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国家经济及其经济模式欧、日.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达国家经济及其经济模式欧、日.ppt(10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节 西欧经济及其经济模式,二战后西欧经济的发展回顾和经济特征欧洲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欧洲社会市场经济模式欧盟经济发展展望,一、二战后西欧经济的发展回顾和经济特征,(一)经济调整与恢复时期(从战争结束到20世纪50年代初)(二)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从50年代中到70年代初)(三)经济“滞胀”及调整时期(从70年代中到90年代末)(四)21世纪初的发展时期(2001),战后欧洲发展的历程,战后发展“黄金时期”:5070年代,(一)经济调整与恢复时期(从战争结束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增长动因:雄厚的物质基础和人力资源+各国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美国实施的“马歇尔计划”(从1948年
2、4月到1952年向西欧提供了130亿美元的援助)。增长绩效:到1950年,西欧各国经济已基本恢复到战前水平。19481958年的10年期间,工业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速度,联邦德国高达14.4%,法国为6.5%,意大利为8.7%。,(二)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从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期),“黄金时代”经济发展最突出的特征:国内生产总值和工业生产增长速度快,失业率下降,通货膨胀率比较低。,表2-2 西欧主要发达国家19501973年的经济指标,增长原因:(1)固定资本投资增长速度较快。(2)西欧在战后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从中东地区进口大量廉价石油。(3)战后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3、(4)西欧主要国家的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十分迅速,其中,西德在60年代的出口量和进口量指数年平均增长率分别达到9.5%和10.2%,并长期保持对外贸易顺差。,法国国营核电站,德国国营的铁路和磁悬浮火车,英国国有铁路和火车,(三)经济“滞胀”及调整时期(70年代中到90年代末),表2-3 19741991年西欧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指标,经济危机之后,西欧进入低增长、高通胀和高失业并存的“滞胀”阶段。西欧国家产生“滞胀”的根本原因:发达国家长期推行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战后科技革命高潮繁荣消逝。,“滞胀”阶段:19731975年,调整时期:20世纪90年代,欧盟成员国增至15个,国民生产总值超过美国,成
4、为世界一极。欧盟发展遇到了重重困难,欧盟经济明显落后于美国。(1)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受到严峻挑战。(2)宏观经济政策遏制了经济回升。(3)对科技开发的投入明显不足,国际竞争力有所下降。,(四)21世纪初的发展时期(20012009年),图2-3 欧元区20002005年主要经济指标图,2003年:欧盟经济持续低糜的第三年,欧盟的经济增长率明显降低,稳定与增长公约框架下的经济政策陷入了促进增长和维持财政稳定的两难境地。(1)大欧盟的经济发展不均衡。(2)大国违反财政稳定指标,但欧盟坚持稳定与增长公约的原则。(3)欧元的快速升值促进币值稳定,但危及出口。2004年:欧元区经济开始真正进入复苏阶段,以
5、固定投资开始正增长为标志的欧元区开始了新一轮的周期性增长。2005年:欧元区经济又受到了来自经济和政治两方面的冲击。经济上的冲击主要是世界原材料和石油价格的上涨;政治上的冲击来自欧洲宪法遭到法国和荷兰的拒绝所引起的对欧洲前景的悲观情绪。,2006年:是欧盟经济繁荣的一年,欧元区的GDP增长率达到3%,整体失业率下降,消费者物价指数大约在2%。2007年:欧元区的经济继续扩张,基本延续了2006年的繁荣,失业率持续下降。但是GDP增长速度逐渐下降,与美国发生次贷危机有关。2008年和2009年:欧元区经历了贸易和制造业的全面衰退,以及经济的迅速下滑和持续的负增长困局,再加上失业率的不断攀升,俄乌
6、天然气之争,以及成员国接连发生债务危机,欧盟经济陷入了自二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的衰退泥潭中。2009年欧元区GDP的增长率 4.03%.,欧盟经济处于低迷的原因是:国际经济环境的不利影响欧盟国家长期存在的结构性、体制性问题制约着其经济发展,使其提出的改革目标未能顺利实现欧元的大幅升值以及单一利率体制对欧盟特别是欧元区经济增长的制约作用愈加突出稳定与增长公约的指标设限也是欧盟经济增长的因素。欧洲统一市场存在许多缺陷。陷入“债务危机”的欧盟,二、欧洲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欧洲是世界经济中最大的经济体(二)欧盟制订世界规则的能力越来越强(三)欧洲特别是欧盟在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化发展中的先行与“
7、示范”效应(四)欧元的启动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开始占据重要地位,三、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莱茵模式),(一)社会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德国新自由主义学派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基本出发点反对权力集中和集权,维护经济自由主张适度的国家干预国家在经济自由产生了社会所不期望的后果时出面干预,新自由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与主要观点,弗兰茨伯姆Franz Bhm,1895-1977,瓦尔特奥肯Walter Eucken,18911950,主要观点:不能让市场过程参与者随意地决定经济活动的形式,国家应当担负起影响整个制度框架和经济活动秩序的重任,因而国家应当奉行“秩序政策”,即确定条件和建立竞争秩序,以便使一个有效而又
8、符合人的尊严的经济体制得到发展。,社会市场经济理论的代表人物与主要观点,路德维希艾哈德Ludwig Erhard1897-1977,阿尔弗雷德米勒阿尔马克Alfred Mueller Armack1901-1978,将所有德国新自由主义理论流派的观点都汇集起来,产生了“德国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构想。所谓社会市场经济,其实质就是国家维护下的市场经济。“维护”包括两个方面:对竞争机制的维护,以确保经济发展的永久动力;对社会利益的维护,以弥补竞争机制带来的副作用。,社会市场经济就是以自由竞争为核心推动经济发展并由政府适当干预以保证自由竞争顺利进行且消除波动和收入不平等的市场经济。社会市场经济模式=自
9、由竞争国家干预社会保障,(一)保护竞争,建立竞争秩序,建立一系列的竞争法规:反对限制竞争法反不正当竞争法调整一般交易条件法折扣法附赠法商标法专利法“四禁止、一鼓励、五自由”,(二)健全劳动制度、实行劳资共参制,德国政府社会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所谓的“共同决策”,其集中体现为德国公司的“职工参与决定制度”。德国政府通过立法要求在股份公司中推行所谓的“共同决策”制度,具体办法是由职工代表参加公司监事会,参与公司重大问题的决策。劳资双方的这种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从经济权利和经济利益两方面构成社会的平衡体系。主要两方面:1、实行公司自治2、实行“共同决定权”,(三)政府为市场竞争创造基本条件,维
10、护现存制度,确定秩序框架。政府不提出经济高速增长的目标,更不是通过产量、投资和消费来控制经济的发展。为社会经济活动创造基础条件。对经济运行过程实施宏观调控。政府对私人经济活动的每一个导向性、控制性和指令性的干预措施,都必须与经营自由的基本权相符合。有效的稳定货币政策如实行中央银行独立体制;,(四)政府对收入再分配的调节,德国的收入再分配政策及其模式,具有明显的社会市场经济特征:在收入分配领域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缩小高低收入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在再分配领域主张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紧密相连。强调收入分配不能过分,否则将导致大家一起贫困,(五)建立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早于19世纪卑斯麦时代便以开始,二战
11、以后,逐渐建立起一个完备而复杂的社会保障系统,目前这一系统取得的成就已居于先进工业国家之首。,社会保险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1971年),优缺点:,德国模式的优点是:出色的教育和培训;慷慨的福利国家和工资差距较小,培养了社会的和谐;公司和银行的密切关系助长了高投资。缺点:劳务市场和产品市场的限制较多,权利过大的工会、高税率、过分慷慨的失业救济和对劳动力市场及产品市场的广泛限制等导致了失业率居高不下。,四、欧盟经济发展展望,目前,欧盟经济开始趋于好转。未来欧盟经济前景面临着以下的积极因素:(1)欧盟东扩之后的入盟效应会在今后几年之内逐步显现,贸易创造效应,投资效应等会拉动欧盟经济。(2)欧盟
12、进行了改革,提高了各国预算的灵活性,并在长期内有利于欧元区的稳定与增长。(3)欧洲中央银行持续的低利率政策和加速的货币扩张,为欧元区提供了低成本的融资方式和充足的流动性。,欧盟经济也面临一系列的风险和不利因素:(1)欧盟国家长期存在的结构性和体制性问题制约着其经济发展。(2)欧盟国家的财政赤字问题仍然很严重,这会在短期内制约欧盟成员国依靠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3)欧盟的高福利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失业率还是很高。(4)欧盟自身的国际收支状况的影响,欧元汇率的波动仍然可能会很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欧盟企业的出口。,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分配领域社会化的表现,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
13、惠多,影响:,使低收入阶层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缓解了社会矛盾,也扩大了社会消费。,财政支出扩大造成财政赤字、降低工作积极性,实质:,特点:,内容:,资金来源:福利种类:,福利国家的出现,个人缴纳、企业缴纳、国家补贴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养老保险,是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创办并资助社会公共事业,实行和完善一套社会福利政策和制度,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干预,以调节和缓和阶级矛盾,保证社会次序和经济生活正常运行,维护垄断资本的利益和统治的一种方法,欧洲福利国家制度的建立,欧洲主要福利国家的分类,“自由主义”福利国家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将济贫工作制度化的国家,也是欧洲最早形成社会保障理念的国家,对象是那些收入
14、较低、依靠国家救助的工人阶层。福利制度中局支配地位的是不同程度地运用经济调查和家计调查式的社会救助,辅以少量的“普救式”转移支付或作用有限的社会保险计划。主要是盎克鲁-撒克逊国家确立的制度。,32,2、“保守主义”福利制度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对社会保障立法的工业化国家,并率先全面实施了社会保险政策,同时也是“保守主义”福利国家的代表;社会权力的资格以工作业绩为计算基础,即以参与劳动力市场和社会缴费记录为前提条件,取决于一个人的工作和参保年限,过去的表现与现在的给付之间的关联程度,带有保险的精算性质。最初在德国、后扩展到整个欧洲,目前包括奥地利、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等许多国家都属于这类国家。,3、“社
15、会民主主义”福利国家的代表,源于贝弗里奇的普遍公民原则、资格的确认几乎与个人的需求程度和工作表现无关,主要取决于公民资格或长期居住资格。由于普救主义原则和非商品化的社会权利扩张到了新中产阶级,定额式的给付原则是其福利津贴给付的一个基本原则,所以这种福利被称为“人民福利”模式。他们寻求相当水平的甚至能够满足新中产阶级品味的平等标准的服务和给付,而不是像有的国家只是满足于最低需求上的平等,所以这种制度非标准程度最强、给付最慷慨。所以瑞典被视为由贫穷落后逐渐迈向共同富裕社会的典范,有着“福利国家橱窗”的美誉,才用这种制度的国家较少,只存在与瑞典、丹麦和挪威等几个斯堪的纳维亚国家之中。,欧洲福利国家的
16、共同特征:,1.实行私有和国有经济成分并存的混合经济,强调在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同时实施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政策。2.把创造就业机会、实现充分就业作为政府扩大有效需求好消除社会矛盾的一个重要措施。3.以社会平等为基本价值目标,并把经济上的平等,尤其是“收入平等作为实现社会平等的一个重要前提”,一、英国的福利国家制度的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社会福利制度的国家之一,二战后的“福利国家”制度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运行良好。随着经济的持续衰落,英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面临严重的经济与社会危机。20世纪80年代,以撒切尔夫人为首的保守党政府对福利国家制度进行了较大的调整。20世纪90年代后期,主张“第三条道路”的
17、工党政府上台执政,把英国的福利国家改革推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总的看来,和多数西欧国家相比,目前英国的福利国家制度已经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37,图7-2 英国福利制度,由于长期实行福利国家政策,不断增加社会福利开支,英国社会保障费用增长过快,政府负担过重,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种种问题。“保姆式”的制度使一些人不愿再勤奋工作,激励机制弱化,经济效率不断下降,整个国家经济失去发展的动力。由于福利支出的长期激增,不可避免地造成国家财政长期负担过重。,38,1979年,撒切尔夫人上台后,对英国的社会政策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改革减少税收,削减福利,扭转了福利支出不断增长、国家财政负担过重的局面,也使人们重新接受
18、了强调“个人”责任与“选择权”的价值观念。改革的六大原则补助金着重发给最需要的人。最大限度的减少依赖性;尽可能的简化、易于解释和被人们理解体制须适应服务对象,社会保障体制要适应社会习惯,不同的对象要有不同的体制。减少舞弊和滥用,尤其对基金管理要严格鼓励树立个人责任感,强调个人自我保障,自己为自己养老做准备。,20世纪90年代后期,英国工党重新上台执政,工党政府发表了我们国家的新动力:新的社会契约绿皮书,宣布了新的福利制度的8项原则。“为那些能工作的人服务,为那些不能工作的人保险”的口号概括了其福利原则:减少对福利的依赖,增加工作的动力,但仍维持社会福利的普遍性。在这些原则的指导下,工党政府进行
19、了有效的调整和改革:促进青年就业,帮助弱势群体,鼓励志愿服务和慈善活动等等。,二、德国的福利国家制度德国的社会福利制度有100多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81年威廉一世颁布的黄金诏书,这份文件宣布在德国建立“社会保障法”,从而在国家法律和制度上确立了德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险立法是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特点。随着历史的发展,德国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细化并不断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变迁,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内容广泛的社会保障体系。,41,42,图7-3 德国福利制度,(一)德国福利国家制度的建立19世纪80年代,德意志帝国国会通过了三项社会立法:工人疾病保险法、事故保险法和养老金保险法,开创了进步
20、的社会福利法,为现代社会福利保险制度奠定了基础。在1949年颁布社会保障法之后,先后修订和颁布了失业保险法、农民老年救济法、联邦住房补贴法、事故保险新条例和联邦儿童补贴法。,43,1957年,在联邦总理阿登纳的推动下,联邦议会新的伤残和养老保险法将养老金定义为就业时工资的替代,应当满足退休后全部生活的需要,目的是使为德国经济做出贡献的老一代人也能分享以后经济增长的福利。1969年,德国社会民主党上台执政,根据1959年斯德哥尔摩特别大会通过的德国社会民主党纲领社会福利原则,制定颁布了联邦教育法、劳动促进法、职业培训法等法律,实现了确定的社会保险与社会福利发展目标。通过一揽子改革政策和相关法律的
21、实施与颁布,德国顺利地实现了向现代福利国家的转型。,福利制度改革已经成为德国等发达国家棘手的经济与社会问题,也成为任何一个政党在竞选中和上台后都无法回避的重大政治问题。事实上,德国和欧洲其他国家一样,由于改革主要集中在事关民众切身利益的社会保障体系及就业市场方面,造成社会震荡大,选民反应强烈,以至于威胁到执政党的执政地位。政府便处于两难选择中:一方面,德国经济发展深受福利制度的拖累,福利制度不改革不行,否则经济发展难有起色;另一方面,福利制度改革困难多、阻力大,特别是德国人根深蒂固的福利观念难以动摇,一不小心就会刺激、得罪选民,走入“谁改革、谁下台”的深渊,致使福利制度改革无法彻底推行。,20
22、02年初,德国政府提出了彻底改革德国就业政策的新方案,期望通过一系列改革,在3年内使德国的400万失业人口减少一半。2003年6月1日在柏林召开的社民党全国党代会上,“2010议程”改革纲领得以通过。福利方面的主要改革措施包括:通过降低税率增加个人和企业的收入,刺激消费和投资;改革失业保险和救济制度,逐年削减失业者的救济金,对拒绝再就业者予以削减救济金惩罚;推迟甚至暂时冻结退休者养老金的增加;参加医疗保险的职工,除交纳保险金外,就诊、领取药物和住院还需额外付费等。,2004年德国政府坚持实行“哈尔茨计划第四方案”的规定。在德国前总理施罗德执政期间成立的“哈尔茨委员会”拟定了“哈尔茨”第四阶段就
23、业改革方案,并于2005年初开始实行,计划在三年内将德国400万失业大军减少至200万。其具体措施包括:职工一旦被解雇必须立刻到职业介绍中心报到,尽可能赶快找到新工作而避免失业;失业者应该接受职业介绍中心提供的工作,即使这些工作工资低或者地点偏远,一年之内拒绝三次以上将受到降低救济金的惩罚;政府提供补贴,鼓励企业雇用失业者等等。,按照“哈尔茨”第四阶段就业改革方案,德国失业者在失业后一年之内可以领取相当于失业前净收入60%的失业金,如果一年之后还没有找到工作,就可以领取二级失业救济金,德国人简称其为“哈尔茨四”救济金。“哈尔茨四”救济金领取者每月将获得359欧元,另加房租补助。此外,有工作能力
24、的“哈尔茨四”救济金领取者都必须接受“一欧元工作”,工作内容多数为社会福利性质,如除草、修剪枝叶等,每小时工资一欧元。一个月下来能够有200欧元左右额外收入。,2005年,默克尔及其领导的黑红联盟政府执政后,也积极进行福利制度改革,而默克尔推行的这些改革尤其是拟实施的医疗保险体系改革,也引发了医保机构医疗人员的大规模罢工。可见,福利制度改革对于每个执政者而言,都是一道棘手的难题。,三、瑞典的福利国家制度瑞典社会福利政策模式植根于“社会民主主义”之中,蕴含着全民福利的理念。瑞典通常被看作是高度发达的福利国家。在瑞典的福利模式中,国家的责任比较大,家庭、市场和社区的责任相对要小一些。福利开支主要由
25、中央和地方的税收以及雇主的社会保障费来负担。提供福利的基本原则是团结、社会安全和公正。,50,51,图7-4 瑞典福利制度,(一)瑞典福利国家制度的建立直到19世纪中叶,瑞典还是欧洲一个贫困落后的小国,80%以上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社会生产力低下。此时,还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福利制度,只是由教会负责济贫的工作。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瑞典具备了经济发展的绝好机遇,并开始了工业化的进程。伴随瑞典经济进入工业化起飞时期,社会福利也在发生重大变革。教会愈来愈不堪济贫工作的财政重负,济贫逐渐转为地方政府的一项任务。同时,工业化使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遭受风险事故的概率大大增加,简单的济贫工作不能
26、满足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52,1891年,瑞典通过立法为自愿性医疗保险项目提供政府拨款,标志着瑞典现代福利制度的开端。随后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政策,包括1901年的企业工伤事故强制性福利基金,1913年的一般养老保险制度,以及1931年的医疗福利制度。这一时期,福利制度发展的重要特点是:社会保障从传统的教会慈善工作变为政府工作的一部分;政府对社会上福利的需求持被动态度,即社会不断高涨的福利需求导致政府不得不采取相应措施应对;社会保障内容不完整,主要是针对劳动力市场。这些特点与瑞典当时的经济发展状况基本相适应,工业化起飞引起社会生活各方面发生深刻变化,但是经济基础还比较薄弱,不能提供全方位的福
27、利保障。,二战后到50年代这期间是瑞典福利政策演进的重要时期。这期间,瑞典的社会福利体系基本形成,政府正式成为社会福利的主要提供者,雄心勃勃实行全民福利制度。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它提高社会福利提供了可能性。瑞典政府采纳了英国的“贝弗里奇报告”,对原有的社会福利计划进行改组,统一管理社会保障项目,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来实施社会保障措施,同时强调以“充分就业”为主要目标。福利覆盖群体从最初的社会下层及弱势民众扩大到新兴的白领中产阶级,社会保障的内涵更加丰富,,(二)瑞典福利国家制度的问题与改革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济上的困难使瑞典政府越来越难以维持社会福利制度运行,而社会福利制度又加剧经济的困难。无所
28、不包的福利制度使私人储蓄变成“多余”,低储蓄无法满足工商业的投资、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住房等投资需求,损害了经济长期增长潜力。就业和工资福利的刚性阻碍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即使在经济危机中,瑞典的失业率仍很低,企业的经济效率因此很低,国际竞争力被削弱,对瑞典这个开放经济体十分不利。,55,由于“福利国家”的观念在该国早已深入人心,彻底根治“瑞典病”十分困难,政府只能采取“小改革”方法,压缩福利支出,增加个人和企业在社会保障中的责任,实现部分社会福利项目的私有化和资本化,精简机构。紧缩社会保障支出是瑞典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基本政策措施。1990年,瑞典政府提出法案,建议改革老年和残疾人关怀与服务制度,
29、该法案于1992年1月正式生效。该法案规定,地方政府必须承担起各种有关老年和残疾人长期性健康关怀和社会服务的责任。该法案的主要目的是改善地方政府实施社会服务的环境,促使地方政府采取措施提高各种社会服务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社会服务支出,同时提高社会服务的效果。,瑞典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既体现出与其他西方国家社会保障改革的一致性,如实行社会保障支出紧缩政策。也有不同于其他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独特性,例如社会保障地方化改革成为瑞典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重要政策措施。瑞典政府也没有像英国那样将社会保障私营化作为改革的重要目标,而是通过在社会保障中引入竞争机制,以实现提高社会保障制度效果的目标,这使得瑞典
30、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表现出鲜明的国别特色。,欧洲福利国家的困境,(一)经济领域的困境财政负担过重是福利国家在经济领域困境的首要表现。福利国家用于社会福利方面的开支也不断增加,福利国家的财政困境产生于福利支出缺乏理性增长。失业是福利国家在经济领域遇到的又一棘手问题。福利国家在经济领域的又一困境表现为各项福利制度的实施极大地提高了劳动力的成本,削减了投资者的投资热情,进而导致国家的经济增长迟缓,在国际经济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58,(二)行政领域的困境福利国家在行政领域的困境主要表现在国家管理机构臃肿庞大,管理机构官僚主义盛行、部门利益滋生,对公民权利要求的回应性差等几个方面。福利国家的本质就是国家社
31、会管理职能的扩大和加强。随着国家承担社会管理职能的不断扩大和社会福利支出项目的不断增多,国家必须要对社会福利支出做出计划和管理,这样便导致国家的福利管理队伍不断膨胀、日益臃肿。,59,(三)社会结构转变带来的困境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西欧国家经济和社会的结构性变化,造成这种制度模式的相对滞后,是导致福利国家“全球化危机”的社会原因。从社会角度来看,福利国家是针对工业社会的社会结构和社会需求而设计的一种福利制度模式。社会形态的转变需要建立新的福利保障制度以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的生产和生活的需要。,60,福利国家制度使欧洲经济陷入了恶性循环。,61,图7-1 欧洲福利国家的困境,材料一:对于一个正常的德国
32、公民来说,他失业后的18个月内,每月可从政府那里领取1000马克的救济金。这笔钱虽然不多,但足够他支付房费、水电开支、食物和外出度假的汽油费,还能去观看拜仁队的比赛,生病的费用另算。于是很多德国人在下岗后不愿立刻找工作,宁愿在家享受政府的救济,成为国家巨大的负担。材料二:英国最懒家族。英格兰西北小城布来克朴的麦高雷一家一母五女,六人都不外出工作,她们和8条宠物狗住在一套政府提供的房子里,收入居然也近3万英镑,被称为英国最懒家族。虽然年入3万英镑现钞,她一家居然还不知足,抱怨住的太挤,正申请更宽敞的大福利房。,【请思考】结合以上材料,你怎样认识和评价发达国家的福利制度?,20世纪80年代,英国首
33、相撒切尔夫人谈到“福利国家”制度时说:“社会有一个梯子和一张安全网,梯子用来供人们自己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网则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思 考你怎样理解“梯子”和“安全网”的说法?,“梯子”是指国家社会给人们提供发展的渠道和机会,”安全网”就是指社会福利政策,福利制度给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社会安全的保证.,第三节 战后日本经济及其经济模式,一、战后日本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特征二、日本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与地位三、日本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模式四、日本经济发展展望,原子弹爆炸后的广岛市,一、战后日本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特征,图2-4 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图,(一)经济复兴阶段(19451955年
34、)(二)经济高速增长时期(19551973年)(三)经济稳定增长时期(19741990年)(四)经济衰退时期(19912000年)(五)经济复苏期(2002),(一)经济复兴阶段(19451955年),在这十年间,日本以年均增长8.9%的速度完成了复兴工作,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工业和林业在1951年、农业在1952年、城市居民家庭消费水平在1954年都已恢复到了战前水平,到1955年初了进出口数量以外其他各项主要经济指标都已超过了战前水平。从此,日本经济走上了高速增长的新时期。,(二)经济高速增长时期(19551973年),在这段长达18年的时间内,日本经济增长速度高达9.8%,比当时联邦德国和
35、法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大约快1倍,比英国和美国快2倍。日本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增加了4.2倍,其国民生产总值1967年超过英法,1968年又赶上联邦德国,1973年已达4078亿美元,相当于美国(13021亿美元)的31%,成为西方发达国家中的第二大经济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不仅缩短了日本与欧美国家的差距,也使资本主义世界局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即从二战以来持续20多年之久的美国一家主宰西方世界的局面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三)经济稳定增长时期(19741990年),1.20世纪70年代从20世纪70年代初到1987年经济增长率都在3%4%之间,形成低速持续发展的态势。日本通过
36、调整经济结构、输出资本、改进管理、开发新产品等途径来扭转颓势,很快度过了危机进入经济稳定增长的时期。日本经济也没能摆脱“滞胀”的命运。日本经济进入70年代以后就出现了增长乏力的状况,而1974年首度出现了负增长。,2.20世纪80时代20世纪80年代日本适应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采取了调整产业结构、削减财政赤字、国有企业民营化以及向内需主导型增长转变等措施,经济发展取得了新的进展。19811990年,日本的GDP年均增长4.3%,在西方发达工业化国家中首屈一指。由于日本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以及日元升值等特殊因素的影响,日本垄断资本积累速度加快,形成了这一时期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空前膨胀的特点。(泡沫
37、),定义:泡沫经济是指一个经济中的一种或一系列资产出现了比较严重的价格泡沫,并且泡沫资产总量已经占到宏观经济总量的相当大的比重,而且泡沫资产还和经济的各个部门发生了直接或间接性的联系,并且一旦泡沫破裂,将给经济的运行带来困境,或者引发金融危机,或者引发经济危机。具有这样特征的国民经济,称之为泡沫经济。,泡沫是一种经济失衡现象,即某种价格水平相对于均衡稳定状态价格的非平稳性向上偏移。,在泡沫经济的最高峰,银座四丁目的地价是每坪(3.3平方米)1.2亿日元,按现行汇率折算为人民币700万元。,“光东京23区的地价就能买下美国的国土,还能有找零”“卖掉皇居的话能买下加利福尼亚一个州”,泡沫经济的表现
38、:,80年代有一种说法叫“割青麦”,就是公司在学生快毕业的时候就把他订下来,然后以进修的名义送到夏威夷去,因为怕被其它企业抢走。而一进公司的时候,老板就拿出10万日元说“今天不用上班了,你拿着钱去银座买衣服。”市道曾经是如此地景气。,1.广场协议:1985年9月22日,美国、日本、联邦德国、法国以及英国的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简称G5)在纽约广场饭店举行会议,达成五国政府联合干预外汇市场,诱导美元对主要货币的汇率有秩序地贬值,以解决美国巨额贸易赤字问题的协议。因协议在广场饭店签署,故该协议又被称为“广场协议”。,泡沫经济产生的原因:,19801984年美国对日本的贸易赤字从150亿美元增加到
39、1130亿美元,日本的货币供应也大幅增加,1987-1990年间,每年增加率都超过10%,大幅超过名义GNP的增加率。1987-1989年日本政府实行了低利率政策,官方贴现率为2.5%,为空前的最低水平。低利率削弱了银行对存款的吸引力,将储蓄转为投资,流向收益较高的证券市场,抬高了证券市场价格。低利率为投机资本提供了低成本的贷款,助长了投机活动。,2.宽松的货币政策,3.日本贸易顺差 1946-1963年的18年间日本除4年外全是赤字,1964年到始一直是贸易顺差,且1981年开始顺差额日益庞大。,。4.设备投资的需求减少:石油危机后日本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从重化学工业转向知识密集型产业,因而
40、对重工业、化学工业的投资大为减少,新的投资转向知识密集型产业,而该产业的设备投资规模相对较小,设备投资的需求减少了;而且20世纪70-80年代是新技术革命相对低潮,对固定资本更新的设备投资需求也较前下降。,日本银行5次上调中央银行贴现率从2.5至6;。要求所有金融机构控制不动产贷款,要求所有商业银行大幅削减贷款;1991年,日本商业银行实际上已经停止了对不动产业的贷款。,1990年市场交易的第一天为转折点,日经股价落入了地狱,日经平均指数暴跌10193点。,日本泡沫破裂前背景VS中国现状,思考:我国目前经济的表现与当年的日本有一定的相似性:人民币升值、股市上涨和楼盘疯涨。让人们不由得联想中国会
41、不会重蹈日本的覆辙?,(四)经济衰退时期(19912000年),这次衰退始于1991年春,这是20世纪80年代日本泡沫膨胀、崩溃的结果。在经济史上被称为“失去的十年”。这次经济衰退主要有五个表现:消费需求一蹶不振。通货紧缩日趋严重。国家财政债台高筑。不良债权堆积如山。失业率居高不下。,表3-5 日本企业倒闭状况,资料来源:东洋经济统计月报1999年6月号,表3-6 1991-2001日本失业率,(五)经济复苏期(2002),日本经济经过上世纪90年代的长期萧条之后,2002年下半年开始出现转机,逐渐从萧条中走出。继2002年、2003年、2004年连续三个年度正增长后,2005年度增长势头更猛
42、,达到了2.7%,而且主要是依靠扩大内需取得的。日本经济的持续景气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内需扩大成为支撑经济持续复苏的主角。经济正增长主要是依靠居民消费和设备投资的强劲拉动带来的。其次,股市明显回升。第三,企业效益持续上升。最后,不良贷款处理完毕,金融秩序恢复健全状态。,具有深刻的国际国内原因.从国际上看:1、长期的国际和平环境为经济高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时机。2、战后初期。美国帮日本实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客观上适 应了日本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3、冷战期间,鹬蚌相争使日本“鱼翁得利”。4、大量的价格低廉的初级产品的进口,是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保证。,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
43、原因:,从国内看:5、长期相对稳定的国内政治局势。6、日本政府采取了适合国情的发展战略。制定了经济立国战略,把经济作为最大的政治7、重视发展科技。8、重视发展教育,提高国民素质。,二、日本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与地位,(1)从经济实力上说,日本经济在世界经济中仍占有重要地位。2004年,日本的GDP总值达到46.69亿美元,占到世界GDP总值的11.4%。(2)从对外贸易上,日本的对外贸易在世界贸易额看,2004年日本在商品贸易的出口额中,占到世界的6%;在商品贸易进口额中,占到世界的5%。同年,日本在服务贸易的出口额中,占到世界的4.5%;在服务贸易进口额中,占到世界的6%。日本已成为国际上经常
44、收支盈余最大的国家之一,日本每年都有大量的贸易顺差。,(3)日本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投资国之一,20世纪80年代受日元升值的影响,日本企业大举向国外转移生产,对外直接投资迅速增长,特别在亚洲,日本已成为各国引进外资的主要对象。在 2002、2003年日本的FDI的流出量分别为323亿美元288亿美元。截至2004年,日本的FDI的流出量为309.5亿美元,占世界的4.2%。(4)从金融实力上,20世纪80年代以后,日本金融实力迅猛增长,成为世界上重要的资本供应国。到2004年,日本的对外净资产达到16016亿美元。2001年,日本对外援助总额75亿美元。,(5)20世纪90年代,日本的外汇储备一
45、直居世界之首。截止2006年1月底,在日本的外汇储备中,外币储备额为8328.5亿美元,位居第二。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拥有的份额和特别提款权分别为22.1亿美元和26.1亿美元,黄金储备为140亿美元。今后一个时期,日本在国际金融方面的优势将继续保持,其主要资本供应者的地位不会改变。从长期看,与过去几十年比较,日本经济已经越过发展顶峰,开始走下坡路只能在低速的轨道上长期徘徊。日本在经济上同亚洲国家特别是同新兴工业国和地区之间的差距将不断缩小,它在亚洲经济雁型发展行列中的“领头雁”地位势将难以长期为继。,三、日本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模式,基本特征:以私人企业制度为基础;资源按市场经济原则进行配置
46、;政府以强有力的计划和产业政策对资源配置实施引导。日本经济模式同其他发达国家的经济模式的不同:日本政府对经济干预和调解的范围、力度以及时间之长都明显强于其他国家。,(一)资源配置方式,1经济计划三种类型:中长期计划、短期计划(或年度经济预测)、国土开发及地区开发计划。计划宗旨:指明经济发展方向、表明政府的政策主张、向企业提供可靠信息以及协调各方利益关系计划特点:基本上是诱导型的,在很大程度上是宏观经济预测。,2产业政策(1)产业政策的特色:侧重点在产业结构政策上,主要作用是干预资源在产业间的配置和实现产业结构转换的目标。(2)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前期的经济复兴阶段,以基础工业为主导产业;
47、从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的经济高速增长阶段,以重化工业为主导产业,工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的轻纺工业为主向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为主升级;70年代开始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发展。(3)绩效:日本产业政策的实施,促进了日本工业的迅速发展。19561973年间工业以年均13.6%的速度增长,到1970年前后,基本实现了工业现代化。1968年,日本的工业生产水平仅次于美、苏,居世界第三。,(二)日本的宏观经济政策,1财政政策(1)内容税收政策增减所得税和租税特别措施方面。支出政策政府对财政支出的增减。公债政策政府通过发行公债以增加财政支出的资金来源,从而扩大有效需求。(2)演进阶段从二战后的19741964年
48、,日本一直推行平衡财政政策。此期间,出于迫不得已有时也发行一年内的短期政府债券。1965和1975年,是日本国内债券发行的两次高峰年,此时日本经济出现严重萧条,日本被迫选择了大量发行长期国债的财政办法。但日本一直对发行国债严加限制,以防政府信用的滥用,导致通货膨胀。,2货币政策“窗口指导”、官定利率和公开市场业务,同时还采用“政策性金融”作为这种手段的补足甚至强化。(1)日本从二战到70年代初期使用窗口指导,既满足了企业的投资需求,又未导致有害的通货膨胀。(2)20世纪70年代后,窗口指导被官定利率政策取而代之。(3)70年代后,金融政策又转到了主要依靠公开市场业务上。,(三)政府同银行和企业
49、的关系,从总体上看,政府与银行以及银行与企业是直接关系,而政府与企业是间接关系。政府通过金融行政主管部门直接控制银行,或者说实施所谓“强有力的指导”;而银行则绝对支配和控制企业发展,直至两者相互结合和依赖。实际上,政府通过银行间接控制企业近而达到控制整个经济活动的目的。第一,政府与银行。第二,银行与企业。第三,政府与企业。,(官厅经济学派)优缺点:,优点有:终身雇佣制促进了忠诚和高熟练度;公共服务(尤其是教育)质量高;银行与其他工商业企业关系密切;公司交叉持股使管理者受到保护,免遭失去耐心的股东影响,从而使之得以对投资采取长期观点。缺点:受到保护、没有完全暴露在市场力量之下的公司受到的促使其高
50、效率地利用资本的压力很小。,四、日本经济发展展望(发展潜力),日本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具备一定的有利条件:(1)日本拥有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2)日本拥有较强的实用技术研发能力。(3)日本拥有大量的储蓄和充裕的资源。日本经济面临的不利因素有:(1)日本人口老龄化速度超过了所有发达国家,出生率趋于下降。(2)日本在高科技领域中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3)日本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比弱。(4)日本上世纪的泡沫经济的崩溃仍留下了深刻的后遗症。(5)日本面临的最近的体制调整和变革,收效并不很明显。,总之,21世纪的日本经济将出现经济增长速度向常速回归,将不会重现以前的高速度今后的几年内,日本面临的主要课题是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