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课:答谢中书书精品教育.ppt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5134662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PPT 页数:10 大小:38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十七课:答谢中书书精品教育.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第二十七课:答谢中书书精品教育.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二十七课:答谢中书书精品教育.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二十七课:答谢中书书精品教育.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二十七课:答谢中书书精品教育.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十七课:答谢中书书精品教育.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十七课:答谢中书书精品教育.ppt(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答谢中书书,作者:,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人。南朝时人。有陶隐居集。曾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浑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披阅为务。”(南史)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山中宰相”。,理解题目:,给一个姓谢的任职中书的朋友的书信。,请同学们介绍一下,认识“书”这种文体,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称“尺牍”或者“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然而,我国的应用性文体从来都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结合得十分完美。文学史上,司马迁的报任安书,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吴均

2、的与朱元思书,林觉民的与妻书等等书信或抒发感情或描写景物,脍炙人口,千古不朽!,这篇山水小品,仅用六十八字,就概括古今,包罗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议论抒情,各类皆备,真可谓“尺幅能容千里,片言可役百意”。,补充介绍,课文赏析,听课文录音注意节奏。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请大家齐读课文。,参考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

3、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1、总领全文的一句话是什么?,山川之美,古来共谈。,2、全文围绕哪个字展开?,美,合作探究,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的?,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序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小结,一层(句)概述山川之美的无穷魅力 二层(句)具体描绘“四时”“晨昏”的山 川之美 三层(句)总体评价,侧面衬托山川之美,本文以清峻的笔调描绘了秀美的山川,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本文主题:,总分总,结构:,谢谢欣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