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5072099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58.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docx(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新型商业城市的发展U)唐宋时期:海上贸易的兴盛,促使沿海港口城市走向繁荣.如泉州、明州、杭州等都繁盛一时。(2)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三、国家政策黛农抑商1 .产生的原因(1)商业的不稔定性及商人流动性大.(2)与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取向发生矛盾。2 .发展历程(D时期“重农抑商”思想螂起。3.中国封建社会采取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如何评价重农抑商政策?(2)汉初,汉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并严禁商人购置土地。(3)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如朝廷鼓励海外贸易以及官商分利政策的实行,使商人地位得以提高。

2、(4)明清时期,强化垂农抑商政策:表现:对商业发展不采取鼓励政策,以各种方式对商人进行盘剥:禁止民间出海贸易,只许一口通商。4.中国古代商业发展有何特征?影响:并不能完全遏制民间商品经济的发展:严重阻碍了的成长,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潮流.课中案一合作探究突破重难重难突破针对训练一.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材料一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铳三百声,而众以散“唐六典宋代的“市”“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更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也”。一一中国商业简史材料二草市是民间“自为聚落”、私相贸易的集市,宋代在商品经济发达和交通方便的地方出现各种集市,如山市、河市、庙

3、市等,解决了农民“买食用盐茶农具”问题。一一傅宗文宋代的草市镇材料三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有的多达数万人。一一范文澜中国通史思考】(D据材料一,唐宋时期在商业经营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反映了什么实质性问题?(2)材料二中,“草市”出现的特点是什么?有何意义?(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城市发展出现1. (2018海南高考4)据记载,.初年,杭州的餐饮名店遍布全城,西湖苏堤上一家鱼烫店味道独特,店主因此得到宋高宗的召见,获赏钱、绢若干。这表明当时()A.社会上奢靡之风盛行B.商人

4、的政治地位提高C.政府强化了市场管理D.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2. (2018北京高考15)明中叶以来,松江府(今上海一带)所辖市镇数量如下表所示。据此表可以得出()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修订:郑站立时间:2018-7-28课前案一问题引导激疑自探【课标要求】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知识主干问题探究一、概貌一商业的发展1 .商朝时期产生和最早的货币2 .周期时期实行“政策。3 .春秋战国时期(1)出现实力强大的商人,成为商人主体。(2)形成许多著名都会。4 .隋唐时期(D原因:政治上的统一和大运河的开通。(2)表现:陆上和海上空的繁荣。5 .宋元时期(D宋代出现

5、世界上最早的.集镇、夜市兴盛。(2)元代纸币广泛流通,商业发展步入一个新的高峰期。6 .明清时期(D商业市镇兴起,占据主要地位。(2)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经济作物的商品化程度进一步提高。(3)白银广泛使用,便利了商品贸易和商业资本的集聚。(4)_出现,形成了徽商、晋商、闽商等大商帮。二、集中体现一城市的繁荣1.历代城市发展的阶段特征(D自周秦迄唐代。商业发展:凡县治以上的城市,都有官设的交易场所一市,商业活动受到官府的严格限制。县城以下,一般禁止设市。城市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城市布局:唐代长安城布局严整,实行整齐划一的.(2)宋代。城市的功能大大增强。坊市

6、界限不且存在,形成街市。城郭和乡村也被允许设市贸易。出现了、早市、草市等。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监控。1 .北宋时期为什么能够产生世界上最早的纸币?2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有何规律特点?1而海泊国城河湖山 工M图5.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B.争砺战争促进经济交往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5. (2017海南高考4)“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日军,小日守捉,日城,日镇”,镇将只掌防戍守御。宋代,诸镇“置于管下火烟繁盛处,设监官,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镇的功能变化反映了()A.商品经济的发展B.坊市制度被逐渐打破C.地方行政机构权力扩大D.边患问题得到解决6. (2017.4淅

7、江高考5)日本所藏中国宋代提举两浙路市舶司“公凭”(官方文书)记载:泉州客商李充“自己船一只”“往日本国*随船货物有象限四十匹、生绢十匹、白绫二十匹及大量徒器。该史料反映了宋代().商贸活动不再受到官府的监管B.中日之间官民互惠贸易的繁荣C.“朝贡”贸易体制尚未发展起来D.“海上丝绸之路”商品外销情况课后案一应用拓展能力提升1.据史料记载,从商朝开始,平民一H吃两鞋,分别在早上79时和下午1519时。然而到了宋朝,开封市民入夜后会再吃一餐,由此形成一日三餐的习俗。推动这种变化的直接因素是()了什么特点。其兴起的原因是什么?时间松江市镇数量1550年以前5915511722年1131723186

8、1年16718621911年369市镇数量增长体现出商人地位上升明清时期松江地区工商业发展较快市镇增多与近代开放通商口岸有关清政府与民国政府都重视商业发展A.B.dXDc.d3)D.3. (2017新课标全国I卷高考27)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4. (2017新课标全国H卷高考24)图5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普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二.重农

9、抑商政策战国首倡“重农抑商”政策材料一战国时期,法家认为,商人倚仗其雄厚的财力,生活上“田池射猎之乐,拟于人君”,政治上“交通王侯,力过吏势”,因而被韩非子视为“邦之蠹也”。汉代“重农抑商”政策材料二“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梭以困辱之“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亡农夫之苦,有仟佰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一一汉晁错清朝的“重农抑商”材料三朕(雍正帝)观四民(指土、农、工、商)之业,土之外,农为最贵。凡土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10、大清会典事例思考:(1)通过上述材料一分析,统治者为什么要实行“重农抑商”政策?(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为抑制“贾人”,晁错提出了什么具体举措,其理由是什么?(3)由材料三来看,雍正帝认为应该怎样处理农工商关系?他的根据是什么?农民的政治地位处在社会最底层商人受歧视压制的现象开始转变.(DB.C.D.13 .学者吴慈指山:“重农抑商,重农是目的,抑商是手段.这一政策的实质是抑商人而存商业,退私商而进窗商J下列各项中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A. “重农”有效提高了农民阶级的社会地位B. “抑商”成功地抑制了古代工商业的发展C.重农抑商强化了国家对社会经济的控制D.重农抑商成为历代王朝基本的

11、经济政策14 .孙立群在怎样走好人生路中谈道:“在一个重农抑商的社会,商人社会地位低下,经商只常不贵,从政才能既富又贵。”下列言论中均体现重农抑商思想的是()“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A.(DdXDB.C.D.15 .古代米商做生意时,除了要将斗装满外,还要再多舀上一些,让斗里的米冒着尖儿,这被称为“无尖不商”,后来慢慢变成了“无奸不商”。该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B.经世致用思想形成,商业理念以钱至上C.重农抑商政

12、策提出,商人地位相对低下D.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生产关系局部调整16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汉代)长安市有九,各方二百六十六步,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凡四里为一市。三辅黄图(王莽)遂于长安及五都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市长皆为五均司市师。一一汉书食货志材料:开放强大的文化活力,蓬勃的贸易经济,突破了宋以前京师关于夜市的禁令店铺、朝廷办事机构与居民住宅错落相间,朝着大街几乎随处可以开设店铺。坊市制度的崩溃,商业街取代商业区的市,御街两旁“许市人买卖其间”,这些都是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酒楼、茶坊适应商业大潮,与娱乐场所瓦子,都通宵营业。一一冯天瑜中华文化史材料三明中叶以后,手工业

13、和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经济的繁荣东南沿海的广州、潭州、福州、宁波等地,既是对外贸易的港口,又是商业都会最繁荣的江南地区形成了五大手工业区域,即松江的棉纺织业、苏杭的丝织业、芜湖的浆染业、铅山的造纸业和景德镇的制瓷业隆庆万历年间,苏州“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一一朱绍侯中国古代史请回答:(D根据材料一,概述汉代商业发展的状况。B.理学的形成,满足市民的欲望D.对外交流频繁,受西方的影响A.农业的发展,粮食产量的增加C.坊市制突破,城市经济的繁荣2 .明代李鼎在李长卿集中记载“燕、赵、秦、晋、齐、梁、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金海、闽广、豫章、楚、瓯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J这表明()A.春

14、秋战国时期商业繁荣B.古代经济重心已经南移C.资本主义萌芽现象出现D.商品长途贩运贸易发达3 .有学者研究(宋本)清明上河图发现,图中汴京城墙上下没有一个守卫,也没有任何城防工事,整座城市沉浸在浓厚的商贸气氛中。这些细节传递出的信息().经济重心南移完成B.国防意识H趋淡漠C.商品经济高度繁荣D.国家统一社会安定4 .古代中国社会“凡民日四,一日土,二日农,三日工,四日商”。明清之际,江南等地出现了“土商相混”的现象。这说明(),礼教束缚解除,传统观念转变B.启蒙思想产生,平等观念深入人心C.商品经济发展,等级观念淡化D.商人地位提高,传统社会结构解体5 .宋代大城市设有金银铺和兑房专门买卖金

15、银和兑换货币,都城出现了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这反映()A.开始出现商业服务机构B.经商方式不受限制C.官府鼓励经商D.城市商业功能增强6,唐宋之际,城市商业、手工业者职业分工更加细化,从事服务业、娱乐业的社会群体逐渐扩大,游手、闲汉、乞丐等无业人员活动在城市的各个角落。这表明当时的城市()A.经济功能明显增强B.坊市制度已被打破C.居民贫富分化加剧D.人口增多规模扩大7 .据学者研究,中国在唐宋两朝,大城市人口占到总人口比例的20%以上。而到1820年的晚清,却只有6.9%影响这一变化的重要因素是()A.市镇经济的发展B.封建经济日益衰落C.商业环境的恶化D.政府实行专卖制度8 .商周

16、“工商食官”,春秋战国自由商人崛起,秦汉国内外贸易的发展,隋唐柜坊与飞钱的出现,宋元坊市界限的打破与营业时间限制的突破、纸币的产生,明清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商业()A.发展水平世界领先B.发展过程极为艰难C.发展阶段特征明显D.抑商政策制约发展9 .汉武帝时实行“盐铁匕营”,设置专门机构垄断食款经营。清政府采取“引岸制”的食盐运销体制,赋予一些商人食盐营销的垄断权,国家只对盐商进行管理和征税。这一变化表明().政府放弃盐业专卖制度B.民营商业遭到政府打击C.抑商政策执行有所松动D.富商大贾势力受到抑制10 .历史学家钱乘旦说:“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商业贯发达,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响

17、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J这说明中国古代城市()A.商业发展无障碍B.商人地位高C.主要具有商业功能D.主要具有政治功能11 .有人形容中国占代商业就像一个带着枷锁、脚镣并被捆绑起来的舞者,她的每一个舞步都带着沉重的牵累,她的每一个旋转都受着束缚的疼痛。这主要是因为()A.古代中国交通不发达B.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C.古代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生产落后D.古代中国不对外开放12 .汉书中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J对此理解正确的有()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品经济的发展客观上促进了商人地位的提高镇,其商业繁荣人口密集。(4)从地区分布看:城市的地区分布与经济中心南移成相

18、应变化,明清新兴工商业市镇大部分分布于江南、沿海、沿江、运河两岸。(原区I:随着北民南迁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海外贸易的发展: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大运河的开通等。)(5)从生产关系看: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江南某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6)从城市的地位看:城市经济始终是农耕经济的补充,不占主导地位。3.中国封建社会采取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如何评价重农抑商政策?原因(1)从根本上讲,它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反映,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必然产物。(2)农业是人们最基本的生产部门,封建国家不仅可以通过征收稳定的土地税保证财政收入,而且还可以将农民紧紧束缚在土地上,有利于社会安定,而工

19、商业则不能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其发展又会加剧劳动力从土地上流失,不利于封建统治的加强。(3) “重义轻利”观念的膨响(4) “封闭式大陆”的独特地理环境。评价(1)术农抑商政策的实质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这一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新兴地主政权,起了积极作用。(2)到了明清时期,瓯农抑商政策的消极作用成了主要方面,严瓯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使农业也长期停留在自然经济水平之上,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发展,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后面。(5) 国古代商业经济发展的特点?(1)商业起源很早,发展水平高。(2)阶段性特征明显,各个忖期发展极不平衡(宋元

20、空前繁荣);(3)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相辅相成,但商业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未能占据中国古代经济的主导地位。(4)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发展艰难曲折,商人的社会地位较低:(5)商业市场形式多样,如城市中的市、草市、早市和夜市等。(6)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少,城市逐渐增多,城市的商业性和经济功能逐步加强。(7)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对外贸易全面繁荣,特别是以丝绸之路和陶兖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发达,构成了古代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促使沿海港口城市走向兴盛。(8)货币种类丰富。在货币流通领域,北宋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明朝时期形成了以白银为主,以钱为辅的钱、银并用货币

21、流通制度:白银的广泛使用促进了商业资本的积聚。(9)商人群体活跃,商业文化丰宫。重难突破一 .(1)变化;唐朝需按时开市、闭市,而宋打破了时间限制,早市、夜市昼夜相接。实质问题:政府对商业的控制有所放松,宋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2)特点:出现在商品经济发达和交通方便的农村。意义:草市商品种类较为齐全,方便百姓日常生活.(3)特点:江南兴起了一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原因:地处交通要冲,手工业、商业发达,城市人口增加迅速。二 .(1)社会上出现了日益严重的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封建政权统治等问题。(2)根据材料二,指出北宋汴京出现“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的表现

22、。(3)根据材料三,指出明清时期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的新特点。(4)综合上述信息,探究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趋势。第4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知识主干-1.职业商人2.工商食官3.私商4.丝绸之路5.纸币6.货币经济区域性商人群体二 .1.坊市制经济夜市三 .2.战国广州新经济因素问题探究1 .北宋时期为什么能够产生世界上最早的纸币?(I)中国北宋时期,商业发达、经济繁荣,而当时使用的金屈货币质重而值微,无法满足商业发展对货币的要求,明需一种既能大量豆制,又携带方便、便于流通的货币:(2)北宋时期的印刷工艺、技术成熟,应用广泛,恰能满足携带方便而又能大量复制这一要求。纸币便应运而生。2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有

23、何规律特点?(1)从城市功能看:唐代以前的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其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2)从商业活动看:政府对城市商业活动的限制逐渐放松,如宋代打破坊市制,且晓市、夜市出现。(3)从数最和规模看:到明清不仅规模巨大的都会城市增多,而且还兴起了大量中小工商业市关,故D项错误。【答案】C2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明代商业发展的现象,A项错误;材料所述与占代经济重心南移没有关系,B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涉及手工工场或雇佣关系,不能体现资本主义萌芽出现,C项错误;“日夜商贩而南”“日夜商贩而北”表明了商品长途贩运贸易发达,D项正确n【答案】D3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汴京浓里的商

24、贸气京,而汴京在北方,不能体现经济重心南移,而且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时期,故A项错误:从材料“图中汴京城墙上下没有一个守卫,也没有任何城防工事”说明国防意识日趋淡漠,故B项正确:“整座城市沉浸在浓厚的商贸气氛中”说明商品经济繁荣,但并不是材料的主旨,故C项错误:图片只是反映汴京城的一些细节,无法说明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故D项错误。【答案】B4 .【解析】从材料看,古代中国社会士、农、工、商的等级划分到明朝发生了变化,“士商相混”现象,这是商品经济发展,商人地位提高,等级观念淡化的结果,故C项正确。礼教束缚解除、平等观念深入人心、传统社会结构解体均与史实不符,故A、IkD三项排除.【答案】C5

25、 .【解析】材料反映宋代大城市中“设有”和“出现”商业机构,不能得出“开始出现”,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交代宋朝对经商方式的规定,无法判断经商方式是否受限制,故B项错误;宋朝时期虽然商业环境有所放松,但是重农抑商仍是政府的经济发展方针,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了与商品经济发展相适应而出现的城市商业服务机构,体现了城市商业功能的发展,故D项正确。【答案】D6 .【解析】从材料中商业、手工业者的职业分工,服务业、娱乐业的社会群体逐渐扩大等可知,城市的经济作用增强,故项正确:坊市制度是指限制商业活动区域、时间的制度,材料没有体现出其被打破,故B项错误;“游手、闲汉、乞丐等无业人员活动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体现

26、的是城市人口活动区域不受限制,不能得出穷人增多,故C项错误:材料中体现了城市职业分工的变化,没有体现人口和规模的变化,故D项错误。【答案】A7 .【解析】唐宋两朝,商品经济发展,大城市人口比例较大,而晚清商品经济继续繁荣,专门的工商业市镇增多,使人口流动呈分散性,导致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下降,故A项正确;明清时农业、工商业都呈上升趋势.封建经济日益衰落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在封建社会,小农经济、重农抑商政策、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是阻碍商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这些因素在晚清没有变化,商业环境恶化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从西汉武帝开始政府就实行专卖制度,故D项错误。【答案】A8 .【解析】材料主要说

27、明中国古代商业不同发展阶段的情况,并未涉及比较项,不能说明发展水平领先世界,故A项错误;材料只说明发展特点并不能说明发展过程极为艰难,故B项错误:据材料“商周工商食官,春秋战国自由商人崛起,秦汉国内外贸易的发展,隋唐柜坊与飞钱的出现,宋元坊市界限的打破与营业时间限制的突破、纸币的产生,明清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可知发展阶段特征明显,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抑商政策制约发展,故D项错误.【答案】C9 .【解析】由材料内容可知,清政府仍然赋予商人食盐营销的垄断权,实质上仍是一种盐业的专卖制度,A项错误;B、D两项与材料无关,排除;西汉时期完全由政府垄断经营到清政府将营销垄断权赋予商人而只进行管理和征

28、税,表明了抑商政策的松动,C项正确.【答案】C10【解析】中国占代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限B两项错误;中国占代城市是中央政府统治全国的政治中心,政治性、军事性很强,与材料中“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相符,故D项正确、C项错误。答案D11.古代中国交通不发达不是商业发展受束缚的主要原因,A项错误: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严重束缚商业的发展,B项正确:古代中国前期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比较发达,C项(2)举措:歧视商人,对商人课以重税。理由:商人不如农民辛苦,但获利甚多,不利于农业发展;商人势力壮大,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3)观点:垂农抑商(或垂本抑末的思想)。根据:人口增加迅速,造成人多地少的

29、矛盾,不投入大量人力不能保证粮食的福要。发展工商业使人崇尚奢靡,而且与农业争夺劳动力。针对训练1 .【解析】材料表明当时杭州辍饮业的发展,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反映,与奢靡之风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宋高宗的召见,体现出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但不是政治地位,故B项错误;材料宋高宗的召见,是对该鱼羹店味道的肯定,与政府强化市场管理无关,故C项错误:据材料“杭州的餐饮名店遍布全城”,可得出餐饮业的发展,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故D项正确.I)2 .【解析】江南地区市镇数量的增多反映了明代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展,与商人地位提高无直接关系,故错误,正确:根据材料图表可以看出18621911年市镇数推明显增多,这与

30、近代列强侵略,开放通商口岸有关,故正确:材料中时间是1911年,这时并未建立民国政府,故错误,选择B项符合题意。【答案】B3 .【解析】明朝“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反映的应是君主专制统治的削弱而不是加强,故A项错误:明朝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玉制器皿数量随之大大增加,以致于“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也说明经济的发展对等级秩序形成冲击,故B项正确:“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使用玉制器皿并非局限于市民,口材料并没有涉及伦理观念,故C项错误;“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

31、说明当时使用玉制器皿的现象非常普遍,并非仅限于低级官员,故D项错误(I【答案】B4 .【解析】根据图示,陶、普、鲁均为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相对发达且相距较近,有利于商贸发展,故A项正确:争薪战争导致的是社会生产的破坏,制响经济的交往,故B项错误:图示中没有陶、曹、鲁之间的相关交通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讲述范蠡和子贡经商致富,没有涉及城市规模的扩大,故D项错误。答案A5 .【蕨析】材料中宋代镇增加”或兼酒税之事”的功能,在商业繁华地点征收商业税,客观上反映出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只反映出镇的功能变化,没有体现出商业区与居民区的关系,不能推断坊市制度被逐渐打破,故B项错误;材料中

32、镇的主要功能是“防戍守御”,是地方军事机构,而非地方行政机构,故C项错误:由镇的功能变化不能推断出它“防戍守御”的效果,因此没有反映出边患问题得到解决,故D项错误。答案A6 .【蜀庙】商贸活动不再受到官府的监管材料没有涉及到,故八项错误;中H之间官民互惠贸易的繁荣材料没有涉及到,故B项错误;泉州客商李充是民间贸易与朝贡贸易无关,故C项错误:泉州客商李充“自己船一只往日本国”,随船货物有望限四十匹、生绢十匹、白绫二十匹及大量瓷器表明宋朝的海外贸易,是“海上丝绸之路”,故D项正确。【答案】D课后案1.【解析】“开封市民入夜后会再吃一餐”,推动这种变化的直接因素是城市经济的繁荣,与农业的发展无直接关

33、系,故A项错误:理学的形成,抑制了市民的欲望,故B项错误;宋朝坊市制的突破,夜市的出现,是带来这种变化的直接因素,故C项正确:市民饮食习惯的变化,与西方的影响无错误:古代中国前期是对外开放的,明清时期采取了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D项错误。【答案】B12.【解析】本题考查重农抑商敢策。材料说明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使商人富裕而使农民贫困,说明商品经济的发展客观上促进了商人地位的提高,正确:与史实不符,故选A项。【答案】A1.1 1立析】“抑商人而存商业”“退私商而进官商”体现了对私人工商业的抑制.强化了国家对商业的控制,故C项正确A、D两项与材料观点无关,B项“成功地抑制了与史实不符,故均排除。【答案

34、】C14 .【解析】材料中体现的是农工商并重的思想,故排除含的选项。【答案】B15 .【解析】“商品经济空前繁荣”的结果应是有利于商人地位的提高,而材料明显是打击商人,故A项错误;“经世致用”更多地指一种治学的精神,故B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打击商业发展,打压商人地位,“无奸不商”反映了社会群体对商人的蔑视,正是长期受重农抑商政策影响的结果,故C项正确;【答案】C16 .【答案】(1)商业活动有严格的区域限制;官府加强对商业活动的管理。(2)商业活动打破时间、空间限制,市场扩大;饮食服务、娱乐设施比较完备,城市经济功能增强。(3)经济功能加强;专业化城市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城市.发展;城市人Fl逐渐增多,城市规模逐渐扩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