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伟业的奠基人.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117868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PPT 页数:24 大小:2.0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盛唐伟业的奠基人.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盛唐伟业的奠基人.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盛唐伟业的奠基人.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盛唐伟业的奠基人.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盛唐伟业的奠基人.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盛唐伟业的奠基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盛唐伟业的奠基人.ppt(2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盛唐伟业的奠基人 唐太宗,课标要求:1、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2、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隋朝(581618)唐朝(618907),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唐高祖李渊 唐太宗李世民,暴君,著名皇帝军事家,政治家,沉重兵役、徭役好大喜功、远征高丽,1、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一、东征西讨定基业(军事统一全国),617年,太原起兵618年,灭隋,建立唐朝,定都长安624年,统一全国,617年助父起兵反隋618年,打败 薛举集团以攻为守,击败 刘武周 620年,击败 窦建德、王世充(取得统一战争的决定性胜利)624年,统一全国,2、玄武门之变:,(原因、过程、性质),二、贞

2、观之治:,一、东征西讨定基业(军事统一全国),1、战争:,(分析出李世民的战术特点:坚壁挫锐、乘胜追穷寇、骑兵阵后反击战术、亲自侦察,部署作战计划),1、“之治”或“盛世”的概念:,2、出现的原因:,3、表现:,4、唐太宗的治国思想,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民族关系融洽、国力强盛、边疆巩固。表现,历史上,出现“治世”的原因无外乎以下几种: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前提)农民战争的打击,使统治者注意吸取前代教训,减轻对人民的剥削压迫,部分地调整政策,利于农业生产(如汉高祖刘邦)(根本原因)生产关系的调整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如唐朝实行均田制)统治者勤政廉政,善用人才,居安思危,政策有连续

3、性(重要因素)民族团结,对外交流频繁科技进步的推动力人民群众辛勤劳动。(主要动力)(直接原因),唐朝出现“贞观之治”局面的原因是:,隋统一全国,隋的各种措施,为唐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前朝农民战争的作用唐初吸取隋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进一步完善中央集权制度,励精图治,用贤与纳谏,重用人才;正确处理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实行友好交往政策;广大农民在较为安定的环境里辛勤劳动,创造了大量物质精神财富;唐太宗的个人作用;所以,唐朝前期经济空前繁荣,政治比较清明,出现了“贞观之治”局面,3、表现(政策制度方面的实施、调整和完善):,A、民族关系(不同民族地区采取不同统治措施):,a、方式:战争、设置机构、册

4、封、和亲,b、意义:巩固了唐朝的统一,有利于民族融合和社会经济的发展。,B、制度建设:,a、政治上发展和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b、经济上延续唐初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c、文化上进一步发展隋代的科举制,隋朝地图,大昭寺,文成公主入藏意义?1、促进了吐蕃经济 文化发展;2、促进汉藏人民交往。3、促进统一多民族国 家发展,例:唐太宗“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独朕爱如一”。试评价这一观点。,片面的。自古以来,民族平等往来始终是历史的主流(两汉:西域;)历史有些腐朽政权确曾有民族压迫政策;但绝不能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太宗时的民族政策更加开明,如用人、和亲等,从这一点看,有别于历史统治者;但太宗为美化自己

5、,完全否定历史民族政策,非实事求是。,思考:唐太宗的治国思想?,“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贞观政要,“存百姓”即民本思想,思考:唐太宗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思想?,材料一:(唐太宗的话)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未足,征求无已,亦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至之灭。此皆朕所目,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材料二:太宗“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贞观政要教戒太子诸王,原因:(1)吸取了隋朝暴政而亡的教训(2)目睹了农民起义,认识到人民的伟大力量,材料三:(唐太宗对大臣的训示)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

6、卿等长守富贵。,实质(根本目的):缓和阶级矛盾,巩固统治,政治上:知人善任,虚怀纳谏;革新政治;完善制度,经济上: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文化上:兴科举,大办学校;,长孙无忌,李世民手下猛将有程咬金、李靖、秦叔宝等。十八学士有多谋善断的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等人,秦叔宝,杜如晦,李靖,程咬金,以_为镜,可以正衣冠;以_为镜,可以知兴替;以_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尝宝此三镜,用防已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唐太宗,知人善任,虚怀纳谏;革新政治;完善制度,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兴科举,大办学校,扩大了统治基础,复苏了唐初经济,利于民族融合,国家统一,扩大了统治基础,结论:社会稳定

7、和经济发展,为盛唐伟业奠定了基础,精简机构,提高了效率,唐帝国东西有九千五百里,南北有一万六千九百十八里。与当时拜占庭帝国伊斯兰帝国并称“世界三大帝国”。,三、评价(积极方面),军事:东征西讨,为建立封建统一的唐王朝立下汗马功劳;击破东、西突厥,巩固北部边防,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政治: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注重纳谏、用贤,开创了“贞观之治”经济: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民族政策: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著名皇帝;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晚年渐趋奢靡,求仙长生最后服丹暴亡,享年52岁,太宗自我检讨之五事:一 不疾胜己之善,二 能弃短取长,三 敬贤而怜不肖,四 不恶正直之士五 爱外国人如

8、本国人,唐太宗对自己一生的评价是“济育苍生,其益多;平定寰宇,其功大,益多损少。”,评价(消极方面):,课标2: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太宗的统治使唐朝出现了封建政治比较清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和社会秩序比较安定的“贞观之治”的局面,并为唐朝的“开元盛世”及其国力的强盛奠定了基础,是封建社会的一个“黄金时代”。而其纳谏、用贤之风更为后世称道。,秦始皇与唐太宗的比较,秦始皇,唐太宗,时代:主要贡献:局限:根源:,战国后期秦朝封建社会初期,隋末唐初封建社会盛期,第一次统一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制度调整善于用人统治开明贞观之治,暴 政,晚年骄奢,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局限(权力高度集中且缺乏制约、人治),历史人物评价比较,评价历史人物基本方法,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评价历史人物需要用他们的具体言论、行为评述其是非功过。,1、把历史人物一生重大事迹按类别进行归纳并逐一对其影响或作用进行评价。主要从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方面进行归纳。,2、把对历史人物事迹归纳并评价的内容按照积极作用、消极作用或肯定、否定内容进行分类。,3、应根据他们对历史发展、社会进步在客观上所起的推动或阻碍作用,对人民有利还是有害而予以肯定或否定。,评价历史人物基本方法,评价历史人物坚持“两点论”同时,还要坚持“重点论”,将“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多提宝贵意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