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词两首(附“用典”手法).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089103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PPT 页数:63 大小:2.5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辛弃疾词两首(附“用典”手法).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辛弃疾词两首(附“用典”手法).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辛弃疾词两首(附“用典”手法).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辛弃疾词两首(附“用典”手法).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辛弃疾词两首(附“用典”手法).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辛弃疾词两首(附“用典”手法).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辛弃疾词两首(附“用典”手法).ppt(6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辛弃疾词两首,学习导入,苏轼开创豪放先河,突破词为艳科的传统束缚。他把词从娱宾遣兴的天地里解放出来,使词跳出花间月下而有了广阔的社会生活。辛弃疾更是将爱国情怀填入词作,成为时代最强音。与之相先后,李清照的词,抒家国之痛,成为婉约中最具真情的绝响。,豪放派的形成和发展,分为四个阶段:1、范仲淹写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发豪放词之先声,可称为预备阶段。2、苏轼大力提倡写壮词,欲与柳永、曹元宪分庭抗礼,豪放派从此进入第二阶段。3、第三阶段即顶峰阶段。这一时期,除了产生了豪放派领袖辛弃疾外,还有李纲、陈与义、叶梦得、朱敦儒、张元干、张孝祥、陆游、陈亮、刘过等一大批杰出的词人。他们相激相慰,以爱国为主题

2、的壮阔宏声组成了雄浑的阵容,统治了整个词坛。4、第四阶段为延续阶段,代表词人有刘克庄、黄机、戴复古、刘辰翁等,他们继承辛弃疾的词风,赋词依然雄豪。豪放词由北宋苏轼开创,经南宋辛弃疾发展而推向高峰。,走近作者爱国词人辛弃疾,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著名爱国诗人。辛弃疾于绍兴10年生于被金人占领的山东,这时距北宋败亡已13年。他的祖父辛赞曾在金朝做官,但心怀宋室,常带着辛弃疾“指画山河”“谛观形势”,要待时机成熟,起兵抗金复国。21岁的辛弃疾率众2000多人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抗金义军。辛弃疾曾亲率50骑,直入驻有5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义军的叛徒张安国,渡过淮水

3、,南归建康(南京)。,作者,南归的辛弃疾一再奏表,主张北伐。朝廷只派他地方官职,不给他带兵的机会。他历任湖北、湖南、江西安抚使等,多有利国便民举措。从43岁起,他闲居江西信州达20余年。到了晚年,朝廷又起用他,任浙东安抚使和镇江知府。朝廷对他总是起而又黜,罢而又用。他不论出仕或归隐,从不放弃自己伐金复国的主张。但由于政敌的排挤,他始终未能实现自己的报国理想,67岁志未遂而死。,水龙吟,辛弃疾,题目解说,“水龙吟”为词牌名。建康,即今天的江苏南京市,是 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赏心 亭是南宋建康城墙上的一 座亭台。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尽观赏之胜。”,

4、背 景:这首词作于乾道四年至六年间建康通判任上。这时作者南归已八九年,却投闲置散,做一个建康通判,不得实现报国之愿。作者不能被重用是因为他的几个特殊身份:一、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二、他曾参加过农民起义;三、他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这三重身份,都触犯了当权者的忌讳。所以朝廷不肯让他带兵复国。,在这种情况下他深感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当他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大好河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于是写下这首慷慨激昂的词。,诵读: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

5、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为什么古人喜欢“登高而赋”?,登高而赋是因为凭高远眺时看到一些触动自己的心弦的东西生发出慨叹。,问题探讨:1、作者在赏心亭看到什么触动自己心弦的东西?请把词中描写作者所见的触发他的思绪的景、物的文字找出来?2、这些景、物触发了作者哪些思绪,即词人有哪些“登临意”?,江景,山景,落日、断鸿、游子,意 境?,修辞手法?,深层含义?,深层含义?,“游子”指谁?表达了词人什么情感?,修辞手法?,深层含义?,深层含义?,“游子”指谁?表达了词人什么情感?,深层含义?,深层含义?,“游子”指谁?

6、表达了词人什么情感?,深层含义?,“游子”指谁?表达了词人什么情感?,“游子”指谁?表达了词人什么情感?,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人的动作 找出富有表现力的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苦 闷,急切悲愤,忧愤孤寂,问题探讨:2、这些景、物触发了作者哪些思绪,即词人有哪些“登临意”?,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写辛弃疾自伤不能实现理想,又叹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孤寂。,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鲙,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

7、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用典:,典故指诗文等作品中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有出处的词句。在怀古咏史诗中,不少篇章在吟咏主要的人和事之外,还会引用一些典故。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使诗文言简意赅,含蓄隽永。对于这些典故,我们一定要有所了解,并要很好地体会作者用典的目的。至于用典的方式,有明用的,也有暗用的,有正面用的,也有反其意而用的。下面我们简单了解一下有关用典的知识。,用典的分类:,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

8、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的作用:使诗歌语言精练,有一种简约美;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 性;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以古喻今,文章就显得古朴而文采斐然;可以使诗词委婉含蓄,避免平铺直叙,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用典的作用:,明用: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如果能使读者从字面一看便知使用了某个典故的就是明用典故。这种现象在古典诗词中是常见的,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是明用史记冯唐列传中的故事,东坡居士在这里明用这个典故,意在以魏尚自况,希望有一个象冯唐那样识才敢谏之人,为自己在宋神宗面前保荐,派

9、人将自己召回,委以重任。这是古人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的反映。在皖南事变后,周恩来愤笔疾书“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这里明显化用了曹植七步诗里的句子:“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用典的方式:,暗用: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有时表面上看用典处似乎与上下文句融合为一,不细察则不知为用典,这就是暗用典故。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末句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面看来好象是写“出猎”,描写猎人弯弓射狼的情况。其实这是暗用了楚辞东君“举长矢兮射天狼”的典故。天狼,是星名,古代用以代表贪残掠夺,作者在此代指辽和西夏统治者;“射天狼”则表明自己御敌保国的决心。,用典的方式:,正用:李白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

10、书叔云中有“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以典代人,通过文章既以赞李云,也以自赞。“蓬莱”,为海中神山名,传说仙府中难得的典籍,均藏于此。后汉书言:“是时学者称东观(后汉政府的藏书机构)为老氏藏室,道家蓬莱山。”这首诗中的“蓬莱”,是借指校书郎李云。“建安骨”为建安风骨之简称。东汉末建安时期,以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为代表的诗歌,风格清新刚健,被后人称为建安风骨。“小谢”,指谢眺;区别于“大谢”(谢灵运)。李白非常推崇谢眺,这里有自比的意思。这两句中,上句称赞李云文章得建安风骨,清新刚健;下句谓自己的诗歌应像谢眺那样清新隽永。,用典的方式:,反用:有的词人取典故所述之人事而反其意用之,如辛弃疾

11、的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行客”极力鼓励李入蜀做一番事业,首句化用李白蜀道难中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将其概括为“蜀道登天”。本来,李白在蜀道难中要突出的是蜀道的高危艰险,辛弃疾在满江红中却强调通过艰苦的攀登可以上达青天,这就是典型的反用典故了。,用典的方式:,第一时期:南渡之前,辛弃疾从小读书,受业于著名学者刘瞻。祖父辛赞虽仕金,但未忘故国,在辛弃疾心中播下了爱国思想的种子;沦陷区人民的痛苦生活更加深了他对金人统治的憎恨。后辛弃疾组织义军参加耿京起义,进行抗金斗争。,辛弃疾生平大体可分四个时期,得知叛徒张安国谋杀耿京、投降金人后,辛弃疾义愤填膺,组织五十名壮士,突

12、袭金兵大营,活捉张安国,并押回建康,斩首示众。这一传奇式英勇事迹盛传一时,轰动南宋朝野,从此他就留在了南方。,第二时期:南渡初期,辛弃疾南归后只担任过一些闲散官职。但他的爱国热情不减,积极建言献策:乾道元年给孝宗上美芹十论,乾道六年又给宰相虞允文上九议,全面、精辟地分析了形势,提出了进取方略,显示了他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干。,乾道八年,辛弃疾出任滁州知州,有政绩;淳熙二年,辛弃疾出任江西提点刑狱,镇压了茶商军,因功加官。此后又历任京西转运判官,湖北、江西、湖南安抚使、转运使等职。在整治地方、惩办贪官、平定暴乱、发展生产方面颇有成绩。淳熙八年冬,他被诬以贪污等罪名革职。,第三时期:赋闲生活。,辛弃

13、疾退居上饶的带湖和瓢泉,过了近二十年的赋闲生活。他给居室起名“稼轩”,并以此为号,写下了一系列激越奋发、寓意高远的作品,形成了他的文学创作高潮,也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不朽地位。,第四时期:晚年再起。,宁宗嘉泰三年被起用。次年,受宁宗召见,问以北伐大计,但并未重用,将其改任镇江知府。辛弃疾一方面积极备战,一边又劝韩侂胄不可草率冒进。宁宗开禧元年,因与韩意见不合而遭弹劾罢官,回到瓢泉,其理想壮志彻底破灭。,开禧二年,韩侂胄北伐,大败而归。开禧三年,朝廷为了借重辛弃疾的威望挽救危机,诏命辛弃疾为试兵部侍郎,辛弃疾上章辞免;后朝廷又决定起用他为枢密都承旨,此时辛弃疾已重病卧床,不久便抱恨溘然长逝。,永

14、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初读诗歌,诵读感知,二、名家范读,体味情感,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

15、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鉴赏诗歌“六法”,三、鉴赏诗歌,体味情感,1.抓题目,2.抓作者,3.抓注释,4.抓诗词意象或关键词,5.分析意象营造的意境,6.由意境分析情感,1.抓题目,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临古地忆古人思古事抒己志,借古讽今怀古伤己,词牌名,登临地点,,(步骤),(目的),登楼可望当时已属金国的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辛弃疾(11401207),字,号,济南历城人。抗金英雄,著名词人。艺术风格以 为主,与苏轼并称为“”,传世词有600多首,皆冠两宋。其词抒发 的爱国之情,倾诉 的悲愤之情。,幼安,稼轩,北伐抗敌、伐金复国,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豪放,苏辛,2

16、.抓作者,南宋,(知人论世),写作背景,3.抓注释、诗词内容,阅读课下注释,结合本词上片,思考以下问题。,1.上片,写了哪些景?写到了哪两个历史人物?词人想起了二人的哪些事?2.二人有什么共同点?,3、写二人有何目的?,1.都是英雄人物、优秀的政治统治者 2.都曾在此建立卓越的功勋,抵御外敌,北伐中原,三国吴国君主 始设京口重镇,于京口起兵北伐 建立刘宋,孙权,刘裕,共同点:,舞榭歌台 风流业绩,金戈铁马 万里如虎,联想今人今事:,南宋统治昏庸,统治者不思收复北方故土,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问题导学,赏析下片,1.“元嘉草草

17、”写了何人?何事?有何目的?,2.回想“烽火扬州路”、面对“神鸦社鼓”,词人应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3.诗人借用廉颇典故,用意是什么?,“元嘉草草”,联想今人今事:,韩侂胄想要草草出兵北伐,借古讽今,以史为鉴,警告韩侂胄切勿草率出兵,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指刘义隆草率北伐、惨遭大败的典故,写作意图:,“烽火扬州路 一片神鸦社鼓”,忆 四十三年前 烽火扬州路,看 四十三年后 一片神鸦社鼓,痛,悲,君主不思收复故土,百姓们斗志松懈,民族意识模糊,百姓会安于异族统治,将忘记自己是宋室臣民,担忧:,告诫:,南宋统治者应该尽早收复故土,廉颇被免职后在魏国。赵王想要再用他,派人去看他。廉颇之仇郭开贿赂使者。使者到廉颇处,廉颇特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回来报告王说:“廉颇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用廉颇。,“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2.词人:无人问,无君主想启用,1.廉颇:有人问,有君主想启用,1.拥有爱国之心,2.老当益壮尚可用,痛心廉颇,更痛自己,共同点:,不同点:,作用:,明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志,抒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愤,本词主旨,表达自己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强烈愿望。,抒发对南宋王朝偏安江南,不思进取的愤懑之情,表现作者空有爱国热情却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