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逻辑与谓词逻辑.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命题逻辑与谓词逻辑.ppt(4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章逻 辑 推 理,2.1 命 题 逻 辑,1命题 定义2-1 命题:具有真假意义的语句。定义2-2 原子命题:如果一个命题不能被进一步分解成更为简单的命题,则该命题就称为原子命题。,2连接词:称为“非”或“否定”。:称为“析取”,PQ读作“P或Q”。:称为“合取”,PQ读作“P与Q”。:称为“条件”。PQ。:称为“双条件”。PQ,“P当且仅当Q”。连接词优先级:,,3合式公式 定义2-3 合式公式(Well-Formed Formula,WFF)孤立的命题变元或逻辑常量(T,F)是合式公式;如果A是一个合式公式,则A也是一个合式公式;如果A、B是合式公式,则AB,AB,AB,AB也都是合式
2、公式;当且仅当有限次使用规则后得到的公式才是合式公式。,永真式(或重言式):给定一个公式,如果对于所有的真值指派,它的值都为真(T),则称该公式为永真式(或重言式);永假式(或称该公式为不可满足的):如对于所有的真值指派,它的值都为假(F),则称该公式为永假式(或称该公式为不可满足的)。非永假的公式称为可满足的公式。,4等价和永真蕴涵 定义2-4 等价:设A,B是两个命题公式,P1,P2,Pn是出现在A、B中的所有命题变元。如果对于这n个变元的任何一个真值指派的集合,A和B的真值都相等,则称公式A等价于公式B,记作AB。“等价”又可定义为:AB当且仅当AB是一个永真式。,定义2-5 永真蕴涵:
3、命题公式A永真蕴涵命题公式B,当且仅当AB是一个永真式,记作AB,读作“A永真蕴涵B”,简称“A蕴涵B”。,2.2 谓 词 逻 辑,1谓词与个体 原子命题被分解为谓词和个体两部分。个体是指可以单独存在的事物,它可以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也可以是一个具体的东西。谓词是用来刻画个体性质或个体间关系的词。,如:POET(libai)POET(dufu)GREAT(libai,dufu)一般用大写字母表示谓词,小写字母表示个体。,元数:谓词中包含的个体数目称为谓词的。一元谓词:与一个个体相连的谓词,如POET(x);多元谓词:与多个个体相连的谓词叫,如GREAT(x,y)(二元谓词)。个体域:任何个体的变
4、化都有范围。谓词变元命名式:一个n元谓词常被表示成P(x1,x2,xn)。,2量词全称量词:“(x)P(x)”表示命题“对个体域中所有的个体x,谓词P(x)均为T”。存在量词:“(x)Q(x)”表示命题“在个体域中存在某个个体使谓词Q(x)为T”。其中“”叫存在量词。,设x的取值范围是甲,乙,丙三人,y的取值范围是bora,jetta,santana三种车型。(x)(y)LIKE(x,y)表示甲、乙、丙三人都喜爱bora,jetta,santana中的某一种车型;(x)(y)LIKE(x,y)表示甲、乙、丙三人都喜爱bora,jetta,santana三种车型。,3合式谓词公式原子公式:若P为
5、不能再分解的n元谓词变元,x1,x2,xn是个体变元,则称P(x1,x2,xn)为原子公式或原子谓词公式。当n=0时,P表示命题变元或原子命题公式。所以命题逻辑是谓词逻辑的特例,定义2-6 谓词合式公式(简称公式)的定义如下:原子公式是合式公式;若A是合式公式,则A也是合式公式;若A和B都是合式公式,则(AB),(AB),(AB),(AB)也都是合式公式;若A是合式公式,x是任意变元,且A中无(x)或(x)出现,则(x)A或(x)A也都是合式公式;当且仅当有限次使用规则得到的公式是合式公式。,4量词的辖域与变元的约束 约束变元,自由变元。公式 约束变元 自由变元(x)P(x,y)x y(x)Q
6、(y)无 y(x)(P(x)(y)Q(x,y)x,y(y)P(x)Q(x)y x,5谓词公式的解释 谓词公式中的谓词变元、命题变元和自由个体变元,个体常量和函数的一种指派就是一个解释。在每一种解释下,谓词公式都具有一种真值(T或F)。,定义2-7 设D为谓词公式P的个体域,若对P中的个体常量、函数和谓词按照如下规定赋值:(a)为每个个体常量指派D中的一个元素;(b)为每个n元函数指派一个从Dn到D的映射,其中 Dn=(x1,x2,xn)|x1,x2,xn D(c)为每个n元谓词指派一个从Dn到F,T的映射;则称这些指派为公式P在D上的一个解释I。,例2-1 给定公式B=(x)(y)P(x,y)
7、和个体域D1=1,2。求:公式B的解释及在该解释下B的真值。解:x,y都可以取D1中的任何值,于是可有以下几种情况:P(1,1),P(1,2),P(2,1),P(2,2)。对这4个公式,每一个都可以指派真假(T,F)两个值,则共有24=16个不同的组合,构成16个不同的解释。,P(1,1)P(1,2)P(2,1)P(2,2)I1 T T T TI2 T T T FI3 T T F TI4 T T F FI5 T F T TI6 T F T FI7 T F F TI8 T F F F,如对I6,则有B(I6)=T。因为:对x=1时,存在一个y=1,有P(x,y)=P(1,1)=T。对x=2时,存
8、在一个y=1,有P(x,y)=P(2,1)=T。所以在I6解释下,公式B为真。,如 D2=1,2,3 根据上面的分析,在D2上的解释应有29个。下面是其中的一个解释:I:P(1,1)P(1,2)P(1,3)P(2,1)P(2,2)P(2,3)P(3,1)P(3,2)P(3,3)T T T F F T F F F 由于x=3时,不存在一个y使P(x,y)=T。所以在这个解释下公式B为假,即B(I)=F。,例2-2 给定公式 A=(x)(P(x)Q(f(x),a)和个体域 D=0,1。公式中有个体常量a和一元函数f(x),所以按定义可以如下构造对它的解释I1:(a)给个体常量a赋一个D中的元素如:
9、(b)给一元函数f(x)指派一个由D1到D的映射,如:,(c)对每个谓词符号指派一个由D1到F,T的映射(对P(x))或D2到F,T的映射(对Q(f(x),a)),如:P(0)P(1)Q(0,0)Q(0,1)Q(1,0)Q(1,1)F T T(T)F(T)其中(T)表示不可能出现的状态,因为a已经取值0,不可能再取值1,所以不可能出现Q(0,1)或Q(1,1)这两种状态。要考察在这个解释下公式A的真假,根据量词(x)要对所有x进行考察。由于:对x=0时,P(x)Q(f(x),a)=P(0)Q(f(0),0)=P(0)Q(1,0)=FF=T对x=1时P(x)Q(f(x),a)=P(1)Q(f(1
10、),0)=P(1)Q(0,0)=TT=T所以在此解释下,公式A为真,即A(I1)=T。,还可以在D上定义如下的解释I2:,则当x=0时,P(x)Q(f(x),a)=P(0)Q(f(0),1)=P(0)Q(0,1)=TF=F当x=1时,P(x)Q(f(x),a)=P(1)Q(f(1),1)=P(1)Q(1,1)=FT=T所以在解释I2下公式A为假,即A(I2)=F。,在上述个体域D上,公式A有多少种解释?对a有两种解释,对f(x)有22种解释(nn),对P(x)有22种解释(2n),对Q(f(x),a)有22种解释(2n),则在D上,A共有2222222=27种有意义的解释。如果D中含有n个元素
11、,则公式A的有意义解释的个数为:nnn2n2n=22nnn+1 将解释中各个值一一代入P(x)Q(f(x),a)中就可得出其真值。,定义2-8 公式B是相容的(又叫可满足的或非永假的),当且仅当存在一个解释I,使得B在I 下为T,即 B相容(可满足)(I)B(I)这时就称I 满足B,又称I 是B的一个模型。定义2-9 公式B是不相容的(又叫不可满足的或永假的),当且仅当没有任何能满足B的解释存在,即 B不相容(不可满足)(I)B(I),定义2-10 公式B是永真的,当且仅当所有解释I 都满足B,即 B永真(I)B(I)定义2-11 公式B是非永真的,当且仅当不是所有的解释I 都满足B,即 B非
12、永真(I)B(I)这就是说公式B在有些解释下为真,有些解释下为假。,推论 B相容(B)非永真 B不相容(永假)(B)永真 B永真 B相容 B不相容(永假)B非永真,定义2-12 公式G是B1,B2,Bn的逻辑结论(推论),当且仅当对每一个解释I,如果B1,B2,Bn都为T,则G也为T。这时称B1,B2,Bn为G的前提。,定理2-1 G为B1,B2,Bn的逻辑结论,当且仅当(B1B2Bn)G 证明:若(B1B2Bn)G 成立,即(B1B2Bn)G 是永真式,也就是说在任一个使B1,B2,Bn都为真的解释下,G也为真,可见G是B1,B2,Bn的逻辑结论。反之,若(B1B2Bn)G 不成立,即(B1
13、B2Bn)G 为非永真式,也就是说存在使B1,B2,Bn都为真的解释,但却不满足G,所以G不是B1,B2,Bn的逻辑结论。(证毕),定理2-2 G为B1,B2,Bn的逻辑结论,当且仅当(B1B2Bn)G 是不相容的(永假)。证明:由定理1知,G是B1,B2,Bn的逻辑结论,当且仅当(B1B2Bn)G 即(B1B2Bn)G 为永真式,也就是说(B1B2Bn)G)是不相容(永假)的,因为永真式的否定是不相容的。而(B1B2Bn)G)(B1B2Bn)G)(B1B2Bn)G 故(B1B2Bn)G是不相容的。(证毕)定理2-2是反证法的理论依据。,6谓词公式中的等价和蕴涵式 定义2-13 设P与Q是两个
14、谓词公式,D是它们共同的个体域。若对D上的任何一个解释,P与Q的真值都相同,则称公式P和Q在域D上是等价的。如果在任何个体域上P和Q都等价,则称P和Q是等价的,记做:P Q。,下面是一些常用的等价式:交换律PQQP PQQP结合律(PQ)RP(QR)(PQ)RP(QR)分配律P(QR)(PQ)(PR)P(QR)(PQ)(PR)德摩根定律(PQ)P Q(PQ)P Q双重否定律(P)P,吸收律P(PQ)P P(PQ)P补余律 PP T PP F逆否定律PQ QP连结词化归律PQ PQ PQ(PQ)(QP)PQ(PQ)(PQ)量词转换律(x)P(x)(P)(x)P(x)(P)量词分配律(x)(PQ)
15、(x)P(x)Q(x)(PQ)(x)P(x)Q 注意,量词分配律是全称量词对合取的分配、存在量词对析取的分配。,定义2-14 对于谓词公式P和Q,如果PQ是永真式,则称P永真蕴涵Q,且称Q为P的逻辑结论,P为Q的前提,记作PQ。,下面是一些常用的永真蕴涵式:化简式PQP PQQ附加式PPQ QPQ析取假论P并且PQQ假言推理P并且PQQ拒取式Q并且PQ P假言三段论PQ且QRPR两难推理PQ且PR且QRR(证明:如果R,则P,Q,此时PQ为假,与前提相矛盾)全称固化(x)P(x)P(y),其中y是个体域上的任一个 体,利用此蕴涵式可以消去公式中的全称量词。存在固化(x)P(x)P(y),其中y
16、是个体域上某个使P(y)为真的个体,利用此式可以消去公式中的存在量词。,7子句集合 为了便于进行谓词演算,应先将公式在不失原意的情况下进行变形,使之成为某种标准形,这种标准形也称为范式。前束范式和斯克林(skolem)范式。,(1)前束范式 所谓前束范式,就是指在一个谓词公式中,如果它的所有量词均非否定地出现在公式的最前面,且它的辖域一直延伸到公式之尾,同时公式中不出现连结符号、,则这种形式的公式就是前束范式,形如(Q1x1)(Q2x2)(Qnxn)M 其中Qi或为或为,M称为母式。例如,公式(x)(y)(z)(P(x,y)Q(x,z)R(x,y,z),(2)斯克林范式在离散数学中,斯克林范式
17、的定义是存在量词全部位于全称量词的前面,形如:(x)(y)(z)(P(x)Q(y)F(z)而在人工智能中,斯克林范式指在前束范式中消去全部存在量词后得到的公式,形如(x1)(x2)(xn)M(x1,xn)即母式M全部受全称量词约束。,将合式公式WFF(well formed formula)化成skolem标准形的步骤如下:(a)利用等价式PQ PQ消去连结符号“”。(b)在所有可能地方将否定符去掉或将否定符内移,直至使其辖域减小到一个原子公式。(c)将合式公式WFF中的变量标准化,使得每一量词的约束变量有唯一的名字。(d)用skolem函数将所有的存在量词消去。(e)将合式公式化为前束范式,
18、即把所有的全称量词都移到合式公式的左边,使每个的辖域均为整个WFF。(f)将母式化为合取范式。(g)去掉全称量词。因为此时公式中的所有变量都被全称量词约束,已无存在必要,故可以消去。至此已化为skolem标准形。,定义2-15 不含有任何连结词的谓词公式称为原子公式,简称原子。原子和原子的否定统称文字。例如,P(x),Q(y,z),R(u,v,w)都是原子公式。定义2-16 子句是由文字组成的析取式。例如,P(x)Q(y,z),P(x)R(u,v,w)Q(y,z)都是子句。,定义2-17 不含任何文字的子句称为空子句,记为NIL。由于空子句不含任何文字,它不能被任何解释所满足,所以空子句是永假
19、的、不可满足的。定义2-18 子句集即由子句构成的集合。注意,可通过重新命名的方法,使子句集里各个子句间无同名变量。,将合式公式化成子句集的方法是:首先通过上面所列的步骤(a)(g)把公式化成skolem标准形,接着进行如下处理:(h)消去skolem标准形中的符号,写成集合的形式,各子句间用逗号分隔。(i)重命名子句中的变量,使得一个变量名只出现在一个子句中。比如:P(x)Q(x)L(x,y)P(x)Q(y)Q(z)L(z,y)可被重命名为 P(x1)Q(x1)L(x1,y1)P(x2)Q(y2)Q(z)L(z,y3),例2-3 把公式 G=(x)(y)P(x,y)(y)(Q(x,y)R(x
20、,y)化成子句集的形式。解:消去条件符号:(x)(y)P(x,y)(y)(Q(x,y)R(x,y)否定符内移:(x)(y)P(x,y)(y)(Q(x,y)R(x,y)约束变量标准化,使每个量词的约束变量唯一:(x)(y)P(x,y)(z)(Q(x,z)R(x,z)把存在量词skolem化:因(y)、(z)都在(x)的辖域内,故y和z都是x的函数。即(x)(P(x,f(x)(Q(x,g(x)R(x,g(x),把母式化成合取范式:(x)(P(x,f(x)Q(x,g(x)(P(x,f(x)R(x,g(x)去掉全称量词:(P(x,f(x)Q(x,g(x)(P(x,f(x)R(x,g(x)去掉符号,写成
21、子句集合形式:S=P(x,f(x)Q(x,g(x),P(x,f(x)R(x,g(x)或写成无括号的子句形式:P(x,f(x)Q(x,g(x)P(x,f(x)R(x,g(x)重命名,使各子句中变量不同名:P(x,f(x)Q(x,g(x)P(y,f(y)R(y,g(y)这种形式才是定理证明需要的标准形式。,定理2-3 设有谓词公式B,其标准形的子句集为S,则B不可满足当且仅当S不可 满足。根据这个定理,对于不可满足的公式B,可以通过证明它的子句集S的不可满足性来证明B的不可满足性。,说明:一般情况下谓词公式 B和其标准形的子句集 S并不完全等价,只是在不可满足性方面才等价。例如,设有公式 B=(x
22、)P(x)其标准形为S=P(a)。可给如下一个解释I:个体域D=0,1,取a=0,并指派P(0)=F,P(1)=T。则在I下B为真:B(I)=T。因为存在一个x(=1),使P(x)=P(1)=T。而在I下S为假,S(I)=F。由此可见,S和B是不等价的,这是因为公式在化为标准形的过程中失去了一些信息。,如果一个公式本身就是个合取式,形如B=B1B2Bn,这时在把B化子句集S时,可通过分别把组成B的各个合取式B1,B2,Bn等先行转化成子句集S1,S2,Sn,然后通过或运算求得S:S=S1S2Sn,例如,求公式B的子句集:B=(x)(y)(z)(P(x,y)P(y,z)Q(x,z)(y)(xP(
23、x,y)这个公式可以当作是下面两个公式的合取:B1=(x)(y)(z)(P(x,y)P(y,z)Q(x,z)B2=(y)(x)P(x,y)先分别求出B1、B2的子句集S1、S2:S1=P(x,y)P(y,z)Q(x,z)S2=P(f(y),y)则B的子句集为:S=S1S2=P(x,y)P(y,z)Q(x,z),P(f(y),y),应该说明,这样求得的子句集S并不完全等同于B的子句集,设B的子句集为SB,即 SBS1S2Sn 但在不可满足性的意义下,它们却是等价的,即 SB不可满足S1S2Sn不可满足 而这里求子句集的目的就是要利用其不可满足性这一点,所以就可以把S1S2Sn作为B的子句集来使用,这样可以大大减少求公式B真正的子句集的工作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