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山中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513813 上传时间:2021-02-06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27.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山中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古诗山中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古诗山中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古诗山中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古诗山中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古诗山中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山中教学设计.doc(2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古诗山中教学设计 古诗山中教学设计1山中唐代:王维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译文】荆溪潺湲流过露出磷磷白石,天气变得寒冷红叶落落稀稀。山间小路上本来没有下雨,但苍翠的山色却浓得仿佛要润湿了人的衣裳。【赏析】这首小诗以诗人山行时所见所感,描绘了初冬时节的山中景色。“荆溪白石出”主要写山中溪水。荆溪,本名长水,又称浐水,源出陕西蓝田县西南秦岭山中,北流至长安东北入灞水。这里写的大概是穿行在山中的上游一段。山路往往傍着溪流,山行时很容易首先注意到蜿蜒曲折、似乎与人作伴的清溪。天寒水浅,山溪变成涓涓细流,露出磷磷白石,显得特别清浅可爱。由于抓住了冬寒时山溪的主要特征,读者不但可

2、以想见它清澄莹澈的颜色,蜿蜒穿行的形状,甚至仿佛可以听到它潺潺流淌的声音。“天寒红叶稀”主要写山中红叶。绚烂的霜叶红树,本是秋山的特点。入冬天寒,红叶变得稀少了;这原是不大引人注目的景色。但对王维这样一位对大自然的色彩有特殊敏感的诗人兼画家来说,在一片浓翠的山色背景上,这里那里点缀着的几片红叶,有时反倒更为显眼。它们或许会引起诗人对刚刚逝去的绚烂秋色的遐想呢。所以,这里的“红叶稀”,并不给人以萧瑟、凋零之感,而是引起对美好事物的珍重和流连。“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主要写初冬时节山中全貌。本应是萧瑟枯寂的冬季,但整个秦岭山中,仍是苍松翠柏,蓊郁青葱,山路就穿行在无边的浓翠之中。苍翠的山色本身

3、是空明的,不像有形的物体那样可以触摸得到,所以说“空翠”。“空翠”自然不会“湿衣”,但它是那样的浓,浓得几乎可以溢出翠色的水分,浓得几乎使整个空气里都充满了翠色的分子,人行空翠之中,就像被笼罩在一片翠雾之中,整个身心都受到它的浸染、滋润,而微微感觉到一种细雨湿衣似的凉意,所以尽管“山路元无雨”,却自然感到“空翠湿人衣”了。这是视觉、触觉、感觉的复杂作用所产生的一种似幻似真的感受,一种心灵上的快感。“空”字和“湿”字的矛盾,也就在这种心灵上的快感中统一起来了。张旭的山中留客说:“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沾衣”是实写,展示了云封雾锁的深山另一种美的境界;王维这首山中的“湿衣”却是幻觉和

4、错觉,抒写了浓翠的山色给人的诗意感受。同样写山中景物,同样写到了沾衣,却同工异曲,各臻其妙。真正的艺术是永远不会重复的。这幅由小溪、白石、鲜艳的红叶、山间小路、无边的浓翠所组成的山中冬景,色泽斑斓鲜明,富于诗情画意,没有一丝一毫的萧瑟枯寂。全诗意境空蒙,如梦如幻,写法从一般见特殊,达到新颖独特的效果,诗风清新明快。扩展阅读:诗人王维奇闻轶事之因诗获生安禄山攻陷长安时,俘获了一大批尚未逃走的官员,诗人王维就在其中。为了笼络人心,安禄山便费尽心思想要收买当时在文人中名气很大的王维为其所用。他把王维软禁在普施寺,派手下的谋士轮番到寺院劝说王维。王维偷偷地托人在外面找了些泻药吃了,想就此因病蒙混过关。

5、此时安禄山在洛阳的凝碧池设宴款待手下的将领,并让原宫中的一些梨园弟子表演。可这些人看到国破家亡,悲伤不已,无心演出。其中有一个叫雷海青的人,还把乐器重重地扔在了地上,面向西方号啕大哭。安禄山一怒之下命令手下把雷海青乱刃分尸。诗人王维知道此事后,哀伤不已,见景生情,就写了一首凝碧诗:“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叶落深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王维最后还是没能逃过叛贼的威逼,被迫出任了伪官。大唐军队剿灭叛贼之后,朝廷对在叛乱时期出任过伪官的文人严加处分,而王维却由于其凝碧诗而得到了皇帝的宽恕保住了性命。诗人王维虽然并未因被俘而选择舍生取义,但从凝碧池这首诗中可见其内心的坚守仍然为人称道。也

6、正是这份坚守让其与李白、杜甫一同谱写唐诗的繁荣。扩展阅读:王维简介(唐朝诗人、画家)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画家。王维出身河东王氏,于开元十九年(731年)状元及第。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宝年间,王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时,王维被迫受伪职。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

7、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古诗山中教学设计2教材简解:杜牧的山行是苏教版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我们可以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目标预设:知识与技能:了解诗句的含义,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

8、诗歌,做到熟能成诵。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分步解读,入境悟情等方式通过品味语言、描绘画面来体会诗歌的情感。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秋天,发现欣赏自然之美,激发对自然的热爱之情。重点、难点:基于本人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我将本课的重点难点定为:1、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体会诗的意境;2、激发学生对秋天的欣赏美的欣赏,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设计理念: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看来仍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

9、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感知力。意境,即客观事物和诗人思想感情的有机统一,它是诗的灵魂,可以说,没有意境就没有了诗:“诗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诵秋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语言,将一幅绚丽的秋景图展现于我们面前。教学中我把握情与景的统一,引导学生走入诗境,感受诗情,以得到美的感染,情的陶冶。设计思路:基于以上理念,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思路:一、情境导入,初体诗境。二、分步解读,入境悟情。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四、整体诵读,体会诗韵。五、课外延伸,拓展视野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初体诗境1、谈谈秋天的印象。2、出示图画或课件,配乐朗诵山行。3、理解

10、诗题,简介作者。【设计意图:形象的感知比抽象的分析讲解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感知秋天,进而引入古诗,通过图片直观感受,引发学生了解全诗的兴趣。】二、分步解读,入境悟情。1、“扶”学生学习第一句。(1)运用不同手段理解“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远上”让学生联系实际,展开想象理解;“斜”教师用“简笔画”演示;“寒山”让学生查阅工具书或教师讲解。(从该词当中了解古诗所写的季节)(2)出示句式训练:一条石头小路。教师引导学生讲句意。(3)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讲句意。【设计意图:紧扣重点词,理解“远上”、“斜”、“寒山”相应词语,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古

11、诗的凝练与本诗意境。】2、“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1)指导学生看图或课件,启发想象,出示训练:几户人家在白云的地方。相机突出“生处”这个词义的难点。(2)试着让学生自己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3、“放手”自学三、四句。(1)根据学法指导,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习,教师深入学生,了解反馈。(2)汇报交流,教师对重点处点拨。4、引导学生领会全诗的意思,进一步加深理解。【设计意图:突出“词义句意理解”的训练点,以“学法指导”为主线,注重智力与技能的培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力求改变“讲词语记内容背中心”这种机械呆板的旧模式】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1、听着音乐,随着老师的描述,

12、想象一下山林的景色,引导学生把景物说具体。2、面对这么多的景致你想做些什么呢?(1)放声朗读这首诗。(2)画一幅画。【设计意图:爱动、富于想象、形象性强是儿童的共同特性。教学时对于绘画基础较好的学生,可指导学生根据诗意作想象性绘画(非技术性)。教学中应让学生尽可充分发挥想象力,把自己意象景色描绘出来。诗中之“画”形象化、直观化了,不但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入境、激情,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及创造美的意识。】(3)当导游介绍此处美景。【设计意图:能在课堂上完成的想法让学生当堂即做,如朗诵诗,不能当堂完成的可作为家庭作业布置给学生,从而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给了学生自主选择作业的权利】四、整体诵读

13、,体会诗韵。1、学生诵读,怎样才能读得美?2、学生汇报,教师点拨。(读出节奏美)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范读个别读小组读齐读)【设计意图:古诗是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瑰宝,它语言凝练,意境深远,适宜诵读。采用不同形式的读,既可以在读的过程中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又可使学生情感升华至对美好景物的热爱。】五、课外延伸,拓展视野1、出示杜牧长安秋望,王维山居秋暝,李商隐霜月。2、学生自由诵读。【设计意图:这几首诗都与秋天有关,学生通过自读,领悟古代诗人笔下秋天的千姿百态之美。】古诗山中教学设计3教学目标:1、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红叶的特点,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2、体会诗人丰富

14、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会背诵。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教学难点: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谈话: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生思考,后交流,教师肯定学生所说)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有人说:“秋风扫落叶,何等凄凉萧条!”但是,在诗人杜牧眼中,秋天枫叶的生命力仿佛比春天鲜花的生命力还要旺盛,晚秋的景色也同样生气勃勃,充满活力。今天,我们将学习他的山行。2、板书:山行杜牧二、自主合作,读诗明意1、自由朗读2、请学生读,互相评价3、齐读4、出示学习古诗的方法,齐

15、读。(1)知诗人,解诗题;(2)抓字眼,明诗意;(3)读诗句,悟诗情。5、根据学法,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或课前收集的资料,学习古诗。6、小组汇报交流。(1)简介诗人杜牧;(2)了解题目意思:山行:在山上行走。(3)字词解释:a、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b、斜:在这首诗中应读xi,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c、坐:因为;爱:真爱,留恋的意思。d、红于:比更红。(4)学生根据小组讨论说说诗句意思。(大致了解即可)(5)教师点拨:a、白云生处与白云深处的区别:深:浓厚,浓郁;生:生出,存在。(指有白云

16、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漂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b、第4句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于”不仅点出色彩鲜艳,而且显得更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c、同样写红叶的诗句,古人也留下不少,如“林间暖酒烧红叶”“红树青山好放船”,比较而言,杜牧的写法好在哪儿?(在深秋时节,诗人惊喜地发现,枫叶流丹,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诗人运用比较的写法,写出了这时的秋天像春天一样充满活力,透过“霜叶”作者感受到了山林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d、前两句描写景物特点与作者情感表达又有什

17、么关系呢?请同学们围绕这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前两句描写的景物很美,但作者最爱的还是枫叶,所以说,前面景物的描写是为下面的第四句作铺垫的)小结:这首诗中,作者杜牧用惊喜的目光把“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统摄起来,构成了一幅秋山旅行图,以“爱”为核心的情感表达,使这首诗情景交融,令人白谈不厌。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1、创设情景,男女生交替朗读,品悟诗歌表达情感。2、设置导语,配置音乐、角色、扮演(把自己当成诗人)。3、反复吟唱,强化记忆。四、选择性作业。(任选一道完成)1、画一幅秋色图。2、改写山行(以第一人称,把古诗改成一篇记叙文)古诗山中教学设计4教学目标:1、学会本首古诗

18、生字“枫”,读准“斜”,理解词语。2、读懂山行,用自己的话语说说古诗的意思。3、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感情。教学过程:一、古诗激趣1、学生交流古诗,背诵古诗。2、回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1)理解课题,认识作者(2)解释词语,说说诗意(3)联系实际,发挥想象(4)感情朗读,体会诗境二、揭题学习山行1、认真读诗,想一想哪些你能读懂了?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交流。(1)山行:在山路上行走。(2)作者:杜牧(唐)学生用课外知识交流对杜牧的认识,加深记忆,更方便的理解诗意。(3)交流: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深处(学生发现交流,在结合学生质疑,解读古诗词鱼。)3、句子的理解:A、石头

19、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时节的山头。B、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C、因为留恋这枫林傍晚的美景而停下车来(观赏)。D、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红花还要鲜红。4、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古诗的诗意。(自己说、同桌说、指名说)5、联系实际,发挥想象6、介绍古诗(可用小导游、小画家、小诗人来表达古诗的意思。)7、交流: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在朗读熟练的基础上,体会感情。8、美读古诗形式多样,体会情感。三、作业古诗山中教学设计5教学目标: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邀请、俯身、瀑布、陡峭、身躯、蕴含、侠客、津津乐道”等词语。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3.

20、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地美好情感。4.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联想与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了解散文的基本特点。教学重难点:1.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感受作者对“山中朋友”的深厚感情。2.学习通过联想与想象表达感情的方法,学习运用第二人称写作。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交流揭题今天我们开始学习本册教科书的第一单元,首先,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本第1页的单元导语,看看能从中获得哪些信息。1.(1)谁第一个说说,你从单元导语中知道了什么。A 我知道了这个单元都是介绍大自然的说得对,这个单元的主题就是感受大自然。2.还知道了什么?师:了不起,你关注到了学习

21、要求,一起来读一读。总结:学习本组课文就是要体会作者有哪些(贴:独特感受),还要体会作者是怎样展开(贴:联想和想象)3.揭题:(1)现在,我们就带着这些要求来学习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板书课题。师:一起读。这是著名诗人、散文家李汉荣先生的一篇写景散文。(2)访的意思是?(拜访)友指的就是(朋友)你怎么理解课题?(到山中去拜访朋友)再读题。二、初读课文(一)初读课文1.请大家静下心来,自由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作者到山里拜访哪些朋友?把相关词语圈出来。(课件出示要求)(二)检查词语过渡:来,我们来读一读词语第一组:栀子花、汩汩、犬吠、嗅到1.谁见过栀子花?读句子【走出门,就与微

22、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2.汩汩一般用来形容?(水流动的声音)读句子【你好,汩汩的溪流!】3.犬吠就是狗叫。嗅就是闻的意思。第二组:树冠、唱和1.这两个字都是多音字。冠本义是帽子,皇帝戴的帽子叫-皇冠。也表示形状像帽子或在顶上的东西,树的顶端叫树冠,鸡头上像帽子一样的东西叫鸡冠。2.唱和的意思是和谐的跟着唱。总结:不同的读音表示不同的字义,用法也不同。第三组:邀请、身躯(先驱)、津津乐道这三个词中含着三个要写的字,我们一起来写。1.“邀”字先写“敫”,写得紧凑一些,再写走之儿,平捺要写的舒展。请人到自己的地方来或约定的地方去叫邀请。2.“躯”先写“身”字,根据偏旁我们知道它

23、与身体有关,再写“区”。3.津津乐道:很感兴趣的谈论。津津的意思:形容有滋味;有趣味。有一个词叫津津有味。(三)交流问题1.按照作者的叙述顺序,作者到山里拜访了哪些朋友?学生交流【古桥-树林(鸟儿-露珠-树)-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落叶-石头-雷阵雨】书中有一句话概括了全文【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改成陈述句可以怎么说?(这山中的一切都是我的朋友。)这么多的朋友,作者重点拜访了谁?(板书:古桥-树林)2.师:其实作者是去山中拜访古桥、树林,山中的一切,可他为什么说是山中访友?生交流你觉得这个课题怎么样?生交流(拟人)3.师总结:把山中的一切都当做了人来写,一下子就让

24、我们感受到他的独特感受。三、学习第3自然段,悟“德高望重”(一)悟“德高望重”过渡:一个早晨,他又来到了这漫步了千百回的山中。作者拜访了第一位朋友古桥。1.在作者眼中,古桥是一位怎样的朋友?请大家默读第3自然段,画出感受最深的词语和句子。?生1:德高望重的老人。德高望重是什么意思?师:德是什么?望是什么?生:德是品德,望是威望、名望、声望的意思。请你读一读生2:“弓着腰,俯身凝望”让我们来看看这座古桥【图片】,它弯弯的桥拱就像老人弓着的腰啊!它身上 爬满了藤蔓,就像老人的皱纹啊!总结:作者把古桥当做老人来写,用恰当的比喻表达了他这份独特感受。生3:“你把多少人马”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生4:从最

25、后一句看出来“岁月悠悠”师:这么多年过去了(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很忠诚,默默地)仍在为人们服务。(二)指导朗读、背诵1.指导朗读师:面对这位默默无闻的老桥,面对这位忠诚的老桥,面对这位做出贡献的老桥,作者该怎样与他倾诉。谁来读。?生1读,师:你觉得你读出了对老桥的什么?生:尊敬。师:你觉得你听出了对老桥的什么?生2:怀念。师:还有吗?生3:老桥是他的朋友(朋友之情)。师:请大家带着自己的感情读一读师总结:作者有这么多的情在里面,才从老桥联想到了老朋友,正因为有情,他的文字才这么动情,读来才这么入情。2.指导背诵? 情浓文美,这么美的文字,让我们把它深深地印入脑海中。你

26、可以分成3部分把它记住。【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你把多少人吗渡过对岸,滚滚河水流向远方,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生自由背诵,请2生背。短短3句话,把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形象深深刻入我们的脑海中。让我们一起来背一背。四、比较阅读,体会写法1.师: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金波也写过一篇名为桥的*(投影)请一位同学来读,其他同学思考这两篇*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你喜欢哪一种表达?【 桥一条流得很急很急的河,切断了土地,是桥又把它连接了起来。因为有了桥,我每天早晨,才能走向学校。我在假日里,才能

27、去河对岸的山上才来野花,送给我生病的老师。我在中秋节,才能带上糕点去看望我的外祖母。我记得我刚学会走路的时候,是怎样买着不稳的步子走过这座桥的;爸爸也记得他是怎样走过这座桥,第一次进城的;爷爷也记得他是怎样走过这座桥,去山上砍柴的。】相同点:都对桥有很深厚的感情,都进行了联想。师:他们有没有写桥的外形,样子?只写了自己与桥之间的感情。都是他们的独特感受不同点:第一人称,*中用了第二人称,把桥当成了朋友。师:有了一个字反复了3次你。从这个字中感受到了什么?(他们之间的深厚情谊)2.师:你能学着李汉荣的样子,跟桥说说心里话吗?用上这样的句式,可以改写这段文字,也可以写自己的独特感受。桥啊!你_!你_!生自由写3.学生交流师评价:我感受到了你对老桥的那份情谊。你的联想很独特。你用了疑问句表达自己的感受。五、小结这节课我们跟随着李汉荣先生去山中拜访了他的老朋友古桥。体会了作者运用拟人、比喻、联想与想象来表达独特的感受,还运用第二人称来写下自己的感受。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跟随他的脚步,去山中访友。六、板书设计散文 山中访友古桥 老朋友 独特感受树林 联想、想象古诗山中教学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初中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