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123909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PPT 页数:77 大小:8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章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第五章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第五章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第五章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7页
第五章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五章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章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ppt(7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五章 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本章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掌握毒性物质分类及毒性的危险等级。掌握实验毒性学的致死剂量度及最高允许浓度。了解最高允许浓度制定和应用注意事项。了解毒性物质在化工行业中的分布。掌握化工常见物质的毒性作用。掌握化学物质毒性的主要影响因素。掌握毒性物质的化学结构与毒性。理解毒性学机理。学会毒性学评价方法。了解毒性物质对人体的危害。理解防毒的技术措施。学会急性中毒的现场抢救。本章重点: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茹阮舶查协寅虚孙颜刀湖存扒逊码隧瞳快檬假阐恋西犯氯月嫉周囚修碱饥第五章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第五章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第一节 毒性物质类别与有效剂量,一、毒性物质概述 由

2、毒物侵入机体而导致的病理状态称为中毒。工业生产中接触到的毒物主要是化学物质,称为工业毒物或生产性毒物。在生产过程中由于接触化学毒物而引起的中毒称为职业中毒。毒性物质的毒害作用是有条件的。它涉及毒性物质的数量、存在形态以及作用条件。由于生产工艺的需要以及所进行的加工过程,使工业毒物常呈气体、蒸气、烟雾、烟尘、粉尘等形式存在。毒物存在的形式直接关系到接触时中毒的危险性,影响到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和病因。,楼羔矿酒涸督启砖肛希铱醚电纲奢环汕毋滔抑惨抽厕层藻伶奔淡裴袍淑乌第五章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第五章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第一节 毒性物质类别与有效剂量,一、毒性物质分类 按化学性质、用途和生物作用结合起来

3、的分类方法分八种类型:1金属、类金属及其化合物。迄今人们已知的元素有109种,在地球上稳定存在的有95种,其中有80种是金属和类金属,再加上其化合物,所以这是毒物数量最多的一类。2卤素及其无机化合物。3强酸和碱性物质。4氧、氮、碳的无机化合物。5窒息性惰性气体。6有机毒物。7农药类毒物。8染料及中间体、合成树脂、橡胶、纤维等。,瑚石祷垮痰致逛孪诵条冈噶很叮址钥挝漠昨芹解邦诫灶攻瞻彬夸炭酉绰贤第五章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第五章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第一节 毒性物质类别与有效剂量,三、毒性物质有效剂量 毒性是用来表示毒性物质的剂量与毒害作用之间关系的一个概念。在实验毒性学中,经常用到剂量作用关系和剂量响

4、应关系两个概念。剂量作用关系是指毒性物质在生物个体内所起作用与毒性物质剂量之间的关系。剂量响应关系是指毒性物质在一组生物体中产生一定标准作用的个体数,即产生作用的百分率,与毒性物质剂量之间的关系。剂量响应关系是制定毒性物质卫生标准的依据。常用于评价毒性物质急性、慢性毒性的指标有以下几种 1绝对致死剂量或浓度(LD100或LC100)。2半数致死剂量或浓度(LD50或LC50)。,价如妇拈渊蒲排姿屠硝兼惑畴吝报凝杂匿矾洒虐裹俭房狡坞企蹲戒嗜羽惋第五章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第五章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第一节 毒性物质类别与有效剂量,三、毒性物质有效剂量 常用于评价毒性物质急性、慢性毒性的指标有以下几种3

5、最小致死剂量或浓度(MLD或MLC)4最大耐受剂量或浓度,(LD0或LC0),是指全组染毒动物全部存活的毒性物质的最大剂量或浓度。5急性阈剂量或浓度(LMTac),是指一次染毒后,引起试验动物某种有害作用的毒性物质的最小剂量或浓度。6慢性阈剂量或浓度(LMTcb),是指长期多次染毒后,引起试验动物某种有害作用的毒性物质的最小剂量或浓度。7慢性无作用剂量或浓度,是指在慢性染毒后,试验动物未出现任何有害作用的毒性物质的最大剂量或浓度。,浦叁踊蛔腆经媒谴全杰间沥绝咎贸扁燎厘怀隶床侧膜偿堤需莫鸟嫡声燥骋第五章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第五章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第一节 毒性物质类别与有效剂量,三、毒性物质有效剂

6、量 致死浓度和急性阈浓度之间的浓度差距,能够反映出急性中毒的危险性,差距越大,急性中毒的危险性就越小。而急性阈浓度和慢性阈浓度之间的浓度差距,则反映出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差距越大,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就越大。而根据嗅觉阈或刺激阈,可估计工人能否及时发现生产环境中毒性物质的存在。,堰台责郧驶女社目芽迹炕房釉卿菩岛吃疡健到牌撤颇概苯簇魔嫡媚仿捍寻第五章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第五章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第二节 毒性物质在化工行业中的分布,一、无机化工 在化学矿,如硫铁矿、磷矿、砷矿等的冶炼加工中,毒性物质主要有氮的氧化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砷、三氧化砷以及一些放射性物质。无机酸类产品。有硝酸、硫酸、盐酸、氢氟

7、酸等;无机碱类产品有氨、氢氧化钾、氢氧化钠等;无机盐类产品有碳酸钠、碳酸氢钠、硫化物和硫酸盐、硝酸盐以及其他金属盐类。单质。有金属钠、金属镁、黄磷、赤磷、硫磺、铅、汞等。纯组元工业气体。有氢、氮、氦、氯、一氧化碳、氮氧化物、二氧化硫、氨、硫化氢等。,倒勃赞钻罚谬幅窝匠斯涝危阑窥嘘崩气辰吉门己牢前疽冗唉咆呜茫誊亥捌第五章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第五章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第二节 毒性物质在化工行业中的分布,二、有机化工 基本有机原料。如乙炔、电石、乙烯、甲烷、苯、甲苯、萘、蒽、甲酵、乙醇、菲等。一般有机原料。如乙烯基乙炔、丁二烯、庚烷、吡啶、呋喃、醋酸铅及其他有机铅化物等。,织拦宜范碳窄祷练择蒋牺消缎屑

8、鲤春骸娜瞳吮秒椒绍恋翘腿恬升舅沉甚羊第五章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第五章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第二节 毒性物质在化工行业中的分布,三、化肥和农药 氮肥工业中的一氧化碳、硫化氢、氨、氢氧化物、硝酸铵等。磷肥工业中的一氧化碳、硫酸、氟化氢、四氟化硅、磷酸等。有机氯农药制备中的苯、氯气、三氯乙醛、氯化氢、氯苯、五氯酚、五氯酚钠等。有机磷农药制备中的磷、三氯化磷、甲醇、氯甲烷、敌百虫、乐果、马拉硫磷等。有机氮农药制备中的甲苯酚、光气、甲基异氰酸酯、西维因、甲胺、间甲酚、速灭威等。其他农药制备中的三氧化二砷、硫酸铜、退菌特、稻瘟净、除草醚、磷化锌、氟乙酰胺等。,粪噎微秒动它收家操贴粹魄疽不袄抛滞颤谓林著怪哆诫抵

9、护孵挝此畏值巷第五章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第五章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第二节 毒性物质在化工行业中的分布,四、材料工业 塑料和树脂合成中的三氟氯乙烯、四氯乙烯、苯乙烯等。合成橡胶中的丁二烯、苯乙烯、丙烯腈等。橡胶加工中的防老剂甲、防老剂丁、炭黑、硫磺、陶土、松香、苯、二氯乙烷、间苯二酚、列克钠、汽油、氧化铅等。合成纤维中的乙二醇、苯酚、环己醇、己二胺、己内酰胺、苯、丙烯腈等。,泉氨昧午诞直漫光泛凳蚕喀套揖糯如镀支石茧幸鹰宰爆辅贬怖汐铁瞒檬根第五章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第五章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第二节 毒性物质在化工行业中的分布,五、涂料、染料和其他专用产品 油漆制备。苯、二甲苯、丙酮、苯酚、甲醛、沥青、

10、硝酸、丙烯酸甲酯、环氧丙烷、癸二酸等。颜料制备中的氧化铅、镉红、铬酸盐、硝酸、色原、酞菁等。染料制备中的对硝基氯苯、苯胺、二硝基氯苯、硝基甲苯、各种有机染料及其粉尘。胶片加工中的硝化纤维素、醋酸、二氯甲烷、硝酸银、溴苯等。磁带加工中的氧化铬、氧化磁铁等。照相用的药剂硫代硫酸钠、硫酸等。,牡哎卑饱致纫壤诞佩程儿隧蕊俱伺寄贱赔讫肠炳啼坦哪锌剧借呜糯链欣咀第五章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第五章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第二节 毒性物质在化工行业中的分布,六、化学试剂、催化剂和助剂化学试剂。有各种酸、碱、金属盐、卤素以及醛、醇、醚、酮、羧酸等各种有机试剂。催化剂制备。用的铬盐、硫酸、铂、铜、五氧化二矾、氧化铝等。生

11、产助剂用的固色剂、五氧化二磷、环氧乙烷、双氰胺、防老剂、苯胺、苯酚、硝基氯苯、抗氧剂等。,狈皋惺钦嗓帘耕绰箭用霸痹幅读企光森释彬泼挽淳截咀川宇窿葡膏买环伴第五章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第五章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第三节化工常见物质的毒性作用,一、刺激性气体1氯气(Cl2)黄绿色气体,密度为空气的2.45倍,沸点34.6。化学性质活泼,与一氧化碳作用可生成毒性更大的光气。氯溶于水生成盐酸和次氯酸,产生局部刺激。主要损害上呼吸道和支气管的黏膜,引起支气管痉挛、支气管炎和支气管周围炎,严重时引起肺水肿。吸入高浓度氯后,引起迷走神经反射性心跳停止,呈“电击样”死亡。,襄农卉继酪纱铃纲亲雇灼狠票耗棱诚侠馁焙煌紊

12、厉韭参埋汇仔厦脉努绝蹭第五章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第五章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第三节化工常见物质的毒性作用,一、刺激性气体 2光气(COCl2)无色、有霉草气味的气体,密度为空气的3.4倍,沸点8.3。毒性比氯气大10倍。对上呼吸道仅有轻度刺激,但吸入后其分子中的羰基与肺组织内的蛋白质酶结合,从而干扰了细胞的正常代谢,损害细胞膜,肺泡上皮和肺毛细血管受损通透性增加,引起化学性肺炎和肺水肿。,镰廓岗凭婚讨袄撼撮栽滥煤漂淡桶达锯枚助火稽蓝汛经煽柏靶鸡僧钮蒙片第五章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第五章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第三节化工常见物质的毒性作用,一、刺激性气体 3氮氧化物(NOx)氮氧化物较难溶于水,因而对眼和上

13、呼吸道黏膜刺激不大。主要是进入呼吸道深部的细支气管和肺泡后,在肺泡内可阻留80,与水反应生成硝酸和亚硝酸,对肺组织产生强烈刺激和腐蚀作用,引起肺水肿。硝酸和亚硝酸被吸收进入血液,生成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可扩张血管,引起血压下降,并与血红蛋白作用生成高铁血红蛋白,引起组织缺氧。,黍肪谣拱猫荷趾亮晓们堆序咳琼蓝抉兰汽哎贺筹躇贵趁坛合瞻之部允率喂第五章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第五章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第三节化工常见物质的毒性作用,一、刺激性气体 4二氧化硫(SO2)无色气体,密度为空气的2.3倍。加压可液化,液体相对密度1.434,沸点10。溶于水、乙醇和乙醚。吸入呼吸道后,在黏膜湿润表面上生成亚硫酸和硫酸

14、,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大量吸入可引起喉水肿、肺水肿、声带痉挛而窒息。,唐编涛芥迢嚼荔妊降吹最苑饺遭碉递诧葛亚实已韦眼瘫糖炊皆火秒交栖若第五章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第五章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第三节化工常见物质的毒性作用,一、刺激性气体 5氨(NH3)无色气体,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密度为空气的0.5971倍。易液化,沸点33.5。氨对上呼吸道有刺激和腐蚀作用,高浓度时可引起接触部位的碱性化学灼伤,组织呈溶解性坏死,并可引起呼吸道深部及肺泡损伤,发生支气管炎、肺炎和肺水肿。氨被吸收进入血液,可引起糖代谢紊乱及三羧酸循环障碍,降低细胞色素氧化酶系统的作用,导致全身组织缺氧。氨可在肝脏中解毒生成尿素。,吾贺

15、书束启咎臭裤替揍亡佳颇睛才啥贼函经涅捅耸奉呜寇骑婶恶剧被抠野第五章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第五章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第三节化工常见物质的毒性作用,二、窒息性气体 1一氧化碳(CO)无色、无嗅、无刺激性气体。密度为空气的0.968倍,不溶于水,但可溶于氨水、乙醇、苯和醋酸。燃烧时火焰呈蓝色。一氧化碳被吸入后,经肺泡进入血液循环。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生成碳氧血红蛋白。碳氧血红蛋白无携氧能力,又不易解离,造成全身各组织缺氧。,宫拼确咀弗滓贵煎乳噬许洽颓馅撤女夹法涸桩箕蓉再任谰售帐旧乓么骆谬第五章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第五章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第三节化工常见物质的毒性作用,二、窒息性气体 2氰化氢(HCN)无色、

16、具有苦杏仁味的气体,密度为空气的0.94倍,熔点13.4,沸点26。溶于水、乙醇和乙醚。溶于水生成为易挥发的氢氰酸。氰化氢与体内氧化型细胞色素氧化酶的三价铁离子有很强的亲和力,与之牢固结合后,酶失去活性,阻碍生物氧化过程,使组织细胞不能利用氧,造成内窒息。,娘瑰烁搂涎殿服船霞逢器蛤堕沛查擞能敞觉斜邑讶灰褂缆腊沏镭擅器虽埃第五章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第五章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第三节化工常见物质的毒性作用,二、窒息性气体 3硫化氢(H2S)无色、具有臭鸡蛋气味的气体,密度为空气的1.19倍,沸点61.8。溶于水、乙醇、甘油、石油溶剂。硫化氢是有刺激性又有窒息性的气体。硫化氢对黏膜有强烈刺激作用,而且被

17、吸收后与氧化型细胞色素氧化酶作用,抑制酶的活性,使组织细胞发生内窒息。,掩贾预熙芒正酬芹泞间疽阻赶漫剪卯庆轻高扰茄试仙酿销酷炕式裳救情琴第五章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第五章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第三节化工常见物质的毒性作用,三、金属及其化合物 1汞(Hg)常温下为银白色液体,密度13.6,熔点38.87,沸点356.9。黏度小,易流动和流散,有很强的附着力,地板、墙壁等都能吸附汞。常温下即能蒸发,温度升高,蒸发加快。不溶于水,能溶于类脂质,易溶于硝酸、热浓硫酸。能溶解多种金属,生成汞齐。汞离子与体内的巯基、二巯基有很强的亲和力。汞与体内某些酶的活性中心巯基结合后,使酶失去活性,造成细胞损害,导致中毒。

18、,烹考肤荔盔叼沂瓣字访碾徒到册汲许乍褒贝术判惶讹敛弥咙拼虫暴遏唁瞥第五章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第五章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第三节化工常见物质的毒性作用,三、金属及其化合物 2铅(Pb)银灰色软金属,展性强,相对密度11.35,熔点327,沸点1620。加热至400500,即有大量铅蒸气逸出,在空气中迅速氧化成氧化亚铅和氧化铅,并凝结成烟尘。不溶于稀盐酸和硫酸,能溶于硝酸、有机酸和碱液。铅是全身性毒物,主要是影响卟啉代谢。卟啉是合成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因此影响血红素的合成,产生贫血。铅可引起血管痉挛、视网膜小动脉痉挛和高血压等。铅还可作用于脑、肝等器官,发生中毒性病变。,稻躁坤完占小幕导殷锋晤瑰坠争标

19、愁诈金辙翁艳被咯歌烛苞棚两脖挟踌桶第五章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第五章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第三节化工常见物质的毒性作用,四、有机化合物 1硝基苯(C6H5NO2)和苯胺(C6H5NH2)硝基苯是无色或淡黄色具有苦杏仁气味的油状液体。苯胺是有特殊臭味的无色油状液体。苯的硝基和氨基化合物进入人体后,经氧化变成硝基酚和氨基酚,使血红蛋白变成高铁血红蛋白。高铁血红蛋白失去携氧能力,引起组织缺氧。这类毒物还能导致红细胞破裂,出现溶血性贫血,也可直接引起肝、肾和膀胱等脏器的损害。,羹踩纸境村袁消紧脖装维猾剩午眼荆则才膘修妙鸯站墨痒橱姓扩铁硒袍疚第五章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第五章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第三节化工常见物质

20、的毒性作用,四、有机化合物 2有机氟化合物 有机氟化合物主要包括二氟一氯甲烷、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八氟异丁烯等。这些化合物都是无色、无臭气体,密度比空气大,沸点低。有机氟化合物的中毒机理目前尚不清楚。毒气被吸入后,作用于肺脏引起肺炎、肺水肿、肺间质纤维化,并能作用于心脏引起中毒性心肌炎。,爵各扎夜玖束幌妨倪曾潘嘎曼帅斌刁侣沥簇隔诧磐游写仙礼倘瞩蜀馒弘瓜第五章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第五章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第三节化工常见物质的毒性作用,四、有机化合物 3有机磷农药 除敌百虫、乐果、亚胺硫磷等少数品种是白色固体外多数是浅黄色至棕色的油状液体。难溶或不溶于水,能溶于有机溶剂,具有大蒜样臭味。剂型有乳剂、

21、油剂、粉剂、喷雾剂和颗粒剂等。一般在酸性溶液中稳定,在碱性溶液中易分解而失去毒性。惟有敌百虫能溶于水,遇碱液变为毒性更大的敌敌畏。有机磷农药被吸收后迅速分布于全身,在体内与胆碱酯酶结合生成磷酰化胆碱酯酶,从而抑制酶的活性,导致神经介质乙酰胆碱不能被酶分解而积聚,引起神经紊乱。,胳馒伯锅垄逾枣曼段毁潞顶坑竟春裙去憨绑弟废库殴佐肯侮能柄汕叛吸谐第五章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第五章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第三节化工常见物质的毒性作用,五、化学致癌物 1无机致癌物(1)铬(Cr)铬化合物中六价铬毒性最强,三价铬次之,二价铬和铬本身毒性很小或无毒。六价铬化合物有强刺激性和腐蚀性。铬在体内可影响氧化、还原和水解过程

22、,可使蛋白质变性,引起核酸、核蛋白沉淀,干扰酶系统。六价铬是人类的致癌物,主要引起支气管肺癌,小细胞肺癌为主。,口绸媚只睫傈姨漠派役蔑吸敖纶拒叶舜圾董立畔琉功嘲耘至床苏椰驯粤浙第五章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第五章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第三节化工常见物质的毒性作用,五、化学致癌物 1无机致癌物(2)砷 砷在体内转化为氧苯砷的形式,与细胞酶蛋白的巯基结合,特别是与含双巯基结构的酶结合,从而使许多酶的生物活性受到抑制。砷是人类的致癌物,接触砷化物的农民和工人中,皮肤癌、肺癌、肝癌及直肠癌的发病率增加,在病变的组织中,发现有异常高的砷含量。,媳贿吨灼醉场况旺够它恃聪腻菠缓巢奇饱吻拙吭痉瘁耳矿蛰生被搽妒您典第五

23、章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第五章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第三节化工常见物质的毒性作用,五、化学致癌物 1无机致癌物(3)镉 镉主要损害近端肾小管,刺激上呼吸道和引起肺气肿、肺纤维化,还可能直接引起心血管损害。镉是人类的致癌物,引起肺癌、前列腺癌及肾癌。,熙赁意讽幻偏扼款片是妓炮髓作赫咽垒么剐赤谁净盔幢览夷讳烤绢知痰棋第五章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第五章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第三节化工常见物质的毒性作用,五、化学致癌物 2有机致癌物(1)苯 急性中毒 短时间内吸入大量高浓度苯蒸气而引起。若直接影响神经系统,可引起闪电式死亡。慢性中毒 长期接触一定浓度的苯蒸气,可引起慢性苯中毒,苯具有脂溶性,损害富有脂肪组织的骨髓

24、,苯氧化后的酚类转化物,抑制细胞核分裂,造成增生低下,有不同程度的贫血症状。苯中毒可导致白血病。,努搜啦痞饼坛彻硅身器耸躲喊胰琵治欺凸官系雾骄俺俯瘸卖奢暴坐悍蒋摩第五章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第五章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第三节化工常见物质的毒性作用,五、化学致癌物 2有机致癌物(2)芳香胺类 芳香胺本身没有致癌作用,进入人体后,氧化形成2-氨基-1-萘酚,它对膀胱组织有高度亲和力,长期被膀胱黏膜吸收,使细胞的脱氧核糖核酸(DNA)发生结构与功能改变,引起膀胱上皮肿瘤。吸烟对芳香胺致膀胱癌有协同作用。,岸赏狞钮绷厄达苔砧辛脓痒妻桓接淤蓟婚奇栖势医貌篆淮徽桨霹裤择嘶托第五章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第五章职业毒害

25、与防毒措施,第三节化工常见物质的毒性作用,五、化学致癌物 2有机致癌物(3)氯甲醚 氯甲醚是强烈烷化剂、直接致癌剂,长期接触可直接诱发机体发生肺癌,属肺小细胞性肺癌。(4)氯乙烯 工人大量接触氯乙烯除可导致中毒外,还可引起肝血管肉瘤。,抡祁砒么凡尸赣僚十肢箍寒吐筐唁张柿养券锹台井们甜恍吩稼含蝗巢泡就第五章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第五章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第四节化学物质毒性的影响因素,化学物质的毒性大小和作用特点,与物质的化学结构、物性、剂量或浓度、环境条件以及个体敏感程度等一系列因素有关。一、化学结构对毒性的影响 化学物质的结构和毒性之间的严格关系,目前还没有完整的规律可言。但是对于部分化合物,却存

26、在一些类似于规律性的关系。在有机化合物中,碳链的长度对毒性有很大影响。饱和脂肪烃类对有机体的麻醉作用随分子中碳原子数的增加而增强,如戊烷己烷庚烷等。对于醇类的毒性,高级醇、戊醉、丁醇大于丙醇、乙醇,但甲醇是例外。,够买诵窝炮腊脂衫捎瓶钠厂充沙睬效条源逐堕袜走俯栋舞脾播逐概锡抑镰第五章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第五章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第四节化学物质毒性的影响因素,分子结构的饱和程度。不饱和程度越高,毒性就越大。分子结构的对称性和几何异构。一般认为,对称程度越高,毒性越大。芳香族苯环上的三种异构体的毒性次序,一般是对位间位邻位。对于几何异构体的毒性,一般认为顺式异构体的毒性大于反式异构体。有机化合物的氢

27、取代基团对毒性有显著影响。脂肪烃中以卤素原子取代氢原子,芳香烃中以氨基或硝基取代氢原子,苯胺中以氧、硫、羟基取代氢原子,毒性都明显增加。在芳香烃中,苯环上的氢原子若被甲基或乙基取代,全身毒性减弱,而对粘膜的刺激性增加;若被氨基或硝基取代,则有明显形成高铁血红蛋白的作用。芳香烃衍生物的毒性大于相同碳数的脂肪烃衍生物。,欣娄干筷快邱滥摇磐辆译综咋爸潮园格域色绽块珊陋令砰僚淡弧届疮另檀第五章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第五章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第四节化学物质毒性的影响因素,二、物理性质对毒性的影响 1溶解性 毒性物质的溶解性越大,侵入人体并被人体组织或体液吸收的可能性就越大。对于不溶于水的毒性物质,有可能溶解

28、于脂肪和类脂质中,它们虽不溶于血液,但可与中枢神经系统中的类脂质结合,从而表现出明显的麻醉作用。如苯、甲苯等。四乙基铅等脂溶性物质易渗透至含类脂质丰富的神经组织,从而引起神经组织的病变。,匀稍摸可农炸跺凤缺本托癌囚棚诅灾采兢迈居傀姚赋眼腔鸥纹缕烙重略铃第五章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第五章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第四节化学物质毒性的影响因素,二、物理性质对毒性的影响 2挥发性 毒性物质在空气中的浓度与其挥发性有直接关系。物质的挥发性越大,在空气中的浓度就越大,危险性越大。物质的挥发性与物质本身的熔点、沸点和蒸气压有关。如溴甲烷的沸点较低,为4.6,在常温下极易挥发,故易引起生产性中毒。相反,乙二醇挥发性很

29、小,则很少发生生产性中毒。所以,有些物质本来毒性很大,但挥发性很小,实际上并不怎么危险。反之,有些物质本来毒性不大,但挥发性很大,也就具有较大危险。,访版景惧严枣生幽宾逛恨相贮渗砧筹骗羽帆菏造梁洛退首耪煎卵屏闻派惜第五章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第五章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第四节化学物质毒性的影响因素,二、物理性质对毒性的影响 3分散度 粉尘和烟尘颗粒的分散度越大,就越容易被吸入,危险性越大。在金属熔融时产生高度分散性的粉尘,发生铸造性吸入中毒就是明显的例子,如氧化锌、铜、镍等的粉尘中毒。,扩费菠给呻刑寡阜副郝秆念拭猴津晕奥遗欧扣口砸政互涤堵妒仰坡雁蚊顷第五章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第五章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

30、第四节化学物质毒性的影响因素,三、环境条件对毒性的影响 1浓度和接触时间 环境中毒性物质的浓度越高,接触的时间越长,就越容易引起中毒。在指定的时间内,毒性作用与浓度的关系因物质而异。有些毒物的毒性反应随剂量增加而加快;有些毒物的毒性反应随剂量增加,开始时变化缓慢,而后逐步加快;有些则开始时无变化,剂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才出现明显的中毒反应。但是对于大多数毒物,毒性反应随剂量增加,开始时变化不明显,而后一段时间变化显著,再往后变化则又不明显。,涌买薯她限字叁脏车遂嗽贾涅胁类癣艾少湃靠巡菩赂恢炉稍孰沉罪句孜乾第五章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第五章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第四节化学物质毒性的影响因素,三、环境条件对

31、毒性的影响 2环境温度、湿度和劳动强度环境温度越高,毒性物质越容易挥发,环境中毒性物质的浓度越高,越容易造成人体的中毒。环境中的湿度较大,也会增加某些毒物的作用强度。劳动强度对毒物吸收、分布、排泄都有显著影响。劳动强度大能促进皮肤充血、汗量增加,毒物的吸收速度加快。耗氧增加,对毒物所致的缺氧更敏感。同时劳动强度大能使人疲劳,抵抗力降低,毒物更容易起作用。,宣俏炯缔衙中组垂矢透苯蕉奔绒策娇壬讼薯腐包叹凶奖溪茬侠承陕璃讼缺第五章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第五章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第四节化学物质毒性的影响因素,三、环境条件对毒性的影响 3多种毒物的联合作用 环境中的毒物往往不是单一品种,而是多种毒物。多种毒

32、物联合作用的综合毒性较单一毒物的毒性,可以增强,也可以减弱。增强者称为协同作用,减弱者则称为拮抗作用。此外,生产性毒物与生活性毒物的联合作用也比较常见。如酒精可以增强铅、汞、砷、四氯化碳、甲苯、二甲苯、氨基或硝基苯、硝化甘油、氮氧化物以及硝基氯苯等的吸收能力。所以接触这类毒物的作业人员不宜饮酒。,陛诱蹿瑞敝恭牵捞丈寅亲呕匠揖井卵居罕岁舶枚檀储再正倒容翘弛给图迈第五章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第五章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第四节化学物质毒性的影响因素,四、个体因素对毒性的影响 在毒物种类、浓度和接触时间相同条件下,个体因素不同,中毒反应不同。一般说,少年对毒物的抵抗力弱,而成年人则较强。女性对毒物的抵抗力比

33、男性弱。对于某些致敏性物质,各人的反应是不一样的。耐受性对毒物作用也有很大影响。长期接触某种毒物,会提高对该毒物的耐受能力。患有代谢机能障碍、肝脏或肾脏疾病的人,解毒机能大大削弱,较易中毒。,淬甩畏委锯侣伊防汉九按渝枕厂骗链晤磁简砚更喻范如留释冤吁悬殆垛欠第五章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第五章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第五节毒性物质侵入人体途径与毒理作用,一、毒性物质侵入人体途径 毒性物质一般是经过呼吸道、消化道及皮肤接触进入人体的。职业中毒中,毒性物质主要是通过呼吸道和皮肤侵入人体的;职业中毒时经消化道进入人体是很少的,往往是用被毒物沾染过的手取食物或吸烟,或发生意外事故毒物冲入口腔造成的。在生活中,毒性

34、物质则是以呼吸道侵入为主。,汗趣龟扒拎钉键配缚舍蔓贿沾屏熙叛哭束烧霓腋备燥秋疗惋蝉谓著长高室第五章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第五章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第五节毒性物质侵入人体途径与毒理作用,一、毒性物质侵入人体途径 1经呼吸道侵入 呼吸道是生产性毒物侵入人体的最重要的途径。从鼻腔至肺泡的整个呼吸道的各部分结构不同,对毒物的吸收情况也不相同。越是进入深部,表面积越大,停留时间越长,吸收量越大。固体毒物吸收量的大小,与颗粒和溶解度的大小有关。而气体毒物吸收量的大小,与肺泡组织壁两侧分压大小,呼吸深度、速度以及循环速度有关。另外,劳动强度、环境温度、环境湿度以及接触毒物的条件,对吸收量都有一定的影响。肺泡内的

35、二氧化碳可能会增加某些毒物的溶解度,促进毒物的吸收。,缔兽节侈悬卸预酮涉月垛廖恿肘峦链茄垂辐念绩癌秤岿服劳图臼副锡逝妨第五章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第五章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第五节毒性物质侵入人体途径与毒理作用,一、毒性物质侵入人体途径 2经皮肤侵入 有些毒物可透过无损皮肤或经毛囊的皮脂腺被吸收。经表皮进入体内的毒物需要越过三道屏障。第一道屏障是皮肤的角质层,一般相对分子质量大于300的物质不易透过无损皮肤。第二道屏障是位于表皮角质层下面的连接角质层,它能阻止水溶性物质的通过,而不能阻止脂溶性物质的通过。第三道屏障是表皮与真皮连接处的基膜。脂溶性毒物经表皮吸收后,还要有水溶性,才能进一步扩散和吸收。

36、皮肤最易吸收毒物的部位为腋窝、腹股沟、四肢的内侧、颈部和薄嫩而潮湿的皮肤。,刨汕晕遭釜暴肆柯症耐阐录多病兑恩舆莆札般炽恨购万纹避愉恢道垢瘤赔第五章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第五章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第五节毒性物质侵入人体途径与毒理作用,一、毒性物质侵入人体途径 2经皮肤侵入 毒物经皮肤进入毛囊后,可以绕过表皮的屏障直接透过皮脂腺细胞和毛囊壁进入真皮,再从下面向表皮扩散。如果表皮屏障的完整性遭破坏,如外伤、灼伤等,可促进毒物的吸收。潮湿也有利于皮肤吸收,特别是对于气体物质更是如此。皮肤经常沾染有机溶剂,使皮肤表面的类脂质溶解,也可促进毒物的吸收。黏膜吸收毒物的能力远比皮肤强,部分粉尘也可通过黏膜吸收进入

37、体内。,宅发削曼办柯添濒詹归糜辈傀街丸喊氛态冲绸咋颧鉴依宦几疏菲场申囚垢第五章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第五章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第五节毒性物质侵入人体途径与毒理作用,一、毒性物质侵入人体途径 3经消化道侵入 许多毒物可通过口腔进入消化道而被吸收。胃肠道的酸碱度是影响毒物吸收的重要因素。胃液是酸性,对于弱碱性物质可增加其电离,从而减少其吸收;对于弱酸性物质则有阻止其电离的作用,因而增加其吸收。脂溶性的非电解物质,能渗透过胃的上皮细胞。胃内的食物、蛋白质和黏液蛋白等,可以减少毒物的吸收。,诺矾橱谐茨咽喳宜怠慌粒们揪抱臣互涯弄外姑怒导砧毛恫芍瑞行烷祥隅错第五章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第五章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第

38、五节毒性物质侵入人体途径与毒理作用,一、毒性物质侵入人体途径 3经消化道侵入 肠道吸收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肠内的碱性环境和较大的吸收面积。弱碱性物质在胃内不易被吸收,到达小肠后即转化为非电离物质可被吸收。小肠内分布着酶系统,可使已与毒物结合的蛋白质或脂肪分解,从而释放出游离毒物促进其吸收。在小肠内物质可经过细胞壁直接渗入细胞,这种吸收方式对毒物的吸收,特别是对大分子的吸收起重要作用。制约结肠吸收的条件与小肠相同,但结肠面积小,所以其吸收比较次要。,酬纫凌趟析揖哟觅养怎抒笼疲魁油藐翱矾蝶似貌锈滋纫怀怔汛杜杰制夸萍第五章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第五章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第五节毒性物质侵入人体途径与毒理作用

39、,二、毒性物质毒理作用 毒性物质进入机体后,通过各种屏障,转运到一定的系统、器官或细胞中,经代谢转化或无代谢转化,在靶器官与一定的受体或细胞成分结合,产生毒理作用。1对酶系统的破坏 毒物可作用于酶系统的各个环节,使酶失活,从而破坏了维持生命必需的正常代谢过程,导致中毒症状。,璃徽袄埋挂劳渔专礼蒜囊猪鹅醒盎伴妊壶甫您桐叹厢觅沈紫膀析赐看砒漾第五章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第五章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第五节毒性物质侵入人体途径与毒理作用,二、毒性物质毒理作用 2对DNA和RNA合成的干扰 毒物作用于DNA和RNA的合成过程,产生致突变、致畸变、致癌作用。最新研究表明,很多致突变物质能引起癌症,同时很多致癌物

40、质又可致突变。据报导人类的癌80以上是由于环境因素所引起,目前已知的化学致癌毒品约有1100种之多。这些致癌物质作用于机体的方式有两种:一是直接作用,二是间接作用。多数化学致癌毒品属于间接作用。它们进入人体后,经过一系列代谢,一部分被排出体外,另一部分则变为具有致癌作用的中间产物,与细胞内的大分子(如核糖、核酸、蛋白质等)结合,从而构成致癌物。,妮涯娄恿界丈休拔即赢晃丸吐绣示另硅携勋底宗泛岳惩脉涌测盛萤色汞耍第五章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第五章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第五节毒性物质侵入人体途径与毒理作用,二、毒性物质毒理作用 3对组织或细胞的损害 组织学检查发现,组织毒性表现为细胞变性,并伴有大量空泡形

41、成、脂肪蓄积和组织坏死。组织毒性直接损伤细胞结构。在肝、肾组织中,毒物的浓度总是较高,因此这些组织容易产生组织毒性反应。如溴苯在肝脏内经代谢转化为溴苯环氧化物,与肝内大分子共价结合,导致肝脏组织毒性。凡能与机体组织成分发生反应的物质,均能对组织产生刺激或腐蚀作用。这种作用往往在机体接触部位发生。这种局部性损伤,低浓度时可表现为刺激作用,如对眼睛、呼吸道黏膜等的刺激;高浓度的强酸或强碱可导致腐蚀或坏死作用。,辑伐羊沙步掇纪亚毫鸿廓斡搓烘茫金织蛛郸韶衡虹拧躺憾氧喻鹊巨咋撒胎第五章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第五章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第五节毒性物质侵入人体途径与毒理作用,二、毒性物质毒理作用 4对氧的吸收、输

42、运的阻断作用 单纯窒息性气体如氢、氮、氩、氪、甲烷等,当它们含量很大时,使氧分压相对降低,机体呼吸时因吸收不到充足的氧气而窒息。刺激性气体造成肺水肿而使肺泡气体交换受阻。一氧化碳对血红蛋白有特殊的亲和力,一旦血红蛋白与一氧化碳结合生成碳氧血红蛋白,则失去了正常的携氧能力,造成氧的输运受阻,导致组织缺氧。硝基苯、苯胺等毒物与血红蛋白作用生成高铁血红蛋白,硫化氢与血红蛋白作用生成硫化血红蛋白,砷化氢与红细胞作用造成溶血,使血红蛋白释放。这些作用都使红细胞失去输氧功能。,志睡磨捍锑匿选砖差酶飞芝佩老粗桌执戏贾源周反栗久署祖劳以据汝设钞第五章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第五章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第七节职业中毒及

43、其诊断过程,一、职业中毒定义 1急性职业中毒 是指一个工作日或更短的时间内接触高浓度毒物所引起的中毒。急性中毒发病很急,病情严重,变化较快。如果急救不及时或治疗不当,预后严重,易造成死亡或留有后遗症。2慢性职业中毒 是指长时期不断接触某种较低浓度工业毒物所引起的中毒。慢性中毒发病慢,病程进展迟缓,初期病情较轻,与一般疾病难以区别,容易误诊。如果诊断不当,治疗不及时,会发展成严重的慢性中毒。,睡蛙圭舷院挥规奢睛押瞥障蕉余脂浅钮墓舵吊蚕耶房稼胞雷诊葡垢弧要澎第五章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第五章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第七节职业中毒及其诊断过程,一、职业中毒定义 3亚急性职业中毒 是指介于急性和慢性中毒之间的

44、职业中毒。一般是接触工业毒物一个月至六个月的时间,发病比急性中毒缓慢一些,但病程进展比慢性中毒快得多,病情较重。4亚临床型职业中毒 是指工业毒物在人体内蓄积至一定量,对机体产生了一定损害,但在临床表现上尚无明显症状和阳性体征,则称为亚临床型职业中毒。它是职业中毒发病的前期,在此期间若能及时发现,与毒物脱离接触,并进行适当疗养和治疗,可以不发病而很快恢复正常。,栓妆该蜜曾法疥饥院漱恕恒茫宾镰丙枝卢浆枯码漱上妒蘸迟猎瘁屑滩截冯第五章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第五章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第七节职业中毒及其诊断过程,毒品对人体产生的损害主要有急性中毒、慢性中毒、致癌作用、致突变作用和致畸胎作用。急性中毒:由于大

45、量毒品短时间侵入人体所造成。大多由于毒品泄漏事故、或无防护进入有毒环境、误服误用毒品引起。发病突然,主要有呕吐、呼吸困难、头晕头痛、昏迷等症状,如抢救不及时极易造成死亡。慢性中毒:由于少量的毒品持续或经常地侵入人体内逐渐发生。慢性中毒的发生是由于毒物在人体内积蓄的结果。因此,凡有积蓄性的毒品都可能引起慢性中毒,如汞、铅、砷等。由于中毒症状往往在几个月、几年、甚至多年后才出现,而且早期症状往往都是很轻微,故常被忽视而不能及时发觉。因此在工业生产中预防慢性职业中毒问题更为重要。,远椿讲穗英捧净除迂直鄙那骤激来俭锐称倔磋腔躺俺窖稿肩伞翁啼贾肄苦第五章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第五章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第七节

46、职业中毒及其诊断过程,职业性接触毒物系指工人在生产中接触以原料、产品、半产品、中间体、反应副产物和杂质等形式存在,并在操作时可经呼吸道、皮肤或经口腔进入人体而对健康产生危害的物质。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标准是以急性毒性、急性中毒发病状况、慢性中毒患病状况、慢性中毒后果、致癌性和最高容许浓度等六项指标为基础的定级标准。我国常见的56种毒物按危害程度分为四级:,剔幌粪取贸氰泰胯离嗅诱冠篡宿朴峪鹰搪燥荚唇荷俐乌颊掸砚席类恐贮蛮第五章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第五章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第七节职业中毒及其诊断过程,I级(极度危害):汞及其化合物、苯、砷及其无机化合物、氯乙稀、铬酸盐及重铬酸盐、黄磷、铍及其化

47、合物、对硫磷、羰基镍、八氟异丁稀、氯呷醚、锰及其无机化合物、氰化物等l3种。级(高度危害):三硝基甲苯、铅及其化合物、二硫化碳、氯、丙烯腈、四氯化碳、硫化氢、甲醛、苯胺、氟化氢、五氟酚及其钠盐、镉及其化合物、敌百虫、氯丙稀、钒及其化合物、溴甲烷、硫酸二甲酯、金属镍、甲苯二异氰酸酯、环氧氯丙烷、砷化氢、敌敌畏、光气、氯丁二烯、一氧化碳、硝基苯等26种。,嫁疫郡炎禄秦活帆药浸宽闯褐址羚骗芽撮旦够陶仍床邑没挑商畔胚漓迟典第五章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第五章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第七节职业中毒及其诊断过程,级(中等危害):苯乙烯、甲醇、硝酸、硫酸、盐酸、甲苯、二甲苯、三氯乙烯、二甲基甲酰胺、六氟丙烯、苯酚、氮

48、氧化物等l2种。级(轻度危害):溶剂汽油、丙酮、氢氧化钠、四氟乙稀、氨等5种。,趟忘糖祖姚猴刚敞堂伟贬门污固松番荔堰馏莹击弊蜂糊强充腰剩置辅费橙第五章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第五章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标准规定了在工作场所设置的可以使劳动者对职业病危害产生警觉,并采取相应防护措施的图形标识、警示线、警示语句和文字。,GBZ 158-2003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爷览糖娠绵椰慎伐痉勇轿核疙抬薯雨掩踏践罕烁拱丛浚动贴涉衬欲歹酥多第五章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第五章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是设置在使用高毒物品作业岗位醒目位置上的一种警示,它以简洁的图形和文字,将作业岗位上所接触到的有毒物品的危害性告知劳动者,并

49、提醒劳动者采取相应的预防和处理措施。告知卡包括有毒物品的通用提示栏、有毒物品名称、健康危害、警告标识、指令标识、应急处理和理化特性等内容。,有毒物品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告知卡,熄护赴颓咒栓邯竭玲匝躇订帕读忻毛痴浚毫选谰主病搓忍隆兽丘粘鸟芭琴第五章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第五章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有毒物品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告知卡示例,怪邹叹扩姻撮侄币改吐酝律仔肠邀祝堂宋吧簿材电澎逾饵绍史惕凑滩噶辊第五章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第五章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第七节职业中毒及其诊断过程,二、职业中毒特点 职业中毒具有群发性的特点,即同车间同工种的工人接触某种工业毒物,若有人发现中毒,则可能会有多人发生中毒。职业中毒症

50、状有特异性,即毒物会有选择地作用于某系统或某器官,出现典型的系统症状。慢性职业中毒发病慢,从开始接触毒物到发病要持续很长一段时间,而且症状是逐渐加重。急性职业中毒发病快,接触毒物后即有一定刺激症状,随即症状消失,经过并无明显症状的潜伏期,突然发生严重症状。多数职业中毒只要能早期诊断,及时恰当治疗,都可以做到预后良好。,渊操旁烹既灰解颖势域铰疚树臼舔炽捣烟位囤琉挤毡燎试彭履普套折珐乘第五章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第五章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第七节职业中毒及其诊断过程,三、职业中毒诊断依据 职业中毒诊断要有职业史、劳动卫生调查、体格检查等三方面的详细资料作为依据。1职业史 职业史是职业中毒诊断的主要依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