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班:人教版必修三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095110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PPT 页数:43 大小:1.3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科班:人教版必修三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文科班:人教版必修三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文科班:人教版必修三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文科班:人教版必修三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文科班:人教版必修三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科班:人教版必修三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科班:人教版必修三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ppt(4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近现代思想发展历程,一个主题,三个方向,中国近现代思想发展历程,一个主题:救国富国 三个方向:向西方学习、向俄国学习、走自己的路 一、向西方学习:经历三步,新文化运动(19151919年),抵抗派:林则徐、魏源(19C40S),洋务派:洋务运动(19C60S-90S),物质文明(器物),维新派:戊戌变法(19C90S),革命派:三民主义、辛亥革命(20C初),政治文明(制度),“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方向一:向西方学习:经历三步,精神文明,地主阶级,资产阶级,资产阶级激进派(前期)和无产阶级(后期),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

2、维新变法,魏源,李鸿章,康有为,课程标准: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进程中所起的作用。,重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 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背景(19C40S-50S),(2)国内:危机四伏,妄自尊大,(1)国际:欧美资本主义崛起,侵略扩张,(3)直接:鸦片战争,惊醒志士,一、“开眼看世界”地主阶级抵抗派(19C40S-50S),(1)林则徐,设立驿馆,翻译夷书:各国律例 四洲志地位: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1.背景,2.表现:,一、“开眼看世界”地主阶级抵抗派(19C40S-50S),(1)林则徐,1.背景

3、,2.表现:,(2)魏源:,编写海国图志,核心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一、“开眼看世界”地主阶级抵抗派(19C40S-50S),材料1:林则徐在探求西方知识及其抵御外侮的思想和实践,成为维新思想的先驱,在中国历史上为启示人们向西方寻找真理起了开拓作用。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材料2:当时国内有能力读此书的也多达三百多万人,然而却很少有人认真地领会书中的深刻内涵。相反,许多守旧的朝廷官吏的骂声却扑面而来海国图志最终在国内的印刷数仅有千册左右。周英杰:的孤寂与荣光,历史现场:海国图志的遭遇,1.背景(19世纪40-50年代),2.表现:人物、活动、观点,3.评价:(1)积极性:迈出了近代向西方学习的第

4、一步。,(2)局限性:只停留在器物层面 未能付诸实践,一、“开眼看世界”地主阶级抵抗派(19C40S-50S),1、背 景(19世纪60年代),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地主阶级洋务派(19C60S-90S),(1)必要性:内忧外患加剧(2)可能性:西学逐步传播,材料3:“中国文物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1864)材料4: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张之洞劝学篇(1898),1.背 景(19世纪60年代),2.内容:,(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核心内容),(2)师夷之长技以自强,二、“中学为体,西

5、学为用”地主阶级洋务派(19C60S-90S),“中学为体,西学为用”(重点1),本 质:在坚持封建专制及纲常伦理的前提(中 学)下,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达到巩固清王朝统(西 学)治的目的。,对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主张的正确理解是A、以“自强”和“求富”为基本出发点 B、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客观评价C、借助西方科技维护中国的传统封建制度 D、用“中学”来对抗“西学”的传播,C,洋务派代表人物,军事工业,民用工业,近代海军,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3.实践:洋务运动,江南制造总局,晚清留美幼童,中国铁路制造第一人詹天佑,1.背 景(20世纪60年代),2.内容:,3.实践:洋务运动,二、“中

6、学为体,西学为用”地主阶级洋务派(19C60S-90S),悲情李鸿章,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子,由裱糊匠东贴西补,居然成一净室,虽明知为纸片裱糊,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风小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对付。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1.背 景(20世纪60年代),2.内容:,3.实践:,进步性:迈出了中国经济、军事和教育近代化的第一步局限性:仅仅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未触动封建旧制度,4.评价:,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地主阶级洋务派(19C60S-9

7、0S),三、维新变法思想:19世纪6090年代,1、早期维新思想(19世纪60年代),(1)背景:,洋务运动的展开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2)代表人物:,(3)主张,经济上:文化上:政治上:,(4)评价:,积极:为康梁维新思想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局限: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更没有付诸行动。,王韬、郑观应,甲午中日战争前后民办企业比较表,2、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19世纪90年代),(1)背景:,政治:民族危机加深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阶级:资产阶级的壮大思想:早期维新思想奠定基础,梁启超(18731929),“今日策中国者,必曰兴民权。”“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

8、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天演论敲响了危亡警钟:生物不断在“变”、不断进化,这是不可抗拒的规律,社会也是如此。中国变法救亡不仅合理、可能,而且刻不容缓!天演论出版以后,不上几年,便风行全国。天演”、“物竞”、“淘汰”、等等术语都渐渐成了一班爱国志士的“口头禅”,还有许多人用这种名词做自己或儿女的名字。,严复(18541921)福建侯官(福州)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否定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论证变法合理,概况,西儒结合托古改制,抨击专制,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变法通议,变法和图存相结合,进化论、人民主权,以进化论作为变法的理论武器,天演论,“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

9、不惊人,自可避祸”康有为 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他们的名字、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用的语言,演出历史的新场面。马克思,思考:康有为维新思想有何特点?康有为为什么要披着孔子外衣宣传维新变法思想(“跪着造反”)?,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重点2)特点: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儒家思想 结合;原因:(1)儒家思想影响大。(2)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民族工业发展不充分 看法:体现出资产阶级的革命性、灵活性、软弱性,洋务派思想与维新思想的不同:不用抄!,学习内容:阶级属性:根本目的:,地主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器物制度,维护封建统治发展资本主义,康有为思想引起极大震动,成为

10、“思想界一大飓风”,梁启超喻为“火山大喷火也,其大地震也。”沈渭滨百年戊戌变法研究回顾,冲击之大,理论之新,一批一批的中国人接受了进化论;一批一批的传统士人在洗了脑子之后转化为或多或少具有近代意识的知识分子。就其历史意义而言,这种场面,要比千军万马的厮杀更加惊心动魄。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范围之广,据统计,1895年以前全国报刊只有15家,但戊戌时代三年之间,据初步统计,数量跃至64家。1898年,学会、学堂、报馆合计达300所以上。,“这些年来中国国民觉些甚么呢?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的事。”-1923年,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

11、论,范围之广冲击之大理论之新,启蒙、觉醒、思想解放潮流,归纳维新思想的影响,民族意识 民主意识,戊戌变法时期的报刊杂志,梁启超创办的“经正女学堂”,京师大学堂牌匾,废除妇女缠足的“天足会”奖章,(1)背景(2)概况(3)影响(重点3),2、维新思想的发展(19世纪90年代),政治:推动戊戌变法思想:形成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维新派,师夷长技以自强、中体西用,挽救清朝统治,学器物,宣传维新变法,学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学习西方,图强御侮,课堂小结,1.英国大炮轰开了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一些爱国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惊醒,新思想萌发了,林魏新思想的核

12、心是A 改革内政,振兴清朝 B 向西方学习,寻求救国御辱之道C 学习新技术发展资本主义D 启迪人们摆脱封建思想束缚,巩固练习,B,2、(2012天津)戊戌变法时期,湖南湘报发表了醒世歌:“若把地球来参详,中国并不在中央,地球本是浑圆物,谁是中央谁四旁”。这首诗歌所表达的主要思想是()A、提倡维新变法 B、鼓励人们向西方学习C、宣传科学救国 D、劝导国人放弃天朝观念,D,3.鸦片战争失败后,一部分人开始寻求改变现状的道路和学习西方,他们大多属于A、统治集团中的顽固势力 B、地主阶级爱国知识分子C、经营对外贸易的商人D、下层群众中的先进者,B,4.“知有兵事而知有民政以为吾中国之政教风俗无一优于他国,所及者惟枪耳、炮耳、船耳、机器耳。”这是梁启超对近代某一历史事件的批判,这一历史事件是A洋务运动 B辛亥革命 C太平天国运动 D义和团运动,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