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经络-十二经脉.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基础理论-经络-十二经脉.ppt(7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节十二经脉,一、名称 十二经脉各有不同的名称,每一条经脉的名称分别包括手或足,阴或阳,脏或腑等三方面内容。(一)命名根据 根据经脉在四肢的分布情况:在上肢的经脉为手经 在下肢的经脉为足经 在四肢内侧面的为阴经 在四肢外侧面的为阳经,根据经脉与脏腑的隶属关系而命名 隶属于五脏的为阴经 隶属于六腑的为阳经3、根据阴阳消长而命名:少阴:阴气初生 少阳:阳气初生 太阴:阴气旺盛 太阳:阳气旺盛 阴气将尽 阳明:二阳合明 厥阴:阳气初生,(二)具体名称:,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厥阴肝经,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
2、膀胱经,二、十二经走向交接规律:,(一)走向与交接规律,手三阴,胸腹,手,手三阳,头,足三阳,足,足三阴,1、走向规律,交接规律,()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手三阴与手三阳在上肢的末端 足三阴与足三阳在下肢的末端()同名的手足阳经在头面部交接()手足阴经在胸腹部交接,三、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十二经脉左右对称地分布在头面、躯干、四肢。(一)在四肢的分布:、一般规律:,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面,前缘阳明 中线少阳 后缘太阳,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面,前缘太阴中线厥阴 后缘少阴,、特殊性:足三阴经在下肢内侧面的分布略有变化,以内踝上八寸为界。,八寸,以 下,前缘厥阴中线太阴,以上,前缘太阴中线厥阴
3、,(二)头面的分布:主要是阳经分布,阳明经面、额部 手太阳经面颊、目内眦、目外眦、耳中。足太阳经头顶、枕项部 少阳经头两侧部,头为诸阳之会,此外,足厥阴肝经连目系上出额,上行头顶,在巅顶与督脉相会。,(三)躯干部的分布,足三阳经,足太阳经后面(背部),足少阳经两侧面(胁下),足阳明经,躯干前胸腹部,自脐向外的顺序为:足少阴 足阳明 足太阴 足厥阴,足三阴经,手三阳经肩胛部手三阴经均从腋下走出,四、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素问血气形志说:“足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足阴阳也;手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心主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手之阴阳也。”,(一)表里关系的
4、涵义:,十二经脉中的阳经和阴经之间,通过经别、别络的沟通,相互联系,相互配合,形成六对“表里相合”的关系。即:太阴阳明,厥阴少阳、少阴太阳。手足共六对。阴经属里,阳经属表。,(二)属络脏腑:,1、经络系统深入体内,直接与脏腑联系。2、阳经属腑,络脏;阴经属脏,络腑。“属”:十二经脉与其本经的脏或腑直接相连接的关系。“络”:十二经脉与其本经相互表里经的脏或腑的关系。如手阳明经,为大肠经,属大肠,相表里的手太阴经,为肺经,络肺。,(三)表里关系的特点:,1、相为表里关系的两条经脉分别循行于四肢内外两个侧面的相对应的位置。2、都是在四肢末端相交接。3、相表里的经脉相互络属其所联系的脏腑。,(五)十二
5、经脉流注次序,流注:气血沿着一定的经脉运行。流注次序:气血由中焦水谷精气所化生,经脉在中焦受气后,上注于肺,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传至足厥阴肝经,再复注于手太阴肺经,首尾相贯,如环无端。(歌诀)肺大胃脾心小肠,胱肾包焦胆肝乡。素问举痛论:“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食指端,足阳明胃经,鼻翼旁,足太阴脾经,心中,足大趾端,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小指端,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足小趾端,胸中,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无名指端,足少阳胆经,目外眦,足厥阴肝经,足大趾,肺中,目内眦,特点:,始于手太阴肺经,依次传至足厥阴
6、肝经,又往复传至于手太阴肺经。“首尾相贯,如环无端”每两条阴经分别与相表里的两条阳经交替相传。阳经与阴经之间是表里经相传注。阳经之间是手足同名经相传,且从手经传至足经。5阴经之间是依太阴 少阴厥阴太阴相传,且从足经传手经。,(五)循行部位:p111表46,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通过膈肌,属肺,从肺系,横行至胸部外上方出腋下,沿上肢内侧前缘下行,直出拇指桡侧端。分支:从手腕的后方分出,沿掌背侧走向食指桡侧端,交于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桡侧端,经过手背行于上肢(外侧)前缘,上肩,至肩关节前缘,向后到第七颈椎棘突下,再向前下行入缺盆(锁骨上窝),进入胸腔络肺,向下
7、通过膈肌下行至大肠,属大肠。分支:从锁骨上窝上行,经颈部至面颊,入下齿中,回出挟口两旁,左右交叉于人中,至对侧鼻翼旁,交于足阳明胃经,足阳明胃经,起于鼻翼旁,沿鼻根、前额、胸部乳中线、腹部正中线旁开2寸处沿下肢前外侧下行。其主要分支从足背分出,至大趾与足太阴脾经相接。,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内侧端,沿内侧赤白肉际,上行过内踝的前缘,沿小腿内侧正中线上行。至内踝尖上八寸处,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上行沿大腿内侧前缘,进入腹中,属脾,络胃。向上穿过膈肌,沿食道两旁,连舌本,散舌下。分支:从胃别出,上行通过膈肌,注入心中,交于手少阴心经。,手少阴心经,起于心中,走出后属心系,向下穿过膈肌,络小肠。分支:
8、从心系分出,挟食道上行,连于目系。直行者:从心系出来,退回上行经过肺,向下浅出腋下,沿上肢内侧后缘,过肘中,经掌后锐骨端,进入掌中,沿小指桡侧,出小指桡侧端,交于手太阳小肠经。,手太阳小肠经,起于小指外侧,沿上肢外侧后缘,绕肩胛,交肩上行于颈侧部、面颊、目眶下缘于目内眦与足太阳膀经相接。,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沿额、顶、枕、项、背、腰中线旁1.5及3寸下行至下肢后外侧,于足小趾与足少阴肾相接。其主要分支从头顶分出,向两倒下行至耳上角。,足少阴肾经,起于足小趾,沿足根、下肢内侧后缘、腹部正中线旁开5分至胸正中线旁开2寸处,注入胸中。其分支从肺中分出,注胸中,与手厥阴心包经相接。,手厥阴心包经
9、,起于胸中,沿上肢内侧中线循行至中指桡侧端。其主要分支从掌中分出,至无名指端,与三焦经相接。,手少阳三焦经,起于无名指尺侧端,沿上肢外侧中线、肩关节后侧、耳周围、颊至目外眦。其分支从耳后分出,入耳中,出耳前至目外眦,与足少阳胆经相接。,足少阳胆经,起于目外眦,沿头部颞侧,耳周围,胸侧,腹侧,下肢外侧中线至四趾外侧端。其分支从足背分出,至大趾,与足厥阴肝经相接。,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趾,沿下肢内侧中线(内踝8寸处以下,行于前缘),至少腹、胁助,直至头顶。其分支从肝分出,贯膈,注肺中,与手太阴肺经相接。,第 三 节奇 经 八 脉,一、概述(一)奇经八脉的含义:指异于十二正经的八条经脉的总称,包括督
10、、任、冲、带、阴跷、阳跷、阴维、阳维共八条经脉。十四经发挥认为:“脉有奇常,十二经者,常脉也,奇经八脉则不拘于常,故谓之奇经。”,奇,异也,有异于十二正经,其分布、循行不象十二正经有一定的规律;相互间无表里相配关系;且与五脏六腑无直接的络属关系。,(二)奇经八脉的特点:,1、相互间无手足及表里相配的关系。2、与脏腑没有直接的络属关系。3、别道奇行,分布不象十二经脉那样有规律。,(三)奇经八脉的功能,1、密切十二经脉的联系(1)督脉与手足三阳经交合于大椎穴,总督诸阳脉。(2)任脉与手足三阴脉交于中极、关元总任诸条阴脉。(3)冲脉通行上下,渗灌三阴三阳,调节十二经脉。,(4)带脉约束纵行诸经。(5
11、)阳维维于阳,组合所有的阳经;阴维维于阴,组合所有的阴经。(6)阴跷,阳跷脉均起于足踝,对下肢内外侧的阴经与阳经有协调作用。,2、涵蓄和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当十二经脉气血旺盛有余时,则流注于奇经八脉,涵蓄备用。十四经发挥:“盖以人之气血常行十二 经脉,其诸经满溢,则流入奇经焉”。3、密切经脉与肝、肾等脏及女子胞、脑、髓等奇恒之府的关系。叶天士:“八脉隶于肝肾。”,二、督、任、冲、带的循行概况,(一)督、任、冲三脉的循行特点:“一源三歧”一源:督、任、冲三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素问骨空论:“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冲脉者,起于气街,并少阴之经,挟脐上行、至胸中而
12、散。”,三歧:三脉同出会阴,然后别道而行,分布于腰背,胸腹。,()督脉:下出会阴,行于腰背正中,沿脊柱里面上行,至项后风府穴入颅络脑。沿头中线至上唇系带。分支属肾。,()任脉:下出会阴,行胸腹部正中至咽,从面颊部环绕口唇分行至目眶下。分支与冲脉皆行予脊柱前。,()冲脉:下出会阴又分三支 一支腹腔后壁,在脊柱内上行与督脉相通。一支沿腹腔前壁,挟脐上行与足少阴经相并,布散于胸中。一支沿股内侧下行至足大趾交足厥阴肝经。(二)带脉的循行:起于季胁,绕身一周。(腹面带脉下到少腹),冲脉,带脉,(三)阴阳跷脉的循行:左右对称,均起于足踝下。1、阴跷:自照海穴(足内踝下一寸,肾经)处沿下肢内侧直上沿腹胸出行
13、于人迎前,到目内眦。与手足太阳经、阳跷脉会合。2、阳跷:自申脉穴(足外踝正下方凹陷处,膀胱经)处沿下肢外侧,经 腹部,沿胸、颈外侧,上挟口角到目内眦。与手足太阳经、阴跷脉会合。,阴跷脉 阳跷脉,阴维脉:起于小腿内侧,足三阴经交会之处。沿下肢内侧上至腹、胁、咽喉,与任脉会。2阳维脉:起于外踝下,与足少阳胆经并行。沿下肢外侧上经躯干后外侧至身后、额部,与督脉会。,(四)阴阳维脉的循行,阴维脉 阳维脉,四、奇经八脉各自的生理功能,(一)督脉:督,总督、统率之义。总督全身之阳经,调节阳经气血又称“阳脉之海”。与脑、脊髓、肾的功能活动密切相关。素问骨空论:“督脉为病,脊强反折”。,总任一身之阴经,调节阴
14、经气 血,又称“阴脉之海”。任主胞胎,与女子妊娠有关,为生育之本。元滑伯仁说:“任脉为妇女生养之 本。”,(二)任脉:任,担任、妊养。,调节十二经脉之气血。冲脉上 行至头、下行至足、贯串全身,是总 领诸经气血之要冲,能根据脏腑经络 气血之有余或不足进行调节,故又称 为“十二经脉之海”。“冲为血海”主月事。,(三)冲脉:冲,要冲,(四)带脉:带,束带、腰带,约束纵行诸脉,调节纵行诸脉的脉气 维络腰腹,固护胞胎,主司妇女带下。,濡养眼目和司眼睑之开合。主司下肢运动,使下肢运动灵 活跷踺。古人还有“分主一身左右之阴阳”之说。,(五)阴阳跷脉:跷,跷捷、轻踺,,阴维脉“维络诸阴”;阳维脉“维络 诸 阳
15、。”,(六)阴阳维脉:维,维系、维络。,第四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及应用,一、经络的生理功能:经气:经络的生理活动。气血运行于经脉之中,并产生经络的功能,称为“经气”。经络的生理活动,主要表现在:沟通联系作用、运输渗灌作用、感应传导信息和调节作用四亇方面。,(一)沟通联系作用:,经络具有联络脏腑器官,沟通上下内外的作用,主要表现:脏腑与外周肢节的联系经筋、皮部。脏腑与五官九窍的联系经别。,脏腑之间的联系(1)十二经脉分别络属一脏一腑,加强了相为表里关系的脏腑之间的联系。(2)有的经脉联系多个脏腑。如足少阴肾经贯肝入肺络心。(3)有的脏腑又有多条经脉循至。如联络肺的经脉有手阳明经、足厥阴经、手足少阴
16、经。,经脉之间的联系。(1)十二经脉之间的表里阴阳相接,并与督、任二脉相连。(2)十二经脉之间通过经别、别络的联络。(3)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之间纵横交错,密切联系。(4)奇经八脉之间亦彼此相互联系。,(二)运输渗灌作用:,经脉为运行气血的主要通道,具有运行气血,营养脏腑组织的作用。如灵枢脉度所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灵枢脉度:“内溉脏腑,外濡腠理”。,(三)感应传导信息:,经络系统对针刺或其他刺激具有传递和通导作用。感应:又称“得气”,刺激穴位,所产生的酸、麻、胀、重的感觉。传导:又称“行气”,得气的感觉沿经脉走向传导。,(四)调节作用:,经络通过接收、传递信息,
17、调节气血运行,协调阴阳、脏腑关系,使人体机能协调平衡。当气血不和,阴阳偏盛偏衰,发生疾病时,可运用针灸治法,以激发经络的调节作用。实验证明:针刺穴位,对相关脏腑有调节作用。,二、经络学说的应用,(一)阐释病理变化 1、传递病邪:(1)经络是外邪侵袭人体的重要途径。如:外邪侵袭肌表,初见发热恶寒、头身疼痛等,因肺合皮毛,表邪不解,久之则内传于肺,出现咳嗽、胸闷、胸痛等症状。肺经和大肠经相互络属,故而又可伴有腹痛、腹泻或大便燥结等大肠病变。,(2)经络是外邪由表入里的传变途径。素问皮部论:“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入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腑脏也”。,2、反映脏腑病变:(1
18、)脏腑病变通过经络反映在体表相应部位。肝气郁结:两胁、少腹部胀痛 心血瘀阻:心前区憋闷疼痛沿手臂内侧放射。(2)脏腑病变通过经络反映在相应的官窍。心火上炎:舌尖糜烂、生疮、碎痛。肝火上炎:目赤肿痛。胃热炽盛:齿龈红肿疼痛。胆火炽盛:耳鸣、耳聋。肾精亏虚:,足根部绵绵作痛(足少阴肾经别入跟中),3、反映脏腑病变传递:经络是脏腑之间病变相互影响的途径。如足少阴肾入肺络心、故肾水上泛 可“凌心射肺”。足厥阴肝经挟胃、注肺中,故肝病可犯胃、犯肺。心火可下移小肠,大肠腑气不通,可致肺气不利而喘咳胸满。,(二)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指导疾病的诊断()循经诊断 根据疾病症状出现的部位,结合经络所循行的部位及
19、所联系的脏腑,作为诊断的依据,辨别疾病所属脏腑和经络。,肝胆疾病:两胁疼病 肺脏病变:缺盆中痛 前额 阳明经 两侧 少阳经 头痛 后头项 太阳经 巅顶 厥阴经,()按穴诊察,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在经络循行的通路上,或经气聚集的穴位上,有明显的压痛点或有结节状、条索状反应物,或皮肤形态变化,都有助于疾病诊断。如:肠痈(阑尾炎):阑尾穴压痛。消化不良:脾俞穴(十一胸椎棘突下两旁各一寸五分处)异常变化。,2指导临床治疗:()循经取穴:主要用于针灸与按摩疗法。在病变周围或经络循行的远隔部位取穴,称为:“局部取穴”和“远端取穴”。注意“宁失其穴勿失其经”。,()指导分经用药以及引经药的使用。“归经”是指某
20、药对某经或某一脏腑有特殊 选择性的作用。本草纲目指出:太阳经头痛羌活 少阳经头痛柴胡 阳明经头痛白芷 厥阴经头痛吴茱萸(3)六经辨证的理论基础(4)指导其它方面的治疗 如:水针、针麻、穴位埋线、耳针。,3、指导疾病的预防:如灸风门穴可预防感冒。灸足三里、悬钟穴可预防中风。,三、经络的现代研究,经络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现代研究一直受到中外学者的重视。70年代在针刺麻醉研究的推动下,全国各地对循经感传等经络现象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和研究。1985年、1990年经络研究分别被列为国家攻关和重大基础理论研究项目之一。目前被列为攀登项目,一批科学家在为之奋斗。,(一)经络现象,人体有时出现类似古代文献记
21、载的经络路线走行的感觉传导,或呈现可见的肤色变异等都属经络现象。,(二)循经感传,循经感传即针灸时的“得气”。表现为从被刺激的穴位开始,沿着经络路线出现酸、麻、胀、痛、蚁走感或流水感等感觉。它是普遍存在的,包括显性感传和隐性感传两种。,(三)经脉脏腑相关的研究,国内外关于经脉-脏腑相关的研究较多。经脉“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通过经络的联系、脏腑病变可以反映到体表的相应经穴,表现出特定的症状和体征;而刺激体表一定的经穴,又可以治疗相应脏腑的疾病,此即为经穴-脏腑相关。,大量的实验研究表明,穴位的功能存在相对的特异性,脏腑疾病在体表穴位的反应亦有相对特异性。但是,穴位归属于经脉,不等于就是经脉
22、,研究一个穴位的功能,也不等于研究一条经脉的功能。经络要强调的是一条通路、一条联线及其与脏腑的关系,所以经脉-脏腑相关及其特异性是经络研究的重要内容,近年来也有一些关于这方面的报道。,(四)对经络实质的几种观点,1、经络是以神经系统为主要基础,包括血管、淋巴系统等已知结构的人体功能调节系统。2、经络是独立于神经血管和淋巴系统等已知结构之外而与之又密切相关的另一个功能调节系统。人体中可能还有一个尚未被发现的系统,这就是“经络”系统。3、经络可能是既包括已知结构,也包括未知结构的综合功能调节系统。,(五)关于经络实质的假说,经络与中枢神经系统相关说经络与周围神经系统相关说二重反射与轴索反射接力联动说经络与肌肉相关说第三平衡论经络与进化论生物电磁场假说1.经络的波导说 2.体电对向环流假说细胞间直接通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