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心理学与文艺心理学.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101459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20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弗洛伊德心理学与文艺心理学.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弗洛伊德心理学与文艺心理学.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弗洛伊德心理学与文艺心理学.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弗洛伊德心理学与文艺心理学.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弗洛伊德心理学与文艺心理学.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弗洛伊德心理学与文艺心理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弗洛伊德心理学与文艺心理学.ppt(2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3讲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心理学与文艺心理学,19世纪末,欧洲出现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弗洛伊德是奥地利的医生兼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四个妹妹在奥地利被杀。弗洛伊德自嘲道,历史还是进步了。1933年纳粹下令烧毁弗洛伊德的著作。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之父,一、主要理论观念 1潜意识 弗洛伊德把人的精神活动,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面(精神结构说/心理结构说)。意识:表层,人的心理状态的最高表现,仿佛是人的精神世界的主宰;前意识:暂时退出意识的部分,在一段时间里可能不属于意识,但还是有可能返回到意识领域中去;,潜意识:是人类精神活动最深层和最原始的部分,充满着

2、不容于社会的各种本能和欲望,它们时刻想冲出前意识和意识的表层再现出来。然而,意识的抵制作用强迫它们留在潜意识深处。因此,潜意识是人的内心生活的能量的蓄积库,是一种被压 抑的东西。没有一个心理过程不属于潜意识系统的,潜意识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的一切言行。评价:A精神分析内容丰富。弗洛伊德终生从事著作和临床治疗。思想深睿,研讨问题过程中往往引用古代的文学、历史、医学、哲学、宗教等材料。B如同增添了某个新大陆。如同发现了南极洲一样。,2泛性论 1905年弗洛伊德出版了性欲三论一书,把生物发生原则用于研究心理性欲的发展。1914年,他发现自恋的心理现象。,潜意识与性:如果说潜意识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的一

3、切言行,那么性(尤其是受到压抑的性)就可能是潜意识的主要内容。人从儿童时期就有了性的意识。恋母弑父情结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占有突出地位。后期的弗洛伊德思想中,对于性的强调渐与文化结合起来,譬如有关艺术的升华原则中就有了点社会学的意味。,3本能说,4人格结构 1923年在自我与本我一书中,弗洛伊德阐述了精神结构的理论,认为人格的构成 包括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人格的结构包括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原始的、生来就有的潜意识的部分快乐原则 自我:需要驾驭本我,舒缓本我的紧张程度,协调于现实,代表着理智现实原则 超我:伦理化的自然,带有理想的特征,它一方面约束自我以控制本我的非理性冲动,另一方面又比

4、自我更进一步理想(道德)的原则。弗洛伊德描绘了人的内心生活的冲动与控制的作用过程,这种作用的平衡与不平衡造 就了人的精神的健全与变态的表征。,5论梦 著作:梦的释义(1900年),开创了一种研究心灵和精神病理现象的新领域。主要观点:A弗洛伊德发现和提出梦是愿望的满足,形成了梦的分析技术;B梦总有巨大的压缩作用,可作的精神分析可以多出内容的612倍。压缩有一种躲避意识监视的倾向。C艺术家在选择和提炼题材时也是为把潜意识中的力比多加以伪装和变形;D梦总是呈现视觉的形象;E梦的视觉形象与日常生活中的情形形成了相当鲜明的对照,总是处在一种高度紧张的“戏剧性”中;F、梦具有相当的象征意义。,二、有关艺术

5、的论述 1弗洛伊德直接论文学艺术的著作:梦的解析(1900年,其中有关于俄狄浦斯王 与哈姆莱特的精彩分析)、戏剧中的精神变态人物(1905年),创造性的作家与昼梦(1908年)、列奥纳多。达。芬奇及其童年的一个记忆(1910年)、米开朗琪罗的摩西(1914年)、论幽默(1927年)、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弑父者(1928年)与文明与缺憾(1930年)等,2审美动力:弗洛伊德第一次明确地把它纳入潜意识范畴。与潜意识关系最紧要的是“力 比多”(在早期著作中专指性欲,后含义逐渐泛化),因为,它衍化为种种意图和愿望,其实质是一种动力性的因素;问题在于:A人类的文明必然构成对力比多的种种限制,与此同时,社会化

6、的程度决定了它必须迁移到一种不但不危害社会规范而且还同时有利于社会化发展的活动上去。B 社会的规范、约束和限制把节余的精力转移了,却未必能彻底地转移它。于是,就有可能产生如此两种后果:一是精神的压抑;二是被压抑的精神的爆发。按弗洛伊德的看法,人从早期就遭受到这样的压抑,并因此在心理的深处积贮下来。这种积累或潜伏下来的东西可能转化为受阻的能量,它往往要求在不受意识稽查的空档上得以释放。,3艺术家:是一类寻求力比多少能量宣泄或转移的人。让节余的精力通过想象升华到为社会认可的方向上去,而一般人更近乎一种纯粹力比多的转移。昼梦和夜梦作为潜意识能量的去处往往是一个自私面是隐藏的世界,充满了令人羞耻的内容

7、,有些甚至是不可告人的。弗洛伊德坚定地认为,一切艺术家无不是白日梦的幻想者。所谓的艺术作品:作为一种心理意义的特殊形式,可以成为人人都可以进入并且从中得到替代性满足的对象,从而构成对现实生活中无以呈现的欲望的补偿。,4艺术家与精神病:弗洛伊德有三种观念:(1)艺术家追寻压抑的宣泄或者力比多的转移往往具有固着性,他们同精神病人有相似之处,但本质上与精神病人有别,因为艺术家往往成功地找到一种绕过现实原则所造成的挫折、压抑等的方式或道路,并且实现对挫折、压抑等的替代性补偿,最终逃脱了沦为精神病患者的厄运。同时,艺术家虽然比常人更善于中断与现实的联系从而进入一种虚幻的状态,但是他们不会永远驻留其中,他

8、们具有足够的心力返回现实。,(2)艺术中的形式只是隐秘个人性欲得以满足的过渡物,而形式之下或背后的内容才是真正使人得以快乐的情绪对象。形式诱饵(3)任何形式都透露或掩饰着变形了的欲念,因而对艺术作品的符号加以解剖,最终都可以达到艺术家意识深层的内容。例1 达芬奇对圣母像的热情就是对早年离别的母亲的情绪升华。同样,对于接受来说,特定艺术作品之所以具有特别的吸引力,乃是因为它既不损害内心的“超我”,又和“自我”甚至“本我”相协和,从而达到高度的净化。例2 以弗洛伊德本人为例,他特别迷醉于米开朗基罗的摩西像,就是因为后者使他不知不觉地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据说圣西。旧约说,摩西起初是一个不为人重视和常识

9、的先知,他的预言的正确性只是到了最后才被人们认识。可见,1914年时弗洛伊德阳对摩西的那份共鸣和热情,是其理论的最好的一个注脚。,5艺术家的早期经验 弗洛伊德对艺术家早期经验的探究,是对审美动力问题的逻辑延伸。精神分析树艺术家早期经验的注意有两个很鲜明的特色:(1)为了突出早期经验和艺术创作的重要关联,倾向了把这种关联看作是无所不在的、普遍性的事实;(2)艺术家的早期经验是理解其作品的一把钥匙。,例1 弗洛伊德推断,达。芬奇的亲生母亲可能非常宠爱儿子,并由此促成了达。芬奇性意识上的敏感,对母亲产生了强烈的俄狄浦斯式的依恋。但是,早年的离别使这种依恋成为可望而不可及的确目标,正是这一原因,达,芬

10、奇得到了成为一个艺术家的两个重要条件:(1)异乎寻常的驱力;(2)使驱力的满足受到压抑的种种条件。达。芬奇的绘画杰作中的异性形象虽然是在复活他的母亲的动情微笑,表白了一个小男孩对母亲迷恋的纯真的希望,但是这种表白是完全升华了的形式。,例2 达。芬奇的名画圣安妮与圣母子,艺术家潜意识地表现了对生母和后母之爱的渴望。首先,圣母衣服上秃鹫的轮廓线及尾巴直接引往圣子的嘴唇,暗示了画家的某种心理。两个女性的笑意盈盈的面容都是母爱式的,而且两者都一般年轻、优雅和富有魅力。其二,这种描写已有悖于圣经中的描写。圣经上圣安妮的实际年龄要大得多。最后,该作品的构图也是饶有意味的:画中的三个人物呈三角形,暗示了达。

11、芬奇希望得到两个母亲的爱抚和养育的潜在愿望。总之该画使达芬奇童年时期的最内在愿望得到了升华性的满足。类似的分析,还见于弗洛伊德对于古希腊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玛卓夫兄弟等作品的分析。他认为,这些作品都体现了恋母弑父的情意综。,二、必要的批评,题:如何评价弗洛伊德的文艺心理学观?首先,弗洛伊德是第一个把研究的视线牵入艺术家最幽深的内在世界的心理学家。虽然像力比多之类的概念不无令人发窘的意味,但是另一方面毕竟也可以启示人们去把艺术家的艺术冲动看作是来自生命本体深处的东西。这样就不可能把艺术家当作是冷冰冰的人,而是有血有肉的主体。就这一点来说,弗洛伊德并没有

12、把艺术家看偏了,而是在一定程度上高扬了他的主体意味因为在古典的概念中,艺术家与其说是富有个性和创造欲的人,还不如说是为重复劳动所累的艺匠,而在现代的某些理论那里,艺术家则又成为被理性法则所规约的操作者和热衷于近乎几何游戏的形式论者。,其次,有的学者甚至这样断言,弗洛伊德几乎接触了艺术理论的所有方面。不难注意到,每当弗洛伊德谈论某一个艺术理论命题时,他往往会涉及到更多的问题,从创作的动力、艺术家的心理素质、到艺术的形式和内容、艺术的社会功能等,都可以找见他相关的论述。第三,弗洛伊德作为第一个对艺术问题表现极大兴趣的专业心理学家,影响是相当深远的。“谁想在今后三个世纪内写出一部门心理学史,而不提弗

13、洛伊德,那就不可能自诩是一部心理学通史。”E。G。波林实验心理学史,题:弗洛伊德的偏颇和肤浅表现在哪些方面?第一,在总的原则上,弗洛伊德理论的非社会学倾向,不但在前提方面是不可验证的,而且在许多方面引申的有点离奇了。我们当然不能忽略对艺术家隐在的心理动机和人格因素的深层分析,但是与此同时毫不顾及作品图像的社会性成因。第二,并非所有的艺术作品必然和潜意识和童年情意综有关。艺术作品的深度并不一定是由创作者的个人历史(尤其是力比多经验的受挫与否)所决定的,可以意识到的历史和社会的因素才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第三,“六经注我”式,缺乏普遍适用性。弗洛伊德的艺术心理学起初看起来似以细致和深入见长,

14、但实际上又往往是以不甚精确的猜测去对、应十分宽泛的问题。第四,弗洛伊德对于艺术的社会功能的描述暗含了一种不切实际的乐观倾向。弗洛伊德认为,艺术吸引人,是因为它们一方面可以使接受者得到替代性的满足,另一方面,又在不伤害“超我”的情况下,同“自我”甚至“本我”相协调,从而减低本能性驱力的重负,得到净化的醉心淋浴。那么另一方面另有这样一种引申的确可能了,即艺术查拯救社会的手段。这显然是和弗洛伊德对于现实的某些批判相悖的。同时,这也是一种既把艺术的社会功能狭窄化(艺术作品是获致替代性满足的对象)又可能将其无限扩大化的做法。,第五,弗洛伊德的艺术观点既有限又保守。他的文化偏爱深深扎根在19世纪之中,所讨论的艺术作品也无一不是我向性思考的对象。正是这一点使弗洛伊德的艺术心理学在主观、偏颇的外表上又增加了保守的色彩。应当指出,我们若要回避弗洛伊德势不可挡的巨大影响也几乎是徒劳之举。,拓展学习,参见精神分析研究论文谢谢同学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