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楷模空军某运输搜救团一大队观后感心得体会.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时代楷模空军某运输搜救团一大队观后感心得体会.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时代楷模空军某运输搜救团一大队观后感心得体会 空军某运输搜救团一大队先进事迹1牛本善,性温讷。在我们中国的“咏牛”诗句中,赞美牛天性温厚、勤劳朴素的举不胜举。一大队飞行人员在飞播作业中从来没有以“蓝天骄子”自居,经常和播区农牧民打成一片,他们身上更多的是一些泥土味、汗水味。以天为帐、以地为席,大队官兵执行飞播任务时,吃住都在野外。头顶星月起、脚踏夜路归,是飞播官兵的工作常态。那一年,机械师王建海第一次到榆林执行飞播任务,“见面礼”是一场沙尘暴。黄沙像接天潮水滚滚而来,官兵顶着大风,冲向摇摇晃晃的飞机,有的闭紧嘴巴拽着钢索,有的爬进机舱用身体压住飞机。20多分钟后,沙尘退去,官兵一个个都成了“兵
2、马俑”。“党员干部身上要多一些泥土味汗水味”,这是“时代楷模”阎肃的一句口头禅。在党的文艺战线奋斗60多年,阎肃创作了1000多部(首)精品佳作,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点燃了无数华夏儿女的中国梦。阎老生前留下的“三味”说法耐人寻味:深入基层的泥土味,带头拼搏的汗水味,心系群众的人情味。“我从来没想过要当个什么家,我就是一个者,一个文艺工作者。”这位被授予“中国戏剧奖终身成就奖”“中国音乐金钟奖终身成就奖”的老艺术家,生活中就像一位普普通通的老大爷,一点“派头”都没有。用阎肃儿子的话说:但凡爸爸出门,不管遇到什么人,花匠、木工、小战士,总是主动先向对方微欠上身打声招呼:“您好!”平时不管和谁约
3、时间,他总是提前到,就怕让别人等。多展现“中国气派”,少显示“个人派头”。与阎肃一言一行相反的是,一些党员干部陷进了“派头”的圈子里:有的下基层穿着入时,衣不染尘,鞋不沾泥,一身的“洋气”和“娇气”;有的与群众接触,说话吆五喝六,办事慢条斯理,一身的“霸气”和“文气”;有的很少进百姓的家门,不愿握群众的手,不愿住农家的炕,不愿吃农家的饭,一身的 “贵气”和“冷气”。久而久之,便与基层群众之间筑起了一道无形的“隔心墙”。党员干部没“派头”,广大群众才有“盼头”。我们党员干部要多一些党员的“党味”,少一些干部的“派头”。党员的“党味”,应该包括阎肃生前常说的“三味”:深入基层的泥土味,带头拼搏的汗
4、水味,心系群众的人情味。空军某运输搜救团一大队先进事迹2一个国家强大的背后,是每一位天生要强的奋斗者在默默奉献,他们都是祖国的“牛人”。“牛人”不吹牛,就算取得气冲斗牛的成就,也依然默默耕耘如牛。一大队飞行员葛克宏记得那年飞播的场景,执行完飞播任务后,蒙古族牧民骑着骏马来机场送行,他们在跑道外的草场上扬鞭策马,奋力追逐着滑行的飞机,高呼:“红军!红军!”老百姓把“飞播绿鹰”看成是当年的红军,这是多么高的褒奖啊!39年来,他们创造一个个飞播“绿色奇迹”,助力万千百姓开启幸福新生活:在延安,播区内牧草产量是飞播前的19倍,当地畜牧业发展喜人,牛羊存栏量不断创新高;在秦岭,当年飞播的林场,已成为药材
5、、漆树等经济作物的重要种植基地,播区贫困农牧民利用河谷、草坡发展畜牧、养殖业,人均收入实现跨越式提升;在榆林,数十万外流人口回迁,播区成为白于山区30万贫困群众移民搬迁的目的地,榆林老区230万群众脱贫致富;在阿拉善左旗,农牧民利用播区草场的沙生植物进行深加工,把沙生植物种子提炼成食用油制作食品增稠剂、稳定剂等副产品,人均年收入增长近千元。为此,一大队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和“全国拥政爱民模范单位”。2019年8月,习近平主席通过视频察看一大队所在的空军某运输搜救团,肯定他们取得的成绩,希望他们牢记人民军队根本宗旨,继续支援国家经济社会建设,完成好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任务。习近平主席
6、的嘱托和激励,让一大队官兵更加明白:飞播不仅是党和人民赋予的任务,更是一份崇高的事业和追求,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伟大历史使命。“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品读“飞播绿鹰”的红色航迹,我更加明白这一“网上金句“的时代内涵。这吟咏的是,墨梅不慕虚名、绽放清芬的品格,彰显的是大国大党的自信,表达的是从容清醒的定力,传递的是埋头苦干的意志。“飞播事业需要埋个人之名,积数代之功,建千秋之业!”一大队这句战斗格言回荡在“时代楷模”发布厅,直抵人心,也让人肃然起敬。拿出“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当每一个人都能像老黄牛一样一步一个脚印,持之以恒、久
7、久为功,何愁不能绘就更新更美的发展图景?空军某运输搜救团一大队先进事迹3斩断两大沙漠的“握手”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西部地区的生态治理就引起了国家高度重视。辽阔西部,或是崇山峻岭,或是荒漠戈壁,飞播造林规模大、速度快、成本低。响应党和国家“空军要参加支援农业、林业建设的专业飞行任务”的号召,人民空军迅速改装一批飞机、训练一批机组人员飞赴各地执行任务。第一代“飞播人”、老飞行员薄文玉忆起往昔,仍然初心澎湃:“听令飞播,责无旁贷!”追溯搜救团一大队的飞播历程,可以看到一条闪耀的航迹1982年5月,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太子山林场,搜救团一大队官兵在无资料、无设备、无经验的条件下,首次执行飞播造林任务,开
8、启空军部队在祖国西部的飞播序章;1983年,搜救团一大队进驻陕北榆林。20XX年,榆林的飞播治沙取得阶段性胜利,860万亩流沙得到控制,榆林植被覆盖率从1.5%上升到45.2%,成为陕西省畜产品基地和粮仓;从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搜救团一大队在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飞播造林581万亩,当地植被覆盖率由5%提高到12.8%以上,有的地方甚至达到了50.4%。在腾格里沙漠东缘建成长350公里、宽320公里,在乌兰布和沙漠南缘建成长110公里、宽310公里的生物治沙锁边带,斩断了两大沙漠的“握手”之势。“党的十八大以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赋予了大队飞播任务新的时代内涵,也更加坚定了官兵定让沙
9、漠变绿洲、不播成林不收兵的决心。”搜救团一大队政治教导员杨淑坤表示,凭着这份信念,官兵曾创下3架飞机一天作业38架次,18天飞播40.2万亩的纪录。空军某运输搜救团一大队先进事迹4离地50米,感觉飞机就像往地上扎“下种啰!”在牧民热切的目光中,一架绿色军用运输机的机腹下倾泻出飘逸的“彩带”密密麻麻的种子奔向大地。驾驶舱内,辛嘉乘全神贯注地观察种子的播撒情况,他说:“飞播造林,并不是将种子从飞机上撒出去落地那么简单,每平方米落多少都有科学规划。如果飞不到位、撒不到点,漏掉播带,出苗率、成林率就会受影响。在沙丘起伏的播区,飞行员要保持离地直线距离50米的高度飞行,因为这是种子落地的最佳高度。”离地
10、50米,对飞行员来说,是难度高、挑战大的超低空飞行。90后飞行员王斐无法忘记首次下降到离地50米飞行的情景,他说:“感觉飞机就像往地上扎。”如今,王斐熟练操控飞机,能快速精准让种子撒进播带。“飞播区域大都在沙漠荒原,一般就在土坡上推出临时跑道用于起降。”飞行中队长高鹏告诉记者,为了让种子被风沙盖住,提升种子发芽率,官兵会刻意选在风沙大、暴风雨即将来临的危险时刻作业。“每年飞播窗口期只有两三个月,为了抓住这个短暂的有效期,官兵们配合治沙专家反复试验,共同探索出精准的飞播治沙技术,自主研制出空中可调式定量播种器。”陕西省治沙研究所所长石长春对搜救团一大队赞不绝口,“如果没有他们,消灭榆林境内毛乌素
11、沙地,当地群众至少还得再干30年”。“好日子是飞播官兵带来的”搜救团一大队官兵让一粒粒从天而降的种子扎根荒漠,播撒出的是一个个乡村振兴的希望。在阿拉善左旗沙日布拉格噶查80后基层干部宝红的记忆里,小时候从家步行两三公里,就能走到腾格里沙漠,“每次刮风都黄沙漫天,我们只好在漏风的土房子里躲着”。如今“沙窝窝”变“金窝窝”,宝红笑着说,“绿飞机”撒下的草籽给沙漠带来了生机,灌木长出来,农牧民家里养的羊和骆驼都肥壮起来了。宝红所在的嘎查有120户农牧民依托播区植物园种植肉苁蓉,2020年种植了近2000亩,每亩年均收入2.5万元以上。“好日子是飞播官兵带来的!”宝红言辞间饱含感激。“空军官兵与我们并
12、肩作战,改善生态环境,大幅提高了农牧民生活水平。”阿拉善左旗林业工作站站长刘宏义说,2020年年底,当地3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得益于飞播带来的经济效益,全部摘掉“贫困帽”。空军某运输搜救团一大队先进事迹510月20日上午,京西宾馆会议礼堂,作为唯一的基层部队代表,西部战区空军运输搜救航空兵某团一大队大队长辛嘉乘在大会现场做了交流发言。会议结束后,记者第一时间采访辛嘉乘,谈及参会和发言的感受,阳光帅气的辛队长搓着手说:“紧张,真的特别紧张,但更多的是光荣和自豪,深受鼓舞和激励!”辛嘉乘所属的部队,驻守在甘肃省榆中县,1982年开始担负国家和军队赋予的飞播造林任务,是全军飞播时间最长、面积最大且目前
13、唯一担负此项任务的部队。飞播造林,顾名思义就是飞机播种造林种草,但绝不是将种子从飞机上撒出去落地那么简单。熟悉飞播的人都知道,撒播的每粒种子从机舱到落地,科学的直线距离大约50米。这50米很短,对飞行员来说,却是难度高、风险大的超低空飞行;这50米又很长,种子飘飘洒洒,如天女散花,需要二三十秒的时间才能落到它该去的地方。“怎么飞、如何播,是很有讲究的。如果飞得不直,地上长出的绿带就是弯曲的;飞播时漏掉一带,生物链就可能会断裂,一大片植被都成活不了。”每次飞播前,辛嘉乘和战友都像作战一样精心准备、像打仗一样科学实施。“好比犁地一样,只不过我们是在低空飞行播撒种子。要按规划将沙漠划分为多个播区,每
14、个播区被切割成一条条40米到50米宽的播带,飞机沿一定航线和高度把种子均匀撒播下去,每平方米落多少种子都要科学规划。”即便已飞播12个年头,辛嘉乘对每一次作业仍精益求精。一粒种子播下一份绿色希望。“必须最大限度提高成活率”,在这些飞播军人的眼中,播撒的种子如同远行的孩子,他们的责任就是确保每一次飞得绝对稳、播撒绝对准,让种子在大地安家,生根发芽。39年播种长空,绿色航迹遍及陕、甘、宁、青、蒙、川、黔7省(区)、百余个县市、300多个播区,共播撒草籽、树种1万多吨,总面积超过2650万亩,辐射和带动7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39年默默奉献,“全国飞播造林先进个人”“拥政爱民先进个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全国防沙治沙十大标兵单位”官兵们一串串闪光的荣誉,意味着一片片荒漠变成绿洲,一座座荒山长满绿树。甘愿吃尽千般苦,为民换来幸福甜。辛嘉乘说:“最满足的时刻,就是驾机从以前的播区飞过,看到山林郁郁葱葱、草木覆盖大地,感觉所有的付出都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