一书都是在讲柔能克刚,弱能胜强。说白一点就是要装装孙子,于是韬光养晦四个字很有深意。看到这句“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我想到另外一句: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慢随天外云卷云舒。这些就是我读本书的一些感想,总之诸子的思想很丰富,需要我们慢慢体会回味。读诸子百家心得体会2无为而治黄老庄,纵横捭阖鬼谷子,仁义礼智孔孟政,兼爱天下墨子门,数学哲学柏拉图,御风而行列子道,贵己重生杨朱学,旬卿继儒性本恶,礼法安邦韩非论,东方如来西旧约,阿弥陀佛和阿门,西有诺查丹玛斯,东有预言推背

7、图,诸子百家互争鸣,今朝酒醉仁德饱,不忘今师前世事,此生半载笑看过,舍我其谁当今世,有天有地有万物,半世疯癫半糊涂,伴君伴郎伴万书,书中自有颜如玉,万里行路贵人扶,正道沧桑泪两行,明镜高悬心自明。老聃论道非常道,乘的青牛道德经。青出于蓝胜于蓝,生不逢时庄子穷,鼓盆而歌为亡妻,穷通自乐死不悲,日月连璧作陪葬。阳谋阴谋圆方略,苏秦张仪波浪舌,天下战火堆枯骨,幸好奠基六国统。孔子儒道正名分,半世游历不得志,收得学徒育后生,四书之语传万世。孟母三迁苦其心,成人游说二十载,迂远而阔于事情,退居讲学著孟子,尤其可谓性本善。墨翟学说天有志,官无常贵天罚暴,非乐非命奋图强,民无终贱自掌舵。顺天淡利列子智,贫困

8、潦倒拒子阳。天下大同杨朱道,不利天下拔一毛,贵己重生非自私,轻物全生非纵欲。载舟覆舟荀子言,化性起伪礼法治,不为尧存天有常,不为桀亡天有道,人应之以治则吉,人应之以乱则凶,天能生物不辨物,地能载人不治人,天有其时地有才,人有其治尊其道,隆礼尊贤而成王,重法爱民而成霸,君子以修百姓宁,心有征知缘天官。韩非在韩作孤愤,众人佩服韩非文,文采虽美但口吃,死于嬴政赐毒酒。大千世界佛法门,释迦牟尼西净土,若问净土何处有?阿弥陀佛皆是空。犹太基督天主教,耶稣复活十字架,若问复活是否真?超脱罪过真假无。天人感应阴阳术,相生相克五行说,祥瑞灾异天应变,万万千千说不尽,不如推背去归休。诸子百家皆争鸣,相生相克互补

9、充,取长补短圣人通,殊途同归共时进,宇宙万物若有神,何用多此百家存,人人美满皆大成,何用喜怒哀乐愁,莫非神力有不足,待到今朝出圣人,圣人圣人何处有?若天有志机未到,圣人圣人何处找?若天无志自修炼,自强不息哀八零,无苦无劳叹九零,人生百态宇宙中,不强不振万骨枯,宇宙万物多生命,优胜略汰唯弱者。修炼修炼日日炼,通古博今同天变,博览群书尊贤者,古今中外天地道,智慧智慧大智慧,四海诸侯百姓欢,智慧智慧大智慧,宇宙心中亮晶晶,脑海宇宙心应天,先统地球后言它。读诸子百家心得体会3很早就已经把它摆到我的书架上了,也很早就把它读完了。但书的内容相当深奥,读一遍是不足以理解其内涵,这才又读了一遍。就几个问题随便

10、侃几句。易先生在讲孔子学而优则仕的时候(P17),引用了论语中的一句: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然后解释为:一年初见成效,三年大获成功。印象中我学古汉语时,这个“期(ji1)”当“满”讲,也就是说“期月”是满一个月的意思。换个角度思考,“期年”是什么意思,是满一年,还是十二年?显然是易教授错了。论语里仁里有这样一句话: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这句读起来是有点问题,联系上句感觉应该是“不以其道去之”为好(P18)。易教授也不管这些许问题,就自顾的揣测起来了。我翻过朱熹的四书集注是这样解释的,谓不当得而得之。我仍然不解,富贵可以得,难道贫贱也要得?惑矣。在君子固穷这篇里看到一句话

11、,说得太实在了: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论语子路P19)。意思是说君子对自己不懂的事情是应该保持沉默的,不能信口开河。几千年前的孔子就已经有如此思想怎能不让人敬佩,这是实事求是的根源。知之为知之,不知可以google知,为什么要忽悠?想想你身边,这样的人还不在少数。其实他不知道,纯粹在那瞎咧咧;当时你也可能上当,但终有一天会明白这才是“小人”的嘴脸。愚不可及只是一俗语,绝不是成语,可见教授也不过如此(P20)。原意是指卫国大夫宁武子在揣着明白装糊涂的时候我们(指孔子)比不上,到后来意思就变味了,有趣。易教授认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这句话中的贫与寡错位了,并做出了解释(P24)。

12、我认为寡指少,指的是财产少而不是人口稀少,才会担心分配不均衡;贫当然是贫穷了,贫穷才会滋生盗匪,比如索马里海盗,才会担心政局不稳定。据此看两字并未错位,只是解释的方法不同而已。讲儒墨之争时提到了墨子与巫马子(孔子的疑似弟子)的两场辩论(P52、70),整个的思辩相当精彩。乃至本书的作者也沿用了这一方式,所以这本书很深奥、很难读。往往是字读完了,但思维没跟上。我推崇老庄,所以对他们的著作多少了解一些,而对墨子却从未读过。有机会真该读一下,看看巫马子到底还说了些什么,让墨子驳得体无完肤。讲到墨子的逻辑时(P72),易教授用人文的方法推翻了墨子“兼则爱,别则恨”的论断,这种方法让我理解起来稍有困难。

13、我想到了一个数学逻辑的方法,就是充分与必要条件。在兼爱下里墨子论证了“恨则别,爱则兼”,是相当有道理,但如此便说反之亦然就有问题了。恨(爱)是别(兼)的充分而非必要,所以倒推是不成立的!也就说“别则恨,兼则爱”这个命题不成立。曾子曰: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P79)。“出尔反尔”这个成语应该就是从这来的。原意是你怎么对待别人,别人就怎么对待你。而今这个成语多比喻反复无常,言行前后矛盾。意思是说出口的是你,不算数的也是你,总之意思变味了。又学了一个词儿。五服这玩意,中国人都知道,又未必都清楚;其实它是一种礼,一种丧葬制度(P208)。这些东西我们至今仍能看到,比如葬礼上的黑箍儿与白箍儿。这实际上就

14、是要“别内外,定亲疏”,不仅如此还要“分长幼,等贵贱”。看了这些之后,才理解了古代官员的丁忧等等。宗法制规定只有嫡长子才能继承父家长的血统、爵位和财产,故嫡长子就是君之子,简称“君子”。而旁支庶出的次子、庶子就是小宗之人,简称“小人”。所以这两个词的本义也就是身份意义和等级意义,即君子是贵族,小人是平民。而后逐渐演变成道德意义,也就是“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P240)。商容三问老子(P255),我倒是第一次听说。问经过故乡要下车,是不能忘本;问经过大树要趋行,是应该敬老;问舌在齿尽,是讲刚亡弱存。明此三问,天下事尽矣。通观老子一书都是在讲柔能克刚,弱能胜强。说白一点就是要装装孙子,于是韬光

15、养晦四个字很有深意。看到这句“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我想到另外一句: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慢随天外云卷云舒。这些就是我读本书的一些感想,总之诸子的思想很丰富,需要我们慢慢体会回味。读诸子百家心得体会4春秋战国,是中国文学思想的盛世,诸子百家,学派林立。他们传承下来的思想文化,铸就了我们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提起诸子百家,就不得不说说“儒墨法道”四家。道家遵循自然规律,提倡“无为而治”,他们是“隐士”,儒家提倡“仁爱礼仪”,他们是“文士”,墨家提倡“兼爱非攻”,他们是“武士”。而法家提倡“严刑峻法”他们是“谋士”。这四家的思想各有不同,正是因为思想的不同引发了他们之间的

16、争辩。墨子 一书中提到“四非”。有我们熟悉的“非攻”,还有“非儒”。很显然墨子很排斥儒家,他们之间的隔阂,必须从“爱”说起,墨子和孔子虽同生于春秋战国,但年龄之间的差距却是百岁有余,在这个礼坏乐崩的时代,他们都认识到存在的问题:缺少爱。这不假,但我们都知道,儒家提倡“仁爱”,墨家提倡“兼爱”,按照理论讲它们应该和谐相处,可现实却并非如此。儒家的 仁爱 是有等级划分的,上至国君,亲人,下至动物,植物,他们虽然都给予每一种生物爱,可是这种爱的层次与多是都是不一样的。而墨家的兼爱,则与仁爱不同,他们提倡的是一种平等的爱,就是说你爱别人的父母像爱自己的父母一样,对待每一个人都平等。从理论上讲,墨家的说

17、法更符合我们现在社会的要求,但从实际行动上来说,几乎与不可能画约等号,但是墨子为了让人们信服他的思想,他又在兼爱的基础上加入了利益的诱使,鬼神的威胁。儒家的孟子对此则是不屑一顾,墨子的兼爱与事实不符,而自家的仁爱更能被人们接受。于是这场由“爱”引发的思想之争,就这样拉开了。对于此,史书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但对于我们个人而言,爱应该博爱,应该兼爱。我们应遵循着党和国家的脚步。但同时,人是一种有思想,有私心,有欲望的高级动物,自是不可能做到待人平等。所以相比之下,儒家的说法,更具有现实意义,但这也并不是否认墨家的兼爱,只是要求太高而已。儒家和墨家都是思想大家,他们传承下来的是不朽的经典,他们的思想

18、既可以救世,也可以爱人,是十分值得我们学习的。读诸子百家心得体会5“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日复一日,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中华民族文明的源流如滔滔江水,亘流不断。而春秋战国,既是中华文明的上游之源,也是最为浓墨重彩的一页。在这个时期,社会结构急遽变化,社会矛盾异常尖锐,促使人们更多地转向对天下兴亡的思考。在对人、事及社会的广泛探讨中,人们不再崇信“天道”,进而在如何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教化民众等方面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学派。这些学派的创立者和代表人物被合称为“诸子”,“百家”则指这些学派。各学派的人物针对一些社会问题四处游说,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或著书立说。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在中国文化

19、史上形成了一个百家争鸣的空前繁荣的局面。当我翻开易中天先生的著作先秦诸子 百家争鸣,孔丘、墨翟、孟轲、庄周、荀况和韩非子等思想家携儒家、墨家、道家、名家、法家、阴阳家、纵横家等学说纷至沓来。三百多年间,他们用智慧碰撞的火花照亮我们这个民族前行的荒径;以人文关怀作为最终的思想诉求,闪烁着耀眼的理性光芒。他们留下了建设家园的美好理想,应对变革的思想资源,凝聚民心的价值体系,指导人生的智慧结晶,让我们受益至今。细看对我们影响最大的儒、墨、道、法四家,不管他们的争论有多么大的分歧,思想见地有多么深的矛盾,但他们所关注核心却始终只有两个,即如何治国、如何做人。易中天先生以儒道之争、儒墨之争、儒法之争作为

20、讲述线索,通过各家思想的相互比较使各家的思想脉络更加清晰,也从另一个侧面厘清中华思想文明是一个兼容包蓄、百川归海式的整体。其中,儒家提倡的核心思想是仁、义、礼;墨家提倡人与人之间无差别的“兼爱”;道家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法家的核心思想是以法治引领社会。然而立足于服务封建社会的统治者和劳动人民,他们的思想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儒家主张的仁爱是有等级的,当到最低等级的时候,就没有多少了;墨家只为人民群众争取生存和经济权利,不为他们争取思想和言论权利;道家主张“无为”,他们的思想是隐士的哲学;而法家的致命缺点则是立法太严,执法太残酷。当我们抛开历史的桎梏,汲取这些思想的精华时,我们不难发现,墨家关注社会,留下了平等、互利、兼爱的社会理想。道家关注人生,留下了真实、自由、宽容的人生追求。法家关注国家,留下了公开、公平、公正的治国理念。儒家关注文化,留下了仁爱、正义、自强的核心价值。当我们把这些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抽象地继承下来时,我们就有希望实现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也就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时光荏苒,岁月变迁,两千年前的先秦诸子的思想犹如当时的月亮,依然为我们绽放清辉。诸子百家的思想我们分辨着,汲取着,传承着长路迢迢,实现中国梦光荣而艰巨;明月皎皎,照着复兴之路温暖而清晰。读诸子百家心得体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党团建设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