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动物单元观察活动滨城区第四小学吴玲玲.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162244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PPT 页数:42 大小:334.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上册动物单元观察活动滨城区第四小学吴玲玲.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三年级上册动物单元观察活动滨城区第四小学吴玲玲.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三年级上册动物单元观察活动滨城区第四小学吴玲玲.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三年级上册动物单元观察活动滨城区第四小学吴玲玲.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三年级上册动物单元观察活动滨城区第四小学吴玲玲.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年级上册动物单元观察活动滨城区第四小学吴玲玲.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上册动物单元观察活动滨城区第四小学吴玲玲.ppt(4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三年级上册“动物”单元观察活动 滨城区第四小学 吴玲玲,1.寻访小动物,观察名称:寻访小动物观察活动目标:1.科学概念 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2.过程与方法 记录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提出寻访小动物中可能碰到的未提及解决问题的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的态度,形成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观察活动准备:放大镜、记录本、笔、画夹。,观察活动组织过程:1.认识什么是“小动物”。使学生通过举例的方法认识哪些动物是“大动物”,哪些动物是“小动物”。给学生留出充足的讨论时间,明确“小动物”所指的范围

2、。2.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教师组织学生回忆、交流在一定范围内见过那些小动物。注意引起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兴趣。关注:学生是否注意倾听同学的经历;学生的描述是否有想象的内容。3.观察活动的准备。组织讨论,明确寻访的任务、寻访的时间、地点和观察与调查的方法。交流寻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注意事项。交流在观察过程中用什么观察方法?需要准备什么观察工具?怎样记录不知名的小动物?4.到校园里观察小动物。分发观察记录单。分组观察。5.交流观察到的情况。总结整理:不同的环境生活着不同的小动物,不同的小动物有各自不同的特征。,注意事项:教师注意提示学生运用正确科学的观察方法进行观察活动。观察前,

3、教师一定要强调安全问题,并提示学生保护动物的生存环境。观察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提醒学生及时做好记录。教师注意要引导学生整理总结观察活动后的发现。,2.蜗牛(一),观察一观察名称:蜗牛的身体观察活动目标:1.科学概念蜗牛的身体分头部和腹部,头上有两对触角,有口,背上有壳。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如触角伸缩、身体躲进壳内以躲避危险等。2.过程与方法用放大镜观察蜗牛的身体构造及各部分的特征。用简图画出蜗牛的外形。3.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研究小动物的兴趣,树立起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地观察态度。观察活动准备:放大镜、小棒等。,观察活动组织过程:1.观察前的准备。在学生观察前,先让学生饲养蜗牛

4、。讨论用什么方法观察。2.提出问题,进行细致地观察。用放大镜观察蜗牛,我们能看到什么?留给学生较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观察。学生可能观察到触角、壳等部分,忽视对眼、口、腹足的观察,教师注意加强指导。.观察蜗牛的反应及各部分的特征。教师指导学生用小棒轻触蜗牛的身体,观察蜗牛有怎样的反应?指导学生观察蜗牛壳、腹足、触角、口等部分有什么主要特征。4.分组观察,整理发现。分发观察记录单。5.汇报交流。各小组分别汇报观察方法和发现,其他小组补充。,注意事项:1.学生在观察活动中可能比较盲目,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有序、科学地观察。2.教师注意提醒学生在观察活动中,注意保护好蜗牛的安全,不能伤害蜗牛。3.观察活

5、动中,学生容易忽视蜗牛身体各部分的特征,教师要注意加强指导。,观察二观察名称:蜗牛的运动观察活动目标:1.科学概念蜗牛利用腹足能在各种物体上爬行,腹足做细波浪状运动并在爬行中留下粘液痕迹。2过程与方法经历和体验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过程,并学习使用放大镜做更细致的观察。3.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研究小动物的兴趣,树立起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地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观察活动准备:蜗牛、放大镜、树枝、绳子、玻璃、饲养槽。,观察活动组织过程:1.讨论观察方法。组织学生讨论观察蜗牛运动的方法和记录的方法。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2.及时记录,发现问题。学生观察、记录蜗牛的运动。并在

6、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教师注意指导学生观察蜗牛爬行过的地方是否留有黏液。3.观察蜗牛的反应。教师指导学生在观察过程中用适度刺激的方法观察蜗牛的反应。4.汇报交流观察的情况。认识蜗牛运动的特点:靠腹足运动,爬过的地方有粘液,能对刺激做出反应。,注意事项:1.观察蜗牛的运动注意联系前面观察蜗牛身体的活动,在学生充分了解身体构造的基础上进行观察。2.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蜗牛在运动时,其他部分的变化,3.注意不能伤害蜗牛,蜗牛不出壳时,可以在手上洒一点水,然后轻轻抚摸。,3.蜗牛(二),观察一观察名称:蜗牛吃食物观察活动目标:1.科学概念蜗牛喜欢吃菜叶等一些植物类食物。2.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蜗牛吃

7、食的过程,体会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观察的乐趣,激起学生进一步细致观察的兴趣。观察活动准备:10只饿了的蜗牛,菜叶、苹果片、饼干、等食物,记录表。,观察活动组织过程:1.讨论怎样观察蜗牛吃食物。学生可能想到把蜗牛放在一种食物上,看它的表现。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思考:还有没有更好的观察方法?学生在观察蜗牛时,可能会采取不同的方法。教师注意随机指导,并对学生的观察方法加以完善。2.用小组讨论好的观察方法进行观察。教师注意集中指导,在观察时应该注意的事项。如:要保证观察方法的科学正确,不能出现以偏概全的现象。要细致观察,及时记录等。学生小组观察时,要强调好小组内部成员的分工。由

8、于是三年级学生,要加强小组合作的指导。3.小组观察,整理发现。4.汇报交流,整理发现。使用记录表(一)的小组,把观察点对准蜗牛的反应。把每一只蜗牛放在每一种食物上观察蜗牛的反应。使用记录表(二)的小组,把观察点对准蜗牛的数量,哪种食物比较受大多数蜗牛的喜欢。整理发现:由细致地观察得出,蜗牛比较喜欢吃菜叶等植物类食物。,注意事项:1.注意强调学生带新鲜的食物,蜗牛必须是没有最近进食的。2.注意在观察前,准备好观察的器皿。3.要选择身体状况近似相同的蜗牛。,观察二观察名称:蜗牛的排泄和呼吸观察活动目标:1.科学概念蜗牛用气孔呼吸,在靠近气孔的地方排泄。2.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蜗牛呼吸、排泄的过程,尝

9、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遇到的不同问题。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励学生继续观察蜗牛的兴趣。观察活动准备:吃饱了食物的蜗牛、盛放蜗牛的器皿、记录表等。,观察活动组织过程:1.探讨观察方法,鼓励学生发现新的问题。学生可能只在意观察蜗牛的粪便是什么样的,而忽视粪便是哪个地方排泄出来的。教师注意强化这方面的指导。学生可能误认为蜗牛的呼吸地方和排泄的地方都是通过气孔,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细致地观察。2.小组观察,注意及时记录。教师注意加强指导,怎样在小组内有序地展开对蜗牛的观察。首先要明确观察的重点放在呼吸和排泄上。其次强调学生注意气孔的位置,细致观察排泄的位置。在小组内确定好记录员,及时记录发现及所产生的问题

10、。3.交流汇报,总结整理。教师对学生的发现不能硬性否定,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确定观察事实。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明确,蜗牛靠气孔进行呼吸,在呼吸时气孔常会一开一关,就像是蜗牛呼吸用的鼻。蜗牛排泄是在靠近呼吸孔的地方排泄的。,注意事项:1.本次观察活动重点是观察蜗牛的呼吸和排泄,蜗牛最好是静止的,可以把蜗牛放在狭小的器皿中,防止蜗牛乱爬乱动。2.注意加强蜗牛饲养工作的指导,激励学生继续观察。3.注意引导学生查阅有关蜗牛的资料,了解更多有关蜗牛的知识。,4.蚯蚓观察一观察名称:蚯蚓的身体观察活动目标1.科学概念蚯蚓的身体分口、环带、肛门,蚯蚓有其适应环境的身体结构。2过程与方法经历对蚯蚓的观察,初步

11、理解动物身体结构的多样性。3.情感态度、价值观喜欢蚯蚓这样的小动物,树立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观察活动准备:每组:几条蚯蚓,放大镜、一张白纸。,观察活动组织过程:1.探讨观察方法。教师指导学生在观察蚯蚓时,用手指轻轻拿起,放在白纸上,用放大镜观察。可以画出蚯蚓的样子,也可以用语言描述。2.分组观察,加强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能找到蚯蚓的口、环带和肛门。教师注意指导学生观察这三个部分有什么特点。注意观察蚯蚓是怎样爬行的,在爬行过程中,口、环带、肛门各处于什么状态。用笔轻轻触碰蚯蚓的身体,观察它的反应,这时候口、环带、肛门又处于什么状态。3.交流汇报,总结发现。交流的侧重点放在指认蚯蚓的口、

12、环带、肛门各在什么地方,蚯蚓的爬行是靠腹部的刚毛向前蠕动。,注意事项:1.注意引导学生思考蚯蚓身体的各部分所起到的作用。2.指导学生结合前面几种小动物的学习,进行比较观察。3.在观察蚯蚓时,注意轻拿轻放,不要伤害它。,观察二观察名称:蚯蚓的反应观察活动目标:1.科学概念蚯蚓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相应的反应,如对对水的反应。2.过程与方法能用维恩图比较蜗牛和蚯蚓的相同和不同。3.情感态度、价值观喜欢蚯蚓这样的小动物,树立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地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观察活动准备:每组:几条蚯蚓,一只浅水碟子。,观察活动组织过程:1.讨论观察方法及注意事项。指导学生观察材料的准备:用浅盘装少

13、量常温下的水。强调水不能放太多,不能把蚯蚓长时间的放在水里。把蚯蚓轻轻放入水中,观察蚯蚓的哪部分先做出反应。2.分组观察,加强指导。蚯蚓先进入水中时有什么反应,教师注意随机指导,见蚯蚓情况不妙,要促使学生赶快把蚯蚓捞上来。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蚯蚓的反应时,注意让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思考:蚯蚓在水中能不能呼吸?如果长时间在水中,会出现什么情况?三年级学生在小组合作方面还需要教师加强指导,要注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观察活动中来。3.比较蜗牛和蚯蚓的相同和不同。指导学生把这节课所观察到得蚯蚓的身体构造和对外界、对水的反应等特点记录下来。回顾前面学到的蜗牛的身体构造和生活习性,记录下来。寻找两者的共同点,记

14、录在维恩图的中间。,4.交流汇报,整理发现。学生在交流中可能谈到蚯蚓刚进入水中时,身体收缩。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谈一谈,蚯蚓喜欢什么样的生活环境。注意引导学生讨论:夏季暴雨过后,为什么蚯蚓会出来透气?教师引导学生明确:蚯蚓在水中无法呼吸,它是靠体壁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交流维恩图的填写情况,教师注意指导学生要抓住蜗牛和蚯蚓的主要特点。,注意事项:1.注意提醒学生不要准备太多的蚯蚓,每个组2-3条即可。2.在准备材料时,可以采取在小组内分工的方法准备。3.在观察完后,注意提醒学生把蚯蚓送回家,注意保护蚯蚓的栖息地。,5.蚂蚁观察一观察名称:蚂蚁的生活观察活动目标:1.科学概念蚂蚁有自己的生活习性,

15、适应陆地上的生活。2.过程与方法想办法解决观察过程中的问题,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观察研究。3.情感态度、价值观以细心、小心的态度观察蚂蚁,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观察活动准备:少许面包,少许白糖、和死掉的昆虫,放大镜。装在玻璃瓶里的蚂蚁、白纸、放大镜、小盆子、水、瓶盖。,观察活动组织过程:1.讨论观察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捉到蚂蚁?把蚂蚁放在什么地方可以便于我们课堂上观察。结合老师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教师注意提醒学生在捉蚂蚁的过程中,注意展开对蚂蚁生活习性的观察。鼓励学生饲养蚂蚁,注意保持饲养环境通风,按时给蚂蚁喂食、清洁卫生。提醒学生及时记录饲养过程中的发现。2.交流发现,确定课堂

16、观察目标。先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蚂蚁已有的发现,确立新的观察目标。学生在课前捕捉、饲养的过程中可能对蚂蚁的生活习性有了一定得了解,结合实际情况可以把观察活动的主题确定为“观察蚂蚁的运动和对水的反应”。3.分组观察,及时记录。分发记录表,注意事项:1.注意观察结束后,把蚂蚁送回家。2.课外观察蚂蚁时,可以引导学生带上放大镜就地观察。这样可以解决蚂蚁很难饲养的麻烦。3.注意引导学生查阅有关蚂蚁的资料,了解更多关于蚂蚁的知识。,观察二观察名称:蚂蚁的身体观察活动目标:1.科学概念蚂蚁的身体分成头、胸、腹三个部分,头上有触角,胸上长有六只脚。2.过程与方法用图画尽可能准确的画出蚂蚁的身体。3.情感态度、价

17、值观以细心、小心的态度观察蚂蚁,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观察活动准备:装在玻璃瓶里的蚂蚁、白纸、放大镜。,观察活动组织过程:1.讨论并确定观察的重点。主要观察蚂蚁的身体结构及各部分是怎样的。了解生物学家一直用画图的方式帮助他们观察动物和植物。2.讨论怎样用画图的方式来记录蚂蚁的特征。确定先画什么?再主要画什么?教师指导点拨学生在画蚂蚁的时候,不仅要画出蚂蚁的身体结构,还要标出各部分的名称。并用简要文字记录自己看到的每一个细节。3.分组观察,细致记录。教师可以要求组内每个同学都动手画,画完后,再在组内展示交流。在组内选出最佳观察记录,在全班展开交流。分发记录单。4.全班交流汇报,总结发现。每个小组

18、应该都能观察到蚂蚁的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触角、有三对足。教师可以引领学生进行补充,比如蚂蚁的口中有钳状的大牙,足部有毛,触角能灵活的摆动。,注意事项:1.学生的观察活动可能只停留在表面,教师注意加强指导,通过扶摸、用放大镜等细致观察,了解蚂蚁更多的身体特点。2.在观察蚂蚁时,有些学生不愿意用画图的方式来观察。可以允许他们用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来记录观察到得特点。3.学生在观察蚂蚁身体的过程中,激发学生提出自己发现的问题,便于下面对蚂蚁展开研究活动。,6.金鱼观察一观察名称:金鱼的身体观察活动目标:1.科学概念金鱼有适应水生环境的身体结构,金鱼用鳍游泳。2.过程与方法用画图的方法把观察到

19、得金鱼的身体结构画出来。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喜爱小动物的感情。观察活动准备:2-3条金鱼,装载玻璃缸里。,观察活动组织过程:1.确定观察的重点。指导学生观察金鱼的外形,重点观察金鱼的身体有几部分,身体上长着什么?指导学生观察金鱼的运动,教师适时告知鱼鳞、鱼鳍等及其作用。引起学生对金鱼形态和对金鱼运动方式的关注。2.分小组观察,可以用画图的方式记录自己的发现。教师指导学生画出金鱼的身体结构及各部分的名称。在观察的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思考“鳍”在鱼的运动中起什么作用。分发记录单。3.交流汇报,整理发现。学生应该能观察到金鱼的身体有头部和尾部,身上长着鳍。教师注意指导学生说出金鱼的身体还包括

20、躯干,鳍在金鱼的运动中起什么作用。学生的发现,可能涉及到后面关于金鱼的观察活动,教师注意激励学生继续对金鱼的观察,并顺势把观察往下一个活动引入。,注意事项:1.注意观察的顺序,提示学生观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2.注意对学生观察习惯的培养,注意及时记录观察过程中的发现。遇到问题,及时反馈。3.金鱼的各个鳍在金鱼的运动中所起到得作用有差异,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观察。4.继续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意识,及时组织课堂教学。,观察二观察名称:金鱼的捕食观察活动目标:1.科学概念:了解金鱼怎样捕食、排便。2.过程与方法会细致观察,注意发现新的问题。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喜爱小动物的感情。观察活动准备:2-

21、3条金鱼,装载玻璃缸里,鱼食等。,观察活动组织过程:1.明确观察的步骤。首先轻轻地往鱼缸里放几粒鱼食,观察金鱼怎样进食。再注意观察金鱼的粪便,并注意观察它们的粪便是从哪里排出来的?2.分小组观察,及时记录自己的发现。教师要指导学生描述金鱼进食的状况。注意指导学生观察金鱼的粪便是什么样的?从哪里排出来的?分发记录单。3.交流汇报,整理发现。学生的观察可能会简单描述金鱼的进食方法,注意引导学生说出金鱼在进食时,有哪些部分参与?关于金鱼粪便的观察,教师可以允许学生进行简单地描述,通过各小组相互补充,完善观察。,注意事项:1.课前准备的金鱼不能喂饱。2.对金鱼的观察尽可能用眼睛或借助放大镜观察,最好不

22、要用手抓取金鱼。3.不能放入太多的鱼食,防止把金鱼胀死。4.注意引入学生关注对金鱼呼吸的观察。,观察三观察名称:金鱼的呼吸观察活动目标:1.科学概念金鱼用鳍游泳。金鱼和蚂蚁具有相同的生命特征。2.过程与方法用实验的方法证明自己的猜想。继续利用维恩图比较动物的相同和不同。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喜爱小动物的感情,培养用实验证据证明猜想的态度。观察活动准备:每组:2-3条金鱼,装载玻璃缸里。1只滴管、少许使用色素调制的红水、少许鱼食。,观察活动组织过程:1.交流有关金鱼在呼吸方面的经验,提出猜想。教师注意指导学生谈出自己在金鱼呼吸方面已有的知识储备。学生可能谈到金鱼用鳃呼吸,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怎样用

23、实验的方法来验证。2.设计实验。用滴管吸一些红色水,悄悄地伸入水中,在金鱼的嘴前面挤出红水,我们看到了什么现象?思考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3.分小组进行实验,重点观察金鱼怎样呼吸。教师注意重点指导学生观察金鱼的鳃在它呼吸的过程中起到什么作用?分发记录单。4.交流汇报,得出结论。各小组应该能通过观察了解到金鱼是怎样呼吸的。教师注意指导学生用简介严密的语言文字进行描述:金鱼呼吸时,水流过金鱼的鳃部,鱼鳃就能利用水中的氧气进行呼吸。5.比较金鱼和蚂蚁的相同和不同。回顾维恩图的用处。学生把上节课学的蚂蚁的特点写在左边圆圈里,把金鱼的特点写在右边的圆圈里,把各自相同的特点写在中间。小结蚂蚁和金鱼的相同点和

24、不同点。,注意事项:1.学生用实验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看法时不要干扰金鱼。2.注意向学生渗透比较观察的方法。3.红水的调制注意用食用色素,不能伤害金鱼。4 活动最后,注意引导学生总结动物的共同特点,引入下一节课的教学。,7.动物有哪些相同特点观察名称:观察周围的生物观察活动目标:1.科学概念 我们周围的植物、动物是各种各样的。动物和植物都属于生物,它们都是有生命的物体。2.过程与方法运用比较的方法获得动物、植物的共同特征。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动物寿命的认识,懂得生命的可贵,也体会生死的自然规律。观察活动准备:蜗牛、蚯蚓、蚂蚁等动物的图片;记录单等。,观察活动组织过程:1.教师讲解到校园观察

25、学校动物和植物的注意事项。注意不能破环动物的栖息地,静静地细心观察。观察的动、植物分类记录好,小组集体活动,共同讨论有关问题。2.学生分组到校园静静的观察校园的植物和动物。教师要指导小组长组织好自己小组的室外观察活动。分发观察记录表。3.回教室汇报。全班集体用维恩图比较动物和植物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在动物和植物相同的圈里写上“生物”两个字,并告诉学生,动物和植物艘是生物,都是有生命的物体。归纳小结:人和动物、植物都是生物,都是活的,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会生长繁殖、最后都会死亡。这是生物的特点,也是生命的基本特征。,注意事项:1.教师注意提醒学生做到安静的观察、不打扰校园的动植物。2.激发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提出的问题。3.通过讨论,加深学生对人是否是生物的理解。4.引发学生思考交流的信息是否有证据支持。,谢谢大家!欢迎大家提出宝贵建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