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校建筑设计教程.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169763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PPT 页数:61 大小:2.8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小学校建筑设计教程.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中小学校建筑设计教程.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中小学校建筑设计教程.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中小学校建筑设计教程.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中小学校建筑设计教程.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小学校建筑设计教程.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校建筑设计教程.ppt(6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建筑设计基础,中、小学校建筑设计,第七讲:中小学校 建筑空间环境及形象创造,本讲主要内容为什么要进行中小学建筑方案设计(建筑设计的目的意义)如何进行中小学建筑空间环境与建筑形象的创造(创造的方法与途径)中小学建筑空间、环境、形象的现状与形成过程定型前期(具有个性化特征时期)的中小学建筑空间环境及形象特征适应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探讨与实践新型中小学建筑空间环境特征新型中小学建筑形象创造本讲总结推荐课外阅读书目、资料,建筑设计基础第七讲,第一讲:中、小学校 概况,城市中小学校建筑发展过程现有中小学校的基本状况学制学校规模与班级人数中小学校建筑设计的方法与步骤设计文件的内容及编制深度设计的程序设计的方

2、法与步骤,回顾,第二讲:中、小学校的选址与总平面设计中小学校的选址一般要求中小学校用地的内部与外部环境中小学校园总平面设计要点中小学校用地组成与用地面积校内交通流线与出入口设计学校内的人流分析学校的出入口设计学校总平面的功能分区和基本布置方式学校总平面的功能分区学校总平面基本布置方式教学用房的建筑朝向学校总平面实例及分析,建筑设计基础第七讲,第三讲:普通教室 设计普通教室设计的一般要求普通教室的平面设计普通教室平面的决定因素普通教室形状、尺寸及结构布置普通教室平面布置实例教室室内净高的确定教室内部设施与装修,第四讲:专用教室 设计实验室化学实验室设计物理实验室设计生物实验室设计演示实验室、分组

3、实验室设计语言教室计算机教室自然教室地理、历史教室音体教室美术教室劳作教室,建筑设计基础第七讲,回顾,第五讲:公共教学及 办公、辅助用房设计图书室书库学生阅览室教师阅览室辅助用房视听及合班教室视听及合班教室的设计要求视听及合班教室的室内设计电教器材存放及维修室办公用房辅助用房设计教学楼的交通空间设计,第六讲:教学楼的组合 设 计教学用房的组合原则组合设计的基本要求组合设计的分区教学用房的平面构成教学用房的平面构成原则内廊组合外廊组合组团式组合各种用房的组合关系,建筑设计基础第七讲,回顾,建筑设计基础 在建筑学教学计划中的定位分析,三个开发平台,学科基础平台:由建筑原理系列、建筑设计系列、相关技

4、术系列等环节构成,以加强基本学科知识和建筑设计能力。,重点重复,建筑设计基础第七讲,建筑设计课程系列,建筑设计基础 在建筑学教学计划中的定位分析,重点重复,建筑设计基础第七讲,两个培养阶段,建筑设计基础系列,第一培养阶段强调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重视基本表达及动手能力的训练;加强技术课与建筑设计的结合;,建筑设计基础 在建筑学教学计划中的定位分析,重点重复,建筑设计基础第七讲,建筑设计基础 空间构成特点分析,了解最基本的空间组合方式(廊式空间组合、厅式空间组合、穿套式空间组合、大空间式空间组合),掌握学校建筑单元式、重复性空间构成的方法与手段。公共建筑类型中,学校建筑空间多、但类型少、组织简单

5、,适合建筑设计基础 阶段。中小学校人流量大、活动集中、规律性强,层数多为34层,有利于对垂直交通、水平交通的组织,及理解和运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规定。学校建筑功能全面,环境、单体等内容全面,且功能为学生熟悉。,重点重复,建筑设计基础第七讲,建筑设计基础(中小学设计)目前(同学们)方案进展及困惑分析,方案设计进展情况每个同学独有一个成熟的想法(方案基本达到第二次草图水平);属于基本使用功能的部分(平、立、剖面图设计基本完成);部分同学按自己的理解探讨着建筑造型及空间环境方案(苦于不得法),进展分析,建筑设计基础第七讲,进展分析,建筑设计基础第七讲,进展分析,建筑设计基础第七讲,进展分析,建筑设计

6、基础第七讲,进展分析,建筑设计基础第七讲,方案设计过程中的困惑及原因:功能空间单一,组合缺乏灵活性,源于对 现有教育体系的认识缺 乏,对功能空间的理解单向性;:造型单调,缺少特性;:意欲创造新的建筑形象、苦于无法;:有的为与众不同而走向极端,建筑设计基础第七讲,提出问题:甲 方 为什么要进行(中小学)建筑方案设计我们(学生)为什么要进行(中小学)建筑方案设计,一、为什么要进行中小学建筑方案设计(建筑设计的目的意义),可供选用的方案图集及资料很多,建筑设计基础第七讲,建筑设计基础第七讲,建筑设计基础第七讲,建筑设计基础第七讲,二、如何进行中小学建筑空间环境与建筑形象的创造(创造的方法与途径),建

7、筑设计基础第七讲,建筑观的形成学科定位?理学类方法(新公式、定律)推理、计算文化艺术类方法(新思想、观点、概念、形象等)史料、文献、已有作 品的分析借鉴工学类方法(新工艺、流程、配方、方法)实验建筑(新空间、环境、形象、意境)?(在艺术与工学之间探索)1)史料、文献、已有作品的分析借鉴 2)取代实验的方法对已使用的建筑(使用者进行调查、分析),创新(中小学)建筑方案设计,三、中小学建筑空间环境及形象的现状、形成过程学校建筑按年代分为五个时期:学校建筑从创立到调整时期;从调整到定型化时期;从定型化到普遍化时期;定型化校舍大量建设时期;新型学校创造时期。当然,学校建筑的发展变化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是

8、无法严格划分的,人为的区分其时代是为了便于展开研究工作,而且由于各国的具体情况不同,与各个时期所对应的年代也有很大的差别,就建筑物呈现的形象而言,从建筑形象上学校建筑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没有特定形象的学校建筑阶段;具有明显特征的学校建筑阶段;不象“学校”的学校建筑创造阶段,建筑设计基础第七讲,近代形式的教育制度及教育方式在欧美定型并取得成效后,开始影响世界范围内的其他国家,我国从民国初年,全面接受西方式的教育体系,以城市为中心的近代教育体系开始扎根,并逐步向农村扩展延伸,学校建筑从无到有并逐渐形成一定格式。建国后,教育作为基本国策,国家统一组织并加以实施,其结果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有惊人的

9、相似之处。这种统一不仅表现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统一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甚至统一了教材,统一了教学进度,还表现在教育体系的高度统一。这种高度统一的教育体系经过工业化时代的发展,曾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特别是按照工业化大生产精神,使学校教育实现人人有均等的受教育机会,在大量培养同等水平的人材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社会背景的变迁,应试教育方式所带来的诸多问题也逐渐被认识。在我国,建国初期就有从事中小学建筑的研究活动,而大量取得研究成果是在80年代之后,在此基础上,近年来学校建筑的研究工件还向特殊教育学校方向扩展。由于我国素质教育起步较晚,适应素质教育的新型中小学校的研究工作尚未形成系统成果,目前能读

10、到的仅限于一些介绍国外设计实例的文章。,建筑设计基础第七讲,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定型化校舍大量建设?高度统一的教育体系促使学校建筑的定型化,以应试教育为核心的传统教育方式,其存在问题与弊端在以计算机、网络化为背景的信息化时代的大社会环境下越来越明显化,中小学教育如何适应新的时代要求,培养具有创造性意识与基础的新一代,一个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体制大转换的呼声与实践探索在全国范围积极进行着。如果说学校建筑是“教”与“学”行为展开的场所,那么如何适应教育体制的转换,创造新的学校建筑空间及环境、或者对大量现存学校建筑进行适应性改革与更新,是摆在建筑研究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英美等在开放式教育体系的

11、教学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开放式学校建筑研究与设计实践从本世纪70年代开始已有二、三十年的历史,并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为了充分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又不盲目的照搬,有必要就包括我国在内的中小学建筑的发展脉络及发展动态进行分析探索,特别是对目前国外普遍关注的开放式中小学校建筑,对其空间、室内外环境及建筑形态特征与新型教育方式及其理念之间的关系等进行分析,从而冷静地构思适应我国素质教育体制下的新型学校建筑。学校建筑在形式上发生的这些变化只是教育思想、教育体制及教学方式产生深刻变化的表现形式,这与建筑师为了形式的变化而追求形式改观的现象有着本质的不同。,建筑设计基础第七讲,时代的变化促使

12、进行素质教育的探讨,建筑设计基础第七讲,(a):BJ(1872年)(b):PP小学(1949年)(C):LK小学(1952年)(d):EL小学(1964年),英国中小学校近百年发展变化,教育内容的变革是引发学校建筑空间、形式变化的主要因素,四、定型前期(具有个性化特征时期)的中小学建筑空间环境及形象特征,建筑设计基础第七讲,建于1894年小学校,建筑设计基础第七讲,建筑设计基础第七讲,山梨小学(1903年)开智小学(1889年),建筑设计基础第七讲,建于1913年的一小学校,由于学校由国家或地方政府投资兴建,出台了与之相对应的统一建设标准,甚至出现了推广标准设计图的做法;(2)教育制度作为国家

13、的国策从形式到内容实现了高度的统一;(3)现代建筑理论及方法推广应用、造价及建筑材料的制约等。这些措施及做法的实施为解决校舍的严重不足、减少办学条件的差距等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与此同时,在建筑形象创造上,千篇一律,缺乏地方特色、艺术性及文化性内涵的学校建筑必将出现。学校建筑定型化从产生、形成到逐步定型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定型期中小学建筑空间环境及形象特征,建筑设计基础第七讲,五、适应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探讨与实践,建筑设计基础第七讲,新型学校的理论基础及实践 多功能开放空间取代由长外廊连接普通教室的封闭型空间形式。学校由以满足“教育”实施为主的空间向以满足“学习”为主的空间环境转变

14、。倡导学校空间环境的生活化、人情化。重视室内外环境及空间气氛对学生身心健康及情操形成的影响作用。造型、色彩及空间形式的多样化。学校向社会及社区开放、融合。,建筑设计基础第七讲,法迈鲁小学(英),最早进行教育改革及新型学校建筑空间探索的当属英国,十九世纪以来定型化的近代教育方式及学校建筑在二战后得以改进,以珍惜每位学生成长为目标的教育改革,对以黑板、讲台为中心的教学形式予以否定,以启发学生自主学习为基础,培养动手能力及小组学习讨论为主的学习形式开始实施,进而发展到取消以固定级、年级单位的施教体系、实现学习方式、学习集团组织灵活多样的新型教学体系。与新型的教学体系相适应,学校建筑也开始了新型空间及

15、环境的探索,在新的学校建筑空间环境中实施新的教学内容(如图),建筑设计基础第七讲,福光东部小学(日),(c)考虑开放教学使用,(b)考虑教学方式发展,(a)满足目前使用,85年设计竞赛获奖方案年级单元设计,建筑设计基础第七讲,建筑设计基础第七讲,陕西长安航天小学,六、新型中小学建筑空间环境特征,建筑设计基础第七讲,室内空间及环境设计开放、自由、灵活空间 教育体制的改革促使了学校建筑内部空间的变化,其中开放、自由、灵活空间的出现是最有代表性的。在小学,这种空间称作开放空间(open space),通常的做法是打破班级教室与公共空间的界限,学校室内空间开敞、畅通并能按需要自由划分。这种开放式学校空

16、间处理从二战后开始实验性的建造,到了本世纪70年代已日趋成熟,图1是英国的布罗斯库特小学,该校的空间构成是满足新型教学体制的典型实例。该校教学上按高、中、低三个等级(grade)划分学习集团,室内由三个学习空间组成,每个大学习空间内连续敞开、可自由分割。在连续空间中,学习用的凹室(alcove)、学习角(corner)、大小不同的学习区域以及静思空间(quiet space)等到处可见,无论是个人自学还是大、中、小组展开学习讨论,都可以在室内。食堂兼学习空间,即可作为学校多功能使用的学习间,到了放学后或节假日,以此空间为中心的部分也可作为向社区开放的专用空间。,图2是由著名的学校研究专家长仓康

17、彦1974年设计的小学,以每年级四个班为基本单元,配以开放型多功能空间,普通教室面向开放空间的界墙由低矮的书架取代,专用教室及管理用房布置在教学楼中部,各年级分区(block plan)内各布置一间专用教室,随着入学人数的变化,专用教室可用作普通教室,以此保证各年级分区(block plan)的独立性。从长远看框架结构可使室内重新自由空间划分,也可创造相对灵活、多功能开放型空间形式。,图2 八王子市小宫小学(日),建筑设计基础第七讲,在中学,教育体制改革更重视课程设置的多样化、综合化,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学生可按各自的实际情况、现有基础、知识结构等安排自己的选修内容或学习方式。这时,以班级

18、为单位的上课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所不同的是班级是一个随上课内容人员经常变换的学习集团,产生变换的原因在于学习过程中学生自由选择上课内容的比例大。,按照个人的已有基础、爱好及毕业后的去向(升学、就业、开拓事业等),有目的地选择学习内容、授课老师、学习方式及场所是中学教改的主要方向。,建筑设计基础第七讲,二战后英国推行了次级现代学校(secondary modern school)计划,到了五、六十年代开始实施不单按学生的年龄,同时考虑学生的能力、智力、接受理解力等来划分学习小组,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为此,传统的以班级为单位的学习集团被取代,引进了以生活集团为单元的“家”(house)

19、的概念,在建筑空间构成上,也以此为依据进行了相应的探索活动。图3是按照“家”的概念由英国教育部实验性兴建的一所中学。以教室为中心周围配备有若干个以“家”命名的空间,同时为了适合小组学习,构成上还布置了为数不少的小学习室。,图3 阿露德中学(英),建筑设计基础第七讲,图4 东江中学(日)以生活集团为基础的“家”概念式的学校,在英国取得一定成果后影响了美国、加拿大等国,对亚洲的国家及地区也产生积极影响。日本在新型中学建筑的探索上相当谨慎,一方面要保障传统教学方式在延续上不受影响,同时满足开放式教学方式的试验与进展。图4就是按照这种设想建造的在传统空间基础上增添开放、灵活的公共空间的中学实例。,建筑

20、设计基础第七讲,室内环境与气氛创造随着教育思想与体制的更新变化,学校建筑在室内环境与气氛创造上也有了新的面貌,主要表现在:室内生活空间及环境的创造;室内柔和亲切气氛创造;按照学生身材尺度考虑空间及设施等三个方面。某中学的学习角布置如图5a所示,这里即能展开各种形式的活动,也成了课间休息及用午餐的好场所。如图5b所示的外廊,与传统的走廊空间相比,无论空间形式还是细部处理都可谓匠心独到。,建筑设计基础第七讲,外廊空间中,大空间中设小空间,仅容得下两个小学生的“小屋”是同学们课间休息及做作业的好去处。左图是某小学内设立的地方民俗文化馆,把同学们的学习与地方文化紧密联合在一起。,右图是经师生们自己动手

21、改造的环境,处于走廊尽端的楼梯间,采光不足,原本是小学生不敢单独通过的闹“鬼”空间,经师生们共同策划及动手改造后,现在变成了课余热闹的校内画廊。,建筑设计基础第七讲,左图是日本内三春町小学的多功能大厅,天花采用旧校舍的地板木材装饰,加上丰富的空间及采光效果,给人一种亲切、和谐安静的气氛。,右图是东京一学分制中学的入口大厅,该校除以学分制学生为主外,还招收定时制、函授制等多种形式的初高中学生,由于管理复杂,该校采用了较为先进的电脑系统辅助管理,入口大厅成了发布各种信息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学生们休息交流的空间。,建筑设计基础第七讲,学校建筑的室外环境创造确立室外空间作为游戏空间的位置长期从事中小学

22、研究的日本九州大学教授青木正夫先生提出的研究结果表明,除学习外,游戏玩耍是在校中小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课间的游戏玩耍活动对于调解情绪、振作精神及身心健康都有很大益处。,以往的学校建筑中除校舍与运动场被重视外,对室外场地的游戏、玩耍功能考虑的甚少,现行的“规范”、“规定”也很少具体规定这方面的内容。学校建筑设计,特别是实际工程设计中,往往由于用地有限,在优先确保运动场、安排校舍用地外,游戏空间及场所常常被忽视或被认为可与运动场合用。新型学校不仅从理念上确立室外空间作为游戏空间的位置,在设计实践中也进行了积极探索(见图)。,建筑设计基础第七讲,学校建筑设计中,室外环境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23、不仅学校内部,作为社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室外环境重要位置。而且室外环境中象花坛、绿化、树木、小品等内容对成长中的学生们未来人格形成影响极大。,概括起来,新型中小学校在室外空间及环境设计上具有游戏性、自然性、趣味性、时代性等特点。某小学校园中,保留大面积原有地形地貌,使学生很方便地与大自然接触,沐浴在阳光下读书、嬉戏,有助于陶冶他们的情操,从小培养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建筑设计基础第七讲,七、新型中小学建筑形象创造 新型中小学校在建筑形象上的创新丰富多采,各具特色。概括起来有几种明显的发展趋势。后现代风格:下图是由美国著名建筑师库斯德及他的环境构成中心共同规划设计的中学,采用这些极端的造型及反

24、常的分散式总体布局是经过与学校相关人员深入的交换意见,对来自各方面意见的共同点进行归纳、抽象、概括,最后按照模式语言(Pattern language)把各方的意见表现在设计上。采用分散式总体布置形式,结合人工小河、桥,加上别致的单体造型及丰富宜人的环境气氛,置身校内尤如来到了江户时代的民俗村。盈进学院东野中学(日),建筑设计基础第七讲,乡土风格:右图是著名建筑师原广司在进行造型及环境处理时尽量吸取了当地传统民居的形式,四椎坡屋顶造型、红筒瓦白灰钩缝、极具地方特色的兽吻、鬼瓦等手法把学校与名胜守礼城协调起来设计的一所小学,校舍之间的内庭采用传统民居的空间尺度,庭院内布置有小亭、绿化、小池。整个

25、校园如同一个传统的渔村一样合协自然。,建筑设计基础第七讲,图8那霸市立城西小学(日),建筑设计基础第七讲,建筑设计基础第七讲,自然风格:下图是一所能自如应对各种学习形式的校舍得以实现。该校是近年来英国小学建筑有代表性的之一。在外形处理上采用单层、平屋顶,外饰以近似清水砖墙贴面,校舍四周到处可见绿化及草坪,从周围住宅区中反而难以感觉到它的体量。尼努姆德小学(英),建筑设计基础第七讲,现代风格:与英国在探索开放式空间的新型学校相比较,法国更多的追求形态、观念上的新学校。巴黎19区小学就是其代表,该校位于巴黎老街区内,是与公寓楼结合在一起的复合式建筑,从外观上很难确认出它是一所学校。巴黎19区小学的

26、建筑形象力图反映新型空间的特点,并创造此时、此地、此校的特点与风格,设计上不乏充分表现地方风格、时代精神或显著个性特点的优秀作品。,建筑设计基础第七讲,总结:通过以上探讨可以看到,适应素质教育的新型中小学建筑在空间与环境上有以下特征:开放、自由、灵活的室内空间为开放式教学形式及充分发挥学习主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提供了方便。新型学校在空间上有开放、自由、可灵活划分的特性,但无固定的格式,这可以从不同国家不同新型中小学建筑实例中体现出来。新型学校内空间的特点是创造一种“家”的气氛及从环境中用身体“学习”在书本上无法学习的知识,并通过丰富的环境增添校园的学习与生活气氛。不少实例还将地方文化、乡

27、土风格等体现在室内环境中。室外环境设计中首先确立了室外空间作为游戏空间的设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造自然性、文化性及生活性气氛特征。,建筑设计基础第七讲,八、本讲总结1)、建筑方案设计的核心是建筑空间、环境及建筑形象的创造2)、创造性应表现在对设计对象内在规律的理解与认识3)、全面建筑观的建立是建筑创作的基础4)、加强理论(全面)学习是有效的方法,建筑设计基础第七讲,九、推荐课外阅读书目、资料,建筑设计基础第七讲,建筑设计基础第七讲,建筑设计基础第七讲,建筑设计基础第七讲,建筑设计基础第七讲,本次课程理论讲解到此结束,谢谢同学们的静听!,几点说明:限于时间关系,课上无法作过于详细的讲解说明,相关内容课下同学们自行翻阅资料补充学习。配合理论讲解,同学们对照自己的课程设计,进一步对建筑形象与功能加强设计。,建筑设计基础第七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