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知识培训.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知识培训.ppt(30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技术,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技术,化学品危险性鉴别与分类有毒化学品对人体的危害化学品的火灾与爆炸危害有害化学品的污染危害与环境保护化学品危害预防与控制化学品的包装与贮运危险化学品的经营安全安全对策措施,安全:生产与生命的保证,第一讲:化学品危险性鉴别与分类,危险化学品的概念和特点危险性鉴别与分类危险化学品理化性质简介,安全法规生命换 前人吃苦后人鉴,一、危险化学品的概念和特点,1.概念:指物质本身具有某种危险特性,当受到摩擦、撞击、震动、接触热源或火源、日光曝晒、遇水受潮、遇性能相抵触物品等外界条件的作用,会导致燃烧、爆炸、中毒、灼伤及污染环境事故发生的物品。,安全伴着幸福 安
2、全创造财富,2.特点,(1)所处理的物料(原料、中间产物及成品等)大多具有易燃、易爆、有毒、腐蚀性的特性;(2)工艺过程复杂,工艺条件苛刻,工艺上常常需要高压、高温或深度冷冻等;(3)作业方式多样化。石油炼制及相关的石油化工生产装置规模大型化、连续化、自动化;染料、农药等化工生产常采用间歇式生产方式,产量不大、品种繁多;钻井、采油作业等因在野外作业,不得不在各种各样恶劣的气候条件下工作。安全常挂号 不吃后悔药,二、危险性鉴别与分类,1.危险性鉴别与分类是根据化学品(化合物、混合物或单质)本身的特性,依据有关标准,确定是否是危险化学品,并划出可能的危险性类别及项别。,2.危险性分类的依据,(1)
3、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GB1369092)(2)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GB69442005)两个标准。分类不仅影响产品是否受规定管制,而且影响到产品标签的内容,危险标志以及MSDS的编制。鉴别与分类是化学品管理的基础。,有安才有全 无安全没有,依据:GB13690-92 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GB6944-2005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两个国家标准将化学品按其危险性分为9大类。,安全放松一时 后悔伴随一世,3.规定管制对象的确定,试验检索有关理化、燃爆和毒性数据,根据GB 13690-92和GB6944-2005判定是否为危险品,不受规定管制,产品是否是: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易燃液
4、体、易燃团体、自燃物 品和遇湿易燃物品;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毒害品;腐蚀品。,另有法规管制,受规定管制需登记注册,化学品,否,否,是,安全就是生命 安全就是效益,是,4.规定的管制范围,主要是危险货物分类与品名编号(GB69442005(9类16项))和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GB1369092)(9类23项)中规定的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毒害品和腐蚀品六大类危险化学品。,安全就是效益 生命和幸福,注意下列产品不属规定管制:受限制的民用消费品,如化妆品等。民用爆炸品和军用爆炸性物品。药品、食品、兽药。放射性物品。有害废物。
5、,安全记心中 事故不发生,5.生产经营单位进行鉴别与分类的责任,生产企业对其生产、销售的化学品危险性的鉴别与分类负有最基本的责任。生产企业必须依据规定和国家标准到国家主管部门认可的专业机构对其生产的化学品进 行危险性鉴别和分类,否则不能出厂。经营企业必须对所经营的化学品(包括进口化学品)向供应商索取有关化学品危险性鉴别、分类的文件。,安全是个宝 时刻莫忘了,6.化学品危险性类别及分类的一般程序,危险性类别(9类16项)(原GB6944-86是8类21项)第1类 爆炸品(不在规定内)第1项 有整体爆炸危险的物质和物品 第2项 有迸射危险,但无整体爆炸危险的物质 第3项 有燃烧危险并有局部爆炸危险
6、或局部迸射危险或这两种危险都有,但无整体爆炸危险的物质和物品 第4项 不呈现重大危险的物质和物品 第5项 有整体爆炸危险的非常不敏感物质 第6项 无整体爆炸危险的极端不敏感物品,安全是稳定的基础 胜利的源泉,第2类 气体第1项 易燃气体(氢气)第2项 非易燃无毒气体(压缩空气)第3项 毒性气体(氯气、无水氨)第3类 易燃液体(苯、丙酮等有机溶剂)第4类 易燃固体、易于自燃的物质和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第1项 易燃固体(铝粉、干草、火柴、有机易燃固体)第2项 易于自燃的物质(黄磷、活性炭)第3项 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电石),安全是自身生命的延续,第5类 氧化性物质和有机过氧化物第1项 氧化性
7、物质(高锰酸钾)第2项 有机过氧化物(双氧水)第6类 毒性物质和感染性物质第1项 毒性物质(苯胺、砒霜)第2项 感染性物质第7类 放射性物质(不在规定内)第8类 腐蚀性物质第9类 杂类危险物质和物品(不在规定内),安全幸福的方舟,危险性分类的一般程序 现有的化学品,可以对照危险货物品名表)(GB122682005)和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GB13690-92)两个标准,确定其危险性类别和项别。,安全责任为天 生命至高无上,新的化学品分类的一般程序是,检索文献,利用文献数据进行危险性初步评估,然后进行针对性实验;没有文献资料的,需要进行全面的物化性质、毒性、燃爆、环境方面的试验,依据常用
8、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GB1369092)和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GB69442005)两个标准进行分类。试验方法和项目参照联合国关于危险货物运输的建议书进行。,安全左右幸福的航线,混合物的急性毒性数据存在加和性,对于混和物的分类,可以根据危害成分浓度的大小进行推算。分类时,燃爆危险性数据由于相对较易获得,一般可通过试验解决。,跟着安全走 抓住幸福的手,三、危险化学品理化性质简介,1、爆炸品:指在外界作用下(如受热、受摩擦、撞击等),能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瞬时产生大量的气体和热量,使周围压力急骤上升,发生爆炸,对周围环境造成破坏的物品,不包括无整体爆炸危险,但具有燃烧、抛射及较小爆炸危
9、险的物品。,爆炸品标志,主要特性,爆炸性是一切爆炸品的主要特性 都具有化学不稳定性,在一定外界因素的作用下,会进行猛烈的化学反应,有四个特点:化学反应速度极快。爆炸时产生大量的热。产生大量气体,造成高压。形成的冲击波对周围建筑物有很大的破坏性。对撞击、摩擦、温度等非常敏感 任何一种爆炸品的爆炸都需要外界供给它一定的能量起爆能。某一爆炸品所需的最小起爆能,即为该爆炸品的敏感度。敏感度是确定爆炸品爆炸危险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敏感度越高,则爆炸危险性越大。,有的爆炸品还有一定的毒性 例如梯恩梯、硝化甘油、雷汞等都具有一定的毒性。与酸、碱、盐、金属发生反应 有些爆炸品与某些化学品如酸、碱、盐发生化
10、学反应,反应的生成物是更容易爆炸的化学品。如:苦味酸遇某些碳酸盐能反应生成更易爆炸的苦味酸盐;苦味酸受铜、铁等金属撞击,立即发生爆炸。,爆炸品储运的注意事项,由于爆炸品具有以上特性,因此在储运中要避免:摩擦撞击颠簸震荡严禁与氧化剂、酸、碱、盐类、金属粉末和钢材料器具等混储混运。,黄金有价人无价,人身安全事最大。,2、气体 指在50 时,蒸汽压力大于300KPa的物质;或20 时在101.3KPa标准压力下完全是气态的物质。本类物质包括压缩气体、液化气体和冷冻液化气体、一种或多种气体与一种或多种其他类别物质的蒸汽的混合物、充有气体的物品和烟雾剂。,危害性本类物品当受热、撞击或强烈震动时,容器内压
11、力会急剧增大,致使容器破裂爆炸,或导致气瓶阀门松动漏气,酿成火灾或中毒事故。,3.易燃液体 a)易燃液体:在其闪点(闭杯实验闪点不高于60.5,或开杯不高于65.6)时放出易燃蒸气的液体或液体混合物,或是在溶液或悬浮液中含有固体的液体。b)液态退敏爆炸品,特性(6点),高度易燃性 易燃液体的主要特性是具有高度易燃性,遇火、受热以及和氧化剂接触时都有发生燃烧的危险,其危险性的大小与液体的闪点、自燃点有关,闪点和自燃点越低,发生着火燃烧的危险越大。易爆性 由于易燃液体的沸点低,挥发出来的蒸汽与空气混合后,浓度易达到爆炸极限,遇火源往往发生爆炸。,高度流动扩散性 易燃液体的粘度一般都很小,不仅本身极
12、易流动,还因渗透,浸润及毛细现象等作用,即使容器只有极细微裂纹,易燃液体也会渗出容器壁外。泄漏后很容易蒸发,形成的易燃蒸汽比空气重,能在坑洼地带积聚,从而增加了燃烧爆炸的危险性。易积聚电荷性 部分易燃液体,如苯、甲苯、汽油等,电阻率都很大,很容易积聚静电而产生静电火花,造成火灾事故。,受热膨胀性 使密封容器中内部压力增大,造成“鼓桶”,甚至爆裂,在容器爆裂时会产生火花而引起燃烧爆炸。因此,易燃液体应避热存放;灌装时,容器内应留有5以上的空隙。易燃液体的膨胀系数比较大,受热后体积容易膨胀,同时其蒸气压亦随之升高,从而爆炸。毒性 大多数易燃液体及其蒸气均有不同程度的毒性。因此在操作过程中,应做好劳
13、动保护工作。,特别注意!,易燃性是易燃液体的主要特性,在使用时应严禁烟火,远离火种、热源;禁止使用易发生火花的铁制工具及穿带铁钉的鞋;禁穿产生静电工作服。,遵章平安幸福,违章事故痛苦,4.易燃固体、易于自燃的物质、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分为以下三项:易燃固体:容易燃烧或摩擦可能引燃或助燃的固体;可能发生强烈放热反应的自反应物质;不充分稀释可能发生爆炸的鼓台退敏爆炸品。易于自燃的物质:发火物质;自热物质。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与水相互作用易变成自燃物质或能放出危险数量的易燃气体的物质。,易燃固体的特性,(1)容易被氧化,受热易分解或升华,遇明火常会引起强烈、连续的燃烧。(2)与氧化剂、酸类等接
14、触,反应剧烈而发生燃烧爆炸。(3)对摩擦、撞击、震动也很敏感。(4)许多易燃固体有毒,或燃烧产物有毒或腐蚀性。对于易燃固体应特别注意粉尘爆炸!,易于自燃物质的特性,指自燃点低,在空气中易于发生氧化反应,放出热量,而自行燃烧的物品。主要特性 燃烧性 易于自燃的物质在化学结构上无规律性,有各自不同的自燃特性。据不同特性采取相应的措施!,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物质的特性,指遇水时,发生剧烈化学反应,放出大量的易燃气体和热量的物品有些不需明火,即能燃烧或爆炸。遇水放出自燃气体物质除遇水反应外,遇到酸或氧化剂也能发生反应,而且比遇到水发生的反应更为强烈,危险性也更大。因此,储存、运输和使用时,注意防水、防潮,
15、严禁火种接近,与其它性质相抵触的物质隔离存放。遇湿易燃物质起火时,严禁用水、酸碱泡沫、化学泡沫扑救!,易燃固体 易于自燃的物质 遇水放出自燃气体的物质,5.氧化性物质和有机过氧化物氧化性物质:本身不一定可燃,但通常因放出氧或起氧化反应可能引起或促使其他物质燃烧的物质。含有过氧基的无机物,其本身不一定可燃,但能导致可燃物的燃烧;震动或摩擦较为敏感。按其危险性大小,分为一级氧化剂和二级氧化剂。有机过氧化物指分子组成中含有过氧键的有机物质,该物质为热不稳定物质,可能发生放热的自加速分解。,6、毒性物质和感染性物质 毒性物质:经吞食、吸入或皮肤接触后可能造成死亡或严重受伤或健康损害的物质。分急性口服毒
16、性LD50、皮肤接触毒性LD50和吸入毒性LC50。,经口摄取半数致死量:固体LD50200mg/kg,液体LD50500mg/kg;经皮肤接触24h,半数致死量LD501000mg/kg;粉尘、烟雾吸入 半数致死量LC5010mg/L的固体或液体。,感染性物质:含有病原体的物质,包括生物制品、诊断样品、基因突变的微生物、生物体和其他媒介,如病毒蛋白。,7、放射性物品含有放射性核素且其放射性活度浓度和总活度都分别超过GB11806规定的限值的物质。,放射性物质放出的射线可分为四种:射线,也叫甲种射线;射线,也叫乙种射线;射线,也叫丙种射线;还有中子流。各种射线对人体的危害都大。许多放射性物品毒
17、性很大。不能用化学方法中和使其不放出射线,只能设法把放射性物质清除或者用适当清除或者用适当的材料予以吸收屏蔽。,本类化学品系指通过化学作用使生物组织接触时会造成严重损伤、或在渗漏时会严重损害甚至毁坏其他货物或运载工具的物质。包括与完好皮肤组织接触不超过4h,在14d的观察期中发现引起全厚度损毁,或在温度在55时,对20号钢的表面均匀年腐蚀率超过6.25mm/y的固体或液体。,8、腐蚀性物质,9、杂项危险物质和物品指具有其他类别未包括的危险的物质和物品,如:危险环境物质、高温物质、经过基因修改的微生物或组织。,第二讲 有毒化学品对人体的危害,绪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化学品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生产及使
18、用量也随之增加,因而生活于现代社会的人类都有可能通过不同途径,不同程度地接触到各种化学物质,尤其是化学品作业场所的工人接触化学品的机会将会更多。化学品对健康的影响从轻微的皮疹到一些急、慢性伤害甚至癌症,危害更严重的是一些引人瞩目的化学灾害性事故。,例如:1984年12月3日印度博帕尔镇联合碳化厂发生的异氰酸甲酯泄漏事故,使20万人受害,2500人丧生;1991年江西上饶地区发生一甲胺泄漏事故,中毒人数达150人,死亡41人。化学危害给国民经济及人民生命财产带来极其严重的损失,因此了解化学物质对人体危害的基本知识,对于加强化学品管理,防止中毒事故的发生是十分必要的。,一、毒物的概念,1、概念:物
19、体进入机体,蓄积达一定的量后,与机体组织发生生物化学或生物物理学变化,干扰或破坏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性或永久性的病理状态,甚至危及生命,称该物质为毒物。工业生产过程中接触到的毒物,主要指化学物质,称为工业毒物。,2、工业毒物的物理状态 在生产环境中,毒物常以气体、蒸气、雾、烟尘和粉尘等形式存在,其存在形式主要取决于毒物本身的理化性质(本身)、生产工艺、加工过程等。,3、毒性及其表示方法 毒性是用来表示毒物的剂量与引起毒作用之间关系的一个概念。它是指一种物质引起人体的病理变化,造成损伤的能力。采用下列指标:半数致死量或浓度(LD50或LC50)引起一组受试动物中半数动物死亡的剂量或浓度。
20、(最常用)绝对致死量或浓度(LD100或LC100)引起一组动物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或浓度。最小致死量或浓度(MLD或MLC)引起一组动物中个别死亡的剂量或浓度。,最大耐受量或浓度(LD0或LC0)引起一组动物全部存活的最高剂量或浓度。急性阈剂量或浓度(Limac)一次染毒后,引起机体某种有害反应的最小剂量或浓度。慢性阈剂量或浓度(Limac)在慢性染毒时(即长时间反复染毒)引起机体反应的最小剂 量和浓度。无反应浓度(EC0)指不引起机体反应的最大浓度。,二、毒物的分类(6类),常用的分类是按化学性质和其用途相结合的分类法:1、金属和类金属 常见的金属和类金属毒物有铅、汞、锰、镍、铍、砷、磷及其
21、化合物等。2、刺激性气体 是指对眼和呼吸道粘膜有刺激作用的气体。它是化学工业常遇到的有毒气体。刺激性气体的种类甚多,最常见的有氯、氨、氮氧化物、光气、氟化氢、二氧化硫、三氧化硫和硫酸二甲酯等。,3、窒息性气体 是指能造成机体缺氧的有毒气体。窒息性气体可分为单纯窒息性气体、血液窒息性气体和细胞窒息性气体。如氮气、甲烷、乙烷、乙烯、一氧化碳、硝基苯的蒸气、氰化氢、硫化氢等。4、农药 包括杀虫剂、杀菌剂、杀螨剂、除草剂等。农药在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过程中未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可引起中毒。5、有机化合物 种类繁多,例如应用广泛的有机溶剂,如苯、甲苯、二甲苯、二硫化碳、汽油、甲醇、丙酮等;苯的氨基和硝
22、基化合物,如苯胺、硝基苯等。,6、高分子化合物 高分子化合物本身无毒或毒性很小,但在加工和使用过程中,可释放出游离单体对人体产生危害,如酚醛树脂遇热释放出苯酚和甲醛而具有刺激作用。某此高分子化合物由于受热氧化而产生毒性更为强烈的物质,如聚四氟乙烯塑料受高热分解出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八氟异丁烯,吸入后引起化学性肺炎或肺水肿。高分子化合物生产中常用的单体多为不饱和烯烃、芳香烃及卤代化合物、氰类、二醇和二胺类化合物,这些单体多数对人体有危害。,三、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主要有 呼吸道 消化道 皮肤 工业生产中,毒物主要经呼吸道和皮肤进入体内,亦可经消化道进入,但比较次要。,1、呼吸道,是工业生产中毒物
23、进入体内的最重要的途径。凡是以气体、蒸气、雾、烟、粉尘形式存在的毒物,均可经呼吸道侵入体内。毒物一旦进入肺脏,很快就会通过肺泡壁进入血循环而被运送到全身。,2、皮肤,在工业生产中,毒物经皮肤吸收引起中毒亦比较常见。脂溶性毒物经表皮吸收后,还需有水溶性,才能进一步扩散和吸收,所以水、脂皆溶的物质(如苯胺)易被皮肤吸收。,3、消化道,在工业生产中,毒物经消化道吸收多半是由于个人卫生习惯不良,手沾染的毒物随进食、饮水或吸烟等而进入消化道。,四、毒物在体内的过程,1.毒物的分布 毒物被吸收后,随血液循环(部分随淋巴液)分布到全身。当在作用点达到一定浓度时,就可发生中毒。毒物在体内各部位分布是不均匀的,
24、同一种毒物在不同的组织和器官分布量有多有少。如铅、氟主要集中在骨质,苯多分布于骨髓及类脂质。,2、生 物 转 化,毒物吸收后受到体内生化过程的作用,其化学结构发生一定改变,称之为毒物的生物转化。生物转化的结果可使毒性降低(解毒作用)增加(增毒作用)。毒物的生物转化可归结为氧化、还原、水解及结合。经转化形成的毒物代谢产物排出体外。,3、排出,毒物在体内可经转化后或不经转化而排出。毒物可经肾、呼吸道及消化道途径排出,其中经肾随尿排出是最主要的途径。尿液中毒物浓度与血液中的浓度密切相关,常测定尿中毒物及其代谢物,以监测和诊断毒物吸收和中毒。,4、蓄 积,毒物进入体内的总量超过转化和排出总量时,体内的
25、毒物就会逐渐增加,这种现象就称之为毒物的蓄积。此时毒物大多相对集中于某些部位,毒物对这些蓄积部位可产生毒作用。毒物在体内的蓄积是发生慢性中毒的基础。,五、毒物对人体的危害(7方面),有毒物质对人体的危害主要为引起中毒。急性中毒:毒物一次短时间内大量进入人 体后引起的中毒;慢性中毒:小量毒物长期进入人体所引起的中毒;亚急性中毒:介于两者之间者。,1、呼 吸 系 统,在工业生产中,呼吸道最易接触毒物,特别是刺激性毒物,一旦吸入,轻者引起呼吸道炎症,重者发生化学性肺炎或肺水肿。常见引起呼吸系统损害的毒物有氯气、氨、二氧化硫、光气、氮氧化物,以及某些酸类、酯类、磷化物等。,2、神 经 系 统,神经系统
26、由中枢神经(包括脑和脊髓)和周围神经(由脑和脊髓发出,分布于全身皮肤、肌肉、内脏等处)组成。有毒物质可损害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主要侵犯神经系统的毒物称为“亲神经性毒物”。可引起神经衰弱综合征、周围神经病、中毒性脑病等。,一些神经受损症状与长期接触溶剂有关,例如疲劳,失眠,头疼,恶心。更严重的将导致运动神经障碍,瘫痪,感觉神经障碍。神经末梢不起作用与接触已烷、锰和铅有关。接触有机磷酸盐化合物如对硫磷可能导致神经系统失去功能。接触二硫化碳可致精神紊乱(精神病)。,3、血 液 系 统,许多毒物能引起血液系统损害。如:苯、砷、铅等,能引起贫血;苯、巯基乙酸等能引起粒细胞减少症;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如
27、苯胺、硝基苯)可引起高铁血红蛋白血症;氧化砷可破坏红细胞,引起溶血;苯、三硝基甲苯、砷化合物、四氯化碳等可抑制造血机能,引起血液中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发生再生障碍性贫血;苯可致白血症已得到公认,其发病率为14/10万。,4、消 化 系 统,有毒物质对消化系统的损害很大。如:汞可致汞毒性口腔炎;氟可导致“氟斑牙”;汞、砷等毒物,经口侵入可引起出血性胃肠炎;铅中毒,可有腹绞痛;黄磷、砷化合物、四氯化碳、苯胺等物质可致中毒性肝病。,5、循 环 系 统,常见的有:有机溶剂中的苯、有机磷农药以及某些刺激性气体和窒息性气体对心肌的损害,其表现为心慌、胸闷、心前区不适、心率快等;急性中毒可出现的休克
28、;长期接触一氧化碳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等等。,6、泌 尿 系 统,经肾随尿排出是有毒物质排出体外的最重要的途径,加之肾血流量丰富,易受损害。泌尿系统各部位都可能受到有毒物质损害。如慢性铍中毒常伴有尿路结石,杀虫脒中毒可出现出血性膀胱炎等,但常见的还是肾损害。不少生产性毒物对肾有毒性,尤以重金属和卤代烃最为突出。阻止肾排除有毒物质的化学物质有四氯化碳,乙二醇和二硫化碳。慢慢削弱肾功能的化学物质有镉,松节油,甲醇,甲苯,二甲苯。,7、其它损害还包括骨 骼 损 害 眼 损 害 皮 肤 损 害 化学灼伤 职业性肿瘤,第三讲 化学品的火灾和爆炸危害,近几年来,我国化工系统所发生的各类事故中,由于火灾爆炸导
29、致的人员死亡为各类事故之首,由此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也相当可观。如1997年北京东方化工厂油品罐区发生特大火灾爆炸事故,在较短的时间内,整个罐区一片火海,死亡9人,伤37人,直接经济损失高达亿元以上。,绪论,1993年深圳清水河化学危险品仓库发生特大火灾爆炸事故,死亡15人,200多人受伤,其中重伤25人,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5亿元。这些事故都是由于化学品自身的火灾爆炸危险性造成的。因此了解化学品的火灾与爆炸危害,正确进行危险性评价,及时采取防范措施,对搞好安全生产,防止事故发生具有重要意义。,1、物 质 的 燃 烧,概念:物质发生强烈的氧化还原反应,同时发出热和光的现象称为燃烧。它具有发光、发
30、热、生成新物质三个特征。最常见最普遍的燃烧现象是可燃物在空气或氧气中的燃烧。,燃烧的条件 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可燃物、助燃物、着火源。每一个条件要有一定的量,相互作用,燃烧才能发生。,可燃料、助燃物,点火源,必须有正确的比例和合适的状态才能使火被点燃和继续燃烧,可燃物必须在一个温度时,才能燃烧,易燃物质必须有合适比例的氧才能燃烧,过量的燃料与不充足的氧可能导致这种物质太多而不能燃烧,相反地,高浓度的氧与不足量的燃料可能导致这种物质太贫乏而不能燃烧。,例如:甲烷在空气中的浓度小于5.3%或大于14%时,由于甲烷浓度过低或氧气浓度过低,甲烷便不能燃烧。同时,要使燃烧发生必须具备一定能量的点火
31、源。若用热能引燃甲烷和空气的混合物,当点燃温度低于595时燃烧便不能发生。若用电火花点燃,则最小点火能为0.28mJ,若点火源的能量小于该数值,该混合气体便不着火。,燃烧过程,燃烧过程也不同。可燃物质状态不同,,2、物 质 的 爆 炸,概念:物质由一种状态迅速地转变为另一种状态,并瞬间以机械功的形式放出大量能量的现象,称为爆炸。爆炸时由于压力急剧上升而对周围物体产生破坏作用,爆炸的特点是具有破坏力、产生爆炸声和冲击波。,爆炸与燃烧的关系,3、火灾爆炸危险性评价,评价指标(4点)闪 点 易燃、可燃液体(包括具有升华性的可燃固体)表面挥发的蒸气与空气形成的混合气,当火源接近时会产生瞬间燃烧。这种现
32、象称为闪燃。引起闪燃的最低温度称闪点。当可燃液体温度高于其闪点时则随时都有被火焰点燃的危险。闪点是评定可燃液体火灾爆炸危险性的主要标志。,燃 点 可燃物质在空气充足条件下,达到某一温度与火焰接触即行着火(出现火焰或灼热发光),并在移去火焰之后仍能继续燃烧的最低温度。易燃液体的燃点,约高于其闪点15。,自燃点:指可燃物质在没有火焰、电火花等明火源的作用下,由于本身受空气氧化而放出热量,或受外界温度、湿度影响使其温度升高而引起燃烧的最低温度称为自燃点(或引燃温度)。自燃有两种情况:受热自燃 自热自燃,爆炸极限 可燃气体、可燃液体蒸气或可燃粉尘与空气混合并达到一定浓度时,遇火源就会燃烧或爆炸。这个遇
33、火源能够发生燃烧或爆炸的浓度范围,称为爆炸极限。通常用可燃气体在空气中的体积百分比()表示。,注意:可燃气体、可燃液体蒸气或可燃粉尘与空气的混合物,并不是在任何混合比例下都发生燃烧或爆炸的,而是有一个浓度范围,即有一个最低浓度爆炸下限,和一个最高浓度爆炸上限。只有在这两个浓度之间,才有爆炸危险。爆炸极限是在常温、常压等标准条件下测定出来的,这一范围随着温度、压力、惰性介质、点火源能量的变化而有变化,而与湿度不变。,可燃气体、可燃蒸气、可燃粉尘的燃爆危险性 可燃气体、可燃蒸气或可燃粉尘与空气组成的混合物,当遇点火源时极易发生燃烧爆炸,在爆炸浓度范围内,浓度不同,放热量不同,火焰蔓延速度(即燃烧速
34、度)也不相同。,燃爆的危险性评价,在混合气体中,所含可燃气体为化学计量浓度时,发热量最大,稍高于化学计量浓度时,火焰蔓延速度最大,燃烧最剧烈;可燃物浓度增加或减少,发热量都要减少,蔓延速度降低,当浓度低于某一最低浓度或高于某一最高浓度时,火焰便不能蔓延,燃烧也就不能进行。,爆炸下限:在火源作用下,可燃气体、可燃蒸气或粉尘在空气中,恰足以使火焰蔓延的最低浓度称为该气体、蒸气或粉尘的爆炸下限,也称燃烧下限。爆炸上限:恰足以使火焰蔓延的最高浓度称为爆炸上限,也称燃烧上限。上限和下限统称为爆炸极限或燃烧极限。,爆炸范围:指上限和下限之间的浓度。浓度在爆炸范围以外,可燃物不着火,更不会爆炸。特别注意!在
35、容器或管道中的可燃气体浓度在爆炸上限以上,若空气能补充或渗漏进去,则随时有燃烧、爆炸的危险。因此,对浓度在上限以上的混合气,通常仍认为它们是危险的。,特别注意:分解爆炸 某些气体即使没有空气或氧存在时,同样可以发生爆炸。这种爆炸是由物质的分解引起的,称为分解爆炸。如乙炔即使在没有氧的情况下,若被压缩到2个大气压以上,遇到火星也能引起爆炸。乙炔发生分解爆炸时所需的外界能量随压力的升高而降低。常见的这类气体还有乙烯、环氧乙烷、丙烯、联氨、一氧化氮、二氧化氮、二氧化氯等,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分解为放热反应。,爆炸范围的表示方法:可燃气体、可燃蒸气用其在空气中的体积百分数表示,可燃粉尘在空气中的含量用mg
36、/m3表示。通常的爆炸极限是在常温、常压的标准条件下测定出来的,它随温度、压力的变化而变化。爆炸极限的范围越宽,爆炸下限越低,爆炸危险性越大。,液体的燃爆危险性易(可)燃液体在火源或热源的作用下,先蒸发成蒸气,然后蒸气氧化分解进行燃烧。开始时液面温度低,蒸发速度慢,蒸气量较少,燃烧速度较慢,火焰不高。随着燃烧时间延长,火焰向液体表面传热,使表面温度上升,蒸发速度和火焰温度同时增加,这时液体就会达到沸腾的程度,使火焰显著增高。如果不能隔断空气,易(可)燃液体就可能完全烧尽。,固体的燃爆危险性 固体燃烧分两种情况:对于硫、磷等低熔点简单物质,受热时首先熔化,继之蒸发变为蒸气进行燃烧,无分解过程,容
37、易着火;对于复杂物质,受热时首先分解为物质的组成部分,生成气态和液态产物,再发生氧化而燃烧。,总结:可燃气体:在火源作用下加热到着火点(燃点)就能氧化分解燃烧,是最容易燃烧的。如:2C2H2+5O2 4CO2+2H2O+Q,点燃,可燃液体:受热 蒸气 燃烧 乙醇(C2H5OH)液(C2H5OH)蒸气+3O2=2CO2+3H2O+Q,蒸发,氧化分解,受热蒸发,可燃固体:可燃固体 熔融状态 可燃蒸气 燃烧如:S固 S熔融 S蒸气 S蒸气+O2 SO2+Q,受热,蒸发,氧化,受热,蒸发,可燃固体 直接析出可燃气体 燃烧如:木材 析出 H2,CH4 T295:水蒸汽 T295:H2,CH4等(回燃),
38、受热,氧化,受热,表面燃烧 炽热状态 如:焦炭,无火焰,亦称无焰燃烧;又如:金属燃烧(Al,Mg等),4、火灾与爆炸的破坏作用,火灾与爆炸都会带来生产设施的重大破坏和人员伤亡,但两者的发展过程显著不同。火灾是在起火后火场逐渐蔓延扩大,随着时间的延续,损失数量迅速增长,损失大约与时间的平方成比例,如火灾时间延长一倍,损失可能增加四倍。,爆炸则是猝不及防。可能仅在一秒种内爆炸过程已经结束,设备损坏、厂房倒塌、人员伤亡等巨大损失也将在瞬间发生。爆炸通常伴随发热、发光、压力上升、真空和电离等现象,具有很大的破坏作用。它与爆炸物的数量和性质、爆炸时的条件、以及爆炸位置等因素有关。,爆炸的主要破坏形式:,
39、直接的破坏作用 机械设备、装置、容器等爆炸后产生许多碎片,飞出后会在相当大的范围内造成危害。一般碎片在100500米内飞散。冲击波的破坏作用 爆炸产生的冲击波传播速度极快,在传播过程中,可以对周围环境中的机械设备和建筑物产生破坏作用和使人员伤亡。冲击波还可以在它的作用区域内产生震荡作用,使物体因震荡而松散,甚至破坏。,造成火灾 爆炸发生后,爆炸气体产物的扩散只发生在极其短促的瞬间,对一般可燃物来说,不足以造成起火燃烧,而且冲击波造成的爆炸风还有灭火作用。但是爆炸时产生的高温高压,建筑物内大量的热或残余火苗,会把从破坏的设备内部不断流出的可燃气体、易燃或可燃液体的蒸气点燃,也可能把其它易燃物点燃
40、引起火灾。,(4)造成中毒和环境污染 许多物质不仅是可燃的,而且是有毒的,发生爆炸事故时,会使大量有害物质外泄,造成人员中毒和环境污染。如:去年发生的吉化双苯厂爆炸事故造成大量苯系物质流入松花江,严重污染水质,造成哈尔滨等松花江沿岸城市停水事件。,第四讲 有害化学品的污染危害 与环境保护,有害化学品的污染危害化学品的环境污染控制,随着化学工业的发展,各种化学品的产量大幅度增加,新化学品也不断涌现。人们在充分利用化学品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化学废物,其中不乏有毒有害物质。由于毫无控制的随意排放及化学品其他途径的泄放,使环境状况日益恶化,严重污染了环境,如何认识化学品的污染危害,最大限度地降低化学
41、品的污染,加强环境保护力度,已是人们急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一、有害化学品的污染危害,有害化学品是指任何已经被确认为对人类健康和环境有危害性的化学品。化学品侵入环境的途径可大至分为四种:(1)人为施用直接进入环境;(2)在生产、加工、储存过程中,作为化学污染物以废水、废气和废渣等形式排放进入环境;(3)在生产、储存和运输过程中由于着火、爆炸、泄漏等突发性化学事故,致使大量有害化学品外泄进入环境;(4)在石油、煤炭等燃料燃烧过程中以及家庭装饰等日常生活使用中直接排人或者使用后作为废弃物进入环境。,进入环境的有害化学物质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了严重危害或潜在危险。如:农药是有毒化学物质,而且是人为主动
42、投加到环境当中。长期大量使用,对环境生物安全和人体健康必将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后果严重,尤其对大气、土壤和水体的污染,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和破坏;农药污染的生态效应十分深远,尤其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影响;农药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尤其对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和对生殖性能的影响等。我国仅由农药的使用,对环境和社会每年造成经济损失达 11.23亿美元之多。,工业废水也是对环境最大的污染源之一,譬如工业废水中的氰化物等有害物质严重污染了全国主要江河湖泊,使水质恶化,特别是淮河、海河、辽河、滇池、巢湖和太湖(简称“三河三湖”)水污染问题更为突出,给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冷冻与空调设备释放
43、出的氯氟烃气体造成大气平流层的臭氧层破坏,引起地球表面紫外线辐照增强,使人群皮肤癌发病率上升。燃煤发电厂等排放的二氧化硫引起的酸雨等等。有害化学物质的排放给我国生态环境造成极为严重的危害。,据统计,近年全国化工系统排放的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分别在全国排第二位、第三位和第四位。全国每年随化工“三废”排放到环境中的有毒有害化学物质,仅化工废水中氟化物、砷、汞、铅和挥发酚就达数万吨,对我国江、河、湖泊水体造成极大危害。,二、化学品的环境污染控制,我国是化工产量较大的国家,化工产业已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体系。目前化学工业的特点是,产品品种繁多,工艺复杂,技术落后,操作水平低,加上生产管理不完善,致使产品
44、产量低,副产物多,“三废”排放量大。,控制化学品环境污染的思路 应从化学品的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控制方面加以考虑:首先应了解化工厂的污染情况,包括:污染源种类、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环保措施以及周围环境敏感性等。特别应对污染源分布进行调查和污染物排放量的统计;,其次 应了解污染影响类型,是属于一次污染或二次污染、长期污染或短期污染、可逆污染或不可逆污染、局部污染或大面积污染、单因素污染或多因素复合污染等等。,控制化学品污染危害的措施1.制定和健全环境立法,加强环境执法力度;2.加强对重点有害化学品的环境管理;3.推行清洁生产,严格控制有害化学物质向环境中排放;4.强化危险废物管理。从事危险废物的收
45、集、贮存、处置经营活动的单位,必须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领取经营许可证;5.普及安全和环境保护知识,鼓励公众监督。,第五讲 化学品危害的预防与控制,主要手段:工程技术控制 个体防护和卫生 管理控制,1、工程技术控制,工程技术是控制化学品危害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其目的是通过采取相应的措施消除工作场所中化学品的危害或尽可能降低其危害程度,以免危害工人,污染环境。,工程技术控制有以下方法:,替 代变更工艺 隔 离 通 风,替代,选用无害或危害性小的化学品替代已有的有毒有害化学品是消除化学品危害最根本的方法。,常见的有:,用水基涂料或水基粘合剂替代有机溶剂基的涂料或粘合剂;使用水基洗涤剂替代溶
46、剂基洗涤剂;喷漆和除漆用的苯可用毒性小于苯的甲苯替代;用高闪点化学品取代低闪点化学品等。注意:比较安全不一定是安全。取代物较被取代物安全,但其本身不一定是绝对安全的。若要达到本质安全,还需要采取其它控制措施。,变更工艺,虽然替代作为操作控制的首选方案很有效,但是目前可供选择的替代品往往是很有限的,特别是因技术和经济方面的原因,不可避免地要生产、使用危险化学品,这时可考虑变更工艺。如改喷涂为电涂或浸涂;改人工装料为机械自动装料;改干法粉碎为湿法粉碎等。,隔 离,隔离是指采用物理的方式将化学品暴露源与工人隔离开的方式。是控制化学危害最彻底、最有效的措施。,最常用的隔离方法是将生产或使用的化学品用设
47、备完全封闭起来,使工人在操作中不接触化学品。如隔离整个机器,封闭加工过程中的扬尘点,都可以有效地限制污染物扩散到作业环境中去。,通风,控制作业场所中的有害气体、蒸气或粉尘,通风是有效的控制措施。借助于有效的通风,使气体、蒸气或粉尘的浓度低于最高容许浓度。,通风分局部通风和全面通风两种对于点式扩散源,可使用局部通风。使用局部通风时,污染源应处于通风罩控制范围内。对于面式扩散源,要使用全面通风,亦称稀释通风,其原理是向作业场所提供新鲜空气,抽出污染空气,从而稀释降低有害气体、蒸气或粉尘浓度。,2、,工人本身的控制分两种形式:使用防护器具讲究个人卫生。个体防护用品 无法将作业场所中有害化学品的浓度降
48、低到最高容许浓度以下时,工人就必须使用合适的个体防护用品。个体防护用品既不能降低工作场所中有害化学品的浓度,也不能消除工作场所的有害化学品,而只是一道阻止有害物进入人体的屏障。防护用品本身的失效就意味着保护屏障的消失,因此个体防护不能被视为控制危害的主要手段,而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性措施。,当作业场所中有害化学品的浓度超标时,工人就必须使用合适的个体防护用品。这是控制危害的一种辅助性措施。,呼吸防护用品分为两类过滤式(净化式)和隔绝式(供气式)。过滤式呼吸器只能在不缺氧的劳动环境(即环境空气中氧的含量不低于18)和低浓度毒污染使用,一般不能用于罐、槽等密闭狭小容器中作业人员的防护。过滤式呼吸器分为
49、过滤式防尘呼吸器和过滤式防毒呼吸器。,粉尘面具呼吸器,半面罩型滤尘盒式呼吸器,隔离式呼吸器能使戴用者的呼吸器官与污染环境隔离,由呼吸器自身供气(空气或氧气),或从清洁环境中引入空气维持人体的正常呼吸。可在缺氧、尘毒严重污染、情况不明的有生命危险的工作场所使用,一般不受环境条件限制。按供气形式分为自给式和长管式两种类型,自身供氧式呼吸装置,暴露情况,识别有害物,测量时间加权值及最高暴露值,大气中是否缺氧,浓度是否大于1DLH,浓度是否大于1000倍,浓度是否大于100倍,浓度是否大于10倍TLV,不需要戴呼吸器,大于0.5TLV时建议佩戴,浓度是否大于TLV,只能使用自给式,使用全面型供气式,使
50、用全面型面具,使用半面式面具,是,是,是,是,呼吸器选择原则图,其它个体防护用品,作业人员的个人卫生,基本原则: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并使用适当的防护用品。不直接接触能引起过敏的化学品。工作结束后、饭前、饮水前、吸烟前以及便后要充分洗净身体暴露部分。在衣服口袋里不装被污染的东西,如抹布、工具等。勤剪指甲并保持指甲洁净。时刻注意防止自我污染,尤其在清洗或更换工作服时更要注意。防护用品要分放、分洗。定期检查身体。,3、管理控制,目的:通过危害识别、登记注册、安全教育、使用安全标签和安全技术说明书等手段对化学品实行全过程管理,以杜绝或减少事故的发生。,.危害识别 识别化学品危害性的原则是,首先要弄清你所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