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带码型变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带码型变换.docx(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基带码型变换设计=1AMI码码型变换1技术指标1.1设计AMI码的编译码电路;1.2输入信号为24位的周期NRZ码1.3编译码延时小于3个码元宽度2基本原理AMI (Alternative Mark Inversion)码的全称是传号交替反转码,是通信编码 中的一种,为极性交替翻转码,由高电平和低电平表示两个极性。其编码规则为: 将消息码中的信号“ 1”传号交替变换为“+1”、-1”,而“0”保持不变。例如:消息码011 0 0 0 01 0111 0110AMI 码0 +1-1 0 0 0 0+1 0-1 +1-1 0 +1 -10解码规则为:将收到的符号序列所有的-1变成+1。AMI码的编
2、码电路的实现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将高电平转化为交替变化的正负电 平,译码电路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将负电平转化为正电平。可以采用逻辑门电路与运 算放大器组成的电路或者CPLD (可编程逻辑器件)的组合实现。3设计方案及功能分析3.1方案一:基于运算放大器的AMI编译码电路的实现3.1.1编码电路的设计编码电路图如下图1基于运算放大器的AMI编码电路实现编码电路由一个JK触发器、三个与门、一个非门、两个运算放大器及六个电阻 和一个电容组成。第一个与门一端接NRZ脉冲输入,另一端接频率为NRZ倍的时钟脉冲源,它的 主要作用是将非归零码转换为归零码。JK触发器的JK端与第一个与门的输出端相 连。时钟信号通过非
3、门作为JK触发器的触发脉冲以保证在每个码元起始位置有上升 沿触发。Q端和Q非端分别和一个与门相连两个与门的另一端都和归零码输出相连。 这部分电路的作用是将归零消息码的“1”信号变为交替的“0”、“1 ”和交替的“1”、 “0”分别输出。第二个与门和第三个与门的输出端分别作为一个求差运算放大器的 输入,将交替变化的0”、“1”,“1”、“0”想减得到AMI码。由于这样得到的AMI码 中掺杂着冲击信号,因此要添加电容将其滤除。后面再加以同向放大电路作为缓冲。 NRZ码及其转换成的归零码形如下:图2 NRZ码和归零码图3单极性归零码“ 1”转换为交替变化的“0”、“1”,“1”、“0”交替变化的“0
4、” “ 1”,“1” “0”序列通过求差运算放大器并由电容滤波、同向 放大以后的波形如下图图4 AMI编码输出3.1.2译码电路的设计译码电路图如下1 kOhmF irohm A/Wn dj uF5 &卜 QMrn-vw-3WV-123 3 K OlinI KOhrn fW/-15VD Q 11 i l-.l I图5译码电路图译码过程实际上是编码的逆过程。首先通过两个方向相反的二极管将归零AMI 码转化为“0”“0”、“1”“0”、“0”“-1”两路单极性码,通过减法器相减以后得到 单极性归零信号。一部分输入一个自同步电路提取码元定时信息,码元定时信息送 入比较器构成的抽样判决器进行抽样判决后
5、得到比原脉冲延时一个码元的定时信息序列。AMI码及其转换的单极性归零码和定时信息序列如下图所示:图6 AMI码、单极性归零码、定时信息序列由D触发器的功能可知,将单极性归零码同向放大电路以后作为D触发器的D 端输入,并用定时信息序列作为其触发脉冲,即可将该单极性归零信号还原为对应 的NRZ码。而这波形如下图所示:口门门口IHn 口 口图7单极性归零码及译码后对应的NRZ码3.1.3全电路设计全电路只需将编码电路的AMI码输出端接到译码电路的AMI输入端即可,电路 图如下如下:图8全电路图测得NRZ码输入和末端D触发器输出波形如图所示:图9 NRZ码输入及对应编译码电路输出3.2方案二:基于CP
6、LD的AMI码编译码电路设计由于CPLD只能处理数字信息,输出为“0”或者“1”,而AMI码为双极性码, 包含“0”、“1”、-1”,故需要外围电路辅助。而由于实验仪器设计模块AMI编译码 外围电路已确定,我们所要做的是,分析外围电路功能并根据其功能设计CPLD内部 电路。3.2.1编码电路的设计电路原理:图中芯片为4052,是一个差分4通道数字控制模拟开关有A、B两个控制输入端和INH使能端。其真值表及引脚功能如下:4052真值表INHBA输出0000X, 0Y0011X, 1Y0102X, 2Y0113X, 3Y1*NONE表1 4052真值表4052引脚功能说明引脚号符号功能1 2 4
7、5IN/OUTY通道输入/输出端11 12 14 15IN/OUTX通道输入/输出端9 10A B地址端3IN/OUTY公共输入/输出端13IN/OUTX通道输入/输出端6INH禁止端7VEE模拟信号接地端8VSS数字信号接地端16VDD电源+表2 4052引脚功能说明由上两表可以看出编码外围电路中,INH为低电平模拟开关导通,AMIA、AMIB和XAMIAAMIBX输出000输出的关系见下表:010表3 AMIA、AMIB与X输出关系由上表可知AMIA、AMIB的“0” “0”,“0” “1”,“1”“1”分别控制输出的“0”、 “+1”、“-1”。3.2.1.1编码电路CPLD内部电路图1
8、1编码CPLD内部电路电路原理:电路由一个JK触发器,两个D触发器,一个非门,一个与门构成。两个D触发 器均用2BS信号作为触发脉冲,BS和NRZ分别作为D端输入,其作用就是将BS及 NRZ信号分别延时。延时后的BS信号保证在每个NRZ码元起始很小时间后都有一下 降沿。可以看出,在NRZ码为“0”时,AMIA (即NRZ)输出为“0”;延时后的NRZ 经过一个与门后使得AMIB输出也为“0”。将其输入外围电路后,由表3可知,AMI 输出为“0”。在NRZ码为1时,AMIA (即NRZ)为“1”;输入亦触发器的NRZ码经 稍延时的BS非信号触发后,在上升沿输出Q状态反转,假设Q初始状态为“0”,
9、则 反转为“1”。将AMIA、AMIB输入外围电路中,由表3可知,AMI输出为“-1”。此后, 若NRZ为“0”,则Q输出保持“1”,外围电路AMI输出为“0”。当NRZ码第二个“1” 到来时,AMIA为“1”; JK触发器状态反转为“0”,AMIB为“0”,由表3可知,外围 输出AMI为“1”。以此继续。可见其实现了将消息码中的“1”变为“ + 1”、“-1”交 替。3.2.2译码电路的设计3.2.2.1译码外围电路图12译码外围电路 电路原理:该电路的主体为两个电压比较器。R4、R5、R6为三个阻值相同的电阻,易知, 放大器AR1的反向输入端电势为-1.7V,AR2的同向输入端电势为1.7
10、V。当AMI端输 入正电平时,AR1同向输入端电势大于反向输入端,输出高电平,又经非门皿后AMI-1 输出低电平;同时入日2反向输入端电势大于同向输入端,输出低电平,又经非门U2 后AMI-2输出高电平。当AMI端输入0电平时,AR1同向输入端电势小于反向输入端, 输出低电平,又经非门U1后AMI1输出高电平;同时AR2反向输入端电势大于同向 输入端,输出低电平,又经非门U2后AMI2输出高电平。当AMI端输入负电平时, AR1同向输入端电势小于反向输入端,输出低电平,又经非门U1后AMI-1输出高电 平;同时AR2反向输入端电势小于同向输入端,输出高电平,又经非门U2后AMI-2 输出低电平
11、。输入电平、AMI-1、AMI-2的上述关系可以用下表表示:AMI输入AMI-1AMI-2理论译码OAMI10110110-1101表4 AMI、AMI-1、AMI-2、理论译码值关系3.2.2.2译码CPLD内部电路由表4易于看出,由AMI-1、AMI-2与理论NRZ译码输出的关系为:AM I-1+ AM I-2=OAM I故其内部电路设计很简单,有两个非门一个或门构成,以实现此关系译码,如下图所示:AMI-1AMI-2iMfUT图13译码CPLD内部电路图3.3.3全电路设计全电路设计只需将编码外围电路的AMI输出接到译码外围电路的AMI输入端即 可。3.3方案比较方案一由D触发器、逻辑门
12、、运算放大器电阻电容等器件构成,原理及实现方式简 单。方案二外围电路与方案一实现方式相似,另外由于应用CPLD可编程逻辑器件, 使得CPLD内部电路可调整,方便更改修正。4实现方案由实验提供的仪器可以确定,实现方案采用方案二。其全电路图如下:OPAMPIMPUTIMPIJTRES2RES2CAPCAPvccAl IP图14实现方案全电路图其电路原理同方案二原理分析。5调试过程及结论选择EPM7128SLC84-15 CPLD芯片,正确锁定引脚,并将内部电路拷入芯片。在试验箱的设计模块接入BS、2BS、NRZ输入后,测得AMI-1、AMI-2、AMI、OAMI各处AMIyUTPLiT OAMIO
13、PAMP AMI-1Ah.di-1AMI-2INHELEL:2波形如下图所示:NRZ和AMI-1波形: OJblirBWrn亚6Mwiryr醐岫 醐广.漩 2BWR*NRZ和AMI码波形NRZ和OAMI波形初次设计的编码CPLD内部电路没有两个D触发器。将电路拷入芯片内部后,观 察到的波形在NRZ为连续“1”时, + 1” -1”交替,码形正确,而“0”前后极性 相同,分析后猜测是由于BS触发脉冲上升沿与NRZ码同时跃变,致使触发时,NRZ 作为JK输入仍然保持“0”状态,Q输出保持,致使AMIB不发生变化,输出极性不 变。于是在BS后加入D触发器,用2BS作为其触发脉冲,以实现延时。再次用示
14、波 器观察波形发现波形中当NRZ码由“0”变化为“1”或由“1”变化为“0”时分别 出现一正、负脉冲干扰,尝试将NRZ码经过D触发器延时后,NRZ码由“0”变化为 “1”的地方各点脉冲干扰消失,而NRZ码由“1”变化为“0”处,各点脉冲干扰仍 然存在。由于掌握知识有限,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是本实验的一个遗憾。由示波器测得的电路图可以看出,译码输出OAMI与原NRZ输入基本完全一致, 不存在明显延时,AMI、AMI-1、AMI-2也符合理论推断。总体看来,电路设计还是相 当成功的。6心得体会这是我的第二次课程设计,相比之前一次的匆忙与紧张,对这次课设的准备及 操控方面都有了明显进步。此次课程设计的
15、题目为AMI码形变化的设计,用到的知识主要来源于本学期所 学专业课程通信原理。AMI码的编译码规则都很简单,编码是把消息中的“1”变 为交替变化的“ + 1”、-1”,译码是把传输码中的“-1”变回“1”。但是由于双极性 码,编译码电路的设计过程遭遇了一些困难。首先在对外围电路的分析理解上。由 于编码电路的芯片未知,电路图也不是很清晰,对其分析主要靠推测,大致得出了 其工作原理。译码外围电路也遭遇了同样问题。另外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对CPLD 用途、用法等不了解,查找资料也不能理解其确切功能,使得实验设计初期处于很 懵懂的状态,不了解到底要做什么样的电路出来、做出来的电路怎么跟CPLD联系起
16、来。所以建议在以后课设之前,老师能对CPLD的功能、用法等做指导性的讲解。在 调试过程中,锁定引脚之后,编译出现问题,经过一番摸索并在老师的指导之下终 于明白是BS、2BS信号作为脉冲源时需要在其后添加DCELL消除错误。之后波形测 量时,发现了电路的不足,思考并做了改进之后,终于得到预期波形。总结本次试验,通过对电路的设计,进一步加深了对所学码形转换知识的印象, 掌握了软件MUXPLUS2的应用,调试并改善电路的过程中进行深入思考并解决问题的 过程让我体会到,要做一个优秀的实验者,必须考虑到试验中各种微小的影响并排 除干扰,不懈努力才能领略到最后成功的喜悦。7参考文献1 樊昌信,张甫翊.通信原理第五版.国防工业出版社,20032 曹志刚.现代通信原理与技术.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