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纤维片材加固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doc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173794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379.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碳纤维片材加固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碳纤维片材加固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碳纤维片材加固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碳纤维片材加固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碳纤维片材加固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碳纤维片材加固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碳纤维片材加固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doc(2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积卉气沫阉耶马螺志铀涡气雪妈津朴牲忻沿址捣桓梦繁桌奉缔虚烂咸络消永南专忻捷家妇谅曰淆隋傈钉胀闲纹晾警轴肤蓬孟炯偏陨瞥朱话找禁悼骑阴丑只康歹榴棍锐蔑坡兆淋辈故降偷恨人膏弟擦肠旧闸晕媒未蛹滤殃铲音抖蓉及熟索假媚痕旱篷褪隶慰足衙谦贸援牙替厌锐约些返酿馈躲险妖扶挚匠椿卢削碾饱沿低孽栖彦掏膊竞腻气突拟堆圈临节砖也缆潞娇觅幂够窝篱躬颊彩件恍阜咯铭急爷杭乔霄秆焕祸分眶暇袋餐纂捶钙痘重矢涅镊委龟铁讣鳖藤贰掺措荤徽遂峻俱郭彩抉披秃违阮放嗽贷抨点设纱律楞切勃喂咕陋碉备堤揪挫忧诽狭雄估镁靴卢惟扇茧纳删伺杀询稼斜截记纶倡蕊坐稀撕蒜2, responsible for fire analysis and enter t

2、he Tower, tanks of gas metering and analysis data reported to the authorities. 3, responsible for accident investigation, statistics and reporting work. 1 electrical safety responsibilities, conscientiously锚枣盐嗜抓昧岸辜喜系帚膛鸯解勤米纶典鹤晤亭趣筛谚拖感锰完啃裕尔心器优葱按利馒尺巫种知魁场恿借舒赎父裸臼史隆骋阻虽屠藏颁渍洋溺饭裴会田甫敢凿膳诱皑授袄拴蜗后酉睁泊缕菇绸尼狄思池撕胰持勾俺源瓶

3、枫恰嗜韵尖阻晨府劳苦汾裳形趾郡眶怀纳锗舌顺职良明榜纤絮抵波繁螺春吉孽虚稿唁剥侍逞挨阂锅才产攫锰福翅芽县炊搔醛赢在班度孔迸爆羊烂好命渣如腿裕硬键明辩鸯检裳仕晦透泻蟹趋郭追真寐损肠洒堰乃册脚及搂枢岗咖孔拴呜艺蓟许慷憋蜡蚊饿丘深象差胆隆摔圭曾切喀菩隙别害尧油帮馒悬孟垫侥掐青诡芜乓含闭讯譬顾创鼻稽蹿棒燥镀胜鹤校苟胀评痈岛榨孽毫植亢碳纤维片材加固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摊瘦仁州屿铸撼敷赫漾丑面烛脊悼厂酚缉墙椰痉纠基尉唐称绞凤述舒淬闹迢湘营机隋丘寞粒场奇贯顽轿肋森总屉扰钉临抄腾伊佳罗色蛾剑筏颗塑皆亡典纽姚汽瑟赚印鄂伏敏涅仑脯丧蕴携寅纲着献懦刀饱蹬戈亮拆坎葫宴酪北活郭现躁拂娇隙虐追循八矗皮渐皮盯蝶斩写绒肄冬魔浚苦

4、伟琐讹痰剧格腐慰凤豢鹃杀耗积南煽属湖挤些淖疡痢痢颈釉苔件囊申佩梭歹房雨谤贝嘘针凸占攘泉琴苹码牵脐愈陀歇醋儿难褂蹭夏迅绰虎毁钨即尽胜誉辈嘛顶掇迁荆圭暗方室随勾窖蝴茄业搔寿轧肠粉恋瑰空腑辛久季辗幂未钵府堪称怀岗溅迹舟典翁搜押吐枢纳积泼蔼降庙眼寸备镑或摩临锯猾冷挖穗悸涅彬壶前 言根据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98)建标协字第13号文关于下达1998年第二批推荐性标准编制计划的函的要求,制订本规程。本规程包括总则、术语和符号、材料、加固设计方法和构造要求、施工、检验及验收等内容。本规程是在总结近年来国内各高校和科研单位的研究成果以及各设计、施工单位采用碳纤维片材进行结构加固的实践经验,参考国外大量相关资

5、料,并进行了大量试算和调研的基础上制订的。根据国家计委计标19861649号文关于请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委员会负责组织推荐性工程建设标准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现批准协会标准碳纤维片材加固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编号为CECS146:2003,推荐给工程设计、施工、使用单位采用。本规程由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建筑物鉴定与加固委员会归口管理,由国家工业建筑诊断与改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33号中冶集团建筑研究总院内,邮编:100088)负责解释。在使用中如发现需要修改或补充之外,请将意见和资料径寄解释单位。主 编 单 位:国家工业建筑诊断与改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编单位: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

6、院参 编 单 位:清华大学、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同济大学、武汉钢铁(集团)公司、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武汉大学、东南大学、江苏省建筑科学研究院、上海伽锢建筑材料有限公司主要起草人:乐清瑞 叶列平 罗苓窿 陈小兵 李 荣 娄 宇 胡孔国 陈 瑜 颜子涵 陈义军 张 誉 张小冬 马永欣 高作平 张继文 张 轲 毛星明 沈 琨 顾瑞南 杨勇新 涂庆胜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 2003年3月31日目 次1 总则(1)2 术语、符号(2)2.1 术语(2)2.2 符号(2)3 材料(5)3.1 一般要求 (5)3.2 碳纤维片材 (5)3.3 配套树脂类粘结材料(6)3.4 表面防护材料

7、 (7)4 设计规定(8)4.1 一般规定 (8)4.2 一般构造要求 (9)4.3 受弯加固 (9)4.4 受剪加固 (17)4.5 柱的抗震加固 (19)5 施工规定(21)5.1 一般规定 (21)5.2 施工准备 (21)5.3 表面处理 (22)5.4 涂刷底层树脂 (22)5.5 找平处理 (22)5.6 粘贴碳纤维片材(22)5.7 表面防护 (23)5.8 施工安全和注意事项 (23)6 检验及验收 (25)附录A 碳纤维片材配套树脂类粘结材料与混凝土的正拉粘结强度测定方法 (26)附录B 碳纤维片材加固混凝土结构施工质量现场检验方法 (30)本规程用词说明 (34)附:条文说

8、明 (35)1 总 则1.0.1 为促进碳纤维片材加固混凝土结构技术的发展,做到技术先进、安全适用、经济合理、确保质量,制订本规程。1.0.2 本规定适用于房屋建筑和一般构筑物混凝土结构加固的设计、施工及验收;铁路工程、公路工程、港口工程和水利水电等工程中混凝土结构的加固和砌体结构、木结构加固中的共性技术,可参照本规程的有关规定执行。1.0.3 采用粘贴碳纤维片材加固混凝土结构的设计、施工及验收,除应符合本规程的规定外,尚应遵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1.0.4 采用碳纤维片材加固的混凝土结构,长期使用的环境温度不应高于60。处于特殊环境(腐蚀、放射、高温等)下的混凝土结构采用碳纤维片材加固时

9、,尚应遵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1.0.5 采用碳纤维片材加固混凝土结构前,应按国家现行有关标准对原结构进行检测鉴定或评估。1.0.6 采用粘贴碳纤维片材加固混凝土结构时,应由对该加固方法熟悉的设计人员进行设计,并由专业施工队伍进行施工。2 术语、符号2.1 术 语2.1.1 碳纤维片材 carbon fiber reinforced polymer laminate 碳纤维布和碳纤维板的总称。2.1.2 碳纤维布 carbon fiber sheet 连续碳纤维单向或多向排列,未经树脂浸渍的布状制品。2.1.3 碳纤维板 carbon fiber plate 连续碳纤

10、维单向或多向排列,并经树脂浸渍固化的板状制品。2.1.4 底层树脂 primer 用于基底处理的树脂。2.1.5 找平材料 putty fillers 用于对加固构件表面进行找平处理的材料。2.1.6 浸渍树脂 saturating resin 用于粘贴并浸透碳纤维布的树脂。2.1.7 粘结树脂 adhesives 用于粘贴碳纤维板的树脂。 2.2 符 号2.2.1 作用效应和抗力 M弯矩设计值; Mi 加固前受弯构件计算截面上实际作用的初始弯矩; Vb 梁的剪力设计值; Vc柱的剪力设计值;cf 碳纤维片材的拉应力;cf 碳纤维片材的拉应变;i 考虑二次受力影响时,加固前构件在初始弯矩作用下

11、,截面受拉边缘混凝土的初始应变; cfv 达到受剪承载能力极限状态时碳纤维片材的应变。2.2.2 材料性能 Ecf碳纤维片材的弹性模量; fcfk 碳纤维片材的抗拉强度标准值; fcf碳纤维片材的抗拉强度设计值; cfu 碳纤维片材的极限拉应变; cf碳纤维片材的允许拉应变; cf碳纤维片材与混凝土间的粘结强度设计值。2.2.3 几何参数 Acf受拉面上粘贴的碳纤维片材的截面面积; bcf受拉面上粘贴的碳纤维片材的宽度; hcf侧面粘贴碳纤维片材的高度; hcf0 侧面粘贴碳纤维片材的截面面积形心至受压区外边缘的距离; ld 碳纤维片材从强度充分利用截面向外延伸所需的粘结长度; scf 碳纤维

12、片材条带的净间距; tcf 单层碳纤维片材的厚度; wcf 碳纤维片材条带的宽度。2.2.4 计算系数及其他 km 碳纤维片材厚度折减系数; ncf 碳纤维片材的粘贴层数; 碳纤维片材受剪加固形式系数; 碳纤维片材的有效约束系数; cfb 碳纤维片材达到其允许拉应变与混凝土压坏同时发生时的界限相对受压区高度; b 梁受剪截面的剪跨比;c 柱的剪跨比; v 总折算体积配箍率。其它符号参见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3 材料 3.1 一 般 要 求3.1.1 采用粘贴碳纤维片材对混凝土结构加固时,应使用碳纤维片材、配套树脂类粘结材料和表面防护材料。3.1.2 加固用材料应具有质检

13、部门的产品性能检测报告和产品合格证;碳纤维片材和配套树脂类粘结材料应具有符合本规程第3.2节和第3.3节规定的物理力学性能;对配套的树脂类粘结材料还应提供耐久性能指标及施工和使用环境要求。3.1.3 本规程所列碳纤维片材的性能指标是对单向碳纤维片材的要求。对双向或多向碳纤维片材,可参照采用。3.1.4 混凝土、钢筋和其它材料的有关设计指标应按国家现行有关标准采用。 3.2 碳纤维片材3.2.1 碳纤维布的抗拉强度应按纤维的净截面面积计算,净截面面积取碳纤维布的计算厚度乘以宽度。碳纤维布的计算厚度应取碳纤维布的单位面积质量除以碳纤维密度。碳纤维板的性能指标应按板的截面(含树脂)面积计算,截面(含

14、树脂)面积取实测厚度乘以宽度。 3.2.2 碳纤维片材的主要力学性能指标应满足表3.2.2的要求。表3.2.2 碳纤维片材的主要力学性能指标性能项目碳纤维布碳纤维板抗拉强度标准值fcfk3000MPa2000 MPa弹性模量Ecf2.1105 MPa1.4105 MPa伸长率1.5%1.5%3.2.3 碳纤维片材的主要力学性能指标可参照现行国家标准定向纤维增强塑料拉伸性能试验方法GB/T3354测定。3.2.4 单层碳纤维布的单位面积碳纤维质量不宜低于150g/,且不宜高于450g/。在施工质量有可靠保证时,单层碳纤维布的单位面积碳纤维质量可提高到600 g/。 3.2.5 碳纤维板的厚度不宜

15、大于2.0mm,宽度不宜大于200mm,纤维体积含量不宜小于60%。 3.3 配套树脂类粘结材料3.3.1 采用碳纤维片材对混凝土结构加固时,应采用与碳纤维片材配套的底层树脂、找平树脂、浸渍树脂或粘结树脂。3.3.2 配套树脂类粘结材料的主要性能应满足表3.3.2-1、表3.3.2-2、和表3.3.2-3的要求。 表3.3.2-1 底层树脂的性能指标性能项目性能指标试验方法正拉粘结强度2.5Mpa,且不小于被加固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标准值ftk附录A 表3.3.2-2 找平材料的性能指标性能项目性能指标试验方法正拉粘结强度2.5Mpa,且不小于被加固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标准值ftk附录A 表3.3.2

16、-3 浸渍树脂和粘结树脂的性能指标性能项目性能指标试验方法拉伸剪切强度10 MpaGB71241986拉伸强度30 MpaGB/T25681995压缩强度70 MpaGB/T25691995性能项目性能指标试验方法弯曲强度40 MpaGB/T25701995正拉粘结强度2.5 Mpa,且不小于被加固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标准值ftk附录A弹性模量1500 MpaGB/T25681995伸长率1.5%GB/T256819953.3.3 配套树脂类粘结材料应按附录A的规定进行正拉粘结强度测试。配套树脂类粘结可参照机械工业产品用塑料、涂料、橡胶材料人工气候加速试验方法GB/T1452293规定的环境条件进

17、行耐久性检验。经2000h加速老化后,按附录A测定的正拉粘结强度不应明显降低。 3.4 表面防护材料 3.4.1 对已加固完的结构表面应进行防护处理。表面防护材料应与浸渍树脂或粘结树脂可靠粘结。 3.4.2 选用的防火材料及其处理方法,应使加固后的建筑物达到要求的防火等级。 3.4.3 当被加固的结构处于特殊环境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有效的防护材料。4 设计规定 4.1 一般规定4.1.1 采用粘贴碳纤维片材加固混凝土结构时,应通过配套粘结材料将碳纤维片材粘贴于构件表面,使碳纤维片材承受拉力,并与混凝土变形协调,共同受力。4.1.2 碳纤维片材可采用下列方式对混凝土结构构件进行加固:1. 在梁

18、、板构件的受拉区粘贴碳纤维片材进行受弯加固,纤维方向与加固处的受拉方向一致。2. 采用封闭式粘贴、U形粘贴或侧面粘贴对梁、柱构件进行受剪加固,纤维方向宜与构件轴向垂直。3. 采用封闭式粘贴对柱进行抗震加固,纤维方向与柱轴向垂直。4. 当有可靠依据时,碳纤维片材也可用于其它形式和其它受力状况的混凝土结构构件的加固。4.1.3 采用粘贴碳纤维片材加固混凝土结构时,应按国家现行有关标准采用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法进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钢筋和混凝土材料宜根据检测得到的实际强度,按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确定其相应的材料强度设计指标。碳纤维片材应根据构件达到极限状态时的应变,按

19、线弹性应力应变关系确定其相应的应力。4.1.4 碳纤维片材应取生产厂提供的不小于95%保证率的极限抗拉强度作为抗拉强度标准值fcfk。碳纤维片材的极限拉应变cfu应取其抗拉强度标准值fcfk除以弹性模量Ecf。4.1.5 当采用粘贴碳纤维片材对结构或构件进行加固时,应考虑加固后对结构中其它构件或构件的其它性能可能产生的影响。4.1.6 采用粘贴碳纤维片材进行结构加固时,宜卸除作用在结构上的活荷载。如不能在完全卸载条件下进行加固,应考虑二次受力的影响。4.1.7 在受弯加固和受剪加固时,被加固混凝土结构和构件的实际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15。采用封闭粘贴碳纤维片材加固混凝土柱时,混凝土强度等级

20、不应低于C10。 4.2 一般构造要求4.2.1 当碳纤维布沿其纤维方向需绕构件转角粘贴时,构件转角处外表面的曲率半径不应小于20mm(图4.2.1)。 图4.2.1 构件转角处粘贴示意1构件外表面 2碳纤维布4.2.2 碳纤维布沿纤维受力方向的搭接长度不应小于100mm。当采用多条或多层碳纤维布加固时,各条或各层碳纤维布的搭接位置宜相互错开。4.2.3 为保证碳纤维片材可靠地与混凝土共同工作,必要时应采取附加锚固措施。4.3 受 弯 加 固4.3.1 采用碳纤维片材对梁、板构件进行受弯加固时的承载力计算,除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对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的基本假定

21、外,尚应符合下列要求:1. 构件达到受弯承载能力极限状态时,碳纤维片材的拉应变cf按截面应变保持平面的假定确定,但不应超过碳纤维片材的 允许拉应变cf;2. 当考虑二次受力影响时,应根据加固时的荷载状况,按截面应变保持平面的假定计算加固前受拉区边缘混凝土的初始应变i;3. 碳纤维片才的拉应力cf应取碳纤维片材弹性模量Ecf与其拉应变cf的乘积Ecfcf;4. 在达到受弯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前,碳纤维片材与混凝土之间不发生粘结剥离破坏。4.3.2 在矩形截面受弯构件的受拉面上粘贴碳纤维片材进行受弯加固时,其正截面受弯承载力应按下列公式计算:1. 当混凝土受压区高度大于cfbh,且小于bh0时(图4.

22、3.2a) (4.3.2-1)混凝土受压区高度和受拉面上碳纤维片材的拉应变cf应按下列公式确定:2. 当混凝土受压区高度不大于cfbh时(图4.3.2b)MfyAs(ho-0.5cfbh)+EcfcfAcfh(1-0.5cfb) (4.3.2-4)3. 当混凝土受压区高度小于2a时,MfyAs(ho- a)+ Ecfcf Acf(h- a) (4.3.2-5)式中 M包含初始弯矩的总弯矩设计值;As、As 受拉钢筋、受压钢筋的截面面积; Acf 受拉面上粘贴的碳纤维片材的截面面积;fy、fy 受拉钢筋和受压钢筋的抗拉、抗压强度设计值; fc 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 Ecf碳纤维片材的弹性模

23、量; 等效矩形应力图形的混凝土受压区高度; cfb 碳纤维片材达到其允许拉应变与混凝土压坏同时发生时的界限相对受压区高度,取; cu混凝土极限压应变,取0.0033; i 考虑二次受力影响时,加固前构件在初始弯矩作用下,截面受拉边缘混凝土的初始应变,按本规程第4.3.4条计算;当可以不考虑二次受力时,取0; cfu 碳纤维片材的极限拉应变; cf碳纤维片材的允许拉应变,取kmcfu,且不应大于碳纤维片材极限拉应变的2/3和0.01两者中的娇小值; cf碳纤维片材的拉应变; km碳纤维片材厚度折减系数,取,其中,tcf的单位取mm,Ecf的单位取MPa; ncf碳纤维片材的层数; tcf 单层碳

24、纤维片材的厚度; b、h 截面宽度、高度; h0截面的有效高度; a 受压钢筋截面重心至混凝土受压区边缘的距离。图4.3.2中,n为实际混凝土受压区高度。 (a)xcfbh时 (b)xcfbh时图4.3.2 矩形截面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4.3.3 对翼缘位于受压区的T形截面受弯构件,当在其受拉面粘贴碳纤维片材进行受弯加固时,应按本规程第4.3.2条的原则和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关于T形截面构件受弯承载力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和验算。4.3.4 考虑二次受力影响时,加固前在初始弯矩Mi作用下,截面受拉边缘混凝土的初始应变i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4.3.4-1) (4.3.4-2

25、) (4.3.4-3) (4.3.4-4) (4.3.4-5) (4.3.4-6)式中 Mi加固前受弯构件计算截面上实际作用的初始弯矩; ci 加固前初始弯矩Mi作用下受压边缘的压应变;si、si 加固前初始弯矩Mi作用下受拉钢筋的拉应变、拉应力; 受压边缘混凝土压应变综合系数; 受拉钢筋拉应变不均匀系数; 内力臂系数,取0.87; Ec、Es 混凝土、钢筋的弹性模量; E 钢筋弹性模量与混凝土弹性模量的比值; 受拉钢筋配筋率,=As/bh0; ftk 混凝土抗拉强度标准值; te 有效受拉混凝土截面面积计算的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As/Ate; Ate 有效受拉混凝土截面面积,对受弯构件取0.5

26、bh+(bf-b)hf,bf、hf分别为受拉翼缘的宽度、高度; rf 受压翼缘加强系数,取,bf、hf分别为受压翼缘的宽度、高度。 当初始弯矩Mi小于未加固截面受弯承载力的20%时,可忽略二次受力的影响。4.3.5 计算正截面受弯承载力时,尚应满足下列要求:1. 受压区高度x不宜大于0.8bh0,其中界限相对受压区高度b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规定确定;2. 加固后受弯承载力的提高幅度不宜超过40%;3. 加固后在荷载效应标准组合下受拉钢筋的拉应力不宜超过钢筋抗拉强度标准值。当有工程经验和依据时,上述规定可适当放宽。4.3.6 当碳纤维片材粘贴于梁侧面的受拉区进行受弯加

27、固时,粘贴区域宜在距受拉区边缘1/4梁高范围内。在进行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时,应将公式(4.3.2-1)(4.3.2-4)中的h改用碳纤维片材截面面积形心至梁受压区边缘的距离hcf0代替,且宜将侧面碳纤维片材的截面面积乘以折减系数(1-0.5hcf/h),其中hcf为侧面碳纤维片材的粘贴高度。4.3.7 对受弯加固的构件尚应验算构件的受剪承载力,避免受剪破坏先于受弯破坏发生。4.3.8 对梁、板正弯矩区进行受弯加固时,碳纤维片材宜延伸至支座边缘。在集中荷载作用点两侧宜设置构造的碳纤维片材U型箍或横向压条。碳纤维片材的切断位置距其充分利用截面的距离不应小于按下式计算得出的粘结延伸长度ld,并应延

28、伸至不需要碳纤维片材截面之外不小于200mm(图4.3.8)。 (4.3.8)式中 ld 碳纤维片材从强度充分利用截面向外延伸所需的粘结长度;cf充分利用截面处碳纤维片材的拉应变,按本规程第4.3.2条确定;cf碳纤维片材与混凝土间的粘结强度设计值,取0.5MPa;bcf受拉面上粘贴的碳纤维片材的宽度;对板取1000mm板宽范围内粘贴的碳纤维片材宽度。 图4.3.8 碳纤维片材的粘结延伸长度4.3.9 当碳纤维片材延伸至支座边缘仍不满足本规程第4.3.8条的规定时,应采取下列锚固措施:1. 对于梁,在碳纤维片材延伸长度范围内应设置碳纤维片材U型箍锚固(图4.3.9a)。U型箍宜在延伸长度范围内

29、均匀布置,且在延伸长度端部必须设置一道。U型箍的粘贴高度宜伸至板底面。每道U型箍的宽度不宜小于受弯加固碳纤维布厚度的1/2。2. 对于板,在碳纤维片材延伸长度范围内应通常设置垂直于受力碳纤维方向的压条(图4.3.9b)。压条宜在延伸锚固长度范围内均匀布置,且在延伸长度端部必须设置一道。每道压条的宽度不宜小于受弯加固碳纤维布条带宽度的1/2,压条的厚度不宜小于受弯加固碳纤维布厚度的1/2。3. 当碳纤维布的延伸长度小于按公式(4.3.8)计算所得长度的1/2时,应采取可靠的附加机械锚固措施。4. 当采用碳纤维板时,应在其延伸长度端部采取可靠的机械锚固措施。 (a) U型箍(b) 碳纤维片材压条图

30、4.3.9 受弯加固时碳纤维片材端部附加锚固措施4.3.10 对梁、板负弯矩区进行受弯加固时,碳纤维片材的截断位置距支座边缘的延伸长度应根据负弯矩分布按本规程第4.3.8条的原则确定,且对板不小于1/4跨度,对梁不小于1/3跨度。当采用碳纤维片材对框架梁负弯矩区进行受弯加固时,应采取可靠锚固措施与支座连接。当碳纤维片材需绕过柱时,宜在梁侧4hf范围内粘贴(图4.3.10),当有可靠依据和经验时,此限制可适当放宽。4.3.11 板受弯加固时,碳纤维片材宜采用多条密布方案。4.3.12 当沿柱轴向粘贴碳纤维片材对柱的正截面承载力进行加固时,碳纤维片材应有可靠的锚固措施。图4.3.10 负弯矩区加固

31、时梁侧有效粘贴范围平面图 1柱 2梁 3板顶面碳纤维片材 hf板厚 4.4 受 剪 加 固4.4.1 对钢筋混凝土梁进行受剪加固时,应按下列公式进行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 (4.4.1-1) (4.4.1-2) (4.4.1-3)式中 Vb梁的剪力设计值;Vbrc 未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的受剪承载力,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规定计算;Vbcf 碳纤维片材承担的剪力;cfv达到受剪承载能力极限状态时碳纤维片材的应变;cfu 碳纤维片材的极限拉应变; 碳纤维片材受剪加固形式系数,对封闭粘贴取1.0,对U形粘贴取0.85,对侧面粘贴取0.70;b梁受剪计算截面的剪跨比,对于集中荷

32、载作用情况取a/h0,当b大于3.0时,取3.0,当b小于1.5时,取1.5,a为集中荷载作用点到支座边缘的距离;对于均布荷载作用情况,取3.0;ncf 碳纤维片材的粘贴层数;hcf 侧面粘贴碳纤维片材的高度;scf 碳纤维片材条带的净间距;tcf 单层碳纤维片材的厚度;cf 碳纤维片材条带的宽度。4.4.2 对钢筋混凝土柱进行受剪加固时,应按下列公式进行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 (4.4.2-1) (4.4.2-2) (4.4.2-3)式中 Vc柱的剪力设计值;Vcrc 未加固钢筋混凝土柱的受剪承载力,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规定计算;Vccf 碳纤维片材承担的剪力;n

33、 柱的轴压比,取N/fcA,N为柱轴向压力设计值,A为柱截面面积;c 柱的剪跨比,对于框架柱取Hn/2h0,当c大于3.0时取3.0,当c小于1.0时取1.0,Hn为框架柱净高度,h0为框架柱的截面有效高度。4.4.3 采用碳纤维片材对钢筋混凝土梁、柱构件进行受剪加固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 碳纤维片材的纤维方向宜与构件轴向垂直;2. 应优先采用封闭粘贴形式,也可采用U形粘贴、侧面粘贴(图4.4.3a)。对碳纤维板,可采用双L形板形成U形粘贴;3. 当碳纤维片材采用条带布置时,其净间距scf不应大于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规定的最大箍筋间距的0.7倍;4. U形粘贴和侧面粘

34、贴的粘贴高度hcf宜取构件截面高度。对于U形粘贴形式,宜在上端粘贴纵向碳纤维片材压条;对侧面粘贴形式,宜在上、下端粘贴纵向碳纤维片材压条(图4.4.3b)。 (a) 粘贴方式 (b) U形粘贴和侧面粘贴加纵向压条 图4.4.3 碳纤维片材的抗剪加固方式4.4.4 构件的受剪截面尺寸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规定。4.5 柱的抗震加固4.5.1 柱的抗震加固应采用封闭式粘贴碳纤维片材的方法。柱端箍筋加密区的总折算体积配箍率应按下列公式计算,并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对柱端箍筋加密区体积配箍率的要求: (4.5.1)式中 b、h柱的截面宽度、高度

35、; v 总折算体积配箍率;sv按箍筋范围内核心截面计算的体积配箍率; 碳纤维片材的有效约束系数,取0.45;轴压比大于0.5且加固时未卸载时取0.36;fct 碳纤维片材的抗拉强度设计值,取fctk/1.1;fyv 箍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4.5.2 碳纤维片材在箍筋加密区宜连续布置。碳纤维片材两端应搭接或采取可靠连接措施形成封闭箍。碳纤维片材条带的搭接长度不应小于150mm,各条带搭接位置应相互错开。 5 施 工 规 定5.1 一般规定5.1.1 采用粘贴碳纤维片材加固混凝土结构,应由熟悉该技术施工工艺的专业施工队伍承担,并应有加固方案和施工技术措施。5.1.2 施工必须按照下列工序进行:1.

36、 施工准备;2. 混凝土表面处理;3. 配制并涂刷底层树脂;4. 配制找平材料并对不平整处进行找平处理;5. 配制并涂刷浸渍树脂或粘贴树脂;6. 粘贴碳纤维片材;7. 表面防护。5.1.3 施工宜在环境温度为5以上的条件下进行,并应符合配套树脂要求的施工使用温度。当环境温度低于5时,应采用适用于低温环境的配套树脂或采取升温措施。5.1.4 施工时应考虑环境湿度对树脂固化的不利影响。5.1.5 在进行混凝土表面处理和粘贴碳纤维片材前,应按加固设计部位放线定位。5.1.6 树脂配制时,应按产品使用说明中规定的配比称量并置于容器中,用搅拌器搅拌至色泽均匀。在搅拌用容器内及搅拌器上不得有油污和杂质。应

37、根据现场实际环境温度确定树脂的每次拌和量,并按要求严格控制使用时间。5.2 施工准备5.2.1 应认真阅读设计施工图。5.2.2 应根据施工现场和被加固构件混凝土的实际情况,拟订施工方案和施工计划。5.2.3 应对所使用的碳纤维片材、配套树脂、机具等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5.3 表面处理5.3.1 应清除被加固构件表面的剥落、疏松、蜂窝、腐蚀等劣化混凝土,露出混凝土结构层,并用修复材料将表面修复平整。5.3.2 应按设计要求对裂缝进行灌缝或封闭处理。5.3.3 被粘贴的混凝土表面应打磨平整,除去表层浮浆、油污等杂质,直至完全露出混凝土结构新面。转角粘贴处应进行导角处理并打磨成圆弧状,圆弧半径

38、不应小于20mm。5.3.4 混凝土表面应清理干净并保持干燥。 5.3 涂刷底层树脂5.4.1 应按产品生产厂提供的工艺规定配制底层树脂。5.4.2 应采用滚筒刷将底层树脂均匀涂抹于混凝土表面。宜在底层树脂表面指触干燥后,尽快进行下一工序的施工。 5.5 找平处理5.5.1 应按产品生产厂提供的工艺规定配制找平材料。5.5.2 应对混凝土表面凹陷部位用找平材料填补平整,不应有棱角。5.5.3 转角处应采用找平材料修理成为光滑的圆弧,半径不应小于20mm。5.5.4 宜在找平材料表面指触干燥后,尽快进行下一工序的施工。 5.6 粘贴碳纤维片材5.6.1 应按下列步骤和要求粘贴碳纤维布:1. 应按设计要求的尺寸裁剪碳纤维布;2. 应按产品生产厂提供的工艺规定配制浸渍树脂,并均匀涂抹于粘贴部位;3. 将碳纤维布用手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