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肝硬化体会.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165770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PPT 页数:49 大小:3.7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药治疗肝硬化体会.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中医药治疗肝硬化体会.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中医药治疗肝硬化体会.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中医药治疗肝硬化体会.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中医药治疗肝硬化体会.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药治疗肝硬化体会.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药治疗肝硬化体会.ppt(4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医药治疗肝硬化体会,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由不同病因引起的肝脏慢性、进行性、弥漫性病变,是在肝细胞广泛变性的坏死基础上产生肝脏纤维组织弥漫性增生,并形成再生结节和肝小叶,导致正常肝小叶结构和血管解剖的破坏。病变逐渐进展,晚期出现肝功能衰竭,门静脉高压和多种并发症。,中医并无肝硬化病名,依照其临床特点,可归属于中医“症积”、“鼓胀”、“胁痛”、“黄疸”范畴。,中医药治疗肝硬化有较好的效果,特别是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发挥的独特作用,受到医务人员和广大患者的欢迎。但肝硬化是一个治疗棘手的疾病,无论是西医药治疗还是中医药治疗都存在不少难点,本文试探讨肝硬化中医药治疗中的疑点、难点,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一

2、.肝硬化治疗是否以活血化瘀、软坚散结药为主?问题:临床中不少人,一见到肝硬化就用大黄虫庶虫丸、鳖甲软肝片、扶正化瘀胶囊等,或大剂中药,以达到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抗纤维化的目的,但是往往难以收效。,个人体会:重视湿、热、郁、瘀、毒的病理因素,特别是合并有慢性活动性肝炎、肝功能明显异常者,过度活血化瘀,可能促进炎症活动,导致病情加重。此时,应强调疏肝运脾、清热化湿、凉血解毒治则,“邪去则正安,毒去则肝宁”。,肝功能大致稳定后以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为主。注意配合扶正:提倡平补,避免壅滞。(药如:太子参、山药、白术、茯苓、枸杞、女贞子、白芍、当归、灵芝、虫草)。张锡纯:黄芪、莪术、鸡金,化瘀宜缓,持之以

3、恒:汤剂可选用丹参、当归、莪术、三七、鳖甲、瓦楞子等。丸剂缓图可加大黄、庶虫、桃仁、山甲等。首求病情稳定,坚持活血软坚调理(案例),李某,男,66岁,南京市人。1996、10、12,就诊,有输血后慢性丙型肝炎,肝硬化,脾肿大,高血压,冠心病史,在南京某三甲医院诊治二年,查HCV-RNA(+),肝功能:ALT:69 IU/L,AST:84 IU/L,TB:30.04 umol/L,DB:12.6 IU/L,A/G为3.72/3.20,案例一,刻诊:右上腹隐痛,心前区闷胀时痛,纳减乏力,头昏,苔薄腻微黄,舌暗红,脉细弦。气滞血瘀,胁下结症,但湿热瘀毒内蕴,治疗当先调肝运脾,清化瘀毒。,处方:丹皮1

4、0克、山栀10克、炒柴胡6克、黄芩15克、法夏10克、香附10克、枳壳10克、姜黄10克、赤芍10克、平地木15克、连翘15克、垂盆草30克、车前草30克、甘草5克治疗二个月后肝功能逐渐改善,1996、12、13,B超示肝硬化,脾脏肿大,脾脏肋间厚4.8cm,肋下1.2cm,原方出入,续治一年半。,1998、2、17,复查HCV-RNA阴性(第一次),肝功能复常(13个月)。B超检查肝硬化,脾脏肿大未有改变。辨证:湿热毒邪渐退,气血瘀积,肝脾两伤,治疗好转,以调养肝脾,化瘀软坚为主,佐以清化湿毒。,处方:女贞子15克、北沙参12克、白芍12克、太子参10克、炒柴胡6克、莪术10克、丹参15克、

5、郁金10克、玄胡10克、三七4克、黄芩15克、垂盆草30克、甘草5克此后,在本方基础上随证加减治疗,2003年起病情稳定,脾脏逐渐回缩。B超号 20052255,20062460,20074873三次复查脾脏均已复常。2007、5、24,B超示:肝脏回声欠均匀,脾肋间厚3.38cm,形态大小正常,肝功能全部正常,HCV-RNA阴性。,二.门静脉高压食道胃底静脉曲张是否可逆?问题:食道胃底静脉曲张是门静脉高压所致。因为静脉扩张,管壁变薄,凸出明显,故日本又称食道胃底静脉瘤,饮食稍有不慎(如尖锐、坚硬、辛辣刺激物),即可引起大出血。食道胃底静脉曲张是肝硬化失代偿的标志之一,治疗非常棘手,临床效果如

6、何?是否可逆?,个人体会:部份患者治疗得当,气血流畅,肝脾调和,门静脉压力降低,是可逆可缓解,甚至可消除的。出血后气血两虚,邪实而正虚,宜健脾益气,补血柔肝。但应注意脾胃以健为补,肝血以柔为养。宜和络而不宜攻逐。络以肝胃之络为主,和以活血调养为主。,常用和络药物活血和络:丹参、丹皮、川芎、赤芍、姜黄、莪朮、路路通、茜草。调气和络:柴胡、枳壳、郁金、香附、佛手、苏梗。养血和络:当归、白芍、枸杞、阿胶。,案例二,年某,男,23岁,安徽天长人。初诊:2008年1月17日 病史:发现肝硬化已三年,属失代偿期,因食道静脉曲张吐血,已住院二次,长期中西医药治疗。因吐血于07年12月10日入住鼓楼医院,07

7、年12月26日出院。住院期间查胃镜示:食道静脉曲张重度,慢性浅表性胃炎。,刻诊:出血已止,仍倦怠乏力,胃脘胀闷时痛,有时泛吐酸水,大便1/日,苔白腻,舌淡暗紫,脉细涩。辨证:肝胃失和,气血两虚,瘀阻络滞。治法:疏肝理胃,健脾养血,佐以和络。处方:炒党参10克 白朮10克 陈皮10克 法夏10克 白蔻后下4克 苏梗10克 煅瓦楞子20克 煅乌贼骨12克枳壳10克 炒当归10克,丹参10克 丹皮10克 路路通10克 炙鸡金12克甘草6克。前方加减服药三个月,未再吐血,神倦乏力,胃脘胀痛均明显好转,仅胃脘有时胀闷不痛,少量泛酸,轻度乏力,有时便溏。4月16日于鼓楼医院复查胃镜示:食管静脉曲张消失,仅

8、有轻度浅表性胃炎。原法继进巩固疗效。,11月19日再次鼓楼医院复查胃镜:未发现食道静脉曲张,至今仍在服中药治疗,病情穏定。附胃镜报告图片:,三.腹水是否可用峻下逐水药?问题:胀急欲攻,攻则有弊。丹溪心法鼓胀:“医又不察虚实,急于作效,病者苦于胀急,喜行利药,以求通快,不知宽得一日半日,其肿益甚,病邪甚矣,真气伤矣。”,个人体会:谨慎使用,趋利避害。避害:邪实体实者用,体虚便溏、出血倾向者忌。只可暂用,配合输液,调节电解质、补充白蛋白。,趋利:适当逐水可减少腹水压迫,增加肾血流量和有效灌注。减轻胀急,促进消化。商陆为峻下逐水药中之缓剂,8g可不致泻,8-12g可致微泻,3-5日后尿量可增加。,范

9、某,女,60岁,慢乙肝,肝硬化五年,经治ALT,AST,TB已大致正常,但A/G下降,腹水难消,依赖利尿西药已三年。1980年8月27日:ALT40 IU/L,AST37 IU/L,TB16 umol/L,DB6 IU/L,A/G为3.5/3.2下降。B超示:肝硬化,脾脏略肿大,中度腹水。,案例三,80年9月5日,来邹老处就诊,停利尿药近旬,腹水又起,腹胀明显,下肢轻度浮肿,乏力纳减,尿少,大便成形,1次/日,舌苔薄白,舌淡红,有紫气,脉细弱。辨证:肝脾不足,气滞络瘀,水湿内停。,治法:调养肝脾,活水利水。处方:炒当归10克、枸杞10克、炒党参15克、炒白术10克、猪茯苓各20克、丹参15克、

10、水红花子10克、生鸡金15克、黄芩10克、陈皮8克、砂仁后下4克、商陆8克、车前子(包)30克、大枣5枚。,药后大便1-2次/日,稀软,四五天后小便量增加,腹胀减轻。前方服用四周后去商陆,加黄芪15克,炙鳖甲15克,二个月后腹胀,足肿消失,复查肝功能ALT,AST、TB、DB均正常,A/G为3.8/3.0,查B超腹水消失。,四.腹胀用行气消胀药为何常常无效?问题:肝硬化患者腹胀用行气消胀药往往初用胀减,继用无效,甚至愈行气愈胀。个人体会:肝硬化代偿期腹胀要辨别气滞、湿热、食积、脾虚等原因,分别使用疏肝运脾、化湿清热、消导食积、补气健脾等法。,失代偿期腹胀辨别气、血、水的偏重。依据腹水内积、脾脏

11、肿大、肠胀气、合并感染等原因针对性用药。注意合并症引起的腹胀,如胆囊炎、胆结石、慢性胃炎、溃疡等,标急治标。,刘某,男,42岁,慢乙肝六年,三年前发现肝硬化(失代偿期),有慢性胆囊炎,慢性胃炎病史,近二个月,腹胀加重,经用人血白蛋白,氨苯喋啶,速尿等药后,尿量增加,腹胀略有减轻,但仍胀闷不已,前来中医院就诊。,案例四,2005年3月9日,初诊:满腹胀闷,食后胀甚,得嗳气矢气后略减,有时恶心,不思饮食,乏力腿酸,大便1-2次/日,成形,舌苔微黄腻,舌暗红,脉细弦滑。患者有慢性浅表性胃炎,重度活动,HP+,考虑腹胀与胃病有关,治法:健脾清化,苦辛通降。,处方:法半夏10克、黄芩12克、黄连6克、干

12、姜4克、砂仁(后下)4克、党参10克、枳壳10克、川朴10克、炙鸡金12克、炒柴胡6克、蒲公英15克、车前草30克、甘草3克。药后腹胀好转,并逐渐消失。,五.黄疸难以消退怎么办?问题:肝硬化出现黄疸往往是严重肝功能不全的表现,临床常用茵陈蒿汤、重用赤芍等活血化瘀药、苦参素葡萄糖注射液等,有时,不但胆红素未能消退,转氨酶反迅速上升,治疗颇为棘手。,个人体会:中药清利肝胆湿热药(茵陈、山栀、金钱草、田基黄、芒硝、黄芩、海金砂、车前草等)加涼血化瘀药(姜黄、郁金、赤芍、大黄、川芎、路路通、山甲等)有良好的退黄作用。,吴又可:“退黄以大黄为专攻”。大黄有清热利胆通腑作用,能减少胆红素肠道再吸收。芒硝有

13、利胆通腑退黄作用。保持稀软大便1-3次/日,减少胆红素肠肝循环,有利于退黄。无便秘者可用小剂量硝黄(如各3-5g)。,脾虚便溏者,不但硝黄,而且山栀、当归等皆易致泻。如大便过于稀溏,药物、食物难以吸收,与病情不利。应去致泻药,加炒白术、芡实等健脾止泻。胆红素显著升高而转氨酶大致正常者,可重用赤芍(30-40g),有良效;ALT显著升高者,赤芍不可重用(限15g以下),可用姜黄、郁金化瘀通络配合清利肝胆湿热之品。,张仲景:“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利湿药有促进胆红素肾脏排泄的作用。细菌感染(如自发性腹膜炎、尿路感染、胆道感染等)可导致胆汁瘀积,胆红素升高,清热解毒、清利湿热中药有利于黄疸消退。,

14、梁某,男,73岁,2001年发现肝硬化,02年3月出现黄疸,住南京某三甲医院二个月,诊断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予熊去氧胆酸,强的松,硫唑嘌呤及保肝药,改善不明显。02年6月22日:ALT256IU/L,AST132IU/L,-GT324IU/L,TB48.9umol/L,DB26.3 IU/L,甲-戊 肝炎病毒指标均阴性,AMA(+),AMA(+),案例五,本院初诊:2002、6、25,乏力明显,右上腹不适,目黄,肤黄,尿黄,矢气多,大便时溏,下肢轻度浮肿,舌苔薄根黄腻,舌红有暗紫斑,边有齿印,脉细弦。辨证:肝郁脾虚,湿热熏蒸,胆络瘀滞。,治法:当先疏和肝胆,清化湿热。处方:茵陈15克、炒山栀

15、10克、制军6克、炒柴胡8克、法半夏10克、白蔻(后下)5克、田基黄20克、鸡骨草20克、姜黄10克、黄芩15克、盆草40克、车前子(包)30克、甘草5克,西药继用熊去氧胆酸(剂量不变),强的松由10到5毫克,停用其它西药。前方加减治疗一个月,查肝功能ALT下降43.8 IU/L,AST41.8 IU/L,-GT186 IU/L TB41.7 umol/L,DB18.2 IU/L。复诊:湿热渐退,胆络失畅,加强利胆和络方药(赤芍15-30克,莪术10克,枳壳10克),此后又曾加入炒白术,太子参、芡实等健脾药物。前后调理半年多,临床症状基本缓解,仅右上腹有时不适。04年1月查肝功能:ALT20 IU/L,AST32 IU/L,-GT43 IU/L,TB21.6 IU/L,DB7.5 umol/L,至今仍病情基本稳定。,谢 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