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哲学与人生第七课-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173886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PPT 页数:8 大小:1.1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职哲学与人生第七课-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职哲学与人生第七课-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职哲学与人生第七课-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职哲学与人生第七课-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职哲学与人生第七课-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职哲学与人生第七课-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职哲学与人生第七课-课件.ppt(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制作日期:2012年上学期制作人:株洲市职工大学(工业学校)曹学平,哲学与人生教学课件,第七课 知行统一与体验成功,看事例悟哲理,1,陶文濬,陶知行,陶行知,陶行知先生原名陶文浚。1912年,他另取“陶知行”为名,次年将之用作笔名。1917年留美归国后,他正式改名为“知行”。1927年,他又想改名为“行知”。1934年7月16日,他发表行知行,终于公开宣布将名字由“知行”改为“行知”。陶行知改名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那么,陶行知先生为什么一改再改自己的名字呢?,陶行知更名,陶行知行,1910年他就读金陵大学时,开始研究并信奉王阳明的心学理论。王阳明反对朱熹的“先知后行”的观点,认为“知行合一”。王

2、阳明说:“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王阳明还主张“知轻行重”,认为:“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谓真知。”当时的陶行知,正是求知欲特别旺盛的青年。他发愤求知,目的就是为了日后去笃行,去实现他的人生抱负:救国救民。当时的陶行知接受了“知行合一”说。正因为如此,1912年陶行知先生又取名“陶知行”。,陶行知1914年秋赴美留学。留学期间,他确定了教育救国的崇高理想。他师从约翰杜威美国伟大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杜威教育思想的基础是实用主义哲学。实用主义本质上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但含有辩证唯心主义成份。实用主义哲学又属于“行动

3、的哲学”,重视“行”。王阳明的哲学与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同中有异。杜威论述了知与行的关系,提出了“从做中学”的观点。这一观点表明“做学合一”,也即“知行合一”;但“从做中学”强调“做”是“学”的起点,即先“行”后“知”,与王阳明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不同。1917年陶行知回国之后,正式改名为“陶知行”。,1931年11月陶行知先生在思想的母亲中写到:“我拿杜威先生的道理体验了十几年,觉得他所叙述的过程好比是一个单极的电路,通不出电流。他没有提及那思想的母亲,这位母亲便是行动。所以我要提出的修正是在困难之前加一行动之步骤,于是整个科学的生活之过程便成了:行动生困难,困难生疑问,疑问生假设,假

4、设生试验,试验生断语,断语又生了行动,如此演进无穷。”陶行知的“行动知识再行动”这一教育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实践观是完全一致的。1934年7月16日,陶行知先生发表行知行一文,继否定“知行”观之后,又否定“行知”观;将“行知”观发展为“行知行”观。他正式宣布将自己的名字由“知行”改为“行知”。,2,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偿一偿。,3,17世纪20年代,19世纪80年代,20世纪初,毛泽东,对生命垂危者,输入血型人血,输入人血,输入羊血,这些事例告诉我们的哲理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一、坚持实践和认识的统一(把握要点),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p64、67),2、实践的特点(p65),3、认识的辩证过程(p65),二、在知行统一中提高人生发展能力(着重把握能力的含义和三大能力),三、成功与失败伴随着人生的发展(要求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四、在知行统一中体验成功(把握要点),实践出真知.Flv,书面作业:收集一个你感兴趣的成功人士的先进事例,并谈谈自己的认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