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文化和生活.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099510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PPT 页数:52 大小:8.7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代的文化和生活.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唐代的文化和生活.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唐代的文化和生活.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唐代的文化和生活.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唐代的文化和生活.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唐代的文化和生活.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代的文化和生活.ppt(5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第六节,唐代的文化与生活,2,唐代的文化与生活,一.宗教(1).外来宗教:祆教、摩尼教、景教(2).佛教与禅宗 二.经学 三.史学 四.文学(唐诗、古文运动、变文)五.社会生活,3,祆教又名拜火教,曾是波斯萨珊王朝的国教。唐代长安、洛阳、武威、敦煌等地都设有祆祠。唐政府中设有萨宝府,是专管祆教的机构。694年,波斯人拂多诞持摩尼经典 二宗经来朝,这是摩尼教传入中国之始。回纥助唐平安史之乱时,曾从洛阳携带四个摩尼教师回国,摩尼教又传到回纥地区,并成为回纥的国教。768年,唐代宗准许回纥在长安建摩尼教寺,赐额“大云光明寺”。771年,回纥又请于荆、扬、洪、越等州建大云光明寺。638年,唐太宗下

2、诏准许波斯景教僧阿罗本在中国传教。高宗时,允许在各州建景教寺院。景教寺原称波斯寺,天宝年间玄宗令改名大秦寺。现藏陕西省博物馆著名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是在唐朝大秦寺遗址上出土的珍贵文物。碑文记叙了景教在唐代传播的情况,还用叙利亚文和汉文对照刻了七十二个景教僧徒的名字。,外来宗教:祆教、摩尼教、景教,福建泉州摩尼教遗址,4,摩尼教:秘密傳教 摩尼教是波斯人摩尼(Mani)在公元三世紀創立的。主要教義是建立在 二宗三際論上。二宗指的是光明和黑暗,即是善和惡 因其崇尚光明,故又稱明教。,摩尼教的咒語,摩尼光佛,5,广州始建于唐代的伊斯兰教怀圣寺,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流传唐朝的摩尼教经文残片,6,摩尼

3、教经典残片新疆库车出土 约89世纪,7,敦煌出土景教经典,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唐德宗建中二年(七八一)立,8,西安大清真寺唐开元间创建清真寺碑,伊斯兰教,9,唐代逐渐形成了许多佛教宗派。各派虽有差异,但基本精神却是相同的。它们都提倡灵魂不灭、因果报应、六道轮回等。在诸派别中,以智顗为代表的天台宗、以玄奘为代表的法相宗、以法藏为代表的华严宗和以慧能为代表的禅宗的影响较大。还有以念佛为基本修行方法,每日念万声至十万声,死后即可得佛接引,前往西方净土的净土宗。由于净土宗没有繁琐的教义和高深的理论,修行方法简单易行,净土信仰得到广泛流行。,佛教与禅宗,新疆出土唐代壁画:如来说法图,陕西法门寺中出土的唐

4、代佛指舍利,10,唐代佛教,汤用彤先生总结隋唐佛教之特性统一性、国际性、自主(独立)性、系统性,11,以慧能(638年713年)为代表的禅宗,兴起较晚,但影响却远远超出其他各派。“禅”是梵语音译“禅那”的简写,意思是静虑。静坐沉思,称为“坐禅”或“禅定”,是佛教修养的重要途径之一。禅宗相传是由南印度僧人达摩在北魏时创立。武则天时,禅宗分为南、北二宗。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是说,通过长期苦修,排除杂念,然后才能渐悟成佛。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慧能反对神秀的渐悟说,主张佛在心内,只要净心、自悟,就不必苦修,不必背诵大批的

5、经卷,便可以顿悟成佛。慧能的这种简单速成的方法受到欢迎,得到广泛流传。到唐后期,它几乎取代了佛教的所有各宗派,垄断了佛坛。,九华山南华寺慧能肉身像,慧能像 古代画像,慧能与禅宗,12,经学 唐代科举都要考试儒家经典,因而推动了经学的发展。经学发展的表现有:1、考订经文。唐太宗令颜师古考订 周易、尚书、毛诗、礼记和左传等五经经文。颜师古多所订正,撰成五经定本,后颁布全国,成了官定的统一课本。837年(开成二年),唐政府又刻成了著名的开成石经。2、解释经义。唐太宗令孔颖达与诸儒撰五经义疏。孔颖达采摘南北朝时期经师的义疏,成书180卷,名曰五经正义,消除了经学的门派之见。,西安唐代开成石经,古代画像

6、唐代经学家孔颖达,13,14,纪传体史书 唐以前,史书大都是私家著作,唐太宗开始设立史馆,指定专人编修前代和本朝国史,并令宰相监修。从此,作为正史的纪传体史书的编修工作,完全操于朝廷之手。唐代编成的正史很多,二十四史中,唐朝编修的有八部,即晋书、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六部,以及由李延寿私人编修而获得政府批准成为正史的南史和北史两部。,南史、北史,15,史通,史通 是我国第一部史学评论和理论专著。作者刘知几(661721年),彭城(今江苏徐州)人,从武则天到唐玄宗时担任史官,参与编修唐朝国史与历朝实录,对史学有深入的研究和实践,710年,撰成史通二十卷。史通对以往史书的编纂体例、史料选择

7、、人物评价、史事叙述及语言运用等方面进行了总结性的批判和分析 并提出了系统的史学主张。在史通中,刘知几特别强调史家应“不掩恶、不虚美”、“仗气直书”。他还提出史学家应具备“三长”,即“才”(研究与写作能力)、“学”(历史知识)、“识”(历史观点),三者必须结合,尤其要注重史识,即要有正直独立的历史见解。这些观点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是非常卓越的。,史通(明刻本),16,通典 通典是中国第一部记述典章制度的专史。作者杜佑(735年812年),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用了三十余年时间完成了通典二百卷,分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九门,记载了从上古直到唐代宗年间各种典章制度的沿革,对于

8、唐朝(天宝以前)的记载尤其详细。此书不仅具有极重要的史料价值,而且为后来的典章制度分类专史开创了先例。,17,古典诗歌在唐代处极盛时期。科举制随之由策论取士改变为诗赋取士。进士科的独重又反转来促进诗歌创作进一步普及和发展。根据唐朝诗歌创作发展的具体情况,通常划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阶段。初唐诗人承袭南北朝颓靡绮丽的遗风,作品缺乏真实的感情和充实的社会内容,但在诗歌的艺术形式上,自“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至宋之问,逐渐完成了声律化过程,奠定了律诗的形式。初唐最杰出的诗人是陈子昂。他主张恢复诗歌反映现实生活的优良传统。陈子昂写的诗刚健朴素,一扫南朝绮靡、颓废的流风,为唐诗的发

9、展开拓了道路。盛唐诗歌体裁众多,风格各异。最著名的诗人有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高适和岑参等。,全唐诗辑录诗歌近五万首,其作者达二千二百余人。,唐诗概说,唐代诗人孟浩然像,反映李白杜甫交往的明代木刻画,古代画唐代诗人王勃,18,19,韩愈、柳宗元与古文运动 中唐时期思想领域,儒、道、释杂行,韩愈因而大力提倡“道统”,企图用传统的儒学整顿混乱的思想旧的文学形式不能适应时代提出的新任务,于是文学改革被提到日程上来,新乐府运动和古文运动应运而生。古文运动提倡恢复先秦、两汉的古代散文,实 则是复古其名,创新其实,力图开创一个文学发展的新局面。古文运动的两员主将是韩愈和柳宗元。韩愈的主要贡献是为古文运

10、动奠定了理论基础。“古文”这一概念即由韩愈提出,他自己说学古文是为了学古道,即学习和宣扬儒家之道。为了一反几百年来流行的骈文,韩愈认为作文章必须“唯陈言之务去”,要有创新精神,辞必己出,不蹈袭前人一言一句。他特别强调锤字炼句,应把文章写得“文从字顺”。柳宗元提出“文以明道”的口号,声称自己写文章是为了“辅时及物为道”,反对片面追求辞藻的华丽。他认为作家的行为和品德是进行创作的首要条件,其作品的社会功用是“褒贬”和“讽喻”,文章应该写得“词正而理备”。柳宗元对古文运动的最大贡献是在古文创作上留下了大量的名篇。,韩愈昌黎先生文集,20,传奇小说和变文 传奇小说适于表现作者的史才、诗笔、议论,为投卷

11、(唐代报考进士科的人在考试前把自己的诗文作品呈交考官或与考官有关系的名流,以此争取登第,称作投卷)所需要,进士科的盛行也对传奇创作起了推动作用。因此,贞元(785805)、元和(806820)间出现了大量作品,如陈鸿的长恨歌传、元稹的会真记、李朝威的柳毅传、白行简的李娃传及蒋防的霍小玉传等均比较著名。随着佛教的盛行和佛经的大量翻译,印度传经的梵呗和唱导也传到了中国。唐朝中叶后,讲唱活动从寺院走向大街小巷,开始说唱中国传统民间故事,讲经文向变文演化。唐末,变文已用来讲唱佛经故事、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和当代人物事迹,说唱者亦不限于僧侣,并且在讲唱时辅以表演。近代在敦煌发现的变文主要有维摩诘经变文、大

12、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王昭君变文和张义潮变文等多种。变文的出现对后世的民间文学中的 宝卷、弹词、鼓词、话本及长篇白话小说的产生,都有一定的影响。,汇集保存大量唐代志怪、传奇小说的北宋官修太平广记,李时人编校全唐五代小说,21,佛教进入中国后,为了宣扬自身的教义,很早就有了讲经的制度。在对下层百姓进行宣传时,为了做到通俗易懂,往往根据听众的口味,增加其中的故事情节,这种讲经叫做“俗讲”。唐朝中叶后,讲唱活动从寺院走向大街小巷,开始说唱中国传统民间故事,讲经文向变文演化。,22,23,24,我国古代雕版印刷作坊,工艺过程如下:把硬度较大的木材创平、锯开,表面刷一层稀浆糊,然后把写好字的透明薄纸,字面

13、向下贴在木板上,干燥后用刀雕刻出反向、凸起的文字,成为凸版。经过在版面上刷墨、铺纸、加压后,便得到了正写的文字印刷品。,雕刻木板,25,公元1900年,在我国甘肃省敦煌千佛洞发现的大批文物中,有一卷刻印精致的金刚经,它长一丈六尺、宽一尺,由七个印张粘接而成,上面刻有佛像和经文,卷尾落款是: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玠为二亲敬造普施。咸通九年即公元868年。金刚经现存英国伦敦博物馆内,这是保存到现在载有明确日期的最早雕版印刷品。,26,成都出土的唐代印刷品,1944年,四川省成都市东门外望江楼附近的唐墓出土,为陀罗尼经,约一尺见方,上刻古梵文经咒,四周和中央印有小佛像,边上有一行汉字依稀可辨,为“成都

14、府成都县龙池坊卞家印卖咒本”。此经咒所题“成都府”卞家印卖的时间当在757年之后。它说明四川成都早在八世纪中叶,雕版印刷已经流行。这份印刷品现存四川博物馆,是国内现存比较重要的一份唐代印刷品实物。,27,服色等级严格,旧唐书卷四五舆服志:隋炀帝大业元年“创造衣冠,自天子逮于胥吏,章服皆有等差。五品已上,通著紫袍,六品已下,兼用绯绿。胥吏以青,庶人以白,屠商以皂,士卒以黄”。唐高祖“武德初,因隋旧制,亦名常服,唯以黄袍及衫,后渐用赤黄,遂禁士庶不得以赤黄为衣服杂饰”。,青,绿,绯,紫,服色,八、九品,六、七品,四、五品,一至三品,品阶,贞观服色,28,衣的部分基本變化,29,唐代男子普通服装:幞

15、头、袍衫、靴带,30,便服:由衫(襦)、裙、帔 构成,礼服:,隋唐女子服装,31,基本樣式:唐代婦女比較正式的女裝一般由衫、裙、帔(披肩)三部分組成。女子穿衣的時候,習慣將衫的下襬束在裙腰裏面,顯得裙子很長,自胸部以下直到地面。再配上一條隨風飄盈的披肩,顯得身材修長。,同學們,你們知道這是什麼時代的衣服嗎?,漢代的服飾,唐代的服飾,32,裙,帔,女子便服,33,34,35,唐代大袖衫,唐大袖衫,唐舞女服,36,37,帷帽骑马女俑,树下人物图,38,唐三彩梳妆女坐俑,唐薛儆墓仕女图,39,胡服,40,化妝,敷鉛粉(打粉底)抹胭脂(上腮紅)畫黛眉(描眉毛)貼花鈿(貼圖案)描面靨(點酒窩)描斜紅塗口

16、脂(塗口紅),41,畫眉的形狀,花鈿的圖案,42,43,髮型 髮髻,並喜歡在頭髻上插裝飾品:有鮮花和假花(牡丹、桃花、石竹花、梔子花、荼蘼花等),髮髻,頭戴牡丹,頭戴假花,44,食的部份燒餅燒餅,是在唐朝從波斯傳入中國的,當時的人們視波斯人為胡人,所以當時稱為胡餅。,45,食的部份餃子 一九六八年大陸的考古工作者在新疆吐魯番發掘唐代墓葬時,曾出土有一只木碗,碗裡盛著餃子實物,而且保存得很完整,其形狀與今日餃子完全相同。,湯中牢丸,46,唐 陆羽 著,宋 烹茶画像砖,47,唐代金银器,银壶,金 碗,鎏金铜龙,48,思考题,名词解释:大索貌阅,唐朝统治阶级内部一场争权夺利的斗争,唐朝建立后,李渊封

17、长子建成为太子,协助处理军国大事,实力雄厚的次子世民文武双全,武功卓著,形成两大势力。建成联合四弟元吉,准备除掉世民。626年六月四日,世民先发制人,在玄武门设下埋伏杀死建成、元吉。不久,李渊让位给世民。这次事件史称“玄武门之变”。,唐律疏议,唐高祖时开始制订唐律,太宗时修订完成,高宗时又命长孙无忌等人对律文逐条加以解释,叫做“律疏”。律疏与律文具有同等效力。疏与律统称为永徽律疏,后世称为唐律疏议。唐律疏议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最完整的一部封建法典。,49,思考题,名词解释:安史之乱,唐玄宗后期,重用李林甫、杨国忠,政治腐败,武备松驰;节度使在其辖区内军政、民政、财政无所不统,成为地方割据势力。7

18、55年,身兼范阳、河东、平卢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和部将史思明在范阳起兵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统治阶级的内部斗争,叛军攻占洛阳、长安,黄河流域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经过8年战争,才被唐将郭子仪、李光弼等平定。它成为唐朝由盛至衰的转折点,此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永贞革新,唐朝后期宦官专政,“永贞革新”是一场反宦官集团的革新运动。永贞元年,顺宗即位后,任用王叔文、王伾、柳宗元、刘禹锡、韦执宜、韩泰、韩晔、陈谏、凌淮、程异等进行改革。革除官吏在正税以外的进奉,罢去宦官扰民的宫市和五坊小儿,并准备夺去宦官手中的兵权。可惜计划被视破,宦官首领俱文珍逼顺宗退位,二王被贬逐,柳宗元等被贬为边州司马,

19、革新失败。历史上也称作“二王八司马事件”。,50,思考题,名词解释:甘露之变,835年,唐文宗任用李训为宰相,郑注为凤翔节度使,准备内外合势消灭宦官集团。开始,斗争取得一些胜利,但由于李训争于建功,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十一月授意左金吾卫大将军韩约秦称左金吾卫大厅后的榴树上降有甘露,以引诱宦官,围而杀之。但被宦官仇士良现场看破,李训、郑注、韩约等均被杀,文宗被监视,朝廷大权全归北司,史称“甘露之变”。,古文运动,魏晋以来骈文盛行,只注重声韵词藻对偶,不能自由反映现实生活。初唐陈子昂开始用古代散文写文章,到中唐在韩愈、柳宗元的大力提倡下,古文逐渐代替骈文,称为古文运动,古文运动是一个改革文体文风

20、运动。是唐代文字的一项重大成就。,51,史料分析题,1.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然自汉以来,位号不同,而唐世宰相,名尤不正。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佗名。自太宗时,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征以秘书监参预朝政,其后或曰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贞观八年,仆射李靖以疾辞位,诏疾小瘳,三两日一至中书门下平章事,而平章事之名,盖起于此。其后,李勣以太子詹事同中书门下三品,谓同侍中、中

21、书令也,而同三品之名,盖起于此。然二名不(专)兼用,而佗官居职者,犹假佗名如故。自高宗以后,为宰相者,必加同中书、门下三品,虽品高者亦然,惟三公、三师、中书令则否。其后改易官名,而张文瓘以东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同三品入衔,自文瓘始。永淳元年,以黄门侍郎郭待举、兵部侍郎岑长倩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平章事入衔,自待举等始。自是以后,终唐之世不能改。初,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其后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开元中,张说为相,又改政事堂号中书门下,列五房于其后:一曰吏房,二曰枢机房,三曰兵房,四曰户房,五曰刑礼房,分曹以主众务焉。宰相事无不统,故不以一职名官。自开元以后,常以领他

22、职,实欲重其事,而反轻宰相之体。故时方用兵,则为节度使;时崇儒学,则为大学士;时急财用,则为盐铁转运使;。新唐书卷46,百官志以上历史文献说明了什么历史问题?结合你所掌握的唐代政治、制度史的内容给出分析。,52,新唐书百官志的这段文献讲的是唐代(前期)宰相制度的变革。包含了三方面的内容:(1)唐代实任宰相人选的前后变化(4分)唐承隋之后,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共议国政,是法定的宰相。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参加政事堂会议、参议国政的人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分)首先,“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此为其一变。(1分)其后,由于唐太宗李世民用人不拘一格,许多品阶低微的官员被冠以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中书门下平章事、同中书门下三品等头衔,参加政事堂会议,参议国政,成为实任宰相。新唐书所谓“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云云。(1分)发展后高宗以后,除三公、三师、中书令外,为宰相者,必加同中书、门下三品,虽品高者亦然。(1分)(2)唐代的政事堂会议制度(3分)(3)唐代中枢政制的变革迹象(3分)开元以后,由于国事日繁,政事日促。常以宰相领他职,实欲重其事,反轻宰相之体,使唐初中央政制逐步变形,成为由唐至宋转折的过渡阶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