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才发:湖南洞庭湖、岳阳楼名胜文化景观探讨.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174297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宋才发:湖南洞庭湖、岳阳楼名胜文化景观探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宋才发:湖南洞庭湖、岳阳楼名胜文化景观探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宋才发:湖南洞庭湖、岳阳楼名胜文化景观探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宋才发:湖南洞庭湖、岳阳楼名胜文化景观探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宋才发:湖南洞庭湖、岳阳楼名胜文化景观探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宋才发:湖南洞庭湖、岳阳楼名胜文化景观探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宋才发:湖南洞庭湖、岳阳楼名胜文化景观探讨.docx(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宋才发:湖南洞庭湖、岳阳楼名胜文化景观探讨湖南洞庭湖、岳阳楼名胜文化景观探讨宋才发*(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北京100081)洞庭湖古称“云梦泽”,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碧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鹫 齐飞”,属于人所共知的绝佳美景。湖中有山名曰“洞庭”,“洞庭湖”因之而得名。孟浩 然临洞庭中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就是写洞庭湖的名句。洞庭湖为雪峰山 脉陷落部分的盆地,经河流长期冲积变化而成。以洞庭湖为界,南边为湖南省,北边为湖北 省。其南有湘江、资水、沅水、澧水四大水系汇入,北有松滋、太平、藕池、调弦四口与长 江相通,湖水最后在岳阳城陵矶注入长江。洞庭湖犹如一个天然的大水库,广纳四

2、水,吞吐 长江,号称“八百里洞庭湖”,面积3900平方公里。因洞庭湖之大,才有“洞庭天下水” 的说法。洞庭湖浩瀚迂回,山峦突兀,它的最大的特点就是湖外有湖、湖中有山,渔帆点点, 芦叶青青,水天一色,鸥鹭翔飞。春秋四时之景不同,一日之中变化万千。范仲淹在描述洞 庭湖时说:“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潇湘八 景”中的“平湖秋月”、“远浦归帆”、“平沙落雁”、“渔村夕照”、“江天暮雪”等,尽在洞庭 一湖中。这里自古以来每年都举办盛大的龙舟节,通过龙舟竞渡纪念屈原。秦楚襄王二十 一年(公元前278年),楚国都城郢被秦国攻占,爱国诗人屈原自感救国无望,在极度悲愤的 情况

3、下于农历五月初五,在汨罗江下游的河泊潭怀沙自沉,以身殉国。沿岸群众闻讯后纷纷 引舟抢救。此后,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要举行龙舟竞渡祭奠屈原,相沿成俗经久不衰,并 逐步辐射到神州大地。1984年国家体委将龙舟竞渡列为全国正式比赛项目,1995年6月首届 世界龙舟锦标赛在岳阳市南湖隆重举行,从此龙舟竞渡以崭新的面貌走向世界。岳阳在东洞 庭湖的岸边,是湖南省唯一的临江城市,也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岳阳市先后被国 家批准为沿江对外开放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 园林城市。洞庭湖是我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洞庭湖和周围的沼泽地,1984年12月被湖南省人 民政府指定为自

4、然保护区。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面积为13280公顷,约占该湿地总面积的三 分之一。1994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湿地和珍稀鸟类。1992年7 月31日东洞庭湖被列入“世界重要湿地名录”。国际湿地公约共收录包括东洞庭湖在内的 中国7个国际重要湿地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洞庭湖湿地生态环境和鸟类资源。根据科学考炸者简介宋才发(1953),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馆长,原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院长、法学教授、博 士生导师。 唐王勃:滕王阁诗序。王勃(公元649676年),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 勃与于龙以诗文齐名,亦称“初唐二杰”。 转引自周艺文等主编:芙蓉之旅,湖南

5、地图出版社2001年版,第58页。 小小编著:中国南方北方游(南方卷),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版,第116页。 陈国:岳阳天下楼,中国国土资源报2008年5月7日,第9版。 北宋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学文言文评析注释(初中部分),甘肃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97页。 刘耀编著:中国绝色风景,中国长安出版社2006年版,第237页。 小小编著:中国南方北方游(南方卷),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版,第115页。察,已记录到鸟类16目43科234种,其中,属于国家一级保护的鸟类有白鹤、白头鹳、黑 鹳、大鸨、中华秋沙鸭、白尾海雕7种;二级保护的有小天鹅、鸳鸯、白枕鹤、灰鹤等31 种,国际协约指定保

6、护的有59种,特别是小白额雁,占全球野生种群数量的80%。属于两栖 类、腹足类、软体类、瓣鳃类等水生动物有68种。区内有植物115科159属1186种。东洞 庭湖丰富的自然资源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被誉为“长江中游的明珠”“拯救濒危 物种的希望地”。另据有关资料显示,东洞庭湖有131种水生植物,隶属40科75属。大片湿 草地的优势种有短尖苔草和草;湿地周围为稻田和其他作物。已记录到鱼类12目23科200 种,包括中华鲟、白鲟、刀鲚、鲤、鲫、银锱、鲂和鲥鱼,其中0多种有经济价值,保护的 鱼类包括中华鲟和白鲟。洞庭湖里盛产鲤、鲫、鳙、鲢、鳊、鳜、银鱼、凤尾鱼和虾、蟹、 龟、鳖、鳝、鳗、鳅、蚌

7、等百余种水产,还生长着珍稀的白鳍豚。洞庭湖中最大的鱼是鲟鱼, 重达两三百公斤;最小而又最名贵的是银鱼。据传清雍正、乾隆二帝在游江南时均曾品尝过 银鱼,对其评价甚高。洞庭湖的“湖中湖”莲湖盛产驰名中外的“湘莲”颗粒饱满、肉质鲜 嫩,历代被视为莲中之珍。每当荷花盛开季节,满湖荷叶衬托着婷婷玉立的花朵素雅高洁, “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泛舟采莲是一项很有特色的旅游项目,吸引了来自日本、美国、俄罗斯、芬兰、挪威、澳大利亚、韩国及国内的专家与游客。岳阳是一座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岳阳”的意思是“天岳之阳”,这里的“阳” 是指山的南面,天岳即幕阜山的别称。岳阳为历代封建王朝郡府所在地,

8、“江湖之胜,巴陵兼 有之”。春秋战国时,岳阳属楚国。秦统一全国后,岳阳划归长沙郡。晋武帝太康元年(公 元280年),始建巴陵县。南朝时设巴陵郡,因而岳阳古称巴陵。隋唐时,改巴陵为岳州。明 清两朝称岳州府,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开辟为通商口岸。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 改称岳阳县;1961年经国务院批准设岳阳市。总面积1.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 530万人,其 中,市区面积84平方公里,城市人口 70余万。岳阳的标志性建筑为岳阳楼,与武昌的黄 鹤楼,南昌的腾王阁齐名,素有“江南三大名楼”之首的美称。岳阳楼始建于公元20年前 后,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三国时期为鲁肃的阅军楼;南北朝时

9、期称巴陵城楼;初唐时 期称南楼;中唐时期李白对其赋诗后,始称岳阳楼。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进行扩建, 最终定名为岳阳楼。岳阳楼享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盛誉。岳阳楼是江南三大名楼中唯一保持 原址原貌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雄踞岳阳市西门城头的岳阳楼建筑精巧雄伟,是我国古 建筑中的瑰宝。北宋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滕子京被贬至岳州,当时的岳阳楼已经坍塌。 巴陵郡守滕子京到任不足1年,即做到了 “政通人和,百废待兴。他在岳州任职3年,至少 做了 4件大事:一是保护文物,集资重修了岳阳楼;二是兴办教育,兴建了岳州学宫;三是 治理水患,构筑了防洪堤;四是便利交通,修筑了通和桥。滕子京真

10、正做到了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滕子京也是一位很有才学的人,他在岳阳楼落成之时凭栏远眺,不禁诗兴大 发写了一首词:“湖水连天天连水,秋来分外澄清。君山自是小蓬瀛。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 城。帝子有灵能鼓瑟,凄然依旧伤情。微闻兰芷动芳馨,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59个 字写景抒情很有气势。滕子京重修的岳阳楼,在明崇祯十一年(公元1639年)毁于战火,翌 北宋周敦颐:爱莲说。原文为:“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皆 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 不可亵玩焉。” 明隆庆年间刻本岳州府志。 周艺文等主编:芙

11、蓉之旅,湖南地图出版社2001年版,第55页。 陈国:岳阳天下楼,中国国土资源报2008年5月7日,第9版。 何强:阅读岳阳楼,中国文物报2008年1月11日,第4版。 陈国:岳阳天下楼,中国国土资源报2008年5月7日,第9版。年重修。清代多次进行过修缮。譬如,岳阳楼是一座木结构建筑,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 年)重建,数度遭水患兵乱,屡废屡修。最终留下来的岳阳楼为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 知府张德容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整修,并将楼址内迁6丈有余。岳阳楼高25.35米,宽为17.2 米,进深15.60米,占地251平方米,平面呈长方形。全楼系纯木结构无一颗铆钉,没有一 块砖石,也没有一道横

12、梁,工艺甚为精湛。全楼以4根楠木大柱从地到顶承载大部分重量, 内围12根金柱支撑二楼,外围绕以20根檐柱彼此钳制为整体。岳阳楼的建筑很有特色, 第一层脊上饰以茶花、莲蓬,翘首为凤凰,名曰“茶花护凤”第二层脊上饰以海藻,翘首为 昂首的龙头,名曰“海藻绕龙;第三层脊上饰以卷草,翘首为回纹形如意祥云,名曰“龙凤 呈祥”。三楼的形状如蜂窝的“如意斗拱”不但富有民族地方特色,而且起到了荷重承力、 拱托楼顶的作用。楼顶如古代将军的头盔,上铺黄色琉璃瓦,极为雄伟壮丽。楼内藏有历 代名家诗篇匾额联语,其中,包括清代乾隆年间大书法家张照所写的岳阳楼记全文,它 刻在一个由12块紫檀木板组成的木屏上,放置在一楼大厅

13、里甚为珍贵。新中国成立后,人民 政府多次进行维修,1983年又进行了一次落架重修,把已腐朽的构件按原件复制更新。岳阳 楼所处的位置极好,它屹立于岳阳古城之上,背靠岳阳城,俯瞰洞庭湖,遥对君山岛,北依 万里长江,南通湘江,登楼远眺,一碧无垠,白帆点点,云影波光,气象万千。岳阳楼名声远播得益于北宋著名文学家范仲淹写的不朽散文岳阳楼记。北宋庆历六 年(公元1046年)六月十五日,滕子京给范仲淹写了一封亲笔信,信中详细地介绍了岳阳楼 重修后的情况,并附洞庭秋晚图一本,恳请范仲淹为重修的岳阳楼作记。范仲淹应滕子 京之请,写就了这篇传世之作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 通人和,百废俱

14、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 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 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 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 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 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

15、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尝求 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 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 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文情并茂的360字,读之感人肺腑,文中许多警句 已成为后人处世待人的格言。尤其是其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更 为后人所传诵。悬挂在岳阳楼上方的匾额为郭沫若手书。历史上的著名诗人如杜甫、韩愈、 刘禹锡、白居易、李商隐等,均登临岳阳楼览胜留下了不少名篇佳作,使岳阳楼传播遐迩、 名扬天下。岳阳楼下还有一个著名的诗书碑廊,该碑廊全长百米,式样为仿古

16、回廊,古朴、 庄重、典雅。君山在岳阳市西南15公里的洞庭湖中,是一座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的小岛,最高处海 拔63.5米。君山原名湘山、洞府山,取意神仙“洞府之庭”传说这座洞庭山浮于水上,其 下有金堂数百间,玉女居之,四时闻金石丝竹之声,砌于山顶。自然这些浪漫的神话传说不 足为信。只因舜帝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埋葬于此,屈原又在九歌中称之为“湘君”和 李昆、海鸥:湖南湖北行知书,广东旅游出版社2005年版,第136页。 周艺文等主编:芙蓉之旅,湖南地图出版社2001年版,第57页。 北宋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学文言文评析注释(初中部分),甘肃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97一 198 页。“湘夫人”,

17、故后人便将此山改名为“君山”。君山与岳阳楼遥遥相望,是中国重点风景名 胜区。君山湖光因山色生胜,风景与名胜争妙:奇景异物洞庭秋月、君山银针、湘妃竹、金 龟和铸鼎台、秦皇印、酒香亭、柳毅井、飞来钟等文物古迹,实在是名震天下。君山自979 年辟为公园以来,倍受游人青眯,每年数以十万计的客人慕名而至。据清光绪年间修撰巴 陵县志记载,君山原有许多碑刻。1992年修建的“君山碑林”,就在“二妃墓”与“湘妃 祠”的交界处。君山碑林长85米、宽60米,占地面积5200平方米,把历史和现代名人的名 诗、记文、书法、刻石融为一体,再以景点植物的密切配合,达到意、物、景相映生辉的意 境,给人以良辰、美景、赏心、乐

18、事之感觉。君山的竹子历来很有名气,有斑竹、罗汉竹、 方竹、实心竹、紫竹、毛竹等。毛泽东曾于1961年写下了脍炙人口的七律.答友人一 诗:“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君山碑林由盔顶小亭、四方重檐攒顶小亭及长 78米、宽2.5米单、双面盔顶长廊组成;另外配以碑塔、塑石碑涯、双面壁照、自然刻碑等。 其中,碑塔高三层,塑石碑最高达10米,最低不低于4米,占地350平方米;双面壁照宽 15米、高2米;六方碑、四方碑、二方碑计200余块。整个碑林按时空顺序分为几个时代: 从二妃墓上古时代开始,接着是屈原的先秦时代、唐宋时代、元明清时代、现当代,到湘妃 祠结束,从而完成了君山整个历史文化体系的编撰。

19、君山碑林建筑借景于湘妃祠和二妃墓之 间,前临洞庭湖,大有观湖之势;后有青山作屏,以苍松翠竹为秀;左右有物,前后有景, 只身于碑林中。小巧、江南风格的白墙青瓦长廊与碑亭、自然石的碑刻、登台的碑塔、壁照 与松竹相映,上有青瓦红墙的祠庙,下有长廊亭台的碑塔,别有一番诗情画意,形成了一个 统一的规模景点。这些碑刻记述了历史,反映了各个时期人们登山览胜的不同心境。碑文兼 诗歌、散文、对联诸体,书法汇楷、篆、隶百家,给人以知识的启迪、艺术的享受。湖光秋 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这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描 摹洞庭君山岛的最贴切写照。君山由72座山头组成,相传这些山头系由青螺变化而

20、来。君山 银针与君山金龟、洞庭银鱼,一起被称为“君山三宝”其中,君山银针原名白鹤茶。据传初 唐时有一位名叫白鹤真人的云游道士从海外仙山归来,随身带了8株神仙赐予的茶苗将它种 在君山岛上。后来他修起了巍峨壮观的白鹤寺,又挖了一口白鹤井。白鹤真人取白鹤井水冲 泡仙茶,只见杯中一股白气袅袅上升,水气中一只白鹤冲天而去,此茶由此得名“白鹤茶” 又因为此茶颜色金黄,形似黄雀的翎毛,所以别名“黄翎毛。”后来,此茶传到长安深得天子 宠爱,遂将白鹤茶与白鹤井水定为贡品。有一年进贡时船过长江,由于风浪颠簸把随船带来 的白鹤井水给泼掉了。押船的州官吓得面如土色,急中生智只好取江水鱼目混珠。运到长安 后皇帝泡茶,只

21、见茶叶上下浮沉却不见白鹤冲天心中纳闷,随口说道:“白鹤居然死了!”岂 料金口一开即为玉言,从此白鹤井的井水就枯竭了,白鹤真人也不知所踪。但是白鹤茶却流 传下来,即是今天的“君山银针茶”。相传文成公主出嫁西藏时就曾选带了君山茶;乾隆皇帝 下江南时品尝到“君山银针”后十分赞许。二妃墓在君山岛东麓与岳阳古城隔湖相望。传说“二妃”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距今4000 多年前)皇帝尧的两个女儿。当时社会实行禅让制,尧帝觉得舜很有才能想传位给舜,为对 舜进行3年考察,便把自己的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了舜。舜在娥皇、女英的帮助下,顺利地 度过了考察期,继尧之后登上帝位,成为我国上古时期最有作为的五帝之一。据司马迁史

22、 记五帝本纪记载:舜“践帝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今湖南 宁远县九嶷山,因九峰相似莫能辨,故名又称苍梧山),是为零陵。”淮南子修务训 小小编著:中国南方北方游(南方卷),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版,第117页。 毛泽东:七律答友人,毛主席语录、毛主席的五篇著作、毛主席诗词人民出版社1969年版,第 47页。 唐刘禹锡:望洞庭,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第851页。 汉司马迁:史记,岳麓书社1988年版,第7页。曰:“舜,南征三苗,遂死苍梧”。山海经海内南经也曰:“苍梧之山,帝舜葬于阳, 弟丹朱葬于阴。”据说当时舜帝的二妃娥皇、女英见丈夫久出未归,于是四处寻

23、找来到了洞 庭湖的君山,忽闻舜帝不幸去世的噩耗,望着水云弥漫的洞庭湖路断波横,招魂无处,不禁 肝肠寸断,忧伤成疾,不治身亡葬在这里,于是就有“舜帝二妃之墓”鉴于舜的两个妃子的 功德,汉代刘向列女传母仪篇推为第102妃。二妃墓历经沧桑多次修缮,据光绪巴 陵县志记载: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九月钦差大臣太子少保,兵部左侍郎兼两江总督 彭玉麟在巡视长江时,来到君山捐款进行了一次大的维修。墓为石砌,前立石柱,上雕麒麟、 雄狮、大象,中竖墓碑,彭玉麟亲笔镌刻“舜帝二妃之墓”碑文。墓前10米处有一对石引柱, 上面刻有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舒绍亮题写的一副对联:“君妃二魄芳千古,山竹诸斑泪 一人。”

24、如果仔细地观察这副石刻,便可发现分刻于两根石柱上的对联字迹不同,原来上联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现存的石刻上联是复制的。这副石刻对联把人们对二妃的怀念、 爱戴之情表达得深切感人。1971年二妃墓曾经被深掘过一次,开挖到两丈多深时,发现有一 条7寸长的空心金龙,造型美观,约百余克,现存放在湖南省博物馆,为我国珍贵的历史文 物。为了继承和弘扬历史文化、保护文物古迹,1979年人民政府拨款又进行了一次全面的大 维修,保持原貌并增其旧制,只是将墓上移两丈多,在墓碑前置一石刻香炉,八字牌坊上雕 刻花卉或刻麒麟、狮、象。一条1.5米宽的祭道用麻石铺砌而成,两旁石碑上刻有东汉时期 刘向列女传中的二画像,

25、屈原九歌中的湘君湘夫人以及历代文人的诗词题 记。另外,清代陶澎临摹道光手书的“印心石屋”刻石也镶嵌其中,从而使这座古墓更加庄 严肃穆。湘妃祠是为纪念舜帝二妃而建的。它坐落在二妃墓的东北侧,濒临东洞庭湖,后以苍松 翠柏为屏,祠宇为三进庭院式。据史记秦本纪第六记载:“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 年)浮江至湘山祠”。湘君庙纪略载有:“昔人有立湘君祠于此山,复谓之君山,其庙 宇为秦王毁废后,亦久无构置”。南宋嘉定四年(公元1211年)李邕为岳州知府,他与参 军茅无竟等为纪念舜帝的两个妃子在君山修建湘君庙,内供湘君神像。清道光年间洞庭湖 志:“明弘治五年(公元1492年)初通判李士侪重修拓其制中为大殿,

26、后为懿范宫,前为门 周围缭以撰”;明嘉靖初(公元1522年)郡守韩士英重修。到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 年),张之洞出任湖广总督,他为巡阅水师来到洞庭湖游览了君山,整修了湘妃祠。该祠在“文 化大革命”时期被毁。现在的湘妃祠是以巴陵县志嘉庆九年图舆为蓝本,以清式砖木结 构的单檐殿宇、一轴线为主本庭院式、两边为砖石结构的骑马墙、三进殿宇相对封闭空间的 布局手法重建的,总建筑面积1003.8平方米,1986年9月1日竣工并对外开放。整个湘妃 祠均用民间小青瓦盖面,素而古朴。白的院墙、青色的屋面,与青山遥相呼应;祠的大门采 用红墙,红墙的庄重、吉祥,给人们一种神秘、幽深的气氛。湘妃祠整体结构为三进制

27、,一 进为四柱、三间、三殿牌楼式,金黄色的琉璃瓦,深红色的墙面雕着各式各样的浮雕,两侧 采用双弹弓垛的骑马墙,两层小青瓦重叠形如古代的弓一般,再在前后两头雕刻龙头龙尾。 进门的正面是白色花岗岩的石鼓拱门,前面一对汉白玉的石狮,给湘妃祠增加了十分神秘的 色彩。湘妃祠大门的墙上方,由两条龙捧着“湘妃祠”三个金色大字,东边是五只羊在草地 上看日出,这图案叫“五羊看日”西面是犀牛望月,岳阳地方称之为日月同辉图。南面的红 墙上为九嶷山图,北面是烟波水浮的君山。一进门正面悬有清朝湖广总督张之洞撰写的长联, 西汉淮南王刘安:淮南子修务训卷十九。 山海经海内南经卷十五。作者不详,在东汉刘秀上山海经表中,主张该

28、书出于唐虞之际,系禹、 益所作。 刘耀编著:中国绝色风景,中国长安出版社2006年版,第239页。 汉司马迁:史记,岳麓书社1988年版,第59页。 唐李密思:湘君庙纪略。 清陶澍:洞庭湖志。全联共400字,号称天下第一联。二进为前殿,有武将镇守,两边是厢房。金字垛的骑马墙 上雕有蝙蝠、寿桃,蝠是福的同声,为福寿的意思。三进的殿台上雕刻着如意兽的浮雕,它 似龙非龙、似虎非虎,栏杆上雕刻八仙所用的工具,民间称为“暗八仙。正殿上方悬挂有一 块黑底金字匾,上书“渊德侯”相传娥皇、女英投水后被天帝封神为“渊德后张之洞修 复湘妃庙时尊湘妃二神为“渊德侯”,故有此匾。走进正殿,香雾缭绕,大殿内台上供奉有二

29、 妃塑像,4尊侍女塑分立两旁。龙涎井是飞来钟下面的一口古井。龙涎井的传说由来已久,因为君山地形酷似乌龙卧水, 龙涎井前方为龙口,张口向南,两边钳形山嘴,岩壁拱护,似为龙的上、下腭,中间的小山 为龙舌头,山势平舒,形态逼真,此山因之而得名。龙舌山下有一口水井,相传这里的井水 清澈纯净且四时不涸,是龙舌头上面一点点滴下的涎水,故称龙涎井。这一富有传奇色彩的 雅名,对君山的地形作了形神毕现的生动概括。据传当年湘妃寻夫至君山口渴异常,她们对 爱情的忠贞感动了洞庭湖中的乌龙。乌龙化作一座小山张开双腭、伸出舌头,让龙涎滴出并 滴在山角下,化成一口古井。湘妃见到古井,饱喝了一顿井中的甘甜龙涎,顿觉精神振奋。

30、 后来湘妃投湖自尽,乌龙悲伤过度化为一座小山。现在的龙涎井是岳阳市人民政府于1979 年按原貌修复的。井口直径为0.84米,口上围一环龙云纹石圈,外围环状纹饰三层。井内赭 黄色岩石形象龙舌,泉水从岩石上注入井内,一点一滴好似涎水。过去井水终年不涸清澈见 底,冬暖夏凉,为君山泉中又一名胜。近几年,井中水量不大,附近又有清甜甘美的柳毅井 水,所以居民很少汲它饮用。在距井口 1米远的地方,立有一对雕龙柱坊,高3米,门宽1.4 米,门楣上镌刻“龙涎井”三个苍劲有力的正楷大字,作为古迹供人们观赏。相传用龙涎井 的水泡君山茶,喝了百病皆除、长生不老。古人信以为真,远道乘舟来取龙涎者络绎不绝。 清人万年淳在

31、君山茶歌中盛赞君山茶:“试挹龙涎烹雀舌,烹来长似君山色。”足以证 明当时龙涎茶在贵族阶层日常茶饮中所占的地位。柳毅井亦称“橘井”,位于君山龙口内龙舌的根部。据岳州府志记载:“巴陵则有邕 湖井及巴蛇、罗汉、秦皇诸井,而井之著者,又曰柳毅。”岳阳县志曰,桔井相传 为柳传书之处(入龙宫之门。井入口丈许,有片石作底,凿数孔以通泉,石下深不可测。崇 圣祠的一个老和尚作过试验,用半斤丝线,一端系上铜钱吊下井去,丝线放完了,还未探到 井底。唐代因该井旁有一棵古橘树,故此井又名“橘井。”井旁的桔树尽管已不复存在,但善 良、正直的柳毅却永远在民间传颂。“柳毅传书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故事源于唐代李朝威 写的柳毅

32、传,其内容为唐仪凤年间(公元676-679年),书生柳毅赴京应考落第归经泾阳, 偶遇满脸泪痕的牧羊女。柳毅上前询问得知,该女为洞庭龙女下嫁泾阳君,受其残暴虐待至 此。他受龙女之托送信至君山,找到橘井,在井边的橘树上敲击三下,守门的巡海神就将他 接进了龙宫。见龙君后递上书信,又代诉龙女之苦。龙君小弟钱塘君暴怒,作百丈赤龙径往 泾阳,灭泾阳君接回龙女,几经曲折招柳毅为婿的故事。人们为了纪念柳毅传书,改“橘 井”为“柳毅井”并在井旁建有柳毅传书亭,柳毅传书的故事有声有色世人熟知。但故事发 生地点一直争论不休,传说这口井与苏州的太湖相通,东西遥对,两山之间千里迢迢,却有 “石穴潜通”,真是“乾坤吴楚双

33、开眼”。江苏吴县东山镇的东北翁巷村亦有一口柳毅井。据 考附近有龙女庙和白马土地庙,传为柳毅传书曾系白马在此。安徽太湖也有一口柳毅井,附 近还有一石壁,说是柳毅传书的问讯之处。井圈苔痕斑剥,陈迹古雅,泉水香甜津芳,“旱涝 无盈涸,风摇亦不浊”,是东山名泉之一。此外,湖南常德亦有一口古井,被当地人称是柳毅 传书下龙宫之处,亦称柳毅井。据史学专家考证,传说中的柳毅井当归洞庭湖的君山。香炉山原名“鸡子山”,因形似而得名。香炉山位于洞庭湖中的君山南面,面积约4亩, 尧山壁:君山品茗,天津日报2005年5月17日,第14版。 明李元芳修,钟崇文纂:岳州府志隆庆刻本,卷十八。 刘耀编著:中国绝色风景,中国长

34、安出版社2006年版,第236页。 海拔40多米,山的底层为花岗岩,表面为黄土层,山成穹庐形,山上灌木丛生,青翠欲滴。 四周峭壁如削,滔滔湖水后浪赶着前浪撞击着岩石,溅起一层层波光粼粼的水花,就好似它 的腰间系着一条白色的绸带,如同一颗明珠嵌在波澜壮阔的洞庭湖上,给“八百里洞庭”和 君山增添了绚丽多姿的色彩。君山为佛之胜地,人们纷纷烧香祈祷平安。天长地久水石相搏, 鸡子山也就越来越小了,山势形如香炉,所以,就被当地人称其为香炉山。香炉山上有雕龙 石柱,六角锷顶石亭,名曰“香椿亭。香炉山与君山一脉相通不可分割,冬春水枯季节,一 条180米长的岩埂由君山直通香炉山。这条岩埂原是一条山小脊,横跨于两

35、山之间,后经千 百年湖水冲洗荡涤,山脊泥土逐渐被浪涛洗尽,以至岩埂裸露,非水枯不可往来。香炉山尽 管是弹丸之地,却奇异清秀,不仅是君山胜景之一,而且是过往船只躲风避险之地。香炉峰 上长着许多灌木树丛,好像香炉中插着的一支支清香烛火,遇上水气蒸腾,确实有点像香烟 袅袅上升的味儿,整座香炉飘浮在洞庭湖中向着君山朝拜。登上君山之巅的接待室,漫步濒 湖的游廊上鸟瞰湖中的香炉峰全景,那“香炉”更是惟妙惟肖、形态逼真。有诗称赞道:山 烟细细玉云盘,散入春阴楚勾寒。我欲峰顶瞻北极,香炉不似殿中看”据地质考察,香炉 峰的岩石类型和君山完全一样,这表明两者均为6亿多年前的产物。尔后在7万年前的燕山 地质构造运动

36、时期,由于洞庭湖的凹陷,香炉峰伴随着君山而残留,属断裂凹陷残留山。香 炉峰和君山之间相隔200多米,这中间的地段为当时的断裂破碎带。冬春水落,有一条小小 的岩埂将两山紧紧相连。岩埂中间高两边低,不难看出原来的山脊经过断裂破碎,且受到湖 水等各种力的作用或风化侵蚀后,山就会明显降低,两山之间现存的这条岩埂就是这样逐步 形成。香炉峰与君山可谓“同龄人”为一对双胞胎,呈现一大一小姊妹岛的景观。君山宛如 “白银盘里一青螺”,香炉峰就好似无边镜盘里托着的一颗翡翠色的小螺髻,景色格外迷人, 确实为洞庭名湖锦上添花。保护岳阳楼升华岳阳楼。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中华悠久文明,使之永续传承的神圣事 业,它与活跃的

37、经济发展相比却是相对寂寞的行业。“岳阳楼”是通过千百年积淀形成的文化 遗产,不得以经济效益的追求为目标,必须坚持“有效保护、合理利用”的原则2004年底 岳阳楼的现任当家人邹律资,提出构筑岳阳楼和谐精品景区的理念,共投入专项资金500万 元,将核心景区内水泥栏杆替换为麻石镂空雕花栏杆,将水泥地面更换为青砖和三合土地面, 使现代建筑材料彻底退出岳阳楼核心区,还岳阳楼一个合理更合法的环境。2005年岳阳市人 大“1号提案”,使扩建岳阳楼景区建设工程提上政府议事日程,描绘岳阳楼发展的蓝图徐徐 展开。2006年8月岳阳楼景区建设开工,景区面积较过去扩大10倍,兴建了瞻岳门、仿古 城墙、汴河街、五朝楼观

38、、双公祠、碑廊等30多处景点,历时1年投资3.2亿元的景区建设 全面竣工。岳阳楼管理处秉承“把门票当请柬、视游客如亲人,让游客来时激动、去时感动” 的服务理念,坚持用“最优质的服务展示最优秀的文化”服务的宗旨,指导岳阳楼的各项实 际工作;多方位、多层次、多视角地提出了一系列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理念的工作目标,实 现了优质服务由“虚”向“实”的转变。多年来未出现一起旅游服务质量投诉事件,投诉率 为“零”,涌现出了一大批顾全大局、甘受委屈、拾金不昧、见义勇为的优质服务典型以及“中 国文明示范岗”、“三八”红旗、青年文明号、十杰青年文明号等优秀集体;管理处也被评为 湖南省“最佳旅游区”、“湖南省文明窗

39、口单位”、“省级文明单位”等光荣称号。摘自宋才发著:中华民族文化遗产及鉴赏研究(上卷), 民族出版社2011年版,第321-334页 明吴国伦:香炉峰。 徐亚平:做好每件事情一一记岳阳楼的当家人邹律资,中国文物报2009年1月14日,第3版。2003年11月,宋才发教授在出席长沙学术研讨会期间实地调研考察桃花源2003年11月,宋才发教授在出席长沙学术研讨会期间实地调研考察陶渊明的桃花源2006年8月22日,宋才发教授在出席湖南学术会议期间实地考察毛泽东的毛家祠堂2003年11月,宋才发教授在出席长沙学术研讨会期间实地调研考察了毛泽东临时居住的滴 水洞1997年7月,宋才发教授实地调研考察湖南岳阳楼名胜文化景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