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经典四书之《大学》.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166024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6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华经典四书之《大学》.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中华经典四书之《大学》.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中华经典四书之《大学》.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中华经典四书之《大学》.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中华经典四书之《大学》.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华经典四书之《大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华经典四书之《大学》.ppt(3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华经典,大学曾参、论语孔子、孟子孟子、中庸 子思 四书诗经、尚书、易经、礼记、春秋五经,四书简介,四书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孟子、子思、曾参,所以称为四子书(也称四子),简称为四书。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在福建 漳州将礼记中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孟子合为四书,并汇集起作为一套经书刊刻问世。,四书简介,这位儒家大学者认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大学,处世为人的总纲论语,处世为人的根本孟子,处世为人的延伸中庸,处世为人的精髓 并曾说“四子,六经之阶梯”(朱子语类),朱熹著四书章句集注,具有划时代意

2、义。汉唐是五经时代,宋后是四书时代。,四书的地位,四书是儒家重要的经典,也是中华文化的宝典。论语在汉代即是妇孺必读的书。四书自宋代以来是中国人必读的书,作为当时人们的基本信仰与信念,成为其安身立命之道,是家传户诵之学,哪怕是乡间识字不多甚至不识字的劳动者,也是通过口耳相传,蒙学读物与民间文艺,接受并自觉实践其中做人的道理。其中的“仁爱”“忠恕”之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格言,不仅是中国人做人的根本,而且是全人类文明中最光辉、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儒家核心价值,四书的主要内容,又通过私塾乡校、教书先生,通过唱戏的、说书的,从

3、各种渠道流向社会,影响世道人心。,四书根本上是教人如何做人,四书里很多内容告诉人们做人的尊严,人格的力量,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宋代张载(横渠)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文化理想,也是他对儒学精义的概括。按梁启超先生的说法,论语孟子等是两千年国人思想的总源泉,支配着中国人的内外生活,其中有益身心的圣哲格言,一部分早已在全社会形成共同意识。,四书的地位,四书影响,如果说今日学子不知四书为何物,恐怕会是件难堪的事。人们只要谈到中国传统文化,必然得提到它。四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更是中国历史文化古籍中的宝典。儒家经典

4、四书包含内容极其广泛、深刻,它在世界文化史、思想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四书翔实的记载了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最活跃时期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方面的史实资料及影响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孔孟重要哲学思想。历代科兴选仕,试卷命题必出自四书,足见其对为官从政之道、为人处世之道的重要程度。时至今日,四书所载内容及哲学思想仍对我们现代人在修身养性、人际交流等方面任然有积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大学,大学原本是礼记中一篇,传为孔子弟子曾参作。大学详细地归纳了先秦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系统地讲述了儒家安身立命的原则和方法。是儒学的入门读物。所以,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大学赏析,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

5、,在止于至善。2、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3、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4、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5、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6、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中庸,中庸原来也是礼记中一篇,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 子思之手。中庸论述的也是修身养性之道,但更侧重于人与社会和自然的和谐相处。,中庸赏析,1、天命之谓性

6、,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人的天赋禀性叫做“性”,遵循天性做事叫做“道”,依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2、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称为“中”,表现出来而且程度适当,称为“和”。“中”是天下人皆有的本性,“和”是天下人都遵循的原则。)3、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君子是中庸的,小人是违背中庸的。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可以做到适度;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做事无所顾忌。)4、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道不能离开人。如

7、果有人实行道却离开人,那就不可能实行道了。)5、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君子说道“大”,大得连整个天下都装不下;君子说到“小”,小得连一点儿也分不开。),论语,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由其学生编辑而成。内容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论语赏析,1、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2、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

8、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3、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不要违背礼)4、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5、子夏问孝,子曰:“色难。”(尽孝最难的是对父母和颜悦色)6、子曰:“三年无改与父之道,可谓孝矣。”7、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孟子,孟子是记录儒家另一位代表人物“亚圣”孟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散文集。孟子的语言气势磅礴,议论尖锐,机智而雄辩。其学说的出发点为性善论,着力阐述民心在政治和军事斗争中的只要作用。,孟子赏析,1、(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尊敬自己的父母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所有人的父母长辈;爱

9、护自己的孩子,从而推广到爱护所有人的孩子。)2、(孟子)曰:“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孟子梁惠王上)(用秤称一称,才能知道轻重;用尺量一量,才能知道长短。什么东西都是这样,人的心更需要这样。)3、孟子对曰:“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梁惠王下)(执政者如果以顺应民众的快乐为快乐,民众就会为执政者的快乐而快乐;如果把民众的忧苦当做自己的忧苦,民众也会为执政者的忧苦而忧苦。)4、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孟子公孙丑上)(子路,别人指出他的过错,他就高兴。禹,听到善言,就拜谢。)5、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

10、人和。”(孟子公孙丑下),修齐治平,大学节选(P71),课题释疑,大学是体现儒家思想的一篇政论文。.大人之学“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大学”是大人之学。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古人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修己治人,治国安邦”的大学问。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大学的主体是“三纲”“八目”。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

11、天下。,整体感知,大学以相当成熟的理论思维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儒家人生教育的总体框架,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士人人生发展的宏观图示。,全篇将道德修养和政治议论结合在一起,讲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合而为一,是儒家“入世”思想的全面体现。,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止于至善。,第一段,【注释】(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2)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3)亲民:根据后面的“传”文,“亲”应为“新”,即革新、弃旧图新。亲民,也就是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大学的宗旨在于弘

12、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止(4)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5)。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4)知止: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是“至善”。(5)得:收获。,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至善”,而后才能有确定的目标;目标确定后,内心就会平静;内心平静,遇事就可以坦然自安;遇事安和,就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然后才能有所收获,达到至善的境界。天下万物都有根本有枝叶,世间万物皆有开始和结束。知道什么该先做,什么该后做,那么,就接近道了。,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6);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7)

13、;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8);致知在格物(9)。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注释】(6)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兴旺发达。(7)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8)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9)格物:研究万事万物。,古代想要把完美的德行昭示于天下的人,就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国家,就要先整治好自己的家庭;想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庭,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性;想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想要端正自己内心,就要先使自己的心意诚实;想要心意真诚

14、,就要先获得知识。而要获得知识,关键在于研究万事万物,推究事物的原理。研究了万事万物,推究事物的原理,然后就会拥有知识;拥有了知识,心意就会诚实;心意诚实了,内心自然就会端正;内心端正了,才能修养品性;自身修养好了,家庭就会得到整治;家庭整治好了,国家也就能获得治理;国家治理好了,就能使天下太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10),壹是皆以修身为本(11)。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12)。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13),未之有也(14)!【注释】(10)庶人:指平民百姓。(11)壹是:都是。本:根本。(12)末: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13)厚:重视。薄:轻视。(14)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没有这

15、样的道理(事情、做法等)。,从天子开始,一直到普通百姓,一律都要把搞好自身的修养作为根本。根本问题没有抓好,而要把其他枝节问题解决好,那是不可能的。他所重视的反而薄弱,他所轻视的反而厚重,从来没有这样的事情。,这里所展示的,是儒学三纲八目的追求。所谓三纲,是指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它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所谓八目,是指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既是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夫,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内容分析,八目:,“格物”:就是全面透彻地研究世界上的万事万物。,“诚意”:指的是在修养自身的过程中,能能够做到诚实、不自

16、欺。,“正心”:就是教人防止个人情感的偏向。,“致知”:就是要获得对世界上万事万物的认识。,“齐家”:是善于处理好家庭或家族内部的关系。,“修身”:是使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程度,是大学中对人的培养的最高要求,它处在“八条目”的中枢地位。,“治国”和“平天下”是齐家的扩大和延伸。,纵览四书五经,我们发现,儒家的全部学说实际上都是循着这三纲八目而展开的。所以,抓住这三纲八目你就等于抓住了一把打开儒学大门的钥匙。循着这进修阶梯一步一个脚印,你就会登堂入室,领略儒学经典的奥妙。就这里的阶梯本身而言,实际上包括“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前面四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后面三纲“齐家、治国、

17、平天下”是“外治”。而其中间的“修身”一环,则是连结“内修”和“外治”两方面的枢纽,它与前面的“内修”项目连在一起,是“独善其身”;它与后面的“外治”项目连在一起,是“兼善天下”。,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下),把生命的历程铺设在这一阶梯之上。所以,它实质上已不仅仅是一系列学说性质的进修步骤,而是具有浓厚实践色彩的人生追求阶梯了。它铸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心理,时至今日,仍然在我们身上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不管你是否意识明确,不管你积极还是消极,“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观念总是或隐或显地在影响着你的思想,左右着你的行动,使

18、你最终发现,自己的人生历程也不过是在这儒学的进修阶梯上或近或远地展开。事实上,作为中国知识分子,又有几人是真正出道入佛的野鹤闲云、隐逸高士呢?说到底,依然是十人九儒,如此而已。,问题研讨,“修齐治平”四者的关系如何?要达到身修,需经过哪些步骤?,“修身”的意思是使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程度,是大学中对个人修养的最高要求,它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齐家是指善于处理好家庭或家族内部的关系,它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治国和平天下是齐家的扩大和延伸。,身修需要“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四个步骤。“格物致知”就是要通过对事物的研究而获得对世界的正确认识的过程,为下一步诚意、正心奠定基础。,作业一,1、P68PPT2、P148书评一篇(下周星期五前学习委员或课代表收齐交我办公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