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引导下授导课教学案例分析.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5070378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2.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案引导下授导课教学案例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学案引导下授导课教学案例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学案引导下授导课教学案例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学案引导下授导课教学案例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学案引导下授导课教学案例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案引导下授导课教学案例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案引导下授导课教学案例分析.docx(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学案引导下授导课教学案例分析学案引导下授导课教学案例分析北师大版4.1线段、射线、直线现代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者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一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同时,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论及自己的思想,与同学进行充分的交流,学会如何去聆听别人的意见并作出适当的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反省。从而,数学素质教育中教师的作用就不应被看成“知识的授予者”,而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启示者、质疑者和示范者,充分发挥“导向”作用,真正体现“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教育思想。让学生通过经历(感受)、体验(体味)、探索等手段获取知识,如

2、何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有效地构建愉悦的教学情境,使教学内容深深地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诱导学生把学习新知的压力变为探求新知的动力,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我校开展学案引导下的高效课堂这一课题研究以来,以导学案为载体,重点针对授导教学这一环节开展细致研究,下面以4.1线段、射线、直线为例展开详细说明。一、导趣一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教学内容不少与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新知识的引入,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揭示知识的应用价值。普通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们看得见,摸得着,有的还亲身经历过。在讲解数学新概念时所举的例子尽量要联系实际。当老师提出与实际联系比较密切的例子时,学生们都跃跃欲试想学

3、以致用,这样更加充分地调动学生参预教学的积极性。在讲解新课时我们借助多媒体展示一组青岛的图片,有跨海大桥、海底隧道等等,让学生观察,并提问:L你们能从中找出我们所熟知的几何图形吗?2 .学生自由发言.3 .教师点明课题.(板书课题:线段、射线、直线)教学策略:1、请学生从中寻觅熟悉的几何图形时,教师要予以肯定.2、多联系生活【设计意图】:处于初一的学生思维已具备了一定的符号感,但还不能彻底脱离具体事物的支持,仍然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立足于学生实际,从他们的生活背景和已有经验出发,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实物抽象出这些基本的几何元素,通过具体问题的指引,鼓励他们积极参预,观察对照,动手实践,让他们充

4、分列举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实例来解释数学问题,让学生动手画图,亲自操作,同时借助多媒体演示,有利于学生对线段、射线、直线有较深刻的理解和掌握,从而达成教学目标.二、导议一一分组交流,展现提升,激发学生比、学、赶、帮、超的兴致和愿望这是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关键环节。教师应了解学生的“数学现实”,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环绕学习内容设计自学提示,创设知识迁移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独立探索新知.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中畅所欲言,斗胆质疑,促进同化,发展思维的流畅性,让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富有个性的过程。L学生讨论交流:(1)生活中,有哪些物体可以近似的

5、看做线段、射线、直线?(2)线段、射线、直线的区别和联系.(教师用多媒体演示)2 .学生动手:分别画一条线段、射线、直线3 .师生共同探索图形端点个数能否延伸能否度量线段射线直线4 .线段、射线、直线的表示方法线段的表示方法射线的表示方法直线的表示方法例题:如图,A、B、C是直线上的三个点(1)图中共有几条线段?这些线段怎样表示?(2)图中共有几条射线?以点B为端点的射线怎样表示?(3)直线L还可以怎样表示?教学策略:作为平面几何的第一节课,介绍相关概念和它们的表示方法,对学生而言有时难以理解,教师要结合具体的图形,让学生获得较好的理解.【设计意图】:经过师生交流,共同探索,目的在于让学生从数

6、学的角度了解线段、射线、直线的概念,掌握线段、射线、直线的规范性表示方法,并加深对线段、射线、直线的本质性的理解.通过课堂互动,给学生足够的思量时间和空间,让每一个人都经过深思熟虑来回答问题,从而激起了学生热烈的讨论,并且被他们一一破解,最后达成共识。一方面学生轻松掌握了这一难点,同时也让他们感到善于质疑对理解问题本质至关重要。三、导练一一分层练习、巩固新知对于数学课来讲,练习是以巩固知识形成技能为目的的实践训练活动。学生从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如果不及时巩固,与实践没有结合起来,就会稍纵即逝。这一环节应包括基础应用、变式训练和当堂检测三部份。首先、教师应环绕教学中心,精心选择难易适中的典型问题,

7、引导学生尽可能独立地思量、分析、探索问题,从中感悟基础知识、基本方法的应用。做完后,组内同学交流做题思路。其次、变式训练,巩固提高。教师利用规律对题型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变化、引申,编制形式多样(最好具有探索性、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解答,以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结束后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对知识进行整理,对规律进行总结,对思想方法进行提炼,形成观点。要尽量让学生进行自我总结、自我评价,让学生做的、说的尽可能多些,让学生之间相互补充、完善、提高,教师主要起启示、引导作用。练一练:1 .请表示出下图中的线段、射线、和直线:引仰拓展:(A层)如果直线上有四个点

8、,那末图中分别有几条直线?几条线段?几条射线?2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1)直线、射线、线段都有两个端点;()(2)直线和射线可以延伸,线段不能延伸;()请观察图形作出判断:直线AB和直线AC表示的不是同一条直线;()线段BC和线段CB表示的是同一条线段;()射线AC和射线CA表示的是同一条射线.()B3 .比一比看谁画的好.已知平面上四个点A、B、C、D,读下列语句,并画出相应的图形:A(1)画线段AB;(2)画直线AC;C(3)画射线AD、DC、CB.教学策略:可开展小组竞赛的形式。【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了一组练习,目的是为了匡助学生理解线段、射线、直线的概念,联系和区别,同时巩固对

9、其表示方法的掌握.题目设置的出发点在于检测本节课所学,所以鼓励学生独立完成、鼓励他们独自接受挑战的信心。四、导探一一动手操作,探索新知让全体学生都有参预的机会,培养学生探索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在群体中进行活动的能力。让有艰难的同学也能在其他同学的匡助下,有更多的学习机会和获得成功的机会,扬长补短,使思维的火花产生碰撞,形成新的思想与方法;此外,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满足个人的表现欲望,特殊是对通过自己的独立思量已有一定见解的同学,更是如此;再一方面,一些操作性比较强的内容,更需要几个人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这也是学生进行探索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份(群体探索),我们强调群体

10、的探索是建立在个人感悟的基础上进行的。做一做:1 .动手操作:(1)过一点。可以画几条直线?(2)过两点A、B可以画几条直线?议一议:2 .归纳:(1)经过一点有无数条直线;(2)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惟独一条直线.教师应鼓励学生自己描述从实际动手操作中得到的结论.3 .学以致用:(1)教师拿出一根木条和几颗钉子和相关工具,要求用尽可能少的钉子把木条固定在木板上,问至少要几颗?(2)建造工人在砌墙时,为了使每行稽在同一水平线上,时常在两个墙角分别立一根标志杆,在两根标志杆的同一高度处拉一根绳,沿这根绳就可以砌出直的墙.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3)植树时,怎么样才干使所种的树在同一条直线上?【

11、设计意图】:此环节让学生自己在动手操作中去真正的感受“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事实,并在探索中发现结论、说出发现,鼓励学生相互协作、猜想验证.几何事实的应用充分的展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现了数学的价值.五、导思一一引导学生学会思量,拓展思维、完善思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学生“学会”,而且要教学生“会学”、“善学”,这就必须善于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开辟学生的智力和潜能。因此我们设计如下题目:(针对A、B层同学):L三条直线两两相交,有多少个交点?四条直线两两相交呢?n条直线呢?2、若A、B、C为同一平面内的三个点,则由这三个点可以确定几条直线?若A、B、C、D为同一平面内的四个点,

12、则由这四个点可以确定几条直线?2.若A、B、C、D、E为同一平面内的五个点,则由这五个点可以确定几条直线?【设计意图】:本环节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设置了稍具难度和有创新思维的问题,以满足不同学生在数学发展方面的需要.数学教学活动就是要让每位学生都能动起来,教学活动要求活动面向全体学生,全员动手参预,贯通整个教学的始终。使“不同的人在数学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只让学习好的学生回答问题,而忽略差生的学习,要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都能发挥自己的才干,都能成功。所以我们在教学“线段、射线、直线”这节教学时,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活动,学生参预面广,在全员参预中通过观察、思量、动手操做、理解逐步来认识线段、射线、直线三者的区别,从始至终,全班每一个孩子充分参预动手实践,最大限度的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数学需要,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实践者,在活动中互相交流,互相探索,实现了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